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1
高职教育中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然而,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当前的英语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些挑战来源于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一些挑战来源于社会需求的变化,还有一些挑战来源于教师技能的落后和高校管理者对英语教学的消极态度。因此,必须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进行科学的改革和建设,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与时俱进地发展。
一、高职教育中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研究背景
如何使高职院校中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是当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建设必须要面对的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是:①公共英语课程建设较为单一;②教材内容缺少实践性和职业性;③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新模式不相符。这些问题都导致高职毕业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弱,英语综合技能与行业工作需求难以有效对接。
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研究目标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育要以专业为导向,将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作为根本,以提升英语综合素养为方向,实现通识英语课程。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制订切实可行、准确灵活的评价标准,建设“双师型”的素质师资,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潜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出应用型、综合型、语言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
1、基于社会的宏观需求进行课程定位
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很少开设英语专业,因此要将课程的性质确定为应用技能型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公共必修课。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是以英语教学理论作为基础,将多种教学手段和模式融为一体的教学综合体系。教学的根本目的首先是巩固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到的基本听说技能,然后运用词法和语篇教学增强学生的英语技能,为学生在之后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提供有力的语言技能保证。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首选听和说的能力是基础,学生要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有效地交流,能够听懂教师在双语专业课教学中的内容,并能完全理解专业英文课本上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2. 以社会微观需求为基准构建能力体系
不论应用哪种教材,英语教学的课时都受制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因此英语教师要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进行有效沟通,保证足够的英语教学课时。同时教师要在听、说、读、写、译五能力方面对课时进行合理地安排。
英语的教材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各类学校的教学需求,并且当前的网络资源也很丰富,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案、课件、大纲、试题库等,这既方便了教师教学的开展,也对学生自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的开展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实现推荐词汇量的掌握。
3. 构建全新的英语教学平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学以致用,掌握的理论和技能,一定是与未来的工作相关,避免出现英语学习效用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英语教学平台,保证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有用性。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既不适合职业教育的本质,也不能满足人性的发展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潜在主体,如果将其置于教学的客体,忽略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秩序。当前的英语第二课堂开展的形式很多,然而吸引的学生比例却很低,很多是因为形式的枯燥无味和缺乏新意。因此需要创新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打造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英语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果。
4. 建立英语教学多维策略体系
课程定位和目标等内容的确定并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它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明显不同的教学效果。比较常用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讲授法:一种传统且非常基本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阐述、学生听讲为主导,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讲解。(2)案例教学法:学生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教师对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3)情景教学法:教师设置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仿、演练和创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4)讨论法:教师设定一个特定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讨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他们的思维,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听、说、译三个能力。
四、小结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新形势下,只有在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建设,才能够保证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热情,同时也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求,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余琳.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黄冈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43-45.
英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1世界技能大赛简介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顶尖级赛事,被称为世界“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每一个竞赛项目均设金、银、铜奖,而成绩超过500分的选手则会获得优秀表现证书。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派出26名选手参加22个项目,吴泳超和曾明智参加机电一体化项目,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代表团参加了29个项目比赛,谢坤和郭杰钊获得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银牌,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最好成绩。总结历届参赛选手的情况可知,只有个别选手的英语水平达到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等能力,其余选手均需在专家与技术翻译的协助下完成,但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可见,英语技能是中国选手亟需提高的培训项目。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材现状、教师能力水平和现有教学模式分析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旨在为世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选手的英语技能培训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2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考核及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的传统项目。比赛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安装、传感器调试及PLC编程等。需运用气动、机械、电子资讯技术等知识,以完成MPS的安装及调试。每一名竞赛选手均需要进行为期四天,共22小时的竞赛。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不仅要比精湛的技艺,更要比体力、心理和来自世界各地观摩者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参赛选手必须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选手,竞赛技术文件又采用英语作为语言,对中国队来说无疑增添了不少难度。只有了解、掌握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要求,才能将其为我所用,并应用到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中,进而加入到修改和制定这些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中。
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3.1专业英语教材不适用
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较广泛,涉及机械与电气控制的专业知识。现有教材很难满足专业知识的适宜度,内容陈旧,跟不上专业知识的发展。以介绍与机电相关知识的历史、发展、学术论文为主,与实际教学和应用脱钩。基本滞后于实际生产,书中大多是科普性文章。内容单调陈旧,难度深浅不一,无趣味性,教师觉得乏味,学生更难以产生兴趣。
3.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不是由英语教师来担任,就是由机电专业教师来担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存弊端。虽然英语教师是经过正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培训的,其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这些教师缺乏机电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备课与授课的方式与基础英语基本相似,在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相对欠缺。而机电专业文章,尤其像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不能完全用直译或意译,还需要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而英语教师不仅很难将这些知识点讲解或是翻译清楚,更不能用术语解释相关英文词汇,并且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发展,教学时无法将专业知识进行拓展。而专业教师虽然掌握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专业词汇的分析和理解较强,能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融合,但其英语能力相对薄弱,发音欠标准,词汇量掌握不足,在分析句型结构等语法知识方面不及英语教师准确,对英语授课方法不擅长,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3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仅以词汇教学、句型和语法讲授、文章理解为主,无法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未能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往往先讲解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典型语法,再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翻译,最后讲解课后习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缺乏互动,而且降低了教学质量。不仅使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专业特色,更未将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全面结合。
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践方案
4.1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一项国际化赛事,在考核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突出了英语综合能力。世赛的所有题目、图纸、模型、评分表均为英文,这要求我们在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时,也要对选手的基本素质及语言能力水平加以重视。
4.2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构建
4.2.1制订适合技工院校使用的机电实训
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学习者的需求是专业英语的本质和基础。世赛机电一体化选手的需求是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材可分模块教学。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分为:(1)基础与电气安装;(2)电机与拖动技术;(3)电子技术;(4)PLC应用;(5)变频调速;(6)单片机;(7)传感器与检测技术;(8)液压与气压传动;(9)机械知识;(10)数控技术;(11)世界技能竞赛规则和技术文件;(12)世界技能竞赛代表团成员职责;(13)参赛者感想;(14)往届世界技能竞赛试题。
4.2.2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基于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为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由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统一安排系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培训,分为两类进行。一类是针对机电专业教师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类是针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机电专业知识培训。(2)由各校自行组织,让英语教师参与专业实训教学。使其通过实习教学,先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再掌握对应的英语知识。
4.2.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设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建议
在第三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层次,采取分阶分层教学。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建议在相应实训室内进行。分阶教学,包括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中,学习教材中的前四个模块,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在专业教学阶段中,结合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训成绩,挑选出部分专业技术较强的学生,尤其是备选的参赛学生,继续学习教材中专业性更强的模块。专业教学是基础教学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参选省技能选拔赛、国家技能选拔赛,甚至是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4.2.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细分为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其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课堂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学习小组以互助学习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4.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3.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提倡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一起参与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优点———反馈调节、激励、诊断反思、记录成长和积极导向的作用。此外,做到课堂评估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4.3.2评价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考核以“实用为主,够用为辅,应用为目的”为原则,而评价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应包含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课堂过程。
4.3.3评价工具与方法
以评价表格为主,如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相互评价表。建议建立学生档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自我评价责任感、带动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合作评价。
4.3.4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案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终极目标是为世界技能竞赛储备人才,选拔尖子生。考核时建议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形成性评价的得分依据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和相互评价表;其中,教师观察和访谈得分占70%,自我评价占10%,相互评价占20%。以往,侧重于基础语言知识考查的终结性评价,不仅没有体现职业英语的专业特点。考试内容还与现实生活脱节,实用性大打折扣。
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考核,建议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训考试。理论考试以教材为核心,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考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口述仪器或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故障检修和排除的步骤、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等。通过终结性评价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中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袁名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成绩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3]刘媛媛.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李彬.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
英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定位 教材建设 岗位需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099-01
大学英语课程是我院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们学习英语多年,毕业后却可用甚少。针对现行大学英语教程与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学院公共英语教研部的教师们于2013年上旬构划课程整改,并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所想,为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以及教材建设提出可行性方案,弥补现行英语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1 问卷调查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学院2013级各专业学生共200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 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全名为“基于岗位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和教材建设研究调查问卷”,是由前言、基本信息和目前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与学习需求组成。
2 调查结果(部分数据)
如表1所示。
3 数据分析
(1)数据显示70%的学生重视英语学习,86.5%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找好工作,73.5%的学生为了应付过级考试,41%的学生是为了通过学院考试。可见,学生重视的并非英语本身,而是英语的工具性特点,他们希望以英语为钥匙,打开日后毕业就业的大门。
(2)分析数据发现学生对英语教材的选择有明确的态度。“无法确定”这一选项的数据相对较低,但有89.5%的学生习希望所学教材与专业目标相结合,这基本符合学生重视专业的心理状态。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工具,选择适当的教材,更有利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数据表明学生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侧重点。90%的学生希望通过课程提升听力能力,88.5%的学生希望提升翻译能力,87.5%的学生希望提升读写能力;同时还有96.5%的学生希望将英语课程定位在职业目标上,可见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1]。
(4)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学习环境的重要作用。英语教学是一项多面的语言活动,不是靠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课外的时间来补充,需要多样的活动来充实。
4 建议方法
4.1 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知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有利途径。要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并不仅限于毕业升学、考试过级;事实上,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已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源共享,国内外企业联系密切,英语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加强对英语重要性的认知,明白英语学习是有需要的更是必要的。
4.2 以专业为导向,选择适用教材
要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理念,教材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倾向,我部门教师将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依据职业的工作性质,慎选适用教材。除了教授基础教材外,我们还将选择适应学生专业的职业英语教材,力求所选教材能体现专业特色,突显职业特征。
4.3 合理规划大学英语课程,加大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课程设置体系不仅来源于学科体系,更多的是来源于工作实践[3]。我院的课程设置应基于岗位,服务企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鉴于此,我部教师经讨论研究初步拟定以下方案:(1)大一学生:扩充词汇量,注重专业词汇的积累。(2)大二学生:着重听力、笔译。(3)大三学生:口语训练。组织面试、会议、就餐等多个特设场景的对话练习,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4.4 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1)继续开展并充实英语角活动。(2)开设原版电影赏析课。(3)创建英语话剧社团,鼓励学生自演、自创。(4)开设各类英语竞赛,测评学生各项能力。(5)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共享实用英语、专业英语、考级英语、等方面的信息资源。
5 结语
总之,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教学上任何一个细小方面的薄弱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实现。当学生们不经意间将注意力转到专业学习时,我们有义务以学生利为利,想学生所想,依据岗位需求定位大学生英语课程和教材建设。我们坚信只要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学英语课程设定和教材研发上,就一定会开发出更多特色鲜明的课程及教材,更大程度上满足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曾兰芳,戴文静.我国高校多媒体教材的现状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6):118-122.
英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4
1语言类比例过大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首先在于看重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有些时候对于商务英语的词汇积累很少,那么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考试时能有好成绩,忽略了商务技能的提高;其次在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差,缺乏商务英语知识,平时积累又少,所以学生对这个专业了解少,更不会课下主动涉及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再次在于师资力量。我系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课毕业的教师很急需,现在的商务英语课程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后来进行进修与自学,因此要想发展商务英语课程的发展,急需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课程呈现三明治模式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应该把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有机结合,不能把二者简单的叠加形成三明治模式,二者同时要重视,只有把技能与理论有效地进行结合,才能做到培养专业技能型的商务英语人才。而对于课程的设置者,要充分把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寻找出和商务知识及技能学习的最佳结合点,把商务英语的特点突出出来。同时,对包含有商务内容的语言类基础教材持肯定态度,并积极开发此类教材,找到真正适合培养学生商务英语技能的教科书。
3开设范围过于宽泛
商务英语课程过去给学生的只是一个大体的概括,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对具体的商务等实训太少、职业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毕业就业后,只是简单会一些定义,基础知识,对商务英语这个学科真正的内涵了解不透彻,而所学知识更无法满足就业岗位的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岗位实践相脱节,这就造成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就即使就业了也不能适应岗位的具体要求,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会阻碍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商务英语课程的设计既要结合学生就业前景的实际情况,又要突出学生的特点,设置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达到就业与所学知识不脱轨的目的。
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明确几个关系
大家都知道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但是怎样来建设和改革一门课程是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我认为在进行单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之前,首先要明确几个关系,这对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1明确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而课程是专业建设的细胞
在专业建设时,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只有如此,课程才是活的,才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经过这些年《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发现,以往精品课程建设只是一味关注把单门课程做得很漂亮、很全面,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申报课程不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及这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但往往最后会发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课程不完善甚至可能被淘汰,因为从体系的角度考虑它已经陈旧了,只剩下教学技巧还有些许价值。因此,课程的建设要依托整个课程体系和整个专业。把专业看作学校的产品,如同商务英语一个专业,商务英语课程就是整个产品上的一个主要零部件。因此,建好一门课程犹如生产产品的一个零部件。
2明确课程开发与产品开发的逻辑关系
1)课程开发与产品开发的开发过程是一致的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确定产品功能,设计产品系统,设计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然后进行零部件检测,再进行零部件组装调试,最后是产品出厂;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的过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然后进行本门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课程考核,再进行综合项目训练,最后学生毕业。
2)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步骤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就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
第一步:专业定位要进行课程改革,进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本门课程所在这个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说,社会、行业需要哪类人?这个专业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是什么?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每个工作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工作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学科课程改革要明确我们所教授的课程要完成就业岗位的哪些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第三步:确定行动领域行动领域的构建最好的途径就是由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经过分析归纳确定的,也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细化。
第四步: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类似于我们传统的课程,是对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思考。不同的行动领域任务的完成,我们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要经过教学论和方法论思考,将行动领域的行动性特征转化为教育任务特质,开发出具有真实职业特征,具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领域。
第五步:设定学习情境将每个学习领域内的任务按照工作过程重新序化整合,设定学习情境。类似于传统课程的每个教学单元。开发学习情境的原则有三个:首先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的;其次每个学习情境都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最后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要注重工学结合降低训练成本。
第六步:教学实施按照学习领域确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明确每个学习情境要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老师如何做,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并完成什么,教学实施每一步骤都完成哪些任务,任务之间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点是什么,同时,需要什么媒体来支撑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第七步:教学评价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三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要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方式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公正的成绩,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教学的发展,优化课程体系。
3明确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即教学准备与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关系
教师教学课程的准备与课程体系的开发正好是一个反向的过程。因此做好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考虑到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作用等方面,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要满足社会需求。
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设计:全面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活动的要求,体现“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和业务流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主线,以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运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3)课程教学设计: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行“课证一体”,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任务先行、项目驱动、能力本位、双线并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好“教、学、做”一体。
2课程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核心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核心,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应用性英语人才为目标,以适应职业教育和岗位需求的发展与需要。
2)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点与技能点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应创设仿真和全真商务环境,就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典型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仿真和全真的双线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需知识,跨越理论与实际间的鸿沟,以到达融会贯通的水平。
3)以案例分析、实证分析为主体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应安排具体的商务实例,进行项目和情境教学,以案例、实证分析为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案例,身临其境的学习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并进一步在实际商务实例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4)以业务流程和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应根据具体的业务或商务活动开展的流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并把业务流程分解为各工作业务模块,使学生以业务流程的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托,熟悉业务操作流程并在其过程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英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5
(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训练学生以英语为工具的学术检索、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讨论等语言实践能力,为日后的专业深造或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本文的论述重点在于将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与研究型学习方式相结合进行ESP课程建设,并探讨ESP师资力量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C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65-02
近几年来,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与日俱增,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目前由于多年积淀下来的英语教学内容和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为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服务的,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模式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和试验推广。研究生英语课程普遍采取的是以基础英语作为必修课、另加选修课的模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通常在第二学期就不再要求学生选修其他英语课程。基础英语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是否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的要求,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关于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有限的教学学时的效率的相关尝试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词汇学、英语修辞、体裁分析等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学科的英语表达在口头和书面语篇层面都有各自独特的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等语篇特征,而这些特征也同样需要让学生了解,使他们意识到运用专业英语得体性的重要。目前,此类内容是基础英语所没有覆盖的,这意味着基础英语可以向专业英语靠近,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科内容相结合,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更有的放矢。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在国外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借鉴专门用途英语的成熟经验,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课程,这是本研究思考的论题。
一、何为ESP教学
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是相对于EGP(Eri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而言的。而ESP又可分为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行业英语)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学术英语)。前者的英语教学定位为行业英语,如旅游英语、秘书英语、护士英语;后者的定位是学术英语,主要训练学生以英语为工具的学术检索、学术阅读、学术写作、学术讨论等语言实践能力,为日后的专业深造或胜任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二、ESP课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定位及教学目标
ESP课程是基于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在工作场合需要的用专业英语进行得体交流,甚或是对专业设备使用的英文说明的准确理解,这都需要在学习期间有所准备和训练。而且,带有职业倾向的学习者常常期望学习能对专业素养的提高具有实效性。
关于ESP课程的定位,首先,它不属于专业教师讲授的双语课程。双语课程重在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探讨。而ESP课程注重对专业英语的准备和积累。它应该关注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传授或让学生体会专业学科英语语言的特性和规律。虽然是浸入式的学习,但强调要带着更多语言学意识去学习专业英语。因此,ESP课程是基础英语的延伸,是双语课程的准备,是二者的过渡。
有关ESP课程的研究,各高校均处在摸索阶段。北京外院、重庆大学、宁波大学在ESP研究方面起步较早,但真正深入课堂对教学现象、教学活动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的非常罕见。陈丽萍、朱晶、石永珍等集中于课程建设思辨性的研究,而没有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较为罕见的实证研究有王松、刘晓丹、王非、郭继荣。本研究认为ESP课程应结合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与研究型学习方式,发挥ESP课程新增语言知识的挑战性、实践性,循序渐进地涉及专业学科内容,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锻炼其运用英语解决与其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交流能力。
三、ESP课程内容
结合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与研究型学习方式进行ESP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CBI的基本原则是将英语作为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在掌握学科知识内涵的过程中较自然地习得语言能力。ESP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科内容为主线,将语言与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较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同时又以语言学语篇知识为副线,提高学生进行英语文献查找、英语学术论文阅读与撰写、专业英语口头交流等能力。
研究型学习方式决定了ESP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型学习方式符合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重在启发和评价,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例如,利用图书馆的馆内资源和校园网提供的网上学习资源,自己组建学习小组,围绕专题自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本研究认为,ESP课程的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与研究型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内容依托式教学如果还是采取全校同届研究生使用同一套英语教材、同一套考试试卷和评价标准的模式,那么,内容依托式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没有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研究型学习方式就没有了实施研究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将语言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即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将学生按大类分班授课,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ESP课程与教师的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语言学习与相关学科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英语学习成为有的放矢的研究活动,有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和思辨创新能力的养成。ESP课程不仅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而且系统的语篇知识和语言实践也为他们日后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和专业学术交流奠定了语言文化基础,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ESP课程建设尽管有如上诸多预期的优点,但实施的关键还要依赖于很好的教师资源。现实的状况是,专业教师在专业课上用双语讲授专业知识,但在有限的课时里,无暇顾及学生用专业英语进行得体交流的环节;而学生在突然面对有大量专业词汇的专业英语教材时,也往往不知所措,备感压力。英语教师对英语语言知识有很好的积累,在锻炼学生英语实践方面有较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向ESP教师方向培养自己。关于ESP教师素质,王艳认为:“ESP教师的角色可以是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课程设计者,专业教师、学生的合作伙伴、合格的教研人员和精通ESP测试与评估者等,因此,英语教师在向ESP教师转型的过程中,应具备充分的灵活性,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ESP教师角色的多元化特点。”向ESP教师转型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而推进ESP教师的专业发展,完善ESP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需要教师和校方在观念、知识、机制上的共同努力。
[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
[2]Hutchinson T&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tsity Press,1987
[3]陈丽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课程发展方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0)
[4]朱晶,石永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4)
[5]王松,刘晓丹,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11)
英语课程建设方案范文6
一、SWOT模型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启示
SWOT分析方法称为态势分析法,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并由此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的优势、劣势、核心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它能够较客观、准确地分析并研究一个单位的实际情势。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
从战略分析的角度来讲,SWOT分析模型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环境;另一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径”。大学英语课程不应该只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基础课,而是应注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突出职业特性,体现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要根据SWOT模型来分析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性与专业课知识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优劣势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目前高职大学课程建设现状
制订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的前提之一是要明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中的第四点指导意见:将培养技能型人才长期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才定位为技能型和应用型;(2)工作岗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3)人才层次是高等专门人才;(4)注重全方位发展,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5)注重实践,强调职业本位。因此,在基于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前提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体系应设定以培养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实际表现差强人意:许多高职院校过分追求英语等级通过率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连最基本的日常对话都无法开口,更不用说要翻译产品说明书、编写英语函电等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究其具体,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1.学习动机不明确
在笔者所在学院做的抽样调查显示:34.6%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日后工作需要,26.1%的学生学英语是由于开设了英语课程,39.3%的学生学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证书和学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明显。
此外,学习兴趣不浓,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能力不强,课下英语用时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也长期存在。
2.教学内容目标偏离
一直以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被视作是孤立的基础课,所讲授的内容未能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用途有效结合,偏重于基础知识讲解和课文;另外,应试倾向明显,特别是倾向于为英语三四六级等考试服务,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偏离了教学目标。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都在专业建设上,大学英语课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只不过是课程设置的需要和考证拿学分的需要。没有根本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及职业教育特点,同时也不能满足未来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实际需求。
三、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SWOT模型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政策优势
我国教育部门曾在2001年的4号文件中提出: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这显示出国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在2007年9月,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站 10%。同时,建议高校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体制,确保合理的师生比与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些外部政策表明国家对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相当重视,也为高校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支持。
2.人才优势
目前,通过推荐来我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包括英语教育教学专家在内,每年达到1万多人次。另外,我国众多开设了英语专业的高校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培养了大量的英语人才,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在经过进一步学习和努力之后都投入到了高校的英语教育教学岗位,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生力军。
(二)劣势(Weaknesses)
1.外籍专业教师匮乏
当前,各高职院校内真正拥有英语教学经验的外教只占很少比重,更多的外教人员多是目的不在教学而在非教学因素包括来华旅游或者留学等,且很多都不具有任教资格,从教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外教多偏好省会城市,而二三线等地方城市则少有问津。导致这些地方高职院校的外籍教员更加匮乏,质量也更加得不到保障。
2.教师多学科综合实力程度低
对于从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水平的高职英语教师,大多都只具备英语专业功底及语言水平。而实际上,在高职院校更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英语教学要想更好融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就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最基本的英语教学能力,而且还要能对自己所任教学生的专业有相当的专业业务了解甚至更高的实践水平能力。而这些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是远远达不到的,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类似于笔者这样拥有多个专业学位的综合性教员在整个教研室占比不到10%。
(三)机会(opportunities)
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目前的国际化合作越来越多,对各类人才的英语技能也提出更高要求。这都驱动着学生英语学习欲望和目的性的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可选择途径也更加多了起来,网络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在课余时间甚至课上都能随时随地学习,对教师的空间依存度不再强烈。另外,依照2006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知》,各高校也逐步开始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各自高校的专业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及专业发展需要的英语课程建设规划,无论是在硬件投入上还是教师软实力的提升都在同步进行。
(四)威胁(threats)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由于目前高考人数的逐年递减,各高校的实际报到率总体上也在下滑,导致每年高考高职院校在分数线的划定上不得不进一步降低录取门槛,一方面能尽可能保证生源不至于下滑太厉害,但另一方面所带来的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降低。对这类学生如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对老师来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当前高职学生课堂学习的氛围并不浓厚,课堂上手机等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增加了教师课堂管理和教学的难度,而且,不少学生在日韩等电视剧方面比较青睐,而以英语为主的英美剧喜爱的人群相对较少。这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来讲,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1.优势与劣势分析(SW)
针对文中所提到的优劣势,分析得出解决建议:借助国家层面和地方政策优势,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量,同时要做好审查及考核工作,提高外籍人员的薪酬,加大竞争力和吸引力,多引进些教育背景强、有责任心的外籍教员,并且可以通过他们再进一步扩大外籍人员的聘请面,加强高校的外教力量。地方院校可以在政府支持上多下工夫,包括财政支持和学校软实力系列吸引等。另一方面,提高本土外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与国内国际交流机会和科研经费支持;同时要让本土英语教师多参与专业实习的带训活动和企业派驻指导等工作,提升本土英语教师的教学实力。
2.机会与威胁分析(OT)
(1)针对学生生源质量下滑带来的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因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对英语等公共课程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同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及学习计划,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尤其是低水平的学生,要想办法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逐步推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
(2)充分利用和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正常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以多参考网络中最新、最受关注的例子作为案例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下的任务安排中多布置些学生感兴趣的时髦话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再深入浅出地融入教学。同时,加强课堂管理,采用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远离手机,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