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形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新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新形势范文1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1、土地政策的瓶颈制约。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引入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需建生产用房,存在国土、规划等部门办证难。严重限制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修路和发展村级企业都需要土地资源。

2、固定资产老化,利用率低。一是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无收入来源,无力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二是集体资产管理单一,未实行资产量化,未调动村民积极性,现有固定资产未得到有效利用。

3、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业生产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难度也很大。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了制约这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4、产权不明,对农业资源浪费较大。一是对土地资产产权不明,虽在2004年全面完善了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有一个较明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集体经济组织能拥有的土地所有权和尚未发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未流转的“四荒地”,仅仅只是法律认可的凭据,而不能将其用于贷款抵押,从某种意义上讲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转变观念,提成农村生产力水平

要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彻底改变以人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

2、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3、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三、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

1、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法律法规。在开展“科普之冬”等培训活动时,要适当确定一些法律法规的培训内容,使农民法制观念和科技素质同步提高。

2、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成立科技协会等经验,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

3、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民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组织农民参加省内外的经贸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强烈士墓的品牌观念、自我推销意识、产品包装意识,由浅人深地掌握商业谈判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观念和行动上真正进入市场。

4、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四、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组建加工行业协会。一方面加工可以使农产品增值。另一方面,加工面向市场,可以引导农民以市场需要生产,以销促产,进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第三,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使劳动力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第四,可以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减少浪费,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2、充分发挥农村养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养殖上要成规模、上档次的发展,传统养殖品种(以猪、羊、鸡为主)和特色养殖品种。比如说农村的土鸡子,土鸡蛋很受城市人欢迎。农村市场辽阔,可开发利用资源丰富,政府要示范引导,另外要搞好市场销售网络服务,真正做到一村一品。

经济发展新形势范文2

关键词:港口经济;意义;面临问题;发展

一、港口经济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港口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港口经济关联性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首先,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对港口、码头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国外投资者,推动有关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将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港口经济可以带动关联行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港口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的效应。沿海港口经济的发展,港口基础设施的改善,货物运输能力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港口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城市的发展正在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加强城市的交通枢纽功能,而且日益成为城市最为开放和创新功能最强的元素,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重要的是,我国港口功能的增强和港口经济的壮大,有效地带动了腹地的经济发展,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带性格局。

港口经济成为配置资源、调整本地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按照经济学规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个时期,经济的增长往往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或地区,这些产业或地区就是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我国沿海地区港口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由于资源不均衡性,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就需要靠运输来进行调节。港口城市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集结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优势地位。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这就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比利时的安特为普港,在进口原油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化、钢铁、金属加工汽车装配、船舶修理的工业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4;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公里-3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7000多家工厂,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而在我国国内,凡是临港工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都呈现或采取产业集聚态势。上海市已以电子信息商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及精细制造业、精品刚才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为重点的六大临港工业群;在大连港、深圳港、天津港等港区,一批以培育石化、机械、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港口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港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因国际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受到严重冲击,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决不可低估。港口是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对世界经济的冷热变化具有标志性。今年以来我国港口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虽总体保持了稳步增长,但多数港口的吞吐量增速下降,规模以上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包括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速从两位数降至一位数,压力明显加大。国际航运市场运价大幅下滑,班轮公司普遍亏损,国际航运企业压力倍增。

三、坚定信心努力促进港口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从我国港口发展来看,在未来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大建设大发展阶段。我国港口将进一步完善港口布局,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提升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和物流中心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良好,国际贸易的格局、结构和流向随市场动荡调整,变化加速,但2010年进出口总额年增幅仍将保持在两位数,与此相应,港口国际物流总量的年增幅也将保持在10%以上。更应充分看到,我国内需市场巨大。国内物流市场需求旺盛,有着巨大的市场开拓空间。在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中,港口物流发展面临巨大的新机遇。港口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为使港口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了解和掌握国际准则和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根据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准则又适合我国港口经济发展的涉外法规体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中央对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并采取一系列果断、连续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这不仅将极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增长、保民生,造福我国人民,同时也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此外,应该建立和完善港口建设融资体制,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和鼓励投资政策,吸纳包括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来建设港口设施及参与港口运营,使港口建设投资与港口经营的主体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危机面前,我们要全面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仍充满希望。世界贸易离不开海洋运输,离不开港口。从国际航运市场来看,周期性的波动是国际航运市场固有的特征,当前国际航运市场面临一定的困难,正在步入一个重大调整期,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从我国的物流市场来看,总体增长仍在持续,我国进口的需求仍相对旺盛,但受各种冲击,波动加激。在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中,应有坚定必胜信心,坚信科学发展是硬道理,树立攻坚克难的勇气,抓住危机中的机遇,通力合作,加快转型升级,保增长,上水平,增活力,重民生,努力保持港口经济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严峻的复杂多变的挑战面前,应该清醒地看到困难的严重性,看到发展中的种种隐患,不断加强忧患意识。务必在果断决策中保持高度的理性,在运筹帷幄中保持科学的谨慎。我们应对挑战,就要有坚定必胜信心,直面危机,转危为机,切实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在科学发展港口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当前,港口企业在应对挑战中要特别注意突出重点、落实责任,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加强全方位多层次通力合作,促进港航物流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区域合作共赢,稳定核心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继续优化结构、优化布局、优化服务和创新经营模式;坚持自主创新、诚信经营和安全质量第一。应对挑战中还要特别注意解近忧、谋长远,在差异化中抓增长点,发挥综合优势,优化投资结构,抓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投资建设,科学发展港口。机遇永远宠爱有坚定必胜信心科学发展的有准备者,我们坚信港口经济在新的一年里一定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

参考文献:

1、李文荣.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J].大众科技,2006(7).

2、孙才志,肖姗.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沿海省市港口经济相对效率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

经济发展新形势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危机的远去,国内经济强劲复苏,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应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注重实践教学,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教育经济双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同行。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受传统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许多人认为选择职业教育大部分是文化成绩较低、难以升入普高的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然而近年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标准和知识、技术含量日益提高,职业教育以其周期短、见效快、针对性强、适应性广、超前性好、注重动手实践操作、上岗技能操作、学科宽泛、培养实用型人才等特点,备受个人、企业、国家推崇。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指出:(1)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做好职业教育规划编制工作,完成《职业教育法》修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上可以看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行为,它必将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

二、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发展同行

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检验职业教育能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标准。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经济发展同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基础理论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于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1 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2011年3月27日国家发改委修订并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共1399条,其中鼓励类750条,限制类223条,淘汰类426条。鼓励类新增了新能源、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综合交通运输、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等14个门类,限制类新增了民爆产品门类,淘汰类新增了船舶和民爆产品等门类。新目录全面反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内容,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以及对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支持,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以及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从战略的高度,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主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和职业分析,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研究专业结构的设置,科学、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设置,力量上要聚合,措施上要激励,要素上要倾斜,环境上要优化。与产业结构配比相脱节的专业设置,可以通过专业评估其服务社会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率情况,确定其等级,对能力低、就业率逐年递减的学科、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其招生规模,逐步限制其发展,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体系。

2 注重实践教学,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动手能力强、进入角色快、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必须把实践教育贯穿、渗透于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课内实践练习、专项技能实训、多证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内实践。每完成一定课时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实物、模型、课件、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教学设施,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使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让学生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方法与步骤,理解支撑实践技能的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实践技能,又激发专业兴趣,培养职业规范意识。

专项技能实训。这是为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项岗位技能,在课内实践基础上,在校内全真模拟实训车间进行的全真模拟、任务驱动下实现教学做一体的专项训练。车间布置采用实景、实物,实训项目来自于实际生产任务,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示范、指导为辅,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又实现了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 转贴于

多证并重。即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会计证、秘书证、导游证、人力资源师证、心理咨询师证等)+技能等级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驾驶证、造价员、监理工程师等)。其核心是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实用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3 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经济双赢。推进校企合作,把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职业教育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社会行为,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不仅提高了学生就业率,而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借企业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宿舍管理、学风建设、考研、就业等方面做到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实施、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遵从社会的相关制度与要求,并依此发展与完善自身;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既要有和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又要用百倍的勇气去面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协作,达到事半功倍。

借企业的生产线,促进教育与经济同发展。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就业指导、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形成合力,建设一批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集生产、教学、鉴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实训基地;鼓励企业接收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商业劳动、生产实习、产品推销等生产性实习实训和教师进行顶岗实践;鼓励企业依托职业教育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应用人才课程培养模式,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材选用、实践内容,将各类产品、服务、职业资格的标准融入职业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继续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要求,动态淘汰和增补学生,围绕完成培养合格的定制人才而共同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是指两年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1年在企业单位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岗位环境中的顶岗实习;“1+1+1”模式是指一年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1+2”模式是指第一年在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第二、第三年到实习单位边工作、边学习;“3+1+2”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三年的六个学期中,用三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用1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校内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实习,再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开展毕业实践。

经济发展新形势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安保;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P633.6 文献标识码:A

市场经济的扩张,使得我国对企业的发展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进程中又不能忽视安全带来的隐患,企业安保一直被看作是企业的生存根本。企业的安保工作如何开展、安保体系如何建立、安保制度如何完善,这是对企业一种考验,更是企业的必修课,通过完全理解掌握安保在企业中的地位,才能有效的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控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企业利用合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建立相对完整的安保制度,通过不断实践反复探索进一步完善安保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我国企业安保工作的问题所在

(一)企业对安保体系建立不完善:企业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需要安保的明确体系结构。所谓的安保工作就是安全保障企业内部的人和物,不会意外遭遇损失,综合预测风险、管理不足,通过运用预防控制手段来达到影响企业安全因素的零存在。目前,我国处于体质改革时期,很多体制在交替过程中引发大量矛盾冲突,造成了社会很多不安因素的滋长,突发事件频繁,某种程度上对企业以及员工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并阻碍了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在矛盾的发展中不能清晰的建立安保体系,让安保落实仅凭个人或者白纸来执行,很多安保工作执行力和亲和力严重确实。既然安保工作是对企业形象和员工利益做保障,就要从人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运用人性管理健全安保体系。我们企业所忽视的就是人性化的安保体系,以及安保体系在企业发展中占有的地位。

(二)企业安保制度落后: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稳步前进,使得企业在生存空间上有了大大的改善,创造了不小利益。所谓如何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还能创造价值,就是要靠企业自身安保作为后盾,有的放矢的放开手脚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安保制度还停留在90年代初期,制度思想保守、墨守陈规、死板不灵活等现象严重,完全不试用今天的发展环境,甚至与当下发展理论背道而驰。不能解决好制度落后的现象,企业很难继续扩到价值生产,会给发展带来瓶颈,造成安全隐患。良好的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有效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实际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安保制度,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做好企业安保工作的要素

由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响应国家安全生产的政策,做好新形式下的企业安保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结合实际,在科学发展观思想基础上运用理论创新,应用在安保工作中是企业制定发展目标的重点之一。解放思想,通过借鉴成功企业经验教训,汲取有利自身发展的安保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敢于自我批评,在与时俱进中建立稳定、长效的安保工作体系。

(一)明确安保工作在企业的位置,树立正确目标:建立适合又完善的企业安保工作体系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作为企业要做到的是明确安保工作的内在本质,要时刻清楚为什么要开展安保工作,为什么要建立安保工作体系,只有时刻提醒自己,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才能有目的性,不会出现盲足、自大的现象。还有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与安保工作开展相比,让安保工作有思想更为重要,充分发挥安保思想的能动性,调动安保工作的开展热情,加强安保建设,是企业能够稳步前行的动力。

(二)加强思想道德培养:安保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再好的工作体系,再完善的工作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利用只是空谈,尤其在安全方面。安保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同样需要高端人才和具有高素质人才参与的,将思想道德与安保工作的有效结合,可以让安保更有灵魂,让企业更客观的得到认可。往往安保工作都被认为是武力的冷处理,恰恰相反安保需要道德的约束,不能放任自由。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培养,加深参与者的思想教育认识,强化安保的内在文化,让安保切实的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形象的一部分。有了思想的事物才回被传承,有了文明的安保才回被运用。思想道德在安保工作中发挥科学发展、可持续的作用,对企业的传承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完善、健全的安保工作体系和制度,离不开人的客观参与,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下的支持与鼓励。安保工作在新形式下的企业发展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这其中的理论基础很重要,不仅要加强安保硬件物质的不断更新,不断维护,还要对安保工作的思想道德做更深的探索研究。让安保在企业发展中注入灵魂,帮助企业健康的发展,是安保工作的光辉所在。

大力发展新形式下企业的安保工作,有利于企业对人、物的安全保障,有利于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有利于市场经济竞争下创造价值,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更有利于对企业形象的延续和企业文化的传承。进一步发展安保工作,是新形式下企业战略发展制定需要考虑和强化的工作之一。

[1]吴晓春.加强企业安保工作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2,(3).

[2]代俊芳.加强企业保卫队伍建设 促进企业安全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3).

经济发展新形势范文5

1.农民绝对收入和比较利益下降。

据调查,我区农民收入变化大体如下:1990~1995年,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每年增长19.9%;1996~1999年,平均每年增长16.5%;2000年至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仅6.5%。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48.7元,较上年增长12.3%。农民收入虽然在不断增长,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城乡差别由一度缩小到逐渐扩大,近几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有所缩小。1990年全区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比例为1∶2.33,1993年达到1∶2.53,此后几年,农业生产连续丰收,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加上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减弱,农民难以从二、二产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农民增收缺乏新的增长点,致使城乡收入差别进一步拉大,2009年达到1∶3.33。到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又有所缩小,为1∶3.23,2011年再次下降到1∶3.13,2012年下降到1∶3。

2.农业人口多且素质低。

龙安区马投涧镇占地面积102平方公里,约占龙安区面积1/2,人口5.1万,耕地面积5002.5万平方米。我国有10亿多农民,耕地却只有12006亿平方米,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供世界18%的人耕种,这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过多地投入只能造成生产率的降低,进而产生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同时农民素质低下,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留守农村的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既不利于农民消费层次的提高,也不利于农民观念的更新和先进科技的推广。

3.事实制度的不良影响。

我国政府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但却一直减不下来,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实制度造成的后果。地方性收费,很大一部分是在政府规定的5%(占农民纯收入)之外收取的。目前农民负担重,主要是因为收费已成制度化。首先,认为山高皇帝远,中央政府要管的大事还很多,无暇顾及他们的不良行为;其次,征收的费用,可以在一些政府官员之间分;再次,农民素质低,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促进农民素质提高。

切实普及义务教育,杜绝农村中小学校中腐败现象的存在,使穷人孩子有学上,解决部分地区劳动力过剩问题。农民接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认识问题能力增强了,对一些非法的、影响社会风气的不良行为,就可以用知识、法律进行斗争,从而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有利于不良的事实制度的取缔。教育还可以使农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使其摈弃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少生、优生的目标就会在农村得到实现,从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人地矛盾”。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选准投资方向和项目,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在这方面的投资可以说是一石数鸟。其一,这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重要措施。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的资金量大,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只能由政府投资建设。其二,这些基础设施和大的基础设施相比,规模小,启动快,雇佣的劳动和国内的投入要素多,对国内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贡献率较大。其三,短缺经济在我国已经结束,市场普遍进入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状态,扩大总需求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许多人把高档消费品推向农村市场,但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的努力已经有好几年,效果却十分不佳,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太落后,缺乏形成有效市场需求的基本条件。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交通、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不但供应不足,而且质次价高,限制了农民对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较高的价格也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其四,农村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

3.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可以降低成本、增产增收、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可以解决部分地区农户因缺乏劳动力而超生的问题。利用科技使农民产生自愿少生优生的想法,其积极作用是用行政方法无法取代的。

4.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实现“专、规、产”战略。

发展和完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在内容上要进一步丰富,如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等,而且在要素上要进一步拓宽,如劳动力与劳动力的合作,劳动力与资金的合作、劳动力与技术的合作、不仅在合作的对象上要不拘一格,如农户与农户的合作、集体与集体的合作、农户与集体的合作、农户与国有企业的合作以及农户集体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在合作的范围上要突破框框,如本社本村范围内的合作、跨村跨乡以至于跨县跨省的合作。按照这个发展思路,一是可以实现专业经营,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二是可以实现规模经营,从而克服传统小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和局限性,克服细小的经营规模在容纳新的先进技术要素投入方面的局限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质量及收益;三是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合作经济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合作经济的发展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整合。

经济发展新形势范文6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农业经济;方法;途径

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发展手段和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处在新形势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较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业生产的规模还都较小,并且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还都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农业生产实践设施通常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之中,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并且很多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正常投入到日常生产应用中,很多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问题。

(二)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在大多数的农村区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措施水平不高,很难有效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工作,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广泛普及到农村的各个地方。在当前的很多农村地区之中,大多还是依靠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链条。农业的生产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市场竞争力较低。

(三)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够良好

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够良好,是制约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平原山地的分布本就是不均匀的,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农业经济长久秉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四)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还不够高

针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的不够大,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基础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制约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基础。首先,需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配备工作,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机器和设备,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定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其次,需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这主要是针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采用相应措施。积极倡导当地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工作之中,促进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再者,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二)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减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失误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和资源浪费,保证和提升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果。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农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效果,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其能朝着多种经济增长方向发展;第二,需要积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取得良好的统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功能,促进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新农业经济。

(三)积极有效地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

农业资源发展的进展态势,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增长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策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进行有效改善。首先,需要充分应用现有的各项农业资源,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其次,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最后,还需要将农业资源进行调配发展,使其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缓解当前农业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

(四)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和技术和投入力度

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首先需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项惠农和利农政策有效实施;其次,还需要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再者,积极开展多方筹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最后,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项资金和技术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语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够良好以及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还不够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应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基础,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有效的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和技术和投入力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凤,邹绅,刘松洁.完善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要素投入机制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08).

[2]王文刚,吕晓军.传统文化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途径探析———对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6).

[3]杨桦,汪迪.务实创新强基础锐意进取求突破———农发行湖北省分行大力提升信息科技工作整体水平[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02).

[4]刘道兴,牛苏林,李怀玉,等.2015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本刊评论员.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系列谈(四)为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论全面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水平[J].农村工作通讯,2016(03).

[6]刘岩松,舒鹏,王硕.慎思笃行农业创新不畏挑战科研报国———记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褚清河[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