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建设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建设意义范文1
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又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积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资源,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事实证明,只有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教育学生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与蓬勃的生命力。
二、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
校本课程内容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知识。只有这种知识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效用,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
(一)凸显民族性。民族性表现在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之中,是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甘肃省肃南县生活着裕固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对当地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服饰、饮食、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例如,裕固族的祖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辗转迁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赛马、摔跤、拉爬牛、顶杠子、拔腰等民族体育运动。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采用诗歌、故事、神话传说、史诗等形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和创造才能。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搜集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而成“草原篇”、“生活篇”、“歌声篇”和“传说篇”。当地少数民族依靠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制作了许多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例如编织的毛口袋、毯子、马缰绳等,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宗教艺术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都在学校所编的美术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凸显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民族文化也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课程内容可涉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生态环境或其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民族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农牧民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校本课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移民工程、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等。校本课程内容促进了农业、科技和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突出了服务“三农”的内容,如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治病虫害、培育优良草种和畜种等,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凸显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肃南县地处祁连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寒冷,自然资源丰富,当地群众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校本课程的内容只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地域特征。学校学生对家乡比较熟悉,但地理空间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校本课程教材除了通过文字叙述,还尽可能使用一些图像资料,如地貌类型图,人口、民族、矿产、农作物、畜牧业分布图,小城镇规划图,以及标本、画报、图片、地图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三、在课程实施上,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为主
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讨论区”、“知识区”、“活动区”和“实验场”四大板块组成。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材第一册《认识我们的家乡》第一单元“草原明珠———我们的家乡皇城镇”的教学中,在讲述“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时,让学生介绍班里一共有多少个民族的同学,在本地居住的有哪些民族,各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等。通过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不但对当地的民族概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在裕固族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在每篇课文前设置了“课前讨论”环节,课后设计了“动动脑、动动手”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和阅读民间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感悟生活之美,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在生态环境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当地丰富的物产,游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提出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在民族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唱唱、跳跳、画画、剪剪”,感受民族艺术之美,体验生活的快乐,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注重科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采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农牧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发挥牧区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暖棚养羊与普通圈养羊、大棚蔬菜与普通蔬菜、高山细毛羊与未改良绵羊的不同,激发学生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
四、在课程评价上,树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取向
课程建设意义范文2
【关键词】:电大 现代园艺设施课程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S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现代园艺设施》是电大农科园艺专业(专科)的一门主要课程,笔者从2000年开始一直从事电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园艺设施》课程的教学辅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现行农科园艺专业《现代园艺设施》课程有必要重建,以更加适应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园艺专业培养目标
中央电大园艺专业(专科)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及规格”为:本专业为农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园艺生产技术指导、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2 现行《现代园艺设施》课程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2.1 现行《现代园艺设施》课程内容 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园艺工程设施、环境调节控制设备、信息传递设备、材料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园艺学、环境调节学、机械学和建筑学等学科领域。
2.2 现行《现代园艺设施》课程存在的问题
2.2.1 与专业培养目标差异较大《现代园艺设施》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园艺设施的发展、设施场地选择与布局、建筑投资计划的制定、温室大棚及主要构筑物的建设与计算、环境调节设备的建设、无土栽培装置及掌握建筑识图的知识”,培养的是“设施”设计人员,而不是“能从事园艺生产技术指导、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脱离了培养目标。
2.2.2 不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生产中缺乏的是园艺生产技术人才、温室管理人才,而不是设施设计施工人才,从现代园艺设施课程内容来看,与设施园艺生产实际差距较大。
2.2.3 课程内容难度大现行课程内容跨学科(园艺学、光学、热学、电学、信息、自动控制、结构力学、建筑学等)多,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难度非常大,根本掌握不了所学知识。
2.2.4实践教学无法实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教学来实现,而《现代园艺设施》实践教学在基层教学中几乎无法实施。
3 课程建设的原则
从电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性质上来看,园艺专业属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在课程建设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实现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解析出该专业所需的职业能力,由职业能力分解出各项技能,围绕各项技能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
3.2 符合生产实际
课程开发与决策,必须以广泛的社会和生产调查为依据,把生产实际的需求和该专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建设中全面体现出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最大限度的适应生产需求。目前在我国西北地区园艺产业并不发达,大型温室的经济效益不十分明显,生产中需要的是设施条件下的环境调控及作物栽培技术而不是设施的设计与施工。
3.2实用性
实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这一点对园艺专业尤为重要。因此在课程建设上要围绕这一点来做文章,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学生学习目标才能明确,才能学以致用。
4《现代园艺设施》课程建设思路
4.1 更改课程名称
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使课程设置更科学、更合理,改《现代园艺设施》为《设施园艺学》,二者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园艺设施”是研究学习“设施”的设计与施工、重在“设施”,而“设施园艺”是研究学习在设施条件下环境调控及园艺植物的生产技术,重在“园艺技术”,这虽是词语顺序颠倒,但意义相去甚远。
4.2 课程内容建设
4.2.1 “绪论”,介绍国内外设施园艺新进展、新成果和新趋势。
4.2.2 “作物生理生态”,介绍设施环境下作物生理生态。
4.2.3 “园艺栽培设施的类型、结构与性能”,重点介绍当地园艺生产实际中应用的设施类型、结构和性能。
4.2.4 “覆盖材料”,重点讲授常用及先进的覆盖材料和废弃覆盖物处理。
4.2.5“设施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技术”,重点讲授设施条件下的温度、湿度及光照调控技术。
4.2.6“设施条件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重点介绍 “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技术”,内容需精练。
4.2.7 “设施育苗技术”,重点介绍电热育苗的操作技术;蔬菜作物嫁接的方法及嫁接苗的管理技术,穴盘育苗技术。
4.2.8 “设施园艺新技术”,主要介绍设施作物的营养液土耕栽培和太空农业等新内容。
4.3 明确实践教学内容
设施园艺学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应包括:
4.3.1 园艺植物育苗技术
4.3.2 芽苗菜的生产
4.3.3 电热温床的设置
4.3.4 园艺设施的类型和结构、应用讲解
4.4 合理选用教材
设施园艺学教材选用有两个途径,长远看由中央电大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编写组由全日制高校教师、电大教师(包括基层)、园艺专家构成,忌由单一全日制高校教师编写,以免脱离电大教育实际;临时过渡可选用用已成教材,如《设施园艺学》(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用教材,主编:胡繁荣,2003年1月1日出版)。
4.5 改进教学方法
面授辅导应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4.5.1 直观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直观,易理解和接受。
4.5.2 启发式教学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4.5.3 多媒体教学在保留传统授课方式优点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4.5.4 实践教学对本地区的各类园艺设施进行调查,充分利用田间实验课和校外参观实习,应用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际技能,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电大园艺专业《现代园艺设施》课程建设的一点思考,观点、思路不一定正确,但作为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园艺专业的一名课程辅导教师,有责任把自己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与看法写出来,与同行进行探讨,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央电大园艺专业教学计划,2002
【2】 现代园艺设施,邹志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1.
课程建设意义范文3
[关键词] 精品课程;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67-0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知识。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教学课程,有其独有的特点。精品课程代表了网络信息时代最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为践行高等教育理念赋予了一定的实际意义[1]。
《药理学》是药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医学生从基础课学习向临床课学习的桥梁课程。我们将“以学生为本”作为药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以培养创新型医药学人才作为目标,二者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大学教学是面向学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大学的学科建设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指导原则。精品课程建设首先体现在教学中,“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必须有学生配合,教学结果主要由学生来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基本技能反映了教学质量。因此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才能搞好精品课程建设;也只有通过这种“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1 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前提是教师队伍建设[2,3]。南方医科大学在《药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凝聚了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队伍的心血。该课程以主讲教授为核心, 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及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这一队伍团结、进取、创新、富有凝聚力。在这样一支队伍中,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授起到核心作用,并且年轻梯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过程中,整体教学团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2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我们强调各个学科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6要素上,即采用合适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药理学课程在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授课方式为例,采用“西写中唱”,即英文讲稿,中文讲授;强调“由一般至具体”,即从药理学总论的一般原理到各类药物的各自特点;强调“由共性到个性”,即以各类的代表药即共性为基础,扩展到同类其他药物的个性;强调“由理论到应用”,即以书本理论为基础,联系药物的实际应用及不良反应的防治。再如“抗菌药物”课程,教师说明化疗药物出现之前人类对感染性疾病的束手无策以及现代医疗工作中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该怎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老师列举的问题“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联合用药”等,并根据耐药性的发生机制,提出怎样改变药物以应对耐药性,“创新型人才”的色彩渐趋浓厚。
1.3 重视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落实了“以生为本”,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我们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人才,特别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对药理学教材进行了改革。药理学系编写了《药代动力学》、《精神药理学》、《药物研究进展》和《新药评价基础理论与实践》等选修课教材,并组织编写了《药理学习题集》供学生学习使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宽药理学理论和知识面,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并且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也成为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些都为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 与临床疾病防治或药物研发紧密结合
“以生为本”的精品课程建设理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药理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和药学专业课程,对于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药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或药物研发结合不够,学生考试后很快就会将这部分知识忘记。针对此种情况,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工作。对于医学专业学生,以临床上常见的各系统疾病为基础,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是针对疾病的发病环节或主要症状如何治疗;二是该类药为何能治疗某疾病,即药物的作用机制如何;三是联系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何不良反应,应如何防治。在课堂讲授时,要求教师多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如在讲授“抗高血压药物”时,先从血压的调节及高血压的形成机制入手,介绍各类抗高血压药的作用环节(即作用机制),各药治疗过程中的利弊,该如何取其利而去其弊―即降压药的选药原则及怎样联合用药。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能够将药理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得更加紧密。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将药物的构效关系作为一个侧重点,如在讲授巴比妥类药物时,详细分解各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由于取代基团不同而造成的药物在药动学、药效学方面的特点,即药物的脂溶性及起效作用快慢、维持时间的长短,这些特点也直接影响到每种药物的应用。并提出课后讨论:需要开发新的起效快的巴比妥类药物,则应在母核的何位引入何种类型的基团。因此,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我们都让学生尽可能联系实际工作,这是我们在讲授药理学这门课程时的侧重点。
3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尝试性实验是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我们在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的设计型实验转变,增加了设计性、研究性的内容。在研究性实验中,学生自己进行文献的调研、资料的归纳分析、最佳实验方案的选择与制定、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讨论,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都模拟科研创新过程,在一种对结果未知的情况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质量工程。通过建设精品课程,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和优秀教材资源,体验先进的教学方式,学习做人和做学问的方法,获取大量的学科前沿信息,使他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飞速发展的学科要求及学科之间日趋明显的交叉融合的趋势。我们把“以学生为本”作为药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构建一种充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切实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静,栾开政,张会杰.精品课程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践行[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61-63.
[2]王小川,王建枝.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的思路与举措[J].医学教育,2005(1):15-16.
课程建设意义范文4
教育要针对城乡二元分治下的问题和矛盾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变革,具体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把握社会经济水平、样貌及其对课程的要求;把握城乡文化交融的态势及其对课程的要求;把握生态环境的整体布局及其对课程的要求;把握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课程的要求;把握三个集聚特征下社会变革对课程的要求。
党的十以来,中央确定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都有表述。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应予以回应并做出前瞻性思考。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呈现的是一幅史诗般的现实和历史画卷,它必将深远地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例如,长株潭一体化就是省一级内部开展的城乡一体化变革,京津冀一体化则是跨省域的城乡一体化变革,农村地区的村镇合并、城市地区的区域合并都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首先是针对城乡二元分治的格局。长期的城乡二元分治,不仅造成了城乡不同生活主体间的各种矛盾、不平等,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固化了阶层,也与世界互联的潮流相冲突。
从“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全链条看,也深受城乡二元分治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水平的落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进一步拉大的潜在风险;课程建设主体的潜意识中存在城乡二元分治的思想,不自觉地传递了等级观念,强化了身份的自卑或自傲心理;农村地区、城市郊区以城市为标准,认为自己不具备课程建设条件,课改止步不前,课程资源供给停留在国家供给的单向度层面上,课改以来下放的课程自没有用好或根本没有用起来,校本课程建设水平低,甚至有的地区、学校根本没有开发校本课程;城镇地区发展了一些基于知识拓展的校本课程,而亲近自然、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课程相对缺乏。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经济差异、资源差异、环境差异,也有思维定势、心理定势、行为定势。
为此,教育要针对城乡二元分治下的问题和矛盾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变革,围绕城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五个核心原则,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预测好未来20年、30年、50年的社会生活面貌,做好“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协调与重新布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把握社会经济水平、样貌及其对课程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必然带来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包括人口、资源、信息、资本、技术等,原来差异化明显的生产要素重组,由此带来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这给教育带来契机和挑战。人口流动首先带来的是教育对象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包容性的教育和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资源流动的结果是城乡原本的资源优势实现互补,教师可以突破城乡资源壁垒,盘活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异地资源,让学生拥有更宽广的视界,城市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农村学生进入工厂企业的障碍更少,机会更多。信息流动使得城乡学生之间原本异质的生活面貌得以在眼前展开,取长补短以及开拓新的学习领域成为可能,课程实施的时空也双倍增加。资本流动也会包含教育资本的投入,一批新学校产生,优质校扩大教育辐射面,组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带动薄弱校的发展,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课程输出将给课程建设水平低的学校带来改变。技术流动成为就业的风向标,学校应把握它纳入学科课程、生涯课程、职业课程的重要观察点。
城乡一体化也必然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稳健的消费市场建设与基于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为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增设消费教育、金融素养培育成为必要,一方面需要在学科课程中加强渗透,另一方面开发相关的地方、校本课程以填补空白,以此建立知识经济概念,增强知识转化为生产价值的意识、城乡经济统筹意识以及环境经济意识;同时,弥补我国教育传统中轻视经济教育的不足,也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
把握城乡文化交融的态势及其对课程的要求
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之相关的文化也流动起来,再加之传媒的迅猛发展,城乡文化交融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一道别样的风景,这道风景也将在很多学校展现。城市学生接纳乡村文化、农村学生融入现代城市文化将成为城乡文化交融的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不适应、文化隔阂、文化的简单粗暴植入、文化冲突等不可避免,学校除了开设文化心理辅导站、开展文化宣传与交流活动外,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开设与生源所属文化相适应的校本选修课程,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城下乡开展文化体验和文化实践活动,加强文化理解与认同,引导学生相互吸收、弘扬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
把握生态环境的整体布局及其对课程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承载着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使命,政府的职责是做好生态环境的整体布局,形成城市核心功能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等不同的区域功能定位,根据生态水平确定限制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教育的职责则是引导学生明确所处区域功能定位和限制级别,做好宣传教育。与此相适应,区域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发相关的地方和校本课程,或将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实践渗透到相关学科课程、专题教育课程中去,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亲近自然,为区域资源与环境建设献计献策,甚至直接参与到资源与环境建设中,抵制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行为,以此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力以及整体资环观。
把握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课程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将改变人们的公共生活,原来城乡分野明显、差距比较大的公共生活将趋同化,平等的国民待遇、均等的就业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公正的法治社会、合理配置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将成为主要诉求和政策调控点。教育作为公共事务,教育公平将被置于空前的高度,公平、公正、平等、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观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行为标准和公共生活的标准。这样,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要将之作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出来;区域和学校可以组织开发公共教育类课程,以应对公共生活时空双变的新环境;课程实施要照顾全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唯精英教育、歧视性分层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参与到完善公共事务管理的行为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
把握三个集聚特征下社会变革对课程的要求
课程建设意义范文5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现状
1.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学校对课程资源挖掘不深,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得不够深刻,各级课程如何实施,有什么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详细的课程规划文本,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计划随意性强,课时增减随意,课程建设没有法规依据。
从学生课程表中可看出,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部分学校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安排不够规范,有的多,有的少,不符合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例如,有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周课时数与三至六年级的周课时数一样多;有一所初中,每周课时数为44课时,每天超过8课时,明显不符合国家省市相关的课程计划要求。全县绝大多数学校对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及音、美、体在课时上安排的课时量规范,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的课时量不够,有些学校从一年级就安排了综合实践课,有的初级中学还没有开设综合实践课;从学校相关的资料看,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本校的《课程规划》《课程计划》等文件,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国家、省市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文件。
2.课程实施力量不均
学校重视国家课程,轻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些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都安排在国家课程岗位上。国家课程中重视考试课程,轻视非考试课程,音美体课程常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挤占,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边缘化,使得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不到实处。
3.课程开发水平较低
全县没有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师,没有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流程和技术的教师寥寥无几,课程开发举步维艰。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缺乏民主参与,缺乏论证过程与依据。方案的制定是几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整体内容简单笼统,针对性不强,难以操作,从源头上就营造了对校本课程的不重视。
4.课程评价缺乏引导
许多学校没有课程评价方面的文件,没有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性评价材料,课程实施结果没有总结与反思,更没有相关的改进痕迹。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安排,无检查、无评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积极性不高。
二、课程建设基本对策
1.着眼于课程政策,保障学校课程建设
县域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省级课程实施计划,及时制订具体的县域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构建包括课程管理、课程培训、课程督导评估、课程问责及课程经费划拨与使用等相关制度。在县域课程政策制订过程中,要听取来自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意见,给予他们课程政策制订的知情权和审议权,保证课程政策制定参与者的多元性,使课程政策更接地气,更加适合本地实际。这样就能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2.着力于课程培训,提高教师课程能力
校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课程知识的多少,课程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好坏。当前,从本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急需对教师进行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培训,增强课程意识。在充分掌握课程知识、课程开发与实施技能的基础上,每个教师要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构建者和生成者,深刻理解“教师即课程”的意义,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3.着重于课程评价,规范学校课程行为
首先要评估学校课程的开齐率与课时的开足情况。凡是课程开不齐的,课时不够或超额的都是不规范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其次,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县域中小学的薄弱环节,应当作为重点,对其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详细评估检查。第三,要深入音乐、美术、体育课堂,掌握学校在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方面的情况,引导学校重视音美体教学。通过评估促使学校改进重视文化课程,轻视艺体课程,重视国家课程,轻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做法,规范学校课程行为,保证学校课程建设的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
课程建设意义范文6
关键词:数学课程 选择原则 内容特色 建构理念 内容选择
学校作为学生们接受知识,钻研学问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都发挥着其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观点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随着知识经验积累的极大丰富和学科门类的不断细化,人类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变得日益庞大,传统的课程安排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学生们的知识需求和有限的课时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特别是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数学课程少而学生需求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做好数学课程建设,做好选材方面的工作,精选内容,这也是高职数学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1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课程的内容选择是教学环节的中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选择时需要谨慎对待,做到教授和谐,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基本掌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材时,切记注意学生和教学两个方面,同时对一些其他因素,如学科知识内容的学术研讨价值和知识掌握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也要统筹兼顾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地,课程知识的内容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高职院校的基本教学任务是确保学生掌握人类社会文化中的那些宝贵经验,并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拓展理论视野,学会一些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为今后开展理论研究,开发科研成果打下坚实基础。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社会文明极大进步的现在,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现有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选择也变得日益重要,作为教学改革的当前要务,课程选择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研究方法和衔接知识理论构架的重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知识和信息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统筹兼顾,做到专业理论知识兼顾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和谐,实现教授平衡。
1.2 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认识来源于实践,所有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知识也是如此。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学知识内容与社会需求发生脱节,培养实用性人才就无从谈起。教育改革家拼击的焦点,一直都围绕着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展开,世界各国均是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当前高校的课程内容有其特有的知识逻辑结构和特点,各专业安排的知识和技能各有不同,无法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做到一一对应,不留空白。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人是社会的产物,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课程内容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社会,接受社会并最终适应社会,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1.3 课程安排要适应高校教育的特点
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安排了相关专业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高职院校是特定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环节,根据社会的需求安排了一些特殊专业,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量身定做。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尤其像数学这种前后连续性较强的课程,落后的面更大。因此,数学内容要尽量与专业问题联系,突出数学知识、方法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数学课时较少,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不影响知识衔接的前提下,要必须做到选够必需的内容。
2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的特色
高职数学的学科建设,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删去传统高等数学中较为繁杂与技巧性较强的内容,突出基础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应用,使知识线条清楚明确,内容简化,非常适应高职教育的专业需求。
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有其独特之处,它与传统课程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理论验证,增加了一些实用性模块。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学专业知识的需求。高职数学课程内容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实用性的特色。传统的数学理论有其严密的系统结构和体系。一直以来,理论研究都是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很多高职院校都制定了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降低了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只做了一些重难点划分,要求学生掌握即可。但与此同时,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学生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仅会用,还要准确把握这一理论知识的由来,做到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不能仅仅从表面上做一些无关紧要的理论背景介绍,而是系统的阐述这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发问,课后独立研究,并予以必要的指导,力求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学以致用的目的。
2.2 针对性的特色。高职教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多数情况下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即可,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把握相对灵活。尤其表现在高职教育数学课程的安排上,课时量少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环节把握教授尺度,有侧重、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遵循“必需、够用”基本原则。在实用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
2.3 展现文化教育特色。众所周知,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高职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样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只有具备了基本文化素质的积淀,高职学生才能圆满完成高职培养的教育目标。
3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建构的理念
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是用来指导课程内容建构的思想。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多数学基础薄弱,对专业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同时受学制的影响,很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研究较为浅显,没有深刻的理解,课程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完善。为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应借课程改革之机,重新安排课程内容,有选择地做一些删减和重组,在具体的课程内容构建中,必须遵照以下三个理念:
3.1 实用性与科学性并重。既要讲求实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科建构的科学性原则。要做到实用,就必须遵循数学这一实用科学的内在科学要领,通过对几何研究的直观把握、对数学课题内容的经济背景的系统阐述以及研究方法的物理意义的探究来整体把握一些相关理论概念的内在依据以及方法和意义。对一些复杂机械的理论知识要降低要求,整体了解即可,做到有重点有针对的把握,学以致用。讲“实用”乃是以科学的理念去处理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做有机理性的整合,同时兼顾实用意义。
3.2 针对性与系统性兼顾。高职数学课程的特点就要求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有针对的选择课题项目,同时还要对课题内容有一个系统的研究理念。“针对性”要求在对专业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对相关专业名词术语、定理、推导过程做到足够了解,此外,对于处于同一系统下的课程知识结构进行整理与归纳,同时还要及时弥补一些不足之处。对实用的理论部分予以保留,不合理之处予以删减。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高职数学课程的理论提出背景和专业前沿情况。广大高职院校的数学研究以及教学工作者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发挥数学专业理论课程的作用。
3.3 做好“工具课”和基础文化教育理念推广工作。高职数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对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推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专业课程教育上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学术价值,而忽视了其作为理论基础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引导功用。数学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它更高层次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步入社会进行岗前教育和学术深造的顺利开展。因此,做好“工具”课和基础文化教育理念的推广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4 高职数学教材内容的选择
高职数学的课程建设与其他学科都不相同,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至今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最常见的两种做法就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两者关于高职数学的教材内容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阐释自己的合理性,并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产生于二次大战后,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再由专项能力分析委员会将DACUM大表上的各专项能力进行简要的文字描述,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等。最后由教育专家组成的教学分析委员会设计成一个一个学习单元,再来确定课程内容及设计方式。
TAFE模式和CBE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优势,它能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课程建设主体多元化,既有专家,又包括行业精英和企业人才,能够有效地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经验来弥补课程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有很强的实用性,并能够很好地适应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建设仍存在着很大缺陷,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考虑院系专业的课程特点和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水平设置课程内容,而是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经验,造成了课程过难、学生丧失学习信心,课程目标完不成的严重后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遵循自身特点量身定做,按照在校生的知识水平安排相关内容,做到教授和谐,学有所长。
高职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和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对理论和知识的掌握上,重点应放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上。
鉴于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数学课程设置显然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应按照职业的需要,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设置学习课程,安排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和步骤,以保证受教育者真正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
目前,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源来源不同,相应的教学教材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适应各类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和课程框架,现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公布如下:函数及其性质、极限与连续、一元微积分、微分方程初步、矩阵及相关知识、随机事件与概率、数据处理。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搭配,选择专业需要的章节。
参考文献:
[1]朱郁华.上海市各区县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4).
[2]张国勇.略论我国高职数学课程内容的政策[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3]赵元吉.《工程数学》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