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1

关键词:经济数学;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一、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谈起

经济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在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经济数学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经济数学教学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在理工科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遇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好反映学科进展的新内容与传统的经典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在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和比较大学生受益面的同时,又能培养出一些优秀拔尖人才?如何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与数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何能够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数学美的感受,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处理好学时的减少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在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近十年来,我们以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围绕上述问题,加强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加强经济数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产生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吴传生等人主编的《经济数学》系列教材是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一的经济数学类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多所高校推广使用并受到好评;编写的与《经济数学》系列教材配套的《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经济数学辅导教材》、《经济数学电子教案》等扩展性和辅导性教材已经或即将正式出版: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微积分习题课学习系统MESS》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经济数学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项目;研制的微积分课程测试系统在十多所高校推广使用,正在进行网络版的改造工作;开发的《经济数学素材库》和《经济数学网络课件》已在学校校园网上运行,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应该说,我们多年来从事经济数学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了比较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辐射作用,2006年,我校的“经济数学”课程获湖北省精品课程称号,并已经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这标志着我们的经济数学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体会到,要解决前面所提出的经济数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除教学的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师个人资质这些因素之外,十分重要而又有效的措施是: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数学教学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精雕细琢,创建优质的纸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建设与纸质教学资源相配套的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在内的各类电子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纸质教学资源与电子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各自的功能优势,使得三者之间互补互融,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数学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是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二十多年来,尽管国内外的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对经济数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和改革作了大量的工作,仍然没有能比较好地实现李大潜教授提出的“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应该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为此,应该结合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他们现在所学的那些看来枯燥无味但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与背景”这一目标。总体来讲,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简单和陈旧,缺少现代数学内容。

2.经济和数学结合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数学的教学需要。

3.经济数学模型和实验的思想还没有贯穿到教学内容中。

4.没有很好地实践因材施教。

近十年来,我们对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也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们认为,经济数学教学应该把数学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强调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保持经典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注重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突出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突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应用背景,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直观性,注重可读性,适当注意以计算软件带动数学计算。

基于以上思想,从2003年起,我们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数学》系列教材陆续出版,在如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数学概念尽可能从几何直观、数值结果和经济应用实例引出,并能给出经济含义,使得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概念和经济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应用能力。重要的概念由各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实际问题引出或给出其经济含义解释。

2.以数学的基本内容为主线,重点讨论在经济管理科学中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学基础知识与简单经济数学建模方法和数学实验结合,尽可能做到科学性、应用性以及趣味性比较完美地统一,能使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例

如,在微积分中,形成了以函数、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级数、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为明线,以简单的经济函数模型、复利和连续复利、边际、弹性(交叉弹性)、经济优化模型、基于积分的资金流的现值和将来值(以连续复利为基础)、基于级数的单笔资金的现值和将来值、经济学中的各种基本的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为暗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微积分的基本方法――逼近方法、元素法、优化方法及其经济应用,介绍了经济、金融、管理、人口、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些数学模型。

3.对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好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注意经济数学几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形成和谐、协调的体系和风格;适当加强几何的内容,加强在经济管理学科中更有用的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内容,加强几何与代数的联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适当更新教学内容,在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的现有的基本框架下,结合现代经济学发展的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微分方程的解的稳定性、不动点理论、优化及随机优化等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4.改革编写和叙述方法,尽量做到既“闭合”,又“开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可读性,具有亲和力。比较深刻地掌握课程的精华,尽力做到既能“举重若轻”,又能“举轻若重”。起点低,选材精当,文字流畅,叙述清楚,可读性强;例题丰富,信息量大,教学中选择余地大;习题配置循序渐进,除了配备一些基本的习题之外,还充分汲取国外教材的优点,配备贴近现实生活和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色彩斑斓、生动活泼习题。

5.注重发挥辅导教材和电子教材比较灵活的优势。辅导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主教材的基础知识,还是主教材的延伸和补充,适当介绍数学史以及更多的现代数学知识和经济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在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的问题作出有益地探讨。充分利用电子教材携带和使用方便的优点,提供多种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素材,供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向集成个性化的教案。

6.注意以计算软件带动数学计算。

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在经济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出版了比较完整的纸质教学资源,积累了包括经济数学几门课程部分的CAI、电子教案、学习软件、辅导系统、习题课学习系统、网络课件、素材库、测试系统、质量保证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那么,如何研制和开发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科学地构建经济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完成其多种教育功能,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资源,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教学的可能性,它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各种教育尝试,涵盖了多种教育形式及内容。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高度的集成性和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正得到迅速开发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能够很好的实现计算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而且能很好地实现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它们必将对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的制约以及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学改革主要还停留在媒体手段的改进上,缺乏对教学内容、模式和策略的设计。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其意义十分重大。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拓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交流的渠道;有利于促进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有利推动学习社会化的形成。因此应该大力推进。

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以形象性、开放性以及层次性为重点,正确处理好经济数学系列课程内部的关系以及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数学基础内容、综合提高、经济数学模型、数学实验几者之间的关系,推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自觉性学习,全方位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与应用数学能力的训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应分成三个模块或三个层次来进行建设:

1.基础教学模块。基础教学模块注重选择教学切入点,根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结合当前经济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着重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难以讲清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精心设计,将一些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复杂应用等内容与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效果。这部分应包括相应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引出的多种方式和例子,重要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解决方案,释疑解难,简单应用,图形图像,数值模拟,动态演示等。

2.综合提高模块。综合提高模块的内容主要由三方面组成:(1)对经典的经济数学的理论、方法的加深加宽;(2)适当地介绍一些在经济中有用的现代数学知识,如微分方程的解的稳定性、不动点理论、经济控制理论、分形与混沌、运筹学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算法设计与分析;(3)广泛的综合应用问题。

3.能力和素质培养模块。能力和素质培养模块的核心是设计了一批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案例,案例分为教学、实验、应用三部分。教学案例主要是针对问题的分析与知识应用提供教学讲解与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实验案例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直接动手验证的数据,对同一问题不同条件下,观察、检验解决问题结果的不同。而应用案例是在教学、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拓展为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学习。通过案例的问题可变、条件可变、方法可变,观察案例问题解决结果的可变性,从中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独立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要认真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根据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的特点,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2

关键词:《应用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

2007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了教育部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并作为召集单位,承担了其中一门核心课程――《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的开发团队依据“工作过程导向”原则,从课程的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进行了改革。课程的改革急需相关配套的资源库建设,对此,我们在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

根据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化工生产关键的化学反应操作岗位操作、控制及优化的能力,以达到培养本专业学生岗位操作及工艺控制的能力。

本课程对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关系密切,设计思想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重新架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以解决典型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反应生产岗位操作、控制优化问题所需的知识为主,并结合动力学基础知识的内容。本学习领域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开发了“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情境,设计了六个平行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分别是釜式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管式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固定床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流化床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鼓泡塔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填料塔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本课程内容以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选取一个典型化工产品,如乙酸丁酯、苯乙烯、乙苯等,以项目支撑课程,取其反应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按生产方案的确定-反应器工艺设计与选型-确定操作要点-操作与控制-优化的实际工作过程顺序组织教学,每个教学单元对应着以上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训练,按照工作过程中任务与知识的关系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而不仅是关注知识记忆,为学生提供了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的行动导向法。其中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实行以项目为主导,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方法,灵活采用了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

在教学手段方面,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工艺手册、仿真软件、实训装置、现场教学等,在教学单元的学习中,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

随着教学单元任务的不同,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从原来的理论考核为主,改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根据考评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表现、提交的工艺方案质量、实训操作考核、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以达到全面评价的目标。

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急需建设一个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这是示范建设成果应用与推广的需要,也是统一标准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需要,更是校校、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采用课程开发在前,资源建设在后,网络平台同步跟进的建设思路,形成了课程框架标准、课程标准、课程与资源库建设标准等,从而规范了课程和资源库的建设。

2.教学资源库的设计理念

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学校与企业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真实与虚拟结合、教与学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全面性。

3.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教学准备阶段:提供给教师――教学指导文件、教案、讲稿、授课计划、课件、试题库、案例库、动画库、录像库。

教学实施环节:

(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包括描述学习目标及内容、布置任务、发放相关学习资料。提供资源:学习任务单、多媒体课件、软件。

(2)计划、决策阶段:学生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自己制定计划,进行工作过程步骤的设计,拟订检查、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比较计划、确定工作计划,师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设计方案的缺陷加以修正。提供资源:PPT、动画、学习软件、技术文档。

(3)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独立开展工作活动,完成设计和模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纠正。提供资源:技术资源、录像、实训装置或软件。

(4)检查阶段:在工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师生依据先前拟订的评价标准检查工作完成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准确性,并逐项填写检查单。提供资源:标准、课件、检验单。

(5)评估阶段:任务结束后,学生首先自我评价所承担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评价结果,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包括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资料整理。提供资源:评价表、自测题库、项目/案例库。

由此可见,建设内容主要有教学文件、教学指南、学习指南、技术资源,主要有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项目/案例库、试题库、课程考核软件、教学素材库、任务单、学习手册、职业资格等。包括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项目课程、典型案例、技能考核、文献资料等等。

4.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步骤

课程标准确定――学习情境、学习单元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建设。

在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学习单元设计完成的前提下,需以学习单元为单位,综合考虑课程实施各环节的教师、学生所需资源类别的设计。以课程学习单元为主线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便于资源的整合,避免整合大量的垃圾资源。教学资源建设需明确标准,这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要细化到对资源每个属性的具体要求,以便于操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本课程的专业教师,为防止教师对资源的重复建设,以及造成教师任务负担过重的现象,根据统一规划,可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设前要对资源建设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大家掌握建设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整体实施计划等。资源建设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任务分配时要考虑到各学院和教师的长处与特点,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保证资源征集的完善与成功。要按评价指标对资源进行审核、筛选、优化、整合,然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批量或单个将资源存入数据库中。在入库时要对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资源库中数据的精确性。资源库建成后,还需根据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进展,及时补充和更新信息,保证信息的先进性。

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点

1.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适用和配套性

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相配合,要按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正确处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各个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要正确处理建设与使用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独特性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应有自己课程的独特建设思路,并应该服务于应用的需求。立足于院校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多样化的项目/案例库,立足于院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课件及素材,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资源库。

3.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不断建设与完善,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与本行业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库应不断更新内容和标准,以保证教学与生产实际贴近,并能展现新技术、新动向,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2-44.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3

论文摘要:从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应用措施,为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川.近几年,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能够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材及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上仍处于探索、提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立体化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学科(专业)网站,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层次.它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处理、光盘化存储、多媒体显示、网络化传输、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化等囚.这样的特征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中介,能够反映社会的要求,并受到体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为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身体发展等四个方面.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体育卫生知识、人与环境有关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解剖与生理有关知识、运动营养学基础知识、人体健康知识、传统养生知识等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竞技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体育游戏类)等.教学形式是以室外的运动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 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包,完善基础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整合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最后,要建设大学体育专业网站,提供综合的网络服务.

3. 2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3. 2. 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要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重点开发公共体育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和技能锻炼指导书、试题库等,以及开发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的PowerPoint电子教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助教助学的CAI课件、提供学生自学自练的网络课程等同时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使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图1),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 2.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完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包建设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应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和媒体制作软件开发形成学习系统.使体育理论知识形成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各种素材,并按照课程、知识点的树状结构排列,便于教师、学生按内容检索;为体育实践教学提供运动技能的仿真练习、模拟系统,以便于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和运用,形成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如图2).

3. 2. 3大学体育网站

大学体育网站的开发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站为门户进行建设与实践.建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网站、课外辅导网站、体育知识网站等几个部分(如图3).教学网站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测试、教学评价和反馈系统等;课外辅导网站包括课外锻炼知识、俱乐部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组织与训练、场馆器材情况等;体育知识网站包括各类体育网站的链接、体育学术网站的链接等.使公共体育课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讯、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体育运动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在一体,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3.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公共体育课程丰富的专业资源,而且还需要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的支持、计算机专门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参与.从整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个高校要协调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相关的师资队伍,共同努力进行建设;二是技术手段的准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开发工具为基础,配置用于开发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的主干道,并应用先进的资源建设技术、工具和手段;三是聚集优秀的师资力量,整合出优筹 立体化教学资源;四是制定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稳步实施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4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比较滞后,体育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以盲目的模仿练习为主,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都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师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4. 1提高师生综合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体育教师运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能力,及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三是提高学生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自主高效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4. 2以立体化服务保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立体化的服务来支撑.首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实现动态化服务,将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服务延续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以满每一个学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多类别、多形式、多阶段的教学资源应用服务,形成服务形式的立体化;最后,形成服务对象的立体化,任何教学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内容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资源.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项目化教学方法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下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工作而举行的一个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化教学法”起源与美国,在国内外的职业教育中很受推崇,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

目前,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很多院校教师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有的还编写了教材和实训指导书,但缺少完整的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在上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之后学生缺少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平台而导致难以深入和熟练掌握这门科学。

1 项目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

1) 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更加轻松接受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和你好的促进作用。

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解决或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达到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

2) 可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课程结构和传统教学方法老化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数是采用了理论加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结合得不多,甚至有的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大相径庭。因此,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而项目化教学法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配好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在高职教育中,理论够用即可,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的知识基础上,着重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做到这一点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有很大的挑战。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使得学生自注选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自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工程案例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比如要完成一项工作,先要确定任务目标,然后制定任务实施规划,再到任务具体实施,最后是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评估反馈。这样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资源库建设能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立项支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资源库通过不断完善,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资源共享,提高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高职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为整体提升高职人才的质量和人才社会服务能力。

课程建设是一个立体化多方位建设的问题。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资源库建设(支撑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保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

2 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确定了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手段,具体措施主要有:

1) 理论项目教学:基本要求是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同时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备好课,在讲授理论项目时,能把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目的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项目的重难点以及和其他项目的联系。

2) 实践项目教学:在理论项目教学,接着要和实践项目相结合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校园网中心、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网络,由网络管理人员介绍该部门的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为综合项目打下基础。

3) 网络辅助教学:将网络基础课程的项目通过分解,在内部网站上建立各项目分论坛,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论坛提交作业,教师通过论坛提出作业批阅意见。这样不仅能巩固课堂基本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和进一步实践的愿望。

4) 教辅相关资源: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通过梳理,将优质的其他网络资源和辅助参考资料及时推荐给学生,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5) 案例讨论: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准备不同项目的企业应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教学,让学生领悟网络基本知识,大型案例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讨论和思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应用,拓宽认识。

6) 项目配套习题:每个项目都要配备习题,以巩固教学。选择部分典型习题进行评讲,其他习题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后完成。

7) 课程设计与实训。教师将综合网络实训项目制作成大型作业或课程设计,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团队,共同来分析和设计企业网络应用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进行点评,提出其设计方案的优劣,不断整改和完善。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论能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设计技能大赛,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网络知识的积极性。

3 资源库建设具体步骤和内容

资源库建设应以系统理论为指导, 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其具体建设步骤如下:

1)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结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内容模块。课程项目具体内容划分为网络基础理论项目和网络应用实践项目两种,收集好网络组建的实际案例和素材。

2)编写理论和实践项目具体要求,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学习目标,案例分析,习题,作业题等。

3)组织课程组成员,对各个项目进行任务分工,编写项目指导书等。

4)组织专家对设计出来的项目内容进行评价,进行整改和完善项目。

5)制作课件资源,如PPT,flas等。

6)制作各分项目对应的习题。

7)根据项目分析和各项目负责人提供的资源库内容,利用网站技术创建资源库网站。

8)在实验室的服务器上(校园网内部均能访问),将所有的资源库内容上网。

最终的项目资源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相关各类资源:动画、章节习题、相关文档、视频,加上网上自测平台、网上答疑平台,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站。

4 项目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展望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丰富,实用性愈来愈强。教师根据“项目化”教学的需要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适当的素材组织教学,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的学习平立完成“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和自主项目,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结果来看,该课程教学效果一直评价为最好。当然资源库是个不断建设和积累的过程,很多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秋余.浅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7):21-29.

[2] 郭顶龙.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J]. 郭顶龙,2012,7(5):11-20.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5

一、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数控技术人才需求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和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支持的产业。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设备等优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是引人瞩目,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按照湖南省产业规划,预计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装备制造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以上。

随着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装备制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行业企业产品升级、产能扩张和质量提升的需要,数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我省机床数控化率在逐步提高,数控技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在不断增大,而且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对高职层次的数控高技能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工艺制定、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设备安装与维护等岗位群,预计未来五年,我省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每年新增需求量约8000人左右。

但因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师资水平等因素限制,数控技术高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培养质量尚无法完全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需要从系统化改革现有课程体系等角度入手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二、系统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依托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平台,在数控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对调研所得到的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员等典型岗位的“职业活动”的系统分析,解剖实际生产过程和业务工作流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并由此确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依据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由“人文素质平台”、“职业领域平台”和“持续发展平台”等三大课程平台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特色,在各课程平台下开发模块化课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能力“分层递进”培养的策略,序化各平台、模块中的专业课程。形成“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当中,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岗位迁移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将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的课程列为核心课程,从理念、设计、实施、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区域和就业特点,可将数控车床零件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床零件编程与加工、数控加工工艺计划与实施、计算机辅助制造和数控加工实训等列为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坚持实践导向思想。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典型项目来承载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完成对应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确定和考核评价方案均由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共同完成,并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课程建设过程应得到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的支持与合作,确保课程内容和目标符合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资料注重持续完善。通过教学实践,所有课程的教学设计、电子教案、课件,任务单、校本教材、学习指南、案例、习题、试题等教学资源要不断完善,满足教学需要。课程以项目为为载体,以具体工作任务驱动,按实际工作流程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建立各课程学习网站,方便学生随时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下载资料离线学习,也可在线学习和交流。

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完善课程建设与质量监控机制

以提高过程质量为抓手,注重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以确保教学效果。每一个项目均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过程表现、作品质量、职业素养、协作沟通等多个方面,项目不同,具体考核内容与标准不同。评价主体也一改过去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引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课程成绩由各项目考核成绩与综合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有效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要建立由专业带头人或课程负责人、专任骨干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负责课程标准制定、项目单元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包开发、教学组织、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网络教学环境(教学网站)建设等工作。通过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督导评教、毕业生调查、企业反馈等渠道主动收集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主动适应企业技术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能力。

教材建设上也要适应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为保证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团队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校内、校外实训条件,与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地选定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式,编写校本教材,使学生在工学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导资料。

五、建设数控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扩大资源共建共享效益

专业团队通过收集、整理和开发课程资源、项目资源、企业资源,建成数控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开放的平台,促进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范文6

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基于课程教学的需要和计算机网络环境,利用信息手段,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一方面,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切实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实施和应用,也对课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要求。

一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按照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资源优质整合,借助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多元共建、系统设计基于职业岗位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现代礼仪课程标准,构建项目化、通用性、开放式、共享式的现代礼仪课程框架,以行业、职业礼仪规范为重点,集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虚拟实训及教学评价为一体。

(一)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课程级资源建设和素材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定位、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授课教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团队、政策支持、职业标准、典型案例、课程负责人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训录像、测试习题、演礼训练等等。素材级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捌提供中心。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按照课程内容分为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旅游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部分(见表1)。

(二)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特色

为适应礼仪课程改革的需要,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在学习资源的建设、定位、设计、划分等方面不断进行扩展与完善,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学习者为中心架构资源库框架性资源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整体的框架架构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按“学习阶段”划分课程资源,并对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资源相应按等级划分。根据礼仪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初学者、进阶者和研究者三个不同层次,使资源库的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习阶段选择学习资源。如初级阶段(初学者),以“知礼”、“懂礼”为主,了解礼仪基本知识,了解礼仪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尤其是需要掌握与个人形象密切相关的个人礼仪、交际礼仪等礼仪规范;中级阶段(进阶者)以“习礼”、“用礼”为主,在对礼仪知识和规范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需要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场所、为人处事等方面能灵活运用所学礼仪规范,践行礼仪准则;高级阶段(研究者)以“践礼”、“研礼”为主,不仅能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素养,还能以礼仪的传授和传承为出发点,研习古今中外的礼仪文化和精髓,从引伸、对比中把握对现代礼仪的内涵和要素。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还将根据学习阶段设置测试题库,学习者通过客观的测试题和测试结果分析,可以更清楚的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等级。

2 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明确工作岗位中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剖析知识点和能力目标,制定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学模块,并确定其与教学项目、任务的对应关系和分层要求。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教学模块和单元,确定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及考核要求。不同的专业群体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礼仪要求,自主筛选相关教学项目,进行自助式教学和学习活动。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资源库课程内容体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行业、职业特点。礼仪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依托专业能力和行业规范,满足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的要求(见表2)。

二 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实施,打破了教师中心和课堂本位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是一种颠覆和创新,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更为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因岗没学”,强调“一专一课”。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以生为本”,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资源,实现了立体化教学。网络技术与课程资源促进了教学的自主性、交互性,不仅延伸了礼仪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拓宽了礼仪学习的渠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深度和资源。

因此,依托教学资源库丰富的资源媒介,现代礼仪课程的教学更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接受教育变为自主探究。与传统的授受型教学相比,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更有利于项目导向、工作任务教学模式的应用。在项目的咨讯、计划与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都要以“导”为主,以“教”为辅,有意识地收集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尽可能多地将礼仪与个人形象、日常交际、工作岗位等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实践探索、小组讨论、总结,主动地获取礼仪知识。此外,教学资源库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还可以从教学第一线采集,学生的优秀展示和作业是教学资源库中资源更新和补充的绝好素材,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也能激发学生礼仪学习的兴趣。

2 “因岗设学”,强调“一专一课”,变盲目性的教为针对性的教

传统的现代礼仪课程很少考虑到专业的差异性,虽然设计了固定化的教学模块,但往往忽视了岗位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礼仪任课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和研究的局限,也常常疏于对行业和岗位礼仪规范的研究和讲解。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因岗设学”,强调“一专一课”。

借助现代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库提供的丰富资源,以及对现代礼仪课程项目的设计,礼仪任课教师可以轻松获得相关行业、职业礼仪标准,依据行业工作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自主选择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的教学模块,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作过程导向、岗位能力本位的校企合作礼仪课程教学方案,实现“一专一课”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从而变盲目性的教为针对性的教。基于教学资源库建没的现代礼仪课程不仅可以实现集“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公务礼仪、旅游礼仪、涉外礼仪”为一体,基本可以覆盖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礼仪学习内容和模块,而且能分块组合,统筹兼顾。“因岗设学”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出发点,使所教与所学高度匹配,由此推进礼仪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发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3(30):75-76.

[2]汪晓璐,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2013(1):107-108.

[3]肖长水.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74-76.

[4]曹乃悦.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库建设内涵研究[J].科教导刊,2013(6):170.

[5]徐美玲.基于网络资源库的“现代礼仪”课程教学成效与成效——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4(1):91-94.

[6]徐美玲,基于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礼仪教学创新探略[J].广西教育,2013(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