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中国分类号】G623.71
1.引言
音乐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在启迪青少年的心智、塑造良好的人格、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方面非常重要。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像贵州地区的农村,由于受到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小学音乐教育还远远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希望通过对贵州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介绍,让读者对于该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过提出建议,和读者们一起寻求更好的解决贵州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缺失的难题。
2.贵州地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2.1音乐教育思想落后,学校领导不重视
虽然我国的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唯分数论的思想依然非常严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以此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语数外等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课程上来,在音乐教育上分配的资源、给予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这就导致音乐教育不能够在该地区的小学中深入开展起来。
2.2音乐教师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
在贵州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制约,这些民办教师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在教育的理念、方法、技巧方面不能适应不断改进的新教育模式,特别是像音乐教育这样的课程,就更缺乏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队伍。四是现在正在农村任教的音乐教师,由于上级学校缺教师,也在不断往上级学校调。基于这些因素,农村音乐师资力量确实很薄弱。
2.3教育资源有限,教学条件差
作为偏远地区的农村,贵州农村普遍贫穷的状况依然存在,这就制约了该地区相关设施的建设。这里的农村普遍存在缺少专用的音乐教室、缺少音乐器材、缺少影音设备等现象,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有时候只能靠亲自领唱,对于一些发音不准的教师,很难将音乐的审美性展现出来,导致音乐教育功能的作用大打折扣。即使唱得准,一连唱三四节课,几天下来,几周、几月、长时间下来,好些老师都累坏了。
2.4音乐教材内容与农村音乐教育实际不相符
贵州农村地区音乐教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但是在音乐教材的使用上却和一些城市相同,有的内容教师们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教授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干脆将教材丢在一旁,用自己的办法为学生们讲授音乐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无奈之举,但是对于学生们系统的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的情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改变贵州地区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3.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
农村地区不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无法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衔接,所以应当提高该地区学校对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倡导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门的领导,更要将音乐教育提高的战略高度,转变过去唯分数论是举的观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将音乐教育课程的新标准贯彻落实。让农村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来自音乐的快乐,通过音乐教育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想使贵州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取得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首先要整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其次针对农村音乐教师人才缺乏的现状,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方式解决,例如可以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利用假期组织音乐专业的学生来此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可以通过优厚的条件吸引专业的音乐老师来此教学;第三,可以在现有的一些年轻教师队伍中,选拔出具有音乐爱好的教师,对他们进行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音乐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各级部门要加大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投入
在贵州地区的农村中,音乐教育设施和器材的缺失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感官的艺术,如果缺少了音乐器材,就是使得音乐影响人的功能大大减弱,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各种音乐器材必不可少。上级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投入,保障学校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学校也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
3.4合理开发本地音乐资源,丰富音乐课堂内容
在贵州农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作为土生土长的音乐,本地的教师对它们更加的熟悉,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本地的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本地的特殊资源,将这些音乐资源进行采集汇编,融入现代音乐教育的元素,在所辖的地区进行推广,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会让学生们加深对于音乐和乡土的双重理解,对于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5因地制宜推进音乐教材改革
由于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适合一个地区的音乐教材可能不适合另一个地区,所以音乐教材要因地制宜的实行改革。在选编农村地区的音乐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引入本地区的优秀民歌和民乐,这些民歌来自学生们生长的环境,更容易让学生们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情感,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可以引入一些音乐游戏,鼓励学生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鸟兽虫鱼的叫声,聆听流水树木的吟唱,在自然中学习音乐,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
4.结语
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任何学科都不可替代的。然而由于物质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贵州农村地区在小学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像教育观念的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强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该地区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该地区的教育一定会沿着这个方向前进,将他们的音乐教育搞出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启平.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10(01).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高师 音乐教育 教育实习 反思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实习作为该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就读该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其职业发展尤为重要。当从一种校园走进另一种校园时,所带给实习生的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学术知识与音乐教学实践所交织在一起的映射在实习生本人身体上、精神上的一种所谓真正的“音乐教育”的体验。体验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未曾谋面或者似曾相识的教学问题、教学知识以及各种自身的不足与感触都是实习者所要学习的。音乐教育实习对于音乐教育学习的研究生来讲应该从更高层次的视觉出发来获取“知识”,也许更多的是一种从理念上去反观现实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利与弊,以此为自己的学习探索来指明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方向。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及其观察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提出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反思。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应处理好音乐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音乐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者真正的踏入讲台,是一番有别于书本上所描述的或者讲台下自我练习的实践,虽未脱离传统的教室实践的模式,但作为一名“教师”给予实习生的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学生模式”的实习生来说,比在理论上的学习所获取的能量要踏实充足的多。当理论性的知识与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一连串的境况问题相碰撞时,大多数实习生便会在第一时间出现所谓的“大脑空白”的反应,这应该是缺乏实践的大学音乐教学的诟病。因此,在扎实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并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获取自己关于音乐教学的各种信息仍是实习生们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当然对于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这必然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此不再多讨论。在实践教学中实习者会发现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没有方向感,对音乐教育这个大学科的疑惑会更加强烈,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学、课程教学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欠缺对每一位实习生来讲都是很大的难题,在实践中以上理论知识的匮乏则表现出了狭隘的教学认识观,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仅仅完成此目标即可等等。殊不知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所肩负的力量,其实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诸如此类的意味,如何理解他,这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与音乐教育学习者所应反思的。
以上理论与实践交织所引申出来的教育实习中的问题是值得大家来思考的,笔者将其归为以下三点:
(一)音乐教育理论知识(音乐教育哲学、学科理论及其相关文化知识、技能)学习的匮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诟病,学习者应该加强此方面的学习,以此才能为实践指明方向。
(二)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在已有的理论支持下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不断反思自己的音乐教学。
(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与理论知识相出入的教学情境等实际问题如何去反思指正。
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角色转换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音乐教学中对于每一位实习生来讲,这确实是一个新的问题。面对音乐教育界所倡导的各种音乐教育新理念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新气象(包括课改之后的教材、教学要求等)以及日益发展的音乐教育学术争议,每一位音乐教育实习生都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音乐教学,学生自然是首要“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与作为学生的“他们”这种主体间性的一元关系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合理安排成为很多实习生头疼的大事,往往一开始出现现象最多的是教师很怕学生,学生也怕教师,这种紧张不自在的感觉在很多实习生眼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接下来的变化也许更多的是教师可能会变得和蔼或者越来越严厉,甚至在有些实习生身上还会出现对学生的惩罚等问题,对于实习生来讲这虽是一种现象,但音乐教学中应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每一位实习生都应该在认清自身位置的前提下,以一种文化传承者的姿态来进行教学与学生沟通。这种教学关系的建立不单单是单向的教师传授学生的流动,而是双向的,教师在以教师的姿态向学生传授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以一种学习者的姿态来接受学生所反馈给自己的一系列的音乐信息符号。这种双向的音乐教学不仅会排除以上所出现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弊端现象,而且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了主体与主体之间一元论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将音乐知识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从更深层次的理念来推动中小学音乐教学。但往往这在音乐教育实习生的身上很少能反映出的。这不仅仅是实习生本人的问题,更多的重任在于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如何让学生在潜意识间树立这种文化姿态,以此来推动这种高校与中小学教育的衔接。由此引发的反思笔者仅提及以上所述。
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教育教学意识的淡薄
此点之所以放之最后来描述,在于笔者在实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这不仅仅存在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实习生中,在许多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中这种现象仍存在。许多实习生不知道音乐教育专业是“干什么的”,盲目的学习,盲目的实习,自上个世纪末一直至今,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上讲台”与“上舞台”的问题一直普遍存在于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中,至今仍大有人在,当学生对这种关系迷惑不清时,自然对音乐教育到底“干什么”更是不清楚,音乐教育教学意识自然更是淡薄,实习过程中,这种问题便表现的更为突出。“艺术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不是上舞台,而是上讲台,这一点是艺术师范教育专业与专业艺术教育的分水岭”。①音乐教育实习生应该在明白自己“上讲台”的基础上,认真的学习关于音乐教育的相关知识体系及其它的相关音乐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同时应注重自己的实践教学,以此来充实。而教育实习自然为学生实习提供很好的平台。只有在明确目标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为实习打好基础,同时做到此点,实习生们还会从生活中体验音乐教学的乐趣而不是烦躁。做到此点,实习生们会以此来反思教学实践,向着科研型教师的方向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出发。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意识的重要性,仍然如上述两点所陈述的一样,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音乐教育实习者的角度所反思的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的三点大问题,以此三点为出发点,望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及其音乐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并希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文化传承的魅力,以新的姿态做好自己,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3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转向
“音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它的萌芽形成已久。综观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实践,任何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总是要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音乐、美术等对人的价值,涉及美育的哲学基础。回首美育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最先确立美育独立地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早在1793―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中,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基于自律论的美育观和方法论,充分肯定了音乐、美术等审美活动对人的价值前提,即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他的这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审美教育的必需承诺的价值取向和从人生价值入手建架审美理论体系的构想,不仅使他成为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称谓之祖,也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转向
50年代末两本具有划时代意义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出现。一本是1958年由纳尔逊•亨利(Nelson Henry)主编的《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s of Music Education) 。在本书中,亨利批判了强调音乐附属价值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明确提出要发展一种注重音乐内在价值的音乐教育哲学。另一本是由莱昂哈德(Leonhard)和豪斯(House)于1959年出版的大学教材《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usic Education and Basic Principles),明确主张鼓励发展新的音乐教育哲学。
1970年贝内特•雷默出版了里程碑式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进入辉煌时期。雷默认为,审美教育是发展对事物审美质量敏感性的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因此音乐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对学生情感的影响。雷默在此基础上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情感教育,情感的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换言之,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Music Education as Aesthetic Education),它的最高价值与审美教育的最高价值一致,即“通过提高人们对情感本质的洞察来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②
(二)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转向
1995年,大卫•艾利奥特(David Elliott)的《音乐的种种问题: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国音乐教育哲学领域由原来官方审美哲学“一元独尊”变为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二元对峙”的局面,开始了音乐教育的实践转向。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
艾利奥特的音乐实践教育哲学是在批判审美教育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审美教育哲学是建立在对审美概念的假设之上,它忽略了音乐创作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把音乐作品从文化语境、社会语境中抽离开来,音乐成了纯粹的客体。艾里奥特认为,只有实践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在实践中存在,参与到音乐教育中的人也是实践意义上的存在。听赏只是音乐实践的一小部分,因此,审美只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实践包括了审美。艾里奥特强调,审美音乐教育过于关注于音乐作品本身,只关注音乐的内部结构,如和声、节奏、织体等音乐元素,这就必然得出西方古典音乐是最优秀的音乐的有失公允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他首次提出了音乐的实践语境问题,他认为任何音乐都不可能在本质上比其他音乐更优秀,它们在自己的语境中都同等有效。
(三)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的转向
根据艾利奥特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观点,“作为文化的音乐”(music as a culture)教学长期以来为实践哲学所提倡。在此基础上,学会尊重别人与其他文化,作为动态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不断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音乐人类学家倡导“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音乐是作为人类的普遍文化现象”被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普遍公认。将这一理念引入音乐教育,无疑会产生对学科定位问题的思考。
文化是人在适应人类社会生存中的重要思想行为方式,音乐教育的目标如果不能对文化和人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那么,该学科地位就会下降甚至被边缘化。通过这样一种观念,强调音乐教育对文化和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音乐表现人性真善美,是人类生活与精神(生存意义)的根基,也是人文性最深刻的表现。如果单纯将音乐作为审美或实践,放弃了作为人类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音乐必然“大材小用”。
基于这样的观点为音乐教育哲学建构带来两点启示:1.原有的单一的、与文化分离的音乐教育哲学已渐行渐远;我们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的与文化整合的音乐教育哲学。2.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受到严重挑战。人类未来必然以多元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现实基础。音乐教育不可能回避生活世界以及全球文化视野的考虑。其用某一种音乐来代表音乐教育并作为人类音乐的概念,已经成为历史。
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建构将考虑三个方面的建构:1.音乐文化身份确认与音乐文化传承;2.音乐文化理解与视界融合;3.音乐文化重组与概念重建。
虽然音乐教育哲学的文化转向尚没有取得研究者的共识,但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必然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已有学者充分肯定了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思想,提出要构建“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③因此,音乐教育哲学的转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反思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实践反思
哲学虽然是人对世界的态度、对价值观的讨论,并以抽象的逻辑推导为主要形式,基本不涉及实践层面。但是,哲学的价值并不是只停留在世界观层面,它需要指导实践,也需要实践对哲学的丰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如果音乐教育哲学不能够对实践层面,即音乐课程与教学,产生具体的影响,那么对音乐教育哲学的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
在我国,由于翻译、解读和传统观念的诸多原因,音乐教育哲学尚未给广大的音乐教师提供音乐课程价值的参照和教学实施过程上的指导。很多有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被束之高阁,造成了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与音乐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晦涩难懂、毫无价值,而且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者多为学者或高校教师,是这一群体的专利。音乐教育哲学只进行理论阐述不能够提供实践指导。
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也是主观与客观的“交叉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音乐教学实践是构建音乐教育哲学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将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发展与音乐教学实践的开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艾利奥特的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作为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者,应更多地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的教育研究方法,以证实并丰富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作为音乐教师也应开阔视野,从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中获得审视音乐教育的新视野,掌握从音乐教育全局、整体上思考问题的方法,为自身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纵观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音乐教学思想,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都是充分经过实践,再加以整理后返回音乐教学实践进行指导,达到了其教学效果,并在全世界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本土化反思
本土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主性的策略。音乐教育哲学本土化反思必然涉及外国理论、本国传统和当代实践三个基本要素。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基本还停留在国外某种理论介绍的层面。如果问音乐教师我国音乐教育哲学基础是什么?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指导性文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不仅很少人能够很快回答出来,甚至答案或方向都会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基本问题没有统一思想,甚至阻碍到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对我们来说音乐教育哲学本土化问题是一个现实的、具体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刘家访在其研究工作报告《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中就提出:“任何一种课程理论必须适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践,否则,它的价值只是理论模型的推导。我国的课程理论建设应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课程基本原理、话语方式、研究方法、研究者立场应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④
上文中所述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产生于现代化高度发达,并进行后现代反思的音乐教育背景中,与我国的音乐教育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在对我国音乐教育哲学阐述和批判前应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有一个了解。音乐教育理论需要有自我超越的精神,但更需要以了解自身情况作为基础。
作为三种当代且处于开放状态的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相似甚至重合的地方,对我国的音乐课程理论建设来说,研究这些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本身不是为了加入某个理论阵营,争个高下。
正是缺乏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才出现了一些对音乐教育哲学的误读,且体现在了音乐教育实践领域。究其原因还是教条地执行其中某些思想,生搬硬套其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考虑到我国音乐教育的当代实践,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音乐教育仍然停留在工具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阶段,审美教育哲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应该严格按照音乐教育哲学转向的顺序依次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而应该在多种教育哲学的批判和融合下,寻求置身于自身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出路。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是为了借鉴其经验、吸收其合理因素,理清音乐课程价值、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实现某种理论的“本土化”进程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论。
(三)音乐教育哲学的创新反思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认识及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发展,是对同质认识和劳动的超越”⑤。毫无疑问,音乐教育哲学是时展的产物,更是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新发展在音乐教育理论中的反映。例如,审美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雷默主要采用了迈尔的“绝对表现主义”的音乐哲学立场,还综合了朗格的“艺术情感符号”论、古德曼的“艺术认知”论、布鲁纳的“概念学习”等思想,建构了自己的审美哲学体系。实践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艾利奥特则从胡塞尔“回归生活的世界”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出发,将社会学的观点融入音乐教育的实践框架之中。文化教育哲学则是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等在音乐教育中的诉求。每一次转向都是对前人的超越,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现有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应跳出现有的思维不断地吸收一些先进思想,在更为宽广的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以及自身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不断思考与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建设。
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大多停留在现有理论成果的肯定或批判,尚未跳出以上三个理论,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观点。音乐教育哲学创新的基础并非是臆想,而是应深入研读现有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求同与求异的思维,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语)。而寻找巨人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借鉴前人理论与思维成果的过程。创新不是翻译或换一种表达方式,而是将前人的成果为我所用,将其融入自己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哲学的创新反思应放入我国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背景中,放入我国音乐教育实践的语境中,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甚至会充满自我否定的,但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对于我国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管建华《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关世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②Bennett Reimer.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70,p 39.
③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④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工作报告, 2006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4
一、准确定位,让课堂充满音乐性
新课标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设置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其中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只有将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有机统一、有的放矢地融入音乐教学中,才能推动音乐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避免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应克服教学方法简单化、单一化的弊端,而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感知,培养起一定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艺术修养,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二、资源开发,让课堂更具文化性
新课标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应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交流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的沟通。这就要求广大音乐教师不光只是教教材,而要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弥补教材的不足,从而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活用教材。教师要认真挖掘身边可被利用的一切音乐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趣味性和时代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重组,旨在更加贴近教学实际,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在学校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查找、收集、整理泉州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资料并做成展板进行交流展示;在课堂上学唱闽南童谣、南音;观赏提线木偶戏;请老艺人到学校为学生讲民间文化故事;带着孩子们走进梨园剧团……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对当地的优秀的民间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全情投入,让课堂更具创造性
1.课前,必先成竹于胸中
新教材强调音乐的审美功能,分析教材内容不难看出,它在编写中十分注重音乐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情感性,同时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因此,音乐教学应该融人文性、综合性、时代性为一体,注重与各个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渗透。音乐教师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要求,除了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还应加强音乐以外的知识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同时,新教材突出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知识性,重视教学的实践性与创造性,教师不仅要会弹会唱会跳,还要会编会导会演,并富有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
2.课上,一路激情到天明
作为音乐教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充满激情。要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必须要具备主持人敏锐的觉察、灵活的调控、真情的感受的能力。面对美的音乐,教师要先感动;面对各种奇思妙想、生机勃勃的创意,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有所觉察并将其引向更;面对学生充满童稚又焕发生命活力的思维、情感反应,教师应该充分地关心、了解、接纳、赞赏,并导向音乐感受、体会、创作的更。吃透教材、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堂课,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并全情参与课堂学习中。
3.课后,积极反思课堂得失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5
幼儿教育 教学质量 创造性 教学反思
要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的质量有依赖与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幼儿学的有效的“教”,教师通过直接促进,通过课堂教学,让幼儿学得更多,更全面。再就是通过间接的促进,让幼儿学会怎样去爱上一个东西,从而对它产生兴趣,达到“教”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1.教学需要创造性
创造性对于幼儿教师教学来说很重要,作为教学,只有教师带有创造性的教,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学生的心情,让他们爱上这个活动,从而让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地响应活动的内容,才能使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且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想法。
同时,结合班级实际及孩子的接受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做到“教”的与当前学生所学、所能领悟的东西相统一,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游戏与歌曲是沟通的很关键的因素,将其与教学相融入,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表现。
例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游戏,喜欢歌曲这一特点,孩子在音乐活动《找朋友》中,我们可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不仅仅是只在唱歌,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理解歌曲、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并且,在歌曲唱完后,真正地让孩子们去寻找自己的好伙伴。活动开始,我们可以先让孩子们在《找朋友》这首歌的音乐声中和自己的好朋友玩一玩,做一做亲热的动作,鼓励孩子们相互拍拍手、拍拍肩、碰碰头、拥抱等。然后,在音乐声中鼓励孩子把刚才做的动作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我们可以让孩子真正地去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然后,组织朋友之间做游戏,这样,不仅是给予孩子们课堂学习游戏的乐趣,更重要的,可以让孩子们真正明白朋友,加强孩子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音乐与游戏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幼儿阶段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让孩子置身于歌曲的情景中,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只教不理解,让幼儿也能充分理解歌词、感受歌曲意境,从而渐渐去体会,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快地学会歌曲、更乐意地参与音乐活动中,从而更加有利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不至于孩子小小年纪,感情生疏。
2.教学需要反思
作为教师,教学反思也是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幼儿可持续发展和学习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教育幼儿的时候,从幼儿的教学反思下手,对于教学中的一些事情,教学程度、如何在教学进程完毕后进行教学反思作思考和总结,了解最近教学中的好与坏,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只教学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把自己的一天的教学活动作为当前教学的内容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幼儿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总结,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教育事业工作者,每一位幼儿教师在自己工作中,对于工作的质量与不足的总结和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例如,常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让自己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这一天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对于工作更加地有头绪,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地游刃有余,同时,还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教学成就、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作为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接触场所,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学校园地和认识社会的起点,是影响幼儿认知度的关键所在,对于幼儿以后的成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重视挖掘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家庭,加强幼儿学习的能力,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首先,作为教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主动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课程的理念,让家长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方法,这样,家长就会与教师一道,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和教师共同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科学教育课程,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从而强化的孩子的学前教育,促动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这样,不仅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加强了对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主动参与构建幼儿教育的课程。
其次,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教学中,家长形成辅导的作用,通过家庭教育,让家长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科学探究环境,培养孩子好奇探究、仔细观察的探索能力。例如,对于幼儿,组织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时,对于科学活动《黄叶落地》,让家长引导孩子在户外观看秋天的树叶飘落,使孩子明白,为什么秋天树叶会落下,在什么情况下树叶才会落下,落下的树叶会怎样,有什么好处,哪些树的叶子在秋天是不会变黄的。又如,《动物探究》关于鱼和青蛙,为什么鱼只能在水里面而不能上岸,青蛙为什么就可以在陆地上生存,为什么青蛙会冬眠之类的,让孩子充分了解到两栖动物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认识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学会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
教师资源的利用,是加强幼儿教学质量的重点,同时,家园互动同样重要。家园互动可以让教师与家长更好地加强沟通,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后,教师与家长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孩子的当前特点,孩子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科学教育课程,有针对性、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教育,这样不仅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使家长与教师,及家长与家长相互之间,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对于孩子的成长,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有着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述中.浅谈提高幼儿师范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魅力中国,2010,(4).
[2]陈国强.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再思考――对教学活动目标的再思考.2008.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6
一、教师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及手指特点,因材施教。
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上多发表自己对于曲目的看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学习新曲目时,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作曲家生平、作曲风格、创作背景及主要思想感情。学生对曲目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再进行有表情的、准确的范奏。通过感受音乐,学生在接下来的弹奏中会更容易抓住曲目特点,演绎出富有感情的音乐。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布置适合他们程度的课外曲目。
也可以让具备预习能力的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去搜索影音资料,或相关书籍查阅曲目资料。通过这一自主预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产生寻找答案的乐趣。在接下来上课时,学生就可以将预习的内容,跟教师进行交流。对于正确的,尤其是具有学生自己独到见解的思想,教师要给予极大的肯定以及诚恳的鼓励。学生课下做足了功课,那么课上会更容易、轻松地学习曲目。
二、教师应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读谱习惯以及掌握高效的练琴方法
1.读谱方面。
首先,弹奏每一首曲目前,教师都要提醒学生看好谱号、调号、拍号。而有些曲目的开始以及曲目进行中关于以上三点会做改变,这一点教师要提醒学生时刻注意。关于曲目中的临时变化音记号以及重升、重降记号,教师应确保学生已明确这些记号的用法,以便正确地弹奏出来。对于加线较多的音,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识谱。其次,节拍、节奏、时值方面,要严格遵照曲谱来演奏,比如同样是三拍子,不要将四三拍和八三拍速度演奏成一样。对于较复杂的节奏,教师应带领学生多加练习,直到学生能读准节奏,进而弹准节奏。音符的时值不要弹的过长或过短,休止符也不要忽略。最后,乐谱中出现的表情记号、表现符号、音乐术语和指法,教师应向学生逐一讲解这些符号、术语的含义。乐谱中标记的指法是长期实践得来的,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弹奏去感受指法的合理性、科学性。当然,有的学生手小,不适合使用乐谱中的指法,那就将合适的指法重新标记在乐谱上。
2.练琴方面。
每一首曲目都应分手、分乐句、分声部练习,而且最开始一定要慢速去弹奏,这样眼看谱、脑分析、口唱谱、手弹奏、耳听音,就有充足时间反应。慢速能够较从容、细致地将表情、语气弹奏出来后,就可以一点点将速度调整到曲目规定的速度。关于重点、难点,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上已经掌握了如何弹奏,才能保证课下的练习可以顺利进行。练琴过程中,学生如遇到了易错、易停顿的地方,应拿笔标记上,将这个地方慢速反复练习,直到非常连贯,和前后乐句衔接顺畅。关于以上读谱及练琴的要点,教师要做到长期、有条理的教授学生,及时了解学生课下的练琴情况,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主动意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易于让学生拥有成就感,使学生对于钢琴学习容易产生自信心。
三、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评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