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吉他入门音乐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吉他入门音乐教学范文1
2013年初,我得知朱伟与方舟先生合著的《索尔吉他演奏与教学指导(儿童版)》要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还有点替作者和出版社担心呢,因为这套经典的练习曲集在互联网上到处找得到,有啥出版价值呢?但现在拿到成书,粗略一翻即被吸引,不由一页页地细读:所有文字边品味边思考边与自己的认识相印证,所有谱例随手拿琴试奏一遍,舍不得放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弹完这上下两册。
小八开版本,纸张韧实,印刷清晰,版式专业大方,乐谱干净精美,所有乐曲DVD、CD各附一份。本套书整体编排风格有着近几年古典吉他出版物中少见的大气,体验者在阅读使用之余能有很大的满足感。
乐谱标记细致而全面:一则左手指法标注,按弦、移指、换指、保留指、导指,每个音符都有详细标记,某些地方还对照标示了不同版本的指法及其诠释;二则详细到极致的右手指法——每个音皆标明采用这种指法的目的;三则所有曲子都标出了乐句划分;再则是详细的消音标记——消哪个音,使用何种方式消音,皆有详细说明。
作者认真考证校对了乐谱,力保无虞,对有争议之处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其中一种,同时也标明了不同版本的差别。学习难点解读以第一首曲调为例,作者在演奏提示方面详细论述了音乐特征、音乐的句子、指法(包括指法的重要性以及特别之处所用指法的说明)、消音的详细介绍、三音同时弹奏的提示、处理好小节线两侧的音(这又是我所见国内外教程中之首例)以及对休止符和临时记号的强调,并在阐述时附上谱例,清晰易懂。
教学要点解读同样以第一首曲调为例,详细述及了歌唱性奏法的说明以及“起承转合”的论述。原谱二十五首练习曲本无标题,而作者则选取了有助于乐曲理解的中文曲名,比如第一首取名为《悄悄话》。虽然说乐曲的理解不同于语言,并没有一定之规,每首乐曲可有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可以理解的意境之一,对学生入门还是不无帮助。二十五首曲名我逐曲认真倾听演奏对照之后,发现固然可以有不同理解,但作者的“命名”都还符合乐曲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示范者陆明鹰年仅十二岁,作为朱先生的高徒,演奏非常工整严谨,沉稳大气而又音乐性十足。回想十来年前曾有国内著名演奏家示范卡尔卡西的教程,将乐曲中所有反复皆取消,当时就觉此法不妥,反复段落是音乐完整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可以取消呢?为此我专门关注了此套曲目反复之处,演奏者在这些地方有着丰富的处理手法。
吉他入门音乐教学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职学生;培养;兴趣
人们常说: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是陶冶情操的熔炉……音乐真有这样神奇的功用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人对音乐都有这样的共识,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在中等职业类学校中,音乐课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就要努力去探索音乐教育的意义,探索音乐教育的规律和性质,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吸引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是我们当代音乐教育尤其是职业类音乐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职业类学校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 改变学生现状,从兴趣入手
在中等职业类学校,学生的年龄层次在15-18周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最关键而又最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很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常有明显的两极性。他们更容易社会化,成人化,他们会更快地接受、吸纳社会上流行的新东西。这些学生,他们可以整天戴着耳机听音乐,而不愿意去上一堂音乐课。他们可以把一些明星、歌星的简历倒背如流,而不愿意去了解一些音乐知识。所以,面对这样一些学生,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从他们喜爱的音乐入手来提升他们的音乐兴趣。
中职类的学生喜爱的音乐大都为本土流行音乐,也就是那些都市化的、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为广大青年所喜爱的器乐曲和歌曲。但是流行音乐大多是市场化、商业化的音乐,艺术性不是很高。在现时我国音乐教育上有“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的说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就选择一些用通俗唱法演唱、思想性、艺术性都较高、又是他们经常戴着耳机喜欢自听自唱的“优秀通俗歌曲“来作为欣赏课的欣赏曲目,去迎合他们的喜好,调动激发他们的情趣。
现行大中专的校园里吉他“泛滥”,不管男生女生学吉他的学生很多,他们很少去收费的专职教师那里去系统的学习,而是自学或互学,多数学生是买一本《吉他入门与提高》或《吉他演奏法》等书籍来自学。演奏水平高低不一,音乐素质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六根弦的音高都调不准,更谈不上大、小三度和弦的关系和作用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愿意买琴、学琴就是喜欢、喜爱,有音乐的爱好,于是我利用课堂或课后对他们进行辅导,用钢琴键盘十二平均律的图解,来讲解大、小三度和弦的关系及音色效果。随着学吉他学生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爱好学吉他、爱好音乐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二、 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的方法。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与音乐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益的高低是有直接关系的。学生对音乐的不知到略知再到知多少以及逐步形成技能技巧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教师也能够从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方法既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时采用的手段,那么它就应该包括教师教音乐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音乐的方法,缺少任何一种,都是不完善的、错误的教学方法。面对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一味的强求学生去听所谓的乐理知识,去背诵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以及欣赏大量的古典音乐,而应该尝试着转换角色,把学生们感兴趣的与音乐有关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研究和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这样既可以把音乐课上得生动活泼,又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使学生们对音乐课流连忘返,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改变教学方法,首先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教”为主为“以学生主动积极实践”为主。为克服大部分学生遇难而退的惰性,避免“败兴”、“泼冷水”,我又采取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方式。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在不同的城区度过了小学、初中或高中教育阶段,除个别有音乐专长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都不认识乐谱,不会视唱。有很多学生想学都怕难。一次课堂上,我开玩笑地对他们说,想学会识谱吗?只要你们认识1、2、3、4、5、6、7这几个数字,我保证你们二十分钟就学会。于是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在黑板上依次板书了|35 5|、|35 65 |、|16 5 |、|16 6 |、|13 2 |、|3 2|1 — |。 简单形象地讲了一下音的高低和音的长短,然后让每组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来视唱,再组织全体学生视唱。唱的基本准确后,我又将他们自己视唱的乐谱,每小节重新排序组合板书出来:|35 5 | 16 5 |35 5|13 2 |35 65 | 16 6 | 35 65 |3 2 |1 — || 。
让同学们重新视唱。唱熟后,我又填上歌词:
|35 5 | 1 6 5 |35 5|13 2 |35 65 | 16 6 |
小皮 球 ,真正 好,拍一 下,蹦的 高,哥哥 拍了 二百 一,
35 65|3 2|1 — ||
我拍 一个 就 跑 了。
让他们带词唱,唱了一遍,他们欢呼起来,我们会识——谱——了!用简易的儿歌去调动青少年学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 因势利导,开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在“迎合心理”、“投其所好”,不断调动和激发学生爱好音乐的基础上,孔夫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睿智之言又给我以新的启迪。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自己的爱好加上自己的实践,真正成为自己学习上的乐趣。在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下,我们开办了音乐的第二课堂。组建了声乐训练班、学生合唱团、学生健美操社团、吉他社团,以获得专业音乐考级的学生为核心和骨干,分别组建了二胡、中阮、琵琶等音乐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并邀请同仁 教师做专题辅导,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演唱、演奏水平。音乐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开设,不仅提升了爱好音乐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也扩大了爱好音乐学生的范围。
兴趣源于培养,兴趣需不断激励。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挫折和打击都可能成为兴趣转变成爱好的拦路虎。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凡是新的事情起头总是这样一来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明白,不经过一番劳动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这番痛苦”。第二课堂音乐兴趣小组的建立,并非是教师和学校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整合教改,提升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在各兴趣小组的活动上,根据每一小组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他们拟定了每一阶段的联系曲目,逐步提高难度,使他们演唱、演奏水平逐渐提高,并尽可能提供给他们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各兴趣小组进行同一曲目的齐奏、合奏练习,适当加一些简单的小配器,磨合他们各乐器声部的配合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各兴趣小组的成员不断增多,爱好音乐的学生逐渐扩大。为配合学校各项文娱工作的需要,从各兴趣小组中选拔演奏水平较高的学生组建学校“民族管弦乐队”,担负起学校各项文艺活动的独奏、伴奏任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会黯然失色,没有音乐,我们的工作将毫无声色。音乐给予了我们生活以快乐、工作以信心、未来以憧憬。
参考文献:
[1]吕炳君.教育新理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吉他入门音乐教学范文3
关键词: 系列阮教学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阮,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一种,主要以弹拨方式演奏。阮的音色十分醇厚,不仅清雅圆润,而且表现力丰富,融合性较强,因此,无论是作为独奏乐器表现,还是以族群的形式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承担乐队声部,阮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与功能。阮乐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系列阮蕴含深厚的民族乐器特色,又是具备特点的民族乐器之一,若在高职院校开展此课则对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列阮发展现状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扩大,中西方的音乐也产生碰撞与融合,音乐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阮艺事业方面涌现出一些青年阮演奏家,如宁勇先生。他是第一批毕业于阮专业的杰出代表,在阮的历史研究、演奏理论、乐曲创作改编和乐器的改良方面都作出很大贡献。宁勇先生对阮的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很多的论文。他还整理和编写阮乐曲并出版了《长安古风阮曲二十首》,代表作大阮独奏乐曲《丝路驼铃》曾引起国内外广泛轰动,被列入全国阮专业比赛规定曲目,并被选入《中国民族乐曲精选》出版。又如同时具有演奏家、作曲家双重身份的刘星先生,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为阮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引起更多人对阮的关注。他创作的《云南回忆》在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上奏响,在国内外乐坛引起强烈反响,这是中国第一部中阮协奏曲,让很多阮专业的人刮目相看,因为刘星先生原来学习的是吉他专业,他由吉他专业到对阮的精确领悟,把阮的音质和音色通过新的演奏技巧挖掘出来,是值得我们为之敬畏的。《云南回忆》的诞生标志着阮作为民族乐器当中有影响力的独奏乐器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把阮事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更加丰富上进的新阶段,同时把一个古老的民族器乐那后重、神韵、悠扬的音乐传送给世界。与此同时,他所著的《中阮演奏技巧》一书更是让阮快速弹奏达到顶峰,这是阮的一次重大创新。近几年,阮乐艺术越来越为人所熟知,甚至走上世界舞台,受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民族乐团到世界各地出访演出,而且有一些国内的知名阮的专业人才到国外办学,如:青年阮演奏家丁晓燕,其《阮中情》与《阮韵情缘》专场音乐会阵容庞大壮观,以丰富的形式展现阮艺术的无穷魅力,为阮的发展累积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乐队演奏曲目资料。她的努力在阮界树立了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和榜样,同时充分证明了阮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宽广的,她的成功得到了国外音乐界的认可和好评。还有我国著名阮演奏家林吉良先生,7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阮教学,并被聘请为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现各大音乐院校阮教师都曾师从于林吉良先生,至今他还往返于新加坡等各大音乐院校从事阮教学。不仅如此他还创作改编阮曲,结合古代乐曲风格的特点对现代阮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林吉良先生多次被邀请到欧洲,新加坡,土耳其,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演出与交流,让世界一次又一次地惊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正是众多阮界人士为阮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的不懈努力,才使阮这种古老的乐器成为民族管弦乐队中不不可少的重要一员,并且这种乐器已经走出国门传入海外。
二、系列阮的基本条件有利于教学
对音乐教育专业乐器课程,除高等艺术院校外,大多数院校都以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系列阮入门简单、学得快、形式新等诸多特点非常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1.系列阮形制统一,定弦统一,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集中学习其中一种阮(常用小阮或中阮)就能基本掌握系列阮的演奏方法。系列阮形制方面适中,便于携带,调音方面,不容易变音,这些都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2.与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相比,阮乐的演奏技巧显得更简单。在使用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演奏时,多个手指上需要戴上假指甲,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阮不用,因此学习阮乐入门还是简单的。此外,系列阮排列品位采用十二平均律,这种精准的排列对于二胡等拉弦乐器来说少了音准上的问题,为初学乐器的学生奠定了平台。
3.系列阮由小阮、中阮、大阮、高音阮等组成,学生只要掌握一种阮乐器的演奏技巧,稍加改动就能适应其他阮的大小和把位宽窄的变化,这样演奏系列阮都是手到擒来的。系列阮无论是在音色、音域等方面都比学习其他单一的一种民族乐器要丰富多彩。这对于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素质培养。
4.系列阮五个种类中有四个是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演奏,也可以齐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演奏,在演奏形式上既新颖又丰富。
学生在学习阮乐过程中既可以领悟阮的独奏精髓,又可以通过重奏、合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阮本身独有的乐器特点的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此乐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演奏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音乐作品分析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系列阮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符合职业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把系列阮课程纳入教学,随之各种乐队的不断扩大和完善,阮的位置越来越清晰重要。全国各个相关院校相继开设了以阮为专业的课程。
这门乐器课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一门乐器,比如大学生艺术节的演出,学院的各个重要节日的演出,还有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展演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很好地展现系列阮乐器本身的价值,也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多元性。多掌握一门民族乐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本身的实用价值也非常重要。大学生在学校的课余生活本身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多掌握一门乐器会让学生的就业选择之路宽许多,这些都符合职业教育专业乐器课的培养目标。
通常,系列阮教学为的是从全方位、多角度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技艺和团体协作能力,学阮能够带来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够收获到的学习成果都较突出和直接。以下就结合多年系列阮教学的实践谈谈体会。
1.系列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习过或者接触过系列阮的人大多知道,系列阮表演形式多样、实用价值高,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群体意识、动手实践意识的培养,因而系列阮教学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具有多重实用价值,十分适合高职院校课外活动的开展。
2.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从目前高校开设的阮专业看,教师为了培养阮专业学生的乐队合作能力,往往是通过院校民乐队合奏课获得,这样就得由中阮声部担当在合奏中的低声部,当所有阮专业学生都是演奏同一声部时,整个专业的学生所接触到的声部比较单一,训练效果也不太好。同时,教师在指导民乐队进行合奏时,乐队内部声部复杂、乐器繁多,教师无暇东顾,自然无法给予中阮声部以太多时间训练,于是造成阮专业的学生在乐队合作能力上稍显弱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系列阮教学课堂上则没有上述问题。阮专业的学生可以承当起各个声部,加之整个合奏团队的人数和声部相对于民乐队演奏而言比较少,学生可以更容易和直接地聆听和感受所奏乐曲的整体效果,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阮专业学生排练的积极性,而且可以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阮专业学生加强辅导和训练,最终达到突破各个声部难点要点的目的,从而提高整个教学课堂效率,同时能增强学习阮专业学生在乐队中的表现力和与其他队员团队合作的能力。
3.对提高学生共性演奏和多声部听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以往阮专业授课过程中,大多教师都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和演奏阮乐曲的能力,但随着阮乐器在乐队合奏中的参与度和使用度越来越高,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独奏能力还远远不够,虽然强调学生的独奏能力是培养学生个性演奏的重要方面,但在民乐队的表现中,合作配合同样至关重要。系列阮的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先阮专业学生在共性演奏上的不足,它要求学生不仅独奏能力过硬,同样的,在演奏过程中,演奏作品整体的和谐性,与音响的配合性,与其他乐器音色的统一性,以及各个声部功能在整体艺术表现都要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协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的就是不同声部演奏互换的方法加以训练,简单地讲就是,每个声部都必须旁听其他声部的演奏,学生除了会演奏自己声部之外,在对作品完全熟练之后,还要会演奏其他声部,在不断交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共性演奏能力及对多声部的听辨能力。
4.有利于加强学生各方面训练和提高线谱视奏能力。在平时教授民族器乐独奏曲谱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类曲谱大多是以简谱为主,因此学生如果对线谱不够熟练的话,很容易出现错误。而阮专业的学生通常在民乐队中担任的角色是中阮声部,日常训练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接触线谱的类型和训练线谱视奏远远不够。系列阮教学为加强学生全方面训练和提高线谱视奏能力大有裨益,突出表现为:系列阮中采用实际音高记谱,大音阮、低音阮采用的是低音谱表,中音阮采用的是中音谱表,小音阮、高音阮则采用的是高音谱表。这样一来,教师在运用上多声部互换排练演奏的方法,就能为学生提供接触不同特点的各声部分谱的机会,接触的机会越多,训练的次数越多,自然而然地就能更加全面而高效地提高自己在线谱视奏上的能力。当然,好处还不止于此,甚至在未来学生毕业求职时,也能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的概率。
5.有利于对中外各种风格音乐作品的学习。在教学我国民族音乐时,很多教师常常抱怨,我国可以用于演奏的民族音乐数量不够充足丰富,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拓展提高。他们还说,要是把外国一些优秀的作品用民族器乐演奏就更好了。系列阮就为学习和融合外国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工具。由于阮器乐独特的半音阶十二平均律的排品使得阮器乐在音域上比其他器乐更宽广富有层次、音更高昂且准确和谐、各音区音色更鲜明而协调,对于演奏中外不同风格的音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像俄罗斯系列三角琴重奏、西洋提琴组室内乐等作品,都可以通过移植改编程阮重奏教材,大大丰富教学演奏曲目,同时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长他们的音乐见识,培养演奏技艺能力。不仅如此,实践表明,融合中外不同风格音乐作品训练演奏对于提高学生对系列阮课程学习的兴趣十分有益,学生在不断训练中对该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自身独奏能力和重奏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
6.系列阮具有多重实用性,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的有效资源,推进课外艺术活动开展是每个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系列阮作为典型的民族器乐之一,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在引进系列阮课程时,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见识面,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对提高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系列阮将作为重要的艺术课程不断被各地高校选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民族器乐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系列阮的发展前景极其可观,在对比其他民族器乐的普及教育更具有潜在能力。将系列阮教学课程引入高职院校,对于提高在校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及整体综合素质等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系列阮教学还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国民素质提高。实践证明,开设此课程,在提高学生演奏技艺的同时,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大大增强他们与人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相信在未来教育中,系列阮将备受重视,阮艺术也将拥有更多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高绿茵.让民族器乐曲进入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堂[J].才智,2009(01).
[2]周桐.浅析中阮的演奏艺术[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2).
[3]许敏.浅谈中阮的演奏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0(11).
吉他入门音乐教学范文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件开发离不开工具,常见的课件开发工具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以下将对这三种工具的优缺点做简要分析。
PowerPoint易学易用,几乎没有技术门槛,因其使用简单、操作便捷而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上。但是PowerPoint功能相对较弱,在多媒体素材集成和交互控制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Authorware开发课件注重演示流程、框架和逻辑结构的组织管理,可以实现复杂的逻辑控制和人机交互。Authorware通过拖放图标的方式来创建脚本,这是该软件的一大特色。不过图标式流程设计模式学习难度大且不易理解,普通用户很难掌握。
Flash是专业的动画设计软件和多媒体创作工具,可以集成多媒体素材、生成矢量动画、提供复杂交互,还可以方便地插入网页中,完成多媒体教学、演示和游戏等任务。但Flash同样学习难度较大,用它设计动画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用它开发游戏需要熟悉ActionScript脚本语言,这些都是普通用户难以掌握的。
普通教师无论使用上述哪种工具开发课件,都会面临不小的困难。以少儿课件为例,优秀的少儿课件离不开精美的动画和人性化的交互方式,前者需要教师能绘制动画,后者需要教师熟悉编程,这些都会让普通教师感到头痛。于是就出现了教师想做课件但不会做的情况,即便做了也往往比较粗糙、质量不高。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教师水平太低,而在于现有的开发工具技术门槛太高。换句话说,上述工具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少儿课件开发中的实际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比较,Scratch走进了笔者的视野。Scratch采用拖曳、组合“代码积木块”的方式取代传统编程,降低了代码编写的难度,使多媒体创作变得简单有趣。研究表明,八岁以上的儿童就可以掌握Scratch。一款连孩子都可以轻松驾驭的工具,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学习掌握自然不在话下。
此外,Scratch的另一个优点是内置了丰富的卡通素材,可以用来创造交互式故事、动画、游戏、音乐和艺术作品等,使得没有绘画基础的教师也可以制作出卡通课件。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Scratch积木式的编程方式和丰富的卡通素材资源,大大降低了课件开发的技术门槛,使课件制作不再耗时耗力,为普通教师独立开发优质少儿课件提供了便利,是一款适合普通教师使用、入门简单、易学易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
少儿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过渡。少儿容易被新奇事物刺激、被丰富多彩、富有动感的画面吸引,容易对轻快优美的旋律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设计少儿课件时,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客观规律。设计少儿课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卡通化。卡通形象符合少儿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最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共鸣。(2)趣味化。有趣的情节有助于帮助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激发求知的欲望。(3)人性化。优秀的少儿课件应该提供有效的人机交互,比如通过游戏来学习新知或巩固所学。下面,我们以课件《小蜻蜓》的设计开发为例,来感受Scratch在少儿课件开发应用中的魅力。
课件设计思路
《小蜻蜓》是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件。一年级小学生容易被色彩、声音和动画所吸引。本课件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通过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卡通人物、悦耳的音乐以及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件结构介绍
本课件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依次是新课导入、聆听歌曲、学唱歌曲、交互游戏、拓展延伸和课堂小结,分别用黄、绿、蓝、橙、红、紫六种色彩来呈现,模块的色彩与导航按钮的色彩一一对应。点击每个按钮,都会呈现给学生一个绚丽的世界。
图1 《小蜻蜓》课件结构
新课引入。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新课,为歌曲的学习作铺垫,力求“课伊始,趣亦生”。
聆听歌曲。可爱的卡通人物弹着吉他演唱《小蜻蜓》,画面中出现跳动的音符和五彩的歌词。生动的画面能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将学生快速地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为学生呈现完整的曲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跟着伴奏来学唱歌曲,也可以选择单击原唱按钮,听正确的唱法。
交互游戏。这一环节包括了“跟我学”、“练一练”、“音乐大课堂”三个子模块。“跟我学”中给出了一段《小蜻蜓》的乐谱,并给出了弹奏示范。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弹奏,感受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在指间流淌。“练一练”为学生提供了《雪绒花》与《小星星》这两首同为四三拍的歌曲,以此来巩固学生对四三拍的理解。“音乐大课堂”提供了七种乐器,让学生认识每一种乐器以及各自的音色,了解乐器知识。
拓展延伸。这一模块旨在拓展学生的能力,激发其对音乐的喜爱,鼓励学生做小小音乐家,自己创作。课件中提供了瓢虫、蜜蜂、蝴蝶这三个例子,并给出了示范,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益虫来创作一首歌。可以回到交互游戏单元中,用课件提供的钢琴进行演奏。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强调保护环境、爱护益虫这一主题。课件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小蜻蜓》课件界面
创建卡通形象和制作动画
卡通形象可以从Scratch自带素材库中选择。该素材库提供了场景、角色、声音这三类素材,对于比较简单的卡通形象也可以直接用Scratch的绘画工具绘制。如果素材库中没有所需的内容,则可以去官方网站下载,官网提供了声音、背景和完整的项目等资源。用户还可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卡通图片,本课件中部分卡通形象即取自互联网,并经Photoshop处理后导入Scratch中。
Scratch中动画主要依靠“外观”、“动作”和“控制”三个指令集。“外观”指令集可以改变舞台角色的颜色和大小,本课件中音符的色彩变化就是运用“外观”中的“颜色特效”设置的。“动作”指令集可以实现舞台角色的旋转和移动,如本课件中蜻蜓的飞舞,代码如图3所示。“控制”指令集用于设定动画的触发方式,如是鼠标单击时触发,还是满足其他条件时触发。
图3 蜻蜓飞舞的代码块
导航功能的实现
良好的导航功能能够帮助学习者穿梭自如。本课件中用“控制”指令集中的“广播”与“接收”命令来实现目录页与各子模块之间的跳转。例如,单击课件目录页中的“新课导入”按钮,会广播一条名为 “yellow” 的消息,“新课导入”模块中的各种角色会在接收到这条消息后依次呈现,并将目录页隐藏。
游戏功能的实现
互动游戏模块包含一架简易钢琴,能演奏C调的八个音节,下面介绍钢琴功能是如何实现的。Scratch“声音”指令集中有“设定乐器”和“弹奏音符”指令。“设定乐器”指令提供了128种乐器,如钢琴、提琴、吉他、木笛、贝斯等,本例中选择了“钢琴”的音色。乐器设定完成,下一步就是弹奏。Scratch提供了一个微型的钢琴键,使用“弹奏音符”指令,选择需要的音节,即用指定的节拍播放音符。按下琴键时的代码如图4所示。
图4 钢琴弹奏的代码块
按键的动画效果靠两个不同的琴键造型来实现。当按下琴键时切换到带阴影效果的琴键造型,在视觉上呈现琴键被按下的效果。“跟我学”模块中的自动弹奏,主要是靠对时间的控制来实现钢琴的自动演奏。
课件完成后可以上传到Scratch的官方网站,与全世界的Scratch爱好者们分享交流。Scratch还专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网络社区(名为ScratchEd),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分享使用Scratch进行教学的经验,共享工作成果以及发起讨论等。
吉他入门音乐教学范文5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2日,国际知名音乐家、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拉维·香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纪念医院(Scrlpps Memorial Hospital,in La Jolla,California)逝世,享年92岁。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拉维,香卡就因心脏健康问题在美国进行过心脏手术,之后的数十年里也会因此偶尔犯病。年过九十以后他在呼吸和心脏方面的疾病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去年身体健康大不如从前。即使是这样,拉维’香卡仍旧活跃在舞台上。逝世前的一个月,也就是11月4日晚7:30还在加利福尼亚的Long Beach举行“庆祝人生进入第十个十年”(Celebrating Hi8 Tenth Decade)的现场音乐会。月余后,他在圣地亚哥的一家医院接受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然而,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没能从术后的状况中恢复过来……
2012年12月2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拉维·香卡大师的追悼会。本文作者与拉维,香卡是师生、朋友,由于时间和距离等问题不能亲自出席在美国的追悼会,谨以此文对“古鲁”(老师)拉维,香卡大师进行追忆。
一、拉维·香卡与印度音乐
拉维·香卡是印度卓越的音乐家、杰出的演奏家。92年的艺术人生发展之路是不同寻常的,在他的音乐中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印度与西方等多种文化的混合是独特的,然而,他把这种多样性的成分融为一体,终以一种全球视野下的艺术交融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拉维·香卡的父母,兄长都十分喜爱音乐。幼年的香卡同家人经常去寺庙聆听僧侣们演奏各种音乐,享受一种属于自己的、完美的、纯粹的、和谐的妙音。家庭的熏陶,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让拉维·香卡的精神世界朴素而充实,印度传统音乐在其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基。
跟随哥哥的印度舞蹈团赴欧洲近十年的巡回演出和暂居法国的经历,让童年的拉维·香卡很快地成长起来。他不仅参与表演各种舞蹈角色而且还学会弹奏西塔尔、萨鲁德等不同的印度民族乐器来为舞蹈伴奏,这一过程开阔了他的眼界,也让人们看到了少年香卡自身所特有的潜质。在印度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交叉中,故土的民族情结、、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等贯穿于他一生的音乐实践之中。
拉维·香卡没有受过完整系统性的学校教育,只是在贝拿勒斯(两年)和巴黎(两年)经历了短暂的学校生活。在麦哈尔七年的“学徒生涯”是他一生中时间长、受益多的一个重要时期。印度传统音乐教育“家族式师徒传承”(Guru-Shishya-Parampara)模式中,古鲁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强大而有力的,其中心点体现在“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教学之中。古鲁阿拉乌汀·汗给予香卡的教育和影响令他终身难忘,在他通往世界音乐之路上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时间让我们将历史划分为过去与今天、古老与现代。然而,绝对的现代是没有的,而古老的传统则是永存的。拉维·香卡从幼年的天分到童年的游历,从青少年的学徒到成年人的初创,从本土的立足到西方的传播,他92年的艺术生涯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从成功到收获的季节。
二、拉维·香卡与世界交流
拉维·香卡在音乐上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力,他在自己创办的民族乐队里尝试本土各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实验。20世纪中后期,他带着印度传统音乐、带着民族文化底蕴迈入西方世界,先后与小提琴演奏大师耶胡德·梅纽因(Lord Menuhin)、法国长笛演奏大师吉恩·皮埃尔·兰帕尔(Jean-Pierre Rampal)、日本尺八演奏家山本邦山(Houzan Yamamoto)、古筝演奏家宫下伸(susumu Miyashita)、俄罗斯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等进行了形式各异的跨文化音乐交流,大胆的尝试创新使得他和印度传统音乐文化在东方与西发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世界音乐文化中相识、沟通、交流、交融。
拉维·香卡一方面进行演出交流的活动,另一方面还从事印西音乐传播方面的教育实践。他在孟买和洛杉矶创立“金那拉音乐学校”(Kinnarra Musical Sch001),在印度建立了“拉维·香卡音乐表演艺术研究院”(RIMPA)。2002年底在新德里建成他梦寐以求的拉维-香卡基金会(Ravi Shankar Foundation)。
作为印度西塔尔演奏大师,他灌录的唱片、卡带、CD、VCD和DVD无疑都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资料文献。他先后到达中国(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表演,其精湛的演技,高度的修养使观众为之倾倒。拉维·香卡作为印度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无数的奖项与荣誉。在他临近生命的尽头,获得了“中国第一届太极传统音乐大奖”(2012,10)和“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将于2013年2月颁奖)。
三、拉维·香卡与中国之情
早在1935—1936年间,拉维·香卡跟随哥哥的舞蹈团便安排了赴中国、缅甸、马来半岛、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等地的世界巡演计划。然而,伴随着他们父亲的去世(1935年9月)这次世界巡演计划中途改变了行程。直至半个世纪之后,拉维·香卡才完成了中国之旅。
1983年8月,应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拉维·香卡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上级领导委托,陈自明全程接待并陪同,因而与拉维-香卡相识。也正是这次的访问交流使得中国、印度相互了解,让两国音乐文化有了近距离接触。
拉维·香卡先后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地进行展演并获得成功。北京地区不仅进行了两场音乐会演,而且还在广播电台进行录音,并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印度古典音乐的专题讲座。拉维·香卡着重介绍了西塔尔琴的特征、演奏技巧以及印度古典音乐的形态,让我们了解印度古典两大支柱——拉格(Raga)和塔拉(Tala)。拉维·香卡结合自己的演奏、演唱现场解释高深的印度音乐理论,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讲解使观众听得清楚、明白。
拉维‘香卡的这次访问交流对中国和印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对印度的了解多为印度电影音乐,即使是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士对印度古典音乐理论也了解甚少,而且大多是书本上的概念,对舞台表演实践没有机会认知。反之,印度对我们的音乐文化认知更是寥寥无几。通过拉维·香卡的音乐会展示以及深入浅出、饶有风趣的专题讲座,我们才开始正式认知,欣赏印度的古典音乐,并在意识中将印度音乐的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由此,陈自明对印度音乐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开始将印度音乐引入到我们专业音乐院校的课堂里。
交流活动之余参观浏览了中国的名胜古迹,陪同他登上了八达岭长城并拜他为古鲁(Guru)。期间,陈自明向香卡请教了不少关于印度音乐的问题,他都耐心地解答。交流活动中,中国音协为他举行了专门的座谈会,会上拉维’香卡欣赏到了我国民族乐器琵琶和古筝的演奏,对此很感兴趣。他对陈自明说:“以前我做过音乐上‘东方与西方相遇’的尝试,很成功。今天我想,我们可以用西塔尔琴与琵琶或古筝再做一次‘东方与东方相遇’,一定很有创意,希望以后能实现……”
拉维·香卡认为只有到了印度,才能真正体验到印度音乐的真谛和妙处。并建议陈自明尽快到印度去学习。,还要求我带上几个年轻的学生去学印度的乐器和印度鼓。访问结束之际,拉维·香卡将自己的自传《我的音乐我的生活》以及附有录音带的《印度音乐入门》送给陈自明。该书是他专为外国人学习印度音乐而撰写(五线谱,印度文字谱双解)。针对这次访华,陈自明在1984年第1期《人民音乐》发表文章了《拉维·香卡——来自印度的音乐使者》有详细介绍。
1989年,笔者作为访问学者赴印度研修期间。曾应拉维·香卡之约到其家中与印度音乐家进行交流。参加这次交流活动的包括全印广播电台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帕瓦尔(Pawar)先生和香卡的几位演奏萨鲁德、塔不拉鼓和吉他的学生以及两位来自苏联的拉脱维亚青年。陈自明表演了小提琴独奏《梁祝》、《二泉映月》及《小步舞曲》、《圣母颂》等中外作品。拉维·香卡对演奏给予肯定,随后让帕瓦尔用小提琴演奏了印度斯坦风格也门(Yaman)拉格。这是笔者第一次近距离地聆听印度小提琴演奏,感到相当震撼。印度小提琴与欧洲小提琴的风格大相径庭,这是一种特殊的韵味,它的技法、表现方式与西方均完全不同。欧洲的小提琴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发展已完全融入印度音乐体系。这次交流是成功的,我们增进了对彼此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欣赏,也是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又一次尝试。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先生得知此次交流活动后,又特意设宴回请了拉维·香卡和著名的舞蹈家莉拉桑姆森,并向拉维-香卡赠送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资料。
2000年到2002年间,张玉榛在印度新德里艺术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印度RCCR安排以及陈自明的力荐下与拉维·香卡相识且有幸得到他的赐教。张玉榛回国后仍保持了这一学术资源,并顺利完成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拉维·香卡艺术实践中的印西音乐交融》的课题研究。之后,经过数次修改,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了该部专著《东方与西方相遇:拉维·香卡印西音乐交融研究》。
2012年8月,中国音乐学院和太极传统音乐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了第一届太极传统音乐奖(Taiji Traditional Music Award),太极传统音乐奖授予在全球传统音乐的表演、传承、理论和传播各领域内有杰出贡献和创意性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张玉榛作为推荐人推荐拉维-香卡参与这个奖项的评比,最终获得成功。由于身体原因,拉维·香卡不能亲自来中国领奖,委托笔者在10月25日颁奖晚会上替他接受颁奖,他本人从美国特意发来DV在晚会上播放。视频中不仅展示了他90岁高龄时的音乐会表演片段,还用简短的言语表达了对获奖的感谢和对中国的友好之情。太极传统音乐大奖组委会原本计划在两年后的第二届颁奖晚会上邀请拉维·香卡到中国进行表演,遗憾的是,这一愿望将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了。
结语
印度已故前总理尼赫鲁称拉维·香卡为“印度非官方文化大使”;印度现总理曼莫汉·辛格办公室在拉维·香卡去世消息时,称拉维·香卡为“印度国宝、印度文化遗产的全球形象大使”。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期随着拉维·香卡的仙逝而宣告结束。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国的人们将一起缅怀他不可逾越的音乐天资、艺术造诣、天籁之音、交流之桥。博爱境界、和平精神……
吉他入门音乐教学范文6
秘诀就是导师制。以往的选秀节目是一种单项权利,评委决定选手生死;而《中国好声音》是双向选择――导师有选择学员的权利,学员也有选择导师的权利。导师为了争取队员,拼命施展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如杨坤不停地宣传将要开32场个人演唱会,以此吸引心仪的学员加入自己的团队。招兵买马之后,导师们又不遗余力地帮助学员提高,迎接新挑战,从而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期待和惊喜。
导师(Mentor)的概念虽然发源于西方,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师父”,即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给我们引导、训练、忠告和友情的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教授乔治・葛伦(George B. Graen)等学者提出了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简称LMX理论),可以应用到导师关系中:在组织中,领导者(指导者)会将某些下属(被指导者)划分为“圈内人”与“圈外人”。他们会与圈内人形成高质量的交换关系,给予圈内人更多关照、时间和信任,而被指导者也会付出更多贡献、忠诚与情感,以此使领导者与下属、指导者与被指导者都成功。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接触、评价阶段,认识、行动阶段,感情、信任阶段,维持、扩展阶段。
《中国好声音》将导师与学员间的相互吸引、相互支持与感恩,以及他们之间交换关系的演化以娱乐节目的方式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对管理者不无教益,对创业者更是如此。
导师:创业者的贵人
对年轻的创业者来说,为初创产品找到第一位客户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也是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参见作者对《茶博士创业记之行至水穷处》案例所做的点评,《商业评论》2012年7月号)但在此之前,最重要的可能是找到至少一位创业导师,获得他们的帮助。
那么,导师可以帮你什么呢?
一、导师会激励和引导你,让你保持创业的激情,保持自信。吴莫愁可谓 《中国好声音》舞台上绝对的异类,但她获得了导师庾澄庆的力挺。庾澄庆说:“吴莫愁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在他的强力保护下,吴莫愁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总决赛亚军,无怪乎吴莫愁会发出“哈林哥最懂我”的感叹。
而那英对自己“小二班”学员的激励也是有目共睹。巅峰之夜夺得“年度好声音”的梁博,当初四位导师中只有那英一人为他转身,她对梁博说:“你的歌声在我眼前有画面,你的歌声里有故事。”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她也一直鼓舞梁博,直到他成为年度最大的黑马。
即便是落选的选手,如王韵壹、袁娅维等演唱爵士小众歌手,当她们离开舞台时,导师刘欢也深情鼓励她们:“没有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乐坛会因为有你这样选择的歌手而感到骄傲。”
创业者的境遇与这些学员非常相似,有的像吴莫愁和梁博,起初并不被看好,只能在一片黑暗的迷茫中摸索;有的像王韵壹、袁娅维,拼到最后,铩羽而归。这时如果有一位导师相信你,鼓励你,你便会重拾自信,寻找黑暗尽头的亮光。
二、导师可以帮你了解行业内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人类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有些能用话语、文字或图表明确表达,有些则往往只可意会,不好言传,这些难以表达的便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多存在于个人头脑中,不能通过普通教育或大众媒体进行传递,往往只能通过“师传”和“参悟”,有时还需要一些关键的个人跨过“结构洞”,在知识中起到桥接作用。所谓的结构洞,是指社交网络中的你与某些人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另外一些人不发生直接联系,需要一些中间人在这些关系间断的洞穴中桥接,这些中间人可能就是你的“贵人”。
以梁博为例,他的导师那英自己并不是摇滚歌手,但她将梁博引荐给了国内摇滚界的新老两代教父――汪峰与崔健。见了崔健以后,梁博兴奋地说:“崔健的人格魅力让你一下子就被他吸引,被带到他的思想里,在他面前我感到无拘无束,他的‘劲儿’没变。他选择很年轻、很奢侈地活着,这种奢侈是指不为钱活着。” 可以说,梁博正是因为从这些隐性知识中悟到了摇滚的灵魂,才有了他在巅峰对决时的汹涌释放。
创业也需要隐性知识,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巧、经验和诀窍,还有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都属于这个范畴。创业研究表明,在筹集资金、与风险投资谈判时,隐性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若有导师帮你,你就离梦想更近一步。(参见副栏“导师制中的参悟模式”)
三、导师可以凭借对行业的理解,帮你建立并完善商业模式和架构。《中国好声音》在盲选阶段比的是声音,但随着赛程的行进,声音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唱什么”和“怎么唱”才是最关键的。你要是想继续站在舞台上,就必须选对歌,这些歌要适合你自己,还能持续给大家带来惊喜和感动,而这需要借助导师的智慧。导师那英对梁博最大的贡献有两个,第一是为他转了身,第二就是为他选对了最后的那首歌。梁博在最后巅峰决赛中唱的那首《我爱你中国》,明显是为体育场准备的,八万人的体育场,就得靠摇滚引high全场。这一点久经沙场的那英很清楚。
在创业者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Facebook今年上市后,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仍掌握着公司绝大部分股权,这得归功于他的早期导师肖恩・帕克(Sean Parker),正是因为帕克帮他设计了双层股权结构,才确保了扎克伯格实现了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免受外界资本和业绩的干扰。
四、利用导师的行业内资源和人脉,建立战略联盟,共享技术或资源。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考核”阶段,四位导师还分别请来自己的好友当外援,四位“外援”在培训阶段帮导师辅导学员,从整体到细节对学员的演唱进行调整。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如果能得到更多“贵人”相助,建立起创业的圈子,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就像扎克伯格,他从没有上过商业课程,在硅谷也没有人脉,是导师帕克引他入门,帕克给刚创立的Facebook未来的资产评估是10亿美元,介绍了Paypal创始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与LinkedIn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投入天使资金等。而这些硅谷名人又为年轻的Facebook在下一期引入了Accel的风险资金。
五、让导师成为你新创企业的外交官,利用他在业内的声望为企业背书,帮助谈判。在《中国好声音》中,吴莫愁唱完《痒 +天涯歌女》,刘欢表示“完全听不懂”,庾澄庆的那段背书堪称经典:“她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歌手,但在完全破坏后,又能完全重建起来。”这段话不仅说服了其他导师,而且说动了一些媒体记者。有记者说:死气沉沉的内地歌坛需要一股“破坏力”打开窗,荡涤霉味。
帕克对扎克伯格的帮助也是如此,帕克出手大方、人脉广泛,历经商场沉浮荣辱的他代表扎克伯格在与风投谈判时,锱铢必较,寸土必争,为扎克伯格争取到了多数网络新公司闻所未闻的优厚条件――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
如何让导师为你先转身后献身?
既然导师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创业者该如何建立和发展与导师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导师的力量呢?在双方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参见副栏“从《中国好声音》领悟导师制”)
一、接触、评价阶段 此阶段相当于《中国好声音》的盲选阶段。开始时导师背对学员,对学员的信息知晓很少,唯一评判的标准就是歌声。你的声音能否从芸芸众“声”中跳出来,这声音导师是否喜欢,将对双方关系最初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盲选阶段,我们看到许多参赛选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但最后不得不离开舞台,原因就是导师们常说的:“你的声音很棒,可缺少触动我的那一点,这个点就是你自己的特色。”创业也是如此,想让导师为你“转身”,为你的事业投入,你的“声音”就得有辨识度,即你得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有特色还不够,还得跟导师的特色“对路”,也就是说导师与学员要契合。例如,庾澄庆思想前卫,喜欢尽情摇滚,玩音乐讲一个“爽”字,古灵精怪的90后吴莫愁与他就很契合,可以说是最般配的了。创业者选导师也一样,首先要清楚地知道哪些是自己最棘手的问题和挑战,哪些是自己要超越的目标,然后去选那些能与你分享亲身经验、帮你发掘新机遇的导师。
在选导师时最常见的错误,就是选最知名、最耀眼的导师。这样的导师往往也最忙,可能根本没时间关照和辅导你。在《中国好声音》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选手选刘欢做导师,结果该组成了实力最强的组:徐海星、王乃恩、李代沫、郑虹、佳宁组合、权振东、吉克隽逸、刘悦……但随后也成为竞争最惨烈的组。
二、认识、行动阶段 这也是《中国好声音》14进4、4进1的导师考核阶段(当然,我们可以把电视节目当成导师制的浓缩版)。导师与学员接触增多,盲选中的“晕轮”(第一印象)逐渐消散,大家彼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评价。在这一阶段,早期绩效水平较高、能力强的学员容易获得导师更多的信任,并得到导师赋予的更多机遇。在《中国好声音》14进4中,导师安排了很多PK,如佳宁组合PK权振东《冬天来了》。同唱一首歌,善长舞台剧的佳宁组合通过二重唱表现出了歌曲的层次感;而权振东则深沉安静,用声音呈现出了歌曲的画面感,不仅愉悦了导师的耳朵,还愉悦了导师的“心目”。最关键是他让导师看到了他的进步,所以最后赢得导师的垂青。这对创业者的启发就是:要经常向导师报告创业的进程与里程碑,让导师看到你的进步并为你感到自豪,让他知道他的意见对你是极有价值的,这样可以激励导师继续为你投入更多的资源,并从导师的“圈外”慢慢进入导师的“圈内”。
三、 感情、信任阶段 这也是《中国好声音》决赛以及决赛后的阶段。取得高绩效的学员,将会获得导师更多青睐,在以后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与合作机会。这一点我们从吴莫愁和庾澄庆的师徒关系可见一斑。网友meng12a评价说,吴莫愁参赛唱的8首歌,有8种不同风格:摇滚、狂野、、迷幻、怪异、热情、安静、感伤。在最后的决赛中,导师庾澄庆落泪,表示听懂了她的歌与她的心。在这一阶段,导师与学员的关系升华到感情高度,随着信任的建立,师徒会建立起高质量的交换关系,像庾澄庆就邀请吴莫愁参与他下一张唱片的录制,而吉克隽逸决赛时唱的《阿杰鲁》,也结合了刘欢融合民族和世界的心愿。
四、维持、发展阶段 据报道,《中国好声音》今年将有20场演唱会,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学员和导师如何维持他们的关系。已经为自己选定导师的创业者该怎么做呢?可以每月给导师发送电子邮件,回顾过去的谈话,同时告诉导师自己的新进展。在邮件的末尾,可以问一个新的问题,以保证对话继续。写邮件时务必注意内容简短、重点突出,不要让导师花费太多的时间。
既然导师制是一种交换关系,导师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呢?与《中国好声音》强化了四位导师对中国乐坛的绝对领导力一样,创业导师通过对年轻人的指导也收获颇丰。肖恩・帕克身家已经接近10亿美元(主要得益于他持有的Facebook股票),而他的其他投资,如音乐平台Spotify与社交视频网站Airtime也获得更多的社交资源,没有像他最早创业的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被法律诉讼搞死。扎克伯格的另一位导师,里德・霍夫曼,则在天使投资Facebook时,引进另一朋友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后面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了,平卡斯利用与Facebook的关系,建立起社交游戏公司Zynga。该公司70%以上的用户,都来自Facebook。
导师制已经成为创业成功的关键。美国当下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和彼得・泰尔的“创业者基金”――最大的亮点就是请有经验的连续创业家在其中担任导师。而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的创业课程能一直在权威的“普林斯顿评价”中进入全美前25名,导师制也功不可没,它使学生能深度“沉浸”到创业中去。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创业创新培育机构,如“黑马营”、联想之星培训班、创新工场等,也开始引入导师制,希望他们能从《中国好声音》中得到更多启发。
参考文献:
Graen, G. B., & Uhl-Bien, M. 1995. Relationshipbased approach to leadership: Development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theory of leadership over 25 years: Applying a multilevel multi-domain perspective.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6(2): 219-247.
Hsu, W.-L., & Chen, W.-R. (2012). Proxydifferential leadership: How chinese organizations under authoritarian control are able to grow and retain their flexibility to change, Ambiguity and Decision Making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Conference. Stanford University.
Leonard, D., & Swap, W. (2000). Gurus in the gar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8, 71-82.
Liao, H. U. I., Liu, D., & Loi, R. (2010). Looking at both sides of the social exchange coi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the joint effect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n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3, 1090-1109.
Nonaka, I., & von Krogh, G. (2009). Taci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conversion: Controversy and advancement i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theory. Organization Science, 20, 635-652.
Parker, P., Hall, D. T., & Kram, K. E. (2008). Peer coaching: A relational process for accelerating career learn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7, 487-503.
Ragins, B. R. (1997). Diversified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in organizations: A power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 482-521.
Scandura, T. A., & Schriesheim, C. A. (1994).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supervisor career mentoring as complementary constructs in leadership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 1588-1602.
Turban, D. B., & Dougherty, T. W. (1994). Role of protégé personality in receipt of mentoring and career succ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 688-702.
导师制中的参悟模式
导师如何帮弟子“参悟”隐性知识?古今中外有很多例子,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各种特长,采用各种模式,因材施教。孔子在对三千弟子的教学中,总结出“有教无类”的办法;耶稣则通过各种故事、比喻,让出生卑微的十二门徒,从怯懦小民转变为传教的刚强勇士。
社交网络法 那英将自己在社交网络中“大姐大”优势发扬光大,在14进4的小组竞争时,请来新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汪峰指点“小二班”的学员,在决赛前,更是将梁博引见给崔健与李宗盛,让他对摇滚的灵魂有更深的感悟,李宗盛还为他独家定制一把吉他并亲笔签名。
运动提升法 在决赛前,庾澄庆带领吴莫愁骑车锻炼增强肺活量。而杨坤为了提高金志文的自信心,则带他去骑马。吴莫愁深情地说:“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能和庾澄庆老师一起骑车。在我的生命中,能遇到一个这么懂我的人,是我的幸运。”
以身作则法 耶稣在最后晚餐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拿一个手帕束腰,以奴仆的打扮,亲自为门徒洗脚,洗完脚后,耶稣问道:“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当时门徒尚未完全明白,耶稣教导他们说 “我给你们做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做的去做”。正如圣经《腓立比书 2:6-8》所说:“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这一谦卑做法成为一代代传道人最好的学习样式。
书信劝勉法 在基督教发扬光大的传播中,使徒保罗是最为关键的节点,他为了培养门徒提摩太,不仅让他多次传递重要的书信,给教会传达劝勉、激励或责备的话;还直接写给他两封书信,这两封信成为基督教组建教会的基石,他嘱咐提摩太要打那美好的仗,“持守着信心和纯善的良心”。两千年后,这两封信仍是基督徒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行善、培养品格的教导书。
宽容付出法 明基公司要求管理者转型,从原来的“爸爸型领导”转变为“妈妈型领导”。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说,“爸爸型”领导者判断力强、强势,而“妈妈型”领导者则宽容、懂得付出、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把妈妈对你的爱心,对你的照顾,对你望子成龙的督促,对你清白做人、正当做事的要求,一点一滴转化成你对团队成员的付出,对成员的期许。这样做,可以让你的好妈妈通过你去照顾别人。”
对症下药法 导师刘欢希望让吉克隽逸有民族特色的声音走向世界,针对吉克隽逸缺乏专业训练的弱点,刘欢将吉克隽逸带到自己的课堂上。吉克隽逸说:“我喜欢这种感觉,有许多同样热爱音乐的同学和我一起唱歌,一起学习。我之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是刘欢老师把我带入了音乐的殿堂,我以后一定不会辜负他对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