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1

中考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部分如何尽心考点解读,近几年来,我根据教材进行编写复习提纲,在中考中取得了一定得收效。我的做法是:

一、关于“自尊自强”部分内容考点解读

(一)关于“生命的意义”

1.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如果任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2.生命独特性表现在: (1)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性。

(2)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3.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2)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时,就更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3)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4)延伸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二)、关于“自尊”

1.什么是自尊?自尊的重要表现?(略述)

2.为什么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略述)

3.如何尊重他人?

(1)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是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2)学会尊重,还要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对于他人的缺陷,缺点,我们不能取笑和歧视。

二、关于“交往的品德”一节的考点解读

(一)关于家庭

1.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我爱我家

(1)感受家庭温暖: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2)无悔的奉献: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3)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从各方面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3.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4.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略述)

5.如何正确孝敬父母:

①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

②如果父母作出不道德的事,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如果他们触犯法律,我们要按法律办事,不能因亲情而宽恕、包庇其违法行为。

(二)关于宽容

1.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略述)

2.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略述)

3.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略述)

3.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②换位思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③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

4.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5.尊重从我做起:①尊重他人。②尊重社会。③尊重自然。

三、关于“承担社会责任”考点解读??

(一)关于正义

1.为什么需要正义?

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

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3.公正的对待需要正义的制度来保证。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如果没有正义的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行社会公平。

4.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①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系了正义。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②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在我们遇到不公平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做支撑。

③公平为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而正义则可以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5.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

6.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

①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而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乃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

②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若干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法,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二)关于责任

1.责任的来源是什么? 2.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3.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纪实类真人秀;传播价值;人间世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61-02

一、社会价值的彰显――主旋律的话语表达

《人间世》自6月11日在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第一集,就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十集播完之后收获了非常不错的口碑,观众对它评价最多的,就是真实。从题材来说,《人间世》直击当下社会的医患关系问题,敢于直面社会转型期的难点、痛点,疾病、死亡是大多数人都想回避的问题,而《人间世》就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上海的各大医院,正是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点通过影像将人间世态展露无遗。医患关系这个敏感的话题一直是整个社会都在努力缓和的矛盾,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仅是这个社会领导层深思的问题,同时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话题。从以往报道医患关系的媒体呈现来看,关于患者和医生站在两个对立面的冲突报道占据着绝大多数的版面,“医患之间关系物化与情感淡化以及医患之间信任不足而防范有余”的情况凸显;[1]而从医疗剧来看,剧中医生妙手回春的本领总能将一个个病危的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让作为观众的患者“产生了对医学的误解,过高的就医期望值往往忽视了不可避免的医疗风险。”[2]《人间世》却没有回避医学治疗的失败,第一集就播出了抢救失败的案例,直面残酷、无奈的死亡,以真实的记录传递了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

主创人员通过镜头深入到手术室内部,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对于神秘的医院手术室的窥探欲望,另一方面也能将手术医生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展现在众人面前,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一丝暖意。在《人间世》里,有带病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科室主任,也有奔走在救护最前线的120普通急救医生,同时也有坦然面对镜头、面对生死的病人。镜头下的一幅幅真实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医、患、媒的和谐。

《人间世》所要传递的社会价值就是,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从未降低对医生的信任;对于医生来说从未丧失对治病救人的信仰,对从医的信心。和谐的医患关系仍然是当今社会应该唱响的主旋律,《人间世》正是这样彰显了它传播的社会价值。

二、人文价值的引导――国民生死观的洗礼

面对重病的患者,如何尊重病患自身的选择,这是医生、病人家属,甚至是传统伦理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大家是避讳谈死的,希望生是不灭的,是永恒的。如此异化的生死观也就成了当今医患冲突不可推卸的责任源头,当病人被送到医院,家属只能接受病人痊愈的事实。在对国民进行生死观的教育上,《人间世》用一组组真实的镜头进行了理性的生死问答。《人间世》的第四集主题是“告别”,内容也是大多数人陌生的“临终关怀”。透过电视镜头,观众能直观地看到一些生命不可逆转的病患在短短几天之内的生死别离。对于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病患而言,如何去选择生和死都是他们的权利,“安宁护理”“舒缓医疗”让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有尊严地走完了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活得风风光光是大多数人关注的问题,但是《人间世》却让观众如此裸地直面生命之灯的熄灭,对观众的生死观是一次洗礼,那就是我们除了要思考生存和发展,同时也要思考死亡带来的威胁。

除此之外,《人间世》的第三集“团圆”讲述的是几个患者在逝世之后家属进行“器官捐赠”的故事,跟“临终关怀”一样,“器官捐赠”也是日常生活中远离我们的医学名词。国人除了避讳谈及死亡,死亡之后身体的完整也是传统观念的要求。而“器官捐赠”再一次向观众抛出了生与死的问答。死亡如果意味着结束,那么“器官捐赠”是否意味着能让生命得以延续,某种意义上的不完整是否又是某种意义上的完整,在生死观的洗礼上,这些都是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三、健康传播的价值――医疗信息的普及

罗杰斯曾指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 。”[3]《人间世》中呈现的多方面内容都具有健康传播的价值。首先就是以“医患关系”为基础的医疗健康传播。有学者曾对此做过三个方面的调查,即“对医疗环境的整体评价、对就医过程的评价和对医患关系的看法。”[4]《人间世》十集的不同内容用不同家庭的案例也对这三个方面做出了回答,为当前的健康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这些是广义上的医疗信息,是从整个医疗环境上来说的。

狭义的医疗信息是指医疗救治信息、医学健康知识,就是在重大疾病或者意外来临时,大众如何自救。《人间世》每一集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一些医学知识,大众传媒是传播各种信息的主要载体,电视影像在健康传播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大众传媒在健康传播方面是“社会健康环境的t望者,医疗健康政策制定的呼唤者和推动者, 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者”。[5]而在电视影像方面,纪实类的医疗电视真人秀有着比医疗剧更大的健康传播价值,因为它场景的真实性、意外的突发性,让观众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有情境的代入感,因此比医疗剧更具权威性并且能达到更好的健康传播效果。

四、医疗影像存在的伦理学思考

除此之外,《人间世》在医学伦理和传播伦理方面也存在着可供思考和借鉴的价值。作为纪实类的医疗电视真人秀,《人间世》中存在着挑战医学伦理原则的情况。不伤害原则是医学伦理评价的底线标准,然而《人间世》的拍摄是电视台摄像的亲身参与,虽然最后的播出是经过了被拍摄者的允许,但是在拍摄过程中是否已经对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产生了影响,干扰到了就医的过程,仍然值得反思。第四集“临终关怀”则体现了生命决定权中的医学伦理,按照医学伦理学,生命的决定权在于患者本人,生命权作为最基本的人权,“临终关怀”体现的则正是这一点。

从传播伦理来说,如何杜绝传媒的“二次伤害”仍然是媒体从业者时刻思考的问题。此外,《人间世》中对部分涉及患者隐私的镜头、让观众产生不适感的镜头都做了后期的处理。然而在第七集《新生》中关于一岁多患有听力障碍的桐桐植入人工耳蜗的故事,却没有对这位未成年人做到保护性地在后期进行画面处理。减少伤害原则应该包括“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等特殊人群。”[6]大众传媒肩负着社会责任,减少伤害原则是大众传媒负责任的体现,在敏感的纪实类医疗电视真人秀的创作中媒体从业者更加应该牢记这个原则,从而不断减少违背传播伦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邓寒梅.21世纪初电视剧中的医患关系审视与伦理重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

[2]燕娟,王洪奇,连婕,陈晓阳.医疗剧之于医患沟通[J].医学与哲学,2014(1).

[3](美)Rogers, Everett M.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An Up-to-Date Report,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Vol 1,1966:15-23.

[4]戴元光,韩瑞霞.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基于健康传播视角的实证分析[J].新闻记者,2012(4).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3

一、先秦儒家生命观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价值

先秦儒家生命观蕴含的生死观、孝道思想、生命价值思想及生命教育等思想,可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缺乏、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先秦儒家生命观中仁爱、和谐的思想可以为构建良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氛围提供有益的资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异常激烈,一些大学生受此影响,产生了功利主义倾向,自我意识逐渐膨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冷漠、自私等现象,甚至有学生在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采取极端行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和谐思想以及仁爱观念,并将其融入课堂理论或者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仁爱思想,一方面可以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先秦儒家主张将以诚相待,成己达人作为生命交往过程中的准则和原则。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秉持这样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还应充分挖掘、利用和谐的思想,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引导学生充分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自觉吸收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呵护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做到这些,还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可以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提供有益的资源。先秦儒家“贵生爱物”等生命价值思想可以引导大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培养自身的生命意识。儒家的善生、乐生、荣生的生命价值判断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大学生生命价值提供价值评判标准。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内圣外王”、“和谐为贵”的思想不仅是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生命教育思想,也是整个生命教育过程的育人目标。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这些生命教育思想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有益帮助,同时也能对德育生命化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而“死生有命”、“生死俱善”的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等思想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面对挫折,使之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并实现人生价值。

二、先秦儒家生命观之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价值

生命教育不应只是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应用,是面对现实生活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实践活动。先秦儒家学派的理论学说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弘扬先秦儒家“知之不如行之”的思想,增强生命教育实践效果。先秦儒家认为“知之不如行之”,强调实践对于教育活动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可以弥补课堂生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例如,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帮助老人,可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奉献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扶贫救困的志愿者活动,可以使他们体验生命的艰辛,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等场所,可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等。这一系列实践活动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领悟更深层次的生命内涵。第二,开设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以及相关的讲座和论坛,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哲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生命教育不同的内容开展专题讲座,例如,举办先秦儒家生命观中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教育的知识讲座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通过介绍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生平及其思想,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课程及活动环节组织学生阅读儒家经典时需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阅读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等实施不同的指导计划。例如,针对大一学生,应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而对较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可试着深入和扩展其关于生命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要指导学生做文字的翻译工作,使学生在理解了文字层面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挖掘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另外,教师在先秦儒家经典阅读课程中应起到桥梁作用,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自由言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先秦儒家生命观。对于学生阅读的评价可以从数量、效果等各个层面展开。在数量上,可以通过学生自我介绍、互相介绍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检查等形式来进行评价。在效果上,可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来考察阅读效果。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仅注重数量,还应注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态度和方法、阅读过程以及领悟情况等。第三,借鉴儒家学派的“讲会”形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规范性和互动性。“讲会”是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形式[3],与现代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追求专门科学技术为主不同,“讲会”在形式上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在内容上以“求道”为主,是对“身心性命之学”的讨论,更多体现了师友之间对道德、价值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可以弥补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不足,提高生命教育的效率,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第四,借鉴先秦儒家的生命教育理念,将德育生命化理念作为生命教育活动的基础。德育生命化是以对学生的生命尊重为基础,把学生的幸福作为价值目标和导向,在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各个方面融入道德教育的因素,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以及多元化途径,最终实现学生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真正融合,将德育过程贯穿于生命过程各个阶段[4]。首先,德育生命化理念的确立可以吸收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自强不息、和谐为贵等思想;其次,德育生命化环境的营造可以借鉴先秦儒家“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思想,不仅要重视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还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软环境建设;再次,德育生命化的目标可以参照先秦儒家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以及对至仁至圣的终极目标的追求来设定,继而,德育生命化内容的构建可以借鉴先秦儒家生命观中的生死观、孝道思想等生命智慧;最后,德育生命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在先秦儒家生命观中找到标准,又将是否实现了人生的三不朽,是否在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等作为生命化的德育评价标准。

作者:徐洁 朱冬香 郝文辉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知识 知识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78-02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国内深入展开,随着改革的深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引人注目的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语词本身的改变,而是语词所指称的涵义以及语词背后所隐藏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物理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为例,“大纲”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而“标准”突出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大纲”追求的是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的结果是其关注的焦点所在,是一种结果性目标,而“标准”更多地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它更多地是一种过程性目标。这一实质性的转变,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教育现实的应然选择。在此形势下作为一个理论研究者更应关注新教育改革下知识观的转变,要树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的知识观。

一、什么是知识观

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观念。英文中的“观念”(idea)一词在词源上与希腊文“vision”(视、视觉形象)有关,意指“可见的形象”(vision form)。“idea”常指思想,有时亦指客观事物的表象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性形象,中文可译为观念、理念或形式。198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观念”的解释是:思想意识,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正如世界观即是对世界的一般观念与看法,知识观即是对知识的一般观念与看法。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隐含着对知识的假设与信念,也表达着对知识的理想和诉求。它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知识观不是知识本身,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丰富与增长人们对知识所做的一种意识和反思。[1]

二、树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知识观

知识是认识成果,而知识观是人对知识的态度。知识及其变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但知识对教育的制约必须以人对知识及其变化的理解为前提,因此不是知识影响教育发展,而是人对知识的态度制约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知识观构成教育的基础,而不是知识构成教育的基础。一切教育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基础之上,人怎样理解知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2]

1.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统一

从知识发生学看,知识最初是一个整体,后来出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化。科学知识凭借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独特优势迅速占据了知识教育的顶端,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斯宾塞曾经明确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因为它最能为人类的完满生活做准备。至此,知识的工具价值得到了普遍认可和空前重视,人们甚至对知识的工具价值达到了崇拜的地步,“时间就是金钱”的格言变成了“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可以给人带来财富的工具价值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知识的工具价值指的是在健全生命的框架内,知识可以服务于生命的有用性,可使人学会“创富”的本领。例如,观测得出的自然规律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劳动技能方面的知识可以给人类提供谋生的手段和改造环境的本领等等。可见,知识的工具价值既不应该被过分抬高,也不应该被鄙夷不屑。

但是承认知识的工具价值不等于把知识工具化,在这里应避免的一个错误观点就是认为知识的价值就是其工具价值,知识教育的核心就是教给学生工具化的知识。这种观点的危害是:教育成了唯利是图的教育,知识成了牟取利益的手段,人成为知识的奴仆,知识教育完全游离于生命之外,成了物化的、非人的教育。知识教育既应承认知识的工具价值又应摆脱工具化教育的纠缠,使知识教育充满生命的热情与灵性。因此,应使知识回归其生命的价值,使知识的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相统一。[3]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生活在有限之中,但又有追求无限的本性,即人要超越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这一方面给人造成了痛苦和幸福,另一方面又使人和社会不断进步。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回归生命,是对人的认可,对生命的尊崇。生命教育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真实的“人”的教育。

知识是人类几千年认知活动的成果,它纵向跨越时空,横向穿越认知活动的各个领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必须把知识传递下去,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的繁衍生息。从这一点看,知识是既存的有待认识的客观真理,与个人无关,更与生命无关,它是价值中立的。现代教育奉行的就是这种知识观,可是,当知识进入教育过程,就必然与人发生联系,于是,现代教育就在这种知识观下,培育出了残疾的生命:书呆子现象、硫酸泼熊事件、自杀和杀人事件等等。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容忽视的:现代人的知识价值观是不健康的,现代人对知识的追求表面上是崇尚知识,实际上是向往功成名就、名利双收,而对于生命终极价值的“应然”追求,早已抛之脑后。可是,功成名就却遮不住内心的空虚,名利双收仍抵不过生命的落寞,于是,出现智慧贫乏、精神迷离、生命浮躁的现象是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认为知识的生命价值就在于知识可以点化智慧、丰盈精神,从而达到滋养生命的终极价值。

至此,我们似乎对爱因斯坦“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完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话有了些许感悟:为了生命的和谐与圆融,为了使知识能滋养出美的生命,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必须转变原有的“重利轻人”知识价值观,走向关注生命的知识价值观。[4]

2.树立新的知识价值观

传统教育主要遵循的是本体论知识观。这种知识观主要关注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可靠性,知识获得形式,这是建立传统教育知识论的基础。本体论知识论具有根源性,是决定其它知识论的基础。传统教育正是以这种视野关注知识问题,把知识作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人需要通过一种合理的形式才能得到它,因此教育所关心的是如何选择一种最有效的,符合于知识可靠性和真理性的途径让学生掌握知识。在传统的知识观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传递被确认为“客观的”、“普遍的”和“价值中立”的知识,其主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对这种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精确程度和系统程度。在这种知识型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永远保持着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应该说,这种传统的基础教育在传递和普及近代以来人类按照西方的认识方式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量标准的现代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熟练工人,满足以“世俗化”、“技术化”与“科层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其历史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但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这种教育方式逐渐显现出了其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束缚和压抑了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思维,使得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很少有理智的乐趣;构成了一种科学知识对人文知识、教材知识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知识的霸权;它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于,造成了教育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漠视。

在新的教育改革时期,我们应该树立新的知识观,将知识的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统一的“价值论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是能够隐喻未来知识社会前景的一种知识哲学。它不是从知识本身出发思考知识问题,而是从知识在知识社会中的意义及知识在知识社会中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教育对知识的态度和立场。价值论知识观并不过分关心知识的本体问题,而是关心知识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并以人的生存处境为起点,思考教育应如何面对知识正像存在论哲学家舍斯托夫在论及哲学使命时所说的那样,哲学不应研究与人毫不相干的“必然规律”和“永恒法则”,而应关注与人个体生存息息相关的从心灵中发出的声音,以及命运、信仰、情感、希望、爱与恨的内心体验。舍斯托夫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离开人的生存处境知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价值论知识观并不回避知识的本体问题,但不把它们看作教育的“终极性关怀”,教育最终要叩问的是如何面对人的问题,在知识论中,就是要回答当面临与人的关系时,怎样对待知识,在价值论层面理解知识论。

总之,新课程改革倡导全新阐述了与传统课程知识观截然不同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教育理论研究都应在解读这种变化、理解新课程精神实质的前提下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知识观,以便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和谐实施。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知识观的概念、特征及教育学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0(4)

2 黄颂杰、宋宽锋.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1997.4

3 杨金玲.生命教育视野中的知识价值观.教育研究网.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叙事伦理;动物叙事;生命意识;死亡思考

人类一个特殊的群体,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身边环境其他物种的生存却被忽略了,由此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张洁《一生太长了》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任何小说叙事都是一种伦理叙事。文学是人学,文学叙事离不开“人”和“生命”,生存中的人离不开伦理,因此有叙事就会有伦理。一种叙事的诞生,它在叙述和虚构时必然会有个体的伦理诉求,它关怀个体的体验,探寻生命开展的过程,也说出生命的内在价值。“叙事伦理不是探索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也不是制造关于生命感觉的理则,而是讲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体经历的叙事,营造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在张洁的《一生太长了》以生命、灵魂为主体的叙事伦理,注重展现个体世界复杂的感受,重在书写个体生活别样的可能性;它反对一层不变的道德结论,也不愿意在迷茫孤独中徘徊,而是追寻生命在经历坎坷后的本质。《一生太长了》叙述了狼和人类复杂缠绕的伦理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小说讲述了一只头狼“我”在现实饥饿和疾病的困境下带领狼群离开自己的领地,在对“生命的价值”甚至“死亡尊严”的追问中放弃头狼的责任去寻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却在丛林中与一个遭受枪击,濒临死亡的男人相遇。头狼怀着“怜悯、友善和毫无戒备”走向中枪人,它心中“期盼”人能够举起枪成全它“美妙的死亡”,它希望这个即将死亡的人能够懂它,能够成全它。人类的信仰“只有你死,才是我活”失去了效用。为了安慰这个人的恐惧,他把地上的猎枪推向那人身边让他有所安慰。最终他失败了,他看到的是人“说尽道貌岸然的真理与谎言的嘴”,是人对狼的害怕和恐惧。于是它放弃对人的“期盼”,转身向狼群跑去,就在此时,背后响起了枪声,它实现了尊严的死亡。

在笔者看来,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动物叙事文本,《一生太长了》真正高超之处不仅在于把握反思和评判人类在自身发展中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破坏这一话题展示出来,更在于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权衡点,人类在生存发展的同时难道就真的容不下其他生物吗?人类应该认真思考与其他物种的伦理关系――是杀戮还是共存?

文本深刻揭示了人类脱离自然的最终命运――孤独和死亡。文本以忧伤的语言赋予动物人性化的特征,那充沛饱满、自尊自怜的本性饱含着对生命和尊严的坚守和渴望。同类被屠杀而逝去的生命记忆犹新,它们孤独,消沉绝望的心灵世界透露着生存信念的凄凉。头狼认为“对坚守一份尊严来说,一生是不是太长了?”它蔑视人类卑鄙,贪婪、下流的欲念。头狼每一次对生命和死亡尊严的质问同时也是对人类行为的追问:我们为什么恐惧这些和我们生活与同一星球的同伴?对于动物孤独绝望的心灵人类应该改变已有的错误认识“只有你死,才是我活”。《一生太长了》启示了人类放弃对自然的关怀――人类最终同样会陷入孤独和绝望。

死亡是人类思考的终极命题,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对死亡的理解往往体现出个体对生命的体悟,而对与作家来说死亡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更是生命过程中珍贵的体验。《一生太长了》以动物叙事的方式展现张洁对死亡独特的审视,尤其对死亡尊严深沉的思考。伴随死亡的往往是离别的苦痛、希望的堙没。文本中的死亡已经超越生命本体,它探索的是死亡的尊严,渴望以死换得生命的尊严。“头狼”遭受饥饿的煎熬、残酷的杀戮、无尽的逃亡早已磨灭了了它对生存的意义,死亡是ι命的最高致意。“头狼”想找一个光明磊落的死法,像祖先那样要么老死,要么在战斗中被更凶猛的动物捕杀,它恐惧无尊严地死在人类的陷阱――鲜血冰坨中的刀刃。“头狼”最终实现了尊严的死亡。倒在雪地里受伤的男人最终还是开枪杀死了“头狼”,在子弹射出枪管那一霎那“头狼”在空中画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形成世界上最美的图画。文本在对死亡的评判表明了鲜明的观点,“头狼”的死带有尊严的仪式感,而倒在地上的男人依然没有生气的脸上浮现出放心和满足,男人的死去是带着与周围世界的隔膜而死。文本通过对死亡尊严的思考,在此告诫人类正确处理与其他生命的伦理关系、善待生命。

文本通过动物叙事为我们展示了自然生物对生命和死亡尊严的自我诉求,它打破了“只有你死,才是我活”的错误认识。人类应该思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保护其他物种不再使它们丧失生存的信念。“人类在推进自身文明前行的过程中,反躬自省种种失误所造成的自然不可持续为人类发展提供共享空间的现实,是理智的,这也正是人的主体价值的体现,只有当‘人’作为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主体价值被凸显出来的时候自然的保护才真正有所依傍。”所以人与自然生物的伦理关系是值得重新反省的,这是《一生太长了》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洁.一生太长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命教育;亲情教育;意志教育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素质教育下,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展现其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思想品德教材的价值,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近年来,网络上经常会报道一些学生因为一些原因选择自杀,或者是“兵刃”相见,导致这些处在豆蔻年华的孩子们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们在惋惜的过程中不妨想一下,教育哪里去了?所谓教育乃是教书育人,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育人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导致在大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上学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学”的想法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材料分析来将学生渗透生命教育,以确保思想品德课价值的充分展示。

例如,在教学《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也为了激发学生珍惜生命之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是材料分析教学模式,首先,引导学生学生思考了韩红《天亮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了一个问题:“故事中的父母为什么要用双手托起潘子灏?”同时,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在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

亲情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是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421家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觉家长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承担责任,致使孩子的亲情意识越来越弱。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的存在价值,帮助学生去感受亲情,并学会感恩。

例如,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树立并增强对父母亲人的爱;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父亲是不爱孩子吗?两种不同的评价出发点是一样的吗?主人公是否真正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该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严也是一种爱,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叛逆心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亲情意识得到培养。

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坚强意志

对于现在的“00后”学生来说,意志力薄弱是现阶段他们的主要特点,再加上家长和教师的包办政策,让学生遇事非常容易产生退缩的想法,导致现在学生的意志力较差。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认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有责任也有义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因此,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采取的故事讲述法,如,史铁生、张海迪、霍金、海伦凯勒、贝多芬等名人的故事,目的是让一些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去克服自己的畏惧心,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意志力得到锻炼。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与之相融合,要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