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1

[关键词]体育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一、辽宁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体育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规模体育赛事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也是扩大城市知名度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体育产业投资少、影响大、见效快,蓬勃发展的体育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辽宁体育扎根于东北得天独厚的沃土,创造过无数辉煌,是辽宁的旗帜和名片。然而近年来,辽宁体育境况不佳、成绩下降、发展态势疲软。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相关产业发展都落后于兄弟省市,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作为体育大省、强省,不能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是众多体育从业者和体育爱好者的一块心病。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举办给辽宁体育打了一针强心剂,尽管全运会的热度不似曾经,也还是辽宁父老家门口的大事,实现了大家多年的期盼。但是,2018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20强赛沈阳赛区的一场比赛,接待、安保和赛后服务再次成为辽宁人的痛点,由此辽宁完全有可能与昔日中国足球的福地分道扬镳。

二、辽宁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管理体制僵化

体育产业需要经济实力来支撑,同时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将带动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和营销手段的选择,体育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体育产业的繁荣映衬出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多年来,东北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体育产业发展同样落后。计划经济下的体育发展模式还有部分遗留,至今仍在束缚着辽宁体育界。政府干预多、市场化不够、企业和商家参与热情不高导致各类体育项目训练比赛经费困难,成绩堪忧。

(二)体育赛事少,影响力差

举办体育赛事能够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繁荣,提升当地人气,也是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宣传的好时机,如人才交流频繁、商业机遇多、投资兴趣旺盛、活跃区域经济等。体育比赛主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是赢得比赛胜利的因素之一。而辽宁的体育赛事寥寥无几、关注度不高、影响力差,屈指可数的职业联赛,多年来也是不温不火。这些都让辽宁的体育经济死气沉沉、缺乏生机。

(三)体育装备制造业落后

体育产业不仅局限于运动员和体育比赛,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等的生产制造也是体育经济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大市场。作为体育大省,辽宁体育人口和体育爱好者众多,体育装备需求量、消费量巨大。然而在众多知名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中,多是省外、境外品牌,见不到辽宁本地产品。特别作为气候寒冷、严寒持续时间长的东北地区,冬季服装供应商也大多来自其他省份。不够重视体育装备制造业,失去巨大的消费市场份额,同样也是辽宁经济振兴的短板。

(四)体育人才流失严重

热爱体育是辽宁人的传统。在各类体育项目中都有出类拔萃的辽宁人为国家争取很多荣誉,世界体坛也同样少不了辽宁人的身影。辽宁体育人才辈出,但辽宁体育各项目队伍不够稳定、财力薄弱,本地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高水平运动员大量流失,投奔发达地区体育团队。一些运动队为弥补经费不足的窘境,只好依靠有偿转让队员维持生存,年复一年,导致出成绩、夺奖牌成为泡影。体育人才的大量流失反映出辽宁体育领域发展的不正常现象,值得深思。

三、解决辽宁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体育管理机制

市场化市场经济时代,观念、机制、管理都需要适应社会环境,否则就会成为枷锁,进而阻碍发展。中国体育早已市场化、职业化,除非参加国际比赛,行政干预不复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率高、思维灵活,体育经济红红火火,商家愿意投资,百姓喜欢参与。辽宁体育需要彻底去除计划经济遗留,抛弃官僚作风、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让市场机制来调节优胜劣汰。凭借强大的体育基础、完全的市场化发展辽宁体育事业,让东北虎重振雄风、笑傲体坛。

(二)筑巢引凤,创办重大

赛事搞体育需要有比赛,经常举办高水平赛事能够聚集人气并让城市充满活力。体育方面要舍得投资,因为其收获的不仅是眼前和局部利益,将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在很多体育项目上,辽宁体育水平都是名列前茅。应当重视引进全国性、国际性的赛事,带动辽宁地区体育软硬件建设。一流的体育实力要有一流的比赛场地,体育场馆设计建造要有前瞻性、国际性。百年大计不仅仅是质量过关,还需要外观的别致,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区。

(三)大力发展体育装备产业

辽宁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达、基础好、技术人才多。经过市场化的多年历练,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大力发展体育装备制造产业无疑是一个投资少、风险小,有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项目。合资合作进行体育比赛器材、训练设备、体育服装鞋帽的制造加工,推动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体育产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把握住辽宁体育的脉搏,东北振兴指日可待。

(四)借力人才沃土,提高辽宁体育实力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2

应从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各方面谋划五大经济区的总体布局

正是由于五大经济区的建立,将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认为,应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要求,科学谋划五大经济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不仅从经济层面来规划五大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问题,而且应从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去谋划五大经济区的总体布局问题。总体布局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进行全面谋划和统筹安排,既包含建设的规划,也包含改革的规划。在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引擎;政治建设是保障,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和制度保证;文化建设是动力,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共同思想基础;社会建设是条件,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总体布局是一个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系统工程,偏重一方或失去一方,都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五大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四位一体”思想,在任何时候谋划和推进任何一项建设,都要自觉关注对其他建设的影响,将四大建设自觉地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之中。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单纯按照传统经济学(物质经济学)的观念去谋划经济区域发展已不可能了。情感、体验、心理、人文、知识、信息等社会文化因素已大踏步进入经济学领域,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格局。同时,经济行为、经济思维、经济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各个方面。因此,从多学科、多领域角度去综合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已成为一种基本的学术取向和战略思维。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3

关键词:;中国化视角;经济发展;研究分析

一、引言

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我国新时代经济标准,必须完成快速增长,以实现全面转换。优化自身的经济结构,保证其能够达成人均GDP产值的有效提升。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完成相关经济体系设定的迫切需求,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完成宏观目标的有效设定。根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策略,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因此,从理论上而言,针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对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经济主体,完成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后续发展中,可以实施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有效升级。实现经济模式以及经济政策的有效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经济视角下我国经济问题分析

(一)我国整体的金融结构亟待调整

目前,我国整体的经营结构亟待调整。金融行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为了保障本地金融行业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信用缺失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我国每年因信用问题(企业或个人)逃避债务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损失已高达1800亿人民币[1]。此外,部分信用经济已陷入坏账程度,处于无法追缴状态。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各领域的发展,对信用链条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双重作用。首先,信用链条优化对我国的各领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效果,使各领域可以结合自身特征完善发展。但其也催生了部分中介机构,如信贷撮合机构,导致出现大量三角债,对经济链条优化造成了影响。此外,当地政府缺乏长远意识,仅顾及眼前利益,导致银行在进行债务追缴过程中,其执行力不足。金融行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表现方式,可以全面体现出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及相关风险,影响社会的整体运行。因此,整治金融环境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我国的金融结构存在一定的意识作用,金融结构自身的高度化以及合理化,在我国集中发展中其存在不同步的现象。金融市场与经济结构尚未形成统一化,且金融结构市场缺乏合理性,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意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极为低下[2]。

(二)我国经济主体缺乏有效的链接

在我国经济主体发展中,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的实体经济以及虚拟经济占比失衡。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与以往相比,经济呈现显著增长,速度加快。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红利以及边际收益率下降的问题。因此,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其二,我国经济市场无法发挥其自身的资源配置功能。我国金融市场比照国外发达国家总体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进出机制,这就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无法发挥其资源配置的有效功能[3]。其三,我国经济主体融资较难。在我国社会整个经济体系中,直接融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资本市场无法有效的保障以及发挥其资金筹集的基本权限,导致金融市场脱离实体经济而趋于虚拟经济。但同时,虚拟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虚拟经济与银行等储蓄机构相比,其提供的储存利息偏高,导致很多用户将自身的闲散资金投入虚拟金融体系,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入银行。使银行的融资出现困难,实体经济受到阻碍。与银行的存款利率相比,我国大部分的群众均选择余额宝、余利宝等,这导致资本由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无法完成有效链接[4]。

三、新时代经济视角下的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一)完善我国整体信用体系

在后期发展中,为了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完成金融以及实体产业的有效融合,必须完善我国的信用社会制度。目前,应落实以下几点原则。其一,完成整体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加大对诚信理念的整体宣传。随着我国资本逐利性的不断凸显,诚实守信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目前,我国公民整体缺乏诚信意识,因此,相关政府必须加强对诚信思想的教育普及,以保障诚信思想可以有效地实施,植根于我国群众的整体认知中,使我国群众以及相关企业自觉养成遵守诚信原则的良好习惯。在我国相关法律建设中,有些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法律、法规的建设对我国诚信体系的发展需求必须完成有效匹配。在信用投放所产生的相关市场竞争问题中,需要完成信贷管理行业的有效监管,并对信用风险进行整体的控制、转移。为了有效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必须建立多元化的金融运行体系,优化整体的结构思维。例如,依靠全新的技术创新我国金融产业,以保证金融产业面向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在金融市场发展中,金融市场需要完善其相关配置,并通过融资的方式,以弥补其带来的相关风险以及缺陷。金融市场的相关领导者,必须在兼顾金融市场整个体系稳定的同时,解决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以落实新时代经济视角下的经济主体问题[5]。其二,落实全新科技技术的推广,完善金融服务业的整体基础建设,以保障其全面迈向信息化模式发展。例如,各企业必须做到信息公开原则,完成金融机构间的交流共享,以保证相关金融机构在对该企业进行资格审核时,有效的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有效调整,并达成相关的落实基础。在后续调整中,建立并改进相关的交易平台,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准。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扩大企业规模,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研发全面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占有率。

(二)完成实体经济的整体处理机制

在实体经济的整体处理机制中,为了体现出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有效统一,以保障经济节奏符合客观规律。在后续发展中,必须明确以下几点。例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无法脱离,且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为互为依托。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虚拟经济具有独立性,且对我国的综合发展密切关联。目前,我国整体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妥善解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以有效保障二者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目前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完成有效分析,充分认清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结合体,发展重要的经济基础。关注虚拟经济的发展情况,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落实,保证在遇到相关的风险时,我国经济体系可以完成有效的落实发展,借助全新产业,建立有效的经济体系。目前,我国整体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全面解决虚拟经济以及实体之间存在的相关矛盾,实现共同发展。就我国目前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而言,应充分认清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实现共同发展。以避免在面临经营困难时,无法有效规避,造成相关影响。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全面创新,借助高新技术产业完成转型实践。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资金;技术;信息

党的十要求,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已有长足进步,但未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1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自身生产及经营的农产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总量日益增加,但并未达到农民所需要的程度[1]。特别是有些农产品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以致于农民收入难以保证。此外,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通常在农产品增产时,市场价格往往较低,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同时,在国家出台的政策影响下,往往农产品缺乏最低收购价保护,进一步使农产品价格难以提升。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整体发展态势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1.2剩余劳动力过多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过剩的情况,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农村人口和土地间存在较大矛盾。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操作后,农村劳动力剩余情况日益明显。在此形势下,对农业劳动力需求会大幅降低。如此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也使经营规模减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1.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看,农业科技的投入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农业科技研究队伍、科技推广及宣传、管理机构完善等方面的投入存在不足[2]。因资金投入、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善。同时,因服务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在农村存在新生产技术推广难、农业信息缺乏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推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要素作用

资金、技术及信息是经济发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3个要素,诚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如此。只有将3个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可实现新年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资金缺乏则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则无法高效运转,所以要加大资金投入,不单单依靠财政投入,还应拓展农村资金筹集渠道,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加大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其次,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力度,不断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农产品品种,开发更多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品种[3];另一方面,要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站,及时向农民推广新生产技术、新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最后应充分发挥出信息的效用,主要是市场信息,只有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生产,才能确保农产品对路销售,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

2.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首先,农业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给予保障。近年来,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与农业科技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可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也不够。因此,要不断推进法律体系建设,把国家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4]。同时,有关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如此才能督促各地区各级政府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给予农业发展必要的指导。其次,各级政府应增加经费投入至基层科技推广中,大力支持基层公益性组织,充分保障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部门的利益,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性机构参与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中来。此外,政府还应利用专项经费开展试验田、农业机械、仪器设备购置等工作,支持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保证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最后,要优化农技人员结构,全面提升农业技术生产工作者的素质。要想推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就必然需要人才的支持。所以,要积极优化农业生产技术队伍的结构,强化技术人员的专业和能力建设,使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而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并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进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

3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三农”建设中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同时还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以,在认清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及信息等作用,推进城乡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展望,2015,23(6):144-146.

[2]管明旺.试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农经,2014,11(7):201-202.

[3]张令玉.论创新区域经济大发展模式之实操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2012(3):169-171.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5

(一)能源短缺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激增。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国在2003年因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每天消费石油近546万桶。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是一个单纯的石油出口国,然而在1993年,形势发生了逆转,从此便不断增加对原油供货的依赖,以使自己的经济正常运行。如果假设对石油的需求的年增长率为12.8%,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就可能需要消费石油4亿吨。仅这些数字就足以描述出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中国能源短缺问题。

(二)能源效率低、资源耗费大

从改革开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能源效率随着经济增长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利用率由过去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能源效率低下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的目标。然而,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2.8%和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若2006年全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2005年,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低20%的目标必须在4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5.4%。“十一五”期间中国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完成节能降耗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三)能源结构问题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能源结构优质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之高引人注目。与世界发达国家之能源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未能充分实现结构优化。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均低,对比世界能源消费的潮流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之路,石油、天然气的大幅度进口不可避免。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短期内成效不会太大。而中国的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也落后于世界水平。

(四)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影响问题

中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终端服务落后以及能源技术水平差等问题。由煤炭使用造成的当地、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严重阻挠了未来发展,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致命缺陷之一。据统计,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总量的3.5%~7.7%,中国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黑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以消耗当期世界资源量的70%为代价的。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寻求比发达国家消耗更少的资源、对环境影响更小的代价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获得较高生活质量的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兴起以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能源,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它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10多年前,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到上个世纪末,经济发达国家已逐步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也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发挥巨大效力。

(二)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

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现在能源资源富足地区,所建立的产业,不能再是初级能源资源产品输出型,而应该是尖端技术效益型。如,煤炭资源富足地区,不能再是简单的采煤卖煤,而应把煤电一体化、电解铝、硅铁、硅钙、煤化工、煤转油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使其成为我国高载能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开发水电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现在世界各国都采取优先开发水电的政策,许多国家的电力工业中水电开发占据很大的比重。

(三)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我们应加快国内天然气、水电、核电等优质一次能源的发展速度。继续优化能源结构,以满足市场对优质能源的需求。应确立向科技要能源的思想,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以易造成高污染的能源、新能源为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极其重视能源技术政策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显著不同,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传统的煤炭开发对自然界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炭是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若全面采用燃烧前的煤炭加工和转化、煤炭燃烧、燃烧后的烟气净化等洁净煤技术,每年可以减少上千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6000亿元;同时通过洁净煤技术,以弥补液体燃料的短缺,弥补石油资源不足的问题。传统的能源开发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使我国能源利用效益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我国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节约大量能源,实现向技术要能源的战略目标。

经济发展问题范文6

关键词:考试经济 问题 原因

伴随着考试类型的日益系统化,加上人们对考试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与考试相关的培训消费、保健品消费等市场也日益繁荣起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考试经济存在的问题

1. 应试是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制度,考试经济紧紧围绕应试而进行

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高的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读死书与死读书;第四是考试方法单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的出现。

2.考试正逐步成为一种巨大的消费,但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的考试市场可谓是鱼龙混杂,收费考试中暗藏着巨大的利益黑洞;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盗版教材充斥市场,严重侵害考生权益,导致考试市场呈现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考试经济”的高回报率让一些商家不惜大肆虚假广告或提供伪劣产品,通过侵犯知识产权,形成不正当竞争等手段损害合法经营者的信誉和利益,扰乱市场秩序。本该担当市场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职能缺位现象十分严重,加剧了考试经济的不规范发展。

3.教育的人文价值遭到忽视,考试异化,考试经济也发生了异化

目前,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被过分强调,考试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能被异化。考试本是检验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把它盲目地扩大化,或者把它当作检验和考查学生的惟一手段,那么,它就可能演变成为制约和束缚人的一种工具,甚至可能误导人们思想和行为。考试经济的甚嚣尘上,则使考试与人才培养更是背道而驰。

4.非法考试经纪人的出现

“考试经济人”是指以谋利为目的,组织有关人员、车辆,利用各种关系网、通讯设备等,通过非正常手段使不具备通过某种考试能力的人通过考试的个别人或临时组织。考试经济人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全社会对知识、技能的重视,都拥有某种文凭的渴望。另一方面体现出社会上个别存在的不以实际能力取人,而以文凭、证书用人,确定人的工资等现象的存在。

二、考试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1.传统教育理念问题使然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对中国人学习、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近代考试体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种种原因都影响了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应试教育。虽然二十一世纪学的东西与十九世纪相比进步很多,但教学上基本上冲不破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怪圈。

2.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尽管进行了放权,但又衍生出新的问题

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主要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但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擅自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收费标准:有的则对各项教育经费进行挪用和截流,以致于造成大面积地拖欠教师工资,严重冲击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学校为了克服办学经费,尤其是公用经费的短缺,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办学条件,兴起了经商的热潮,导致学校行为的市场化倾向;有的学校则违反政策,滥发文凭;有的中小学则凭借自身的优势,招收“议价生”和“高价生”等,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宗旨。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滑坡,涣散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3.传统社会用人理念的问题

社会侧重人才录用的高标准、严要求,但是这个标准与要求都量化了,是以证件、证书为考量标准的。并且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就当前社会用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4.考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教育素质的提升服务的,但现在其功能已被异化

本来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发生了异化。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在这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还暗示一些作弊的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