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景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遗文化景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遗文化景观

非遗文化景观范文1

关键词: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6-0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社区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人们居住环境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社区化居住形式日趋普遍。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延伸和表象化的再现。它给人们带来生活和社交方便的同时,它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我国西部的一些民族社区。虽然社区在关系结构上基本一致但由于民族构成、文化背景、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等不同。如果在民族社区建设中不考虑这些差别。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社区管理者在加强管理同时,在文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上多下功夫,才有可能使不同民族对于各自文化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消弭冲突。

一、建设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的意义

民族社区是指“建立在民族识别和民族分野基础上,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成员共同地缘和紧密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民族社区不仅指空间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概念。这种具有记忆性的文化概念成为一切冲突和显示的来源。这种冲突有可能是人和人交往中不同背景的理解有别,也有可能是脱离自己熟悉文化所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迷惘。当然要解决有很多办法,但从民族社区民族间文化建设着手,更能快速的和其产生共鸣,这当中文化记忆景观的建设尤其有效。所谓文化记忆景观是基于文化记忆中的集体记忆基础上的学术概念,它一般由若干的记忆场所构成,而这些记忆场所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物质的,而另一个则以故事等精神传递存在。当然,这两个信息相互依存,物质意义上的文化景观是精神传递的基础,而脱离精神传递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只能是一座毫无生气的建筑。纵观当下西部民族社区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大多出于旅游等功利性为目的,涉及到非旅游为基础的民族社区的真实物质和精神的建设还不是很多,基于真实生活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更强调其服务社区成员的功能性。而以旅游为目的的文化记忆景观则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记忆景观“娱乐性”:当前旅游性质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是当前各地建设的重点,由于发展经济的要求,各地在旅游开发中“民族风”是其最主要的建设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旅游性质的所谓民族社区是不具备日常生活功能的,往往是游客一散就人去楼空。这种基于消费性质上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往往忽视文化记忆的内在精神层面的传承性,从而造成文化记忆的虚假与造作。也给民族社区成员造成巨大的心理的失落,因为在大部分社区成员心理有些文化记忆景观具有神圣感的。一旦人为地娱乐化,会让他们感到与自己文化记忆有了隔膜,从而引起心理的不适感。

2.文化记忆景观建设的“简单化“:这里的简单化并不是指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要搞成”高,大,尚“,而是要仔细的从不同民族的历史风俗和信仰上仔细考研。从全国社区建设来看,一般只注重生活的方便性,很少考虑内在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即使有的社区增加的所谓人文景观也因资金,设计思路等原因往往“景不达意”。而真实的民族社区的建设中对于文化记忆景观的设计更因人才,资金乃至居民的接受程度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很少有人进行实践,理论性的研究也不多。

二、文化记忆景观植入民族社区的方式

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是与民族社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摈弃“表演性”回归于民族代代相守的精神世界。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要体现主要民族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要最大限度保留一个民族的场地与精神记忆。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1.功能性与便利性相结合: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首要考虑的是其功能性,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要充分考虑所在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它应该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应景之作,要为所在成员提供一个供感情寄托和交流的场所,民族社区不能以所谓现代管理而取消对文化记忆的物质提供。

2.简洁化和历史性相一致: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当然不是简单的某个建筑的复制,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一个场景唤醒对一个民族过去文化的记忆,它可以是一个建筑或者是一个标示。只要能让人们回忆其文化渊源都可为文化记忆景观,比如羌族人多的社区就可以命名为“尔玛社区“在社区里可以很简洁的用一些富有民族标示物来提示居民的构成,同时使居住在社区的人们时时有一种对于自己文化的守望。如果有条件可以再建设一个能介绍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社区历史馆。这其实对于文化记忆更为直接和有效。

民族社区稳定来源于对彼此文化和信仰的尊重,而这都要靠相互的了解。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化记忆景观的科学合理的建设。只有这样,即能满足各个成员的心理要求,还为建设新时期的民族社区提供物质保障,也是为各个民族文化大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非遗文化景观范文2

关键词:城市文化景观遗产;城市学高层论坛;历史遗产;文化景观;管理;发展

Abstract: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 heritage protection’s innovative development,1st annual high-level forum for urbanology especially set up the sub-forum for this academic field.Specialists and scholars attending the forum discussed several topics about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 heritage in depth,for example, the prot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Westlake after it’s joining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st and some issues on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 heritage,i.e.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achievement and methods,research foundation,innovative 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common view of specialists,the forum passed Hangzhou Decla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 Heritage, attempted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agreement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 heritage;high-level forum for urbanology;historical heritage;cultural landscape;administr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1-12(4)

2011年6月25日,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西湖自此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以西湖申遗成功为契机,为了更好地探讨和总结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经验。9月24日至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求是《小康》杂志社和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在杭州召开,其中,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分论坛聚焦西湖文化景观,就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审议并通过了《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杭州宣言》,向全世界各城市发出加强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倡议。

1对于杭州西湖成功登录《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与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城市文化景观遗产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静态历史与活态文化的复合体,具有极高的文化、美学和社会价值。保护城市文化景观遗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城市发展要避免“千城一面”,就要有自己的名片,西湖就是杭州最为靓丽的一张名片。西湖文化景观已经成为杭州城市文化景观保护最重要的环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WHC)代表、文化部项目专家龙凡欧(Ron Van Oers)博士认为,西湖的文化景观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杭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得很好,能够让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的时候把西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实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韩锋教授认为,杭州西湖能够顺利登录世界文化景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登录,这是中国第一个自己提名文化景观遗产并且顺利登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中国在文化景观领域首次主动为世界遗产作出的贡献,也说明了中国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领域跟国际上的认知有了共识,同时中国的文化景观价值被国际的价值体系、世界遗产价值体系所认可。

马耳他历史城镇科学委员会主席雷蒙德・邦丁(RaymondBondin)认为,西湖文化景观非常美丽,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综合方式来规划人文和自然两种景观,将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绝佳地结合起来,展示了人们如何能够从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中受益。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华教授认为,对西湖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要有充分的认识。西湖是文化景观里面的集大成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经典中的经典。

北京公园管理处高大伟副主任认为,西湖申遗成功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西湖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与西湖有关的诗词、楹联都是这种文化的表征。通过西湖文化景观的展示,能够读懂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主流意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赵中枢认为,西湖的灵魂是文化,作为中国第41个世界遗产地,是《世界遗产名录》中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提出的以文化景观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西湖申遗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山水观和美学观,其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宣传东方文化的普遍意义。

2专家们对“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提法表示认可,并对其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

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作为新型的世界遗产类别,突破了以往文化遗产的范畴,以更具生机的要素融合、更为复杂的文化内涵,在更大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中拓展和延伸。相对其他文化遗产,其保护范围更广、涉及领域更多、保护难度更大,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凡欧认为,应该在更大的历史区域内考虑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景观可以是一个博物馆或纪念碑,但更多的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看到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不仅在于遗址本身,还在于遗址周围的环境及遗址的文化价值观。

北京大学陈耀华认为,文化景观有别于一般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其他文化遗产更多的关注遗产本身以及所处环境,但文化景观更多会关注文化和资源之间相互以及动态的关系。城市文化景观有点状景观和面状景观的区分,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是面状景观,面积范围很大,城市在里面,而西湖只是城市里面一个点。作为“点景观”的西湖跟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西湖的价值非常浓缩、非常经典,城市是面,共生共荣。

同济大学韩锋认为,城市文化景观的新提法是联合国城市景观建议的组成部分。城市景观研究已经打破了原来历史街区、历史名城的空间限定,探讨以文化景观的方法破解城市中自然和文化的基因编码,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历史遗产,并且用于我们的新城发展,使我们的城市基因能够得到全面地延伸和拓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最新宗旨。

马耳他雷蒙德・邦丁认为,我们应该重视整体的文化景观,不能只关注一个地点或者一个博物馆,而无视景观周围的环境。我们应该合理看待城市遗产,不能简单地认为我们保护的仅仅是历史部分,或者重新建造另外一个全新的部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中枢认为,城市文化景观与其他遗产在定义上的区别在于文化景观更多关注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过程,更加注重动态性与和谐性。

3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必须要提升遗产保护意识,注重遗产整体保护

文化景观是人类生活与自然山水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整体性。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文化景观保护,确立“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的理念,对文化景观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以有效维护文化景观的历史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可识别性。

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陈文锦认为,西湖申遗成功之后,我们首先要将保护理念贯彻到底。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来考虑,这次申遗文本把西湖归纳为六大景观要素,西湖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从六大景观要素整体上来考虑问题,建立一些总的控制原则,比如整个60平方公里应该计算出最高的容积率、最高的建筑面积等。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肯・泰勒(Ken Taylor)教授认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专业遗产保护人士和其他不同领域的人都能够参与其中,让市民、专家、政府等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贡献他们自己的力量。因此,最终需要有价值观的引领,确保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杭州的城市文化景观融合了公众的文化,需要大家作出共同的努力,才能保护这种遗产。对西湖来说,首先是要维护西湖的特征,同时要让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其中。

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亚太休闲研究中心主任庞学铨教授认为,要根据文化景观的特性来确定西湖景观的保护原则。对于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一方面要遵守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保护整个景观的空间环境和历史规模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持景观的历史性空间和审美特征以及它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要突出人和景观的互动,在不断挖掘景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的同时注入活的文化内容。

北京公园管理处高大伟认为,保护城市文化景观主要应保护城市独特的地理特质和生物学特性。城市的地质地貌决定了城市的文化走向,以园林和风景区这样的保护形态把这些地质地貌保护下来,对于一个城市文化景观的维护非常重要。很多城市的市树和市花就是这个城市文化景观生物学特征的一个反映。

开封市文物局梁志超局长以开封市近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指出目前开封市已经将开封老城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大景区来规划和保护,相继启动了六个大型保护工程,形成了宋代文化旅游长廊,展现了北宋都城的水城特色。

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王其煌认为,要确立全民保护的理念,加强对文化景观意义的宣传。西湖申遗成功以后,媒体做了很多宣传,但是主要着重于西湖的景观,对西湖的文化价值宣传不够。要认识到保护西湖文化景观不仅仅是西湖名胜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不能把担子都压给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4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强调活态遗产保护,构建可持续的遗产规划体系

文化景观既是静态的历史物证,又是活态的历史延续。人的生活是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灵魂”,只有注入人的生活,文化景观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编制专项规划、实施科学保护。要把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控制、整治、保护、利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综合、有序推进,建立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控制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划保护体系。

北京大学陈耀华认为,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和建设杭州文化景观遗产系统。这个系统论包括空间、时间和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杭州文化景观遗产,我们不仅仅要想到西湖,还要在空间上向大杭州拓展,构筑一个由大杭州到杭州市区再到下面各个点构成的整个杭州文化景观遗产系统。在这个基础上有助于我们建立区域遗产保护的资源观、保护观和利用观,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景观遗产。西湖文化景观在体现浓缩和经典的同时,也增加了保护的困难性,可以考虑建立杭州的城市绿道①系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凡欧认为,在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方面,我们需要首先确定能够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明确哪些是重要的遗产及其面临的威胁,并且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将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发展的同时实现保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中枢认为,城市不是博物馆,不能按照博物馆的方式保护城市,保护历史不是回到历史。要用文化景观的概念方法破解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与难题。文物古迹保护与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未来的发展不能改变有形遗产的无形价值。

王其煌提出,西湖文化景观保护要健全组织管理。申请世界遗产有两个前提,一是完整性、真实性,二是要有保护的组织、资金和法规。建议在组织管理上能够建立直接对市政府负责的管理机构、检测机构、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西湖文化景观要素里有一个“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格局,杭州的城市规划今后一定要把城湖格局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5推动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交流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是一项崭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要建立专业研究培训机构,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加强专业教育、职业培训,建立国内外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机构、管理机构的交流机制,共同提高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水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中枢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保护历史城市景观的建议十分重要,文化和遗产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建议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定义、本体认知、价值评估、影响研究、行动计划很多方面值得各方长期关注。

同济大学韩锋认为,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与传统文化景观遗产相比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机构可以考虑设立一些基本的研究基金、研究项目,来推动文化景观领域的示范性研究。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在城市文化景观研究领域已经起步,如果给予持续的关注,相信今后可以做得更好。

北京公园管理处高大伟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的方法对于城市文化景观保护十分重要。杭州可以考虑结合南京和巴黎的案例,对城市的大树和行道树进行有效的规划,制定十年乃至百年的养护管理计划。

6重视城市文化景观遗产的内在价值,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模式

城市文化景观保护必须处理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老城区地域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老建筑、老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发展模式。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不仅能够为相关创意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而且其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历史文化还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基本的创意素材。

马耳他雷蒙德・邦丁认为,我们应该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文化景观遗产视为一种金融性资源,而不是财政的负担。要深入挖掘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并对它们进行投资。比如在发展旅游业时,由相关人士以及所有的利益方参与编制现实可行的管理计划,以此推动城市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和谐相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凡欧认为,世界遗产委员会非常关注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问题,世界遗产中心正在制定新的指导方针,来平衡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视为重要的资源,我们既要重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要提高文化遗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文化产业为例,这是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已经吸引了许多城市大量的投资。

最后,在审阅并讨论《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杭州宣言》的基础上,各位专家着重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并达成了多项共识:第一,将“还湖于民、保护第一”的理念贯彻到底,对申遗文本中提出的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特色植物景观等六大景观要整体保护,并且用制度确保保障措施落实到位。第二,突出文化保护特色,强调活态景观保护,维护西湖的传统文化特质,尤其是其独具中国特色的山水文化景观。第三,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实现人与景观的互动,让游客与本地居民都参与到遗产保护的活动之中。第四,综合研究、合理利用西湖文化景观资源,建立区域性的遗产资源观,通过构建城市绿道系统,实现城市景观发展从沿西湖到横跨钱塘江的跨越。第五,加强研究和交流,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西湖文化景观的研究工作。第六,推动传统文化模式创新发展,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对历史与文化景观遗产必要的干预,构建当代文化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分论坛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引发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2005年5月,“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管理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国际会议提出《保护历史性城市景观宣言》②。2005年10月,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大会通过《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扩大到遗产周边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③。2011年9月25日,《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杭州宣言》是对上述两个国际文件的继承和发展,宣言提出提升遗产保护意识、注重遗产整体保护、强调活态遗产保护、构建遗产规划体系、加强研究和交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6个方面的倡议,认为对城市历史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从过去的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护转变为“城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新阶段。

注释:

①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浜、溪谷、山脊 、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用于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景观区域。

非遗文化景观范文3

在都匀市南沙洲公园中心,镶嵌在崇文阁门前的三幅槛联,引得游人驻足细品。

这座三层木楼,外观朴实无华,内藏却包罗万象。

一层是黔南民族文化展厅,水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的文化精品在此荟萃,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包容;二层是历史文化的陈列,尹珍、张、邹元标、陆粲、莫庭芝在此聚首,彰显“黔学正脉、王学名镇”之源远;三层是道德讲堂的总堂,“最美大妈”“身边好人”“劳动模范”在此分享,突出“德润茶都、尚善匀城”之广博。

一座崇文阁,映照都匀城。

民族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润物无声、相依互鉴,让这座古色古香的木楼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毛尖茶、阳明学、三线情,百年文脉绵绵不断,传承创新,让这座云遮雾绕的城市成为人文精神的“新高地”。

文化惠民

提升人文建设“软环境”

3月22日,料峭春寒,抵不过如火热情,一场亲子阅读活动在都匀市南沙洲公园文昌阁展开。来自都匀市第六小学的孩子们,与父母同读书、共成长,分享阅读的快乐。

与此同时,在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两位村民踏进了甲才乡村文化室,从书架上抽出关于种养殖技术的书――在少数民族杂居的甲才村,这个装有近万本图书的乡村文化室,就是村民心中的“文化餐馆”。

经济与文化,不可偏废;城镇与乡村,重在协调。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搞好地方经济的大发展,也要抓好文化大繁荣。”正如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所说,近五年,都匀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力图让群众实现“口袋”和“脑袋”的双富裕。

市图书馆、文化馆以及16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99个农家书屋、28个农民文化家园省级示范点以及25个文化信息资源基层服务点开创“城乡共享、点面”的文化大格局。除此之外,全市共组建了3个馆办文艺团队、30多支社区文艺队伍、50多支乡村文艺骨干队伍,并连续20年组织开展春节送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使得文化工作“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剧院向休闲转移、由专业演出向全民参与转移”。

更重要的是,都匀市着眼于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期待、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引领,让贵州人文精神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

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南沙洲公园。这座占地115亩、被剑江环绕的小岛,曾是都匀市有名的棚户区。然而,在进行改造重建时,市委市政府选择将处于城市黄金地段、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南沙洲打造成为生态公园。

如今,南沙洲已经成为都匀人心中的文化高地,每周都有读书沙龙、文艺展演、展览陈列、学术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此开展。位于公园中心的崇文阁,还被市委宣传部确定为道德讲堂总堂。3月4日,因勇救落水儿童而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大妈”的王友群,成为2016年道德讲堂总堂宣讲活动“第一人”,在崇文阁与百余位市民分享自己的道德感悟。

更让人们感到兴奋的是,黔南州首座以国学、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幸福村文化主题公园,将于今年6月开放。这意味着都匀人又增加了一个“学琴棋书画、品诗酒花茶,习国学精粹、传人文情怀”的好去处。

都匀市对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的投入,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回报:“德润茶都、尚善匀城”的品牌深入人心,道德建设、书香都匀、志愿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遵德守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群众对于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空前。截至目前,都匀先后获得“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贵州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百花齐放

打造多彩文化“大观园”

芦笙阵阵、竹笛声声,水族特有的角鼓打出激越的节奏,两位演员对唱,讲述当年水族儿女英勇抗战的故事……

这是水族“旭早”《水寨除魔》的一段情节。这部具有水族原生态文化的曲艺作品,一举获得中国曲艺艺术的最高奖――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填补了贵州该项奖励的空白。

“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文化建设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感情投入,只有自己满腔热情地投入,才能让外界更多地认识黔南。”《水寨除魔》编导、原都匀市歌舞剧团副团长莫红燕表示。她编导或参演的作品大多以水族、布依族、苗族的传统文化为题材,曾获得第十届杜鹃曲艺节编导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全国舞蹈比赛优秀奖等颇具份量的荣誉。

在都匀,像莫红燕这样致力于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承的文艺工作者不在少数。由李华、李晓杉联合编剧的布依族题材电影歌剧剧本《村姑婚恋曲》、尹卫巍的散文集《笛醉千山月》、蒙耀远的民俗专著《水族民间禁忌解读》……一大批饱含民族风情、反映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结集出版,有的被知名文学刊物转载,有的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甚至成为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布依族作家韦昌国创作的《聪明的甲金》,取材于布依族民间传说,于2015年11月被改编为60集动漫作品,成为贵州省和黔南州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

文艺不仅存在于专业领域,更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羊年迎新春匀城欢乐游”“都匀端午文化旅游节暨全国越野车王争霸赛”“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暨都匀毛尖・世博名茶百年品牌推介活动”“第九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第六届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清明剑江・书香都匀诗歌朗诵活动”“剑江情韵民族文化汇演”……仅在2015年,依托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站、农民文化家园等平台,都匀市就举办了几十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依托这些活动平台,都匀市涌现出无数民族民间“文化能人”:他们讲述都匀故事、弘扬城市精神,成为城乡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他们不仅关注民族民间文化,还广泛发掘非遗文化、毛尖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等,让都匀的文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美美与共”态势。

“今年清明节,我们还要举办‘诗韵剑江・书香都匀’朗诵活动,除了成人组和学生组之外,还特别设立了‘原创组’,要求选手结合都匀历史掌故、人文精神,发出都匀好声音、讲述都匀好故事。”都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蒙永定表示,与此同时,还将在南沙洲公园开辟群众文化窗口,“邀请都匀读书会、市文联的老师来创作和讲述故事,包括、三线建设、在都匀等题材。还要开设国学讲堂、戏剧讲坛以及读书沙龙,让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常态,也让更多的文化能人有展现的舞台”。

传承创新

保护文化身份“条形码”

3月23日,十几位来自江苏的客人乘车抵达都匀市经济开发区。拖着行李箱从车上下来,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叹:“这里太美了!”

让他们惊叹的,是“雨雾轻笼春色薄,红墙映照茶树香”的都匀毛尖精品度假酒店。

酒店所在的地方,曾被称为“106信箱”,是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久达机械厂的所在地。随着时代变迁,五栋红砖筑就的老厂房被废弃多年,是拆是留,争议不断。

2015年9月,这座位于大山深处的三线工业文化旧址,变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精品酒店。年久失修的老厂房,成为到茶博园和毛尖小镇投资观光的客人们憩息的客房;红墙、茶山、步道和位于厂区旧址的塑像,将毛尖文化、生态文化和三线文化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与酒店一同亮相的,是中国茶文化博览园、都匀毛尖茶博馆。而即将建成的还有毛尖小镇、影视城、美食城、康体游乐中心。“影视城马上要拍一部民国背景的电视剧了,是刘晓峰主演的,到时候,我们这一片景区就更加热闹了!”茶博园项目所在地大坪村的村民们已经从文化创新中获得收益,对未来充满信心。

推动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都匀做了许多探索,茶博园、毛尖小镇、毛尖精品酒店只是其中的典型。

例如,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石板街,曾经是明清时期贵州通往广西的驿道。如今,古驿道变成了步行街,水族马尾绣、苗族银饰、布依族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集中展示销售。络绎不绝的游人,踏着历史的青石板,将民族文化精品带到四面八方――文化经济学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例如,位于都匀毛尖茶核心产区毛尖镇平阳村的“毛尖文化风情园”,毛尖茶展厅、茶艺表演厅、品茶室一应俱全。连接风情园和民族村寨的高寨水库环湖路,不仅是观光旅游之路,更是户外竞技赛道。沿路而行,还能到茶神庙、文化广场及山顶观光厅欣赏祭祀文化和茶山风光――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迸发出强烈的精神共鸣。

例如,在各乡镇文化站和群众文化平台举办的戏剧讲坛,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志愿者的感人经历用戏剧、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大扶贫战略”注入了精神动力――脱贫攻坚、文军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