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范文1
一、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享受音乐之美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必须先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思维的创造力,达到美的最佳效果,音乐课堂就是他们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天地。如在课堂上组织排练打击乐合奏《彩云追月》时,教师可首先分组,让各组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竖笛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鼓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用碰铃来伴奏,有的小组用木鱼表演。教师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乐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不断调动学生去积极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音乐课堂气氛既情真意切,又活泼愉快。
三、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帮助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内容加以巩固与理解,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情况,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责任感。在这一训练环节中,教师应结合复习、检查以及知识拓展工作。教师应巧妙地将美的旋律融人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中,使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从而巩固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可通过指导法与示范法来让学生学习与体会,向学生展示歌唱中的姿势美,发声中的技巧美,吐字与咬字的形象美等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训练再现。这样,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练习中感受美、体验美。如教学《雨花石》时,教师先让学生发声练习,然后新歌教唱。学唱歌曲第一乐段时,让学生小声跟琴声唱,找出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情绪,讨论应以怎样的感情来演绎这一段歌词等,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到音乐的壮烈美、深情美,体会到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的领悟音乐艺术之美。
四、利用文化艺术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范文2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研究
一、前言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音乐知识,促进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还需要促进审美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在促进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音乐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优势,音乐教材本身具备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为一体。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前提下不断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1.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德国美育家席勒提出想让一个感性的人变得理性就需要促进其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美学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美学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主张美学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美学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2.音乐审美教育是实现美育的关键途径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教育是实现美学教育的关键途径,鉴赏音乐感知音乐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也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在人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对音乐本身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能够满足自身的审美要求,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努力同新课标保持一致相比较其他学科,音乐学科在审美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在促进学生审美教育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音乐学科的特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促进审美能力潜移默化的提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初中音乐课程的特点,不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丰富,从这个培养目标出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感受音乐的美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美,这样能够促进音乐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美好,在教学中将审美意识逐渐地渗透给学生。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兴趣是推动学习行为开展的动力,对于初中音乐学习也不例外,所以想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具有欣赏价值的内容,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兴趣的推动下促进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本身这首歌曲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贴近,无论是歌曲的曲调还是歌词都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切,在这首歌曲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获得很好的审美体验。3.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带来的优势,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才能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背景下所强调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凸显,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悟体验音乐。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中,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些情感方面的引导,所以利用创设情境法开展初中音乐教学,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某种情感,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充分感知音乐带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满怀深情地将这首歌曲演唱出来,强化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歌曲比赛的现场,自己当评委和选手,这样在学生相对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能够对音乐畅所欲言,充分感悟到这首歌曲的情感,真正体验音乐的美感。4.在音乐教学中促进音乐美学教育的升华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仅仅是简单地强调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很少重视审美的内涵。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美,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有限,生活常识有限,所以对于音乐的欣赏往往比较局限,在进行音乐审美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需要教师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由于初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能力不强,所以很难将一系列的音乐作品有机地整合起来,发现其中的联系,进而促进音乐美的升华,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将具备相同元素的音乐作品放在一起,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内涵,拓宽对音乐审美的视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对这些歌曲进行对比,对比歌曲表现的内容,从而对于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不断的对比、总结过程中找到审美的落脚点,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学艺术,初中阶段作为小学阶段同高中阶段的衔接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需要侧重对于学生音乐意识和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在教育方面教师需要重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综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音乐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秀清.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5,(21):179.
[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05).
[3]王丽萍.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科技信息,2007,(11).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范文3
关键词:音乐课;德育渗透;方法
音乐教学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它是侧重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新课也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歌曲欣赏中进行德育渗透
懂得欣赏的人,特别是懂得欣赏高雅艺术的人,那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爱,有良好气质,崇尚真善美。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折纸船》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是一家”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小朋友们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歌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其特有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个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懂得真善美的人。对音乐教师来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反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德育。
例如:《国歌》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毅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三、利用音乐课堂,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大可以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采取“潜移默化”、“以情动人”的方法,让学生的情操、思想、性格乃至意志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找朋友”等游戏,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四、运用多媒体将德育渗透在音乐课堂中
在教学中,我在多处运用了直观、形象的情境画面,向学生提示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设计初听全曲时,为避免学生聆听时间过长而产生厌烦情绪,我将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境用几幅画面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思考: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境,可分为几个场景。学生是带着问题听音乐,避免了听觉行为的漫无目的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非常喜爱。分段赏析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将每幅画面与音乐片段对号入座,再重点欣赏比赛过程中的音乐,通过画面协助,学生学得很顺利。学生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顺利参与了音乐活动,学起来很轻松。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情境,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例如: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转录了祖国50年大庆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使学生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钟传惠.《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林志卿,刘涛等. 《农村中学实施歌曲德育的初步探索》 [J].《青少年研究》,2006年03期.
3.杨震.《强化农村中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J].《内蒙古宣传》,1998年08期. 35.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范文4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
·转基因动物制造的药品被
·转基因羊的诞生_生物论文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
·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课件制作技巧略谈_生物论
·CAI课件的编制原则_生物
·“根的形态”一节中多媒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数学家名中英文对照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小学音乐课改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
相关文章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发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
·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
·发挥地理优势渗透美
·通过中学化学教学渗
·[图文]中学物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美
·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李丽
[内容]
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二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三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范文5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审美教育 技法管窥
正如马克思说的,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我们要让学生拥有美好的心灵,必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对美的审视,重视对他们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的审美教学。这既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必要。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在英语课堂开展美育教育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让童心美好,童趣尽显的做法。
一、营造课堂和谐氛围 创设美育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教学起始阶段,学生能否学好,需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的激发;只有教师创设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她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热情,有较多的热情参与学习。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开展轻松愉悦的美育教育,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感受的美育的熏陶。
如我1A Unit 2 “My family” 教学中,让孩子们上黑板把家庭成员对应的称呼贴到对应的图片上,并让他们做一个长辈特有的典型动作,如此,兼有表演和能力训练的方式,让他们都有激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对他们对长辈的模仿给予简要的肯定点评,让他们感受长辈的爱。而我在进行6A Unit 6 “Holidays”教学中,则让同学们进行准备节日的卡片,让他们谈谈在节日里父母们都忙着什么,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如三八妇女节之类的节日,自己有没有表达对母亲的关心。
于是,这节课,我们不仅让学生做了精美的手工卡片,还让他们课后为母亲或者父亲做个感恩的卡片,于是美育教育得到了深化。当然,美育教学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精心思考,创设美育的教学环境,如6 B Unit 3“Asking the way ”的教学中,通过和学生在“兔子舞”的音乐中找方位,让他们合作,以教室过道为马路,对“Asking the way”课文中“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等句式运用的巩固和强化,学生们兴趣盎然,彼此真诚地认认真真的回答,我想,他们在这节课学习后,如果遇到问路的陌生人也会大大方方地且正确指明道路的。
二、展现师者人格魅力 模范引领美育习惯
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并先率先垂范在课堂教学或者与学生课后交流中展现这样的教人格美。正如陶先生说的“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那样,老师是学生的镜子。我们不要指望对学生美育通过说教的灌输就能形成。
如我在 3 B Unit 1“in class”的教学时,就对学生进行礼貌的教育。Mr. Green让Wang Bing打开窗口,Wang Bing有礼貌的回答了老师,那么,我们老师平时让学生们帮忙,同学们有没有回答呢?这里我又说,其实学生帮了老师做了某事,老师应该说感谢的话,课文中老师没有说,这是因为老师正在上课,但是也是应该说的。课本中如果加上Mr. Green的感谢的话,我想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观念对学生的美育更有意义。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老师要慈爱关心每位学生,让师爱这一师德的核心展现出来。做以情感生、真诚对生的表率,将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我们学生就认识到真情真爱,也会表达他们的爱。我在每节课都上课前都亲切地和学生交流,遇到学生都先微笑地说“How are you!”学生们总是靠拢过来,问长问短。可见,我们教师要心心里有爱,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有美好的心灵和思想。
三、关注课堂细小环节 扎实推进美育品质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天真可爱,但是也容易情绪化。我们老师要留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眼中没有学生。我们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的一些小情绪,要及时开导和中肯评价,不能粗暴地挫伤孩子的心灵和情感。第斯多惠曾如是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如上次,我们进行英语单词听写,这个作业已经布置几天了,可是默写中有个孩子还是错了一半。
当作业本发到他手里时我就发现他的面色很难过。在课堂上注意力很不集中,如果在以前我肯定会批评他。课上,在其他同学读课文的时候,我过去小声与他沟通。发现他的默写的单词几乎都是书写的不规范而被我判错。我首先肯定他的努力,然后说怪老师没有细看。于是这个学生情绪很快好转。我们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那些情感脆弱的或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关注细节,让美育教育上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层面,可以说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方面,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和思维,努力去营造、创设、开展富有成效的美育教育,如此,学生才能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获得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我们英语教育定会富有成效。
(河北省黄骅市渤海路小学)
参考文献:
[1]赵桂梅.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J].新课程研究. 2010(07).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育;美育教育;渗透;运用
体育课教育教学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简单认为是身体的锻炼与体能的展示。体育课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增强体质、基础训练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同样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在体育课教育教学中,如何将美育教育渗透于体育课教育教学中?下面浅谈我在体育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给学生渗透美育教育
我认为作为体育教师要坚持经常地对自身身体的锻炼,塑造强健的体魄,这既是自身健康的需要和专业技术技能的需要,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需要。体育课教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体育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除了通过必要的语言讲解外,就是通过必不可少的动作示范进行直观性教学,让学生对所学动作的方法一目了然。在学生面前,一个健壮的体育教师,一个优美的动作示范,一套漂亮的武术套路和舒展优美的体操动作的展示,无不给予学生一种美的影响和美的感受。这也无形中给学生产生了一种对美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激发了学生学练的兴趣。故此,一贯来,我把经常参加身体锻炼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完成,保持自身良好的身体形态。体育教师能够有良好的身体形态,健壮的体魄则更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曾经有一位学生寄给我的贺卡中说“……您身体强壮,…….您塑造了我们健康的体魄,…….”
还有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衣着整洁,举止端庄,为人师表等,同样能直观地感染和教育每一个学生。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的美育教育。
2.运用愉快教学方法,给学生渗透美育教育
为把枯燥、单调的体育课变为轻松、愉快、有趣的体育课,给学生感觉到来上体育课就象是得到一种美的教育和美的享受。例如:我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年龄特点等情况,适时地运用幽默教学法、歌声教学法、顺口溜与谚语教学法、故事化与游戏化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即教学过程中,教师幽默的语言和举动,引起学生共鸣的歌声,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和谚语、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游戏等,都能给于学生心灵美的感受,得到一种美的教育。这种教育气氛的最终目的就是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里,获得了在体育课中美的教育和美的感受及健身怡心的。让学生人人都成为课的主角,以学生愿学乐学为出发点;以学生学有所获,练有所得,高兴而来,尽兴而学,满意而去为终结;以能有效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得到美的熏陶为目标。
3.运用韵律活动进行教学,给学生渗透美育教育
少年儿童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喜欢轻松、愉快有韵律感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之时和紧张的学练之后,安排一些有韵律感的体操或唱游的内容活动,既增进了身心健康,又陶冶了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与享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有韵律的体操、歌舞或唱游的活动中,身体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地放松和休息,消除肢体的紧张和大脑的疲劳,达到积极性休息和调节的目的,因此,我常常根据课的情况需要,在课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安排一些自然、舒展、美观、有韵律感的体操,舞稻或唱游的内容,让学生在音乐、歌声的伴奏下,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和调整。
4.对场地器材的布置,给学生渗透美育教育
在体育课教育教学中,教师刻意追求艺术性与有美感,通过对体育课练习场地、器材的安排,以及教具、饰物的精心布置。即把练习场地布置得整洁、平坦、划线整齐、色泽鲜明、醒目、美观等。,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跃跃欲试的感觉,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学练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刺激作用。
5.运用格言、名句进行教学,给学生渗透美育教育
格言、名句是前人留下的探索人生的思想浪花。也是人类文化宝库里的珍贵精神财富和食粮。是鼓舞和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不断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力量。为此,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注意搜集一些格言、名句,以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适时地应用。例如:
名人名言有:
人应当一切都美,外貌、衣裳、灵魂、思想。
――契诃夫
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弗.培根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
――马雅可夫斯基
百姓格言有:
仙丹妙药灵芝草,不如天天练长跑。
运动运动,百病难碰。
健康是生命的源泉,锻炼是健康的处方。
健与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健康是美丽的基础,美丽为健康增色。
古希腊山崖上题词: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参考文献
[1] 马惠兰、王文忠《体育教育是“三育”之核心》 中国体育报1998.2
[2] 陆兆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体育报2003.11
[3] 王建忠《教师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 中国体育报1997.9
[4] 卞晓燕《健美操有利身心健康》 中国体育报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