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Think and exploration for 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vocational for the computer class professional
Shi Baohui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8,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most all of th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set up professional of computers.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s courses; study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of our colleg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s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include the ranks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reform.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and study; integrated teaching
2003年教育部开始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把建设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建设目标之一。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会上指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并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而课程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和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着同样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特殊内涵。因此,我院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将课程建设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现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有效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
2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要实现“五个一流”,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双师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兼职教师,并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IT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教学内容必须保证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及时反映IT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另外,在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的原则是以培养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基于企业职业岗位调研,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实际工程技能培养的要求,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引进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设计“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将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图1为与H3C公司合作开发课程的模型。
(3)“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在IT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要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将一个以企业案例为背景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经过加工和设计成为教学项目组织教学,任务项目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课程的教学组织需要在实训中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辅,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6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方式组织教学,以网络安全产品配置与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在“安全网配置与管理”项目中,通过了解安全网关的基本原理(了解企业的安全需求)选择安全网关部署方法(制定安全的策略)制定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部署方案(制定实施安全方案的计划)进行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实施企业安全方案)检测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的配置(检查配置的正确性)项目验收与答辩(评价完成情况),通过6个步骤组织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但在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行业标准、理解操作规范,严格按企业工程规范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后学生进行答辩讲述自己(或小组)的方案及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完成企业安全网关和网闸配置与管理的全面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
(4)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教材建设中,必须注重精品意识,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另外,还要组织教师开发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以保证让精品教材走进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作用。
在精品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的模式,要在充分理解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以企业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根据课程方案中的项目设计,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教材,将理论知识的解析融于项目实训过程中,做好精品教材的建设,同时开发项目指导书等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料,主讲教师自行编写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
除了教材建设之外,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必须是多种形式的,既要有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等,又要有配套的电子教案、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电子图书、资料库、在线测验试题等,要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及教学资源,并通过校园网的环境免费开放,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实验实训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精品课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院通过示范校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室建设。在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安全与安全类IT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以仿企业环境的方式进行了实训环境建设,从而方便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这种工作组式的教学环境设计,方便了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每个工作组具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设备,能满足学生2~4人组进行操作,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图3为我系已建成的仿企业环境的网络安全实训室,这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6)考核与评估体系建设。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课程的考核与评估体系。我们将原来以理论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核的方式,即理论考试只占其中很少的比例,重点是对学生课业的考核,即项目设计方案的撰写(课业报告)、项目实施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完成项目后的答辩情况等多种考核方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7)机制建设。精品课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同时对承担精品课程试点教学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
3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的授课任务较重,导致许多教师抽不出足够时间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因为生源基础较差,组织难度较大而无法实现。
(2)校企合作难度大。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有企业参与,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但由于国家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法相关政策,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全力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更谈不上作为兼职教师授课了。
(3)教学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和培训,部分老教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学科体系的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另外,部分青年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质量意识淡薄,缺乏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学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生命线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认识,对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认识存在误区。
(4)对精品课程指标体系解读不够。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指标体系中,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1个特色及政策支持,每个二级指标都设有观察点,在学院计算机类精品课程验收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指标体系的内涵理解不足、意识缺乏,上交的资料没有体现“精”与“特色”。
(5)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支持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费用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是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应以IT类职业特点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重点,注重学生新技能和新技术的获取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要认真研究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析每一个观察点的内涵,即①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②教学条件的权重逐渐降低;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稳中有升;④教学效果的比重稳中略降;⑤课程特色逐步强调学校政策。
另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学院有配套的激励政策和学院领导的支持,更需要承担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有敬业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及新技术的获取能力。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市场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分析,随时引入新技术,更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开放创新思维,力求在“精”和“特色”上做出成绩,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2
>> 浅谈高职商务日语精品课程的建设 对《物流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房屋建筑学》精品课程建设 基于BB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基于.NET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基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浅谈高职商务日语视听精品课程建设 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浅谈《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 基于精品课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差异分析 《商务现场口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商务日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析 超文本下的中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探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改革 基于课程群的“数学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访问量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累计达7000多人次,网站也在不断改版并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为深化商务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打算与IBM和SAP等企业的相关机构深入合作,共同出师资定制商务智能方向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在项目实训中了解实际的项目环境并培养分析实际项目的能力,从而把先进的技术、方法以及企业的最佳实践项目引入商务智能教学中,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国内,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这方面实践得比较早。2012年1月中旬,IBM中国开发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合作建立全国首个业务分析与技术系,由IBM中国开发中心业务分析总经理、预测分析产品研发高级经理分别担任系主任和副系主任,IBM中国开发中心核心产品的技术专家担任讲师,采用定制化的培养方案,把先进的业务分析技术和最佳实践项目补充到学习案例中。
企业认证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IBM和SAP等公司都提供相关的认证培训和考试。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这种方式,可以深化课程内容,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基本知识和企业的解决方案以及是否具备应用能力。
申请校企联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以兼顾企业的需求,有助于教师全面梳理课程内容,将合作企业的最新技术、解决方案、案例和实验平台融入课程教学中。商务智能课程于2009年成为教育部-IBM精品课程,课程的课件、案例和实验设计每年都会根据IBM公司最新的解决方案进行调整。
2 产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高校产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产学结合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于下文讨论这些问题并结合商务智能课程建设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2.1产与学的平衡协调问题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是以学为主的,因而并不存在明显的产学平衡问题,但产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就涉及产与学平衡的问题。学是产的基础,产是学的巩固和发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产,还必须有学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并且需要平衡两者的轻重。例如,对于偏实践性的课程,可能是产重于学;而对于偏理论性的课程,可能是学重于产。
商务智能是产学并重的一门课,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产与学的协调。课程教学不但注重商务智能的基础知识,而且对实践有很强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常用的商务智能软件,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2师资应用能力建设问题
很多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长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他们可能缺乏产,以及产学结合的教学经验。教师想要运用产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强师资应用能力的建设。
在商务智能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不定期参加IBM和SAP等IT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或访问学者机会,如参加企业的培训、与企业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交流、虚心向企业员工学习产的经验、参观访问企业等。这些项目对授课教师在产和产学结合方面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教学中的产学平衡。
2.3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性的问题
将产学结合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一避免课程的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这对于缺乏产学结合教学经验的教师是一个挑战。
为了避免出现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对知名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授课时,教师还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
2.4联合培养问题
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为了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和费用,企业可以派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还有很多,企业也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假期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让学生较快地融入企业。
3 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精品课程;突出问题;解决方案;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53-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1年4月4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免费和公开分享它的课程教材,即开放课程运动(Open Courseware,简称OCW),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上线,供全世界免费使用。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国际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经过8年多的建设,已评审出258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648门省级精品课程,且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尽管精品课程建设在国内取得了良好效应,但同样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盲目性。很多高校存在重申报、轻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一旦申报成功,争得荣誉后,接下来就不知道“怎么建”,建设什么内容。这使得课程建设陷入盲目性。
2.无法真正落实资源共享。一些精品课程网站因为缺少维护,存在网页无法打开、链接不成功、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网络不通、网页跳转速度太慢、无法找到文件、IP受限、非本校用户不能下载,从而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没有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某些工程应用性精品课程只是教材内容的演绎与搬移,一般知识的讲授和解读,缺少知识的加工和应用,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很难见到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教学和实际现场应用脱离,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迁移到实际工作中。
4.评价方式存有缺陷。很多精品课程使用了教学评价体系,但大多只是使用了专家和部分听课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另外还有一些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但只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归结起来,上述评价都只是注重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者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相悖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主旨精神,因此本文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为实际案例,针对上述不利因素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善。
1.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建设,目的在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是六个“一流”,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性、长期性。在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为实例的课程建设中以教学活动作节点,用实施计划将节点串联起来,围绕着建设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为确保课程建设保持在实时动态建设之中,方案中将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具体教学活动,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下面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内容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为例,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针对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为培养与通信行业接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性人才,课题组成员按学期到相关通信公司下厂锻炼;定期邀请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和培训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技能进行集中强化和提高;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大家一起讨论和确定选题和研究思路;对于课题组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大家进行交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明确课程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各项建设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充分利用交互平台,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资源共享。通信勘查与概预算精品课程一旦建设完成即对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校网络中心将提供足够宽带,保证网络畅通,学习者能随时学习该网站提供的资源。安排专职教师进行网站维护,并与学习者在课程网站提供的平台上进行学习交流,及时地处理学生留言、提问和学习者的反馈建议,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
3.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依据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特点,其教学内容决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和企业工程人员一起设计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项目,并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成果贯穿于教学之中。这符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宗旨,即注重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自主学习热情的目的。
4.改进评价体系。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要切实地把学生掌握学习程度纳入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在网站中设计网上模拟试题库、模拟测试、网上答疑模块、作业模块等,及时让代课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中的问题所在,通过每位学生在不同环节的具体表现获知该生对本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相应技能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涉及“六个一流”中的方方面面,需要不偏不倚地进行建设,要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与精品课程建设主旨精神不和谐的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发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徐兆武.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冷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2003..
[4]罗雪莲.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5]吕国辉,孙伟.高校精品课程实施的误区和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9).
[6]王华.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J].科技信息,2011,(20).
[7]黄莉敏,陈志.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0).
[8]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9]李佳恒.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79-04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当前,职业学校掀起了一股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精品课程建设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项目或环节,目前存在的误区就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独立的活动,也就是说将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系统工程的改革割裂开来。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样教学改革也应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是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精品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组成元素。那么,怎样开发精品课程?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谈谈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笔者参与了学校多年来系统的“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对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考核改革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总结形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三部曲”策略。精品课程开发的“三部曲”:优化课程体系,形成校本课程标准;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检验(教改),形成精品课程。这就是说,精品课程来自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经过教学改革检验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精品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
也就是说,精品课程建设涉教学改革这个系统工程,系统思路是:渗透新理念——“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树立新观点——能力本位教学观;建立新课程——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实施新模式——“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新方法——“任务”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创建新课堂——高效课堂(“活化”性高);培养新能力——职业能力(就业力),创新能力(竞争力、发展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力)。那么,在这个系统工程或系统思路中,是先进行课改,还是先进行教改?
从理论上讲,课程改革应该先于教学改革,但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体系向以“任务”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转变中,先进行课程改革或开发课程是很困难的,因为教师没有课改或课程开发需求。因此,课改与教改的推进策略是:先进行教改(按照新理念、新观点、新模式、新方法、新课堂),当教改中教师产生课改需求时再进行课改,这时课改与教改一起推进,课改在教改中检验,教改推动课改。
二、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但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只停留在表面。笔者认为,“因材施教”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根据教材施教;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相同类型的学校或专业都使用同一模式的统编教材,本身就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必须开发适合本地经济、人才、专业需求及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建立与校本课程相适应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是课改的指导思想,也是“因材施教”的核心理念。课程开发策略应是: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首先,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与标准。通过市场调研、论证,分析专业岗位及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领域中岗位或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即将岗位工作任务模块转化为学习领域或学习单元,形成以学习领域(或学习单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如表1。
三、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校本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来开发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在序化编排上采取非线性结构,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每个学习领域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分解为“任务/案例”、“任务分析”、“任务处理”、“知识导航”、“巩固拓展”、“问题探究”、“学习评价”、“阅读材料”、“相关链接”栏目,每个学习领域都配有“知识归纳”和“达标检测”。非线性的栏目结构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传递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相结合。贯彻“指导行动的思维过程”或“完成行动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课程(或教材)结构简图,如图2。
校本课程的比例可达到70~80%。
四、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经过教学检验,选择稳定的核心课程或具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比例可达到10~20%,精品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建设方向:以“任务”为中心,整合知识、技术与职业素养,知识“活化”、技术“活化”效率高,能力培养、素养提升,达到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集成程度高(跨学科整合,工作过程导向);配套教学资源好(教学课件、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方案、试题库等);具有发展性、前瞻性、开放性。
案例1:《车削加工》(普车)课程开发“任务”需求。机电一体化(车削加工)专业,可以将《加工技术》、《加工工艺》、《机械识图》、《数学》等相关课程内容,以任务需求为主线,整合为《车削加工》一体化课程。思路如表2,实施时须细化。
按照任务需求,将所需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同类项,根据知识之间的内部结构适当补充过渡,按典型任务由易到难的顺序(工作过程),形成《车削加工》一体化课程。
案例2:《应用数学》课程开发“任务”需求。如果在课程体系中保留数学课程,则按照各专业工作过程中的任务需求重新架构课程内容,形成《应用数学》或《专业计算》课程。思路如表3,实施时须细化。
按照任务需求(构架表),将所需的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同类项,根据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适当补充过渡,得出校本各专业数学需求。以数学内容或典型任务为顺序(数学知识以典型任务为应用支撑),形成《应用数学》或《专业计算》课程。
案例3:精品课程配套资源建设。如图3,对于各类教学资源库在计算机多媒体备课平台的管理下,实现综合运用。例如,对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平台中输入内容模块关键词,可以检索出该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案、教学任务、试题及教学课件,供教师选择,并调入书写器中进行组合、编辑,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5
精品课程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高等学校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实践。经济法作为法学基础课程,已经建立起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质量上看精品课程未必是“精品”。下面,就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及目标
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是顺利进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精品课程的建设可能会背离初衷。何谓“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按照教育部的此项要求,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是将经济法建设成符合上述五个“一流”的课程。具体而言,“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是教师整体队伍的一流,而不是某一个教授是一流。教师队伍的一流不仅要求构成教师队伍的个体教师素质优异,还强调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包括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才能实现课程自然的新老交替、平稳过度从而保证精品课程的连续性。“一流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延续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一流教学方法”,是指为教学内容服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宗旨,针对具体的教学环境采取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既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科学组合。“一流教材”强调采用“立体化”的形式,即以主、辅配套的纸介质教材为主体,配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电子教材,形成一个教学包,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全方位传达和个性化巩固。“一流教学管理”要求教学管理既严格又充满人性化;既督促有序又鼓励有余;既鞭策过程又评价结果。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学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为“精品课程建设”而建设,把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当是把课程建设成为能够使得受教育者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由于各高校客观地存在层次差别,相应培养学生也存在层次差别,因此,我们应当将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多层次的划分,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二、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建设
全国各高等院校及教师们都十分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机,是在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为荣誉称号或不菲的课程建设经费?值得审思。在功力动机的驱动下极可能出现一旦评审通过,有的就忘记了课程建设的现象。按照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规定,申报单位要在5年内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和3年内实现全部授课录像上网。但实际情况是有的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诸如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新闻、公告等显示的还是评审当年的时间,资源更新速度慢或者无更新。此外,就已经上网的部分教学资源也存在建设形式雷同,缺乏特色甚至相互抄袭的现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院校对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不同追求(培养学生目标的差异)。
2.重形式,轻内容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从网上能找到的经济法精品课程内容看,各申报单位均按照六个方面的内容来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形式而言,均符合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但从内容上看,却未必符合“精品”的要求。如前所述,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因此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应当符合现实需求而打造自身的特色。“精品”意味着突出各自的优势,“精品”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精品,是别人没有的精品,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用的精品。但从各个院校的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具体内容看,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几乎趋于一致,缺乏特色、缺乏创新,不能体现学校之间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别、亦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别。这是目前经济法精品课程乃至所有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误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仅仅注重形式,把网络和课件看成决定一切的因素,聘请专业人员设计网页、制作课件,外观很漂亮,但有的主讲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课件和网络。
3.重教师,轻学生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但在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教育观念未转变、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如前所述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学校综合实力评价、教师的考核相关,因此出现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以老师为对象,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怪象。从2003年精品课程启动到现在已经近9年时间,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精品课程。换言之,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知程度是比较低的。对精品课程是什么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知,甚至有的学生连“精品课程”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遑论精品课程的功能与目的,等等。由于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内涵的正确认知,导致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徒有其表。即使制作了网页和课件,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三、完善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正确认知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评审、评价和监督机制
要改变“重评审、轻建设”的现象,首先应当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正确的认知。如前所述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为提升学生能力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成为考核、评聘的条件。因此,需要调整现行精品课程评审、评价的指标体系。当前的评审、评价指标(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组成)偏重于精品课程产生的前提条件,这样的指标体现了精品课程的一般特征和共性要求,但也制约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因此,应当将精品课程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向偏重建设状况与应用效果的指标过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建设上来。此外,完备的监督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精品课程应建立年检、责任追究等监督制度。主管部门应对入选学校和课程开展年检。对于建设效果好、质量高的学校和课程给予奖励;对于建设效果差甚至没有实质性建设的课程予以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应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的建设经费。
2.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经济法精品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经济法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辅资料、个人测评、网络论坛等的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来制作和准备。同时应及时、快捷地将课程内容展现在课程网站上,并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调整和优化。发挥其示范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第二,改善经济法教学模式,推进特色课程教学。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就业的地域性和实际情况,形成教师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授课、校外教学实习和校内模拟实训等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课堂辩论和课堂讲演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之以网络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活跃学生思维。第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考评制度,全面客观考核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开闭卷结合、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通过经济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
3.注重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强调的是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应当注意的是切忌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盲目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人数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无以为继。因此,既要强调精品课程负责人的带动效应,也要注重教学团队的相互协作、交流配合。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能持续发展,应当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要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以拓展学术视野、强化双语教学能力。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发展储备教学力量。
强调教师在课程目标实现中的主导性地位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凸现主体又要体现主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做好课程设计,事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课程内容、讲授形式和授课环节。同时,监控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认识工具,开展教学互动,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在教学参与中思考、学习和认知。此外,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相关内容,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指标,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仁兰.对高等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9).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ofAdministrativeManagementBoutiqueCourse
ZHOUGuangzhu
(RongzhiCollege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3)
AbstractAstheexecutivemanagementcourses,trainingofpersonnelforadministrativedisciplinehasmadeagreatcontribution,however,inthecourseofconstruction,therearealsoalotofproblems.Inthispaper,in-depthanalysisofadministrativescienceCourseConstructionProblemsonthebasisofadministrativesciencecurricularconstructionproposedcountermeasures.
Keywordsadministrativemanagement;boutiquecourse;disciplineconstruction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距今已有10多年,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可同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①尤其是当今,我国处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更应该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制定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搞好学科建设,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正因为如此,国家教育部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入手,期望建立一大批精品课程,从而带领其他相关课程发展,最终搞好学科建设。
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教育部于2003年4月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既是精品课程的内容,也是其建设的要求。《通知》里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5)重视教材建设;(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2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济高速发展所带动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赋予了行政管理学新的含义,并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扎实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行政助理、办公室事务等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善创新、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②行政管理学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然而,透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发现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2.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行政管理专业专职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对行政管理实际工作体会不深。因此,在理论研究和教学上也就难以突破。③郭小聪也提到:学科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科队伍整体素质不理想、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以及整个学科队伍的凝聚力不强④等。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而这样的教师主要是教授、学术带头人以及还挂有行政职务,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的资料统计,超过50%的带头人都有行政职务,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科研及日常事务方面,在本科生教学中承担的工作量很少;有的教授虽然承担本科生的课程,但课堂上很难看到本人的身影,或只讲一两次课,其余的任务由他们的研究生完成。年轻教师则由于职称压力,将更多的注意力倾向于科学研究和发表文章,加之参与者的身份,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又是片面强调负责人在精品课程中的作用,结果和荣誉归负责人,忽视其他建设人员作用和对课程建设的贡献,所以主动建设的意识不强。这样一来,师资队伍看似强大,实则薄弱。
2.2理论脱离实践
德国行政学先驱斯坦因(LorenzvonStein,台湾译史坦恩)告诫:行政学必须“基于社会生活事实发展而成”⑤。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性偏多,操作性含实践、实验偏少。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显示,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情景法等,但走出去到相应部门实践实习却少有;教学效果方面,采取专家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总体情况都很良好,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互动交流”板块很少“互动”,这凸显出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管理不到位。
2.3后期建设及维护动力不足
“重申报、轻建设、弱共享”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迎合精品课程评审的要求,申报材料不仅内容丰富,外观设计也非常漂亮,目的是能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以便顺利通过评审,致使前期的建设费用占据过半,课程结题后相关的经费捉襟见肘,没有预留精品课程的后续跟进所需的资金。一旦获得精品课程的称号后,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人再去完善它,继续建设的任务也无人落实。据调查结果显示,⑥自2008年的精品课程被评上以来,30%的课程都没有更新过精品课程网站上的资源,其中有2%是因为没有新资源所以未更新过,其他的则是因为缺少后期经费支持、技术水平有限、没有时间等原因而没有更新。所以,有学者担忧,精品课程网站就会慢慢地死去,无人访问。这是国家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从2003年建设以来,取得了进步,推动了学科发展。但由于日新月异的变化,给行政管理学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对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3.1加强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也是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只有有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一流教材才有落脚点,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一流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在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发挥知名教授的带头作用,让“教授”走进课堂。所谓的“知名教授”是指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欢的教授,他们在这个学科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其次,实行“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其导师现场指导,传授经验。这样的方式不间断、不形式化,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是非常良好的,大量优秀的老师都是这样成长的。最后,授课老师专能化。一门课程设计到的内容很多,可以把老师所擅长的与课程相关内容结合,对于不擅长的,则可以分配给其他擅长这个领域的老师授课。这样,一门课程由几个老师完成,把团队每个老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样能起到1+1>2的作用。
3.2强化实践教学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理论教学,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必然。通过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发现,实践环节、网上互动的环节都非常少,这足以说明理论教学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实践当中,融入到社会中,这就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没有动手的能力。(1)“3+1”培养模式。3年理论学习,1年实训。由于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的特性,实习基地首选相关政府部门,如,基层政府。让学生体验工作、体验生活,把自己所学的相关理论融入进去。(2)大量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学生会、社团,并配备指导老师,进行与专业相关的一些模拟活动、调研活动等。如,模拟联合国等,让学生筹备活动,参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学习,一种实践。(3)引进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本身还从事着相关工作,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感悟,通过现身说法,授课内容、方式都将会使课堂变得与众不同。
3.3后续工作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