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1

“有了信用档案,我找信用社贷款方便多了。”在资阳市雁江农村合作银行迎接支行,记者见到了雁江区牛藤村的陈学文,他高兴地说:“信用社把我家的房屋、家具、经济作物都进行了详细调查登记,还给我评了信用等级,确定了贷款额度,发了贷款证。如今,我到信用社贷款,几分钟就能办好!”

据悉,像陈学文这样因为有了信用档案被确定授信额度而能获得贷款的农户,将会在资阳市越来越多。

农户有了信用档案

去年8月,资阳市被确定为全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的5个市(州)之一。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资阳市中心支行推动下,资阳市成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并启动了在雁江农村合作银行宝台支行、迎接支行所辖的雷音村、牛藤村和新华村的农户信用档案建设试点工作。

“农户信用档案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基本信息、家庭年度收支信息、资产负债信息、与金融机构关系、获得的荣誉及司法诉讼等信用信息。选择在雁江农村合作银行所辖的3个村试点,是因为该行前期已为农户建了经济档案。要完成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只需补充部分资料。”中国人民银行资阳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科长张克斌说。

2007年6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资阳市雁江农村合作银行,前身为资阳市雁江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全省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去年7月开始,雁江农村合作银行就抽调业务骨干,分头开展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通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他们完成了雁江区所辖的26万余户农户家庭信息的采集、审核、录入、信用评分和授信工作,并给农户发放了贷款证。

自今年8月起,在中国人民银行资阳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雁江农村合作银行以农户经济档案为基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农户信用档案参考指标》,在3个试点村开始建档工作,到今年9月底,已为1800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我行辖区内的农户,凭本人贷款证和身份证,可随时到银行的任何分理处和柜台办理贷款,就像存取款一样方便、快捷。”雁江农村合作银行行长杨松介绍,由于农户档案建设工作做得细致到位,贷款才能如此方便快捷,农民对此非常满意。

信用农户脱颖而出

“现在,我们也十分看重信用。如今,我们贷款不仅方便,信用好的话,还能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被初评为“信用农户”的雁江区焦柏村村民刘明梯说。

从今年7月1日开始,资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信用农户”评选活动。活动严格按照乡镇、县(市、区)、市三级审查,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核的程序进行。对评选出的“信用农户”,各农村金融机构将在农户生产、生活等信贷需求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贷款利率在现行利率的基础上下浮20%,并简化信贷手续,提高贷款授信额度。同时,各涉农部门也将在农业项目和农业补贴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目前,全市已完成了3642户“信用农户”的初评工作,最终评选出的“信用农户”将由市政府进行表彰、授牌。与此同时,为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阳市还积极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评定工作,并引入专业评级公司,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信用评价(分)机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有了信用档案,农民尝到了甜头,贷款不难了。可是,面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情况,张克斌坦言基层工作的困难不少,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在试点基础上,资阳市下一步将全面推开农户信用档案的建设。全市有126万农户,信息采集、录入的工作量非常大,成本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乡镇给予大力支持。为此,他建议市政府将信用档案的建立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的考核内容,促进信用档案建立、档案信息更新工作。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2

县委、县政府将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人的素质、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一标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多方受益”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一、群众“信用”意识普遍增强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率先垂范,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归还乡镇政府、学校在农村信用社的陈欠贷款283万元。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对党政机关干部银行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共收回贷款1350万元。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农民群众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各乡镇都把“信用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无形资产,想方设法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氛围,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营销机制进一步优化

农户信贷评分体系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了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有效满足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金融服务经济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旬阳县建立了“创业贷款”和外出务工人员贷款制度,加大了对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创业金融信贷服务和支持力度;试点推行林权抵押和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了信贷条件;建立了“订单农业+信贷”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烟叶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富秦家乐卡”业务,实现了信贷消费一体化,还款还息智能化,开辟农户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评定授信个体工商户1842户,授信总金额3万元,组成“信用共同体”349个1109户,占授信总户的60.21%,有效破解了个体工商户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瓶颈问题。

四、密切了社群关系

信用工程建设不但给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了经营资金,而且送科技、送信息,架起了信用社与客户的连心桥,使群众体会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使社村、社群关系更加融洽。信用工程创建为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地位,各村普遍与农信社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村级企业和村民的闲散资金,绝大部分存入信用社,壮大了农信社的实力。信用社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信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3

一、开展“信用年”活动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国家、省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以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县市创建为重点,以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县市信息平台建设、共享为基础,以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开展信用文化教育宣传为手段,逐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2.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法律约束、宣传教育等作用,培养和优化市场信用环境;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管理作用,调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参与信用创建活动的主动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信用”的建设。

(2)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按照统一部署,各县市区、重点领域相关部门制定本地、本行业“信用年”行动方案,采取“信用培植+信用创建+信用激励”的工作路径,落实“信用年”活动各项要求。

(3)条块结合,重点突破。实施“行业多线推进,市县一体联动,条块紧密结合”的方式开展“信用年”活动。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金融、工商、质检、环保、卫生等重点领域、行业率先推动信用培植、信用创建,建立激励惩戒机制。

3.工作目标

(1)全面开展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汇集系统的建设,初步建立信用信息征集、整理、、使用等各环节运行机制。

(2)全面开展信用教育宣传活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开展以“兴业立身,信用为本”为主题的信用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信用十佳”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全市“信用年”活动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全社会诚实守信观念明显增强,文明守信的良好风尚基本形成。

(3)全面实施跨地域、部门信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发改财金〔2016〕141号)、省政府《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办法(试行)》(鄂政办发〔2015〕67号)要求,按照职责和权限实施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

(4)全面开展信用培植、创建活动。各县(市、区)积极组织开展“信用县市”、“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农户”创建活动,力争各县市区全部进入“信用县市”行列,“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农户”比例比上年增长5%以上。有重点开展信用辅导、培植,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向信用企业倾斜,促进企业信用提级、增级,实现A级信用企业增长20%以上。

二、开展“信用年”活动的具体任务

4.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县(市、区)要按照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的业务规则、数据保障、技术要求,建立本地信用信息汇集系统,在6月底前实现信用信息的汇集、共享;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要按照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省信用信息目录》标准,建立、完善本部门信用信息系统、收集信息主体信用信息,在7月底前向上级主管部门或本地信息汇集系统报送信息。(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人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社会公共服务部门)

5.开展信用创建活动。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结合地方、行业实际的信用创建活动。一是继续加大“信用县市”、“信用乡镇”、“信用社区”等细胞工程的创建力度;二是积极开展信用培植,加强对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市场主体的政策支持、业务指导,扶持、培植一批信用企业,发挥信用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开展信用示范县市、信用示范园区创建试点工作。全市选择2个信用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各县市区选择1个经济开发园区开展试点工作,增强信用示范辐射效应。(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人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市直金融机构)

6.强化信用企业培植。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要把培植信用企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构建长效机制,落实制度保障。制定信用企业培植计划、目标;健全培植机制,实行分级、分部门负责制;签订企业信用培植协议书,落实培植责任。二是加强信用辅导,夯实信用基础。对照信用等级管理办法的要求和标准,对培植企业逐一进行解剖分析,查找差距,提出整改措施,做到一企一策,辅导企业建章建制、规范经营管理,促进信用提级、增级。三是构建激励机制,推进信用建设。坚持信用培植与业务监管挂钩,全面落实区别对待的监管措施;坚持信息公开,树立优质信用企业形象。对AA级以上信用企业要在《日报》上,提高社会知名度;坚持动态管理,对经营管理、效益提升的企业要适时调高信用等级,对生产经营、效益大幅下滑的要及时下调信用等级。同时,注重企业信用风险排查,对排查发现经营风险的企业,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牵头单位:市人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市直金融机构)

7.落实联合奖惩机制。一是切实按照国家44部委签署的《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中确定的联合惩戒对象、惩戒措施、实施方式,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形成“弘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工作合力。对诚实守信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项目审批、财政扶持资金及贴息、信用担保、授信额度和利率下浮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建立制假售假、偷工减料、合同欺诈、逃废债务、价格欺诈、逃避缴纳税款、非法用工、无故拖欠工资、不参加社会保险等失信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在市场准入、市场服务等方面提高进入门槛。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每季度将全市行政处罚等失信惩戒信息报送至市发改委,由其在《日报》等媒体设立的失信“曝光台”进行曝光,加强舆论监督。二是组织开展诚信典型的推选、考评活动。在年底对全市“信用年”活动进行总结考评,考评项目为“六个十佳”,即“十佳诚信经营企业、十佳纳税信用企业、十佳产品优质企业、十佳信贷履约企业、十佳诚信服务窗口、十佳信用建设工作单位”,由市发改委、市人行、市金融工作局牵头负责组织,分别由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人行、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制定评选考核的程序、标准,并进行筛选、推荐,于10月底前将推荐优胜单位的先进事迹报送至市发改委、市金融工作局,最后由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人行、市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日报社、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

8.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大力组织开展以“兴业立身,信用为本”为主题的信用宣传活动。一是金融系统要全面开展“信用记录关爱日”宣传活动;在所有营业网点张贴征信宣传海报,电子屏滚动播放字幕(“信用记录关爱日提示您:积累信用财富,创造美好生活”),同时设立征信宣传台进行宣传咨询,围绕“积累信用财富,创造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广泛向个人客户宣传征信知识、征信业务,向市场经营主体等特定的客户群体宣传介绍信用报告的作用、意义、内容等,借助营业窗口、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通过报刊、微博、微信、短信等载体,利用业务营销、银企对接活动契机多方位进行宣传。二是各县(市、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11月22日市政府设立的首个“诚信日”,结合部门工作集中组织开展信用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到社区、企业、学校、农户、商户宣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信用政策、知识、业务。重点组织开展好“4个100”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即:市经信委组织100家企业发起“守法经营、诚信经商”倡议活动,市工商局组织100家商户进行“创业经商、信用为本”签名活动,市质监局开展对100家企业“强质量监督、惠民生”的产品质量集中巡检活动,市教育局组织100所中小学诵读有关诚信为人的国学经典。三是加强诚信守法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在《日报》设立“诚信风采”专栏,从9月初开始每周宣传一个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宣传对象为相关部门评选推荐的六个“十佳”,事迹材料由组织推荐的部门负责安排落实并报市发改委,发改委协商《日报》统筹安排宣传报道。(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日报社、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

三、加强“信用年”活动的组织领导

9.深化认识,强化组织。开展“信用年”活动是夯实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促进信用环境改善的根本大计。各县(市、区)、相关部门要把社会信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活动的相应机构,结合地方、部门实际制定“信用年”活动推进方案,落实工作任务、措施,确保“信用年”活动目标实现。

10.精准发力,务求实效。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要抓住本地、本部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信用环境的整治与建设相结合,二是信用培植与业务监管相结合,三是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相结合,四是典型示范与整体联动相结合,不断夯实信用建设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举措,力求工作实效。

11.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市加快推进“信用”建设的统一部署和目标任务分解,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要把社会“信用”建设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推动责任落实。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信用乡镇”创建活动的开展,在全县倡导“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促进农村信用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减少和杜绝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改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以信用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力争3年内,全县9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

阶段目标:1年内,3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2年内,7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3年内,9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信用乡镇”。

三、工作步骤

2011年度全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从8月中旬开始,分四个步骤进行。2012年、2013年“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原则上在11月份申报验收。

(一)宣传发动(8月12日—15日)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县金融办、县委农工办、人行、金融机构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金融办,金融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信用乡镇”评审活动的组织、检查、指导、评定等工作。

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乡镇“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实施。

(二)组织实施(8月15日—10月底)

各乡镇、县各有关部门按照《县“信用乡镇”评定细则(试行)》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乡镇”创建工作。

(三)乡镇申报(11月1日—11月15日)

各参创乡镇向县“信用乡镇”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评审,并提供相关材料。县“信用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乡镇进行调查,了解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及效果。按照《县“信用乡镇”评定细则(试行)》的规定对乡镇进行打分,选出符合条件的初评对象,报领导小组审定。

(四)公示表彰(11月16日—11月23日)

领导小组对经审定的乡镇通过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经举报并查实存在问题的,取消“信用乡镇”参评资格,对经公示无问题的,经领导小组研究正式确定为“信用乡镇”,颁发“信用乡镇”牌匾,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信用乡镇”创建是优化金融生态,打造诚信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争创金融生态示范县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班子日常抓的工作体系,切实把“信用乡镇”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增强乡镇融资能力,解决发展资金瓶颈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村信用建设;信用激励;政府主导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46-03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为了解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建设现状, 研究探讨信用激励政策执行情况及其实施效应,探讨进一步推进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健全和完善小额农村信用贷款长效机制。近期,我们组织人员,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和部分信用乡镇与非信用乡镇有关人员实地座谈和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南阳市农村信用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文重点以南召县为例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南召县位于伏牛山南麓,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是河南省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经济上的贫穷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信用社难贷款、农民贷款难”问题尤为突出。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2001年,当地人民银行呈请当地政府牵头主导,以农行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和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为依托,以“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活动为载体,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正式启动了农村信用建设工程。

创建活动开展伊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县、乡两级政府均由主要领导牵头专门成立了信用乡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基层信用社牵头,以村为单位组建了农户信用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金融部门、乡镇政府积极推动,协调当地政府适时召开创建动员会、现场会等,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当地信用联社适时出台了对“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包括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增加授信、盘活再贷在内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实施过程中,当地基层信用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创建信用村、信用户实施方案》,目标任务责任到人,纳入客户经理年度目标考核。同时,对所评选出的“信用户”、“信用村”的信用级别和授信额度,在信用社办公场所的显要位置张榜公布;各行政村开辟宣传专栏,定期“信用户”评选名单和贷款催收公告。截至2006年末,该县共评选出“信用乡镇”3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19%;信用村152 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5.24 %;“信用户”32607户,信用农户占农户比例20.87%。

二、信用激励政策实施效应

一是培育和提升了农户诚信意识,改善了农村信贷环境。信用农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特别是信用社对守信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的信用激励政策,使广大农民切身体验到“诚信”二字所蕴含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守信卡”就是自己身边的“钱袋子”,“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推动农村信贷环境实现了明显改善。

在对样本社进行抽查座谈中,基层信用社主任和客户经理普遍反映:在信用农村创建活动开展以前,基层信用社每年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走村串户“拉网清收”不良贷款,遇到的多是贷户的冷漠和敌对,不是东躲,就是软磨硬抗,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目前这一状况已发生了明显改观,农民信用意识普遍增强了,主动还款的人越来越多了,“难缠户”、“钉子户”越来越少了。一些农户为加入守信户的行列,还主动归还了多年前的陈欠贷款。如,南召县四棵树乡盆窑村村民王某2001年贷款4000元收购栗叶,因市场行情不好赔了钱,贷款长期无力归还,2004年看到本村许多村民被评为“守信户”后在信用社扶持下养猪致了富,便通过向亲朋好友借钱主动归还了陈欠贷款,后被评为“守信户”,信用社向其贷款3万元,当年即净赚1.5万元,还清了全部贷款;板山坪镇钟店村村民王宗林2002年在信用社贷款3000元,因家庭经济状况差长期无力归还。2006年,看到本村许多村民在信用社扶持下种香菇致了富,便通过向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并变卖了自家种的杨树,于2006年3月份主动还清了欠款,6月份被评为“守信户”并获贷款1万元种香菇,到2006年末,不仅提前归还了全部贷款,并存入该社5000元。

二是减轻了信贷人员的无效劳动,激活了基层信用社贷款营销的信心。在信用农村创建活动开展以前,信用社主要采用逐笔核贷方式发放,每发放一笔贷款,都要经过基层服务站推荐、客户经理贷前调查、信贷主任及主任逐级审批,不仅程序冗长,而且手续烦琐,贷款放贷效率非常低下,而且由于贷户主动还款意识淡薄,贷后管理的难度也很大,一笔贷款往往需要信贷人员多次上门催要,不仅增加了客户经理的劳动量,而且加重了客户经理的放贷压力,久而久之,致使不少信用社信贷人员不仅怕收贷,而且怕放款,经常陷于“任务压头而又无事可干”的烦恼之中。

农村信用建设活动以来,通过对“守信卡”农户贷款采取“一次核定、等级管理、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便利服务措施,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分级授信、动态管理”的正向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不仅大大减轻了信贷人员贷前调查的难度,而且有效增强了农户的主动还款意识,强化了贷后管理。

在基层信用社座谈走访中,一名长期从事基层信贷的客户经理感慨地说:过去每发放一笔贷款,从贷前调查到发放到户再到贷款收回,一般需要忙个十天半月,从乡里到村里往返跑上三五趟,现在是个把小时就能发放到户,打个电话就能把贷款收回来,有的甚至连个电话都不用打;过去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躲放贷、早出晚归忙收贷”,现在是“广交朋友多发卡、送贷上门抓营销”,虽然工作量更大了,但心气顺了,信心和干劲也增强了,纷纷称赞“守信卡”是激活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一把“金钥匙”。

三是提升了信用社支农服务工作水平,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创建活动的开展,也在全县广大农村逐步遴选和培植出了一大批懂政策、守信用、有头脑、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信用社新增贷款投放指明了方向,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信用社在贷款投放工作中,对象选得更准,扶持更加大胆、主动。

调查发现,各基层信用社在贷款营销过程中,都一改过去“小而散”的零售贷款模式,更加注重紧密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布局,采取 “定向扶持、整村推进、增加授信、循环放贷”的贷款方式,适当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信用村扩大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着力打造特色经济专业村,助推优势产品向重点区域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大大提高了信贷支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在信用社的重点扶持下,至2006年底,该县已初步建成了以城关、城郊为主的“菜篮子”基地,以乔端、马市坪等乡镇为主的辛荑、山芋肉、天麻等中药材基地,以云阳镇为主的花卉基地,以乔端、马市坪、板山坪等乡镇为主的山萸肉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以白土岗、四棵树为主的杜仲生产基地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涌现出了四棵树乡张才沟“养牛专业村”、马市坪乡竹园庙“养羊专业村”、太山庙乡陆辛“网箱养鱼专业村”等146个特色经济专业村,收到了“兴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支农效应。如,该县板山坪镇信用社2006年以财政全额贴息扶贫贷款方式,重点扶持该镇小街村发展香菇种植业,当年累计向该村93户贫困户循环放贷55.1万元,受扶持对象户均增收6100元;南召县四棵树乡信用社2004年以来,先后向该乡盆窑村153个养猪专业户累放贷款500多万元,帮助农民户均增收6300多元,该村一养殖大户黄天平在信用社重点扶持下,2004年饲养规模达到年出栏1200多头,实现创收12万元,一跃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上位推动尚欠力度,创建氛围还不够浓厚

农村信用建设是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牵头主导,统筹协调乡镇、村组,财政、纪检、宣传、司法、税务等相关职能共同参与,从政策、制度、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如:在营造氛围和统筹协调上需要依赖县、乡政府及宣传、司法等部门的政务协同和工作协同;在农户信用状况调查、认定和贷后检查上需要村、组等基层村民组织的通力协作;在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方面需要广播电视、纪检、公安、法院等相关职能部门提供高效配合。而目前地方党政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投入,还仅仅停留在宣传发动和组织体系建设这个较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对协助清收信用社欠款、联合制裁失信行为等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实质推动作用的关键性工作,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意牵头,举全社会之力共同维护、共同建设,“守信得益、失信受损”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二)信用社“信用户”评定的广延性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人为受制

由于信用户的评定和等级认定,需要掌握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族积累、家庭负债、个人品质、信用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信息采集相当困难。而目前一个信用社客户经理一般只有3-5人,平均每个客户经理要分包5个左右的行政村,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客户经理根本难以准确掌握每个家庭的真实、全面的信息。基层村组在评定过程中,虽然提供了必要的配合,但配合的深度和精度不够,“签字但不负责”的心态较为普遍,审查把关流于形式,可采信度大打折扣。受上述内外部条件的掣肘,导致信用社在目前的信用户评定工作中,还仅是停留在“熟人经济”这个较为狭小圈子里,评定规模和覆盖面都难以有效拓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以该县首批试点乡镇之一的四棵树乡为例,该乡是全县重点发展的养猪产业基地,在2004年养猪业效益较为可观时,持卡农户总数一度达到2473户,占全乡农户总数的30.43 %,近两年来由于养猪效益下滑,至2006年12月末持卡农户总数降至1517户,降幅达38.66%。 另据对全县农村信用社信用户评定工作情况调查,历经四年的快速扩张,至2005年全县农村信用社评定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2006年以来已进入发展“拐点”,呈现徘徊不前甚至反向萎缩的态势。南召县2001-2006年信用户评定工作进度见下表:

(三)受支农资金实力限制,信用社对持卡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程度存在季节性差异

“一次核定、等级管理、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信用户贷款制度,决定了信用社发展“信用户”的数量和规模必须与其现实的信贷供给能力相适应。伴随着“信用户”评定规模的扩张,这一随用随贷的贷款模式与信用社支农资金能力不足的矛盾已逐步显现。据对所调查的2个样本乡镇百户持卡农户2004―2006年度贷款需求满足程度调查显示:近2年来,随着信用户评定数量和授信总规模的扩张,两乡镇信用社对持卡农户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已明显受到其资金“瓶颈”的制约。其中,对贷款户的满足程度已由2004年的93.1%降至73.68%,对贷款额度的满足程度也由2004年的80.95%降至42.07%。在贷款未获批准的15户信用户中,有73.33%的农户反映是由于信用社季节性停贷或限贷造成的。对调查样本乡镇100户信用户2004年至2006年贷款需求满足度抽样调查情况见下表:

(四)信用评定的科学性、权威性不高,信用激励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由于农村信用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整个农村信用评级活动全部由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独立进行,包括评定方案的制订、评定标准、宣传发动、摸底调查、初评上报、评审认定等各个环节,可以说农村信用社是整个农村信用社区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仲裁者,且所有的相关资料仅限农村信用社内部掌握,其他机构和经济主体既难以共享又难以认可,信用评级结果还仅仅是农户申请小额农贷的“入场券”,导致信用激励作用发挥的空间和效力还十分有限。

四、对策与建议

(一)转换政府职能,提供良好的行政环境

创建和维护农村信用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因为政府的基本定位是维护市场秩序,信用社、农户、中介机构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机制或市场的力量会使信用交易各方都以法律法规为游戏规则,这才是农村信用体系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是地方政府要把农村信用建设纳入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层层制定和下达信用户评定和发展计划并逐级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二是要积极探索建立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重视信用评级结果在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运用,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守信得益”的正向激励机制,提升“信用”二字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纪律、舆论等综合手段,适时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并对失信行为公开曝光,增加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加大惩戒力度。

(二)地方政府适当扶持,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信用评定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加重村、组等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在信用户初评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村、组主动履行职责,在贷前、贷中、贷后主动为信用社提供积极到位的支持和配合,合理消除信用社对贷款安全的担忧。二是要按照“县、乡级财政补贴一块、村级组织自筹一块、农户个人缴纳一块、社会力量捐助一块”的办法,多元筹资建立由村级管理、村民监督、乡镇政府依法监管的农户贷款担保基金,合理分担农村信用社的部分贷款风险,进一步调动信用社评定信用户工作的积极性。

(三)拓宽信贷资金来源渠道,保持正向激励机制的持续性

农村信用社要结合信用户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探索进一步完善贷款运行机制,加强对资金供求形势的分析预测和匡算,科学、均衡地安排贷款投放计划和进度,避免贷款投放大起大落。在贷款头寸不足时,要提前压缩其他贷款,优先保证信用户贷款及时足额发放。在自有资金难以满足时,要积极向上级申请调剂资金、通过金融市场融资或申请支农再贷款给予保证,不能失信于民,以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参与信用户评定工作的积极性。

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6

食品药品安全,群众关心、领导关切、社会关注,是天大的事,是一项民生工程,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有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基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食品药品安全,是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职能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难点。食品药品监管,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作为刚刚完成机构职能整合和人员划转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百废待兴,千头万绪,有诸多工作要去理顺,有各项指标要去落实,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如何有效去攻坚破难,切实肩负起新时期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职责,让群众满意,就必须认真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学习提高食品药品监管能力,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抓好食品药品监管。

一是构建食品药品可追溯体系。食品药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是管理和控制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溯源体系,要以强化行政职能部门监管为着力点,以强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自律为关键点,以强化社会监督为辅助点,以强化电子化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点,为食品药品打上电子身份证明,从而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可追溯管理。通过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初始管控;通过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入市备案制度,全面掌控食品药品安全的源头;要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进销记录制度,构建系统的食品药品溯源链条;通过建立健全问题食品药品召回制度和下架退市制度,全面铲除问题食品药品继续流通的土壤。

二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体的“三位一体”责任体系。县政府去年出台的我局“三定”方案明确要求,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并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做好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和宣传教育等工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与各行政管理派出机构密切协作,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网。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员、协管员队伍,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和乡村食品药品安全专、兼职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立乡镇、食药监管所、食品药品安全监协管员联防联管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落实乡镇、村、社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同时,要发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集中统一监管和食安办统筹协调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强化目标考核,各乡镇、食药监管所、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要协同配合,共同担负起当地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三是构建信用监管体系。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是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基础。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药品企业信用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强化信用监督和惩戒,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退出机制,在食品药品行业内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全面提高食品药品行业自律水平,充分发挥行业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