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风险管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培训

信用风险管理培训范文1

关键词:信用风险;煤炭企业;客户资信;授信管理

信用风险是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在当前“信用危机”等不良市场环境下,随着煤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煤炭企业面临价格混乱、信用控制不严格、应收账款管理松散、绩效考核不合理,甚至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销售利润被大量侵蚀等现象,这一切源于企业缺乏规范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因此加强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风险管理控制滞后,对增加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造成信用风险损失的根本性原因。

(一)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二)客户信用管理问题突出

“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富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业务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由于客户信息收集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市场环境的限制,造成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客户信息或占有过多虚假的客户信息。这种企业和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交易双方的不平等,过高的信息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导致了交易风险损失。

(三)赊销风险管理不科学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信用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交易结算当中。在许多行业中,赊销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趋势。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在赊销业务管理中仍沿用传统销售管理方式,赊销业务授权不合理,对赊销总量上缺少计划和控制;在具体业务受理和审批手续上不合理,缺少统一的信用政策和科学的授信管理制度,因而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应收账款是影响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信用方式的普遍应用,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对应收账款合理比重的有效控制。同时,如何控制应收账款的账龄和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也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重点在事后管理,即对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所使用的手段无外乎是财务记录和欠款催收。这种将管理重点放在事后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弊病。企业对逾期应收账款产生的源头缺少有效的控制,前清后欠,在应收账款管理上疲于奔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四)基本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国内一些企业领导者还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在观念上不重视客户的信用管理,认识上的不足,管理的不到位,造成了企业风险控制职能的缺失,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信用风险中的重要一项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两个不同的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可见对企业构成严重威胁的风险,并不一定是每个具体业务决策部门或岗位认识到的风险。另外,一些重要部门或岗位形成的决策风险,并不能由其自身完全得到控制。

(五)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计划、审计、生产、营销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选拔任用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切实有效的开展。

二、煤炭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

基于对上述企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必须从风险业务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当前,煤炭企业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至少需要进行3个方面的管理改革。

(一)完善组织体系,明确风险权限

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内部信用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权责分配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间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完善以下工作。

1、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工,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间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的管理加以解决。

3、对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管理和业务的特点,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科学管理框架,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授权关系,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体系,分清管理权责。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表明,信用管理应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独立地、专业化地发挥作用。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和制度。并且要特别注重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信用政策是企业开展信用销售业务的基本管理措施,应当从政策的目标、制订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个合适的信用政策将有效地支持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

(二)改善客户资信管理方式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同时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部分地与客户资信的管理方式落后有关。在业务承包制或销售提成方式下,客户资源通常垄断在个别业务人员手中,公司难以对客户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通常是产生决策风险的直接原因。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更为专业有效的方法,统一管理和优化客户资源。建立有效的客户资信搜集渠道和管理方式,以获得真实、全面的客户资信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减少决策失误的先决条件。强化资信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企业需要在5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尤其是要对客户资信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较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实行专业化的客户资信评估,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和风险是企业有效地进行客户开发、营销策略制订和销售业务决策的保障。企业通过采用成熟的客户资信管理办法,对客户的交易价值、偿付能力、信用风险做出全面的分析判断其中包括:采用标准化的客户信息数据库管理方式、实行规范的客户交易关系准则和标准、客户综合评价和优选模型的应用等。因此,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对于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客户信用实行专业化的评估,将大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

(三)强化赊销信用风险管理

赊销是企业的一项经常性业务,然而如果业务管理机制设计不合理,则将会给企业带来过多的管理成本支出和风险损失。赊销业务最大的风险就是应收账款的回收。应收账款表面上是一个财务问题,实际上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销售管理方式、资金管理、债权管理、客户管理等许多关键领域,因此必须系统地加以解决。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涉及应收账款的预算与报告制度;赊销管理程序和规范的建立;建立以账龄控制为核心的账款回收监控体系;应当建立由专职人员负责债权管理体系,强化对长期拖欠款的催收和处理。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主体,持续改进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灵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自上而下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构建科学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快速、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玫.国有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和防范对策研究[D].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论文集(2007),2007.

2、柳絮.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M].商务印书馆,2001.

信用风险管理培训范文2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业务的扩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特殊性和区域的分散性,使得企业集团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难度增大和控制力的变相减弱。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余波未平而西方国家债务又开始蔓延,这些都进一步放大了海外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因此,加大对海外子公司财务风险的管控已成为我国企业集团整体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集团母公司的角度来更有效地控制和规避海外子公司的风险,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企业集团海外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和海外子公司的特点出发,重点识别了外汇风险、税务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财务信息系统风险这四类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策略。

(一)集团母公司 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对企业集团进行了清晰定义: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从该定义可以得出其有以下三层关系:母子公司是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母子公司联系的纽带是资本或控制合同;母公司对子公司在管理体制上有控制权。在现实操作中,常称母公司为集团总部,可以看出母公司是一个公司的核心部分,占据着着绝对的控制权和重要的地位。

(二)海外子公司 企业集团的海外子公司是企业集团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母国之外选择有利于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国家直接设置生产经营基地,即以母公司对外资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形式或并购在境外设立的子公司。

(三)两者关系 集团母公司和海外子公司是从属关系,集团母公司掌握控股权,子公司归属集团母公司管理。如图1所示,海外子公司是集团母公司在规模经济和资源配置驱动下的海外扩张根据地,两者在法律上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两个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但是母公司通过资本来控制子公司,在管理上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格局;另一方面,两个公司在管理经营商上存在各自的特色,增加了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四)海外子公司财务风险 海外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面临的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不同,执行的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及财务会计报告披露信息要求的不一致,加之海外子公司需要经常进行外汇活动,以及海外合资子公司面对的股东结构、价值取向等不一致这些都导致了海外子公司财务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而形成投资风险、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税务筹划风险、会计信息失真风险、多币种结算风险、融资风险。这些都对企业集团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集团海外子公司财务风险来源

为了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需要先进行风险识别。我国集团企业的海外子公司在不同的时间段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其中外汇风险来自于税率的波动,税务风险来自于当地的税收政策,流动性风险源于资金回笼的困难,而信息系统风险是会计信息管理趋势下的风险。这些是海外子公司最为常见的四种风险来源,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外汇风险 由于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外经营时使用的是所在国家的外币,不可避免会面临外币的市场波动。市场汇率的波动将带来以外币计价的资金价值增加或者减少的可能性,这种汇率波动将导致企业可能受到损失。这就是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取决于本币、外币和时间三要素,外汇风险来源于外汇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三方面。

首先,经济风险是汇率波动带来的未来收益变化的可能性,长期存在于海外子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其次,会计风险,也叫账面风险,也就是会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风险,具体包括运用外币制作海外子公司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中的价值转换过程中存在的计量不准问题;最后,交易风险来源于经营活动,也就是海外子公司在开展经营业务、与其他公司开展交易行为过程中的风险,随着外汇价值的变化,海外子公司业务的当期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二)税务风险 由于海外投资子公司所在国的政治体制、法律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海外投资子公司所在国的税收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海外投资的税务风险。因此,集团公司必须全面掌握投资国的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才有可能通过税收筹划充分利用国际税收差异,降低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务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海外投资子公司面临恶意违约,导致资金不能回笼的风险。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68%的海外投资企业曾因对方信用问题遭受损失,50%以上的企业会遇到“应收账款延迟收付”问题,流动性风险所导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信用证结算风险;第二,海外投资子公司结算及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由于海外投资子公司管理人员能力和业务素质的限制,导致其对海外结算与销售合同中的隐含风险不能识别和规避,也无法利用信用证结算的相关规定收回应收账款;第三,海外投资子公司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整个海外投资子公司风险意识的缺乏,流动性风险增大。

(四)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风险 随着企业投资地域走向国际化和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推进,企业集团的海外投资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也逐步跨国化和信息化。在这样的经营背景下,海外投资子公司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所遵循的会计制度规范存在差异、海外子公司的会计核算系统需要重置、会计信息跨国传递的可靠性和效率、海外子公司的会计信息可靠性能否得到保证等问题。具体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财务会计信息安全性风险。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跨国传递沟通,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漏洞,可能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被恶意篡改、窃取,企业机密泄露等问题。第二,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面临挑战。由于海外子公司原始会计信息的首次确认控制、原始信息存储和传递的管理控制难度加大,这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三、集团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财务风险的管控措施

由于海外子公司的经营活动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海外子公司甚至是企业集团的盈利水平,甚至会导致海外投资项目的完全失败。因此,集团公司要对海外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提高跨国经营的效益和效率。下面,将从财务风险的四个方面提出对应的管控建议。

(一)规避税务风险:国际税务筹划 一方面,企业集团在进行海外投资战略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东道国、母公司所在国以及第三国关于税法的规定、国际税收规定、进出口政策以及外汇汇率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并将这些规定可能导致的影响考虑到投资战略中。某些国家(地区)的税收法律规定企业所承担的税负较低,企业集团在对海外投资时,可以引入与来自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中间公司持股参与海外项目的投资,以合理降低企业承担的税负。例如,目前中国香港地区是低税率地区,不对企业征收股息和资本利得税,而且所得税税率低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根据香港税法的规定,企业集团在海外投资子公司时可考虑通过香港中间控股公司来实施间接投资,降低海外投资的交纳税的税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作用。一般来说,各个国家对海外投资都给与了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并以政策法规进行确定。企业集团在进行海外投资之前应当全面掌握母国、海外子公司东道国以及其他第三方国家相应的税收政策法规,选择最有利于减少成本、减轻税负的投资项目。另外,进入东道国后,也要运用政策法规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

(二)规避汇率风险:建立海外地区性财务中心 由于外汇报价瞬息万变,企业在海外投资所获得的大笔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的价值也可能起伏较大。企业集团可以根据外汇结算的需要选择境外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地区财务中心,为海外投资子公司提供资金管理服务,降低海外投资所面对的外汇风险。例如华为等海外投资项目较多的企业集团,已经开始在南美洲、东欧及非洲建立地区性的财务中心,为当地海外投资项目提供财务服务。

大多数企业集团都选择在境外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地区财务中心,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与集团公司的资金往来便利;二是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可以为企业的海外子公司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拓宽企业的筹资渠道。地区性的财务中心可以选择与中国银行、渣打银行这类跨国银行合作,一方面这些国际银行在中国也有分支机构,方便海外投资子公司与集团公司的资金来往,另一方面这些国际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可以有效协助地区财务中心控制汇率风险;此外,这些国际银行的资本较为充足,可以为海外投资子公司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在海外投资所面临的营业风险。

“现金池”是跨国投资企业有效的风险控制工具。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一个“现金池”,也就是能够调节不同种类货币关系的现金库,减小风险的冲击力;然后,根据权衡当地市场的货币风险和风险回报来建立有效的货币组合,这样可以减少风险资产或者增加风险负债,促进风险资产和风险负债最大可能趋于一致。当风险资产等于风险负债时,两者相互抵消带来零风险。最后,要充分运用各种衍生工具,对不用货币类型之间的现金换算进来调节,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而且提高风险规避能力,实现企业的资产套期保值,最小化风险敞口。

(三)规避流动性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具体如下:

(1)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等特征,因此,集团公司需建立专门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选拔具备风险管理专业素养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员工从事风险管理工作。海外投资子公司更需要熟悉投资地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具备风险管理专业能力的员工为海外投资的信用风险把关,规定流动性风险。

(2)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信用证在本质上是一种信用,极有可能产生风险。因此,海外投资子公司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对开证行的资信、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信用证里的软条款等相关事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只有当所开信用证所面临的风险能够识别,并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能接受信用证,要防止信用证的滥用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损失。

(3)加强对海外投资子公司员工的风险培训。大量海外投资子公司的员工只是专业型的技术人员,仅仅熟知海外投资的技术性问题,但风险意识全无。因此,企业集团在对员工的内部培训中应加强对员工的风险培训,从员工做起,防范企业海外投资可能面临的税务、安全等风险。

(4)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最大可能转移风险。这里的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国际性的保险类型,受到了世界贸易规定的保护,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青睐的一种重要的金融保障工具。从功能上,出口信用保险为对外投资企业的收汇安全提供了保证,而且是一种非盈利性的国际保险业务,具有普遍性,值得信赖。一般来说,境外跨国经营型海外子公司可以在投资东道国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这是一种转移风险,提高投资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四)规避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风险:加强会计信息的系统控制 健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未来海外子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集团母公司必须加强对海外信息系统的构建和管控,具体措施有:

(1)建立海外地区性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独立的监督者,可以有效提高海外投资子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海外投资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集团公司建立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可以从技术上保证会计信息在储存、跨国传递与共享中可能会面临的安全风险。

(2)强化海外投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能集团母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但在海外投资子公司难以得到执行,因此,集团公司应针对海外投资子公司的工作特点设计在海外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加强对海外投资子公司会计部门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

(3)强化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加强集团公司对海外子公司财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4)重视对海外投资子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海外投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核算个体,有义务向集团公司披露其财务报告,但目前,很多海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仍然是一片混乱。首先,集团母公司必须对海外子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规范,对信息披露的时间、具体内容、范围大小、格式等至关重要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规定,保护自身的重要机密和关键技术。第二,要严格规范对海外子公司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在集团内部形成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其三,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应加强对海外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综上所述,中国加入WTO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成长问题成为关注焦点,集团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中间的财务管理也呈现复杂化、挑战性趋势。本文从风险管控视角,全面梳理了海外子公司在国外发展中潜在的各项财务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价值性。从根本来说,海外子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积极地态度、健全的体制是减少财务风险带来损失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李佼佼、陈卫萍:《论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信用风险管理培训范文3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竟争力的珠宝零售商在国内外火爆上市,国内珠宝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对于想要持续规模发展谋划上市的传统珠宝商来说,固有的家族式管理是上市发展的致命弱点。本文畅述了建立现代化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如何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及有效识别、分析和评估风险,制订相应的风险利用方案和风险应对举措,实现治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是现代化珠宝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珠宝首饰行业 家族式管理 风险管理 管控措施

一、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上市发展现状

随着潮宏基、明牌珠宝在国内火爆上市,以及中国最大规模的珠宝零售品牌商周大福高调上市,国内珠宝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本土家族珠宝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进一步扩充珠宝业务版图,必须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和规模性经营,而珠宝行业想要在市场快速扩张,所需资金占用量特别大,必须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上市。到2011年底,全国2000多家准备在国内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其中有包括来自江苏、山西、上海、深圳等地上百家珠宝企业,都在积极筹措上市。

二、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上市发展障碍

在这逾百家企业中,无论从终端销售规模、品牌号召力、核心竟争力等方面来看,都已经具备了上市的能力,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珠宝产业中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已上市的珠宝企业还是很少,而2011年年底珠宝龙头行业千禧之星未过会的原因除了缺乏持续的盈利能力之外,也和报告期内与血缘紧密的关联方存在相似业务和关联交易有关,和家族化管理有关。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150万家民营企业中,其中80%以上是家族企业,而家族化管理更是国内珠宝行业的主流,随着外资珠宝企业的大举入侵,国内竞争的加剧,对于想做强做大进入资本市场谋划上市的传统珠宝商家来说,固有的家族化管理模式更是现代化珠宝行业上市的最大致命弱点。而进行珠宝行业蓝图规划发展、建立现化化的治理机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珠宝行业内部治理的必需。

三、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可能性,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控制目标相关联。在中国珠宝首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珠宝行业的风险主要有:

1. 存货管理风险。珠宝行业的存货主要为黄金、钻石、翡翠等原材料,以及镶嵌首饰、贵金属首饰等库存商品。珠宝首饰行业特点大部门是全国连锁经营业务模式,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大。黄金原材料及自营店铺货导致库存商品数量增加导致珠宝行业需储备较多的黄金原材料,如果管理出现漏洞或疏忽,可能会出现被盗、被抢、丢失等事件,这也将给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带来存货管理上的风险。

2. 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各大珠宝零售商金饰品的销售定价基本采取随金交所黄金、铂金原材料价格波动而调整的政策,而成本则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若原材料黄金、铂金价格一直上扬,那么由于成本核算方法相对滞后以及存货天数较高,公司毛利率将有所提高;反之若原材料价格一直下降,则对公司毛利率有负面影响。如果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度剧烈波动,贵金属首饰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出现大幅度波动,也将因此面临经营业绩出现波动的风险

3. 品牌专营店扩张管理的风险。近年来各大珠宝零售商都在集中力量扩大直营店范围,开店数量快速增长,营销网络急剧扩张,珠宝行业在发展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如果没能相应提升管理的能力和做好人、财、物各方面的协调及统一规范,配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先进的异地铺货管理系统,企业可能存在难以达到预期销售和持续提升经营利润目标的风险。

4. 连锁加盟营销模式管理的风险。各大珠宝零售商除了自营店全国连锁营销之外,还以特许加盟模式进行网络营销和品牌宣传,较好的弥补了自营店网络留下的市场空白,也有利于公司节约资金投入。但加盟商在人、财、物及其经营管理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各大珠宝零售商对其运营各环节的监督和控制力度较弱,个别加盟商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利于公司品牌形象的短期行为,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严重违反合同的规定,如掺入劣质非品牌产品销售、超越规定过度降价促销等,从而对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产生不利影响。

5. 市场竞争风险。珠宝首饰产品多是高价值奢侈品,其行业竞争集中体现在以研发设计为基础的品牌竞争上。很多珠宝首饰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专营店数量无法和国内外像周大福、老凤祥等老品牌进行抗衡。面对日益显露的国内市场空间,国内外大品牌纷纷通过授权、在中国大陆设立生产基地以抢占市场份额, 珠宝首饰企业未来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这为中小珠宝行业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地位带来一定的压力。

6. 技术管理上的风险。珠宝首饰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具备高水平的研发设计能力及独特领先于多种行业的加工工艺,但是如果独特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可能被质次价低的商家模仿或恶意抄袭,或者研发能力滞后,都可能制约公司的规模扩张和品牌成长,甚至危及行业普遍的利润率水平。

综上所述,珠宝首饰企业作为特殊行业,除了上述风险之外,还存在如客户流失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等等。因此如何防范好风险、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珠宝行业更显得十分重要。而如何有效识别、分析和评估风险,制订相应的风险利用方案和风险应对举措,实现治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是现代化珠宝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 珠宝首饰企业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珠宝首饰企业认识到了建立现代化治理机构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极力改变拍拍脑门就决策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带来的风险和制约,明确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风险管理中职能和责任。化梦想为现实,化规划为行动,细化珠宝首饰企业在开展各类业务必须先制定业务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然后再具体开展业务,将风险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珠宝首饰企业风险管理具体措施有:

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珠宝首饰企业风险控制的战略目标,定期分析风险控制的实施进度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井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2. 建立完整的授权及管理制度体系层层审批程序。由风险管理委员会拟定董事会对公司总经理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审批权限,经董事会同意后,对公司总经理进行授权。

3. 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政策,如存货风险管理政策、采购风险管理政策、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品牌风险管理政策、技术风险管理政策、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等等。

4. 建立风险管理部,建立事前风险控制机制和事中风险监控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强有力的事后风险监督控制机制。规范汇报审批制度和集体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5. 强化风险管理培训,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对珠宝零售商员工进行全面风险知识管理培训,使大家加深了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回顾公司发展历程,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通过讲解风险管理的案例,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珠宝首饰企业面对动荡多变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只要能充分认识到良好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性,逐步改进家族化管理模式,结合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从战略、文化、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建立覆盖公司治理、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只有这样,珠宝行业才能度过道道险滩激流,不断跨越自我。才能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从而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杰等.中国珠宝行业的SWOT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市场.2011.12(48).

信用风险管理培训范文4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问:银行设立首席风险官和首席财务官有何必要性?

郭树清: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金融和社会的稳定,而银行要健康运行就需要高素质的人进行专业化管理。首席财务官和首席风险官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公司战略决策的拟定和执行者之一,他们的工作将根据股东大会、董事会的要求,对行长负责,并根据其职责协助有关领导开展工作。

设立首席财务官和风险官标志着银行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提升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促进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面向全球招纳贤才

问:去年9月,建行曾在英国《金融时报》登出全球招聘首席风险官的广告。此次选拔为何要面向全球?而后来两位首席官都是从建行内部产生,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郭树清:目前我国金融业和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所以,引进、培养核心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水平,保证业务健康发展,建行制定了严格的招聘条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银行工作经验,而且要对中国的国情和本行改革发展情况比较熟悉,对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有深入的研究,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当然还必须能顺畅地进行语言沟通。

然而,在短期内聘到这样的优秀人才并非易事,以致相关职位一直虚席以待。同时,建行内部就存在有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出任首席官,无疑也是合适的人选。

于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建行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在众多合格人选中,经过严格的程序挑选出了这两位高管。他们上任前分别为我行资产负债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具有丰富的银行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而且都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

行使人事任免权

问:首席财务官和首席风险官负责哪些工作?

郭树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两位首席官各司其职。首席财务官主要协助行领导组织制订银行的财务管理战略,确保其战略成为全行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席风险官主要是负责组织建立银行整体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并负责建立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首席官都有人事任免权。作为公司重要战略决策的拟定和执行者之一,他们将参与全行层面上的重大决策过程,并将在行长或行长授权的副行长领导下,对其分管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进行考核,向行长或行长授权的副行长提出任免建议。

信用风险管理培训范文5

【关键词】中小外经贸企业 融资风险 问题 对策

一、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企业的发展中,融资、投资及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中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因融资而产生的预期利润、与其偿债能力的可变性,因而可以称其为财务风险。一般而言,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指资本结构的风险、投入资金的风险及借入资金的风险3种。

(一)资本结构的风险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外经贸企业具有灵活机动、应对市场变化反应快等特点,但是由于其规模的限制,没认识到提升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在资本投入、资金流转等有关财务管理方面规范性不足,影响到诸如银行、投资企业等外部组织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评价。同时由于企业自身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对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资本成本及借入资金的偿还的实现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投入资金的风险

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及半成品;支付工资及库存商品和贸易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流动资金。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金额小、频率高、周转快、随机性及贷款期限短等特点。由于以上特点,导致企业投入资金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中小外经贸的资金使用效益比较低,难以满足投资者所期望的投资回报水平。

(三)借入资金的风险

对于借入资金,其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及还本付息的金额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但是当企业的借入资金未按照预期产生效益,导致企业未能按时还本付息,企业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诸如低价拍卖抵押财产以向银行支付罚息、企业股票价格下跌导致破产等。对于银行而言,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是其必然选择。从成本及收益角度看,中小外经贸企业的信贷成本约为大型企业的5倍。因而向处于融资困境的中小外经贸企业发放贷款,其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由于利益的驱动,不愿为中小外经贸企业“雪中送炭”。

二、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存在的原因

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存在的原因比较多,下面主要从企业的融资结构的不合理性、竞争激烈的融资环境及负债融资的时机与方式等方面对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与说明。

(一)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产生的融资风险

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各种来源的资金在资金总额中所含的比例及资金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的融资结构有利于企业规避融资风险,加强企业应对市场中各种风险的能力。因而,对于中小外经贸企业而言,在确定自身的融资结构时,不仅要注意负债的数量以及负债数量所占企业资金总额的比例,还应关注并调整负债资金的期限结构,使长、短期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趋于合理化。当前,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融资风险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如果企业将大量短期借款用于长期资产投资,当短期借款到期时,就会出现因难以在短时间内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偿还借款的风险;其次,企业使用短期借款来融资时,利息费用会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进而影响到中小外经贸企业资本结构;再次,虽然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不会因市场的变化产生较大的波动,但是其融资速度相当慢,对于资金流动较快、周转频率较高的中小外经贸企业而言,取得的成本较高。由此可见,必须合理的安排好企业发展的实际融资结构,科学规划举借资金的期限结构,以规避企业融资风险。

(二)企业融资环境激烈的竞争加大融资风险

融资环境是指企业获得融资的外在条件,主要包含了经济秩序、政府的支持力度、经营管理者的素质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等各个方面。首先,金融市场带来的融资风险。金融市场是企业获取融资的主要场所,是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经济利润的天堂,也是陷企业于万劫不复的地狱。尤其是金融风暴的到来,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等波动异常,由于中小外经贸企业的信用等级不高,常常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和滞纳金等财务费用;二是贷款规模往往受金融机构严审而裁减。其次,企业经营活动本身产生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区别于融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但是它却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融资风险。比如,当中小外经贸企业采用股本与举借来进行融资时,当企业经营不善,不仅会使股东的收益期望化为泡影,还要借用股本来支付利息,在未获得新的融资金额时,就会丧失还款能力,导致宣布破产。再次,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于中小外经贸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但是其关注焦点是企业的技术革新方面,却没有对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做任何硬性的规定。最后,国家经济政策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给企业融资带来风险。当前,我国对于一些中小外经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便捷的资金支持、减免税收政策上的调整,促使其生产经营获得发展的保障。但是,与此同时也促使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部分企业为获得促使企业发展的融资资金,不惜采取一些非法手段,不仅是本企业的负债比率、经营风险升高,也使整个融资市场环境发生改变,增加其他企业融资的风险。

(三)企业负债融资时机、方式不当所导致的融资风险

首先,融资时机是指企业为实现最佳融资效果,基于企业内部经营条件及外部经营环境的综合分析,选取特定的时间进行融资。例如,如果目前银行贷款的利率较高,造成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出现过剩状态,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银行的贷款利率就会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若企业的管理者并未预测到这一变化而筹集了大量的长期贷款,那么在将来银行贷款利率下降时就会丧失这一时机,进而导致融资风险的增加。由此可见,融资的提前或滞后,都有可能导致企业错过最佳融资时机,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融资方式也会影响到中小外经贸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风险。由于融资方式在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对企业本身条件的要求等存在较大的区别,因而,所面临的融资风险也是不同的。比如,银行贷款具有融资速度快、融资弹性灵活等特点,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银行常会对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审核以确定自身未来利润的获取,但是发行债券的利率要高于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且对企业自身要求较高。综上所述,负债融资时机及方式选择的不当所导致的融资风险,是中小企业在做出融资决策时应当慎重的。

基于以上有关融资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明确地指出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外界的诸多因素予以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如何通过健全资金使用与管理、变革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最大程度地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风险。因此,加强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做好各种应对融资风险的管理对策,对于更好地促进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实施融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三、加强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探索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

要树立良好的中小企业外经贸信用形象,在会计资料处理方面,要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在资金占用方面,应加强企业资金的流转,提高企业现有资金的利用率。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应有助于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信息的传递。因此,这一管理组织机构应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之外,专门负责融资风险信息的管理与传递。要完善这一风险管理机构,规避信息堵塞,就应明确各部门职责,积极探索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

首先,积极整合企业已有的信用信息,依法公开行政管理中的信息,实现本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其次,信贷征信机构应依法向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客观、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明确为实现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所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再次,企业应当通过制定融资风险管理手册,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具体的控制方法和各层次对风险管理的责任;最后,建立健全保守信息及使信息失效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加强本企业内部员工有关融资风险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促进整体风险观念的构建。

(二)完善企业融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中小外经贸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为提高中小外经贸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应通过市场细分,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注重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减少企业负债,提升市场抗融资风险的能力。增强中小外经贸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就应积极的完善企业融资政策法规体系。一方面,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推动尚处空白状态的法律法规建设;地方政府也应从财税金融支持、实施政府采购、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入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完善扶持中小外经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的建设。首先,国家应落实金融货币政策,营造公平的金融环境;其次,指导各银行机构深入推进中小企业贷款机制建设,督促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实现中小企业贷款的独立审批、独立核算、独立考核的目标;再次,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让中小外经贸企业深入了解银行业务,让银行深入了解中小外经贸企业需求,实现融资供需双方的快速对接。另一方面,就中小外经贸企业而言,要切实贯彻执行各级政府已制定的促进外经贸企业发展、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与政策,加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地搭建有关融资的服务平台,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

(三)构建融资风险管理文化,加强企业风险教育

由于缺乏一套严格的信贷体系,致使中小外经贸企业因自身信用评价等级较低而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造成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由于信贷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缺少保障,客观上导致融资风险的存在。为增强中小外经贸企业控制融资风险的能力,防范市场风险,企业应掌握各种信用风险防范措施,构建融资风险管理文化,加强企业风险教育,选择恰当的保值措施来规避融资风险。

1.构建融资风险管理文化,就必须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市场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析。一方面,重视市场风险。中小外经贸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发展,但是,市场也是企业融资风险的来源,因此,企业应制定一些日常条例来防范市场风险。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必须随时监测市场的波动、分析市场以找到分散财务风险的途径、跟踪市场发展趋势以正确的估计企业财务风险损失。另一方面,应密切关注金融风险。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关键是现金的流转。如果企业缺乏现金,就会造成企业的金融危机,融资风险管理文化在金融上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基于企业当前所具有的资金,实现能够转换成所需的财产物资。

2.加强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融资风险教育。实施融资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基础是人员,只有当融资风险管理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加强企业员工的融资风险管理,才能够使形成的融资风险文化具有实际应用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文化获得落实的根本,因而必须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文化。

首先,建立融资风险管理人员及业务操作人员的就业前融资风险管理培训制度,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其次,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教育,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培育凝聚企业生命力的风险管理文化;再次,管理人员还应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最后,企业的全体员工还应牢固树立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融资风险责任管理重大意识,严格控制融资风险。

总之,构建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文化,应基于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结合管理层对风险文化的执行及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促进风险管理意识在员工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以求长期规避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风险的损失。

企业融资行为不仅涉及中小外经贸企业自身,而且还涉及到了政府、银行及整个社会。因而,本文在有关融资风险管理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方面,不仅涵盖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而且还包括外部的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融资行为的诸多参与者。因而,要实现我国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与企业外部相关的诸多主体如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及社会中介等的积极参与。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蕾.浅析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商业研究,2005年第13期.

[2]郑育家.如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结构性缺陷[J].商业时代,2006.

[3]赵爱良、张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2006(9).

[4]Titman,Wessels.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e,1998.

[5]邱晏.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制度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

[6]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再度突出,宁波统计信息网,2008年8月2日.

[7]宁波课题组.宁波市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08(12).

信用风险管理培训范文6

2008年12月1日,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将收缩2.1%,是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由此金融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将加剧。

市场信用风险大幅上升

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普遍下降,企业和金融机构倒闭大量发生,国际国内信用风险将大幅上升。

2009年美国将有6.2万家企业破产;西欧破产企业数量将增加1/3,增至19.7万家,其中法国将有6.3万家企业倒闭,破产企业增长幅度最大的将是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而2008年1~11月日本就已有1.43万家企业倒闭,创下了5年来的新高。

从倒闭原因看,“流动资金匮乏”(同比增加37.2%)尤为突出,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导致资金链恶化的企业增多,年底可能进一步增多。

出口坏账率成倍增加

据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统计,2008年中国出口坏账率在2%~3%之间。由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目前采取的经营方式,覆盖率只有出口额的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信用保险可占到该国贸易额的20%~30%。中国24万家外贸企业中只有数千家投保了信用保险,央企中也只有1/3投保了信用保险,已投保的企业数量不足10%。由于绝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并没有投保信用保险,所以他们的坏账只能由自己承担。对于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而言,一笔坏账也许就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国内企业经营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普遍认为三资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好,私营企业信用状况欠佳,对国有企业信用状况的看法有一定分歧,三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虽然比私营企业守信用,但仍然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失信状况较为严重,但内资企业认为,国有企业的守信状况良好,甚至可以和三资企业媲美。企业经营者选择守信企业所在地区均为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可见企业信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随着国际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越来越多的进口商为避免占压资金和节省开证费用而拒绝给出口商开立信用证,转而要求卖方接受信用付款方式。譬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亚洲出口商都坚持要买方开立信用证,但今天则几乎完全丢失了这个“强势地位”,全面接受了承兑交单(D/P)或放账(O/A)等信用付款方式。据了解,目前中国只有大约20%的出口使用信用证,80%都是放账交易,且放账期限越来越长,来自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80天,拉美地区的买方甚至长达360天,与此同时,进口仍然以对外开立信用证为主,变化不大。外贸顺差掩盖着巨额信用逆差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位的贸易大国,随着对外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进出口的信用条件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出口贸易采用了赊销方式,进口却依然以信用证方式为主,有些甚至采用预付款的方式。从贸易信用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在外贸顺差帥掩盖下是巨额的信用逆差。据估算中国每年通过出口赊销和进口预付款等方式有近万亿美元的信用净输出,放账期基本在90~180天不等。

产生信用逆差的原因

与外贸顺差一样,中国对外贸易中“信用逆差”的形成有一定客观原因,主要是由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决定的。可以将其称为“结构性信用逆差”。中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供过于求的商品,不得不放账、赊销。而进口的商品大多是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关键技术和设备,消费品不足3%。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对外开立信用证,甚至提交预付款。

“信用逆差”的产生还有“非结构性”原因。首先,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外国出口商对中国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信用程度不了解,不敢贸然赊销给中国进口商:其次,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意识差,对信用管理知之甚少,信用管理水平低,不会运用信用管理工具也是重要的原因。时至今日,中国许多外贸教材仍然在宣传“外贸尽量采用信用证”,而很少讲解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第三,由于社会制度和司法体系的不同,以及文化差异,地域隔阂产生的误解而引发的猜疑和歧视,也会在贸易信用条件上表现出来。

信用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用服务行业整体规模不大但发展迅速,各分支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开放度不高或尚未开放,大多数分支行业缺乏监管,秩序较乱,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部门不明确。有关信息公开与保护,以及规范信用中介服务活动等方面的立法滞后,监管部门不明确,全国性行业协会也没有建立,行业发展受到影响,信用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高,已经建成的信用信息平台的使用效率不高,信用信息分割,不能共享,互相封锁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使行业发展面临信息不全面,不及时的障碍。专业信用人才匮乏,信用产品创新不够,目前虽有几所大学设立了信用管理专业,但市场上信用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

近年来,除部分国家垂直管理部门和经济发达地区外,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进展缓慢,行业信用建设刚刚起步,又基于企业自身信用建设和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现状,要保障商务信用交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推动企业信用建设走向良性循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也出现了普遍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也越来越重视信用管理,但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与大型跨国企业差距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对部分信用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国企业信用建设滞后,决定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必然较低,进而影响企业进行信用交易的信心和能力,而信用交易规模小又决定了企业对信用服务需求不多,从而限制了信用服务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目前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国企业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和水平,同时,开放企业急需的商账追收行业,加快信用保险、保理,融资租赁和信用交易担保等可以直接分担企业信用风险、帮助企业融通资金等信用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

促进企业信用交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企业信用交易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商协会,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和广大企业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的高度重视信用交易及信用管理,共同努力,从制度建设、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入手,尽快构建起完善的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企业信用交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由商务部牵头尽快制订《公平商务信用交易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健全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科学开展信用交易,适当披露信用信息,建立债权登记制度,对所有客户公平授信,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买卖双方在信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财产抵押登记行为,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各类信用管理工具,促进信用服务机构发展,规范其执业行为等。

二、大力开展信用管理培训,推广《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标准,协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

三、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开放与共享,依托行业商协会及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按行业(分区域)建立会员制的信用信息交换系统,促进企业征信、信用评级等信用信息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四、推进信用风险转移与债权保障机制建设,大力发展信用保险、保理、交易担保等信用服务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