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范文1

摘要:工业设计机械基础在高等院校中属于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用性,但是在高校日常的教学中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轻视技术以及实践方面的教学,为此在新形势下对《工业设计机械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不仅提高学生们对《工业设计机械基础》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85-02

一、《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的作用

《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有工程力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内容,在工程力学基础上又包含了机械零件基础、机械设计的概述、机械传动以及产品机构的图例和剖析等。学习《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除了要了解一些器械零件外,更关键的在于设计,需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用一定的设计技巧来将工业机械中的空间和审美表现出来,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将自身的思想用设计表现出来。虽然有的学生在之前没有绘画的基础,所以需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设计基础,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在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学生们培养了自己的工程意识,对自身的设计思维和方式进行创新,提高了自身对工业机械设计的方案。

二、《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工程意识薄弱,对机构及零部件认识不足。在高校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中没有为学生安排参观的课程,因此学生对机械的了解知识通过生活中偶尔的接触,在思想里并没有形成较深的意识,也缺少有关工程的概念。高校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没有将理论的知识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产生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2.教学内容应做相应调整。《工业设计机械基础》是一项设计基础的课程,很多内容比较经典,但是由于近几年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机械设计的学习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业设计,用图解的方法来使得教学的方式更加形象、易懂,会把解析的方法留给学生来进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已经设定好的,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而导致理论知识较多,实践和实验较少,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3.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需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多,而且学习的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教师们会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学,进而让学生没有时间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虽然现在的教学中已经结合了现代化的方式,但是也没有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工程的实践,进而就会使得学生没有教好的感性认识,造成自身工程意识不足,需要提高。

4.实践环节学时偏少。《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一般是4个学时,2周的课程设计,从中可以看出实践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少,而且在实践课程中的实验都是一些演示性的,缺少相应的创新,所以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在课程上也需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机械的模型或者是实物,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学习到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们的操作感。

三、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表可以得知课程教学改革后该课程教学方式的区别,以下是对改革后《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描述。

1.加强工程教育,引入工程实例。在《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的课程改革中,加强了课堂教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而且在新形势下该课程的大纲中也引进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工程实例,将机械的创新设计加入到了教学的方法中,主要采取了一些大的工程为教学例子,着重要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的实践能力,并且将这种教育方式与科学相融合,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工程的教学来提高自身对工程的意识,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的思路是让教学的内容注重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实际的课程,将近期产生的一些有关机械设计中的最新成果适当的添加到课程中,向学生们介绍与生活相关的一些新的现代的机械设计方法,最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出最前沿的知识面,进而增加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信息量,进而调整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可以反映出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在之前的机械设计n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一人来完成的,从侧面上可以看出缺少相应的科学技术,进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改革后的教学中加入了CAD的技术,先用图纸来设计然后逐渐的CAD化,这样的改革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让学生通过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学习后提高自己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的实践能力,需要教师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精讲多练、自我学习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理论内容的讲解上要精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需要把握住其中的精华,将重要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总结其中的窍门进而让学生能更加容易的掌握,给学生们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其次,要安排相应的练习,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们预留出一定的练习时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提出更多的新的想法,让学生激发自身的新思想和新思维,用启发的教学方式来代替生搬硬套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新形势下《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后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工业机械的设计课程本来就是强调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针对该课程中应用极强与实践薄弱的不相对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实践的薄弱。首先要增加相应的实验室,在之前所设置的基础的机械设计的陈列室上来增加一些新型的以及典型的实物,可以和相应的工厂联系,对一些零部件进行收集,增加学生对机械零件的接触机会,进而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将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综合型较强的设计实验,开设相应实用性的方案,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兴趣提高,通过动手设计、组装来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注重技术和实践的课程,在新形势的趋势下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结合机械中常用的一些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设计和计算。通过改革要求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改革,进而使得教学中加入相应的工程实例,将教学的方法进行更新,挑选精选的课程,注重实践环节的应用,最终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为设计提高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造型基础 设计思维 造型表达 创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93-01

产品多是以具体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我们感受产品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更感叹于它丰富多彩的造型。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以设计的思维来指导对造型的表现。而目前,造型基础课程的概念化、程式化、落后的思维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忽视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

1 造型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创造力的培养是设计的根本。而造型基础课程是在深入学习研究专业设计前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因此,造型基础课程对设计创造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造型能力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而作为工业设计的实体—— 产品造型设计,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中的“基础”不仅指造型基本技能,而应是造型技能、造型理念、造型素质的结合,其目标在于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造型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设计表达、构成基础、设计图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些课程为工业设计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认识什么是美的造型,工业产品之美的体现

设计是人类融合了美的意识的生活手段和方式,它必须体现为具体的生活内容和物品。工业设计是各种学科、技术和审美观念相交叉的产物。对于工业设计的核心产品设计而言,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美的。产品的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感性美,产品的外观、色彩、装饰;以及产品的功能所带给人的各种感官上的愉悦,这些都是通过对人的感官刺激,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二是产品的理性美,产品通过自身的构造结构、材料、加工工艺、工作性能,对环境的影响等体现出现代文明的科技之美,人文之美。因此造型基础课程不是仅就造型谈造型,而是结合了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语意等诸多影响设计的因素进行造型训练。

1.2 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顺利衔接

造型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是向专业课过度的重要衔接课程,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两者一脉相承。长期以来,造型基础课只讲美学和技能效果,然而就是这种美学和技能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时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传统教学环节中常常不顾两者的联系,彼此孤立进行授课,这就使得造型基础课程对专业设计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合理的造型基础课程应该建立在后期专业课程对市场十分了解的基础上,使造型基础课的训练更有专业性,把从学生原来单纯的对工业产品造型的感性认识到进一步了解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成型等特点,随着对不同造型创意的研究,加深对形态构成的全面认识,积累实际经验,了解设计,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设计做好技能和观念上的准备。从而顺利过渡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支撑作用。

1.3 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造型基础课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造型基础课的训练过程是依照观察、分析、提炼、表现新形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创造的潜能都可以得到发挥,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形象的诞生,激发思维活动的扩展,合理的造型基础课程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造型的表现技艺和效果,同时也提供了对设计形态的认识方法和造型规律,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审美观念、技术观念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的发展

造型基础课的形成实际上是源于设计实践中的经验,所以造型基础课所遵循的原则也应该是从基础到应用,把原理化为现实。

2.1 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应该以创新思维为主线

设计基础训练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设计思考能力,强调创造而不是模仿,在设计活动中,人们根据不同的特定条件和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构思,无论是功能、形态、结构、还是材料、工艺、制造等方面都具有与众不同或创新之处,在造型基础的训练阶段更应该去了解造型背后的成型因素,使得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不断深化,进而开发拓展出新的造型,不在拘泥于常规写生的平面描绘甚至三维塑造。因此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更加广泛、灵活、敏锐,使其艺术潜能和审美个性得到充分的开发。

2.2 有意识的在造型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

造型基础课程通常采用的是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思维的方法虽然也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思维因素,但它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为表现的,形象思维被统摄在逻辑思维之中的思维活动方式。所以,在造型活动中,特别强调思维的严谨性、有序性与情理性,并构成了其“表象取舍—— 意象推断—— 主要解明”为造型思维的模式或特定的造型思路。

2.3 造型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的有效结合

首先是教学思路上的有效结合。造型的基础课程,它除了作为基本功、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研究方式,是艺术观念形成的重要过程。而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后,是将这些思维活动和造型方法进行具体的设计整合运用。因此在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应当以实际的设计案例从造型层面予以解析并拓展,让学生从被动的理论与技艺的学习到有主动的认识直至扩展应用。其次是课程设置上的有效结合,如果从课程的内容上划分,可以就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表达模块,创意模块,方法模块等。使造型基础课程在不同模块中从课时分配;先后顺序;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再次,造型基础课程教师与设计专业课程教师、设计师、企业互相沟通交流,造型基础课程是今后学生走向设计的基本环节,但造型设计的客观性,合理性必须要求我们去了解市场,了解造型背后的原因。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所解决的不应仅是单纯的造型理论、方法,技艺,还应兼顾设计思维,创意方法,理论实践等方面的训练。这一训练思路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实际产品的造型设计。从而为更深层面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学夫.设计思维训练:以艺术的方式解决设计创意问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一、传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重视学科体系

高职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大学课程体系,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当前高职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传统的课程模式显然已不再适应。

(二)课程划分过细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各自的学科体系,专业面设置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少横向联系,课程之间缺乏整合,导致一方面课程之间不衔接,出现空挡;另一方面,又交叉重复,内容烦琐。

(三)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开设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不考虑市场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

(四)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课程教学仍沿用“教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老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以记笔记为主。这种课程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为主导的基本特征,不利于学生发展个性。

二、会计职业岗位群涉及的岗位及职责分析

(一)单位业务的繁简和规模大小决定会计岗位设置

一般应考虑单位规模的大小、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繁简。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的会计岗位按职责流程划分,一般设置如下岗位: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出纳,稽核,资本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 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 总账,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 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等。

(二)会计岗位设置决定各个会计岗位职责

会计岗位可以较综合,也可以分工很明细,考虑单位内部牵制的需要和各个岗位工作量大小,各个岗位都要赋予相应的职责任务。

(三)按照社会需求分析归纳会计职业岗位群

会计课程设置是为了解决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是通过主要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析后明确的。它一旦确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实施都将围绕如何实现会计技术应用能力目标而展开。

三、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是培养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条件

会计专业课程考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按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讲解和指导每个主要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来设置课程,把形成会计专业技能的课程设置成岗位课程,实施岗位课程教学模式,围绕岗位特点进行岗位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各个岗位及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

(二)科学合理地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

会计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它需要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作支撑。会计岗位的综合性技术应用能力是由多个单项技术应用能力构成。我们应将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单项能力,结合会计岗位对单项能力做出较科学具体的描述,然后确定培养单项技术应用能力所需要的知识。使各项技术应用能力的内容更具体, 要求更明确。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为了便于教学,应分层次、分岗位建立模块,会计课程的开设可按照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三部分内容逐层提高的顺序进行

1.基础技能课程。在按会计岗位进行技能教学之前,首先开设会计入门知识与技能课程,讲授基础技能知识,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技能,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制证登账编表,为学生打好专业理论基础,这是实施岗位技能教学的前提。主要介绍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本课程的实训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同时进行,不再单独开设实训课。

2.岗位技能课程。按照岗位设置的岗位课程,设想包括七个方面,每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都按岗位技能需要设置,每门课程的实训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同时进行,不再单独开设实训课。内容见表1:

表: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报表分析报告等。

3.综合技能课程

在开设基础技能课程和岗位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综合技能课程,具体包括:

(1)纳税申报与调整实务。各种税的核算方法,办理公司税务上的缴纳、查对、复核等方法,办理有关的免税申请及退税冲账等方法,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方法,编制有关的税务报表及相关分析报告的方法,办理其他与税务有关的事项等。

(2)外贸企业会计实务。进出口业务流程、国际结算与融资方式、出口退(免)税理论与实践、外汇核销流程及操作、进出口业务会计处理。

(3)财务软件操作与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通用账务处理系统、通用会计报表系统、其他业务系统。实训:账务处理、报表处理、综合练习等。

(4)ERP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及系统管理概述,账务处理子系统,各类子系统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及基本使用方法等。

(5)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收益分配的管理, 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

(6)内部审计。资产审计;收入、成本费用审计;利润审计: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等。

(7)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在按会计岗位群设置的模块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会计全程模拟实训,能使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进一步系统化。模拟内容应分为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两部分。手工实训是基础,进一步训练学生制证、登账、编表的技能。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重在运用电算化会计软件来记账、算账、报账,使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完成从初始化到报出会计报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石兰东,袁畅黄.按会计岗位群构建模块化会计课程[J]. 消费导刊,2007,(7)17-18.

[2] 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10) 22-24.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范文4

>>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统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对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与改革建议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地方农林院校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MATLAB与电子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情境教学研究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探索 论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试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桂德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困境、本原与发展[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80.

Research on Public Basic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GAN Guosheng1,TIAN Yunke2

(1.Department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2.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442000, China)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课程设计 教学任务 情境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2301

一、课程整体设计

1.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加工基础》属于数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为学生提供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变化和知识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如《石油装备加工技术》,《手工制作与设备操作》,《数控机床电气维护与故障处理》等提供基础知识。

1.2、课程设计理念

1.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构工作过程导向知识体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教学生学会学习。

2.教学内容按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确定教学任务,以保障学生能获取学习专业课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强化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对象的紧密结合。

3.确定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程目标,使学生能达到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

4.课程内容情境化设计

按照行动导向教学原则,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了两个综合性项目,分两学期完成,课程内容编排如下:

第一学期侧重工程力学范畴,项目名称是“确定简易起重机的起吊重量”,归纳为两个学习情境:构件的静力分析和构件的承载能力分析。

第二学期侧重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传动机构,常用零部件等,设计的综合性项目“为带式输送机设计单级减速器”以减速器设计为载体,把各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联成了一个整体,归纳为三个学习情境:车床变速箱输出轴的选材与设计;轴上常用零部件的分析和选用;减速箱机械传动机构分析。

上述这两个综合任务涵盖了90%的教学内容。另外一个补充内容我利用实验实训室的现有条件设计了抽油机和泥浆泵机构分析学习情境,设置了三个任务:绘制给定机构的机构简图并计算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的机构特性分析;了解凸轮机构。

5. 考核方法及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公正

考核成绩分为两个部分,过程考核70分,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评价和考勤。卷面成绩占30分。

二、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程理论内容偏多,为掌握常用零部件和机构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选用维护,必须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并掌握一定的运算方法。所以在行动导向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理论内容并达到良好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2.1、教学内容组织及方法手段运用

在同一个教学项目或任务的不同阶段,针对教学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基本资讯的引导和概述阶段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偏重启发式的讲授法,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任务设置的目的和意义,任务内容的引导,基本概念的确立。

2. 资讯吸收和理解阶段

(1)教学内容

不同于第一阶段任务引入所阐述的基本概念。这部分着重查阅理解一些具体参数,机械传动过程中对零部件的受力分析,了解各部件的参数,部件的选用,学会使用机械设计手册查图查表。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讨论法配合任务单和引导文: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讨论完成任务所必须理清的关键内容。以引导文为主,通过集体分析和讨论将知识点逐步理解并内化。

3.确定方案完成任务阶段

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清晰思路,并独立完成任务,要求写出总结报告。任务设置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组织如下:1)查图查表运算部分,2)实际操作部分,3)书面材料部分

2.2、小组活动的教学组织

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内容设置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成败的关键。其组织要点是:讨论内容的安排要难易得当;确保参与的人数和积极性;有必要的制约措施。

2.3、教学资源运用

1.规范的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机械设计基础》,张成久主编,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操作性很强的学材:根据任务流程自行设计了包括任务书、引导文等在内的教学表单。

3.完备的网络资料:课程精品课网站提供全部内容的电子教案,PPT课件,生动的动画,实物图片。

4.实用的设计资料和实验设施

2.4、公正及时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及时准确公正的课堂评价是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第一,课堂评价裁判权归于群众,能够确保公平竞争;第二,评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三,奖励制度合理,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做到这些就能确保达成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目标。

三、为保障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措施及经验体会

3.1、提炼恰当的任务载体,成功实现了知识体系向行动导向体系的转化

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以行动导向为学习线索的《机械加工基础》学习领域,最难的就是寻找合适的任务载体。我们在深入研究了各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后,在寻找连接两者之间恰当的任务载体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2、利用课堂流程图实现了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设计了恰当的任务载体后,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任务,实现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目标,关键在于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分析任务――策划方案――研究资讯――利用资讯――提出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小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过程。我们设计了课堂流程图,把所有环节纳入掌控之中。

3.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任务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教学载体的设计必须贴合生产实际,难易程度合适,易于接受,扩展性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存在很大困难。为了降低了工作难度,符合学生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们把大任务进行拆分,利用小任务过渡,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4、小组竞赛组织形式及内容设置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

根据任务内容组织小组的活动,在不同阶段有协作也有竞争。竞争的形式主要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和活跃程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活动内容的设置则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掌握,活动的内容既要符合专业目标和知识目标,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有一定的讨论空间。

3.5、作业

工业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范文6

笔者根据技工院校多年模具专业的教育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知识结构和领域的不断更新和拓宽,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演变,摸索和总结切实可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实物模型教学法

在技工院校教学中,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课程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而这对技工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讲,却是最明显的思维障碍之一,曾出现教者铿锵有词,听者云里雾里的尴尬气氛,收效自然可想而知。教师对这些知识点的介绍,首先要从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入手,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和形成必要的抽象思维,到最终过渡到思维的完善和巩固。如模具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中对“点、线、面及其投影”“立体的投影特点”“立体表面的展开”“轴侧投影”“组合体的视图”“视图、剖视和剖面”等章节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配合必要的实物模型演示,让学生从有形的、实在的物体中逐步想象出抽象的图形结构,不断从中挖掘、培养,从而建立起学生自身的空间想象即抽象思维

能力。

二、实践操作教学法

技工院校模具专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这也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生产一线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尤其是对技校学生,这一点更为突出和重要。教师更应根据各学科课程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引导、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如在本专业的模具钳工工艺学课程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达到熟练的操作技能水平。为此教师应在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分阶段合理确定目标,如在第一学年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能进行高精度要求的复合作业,同时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技能等级水平,并有一定的模具装配和维修的动手能力。第三学年是学生检验、强化技能和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阶段,此时需要学生结合生产实践,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动手能力,尤其强化自己在产品的装配及模具的维修方面的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在各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在技工院校模具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合理适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同样会在教学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感观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虽没有如实习、实验那样的真实性效果,但也会十分的直观、形象,甚至更易描述和体现细微复杂过程的变化,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理解更全面、记忆更深刻。如对模具钳工工艺学中金属切削加工的刀具部分、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中的熔融塑料在模腔中的流动状态;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中金属材料在拉延过程中的变形状况;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形成、剖视的概念和种类等内容的讲解,都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更新和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有声有色、有形有影、有动有静、有实有虚中领悟到知识的内涵和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现场观摩教学法

技工院校课程教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滞后常常导致与生产实践的脱节。同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设施落后、配置不全,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实际缺乏直观认识。为此,教师有必要引入现场观摩教学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进入生产实际的第一线,去感受实际的操作现场,去接触最新的技术领域,如在模具制造工艺学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让学生观摩模具零件加工的操作过程;在金属材料学热处理知识的介绍中让学生进入热处理生产现场,去观察各种操作过程。为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和掌握模具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教师安排学生到技术先进、设施齐全的模具生产厂家进行实际的观摩。总之,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灵活的运用,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专业发展的无限前景,而且能最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