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职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职能范文1
关键词:初中校长;学校管理
一、战略决策职能
一个校长的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他的办学思想上,端正办学思想是管理好学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校长必须要有经营意识和经营头脑,精心谋划学校的发展战略,而校长的战略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善于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校长要善于摆脱以往的从属思想,学会独立思考,要对学校的未来进行长远思考,对学校的适应性进行审慎思考,对学校的发展特色进行深入思考,要搞清楚我们是怎样的学校?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学校?……据此提出自己的办学发展目标。把教育的战略决策纳入了社会整个大系统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源、财源、师源、生源,依靠社会、家长、校友,在继承的基础上,确定了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生和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总结出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理论。随着校长管理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强化,校长的战略决策职能将更有迫切性和开拓性。校长不仅局限决策,更应当创造决策,使学校管理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管理职能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内容。学校就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层层展开的有机系统。作为学校最高管理者的校长,必须抓住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取得对教学的驾驭权,才能有序高效地管理好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对课堂教学提出全方位的改革,重视教学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倡导“改革心要热,改革的头脑要冷静,要理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重调查研究,使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始终保持在教育系统的前列。
学校的教学工作是由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组成的,三者同步运行,有机结合,推动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成形式,教规、教改、科研的成效必然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校长要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决策,对教学系统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对教学过程及其基本环节,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育质量的控制与反馈,对教学组织及环境等系统地进行研究,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管理的重点、难点,提高管理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校长要管理好教学,自己还要善于学习,向学识渊博的目标努力。
三、人本管理职能
它是构建学校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强调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织与管理。人本管理体现人文精神,突出民主互动,注重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在实施学校管理中,注意发挥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1.发现 ――就是要不断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和特点,摸清每位教职工的长处,用其所长,注意观察、发现、重视培养优秀教师或主力骨干。
2.民主 ――管理法宝。对教师而言,民主,就是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把工作当作是自己的事业。为此,我们在实施学校管理过程中,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经常深入到教师中间,与教师平等交流,鼓励教师发表不同意,并且充分尊重大家的批评和建议。在管理上,我们起着指挥、督促、协调、决策等作用,尽量放权到各部门,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关心,使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并不断创新。
3.关爱 ――管理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和赞扬。人性最深刻的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为此,我们在管理中要求多赞扬和感谢,不轻易批评教师,学校领导尽量关心每位老师的工作、生活,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成绩显著应给予及时表扬,这样,可使教师们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现。
四、内外协调职能
在新的环境下,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越来越多地直接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面临社会各利益集团提出的种种复杂要求,校长的公关职能将越来越重要。公关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是协调组织内外关系的管理职能。学校是公关的主体,也要面对组织内外的公众,并与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要求校长要掌握公关艺术,更好地发挥协调的职能,正确处理好内外协调的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校长与其他行政领导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校长领导与民主管理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四是争取上级的支持;五是争取社会、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五、信息管理职能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信息技术将使学校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全新的变革。目前,国内外一些初中已经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开展CAI教育进行数据库管理,开发网络课程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和管理效能。因此请校长立即掌握这些技术吧,否则,将无法胜任未来的工作。
六、开拓创新职能
管理学的职能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高技能人才;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发生改变,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变化,与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也使得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发生改变,但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目前的高职管理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教学内容脱节,理论性太强,缺乏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忽视了高职管理学教学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其次,管理学课程教学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其原因多是学校与企业未达成有效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或实训机会;再次,教学模式单一,多为课堂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最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的理论性过强,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教学方式单一所造成的。
二、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因此管理学教学的目标应与学校层面相统一,以高技能培养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等给教学环节都应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对于高职管理学可而言,其所设计的范围较广,教材内容呈现多样性特征,这使得管理学课程的重点不突出。因此对管理学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一方面需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另一方面可进行模块化划分,包括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职能等构成;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组成。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构架在教师、学生、知识、能力之间的桥梁,是实现知识从教师向学生过渡并创新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创新,采用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增强实践教学比重。管理学课程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还应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这是由管理学学科特征与教学目标决定的。管理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充实的管理学知识,还应该使其具备管理学技能,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独立解决管理问题,具备职业能力,这是管理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管理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作为对课程教学的延伸来对待。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改革当前教学条件。其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比如高水平的管理学研究论文、经典管理学教学案例、典型企业管理实例等,借助网络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任务,有学生分组完成;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作用,利用学校网络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案例、方法、学习资料等,使学生能够够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充分的了解;四是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
(二)对管理学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改革。一是调整目前的管理学教学大纲,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调整的主要方向,着重增加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二是较大管理学教学的信息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一方面可选择优秀的管理学教材,另一方面可根据社会实际需求选择前沿的管理教学案例;三是在整个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避免课程充分,还要妥善处理后续课程。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直观体现。在传统的高职管理学教学评价中,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的考评标准,这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因此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十分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在考核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考评,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考核、过程考核、态度考核以及能力考核。考核中个环节的比重可根据高职管理学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此外,对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时刻保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基于此还需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与编制、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做到以学生为本,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职能范文3
1.1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结构分析
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规格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常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将从事企业的常规性管理工作,并通过在实践中的学习成长为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而决定管理成败的主要因素表现为管理者对复杂演变的市场环境的识别与反应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机会的把握能力和危机的防范能力,这些能力是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点。具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处理专业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经营管理与决策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与管理环境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有效地经营与决策的能力,才能为企业组织找到持续发展的方向与不断壮大的途径。专业经营管理与决策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定义市场与机遇的能力,组织团队来设计方案的能力,科学选择可行方案的能力,判断和快速决定的能力,组织群体有效决策的能力,事后组织评价决策程序和效果的能力等。这需要工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学术研究上可能不及学术型人才,但必须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较高的经营管理素质和能力。
2)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始终处于创新和发展之中,管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需的,高校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产业最新的技术与管理模式,鼓励与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使学生拥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3)管理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获取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必须具有信息观念,并能够以专业的手段解析处理信息,具有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因此,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学会掌握相关对象的原始资料或相关资料,这就需要学会实践调查研究,收集与整理资料的有效方法,并从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
1.2人才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需求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社会对所培养工商专业毕业生的认同。人才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高技能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善于综合运用经营管理知识。最主要的是具有全球化思考能力与策略化思考能力的素质,以及综合的商业教育。全球化思考能力与策略化思考能力是指善于在全球背景下思维、多因素复合思考,从而科学作出决策。综合的经营管理教育是指要有广泛的商业知识和能力,如懂得财务、生产、营销、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这种具有综合观念的经营管理人才能在全球竞争环境中工作,利用从全球价值链运作中学到的知识,并有效转移这些知识。这种能力是公司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63。
2)善于人际协调与团队合作。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毕业生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适应自己工作的团队,而用人单位认为,导致这种磨合时间过长的原因在于学生不善于与老员工沟通,同时更愿意独立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而不是向老员工请教,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应具有整合道德与伦理价值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很强的整合能力。这是指经营管理人才应通晓各国商业道德与社会伦理,善于关注不同人的合理利益,善于整合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共图大业。
3)拥有冒险精神与成就欲望。一般来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将成长为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必需的素质就是冒险精神与成就欲望。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特质,如过人智慧、专业特长、非凡气度或典雅风范。具有超凡魅力的经营管理人才知道自己应该向何方走。这种乐观主义的思想会感染和激励他的下属。他们必须使金融界、创业投资家相信,他们是渴望获得成功的,而且也是能够成功的,这样才能获得信任和投资。特别是具有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节能力,对工作压力应有明确的、有效的缓解办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应有明确的认识,因此能有效应对工作中的挫折。
4)善于融合多元文化。全球化经营管理人才需要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同事合作共事,在世界各地生产,在全球每个角落销售。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创新不足,虽然有诸如企业传统与文化、制度体系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创新不足,然而学生创新不足的根源在于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希望学校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具有跨文化技能与文化敏感性的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组织领导企业团队在全球市场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总之,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个性化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职业素质与能力,并且在能力培养中突出竞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设想
从目标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应当既要注重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和工具的掌握,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引导与培养,注重通过成功案例的教学、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群体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迅速融于社会、适应激烈竞争的个性心理素质。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在培养战略中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2.1培养目标要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战略目标达成的显著标志是毕业生素质的提升和用人单位(社会)的好评,以及来自于同类院校的对本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及研究能力的肯定。作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厚实的经济管理基础,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是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2.2培养目标定位要具有行业特色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时显示不出比较优势,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带来的困难。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同学校自身在全国或某一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范围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战略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做出准确反应。
2.3教学培养手段要科学集成与整合
一般来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依赖于三个措施体系,即提高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增强教学团队的有机力量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持续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而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依赖于各级管理部门的资源投入,包括以专业建设和项目形式提供的资金和教学实践和研究设施。
资金及政策性资源的投入是实现打造行业特色、获得地区性竞争优势这一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基础,这些资源在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配置,将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最终通过毕业生素质和科研能力所带来的社会声誉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3实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主要措施
3.1持续加强课程建设
应当在理顺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应用型教学的基本思想,重点对标准化课程、工商管理综合案例、双语课程、个性化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进行建设。建设中注重对课程教学方法本身的研究,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并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7。
3.2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个体兴趣模块
工商管理专业未来工作岗位是针对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所以应当在强调学生综合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体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这要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实行“个体兴趣模块”的方式。为此,努力做到:一要结合目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可以考虑设置“项目管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经营分析”投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对这类专项人才需求较大,而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较少;二要在大学的大三以后每学期分别开设2—3门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成立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采取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理论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倒“T”型的知识结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学科特点等原因使得学生培养过程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还必须从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三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社会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来加强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培养。为此,应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学科特点进行专业的课程群改革,改革主要突出课程一体化和设置专业“个体兴趣模块’实现倒“T”型素质的培养。
3.3着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工商管理教学团队建设,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改变与完善相关专业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以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的要求,加强与目标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进和学生素质提升奠定基础;二要按照培养应用性型人才教学的思路,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升团队的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支规模较大的应用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引导整个团队学术水平的提升;三要通过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的提升,加强研究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争创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本专业的社会声誉。
3.4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应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结构及毕业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差距为培养出发点,不断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课堂授课方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成就意识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3.4.1创新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应围绕学生素质与技能提升而展开,培养方案需要体现出全面提升学生的各类素质及综合素质的特点;
2)培养方案尽致力于提高学生对特定行业内企业运营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需要为增加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留下足够时间和学分空间;
3)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解决各类课程和实践性环节在时间序列上的合理性问题,解决好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的关系,致力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8。
3.4.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出发点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目标行业用人组织单位诉求的具有较高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2)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性环节的设计与教学,以此来强化学生创新、进取和心理调节等个性素质的塑造。
3)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的措施应该以创新性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为基础,根据评价体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9。
3.4.3构建课程体系和建设教学团队
1)团队建设应跟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的变革,为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提供人员保障;
2)课程建设应按照应用型教学的基本思路,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
3)团队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在某一特殊领域内提升学校在工商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与学术影响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
3.4.4构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1)项目化教学管理体系。指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看作是一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原理、工具与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项目法教学管理要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明确定义并且最终提供可交付成果,并且通过实施课程起动、课程计划、实施教学、教学控制及课程收尾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按质按量完成可交付成果。
2)开放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指在已有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的基础上,导入用人单位评价、实习单位考核、绿色通道证书计划三种社会评价:一是用人单位评价。用于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估,为使用人单位的评价更加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在专业建设中将致力于使此类评价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二是实习单位考核。用于对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评估,学生在相关企业实习。让企业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实习效果的依据;三是绿色通道证书计划。
3)持续改进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一是指在本专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导入PD-CA循环,通过PDOA循环使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趋向完善;二是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对本专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管理学的职能范文4
1. 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等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得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教材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因为单纯的讲实验,等于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唯物论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吻合;而应协助学生找出错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结论为止。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还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能力。
例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都需要这方面知识。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①测量范围;②最小刻度;③零点及其调节方法;④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在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很高,效果一定更好。
总之,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主导,既不能束缚太紧,又不能太放松,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
管理学的职能范文5
职业素质,不能只重专业,高职类院校不仅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教育形成职业能力和核心素质,如果只一味地强调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全面的。我们要结合高职类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使企业界的需求体现在教育管理体系当中。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大力兴建校外实训基地、寻求企业合作、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实训环节的课程相对不集中、不同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差别,学生的证书含金量明显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和企业永远无法无缝连接。现在的企业在招聘高职类学生时,会把学生专业能力之外的一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第一位。
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当今社会强调沟通与合作,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我校学生群体多为理工类学生,理工专业学生的能力大多数时候固然是“做”出来的,但有些时候、有些场合是“说”出来的,如各种答辩、论证、讨论场合以及人才竞聘的某些时候,就需要理工专业学生用准确、清晰的口语表达“说”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作为一位学生管理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的的专业领域之外,我们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利用自习课时间安排学生进图书馆大量阅读人文书籍,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首先,高职类院校要设置口语训练课程。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相关课程,虽然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涉及到“演讲致辞”相关的章节,但由于课时相对不足,不能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其次,要从学院层面、班级层面定期开展与口语表达相关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朗诵赛等,为学生搭建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平台。最后,要让学生走出去,提前去接触社会。如我校设置了暑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意愿者服务等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群,在实践当中去揣摩说话艺术。“能说会道”作为高职类学生的从业能力之一,在高职院校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2 高职教育必须渗透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竞争能力等作为选择毕业生的首要条件。作为一名学生管理人员,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全方面干涉的,我校学生中大部分是五年制学生群体,他们从初中阶段直接过渡到大学阶段,年龄较小,学习基础偏差、自律性不强、个性张扬。大学期间,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期,我们当务之急是要纠正他们的行为素养,为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校园内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如上课喧哗、上课迟到、乱扔垃圾、打架斗殴等。很多学生个人意识较强,对他人漠不关心,对集体、社会缺乏责任感,职业教育不仅教书,还要育人,我们培养的学生也不是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作为一名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在一些班级事务和学生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做事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大学期间,使学生树立做人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和分享。这些基本素养,是受到用人单位选择的主要保准。
3 进行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管理学的职能范文6
【关键词】几何直观能力 小学数学 培养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
1对几何直观的本质把握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的直观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蒋文蔚先生指出,几何直观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这些数学家对直观包括几何直观下了定义。综合这些定义,我们认为直观要体现两点: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一眼能看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直观是一种感知,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势。几何直观是利用图形洞察问题本质的一种方式,既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又有抽象思维的特点。
2 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要先从直观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题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上升到能将直观图与数学语言、符号语言进行合情转换,并逐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悟数与形、形与数之间的转化。
2.1重视直观感知,突出画图策略的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面积计算的问题时,关键要使学生想到画图、正确画图、用图分析和体验画图解决问题的好处。首先可以向学生呈现纯文字的例题,面对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接着鼓励学生尝试画草图,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用画图来表达题意,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完善画出的示意图,使学生感受到画图能清楚地理解题意。然后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列式解答后,要再结合算式和图说说解题思路。最后反思整个解题的过程,突出示意图对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的题目与例题相比有一定变化,解决这些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不画图能准确解决这些问题吗?画图时要注意什么?”加深学生对应用画图策略价值的直观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直观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画图(线段图、面积图、示意图等)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2.2重视直观图形与数学符号的合情转换。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在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后,教材安排了正比例图像的初步认识,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为以后的学习作适当孕伏。教学时,根据例1表中的数据,先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出一幅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在描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描出的点与表中的数据相对照,让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再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所描出的这些点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并借助直观的图像进一步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画出图像后,让学生根据图像来判断行驶路程和时间,进一步认识图像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通过正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关系式的转换,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
再如,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画出示意图,并根据画出的图分析假设后乘船人数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推算出每种船的只数,最后进行检验。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涉及直观图与算式的转换,学生借助直观图,抽象出解题思路:假设—比较—调整—检验。在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图像与数学符号的互相转换,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
2.3重视数与形的结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安排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1之后的“试一试”是一个有关计算的问题,给出的算式是有规律的: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别是2、4、8、16,要计算出这几个分数连加的和是多少。为了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几何直观能力,教材呈现了直观图,用大正方形表示1,用正方形中的相关部分分别表示每个分数,整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表示这些加数的和。同时,教材还提示学生“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实际教学时,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第一层次:指导看图,学会转化。呈现算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一般会应用通分的方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其他的方法,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出示直观图,先结合各个分数理解直观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再启发学生将其转化为1-1/16进行计算。第二层次:适当拓展,突出直观。教师将算式拓展到1+1/2+1/4+1/8+…+1/128,要求学生选择上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一般会根据画直观图的方法,将算式转化为1-1/128进行计算。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喜欢用画直观图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算式转化成简单的算式进行计算。第三层次:深度思考,强化直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母的特点:分母分别是2、2个2相乘、3个2相乘、4个2相乘……在直观图上先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剩下的图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最后分出的图形与剩下的图形相等,借助直观图,要求涂色部分的大小,只要用单位“1”减去剩下图形的大小。在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同时,巧妙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计算问题转化成简单的计算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几何直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