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

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范文1

关键词: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但在农机作业中发现作业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农机作业质量。

1.存在问题

1.1 农牧民对农业作业质量认识不到位。

广大农牧民自觉监督意识差,只想把种子播下去就行了,对农机作业质量好不好,播行直不直不太关心。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机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另外,既使有些农牧民重视农机作业质量,但是不了解农机田问作业质量标准,不掌握检查方法,也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1.2 农机手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农机具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大量新机手,一些机手不掌握农机田间作业技能,造成作业质量差;另外,一些农机手缺乏责任感,没有严格按照《农机田间作业系列标准》作业。

1.3 农机作业市场不规范

部分农机户为了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机车能动就不修,凑合使用,从而造成动力不足,功率下降,直接影响作业质量。

1.4 农机部门对农机作业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目前农机管理执法人员少,每个乡农机管理站从事农机工作的只有1--2人,在编不在岗,有人在册无人干活,甚至有的乡站出现空壳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县、乡领导不重视农机工作;二是长期以来乡站建设缺乏投入;三是基层农机人员待遇较低,留不住人。

1.5 农机部门对机手培训、考试、考核不到位

多年来,农机管理部门只重视新机手考照培训;未能做到严格的田间作业技术培训,只重视对上路机手的法律法规宣传,对参加田间作业机手的宣传不到位、不全面;对新机手理论考试缺少田间作业操作知识测试,更没有机具安装调试、田间实地作业等内容;培训出的新机手只会开车,不会精耕细作。

2.应对措施

2.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进一步提升农机作业质量水平的关键。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把作业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农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考核,进一步健全农机化作业质量工作机制,解决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保障农机化作业质量管理工作的经费,确保作业质量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关于质量保障工作的规定,定期分析农机化作业质量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把农机化作业质量工作抓好抓实。

2.2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

标准规范是农机作业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围绕农机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尽快健全农机作业质量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争取参与农机作业质量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可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法,对农机作业从业人员,宣讲农机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增强从业人员的法规意识,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2.3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农艺融合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的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和农业系统相关部门要把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因此,建议各省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定期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中遇到的难题。要加大农机农艺融合重要意义的宣传,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典型,加强示范引导,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为实现人机(具)完美结合,达成农机农艺技术集成最佳配套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农机作业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机作业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为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结合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送教下乡、技能竞赛等形式,推进农机化质量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农机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作业从业人员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熟悉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作业质量,提高作业效果。

2.5 高度重视投诉监督

投诉监督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工作的有效途径。各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各省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做好全省农机作业质量投诉工作,加强对各地农机作业质量投诉监督的业务指导,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机作业质量投诉受理、质量原因分析、质量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发挥对农机主管部门的技术和信息支持作用。

2.6 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检查办法,加大农机监管力度

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范文2

做到注重突出重点,向关键薄弱环节倾斜;注重先进适用,大力推广技术领先、安全可靠的机械;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建设农机停放场地,改善农机保养条件;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为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在农机新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农户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机械发展投入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农户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从2007年至2012年底,垦区共享受国家和地方农机购置财政补贴11563.54万元,垦区内部出资补贴总额达6564.99万元,引导农户投入40769.41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1.1农机培训面拓宽,机驾人员素质提高为适应垦区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农机驾驶人紧缺问题,提高农机驾驶人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农机驾驶实用人才,增强发展后劲,农垦农机培训学校充分发挥科教阵地作用,积极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机维修等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培训,不断扩大培训面,使更多的农机人员熟练掌握农机化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户就业能力,增加农户收入。为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机驾人员素质,垦区农机管理部门在2006年提出了参与垦区农田作业的机驾人员必须具备“三证”(驾驶证、职业技能鉴定证和农机作业市场许可证)要求,并专门出台了关于人员培训的文件和办法,用三年时间对垦区6000多名农机从业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轮训,培训经费由集团公司和农场各负责50%;2010年,又将农机培训纳入垦区农工创业培训工程。几年来,共轮训学员近万人次,其中有2000多人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1.2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良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的贯彻实施,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新时期。通过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等行动,各农机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规范农机行政执法,依法管机水平明显提高,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当前垦区各农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手段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农机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农机安全监理的支持力度。要求农业机械必须到农机监理机构注册登记,未到农机监理机构注册登记、未参加年度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农业机械不准参加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不准领取农机作业市场许可证从事场内作业,不准领取跨区作业证从事跨区作业;将农机安全监理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农机驾驶培训与驾驶证核发的程序及管理;建立农机推广销售与安全监督管理的跟踪监管机制。通过多措并举综合监管,合力提升农机安全监管“三率”水平,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底,垦区拖拉机挂牌持证数为3352台,当年注册数377台,年检拖拉机2953台,年检率87.16%;垦区收割机挂牌持证数为2022台,当年注册数224台,年检联合收割机1399台,年检率77.8%。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农机服务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进下,农机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农机装备保有量迅速增长。但是,从农垦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来看,垦区农机装备结构仍不够优化,农机作业领域不宽,使得农机服务大多局限于水稻、小麦等粮食生产领域,设施农业、经济类作物和农产品深度加工等领域农机化发展相对滞后,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机具更新不足,严重制约着垦区农机化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动力机械发展较快,配套机具发展相对缓慢。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的发展仍然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用于保护性耕作的大型、宽幅、复式作业机械偏少,作业形不成规模,致使农业机械作业范围窄,整体功能发挥不尽合理,作业效率受到限制。二是水稻收获机械发展滞后。占垦区收割机多数的中小型全喂入收割机性能落后,只能收割三麦,秸秆粉碎性能不佳,自动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三是农机化技术含量总体不高。虽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但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先进的高效农业、保护性耕作、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应用较少。

2.2部分农场对农机化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缓慢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要全面推广,必须要引进、试验示范和宣传,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是,垦区部分农场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机化投入机制,政策变化大、随机性强,多元化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扶持政策及配套措施还不健全,不能满足广大农户和各种经济组织投资农机化的需要。

2.3部分农场农机管理队伍力量不强,机驾人员整体素质下降垦区18个农场中,有半数以上农场的水利工作由农机人员兼职,甚至有些农场的农机和水利工作岗位只由1人兼任,这就导致了农机管理人员工作重心偏移,客观上影响了农机管理工作。同时,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和新型农机具的不断推出,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操作人员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服务人员很不稳定的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致使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在垦区机驾人员中,50%以上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少数新增机驾人员不懂农机方面的知识,又难以得到系统培训,出现不少“师带徒”“父带子”的农机人员,导致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使农机作业质量和安全生产难以得到保证,农机化发展缺乏后劲。

2.4农机标准化管理落后,修理、配件、油料市场服务质量不高垦区农机产权制度改革后,作业市场一度混乱,经过强化管理,出台了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作业指导价格,制定了农机作业市场准入制度,逐渐规范了作业市场秩序。但农机标准化管理仍然落后,大部分农场农机停放不统一、保养不规范,难以保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田间作业质量。同时,农机修理、油料、配件等市场服务较差,农机修理市场管理不规范,修理条件简陋。部分修理人员无证上岗,难以保证农机修理的及时、可靠性;油料、配件供应网点少,服务不到位。

3加快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随着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农业以及农机化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垦区应抓住机遇,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农机化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拓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推进农机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

3.1积极开展标准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农机化管理体制农机标准化管理以提高农机人员素质为根本,以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机安全为保证,以提高农机技术状态为重点,以实现农机标准化作业为目的。促进农机作业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和安全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农机为农业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而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是规范农机田间生产,保证先进农艺技术实施效果、保障生产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垦区已将农机标准化工作纳入垦区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各农场结合实际,健全农机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农机管理人员,进一步完善农机标准化体系,加大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为农场农机化建设发挥保驾护航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根据垦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统一作物布局、统一农艺要求、统一农机作业,针对农机多种组织形式的格局和农机作业市场化的特点,采用行政管理与法规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以田间作业标准化为中心,以机务区建设为基础,以法规管理为手段,将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机管理的各个方面,努力做到机车有库、农具有棚,通过建立健全农机管理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农业机械统一停放、统一调度、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作业质量要求、统一作业价格,以便于运用先进的农机和技术,实施先进农艺农业技术。特别在三夏、三秋作业中,应规范执行农机操作规程、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检查验收标准、农机作业价格等,做好各项记录,完善田间作业检查验收记录、机车日记、机车维修记录等基础技术档案和资料,促进农机作业质量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规范化。

3.2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为农机化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是影响农机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各农场应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导向作用,积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补贴办法,逐步形成以政府和农场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其他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扩大补贴范围,重点支持农机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机化投入逐年增加。尤其应加大农场对农机化投入的力度,建立农机化发展基金,重点解决农机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完善农场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机构的职能、技术装备,增加推广项目经费,引导农机人员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江苏农垦农机装备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3.3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加快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目前垦区已经形成的农机合作组织,基本上是有帮带性质的合作组织,管理、运作不规范,组织化的优势不明显。农场农机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农机化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和信息引导,在现有服务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农场为中心、以农户为主体”的层次分明、功能完备、覆盖广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整顿和规范农机配件、油料等市场秩序,加强农机修理网点建设和管理,形成管、供、销、经营服务一条龙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劳务、技术推广及咨询、培训、维修、供应等服务市场,引导农户走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多种经济成分为主体的农机化服务体系新框架,从而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通过实行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垦区农机化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范文3

关键词 农业机械;作业事故;特点;发生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24-02

在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引导下,特别是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广大农户积极购置农业机械,呈现出农村中各种能够使用机械的农事活动都用机械进行操作的农机化生产新模式。各种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缓解了农村土地撂荒和季节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然而,由于部分农机操作人员不能正确操作使用机械,导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近几年来农机作业事故频发,农机安全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消除农机事故隐患,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深入分析农机事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采取合理预防措施。

1 农业机械作业事故的特点

农业机械作业事故主要造成人身伤害和机械设备的损坏。通过深入调查,对农机作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农机作业事故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隐蔽性

农民各家各户拥有多种农业机械,山上山下、田间地头都是农机作业地点。这些区域人员稀少,一般不会发生多人伤亡的重大事故,发生事故往往农机操作人员既是肇事者,又是受害者,一般不涉及到第三者,常常是自行处理,当事人自己承担发生事故所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发生这类事故后,知晓的人很少,人们也不太关注,加之农村信息传播不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大,容易被社会忽视。农机管理部门很难掌握事故信息,呈现出隐蔽性。

1.2 季节性

由于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季节性比较强,每年的茶季、春耕、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是农村最忙的时节,也是农机作业最繁忙的时候,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为了多作业,常连续加班疲劳操作,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机械,导致农忙时节农机作业事故易发、多发。

1.3 小事故的多发性

农机作业事故在作业前后转移途中、作业过程中、维护保养时均有发生。事故造成机械倾翻、碰撞、着火、机件飞脱等,人员伤害主要有烫伤、烧伤、摔伤、绞伤(死)、砸伤(死)、打伤(死)、撞伤等,绝大部分事故是人员轻伤害和机械轻微损坏的小事故。

1.4 重大伤亡事故的返贫性

农机作业事故中,若发生人员的重伤、致残或死亡,对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农民家庭是灾难性的重创。由于农业机械多数用于非道路运输作业,很少投保,未投保则得不到任何赔偿与补偿,往往致使发生重伤亡事故的农机户一夜返贫。

2 农业机械作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农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农村 “一户买机,全家都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认为小型农机结构紧凑简单,易学易操作。缺乏安全意识,思想上麻痹大意。由于操作技术生疏,不懂操作规程,导致操作不当;部分农机操作人员认为农机在农田中作业或茶叶加工作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小,不会出现人员伤亡,从而对安全作业不重视。农业机械年使用时间短,利用率极低,有些农机操作人员为了尽快收回购置机械的投资,在农忙季节日夜加班,长时间的疲劳作业易导致操作人员反应迟钝或判断失误,造成农机事故的发生。正是这些忽视安全的麻痹思想,形成了大量事故隐患[1-2]。

2.2 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

近几年农村农业机械拥有量剧增,据调查,有些农民购买了农业机械后,找个“明白人”指点一下,略懂一二便开始操作机械进行作业。由于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不了解农业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缺乏安全作业知识,操作技能差,无法应对突况,盲目操作而引发事故。据统计,黟县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中80%的人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普遍偏大,不仅技术生疏,且操作动作缓慢,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大。

2.3 农机操作人员忽视维护保养

由于农机操作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未参加过任何技术培训,对农业机械的保养不重视,从而不按时保养机具,还有的农机操作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无暇顾及维护保养。这样重使用、轻保养,操作带“病”的机械进行作业,从产生“小毛病”到拖成“大故障”的过程中隐藏着事故的隐患。

2.4 农机作业环境较差

农田作业时,田间机耕道是机械下田作业和田间转移的道路,黟县目前田间机耕道多为20世纪70年代前后修筑,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机耕道过窄,路面坑坑洼洼。而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要经常转移,或走机耕道,或爬较高的田埂,或走非机耕道的小路,操作稍微不慎,便易引发事故。

2.5 农机安全监管力量薄弱

黟县是个山区县,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6万余台(套),95%以上是非牌证管理的机械,而负责全县农机安全监管的农机安全监理站只配备3名工作人员,没有监理装备,乡(镇)农机员因管理体制所致,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机工作,对各种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很难到位。

3 农业机械作业事故的预防措施

3.1 强化监管,确保监管措施到位

对农业机械实行安全监管,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农机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应认真调查研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农机作业安全形势,形成报告,向同级政府作专题汇报,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农机安全生产各项安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加强县级农机安全监管力量和手段,完善乡(镇)级农机管理机构,保障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设立村级农机安全员,调动乡(镇)、村农机员的工作积极性,日常巡视摸排,掌握信息,抓好源头关,把各类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县级农机安全管理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将非牌证管理的农机具纳入日常安全监管范围,克服量多面广畏难思想,把服务送到村、户,做好农机具安全作业监管。要根据农事规律,认真开展农机作业的安全大检查,扎实排查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作业事故的发生,推进平安农机建设。三是开展以纠正违规违章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执法检查,把农机安全执法检查延伸到田间地头和场院,在执法过程中注意方式和方法,重纠轻治,做到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公正执法,规范执法。坚决避免激化矛盾,杜绝暴力执法[3-4]。

3.2 强化宣传,确保安全教育到位

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机操作人员宣传《安全生产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农机操作人员理解“安全是效益,安全是生命,安全是致富之本,事故是败家之源”的道理。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二是将“送安全下乡”、走基层等活动常态化,避免“阵风式”活动;三是将农机安全教育融入乡村的各种活动中,扎实推进农机安全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安全观念和意识。

3.3 强化技术培训,确保操作技能到位

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借“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机操作人员学习农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维护保养知识、操作规程、农机安全常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结合组织农机技术人员“送技术下乡”,采取实用、实效的方法,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技术辅导。通过各种方式的农机技术传授,使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技能得到逐步提高。

3.4 修建机耕道路,改善田间作业通行条件

建议政府从美好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购机补贴等支农资金中拨出一部分,投入乡村机耕道路建设与改造,引导村、组、农民个人筹资筹劳,引导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以改善农机田间作业通行条件。

3.5 建立救济制度,提高农机户抗风险能力

为促进社会和谐安定,设立农机事故救济基金和互助组织;制订并尽快出台农机操作人员的人身保险和作业机械保险制度。提高农机户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机户不因农机作业事故而返贫。

4 结语

农机作业事故的预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为己任,将各种措施、制度落实到位,切实把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效。

5 参考文献

[1] 郑达林.关于当前农机安全生产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7(2):89-91.

[2] 徐鸿起.农业机械事故的发生原因与预测分析[J].中国农机监理,2006(6):41-42.

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范文4

关键词:秦安县;农业机械;现状;对策

1农机化发展现状

1.1农机总动力及经营效益2011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20万kw,与“十一五”初的15.65万kw相比,增长48.20%,增加7.55万kw;农机拥有总量达到2.80万台,与“十一五”初的2.10万台相比增长33.30%,增加0.70万台;农机经营总收入9300万元,与“十一五”初的7035万元相比增长了32.20%,增加2265万元;农机经营纯收入达到3200万元,与“十一五”初的2161万元相比增长了48.10%,增加1039万元。

1.2农机田间作业农机田间作业完成机耕1.33万hm2(其中机械深耕深松0.57万hm2),与“十一五”初的19.50万hm2相比增长了2.50%,增加0.03万hm2;机引力播种0.35万hm2,与“十一五”初的0.15万hm2相比增长132.50%,增加0.20万hm2。机械收割0.27万hm2,与“十一五”初的0.15万hm2相比增长81.80%,增加0.12万hm2。机械深施化肥1.67万hm2,与“十一五”末相比基本持平。机械铺膜0.53万hm2,与“十一五”初的0.47万hm2相比增长14.30%,增加0.07万hm2。

1.3农机具购置补贴我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6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局精心指导抓落实,通过县乡农业农机部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至今机具购置补贴已覆盖全县17个乡镇。共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430万元,拉动群众自筹3164万多元,补贴机具10084台,受益农户8000多户。

1.4农机安全生产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依法行政为目标,以规范管理、优化环境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转变职工理念为抓手,深入开展拖拉机审验检验、驾驶员培训考证等工作,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2011年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面达100%。二是农机安全生产整治效果明显。新车入户率100.005%,检验率达87.20%,换证率达67.60%。三是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深入人心。认真开展了农机“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日”活动,在重点乡镇和兴国文化广场设立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咨询点,与机手、群众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深入乡镇中心小学利用“平安农机”进校园,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达到了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10万元,2011年国家投入机具补贴资金420万元,市县投入资金甚少,与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制约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我县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仅50余人,不仅缺口大,而且还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三是农机服务市场不完善。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网络不健全,不能满足农机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

3农机化发展对策

3.1强化项目带动,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实施好购机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要加大补贴范围,扩大补贴品种,以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地方的农民需求。建议安排购机补贴项目时,应按5%~10%安排相应的培训工作经费,确保农机补贴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加强农机推广经费的投入。要切实保障农机化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基础条件建设,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同时要科学谋划项目,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推广机构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3.2提高农机人员素质要确实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组织农机人员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农机技术培训和考查学习,提高农机人员业务水平。同时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每年分配一定数量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农机技术力量,从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队伍,更好地为我县农业生产服务。

3.3建立健全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为了搞活农机市场,扩大作业服务领域,增加农机经营收入,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我们以乡、村两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为突破口,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管理,经营,服务三位一体的原则,建立五营蔡河村、云山乡云山村农机协会两个农机协会,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进行农机大户优化组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队长负责制,坚持以农为主,多种经营,有偿服务,实施作业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积极组织开展耕作、运输、打碾、灌溉、维修、零配件经销等多项服务。农机作业组织是以农机大户为主体开展各项农机作业,能够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配套率、质量效率,能够达到普及推广、安全监督管理和技术保障效果,更能增强农机经济社会效应。

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范文5

“县农业机械协会”的成立,得到了县委、县府领导和市农机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经全县农机人员的共同努力,县有关部门已于2005年12月5日批准成立。这是农机战线上的大喜事。为了让全县人民都了解和关心农机协会,今天,我们举行这次隆重的揭牌仪式。在此,我代表××县农机服务中心对出席这次庆典仪式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受协会理事会的委托,讲以下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农机协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强化农机管理,狠抓社会化服务,农机化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2005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76.9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51780台,各类配套农机具95824台(套),大中型联合收获机46台,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及农产品加工机械也都发展迅速,农机监理、培训、推广、维修等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当前,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农村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农机化事业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国家为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出台了惠农的“三补贴一减免”政策,特别是制定了购机补贴政策,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农民是农业机械拥有的主体,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统一协调的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矛盾,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低下,规模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服务农业能力不强,成为新形势下制约农机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正是农机部门和广大农机人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在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式,是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创新,建立农机协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机管理工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新途径、新路子,意义重大,势在必行。随着我县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对农机协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农机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成立和发展农机协会的重要意义,增强加快发展农机协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农机协会的快速发展。

二、理清思路,明确职责,促进农机协会发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县农业机械协会是由××县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农机销售大户、农机生产大户、农机使用者和热心于农机化事业、愿为农机化事业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行业性非营利性组织,具有社会团体的法人地位,并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我县农机协会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新完善农机服务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要求,科学配置农机资源,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因地制宜,强化措施,开拓创新,确保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原则

农机协会的发展,坚持自愿的原则,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原则。××县农机服务中心在业务上对农机协会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发展目标

今明两年,50%以上的乡镇要建立乡级农机协会,并积极开展工作,五年内全县各乡镇都要建立起乡级农机协会。

(四)主要任务

积极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省有关农业、农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省、市、县的有关政策和任务;加强对会员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和文明行为教育,提高会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安全生产意识及安全技术水平;积极为会员提供法律、科普、信息、技术和田间作业及生产协作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组织会员开展对外经济、技术、贸易等交流与合作活动;协助农机管理部门对会员进行管理、教育,及时反映会员的愿望、要求和建设,传达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协助农机管理部门进行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田间作业燃油补贴的宣传、组织工作等。

农机协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使农机协会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要根据国家法律、政策和农机协会章程,结合我县农机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行规行约,建立起会员诚信档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更好地为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服务。

三、创新协会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全县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农机田间作业安全规范范文6

1.加强队伍建设,打牢农机监理工作的基础。要把监理队伍建设作为“家底子”工程来抓。一是夯实监理队伍,坚持多渠道选拔培养、公开聘用农机监理人员,采用平中选优、人尽其才、量才使用的用人机制,聘用政治思想较好、热心监理工作、熟悉机械常识、精通农机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工作中实行岗位竞争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抓好对监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农机专业技术、职业道德等教育,使监理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机械驾驶维修技术,成为业务精通、办事高效的业务能手。三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将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分解,将责任落到人、到岗。强化考核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完善外部监督。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实行政务公开,利用聘请监督员、印发征求意见函、召开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规范各项业务行为。

2.开展优质服务,树立农机监理队伍的新形象。

树立服务在先的思想,寓管理于服务,通过服务从根本上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一是开展技术服务。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百度直接输入“文秘站”第一个网站便是)给机手讲解农机新技术和拖拉机、配套机具以及收获机械等农机的使用保养知识。二是开展便民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实现检验登记、技术检测、喷字放号及收款盖章等项目“一条龙”服务。深入开展“三上门”活动,将农机安全知识宣传到家,各项手续办妥送到家,牌证发放到家。将集中检审与日常办理相结合,对于机车相对集中的乡村,上门检审,节省机手的开支。三是加强技术装备建设。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设备,在信息查询、档案管理、证照制作、数据统计等方面,为机手提供便捷、快速、可靠的服务。

3.健全农机法律、法规搭建农机监理工作的法制平台。

农机监理是行政执法行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法制性,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是用足用活现有的政策法规。二是完善相关法规。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和人大的重视和支持,尽快出台或修订农机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确定农机监理机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和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许可发放环节与对被许可行为监督环节的脱节问题。合理界定农业机械牌证管理范围,增加对农田挖掘机、推土机等农田作业机械实行牌证管理的行政许可,消除农机具的安全生产隐患。

4.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农机监理工作的前瞻性

调查研究是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农机监理工作前瞻性、预见性的重要举措。一是增强调研工作的指导性。坚持与时俱进,努力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审视监理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黑车非驾”、安全宣传、驾驶员考试、拖拉机检验等有关农机监理业务进行专题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二是增强调研工作的创新性。积极研究农用车管理“空白”等苗头性问题,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根据大局的要求和形势的需要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开辟新途径,探索新规律,使农机监理工作始终顺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