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水利技术;水利管理;RTK技术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o goo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in function is to ensure the production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water demand. With the social competition is ceaseless aggravate, to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lso presents better requirements, therefore, wat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e must accelerate the renewal of knowledge,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means of management,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technical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chnology in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and focuses on the RTK technology.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water management; RTK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5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2
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他为我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提供用水。鉴于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水利管理也迈上了新的台阶,要求水利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这就给我们的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汲取新的科技,并把他们有效地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努力提高我们管理的科技含量。
1 提高水利管理的技术含量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就使得相关的部门忽略了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农村污染比较严重,污染源较为复杂,基于此水利科技的创新可以运用到改善农村环境上去。同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个别企业以及群众忽略了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加上没有合理的污水管网,以及没有有效地生态监管体制等导致了很多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不能合理排放,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水资源。我们应该通过技术管理等管理方法来有效地保证我们的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同时还应该加大财政投资。加强执法力度,依据现有的法规,认真执法,切实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的进行。同时我们还应该开展有效地经营管理模式,利用水利资源的优势,积极地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尽最大的提高我们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水利工程在更广的层面上服务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 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防汛预案。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他的这一信息化不能够有效地帮助决策者制定决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在信息系统中添加防汛预案的方法来际高我们对洪水的预警机制。比如,当洪水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系统就会自动的列出预警方案,决策者们就能够以方案为依据来制定最终的解决办法。此系统还能够很好的掌握水利信息。为了让用户更快捷地了解到水利信息情况并作出相应举措,“掌上GIS资讯系统”是重要的支撑。“掌上GIS资讯系统”可以运行在智能手机之上,智能手机提供无线电话、短信、电话簿等功能,“掌上GIS资讯系统”还能够提供全面的行业资料查阅、电子地图、空间定位、实时信息浏览查询等功能,两者有机结合,基于“掌上GIS资讯系统”提供的及时、充分的水利信息,项目领导、相关负责人可以快速地进行决策。
3RTK技术的应用
RTK技术如何应用在水利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各种控制测量 传统的大地测量、工程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伪动态方法,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测设完成后,回到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而采用RTK来进行控制测量,能够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点位精度要求满足了,用户就可以停止观测了,而且知道观测质量如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3.1 RTK(Real-timekinematic)指的是实时动态测量,RTK与GPS技术存在相同点,他们都是差分解算,但是不同的是前者是实时的解算。RTK技术以及电脑的普及在很大的程度上改革了我们的传统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3.2 RTK是一种全新的测量方法,他比以往的事后解算高超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做到实时解算技术。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的重大改革。它的应用极大地帮助了我们的工程放样以及地形测绘等工作,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RTK技术比GPS技术的优势明显。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有效的定位三位坐标,并将数值精确到厘米。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1s。
3.3 RTK技术到底是怎样运用到水利建设中的呢?过去我们传统的测量方法一般是使用三角网等来进行,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人力物力,他一般对点间的通视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它测量的精度不均,而且不能实时的了解测量的质量,常规的静态测量等方法在外不能得到精准的数据,,当测量完成,处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精度不够,往往需要重新测量。然而RTK测量就能够精准的定位,当精度复合要求时,就可结束测量,而且他还能及时的反映测量质量,这样大大的缩短了时间,节省了人力。
3.4 RTK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到地形测图。在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外业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配合地物编码,利用大比例尺测图软件来进行测图,甚至于发展到最近的外业电子平板测图等等,都要求在测站上测四周的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与测站通视,而且一般要求至少2~3人操作,如果拼图时发现精度不合适还要重新测量。而RTK技术,大大的节省了人力,他只需要一个人带着相关的设备到需要测量的地点带一两秒钟即可。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手簿可以实时知道点位精度,把一个区域测完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的软件接口就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通过这种方法大大的节省了人力,因为全程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同时他对点间通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就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这种方法比以往的方法更加灵活,不受气候以及地势等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且操作很简单,这样就大大的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水利管理的发展,在新时代下,水利管理要结合经济发展,运用新技术,实现科学管理。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自己。我们应该不断的调高水利管理的水平,切实把水利做到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不断研究技术创新,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水利管理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工程,他比较的系统复杂。只有做好了水利管理工作才能使我们的水利工程产生更大的效益。水利管理是整个水利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我们只有认真的研究新科技,并把他们有效的用到我们的管理工作中去,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效合理,使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阳吉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08)
[2] 王琳琳.试述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若干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3)
[3] 韩冬.浅谈以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 科技传播. 2010(22)
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教务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计算机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教务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教学时常工作的管理和决策,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务管理实践经验,分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发展的必然性和优势,最后就如何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给出了几点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教务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整体情况,它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联系得非常紧密。如知识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改革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的贯彻实施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状况。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不断快速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培育机制不断发展和创新,办学形式变得多样起来,这极大的加重了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摸索一条适合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的新模式显得急不可待。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教务管理带来了新的便捷。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等,来进行教务工作的日常管理。这大大提高了教务管理决策制定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减轻了教务工作的工作量,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优势
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教务管理带来了许多先进管理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构建高效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和及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综合性。目前,各类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被技术人员开发出来,不但能处理教务管理工作,还能应用于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主要是对学校教学的各方面综合信息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务管理中涉及到信息资源,是分析教学状态、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信息资源复杂繁琐,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完成对此类信息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教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使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成倍增加。计算机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后,能够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对学生基本信息、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状况及各种和教学相关的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和监控,提高教学质量,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其次,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加强各部门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如教学安排、教学资料和考试成绩、学生信息等等。教学状况可以直接反映给管理者,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为教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
3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开发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让高校日常教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小的问题,直接影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3.1 教务系统软件不完善、开发性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这对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已有的教务管理系统来说,系统的灵活性较差,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调整。系统开发人员多数从眼前需要着手,构建的系统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使设计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外,许多教务部门间的系统兼容性不强,都各自采用各自的管理系统。他们之间的信息不规范,难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多数管理系统是基于单机或局域网开发的,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网络化还需要继续发展。
3.2 师资建设和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足。在现有的教务管理管理工作中,部分人只片面的把信息化管理理解为计算机记录数据,这使得教务管理工作处于机械的重复状态。虽然相关软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但他们大部分只利用了软性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其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的转变,管理者要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高等教育服务。
3.3 高校间交流合作有待加强。目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较多,软件类型和功能多种多样,但软体整体水平不高,具备有智能化和可扩充性的系统较少。无论从教务管理的实际需求,还是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高校之间都应加强交流合作。如果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缺少交流,会直接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
4 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具体应用措施分析
4.1 开发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当前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结构复杂、智能化程度、软件功能和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等等。运用管理软件,就是为了对教学相关工作进行方便、快捷和高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在软件开发时,让教务管理者参与设计功能的讨论,让他们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设计要求和修改意见,让软件在功能上和使用上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校教务工作的实际管理。
4.2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决策的制定都要以教学工作为参考,把教学作为管理服务的重点。在具体事务开展的每个细节上,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作为基本工作原则。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后,要强化为师生的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高层次管理中去,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4.3 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需要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学校要加大物力投入,购买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满足教务管理的要求。同时,一些有效的监控设备和智能分析工具,也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开展必不可少的配置。
4.4 加强培养信息化技术人员。为了能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教务工作的管理,学校需要安排专业化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或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教务管理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培养,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务管理软件的应用,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5 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优势。全力推进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铁发宪.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2]李梦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成功(教育),2011,8.
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3
[论文摘 要]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转贴于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4
摘 要 国际工程项目参与方众多,各方在经济实力、政治文化、人文习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人事调配管理能够对国际工程项目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国际工程 人事调配管理 重要作用
一、国际工程项目
国际工程项目从咨询、投资、招投标到培训、监理等各个阶段,往往不只有一个国家参与,而在管理过程中,各国通常会按照目前已经成型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国际工程项目包括我国对外投资项目和我国咨询、施工单位进入外国参与的项目,同时也包括由国外投资进入我国进行施工承建的项目。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国家并不单一,所以使得管理情况非常复杂,很容易发生矛盾和纠纷。同时多方对国际项目所涉及的各类合同与规章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和严格管理,才使国际工程项目在多国合作的情况下顺利进行,避免因混乱的管理影响项目的进程。国际项目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课题,在复杂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各方关系的调和与项目的进行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参与其中就需要公司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的需求。国际工程市场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发的,在他们雄厚资本与丰富经验的压力下,发展这一事业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十分艰难。
二、人事调配
人事调配与管理包括企业各个层面,包括管理干部、行政员工、实际施工操作人员等,其中公司高层管理干部的选用任命需要经过集团的审核并且统一下发任命文件,而科室与团队的人员调动任命则由企业日常运营负责人审核任命;行政员工则需要根据相关手续进行调动,按照企业规定进行交接工作等手续,若有争议可提出申诉但不允许拒绝接受调动;而对于实际施工操作人员则需要谨慎调动,保证施工工作得以连续、正常进行,但对于不影响施工的调动可向人力资源部申请,经相关管理人员与部门同意审核后方可按程序进行调动。
通常情况下,施工人员由个人或是用人部门申请,由内部组织决定,调动过程需要根据编订人员进行安排。工作人员因伤病残等原因申请的调动,则需要经劳动鉴定委员会对申请原因进行审核。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也需要进行相应人事调动。除此之外也有因特殊原因而离职的情况发生。
企业的人事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员工离职、辞职、辞退、除名、裁员等情况。辞职需由员工本人向企业提出,自动离职则是未得到企业同意的情况下,员工自行离开工作岗位与企业的情况,而辞退等则是因员工行为不当、企业生产需求与经营等因素,由企业主动执行人事管理权利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以便顺利进行人事的调配与管理。
三、人事调配管理作用
人事调配与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人、事之间能够相互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以帮助企业顺利地发展。
(一)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员工在合理的调配管理过程中,能够顺利的发挥自身实力吗,同时更好地执行岗位工作,合适的岗位能够帮助员工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进而促进企业的生产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二)帮助激励员工
合理的人事调动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调动过程中,员工为了更好的适应岗位变化,都会主动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而获得更好的成绩,由此可见,人事调动管理有利于激励员工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有效改变团队气氛
工作团队在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很多工作岗位间的关系更是由工作团队进行内部调整,人事调配管理能够帮助团队有效的改变工作风气,使团队工作能够积极有效地进行。
四、新形势下国际工程项目人事调配管理的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国际工程项目的人事调配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国际工程市场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合理的人事调配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顺利地实现工作计划,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助力。
(一)帮助员工获得更好发展
国际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各种规章制度与要求明显与仅有一国参与的工程不同,这就对员工的能力与经验产生了极大考验。合理的人事调配与管理,能够帮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在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进而提升自身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帮助工程顺利进行
合理的人事调配与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用人,使员工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工作效果也得以保证。人事调配与管理能够帮助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工作,进而促使国际工程项目进程得以顺利地进行,为企业实现国际工程项目的工作计划。
(三)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来自多个国家的企业均参与其中,企业内部人事调配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向其他企业展示自身素质和综合实力,进而与他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使企业扩大市场影响力,为开辟国际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五、结语
人事调配管理作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新形势下国际工程项目人事调配管理的影响,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营运过程中,更是为企业良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玉龙,赵振宇.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J].电子世界,2014(14).
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5
(项目编号:2016SJD630119)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95-02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经济往来日趋频繁,信用信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使用,逐渐成为各个企业办事审批的前提条件。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征信信息需要不断完善,把不同领域的信息都包含在内。文章旨在通过调研情况总结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涉农 信用管理 问题
近年来,农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涉农企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普遍存在信息不全、滞后等问题,涉农信用体系不完善,极易引发信贷风险。涉农信用主要包括农户、涉农企业、与农村业务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经重的地位,涉农企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甚大,因此,对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开展调研极具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江苏省涉农企业开展信用调研,发现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涉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助力。
一、加强涉农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户中有很多都创办企业、建设厂房,进行与农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牧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农村生态度假等。但研究发现,这些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很少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信用问题,经济风险偏高。因此,加强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是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涉农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向亲戚朋友挪借,申请贷款非常难。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涉农企业信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贷款给涉农企业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基于此,一些金融机构选择放弃贷款利益而规避风险。可见,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促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氛围;有助于金融机构掌握可靠的农户信用信息,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三)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柱,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涉农企业诚信经营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实现涉农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涉农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二、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课题组前期调查:涉农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金融需求难以实现是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涉农企业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财务信息不对外公开、信用基础不足等特点,主要原因是农户为投资主体,缺乏相应的公司管理知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模糊,职能不明确,自身信用管理水平低,更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金融需求难以实现。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能够体现江苏省涉农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课题组首先了解到江苏省涉农企业的分布比例,并对照该比例进行选取样本,采取问卷调查与电子邮件往来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在设计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的调研;二是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表现的评价;三是对涉农企业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四是涉农企业希望得到的改善。课题组以苏南、苏中、苏北的涉农企业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9份,有效问卷率94.83%。对被调研企业大多采用上门访问、沟通,调研结论是可靠的,有参考依据的。
三、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
(一)涉农企业信用现状
涉农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涉农信用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主要是指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用波动。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农业的高风险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频繁且难以预防,涉农企业的收入因此时好时坏,农户信用也极具不稳定性。此外,农业产品的产量、收成质量、销售收入也会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调研显示:有些企业的果实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客户反馈不好,信用风险增加。可见,构建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时需要把非人为因素对信用造成的影响单独进行分析。
(二)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涉农企业金融需求有较大的代表性。课题组调研的569家涉农企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企业需要发展,必然会产生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涉农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缺乏信任,以至于出现涉农企业存在强烈的金融需求但贷款难的局面。
调研显示金融信贷市场对涉农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涉农信贷主体真实的信用信息,从而使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信用成本增加,贷款门槛增高。涉农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贷存在难度,因此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是以超高利率作为放贷条件,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经济困难期的涉农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三)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现状
涉农企业经营者缺乏信用管理意识,被调研的企业中有90%尚未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调研显示489家企业认为扩大业务才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信用管理就是诚信,太讲究诚信反而会影响企业利益。对这一调研结果,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涉农企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对信用管理缺乏了解,]有认识到信用管理在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信用信息不健全,才造成贷款难,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企业信用意识缺乏造成的另一后果便是假货遍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涉农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没有达到国家绿色、环保等相应的标准时,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造假方式,而造假行为一旦被识破,将面临处罚或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具备信用管理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四)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在被调研的涉农企业中,89%的企业存在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情况。涉农企业为了开展业务过多采用赊销手段,以至于被客户拖欠货款情况严重。赊销产生大量的风险,不赊销又无法提高业务量,很多涉农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出F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涉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信用管理中的征信、授信工作。征信是指收集客户资料,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授信是指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应用于该客户。开展了征信、授信工作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赊销造成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非常关心的内容,也是信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涉农企业解决一系列的财务、业务问题,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潜在收益。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束手无策,随意搁置。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企业坏账的无限增加,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涉农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
四、涉农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需要我们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涉农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是管理事务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信用管理作为涉农企业构建时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涉农企业在后续发展中也许会少走弯路,发展更顺利。因此,制订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是江苏省信用建设的一项根本举措,通过制度约束,快速地帮助涉农企业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相关工作并将其付诸实施。
(二)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缺乏
目前江苏省虽然有很多信用服务中介公司,但是还缺少专门为涉农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已有的这些中介机构对涉农企业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不知道涉农企业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谈不上为涉农企业深入的服务。信用中介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认识信用、开展信用建设、对企业进行评估并出具企业信用报告,信用中介机构只有开展具有指向性的服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涉农企业信用发展提供帮助。涉农信用中介机构的缺失,增大了银行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课题组建议:政府对于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更多的新设信用管理公司专门开展涉农信用业务,为涉农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助力。
(三)涉农信用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目前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管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体系是对信用管理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详细规划、设计。涉农信用管理体系的事前体系需要建立涉农信用中介体系、涉农市场信息体系、涉农企业征信体系等;事中需要建立涉农信用担保体系、涉农信用授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体系等;事后需要建立评价体系、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等。只有建立涉农信用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系统地实施信用管理,才能保障涉农信用管理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涉农企业信用贷款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涉农信用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组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把信用管理应用在不同领域,真正达到全民、全社会信用。J
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范文6
企业信用的良好建立对企业信用管理是有直接影响的,这关系到企业形象的树立,所以,信用管理的合理完善对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建设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导致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信用风险;问题现状;措施
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管理,必须具备与企业具体特点适应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方式、合适的岗位设计、明确分工的职能设计、与企业管理规模相配的人员配置模式、建设预算。科学合理的企业信用管理流程应包括对新客户授予信用的决策、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客户信用风险的中期监控、催收和信用风险转嫁的整体管理。
一、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基础,国外企业的信用管理已有了迅速的发展,信用经济也比较成熟。我国当前信用制度的基础比较脆弱,已严重限制着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当前,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没有信用的支撑,就会失去市场、合作对象及资金来源。企业的信用不仅仅代表企业的形象及口碑,更意味着重要的融资渠道与市场竞争工具。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稳健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的重要保障。
(二)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关键环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信用销售逐渐成为现金销售方式外的重要销售模式,它在便利客户的同时也成就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信用销售在我国各行各业内逐渐流行起来。但是,凡事都有利弊关系,企业的信用销售也是如此的,信用销售在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销售渠道的同时,假如缺失必要的信用管理流程与制度的保证,信用销售将会使企业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甚至不能收回;巨额货款的拖欠及坏账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与损失,销售利润会被吞噬。所以,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信用管理,控制信用销售的成本及风险,确保企业价值的增长,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有效的信用管理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性环节。
(三)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风险防范的必要选择
长久以来,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应收账款的拖欠问题。在市场竞争环境中,除了各种垄断企业外,客户的谈判能力逐渐提高,特别是同质化、商品化的企业,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信用交易的比例势必提升,企业的商业信用风险随之增加。如果企业跟不上销售策略的变化采取有效的信用管理,不结合自身企业的实力及信用风险控制的能力,随意给客户授信,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还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流程与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稳步发展。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当前的问题与现状
(一)我国企业对信用管理不够重视
强化企业的信用管理,这不仅能大量减少企业因为授信的问题及客户由于履约意愿等而产生的违约现象,也可形成对失信的企业市场的制约机制,把那些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排除在主流商业市场外面,使其错失市场活动的机遇,从而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短视行为,片面追求销售收入指标和市场占有率,缺乏风险意识,忽视了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很多企业在销售收入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对客户的授信基本是主观决策运作,没有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没有有效的信用管理系统,也没有设置统一客户资信的管理机制及客户授信机制,导致应收账款的失控、逾期账款和坏账的加大;也有一些企业对因信用销售天然存在的财务风险的极度恐惧,只开展现款销售或少量信用销售,缺失吸引客户能力,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缺位,给企业增加了经营风险,甚至引发信用危机。
(三)企业专业信用管理机构缺失,缺乏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企业组织设计中,应收账款管理是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的,但因这两个部门的职能、目标及对市场的反应存在差异,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及应收账款管理的工作出现各种问题,如:分工不明确、互推责任、效率不高、管理真空。甚至会出现销售部门为完成销售业绩滥用信用销售,轻则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重则导致企业面临重大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企业的信用管理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从业者不仅仅要掌握企业的信用管理信息、法律、财务的管理、统计营销等综合知识,还要非常了解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因历史原因,我国企业的市场经济活动经验普遍较浅,企业内部的分工不深,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尚处于萌芽阶段,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建设也赶不上信用发展的需求,我国当前企业的信用管理从业者还不具备这方面的综合专业能力。
三、改进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提升企业对信用管理的认识与重视,强化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
企业的信用管理需要具备有效的信用管理政策,制定信用管理流程与制度,并将其落实到企业的内部各部门业务活动中,通过客户信息的收集及评估、信用额度授予、应收账款催讨、债权保障等具体工作,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及时回收。所以说,企业的信用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要提升对信用管理的认知与重视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企业的领导者要把信用管理当成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程,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利益情况来建设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员工的认知水平,防范与减少坏账损失,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
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是当代企业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西方企业因此构建了完整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体系。企业的信用管理不是简单的收回应收账款,它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营销、财务、法务等部门相互协作与制约,在防范与减少坏账损失的同时,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我国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客户资信、质量、信用档案、内部的授信、合同、失信违法的追究、应收账款、信用危机处理的修复等等信用管理流程与制度,确保每一笔企业信用交易的评估与审核都是定量的、理性的、系统的,应收账款的产生及运行处于全程监控中,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信用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设科学信用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能设置
在西方国家的企业里,信用管理部门属于企业的标准配置,它的职责是负责企业信用的整体管理与日常管控,是企业开展有效信用管理的基础与组织保障。我国企业要基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目标、经营模式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稳健发展的有效组织机构,配置专业化的信用管理部门,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信用管理活动集中管理,以有效协调企业的财务目标及销售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信用风险制约机制,防范任何部门或其他的各层管理者主观的决策导致引发信用风险。加速信用管理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同时,企业需要开展各种方式的培训活动,提升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拓宽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视野,确保人员保障。
四、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的信用管理,这是企业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下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促进在社会上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我国的企业必须要注重企业的信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体系,以加强企业竞争力。
作者:姜建芳 单位:杭州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海林.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3(06).
[2]刘莹.浅议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完善对策和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05).
[3]陈宇锋.企业信用建设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