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治未病;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05
中图分类号:R2-05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4-0015-04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Nanni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ZENG Wei1,2, HUANG Qing-hua3, LI Hong-bo3, CHEN Ying4 (1. Nanning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anning 530028, China; 2.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Nanning 530001, China; 3. Nanning TCM Hospital, Nanning 530012, China; 4. Nanning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Nanning 5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Nanni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put forward a new mode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clear” and “standardization”, expounded the key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Nanning are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Finally, it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in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Nanning area.
Key words: regional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management mode
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是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内容,针对不同个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综合调养,以达到养生保健目的,最终使服务人群少得病和晚得病,对当前医药卫生改革探索新的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具有积极意义[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逐步得以提高,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加快提升基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共享医疗改革成果,近年来,广西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辖区内积极构建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新模式。兹就相关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南宁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
1.1 发展概况
1.1.1 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不平衡 目前,南宁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出现“倒三角”现象。地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方面发展迅速,优质资源丰富,设备、人员配置及服务网络平台设备完善,健康干预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宣教独具特色及成效,如提供中医膏方调理等服务取得很好效果。南宁市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为期3年的试点城市,已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和文化推广及体验馆,并打造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文化、技术服务的教育、培训、推广、体验、科研一体的平台,对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相对而言,县区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却发展缓慢,无法提供系统、规范、优质服务,小部分县区仍未开设单独的中医预防保健科,社区及乡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仍有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1.2 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日益增多 社会上许多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补充。目前,全国经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较多,主要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等预防保健服务,服务人群较广,服务量亦较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国养生保健服务企业已超过140万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且每年还在迅速增长[2]。另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14 704家,其中广西有122家[3]。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不完善 县级中医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仍存在平台建设不规范、服务流程不规范、技术培训不规范、文化宣传不规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够深入,中医预防保健科环境形象建设不够突出,设备配置不足,内涵建设不足。
1.2.2 服务项目与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未能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甚至存在弄作假、乱收费现象。
1.2.3 人才匮乏 专业高层次中医预防保健人才不足,县区及乡镇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培养渠道有限,加之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有待健全,补偿机制有待完善,人员流失仍较为普遍。
1.2.4 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 现行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环境设置、人员技能鉴定等相关标准不够完善。许多“治未病”服务在医疗机构无收费项目,造成许多县区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运转困难。
2 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构建实施要点
以地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要依托,通过“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即加强市、县、乡三级紧密协作;明确共建规划目标,明确共建分级体系,明确共建责任义务;平台建设规范,技术培训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文化传承规范)新模式,辐射带动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构建市、县、乡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1 加强市、县、乡三级协作
2.1.1 开展市、县、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网络平台建设 2008年以来,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国中医药办发〔2008〕37号)精神,南宁市先后在5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试点单位设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探索“治未病”服务模式、服务内容、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宣传普及等内容。2013年以来,全市共有8家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全市123所镇卫生院和3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了中医民族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了中药柜、煎药机、中医治疗床、TDP治疗仪等中医设备,多渠道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1200个政府办村卫生所和5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在1278所村卫生室培训推广应用中医药“十方五技”(即10首常用方剂、5项中医操作技能),使现有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并得到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目前,南宁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2%乡镇卫生院、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8.3%政府办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保健服务。地市级中医医院经过近3年的建设和投入,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区域“治未病”服务平台,并于2015年2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其中部分项目排在国内前列。总之,南宁市在原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已逐步形成由区域内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组成的功能完善、覆盖全面、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2.1.2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南宁市在同步推进中医医院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有序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推进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积极推进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探索“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的工作新模式。通过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机制,使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紧密协作,进一步整合市、县(区)、乡中医药优势资源,加快县、乡两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治未病”中心)标准化建设,快速提升县、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藉以推动城市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移,开通县、乡需求人群合理顺畅向上流动的通道,让县、乡需求人群在县级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促进病患者城乡双向流动。
2.2 系统规划、分级管理
2.2.1 明确共建规划目标 市、县、乡三级协作,共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治未病”中心),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建设做全、做细、做实,把让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宣传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全面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努力造福更多的基层民众。
2.2.2 明确共建分级体系 明确协作共建的一级牵头指导单位为承担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单位,各县(区)级中医医院为协作共建二级成员单位,社区和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为三级协作成员单位。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为共建协作技术执行部门,辐射带动基层单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
2.2.3 明确共建责任义务 指定地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一级牵头指导单位,承担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内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号)等相关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召集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南宁市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章程》和各项相关工作制度、优化诊疗方案。定期派出技术团队到二级成员单位开展平台建设、技术培训、诊疗服务和文化宣传等相关业务指导活动。二级成员单位负责本单位中医预防保健科的基本条件建设,负责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接受和配合一级牵头指导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帮扶,配合完成各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级牵头指导单位交给的相关工作任务。二级成员单位负责指导三级基层单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规范”建设。三级单位积极接受和配合二级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共建帮扶。
2.3 四个规范,整体推进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号),通过“四个规范”,整体推进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
2.3.1 平台建设规范 严格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要求建设各成员单位的预防保健科。在人员配置方面,全部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其中科室主任均为高级职称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级职称医师担任,中医健康干预设备配置均能开展针灸、熏蒸、推拿、热疗、电疗等中医诊疗项目,制定并实施干预方案,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效果总结、分析和评估工作;在共建体系内各成员单位全面推行《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等软件,牵头指导单位落实专人运行控制和远程业务指导。
2.3.2 技术培训规范 一级牵头单位地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每年选送中医骨干参加全国各类研修、适宜技术培训班,定期聘请院外专家到院指导及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相关课题研究,定期安排技术团队到二级成员单位开展规范平台建设、规范技术培训、规范诊疗服务和规范文化宣传等相关业务指导活动。二级成员单位免费选送技术人员到一级牵头单位进修学习,优先享受《南宁市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章程》有关体系内成员单位的优惠政策,优先得到技术帮扶支持,同时定期下基层指导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规范”建设,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培训和中医药壮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相关培训均覆盖县、乡、村中医药人员及中医药管理人员。同时设置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及评价机制,使技术培训逐步规范化。
2.3.3 服务流程规范 通过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使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通过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业务规范、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立健全科室工作制度,制定诊疗规范,制定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3.4 文化传承规范 所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着重突出中医特色,体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的医德观,以及阴阳协调、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中医治疗率、辨体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力争达到100%。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方面,重点传播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方法及养生知识,彰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
3 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优势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主旨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系统、全面、规范、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节省医疗费用的主要方法。据报道,将1元钱用在预防上,可以节省8.59元药费,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误工损失、陪护等费用,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积极意x[4]。因此,有必要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整合市、县(区)中医药优势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促进市、县两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 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体会
4.1 把满足民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共建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下移,指导县、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使县、乡需求人群在县级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开通需求人群向上(市、县级“治未病”中心)合理顺畅流动的通道,改善民众的就医体验。
4.2 效果评价
①区域协作的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治未病”服务区域设置符合要求,设备设施配置满足“治未病”服务需求。②建立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协作平台,实现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管理。③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文化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科学性、指导性、针对性和适用性。④开展了老年人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以及冬病夏治、膏方等中医调养服务项目。县域(城区、乡镇或街道)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儿童中医调养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40%以上,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科学研究合作项目。⑤县域(城区、乡镇或街道)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超过35%、20%。
4.3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通过协作共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平台,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各级协作单位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平台得到规范建设指导、规范技术培训、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作用,使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内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5 小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国中医药科技发〔2013〕12号)提出:到2020年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优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建立相对系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为此,南宁市通过规范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服务流程、文化宣传,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的县级中医预防保健科(县级“治未病”中心),逐步健全区域内“治未病”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和统筹城乡宝贵的中医医疗资源,较好地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三级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卢传坚,林黝龋叶子怡,等.中医预防保健标准体系研究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0):2526-2527.
[2] 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研究,2013,26(7):1-3.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2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年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3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王伟特约记者 齐祖宏杨俊涛樊新生)记者日前从河南省南阳市卫生局获悉,2011年,该市卫生工作将重点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促进该市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该市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扩大门诊统筹覆盖面,探索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将急性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两类疾病6个病种的农村参合儿童全部纳入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的范围。完成精神病医院1号病房楼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任务。加快农运会医疗应急中心建设等项目的扩建步伐,启动多项新城区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规划项目。
今年,该市中心医院将完成信息化管理建设任务,实施门诊病房“一卡通”;其他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也将逐步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同时,完成市级数据中心建设、市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居民健康档案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和乡村医生电脑操作培训,实现新农合“一卡通”、儿童规划免疫信息化管理,推进卫生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
抓好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该市以实施国债项目和“五年百亿工程”为突破口,抓好“三院一所两中心”等基本卫生建设项目。2011年争取1~2所县级医院、3~4所县级卫生监督所、3~4个县级医疗急救指挥中心、2~4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25所国债村卫生室和河南省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吸引境内外资本到南阳开办综合性或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壮大南阳医疗卫生资源。
据了解,今年该市将围绕第二轮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以创建“优质医院”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载体,按照“科研带动发展,高精尖设备上水平,十个到位防纠纷、加强管理出效益、提高效率一卡通、信息管理上档次、单病种收费惠民生、临床路径把环节、惠民利民聚人心、文化建设树形象”的要求,抓好“十个落实”,确保“十个到位”,切实保证医疗安全,提高病人医疗感受。全市卫生系统将为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健康保障,为促进南阳卫生事业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中医医院;重点专科;管理
Abstract:The ke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hospit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becoming a general hospital of TC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are combined.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key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 are summarized, and also the deficiencies and experiences, to clarify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ke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ospitals of TCM.
Key words:Hospital of TCM;Key specialties;Management
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在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中,中医医疗机构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基础设施与装备落后、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成体系、中医诊疗技术应用少、中医技术更新慢、产业竞争压力大等问题[2],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发展中医重点专科项目,紧密围绕临床诊疗实际,以中医药技术为抓手,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推动中医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以科室发展带动医院发展,达到改善专科基础设施,提高专科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发挥专科辐射、示范、带头作用,进而带动医院其他科室建设和技术发展,从而促进医院全面建设,提高医院整体水平,造福辖区内百姓。
1我院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概况
我院重点专科建设肇始于2006年,经过近10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我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肺病科、脑病科、妇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3个(肺病科、脑病科、妇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脾胃病科、心血管科和外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个(临床药学和重症医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专病)6个(外科、心血管科、糖尿病足专病、骨伤科、儿科、肿瘤科)。形成两级并进、滚动发展的格局,以老资历的国家重点专科带动市级专科及普通科室的发展,给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中医二附院")的发展注入新活力,鼓励普通科室申报重点专科。
2我院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成果
经过多年建设特别是近10年的飞速发展,中医二附院坚持以专科(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工作思路,逐渐发展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医疗带动,医教研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2.1加强监管,建立专科管理体系 借助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政策支持,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医院认真抓好重点专科的建设工作,坚定不移落实任务内容。首先,建立重点专科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医疗副院长任副组长,医务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将重点专科建设作为医院建设的中心任务,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重点专科建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医务部,负责重点专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各专科设立专科秘书,实现科室内主任及专科秘书双级协作制。其次,制定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制度及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重点专科考核体系,重点专科按季度上报考核数据,市级专科按照国家重点专科管理和考核标准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2.2注重培养,形成专科人才梯队 人才是专科的发展关键,树立"人才资源为专科发展核心资源"的思想[3],注重专科人才梯队建设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团队整体素质[4]。通过引进和培养,我院现有硕、博士生导师70余人,教授、副教授26人,国家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11人,市级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8人,天津市名中医6人、中青年名医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担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1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通过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外派进修、师带徒、设立名中医工作室、重点专科研究室及培训基地等多种渠道培养专科人才,逐渐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的高素质专科"金字塔型"人才队伍,克服了以往人才队伍不合理制约专科发展的难题,进一步提高了各专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
2.3加大投入,提高专科综合实力 对于重点专科的建设,中医二附院本着"经费优先投入,人员优先进修,设备优先购买,科研优先考虑"的原则培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作为国家公共卫生部门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公共财政为我院每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投入300万专项经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分别投入50万专项经费,为十二五重点专科分别投入50万专项经费;天津市财政为第一批市级重点专科投入10万/科,为第二批市级重点专科投入5万/科。医院按1∶1的比例为各专科匹配相应院内支持经费,按照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的原则,支持和促进各重点专科建设和发展。
2.4规范管理,优化专科专病诊疗方案 在重点专科的创建和建设过程中,我院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及《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3版)》的相关规定,以"从严要求、规范管理"的原则,以"打造一流学科、培养卓越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总体目标,不断加强专科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我院制定《重点专科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从组织结构、申报实施、资金管理、督导检查等多方面对专科建设的管理予以规范,特别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设备购置、学术交流、临床研究3个方面予以执行。
医院重点专科紧密围绕临床实际,制定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本专科的有效中医技术和方法,定期对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优化完善,针对临床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加以攻关,积极应用中医药特色技术和疗法,定期进行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我院制定《重点专科建设季报表》,要求重点专科按季度上报专科专病建设相关数据,制定《三级医师查房考核评分表》、《中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考核评分表》、《中医运行病案考核评分表》等考评体系,定期组织专家组下科室对专科"三级医师查房"、"中医病案质量"、"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临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实施"等专科建设重点内容进行督导检查,院务会通报成绩并排名公示,借此强化监督,规范管理。
2014年我院开展了"技术进步是核心竞争力"的主题研讨活动,此次研讨各专科梳理了本专业学术、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沿进展,分析了本科室技术水平及在同领域的学术位置以及本科室专业技术应用现状,通过PPT形式进行汇报研讨,以此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015年年初,我院全部重点专科顺利通过天津市中医药管理局的中期评审验收。
2.5发挥优势,提高专科辐射能力 我院利用医疗技术、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综合优势,以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以带动区域卫生事业发展为己任,在天津市河北区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北区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由我院46名医疗专家组成宣讲团,定期到基层开展健康讲座及义诊,提供咨询和指导,对社区医院医师进行培训。制定高血脂危险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冠心病人群等12种疾病的预防指南,中风病、面瘫、肩凝症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2014年全年,共开展社区讲座及义诊50场,发放宣传手册6000余本,建立社区医院"治未病小屋"十个,建立体质辨识档案2000余份。形成卫生局-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长期合作模式,提升了区域基层医院的专业能力水平,搞好科研与医疗的协作,使综合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并初步建立起区域性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体系和管理联动机制。在专科建设的过程中,我院为河北区社区医院培养了大批定向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区域医疗卫生水平,为病人就诊提供方便,体现了医院公益,扩大了专科的影响,壮大了专科声誉,为重点专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3重点专科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重点专科建设至今,我院建设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天津市重点专科。专科的发展对我院学科的发展和综合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促进作用:通过重点专科的建设,把医院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以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内涵建设上来,提高专科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软实力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从而形成了以诊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良性医院发展局面。
重点专科的建设项目是一项公益性卫生服务项目,从国家层面和省、市级对医院临床专科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公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科,同时促进了各医院技术人才梯队建设[5]、资源设备合理分配、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发展规划科学化、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化,形成百花齐放、中西医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4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问题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为三级指标体系,各专科体系略有不同,所占比重略有差异,但所有专科一级指标分为5项:基础条件(占总分权重10%左右)、医疗技术队伍(占总分权重20%左右)、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总分权重35%左右)、医疗质量状况(占总分权重25%左右)、科研与教学(占总分权重10%左右)[6],其侧重点为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涉及如何评估临床能力相关指标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在此存在信息监测不足等问题,距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作为中医医院,重点专科检查标准要求门诊诊疗活动中,门诊医师收集完整的四诊资料,诊疗方案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中医院存在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巨大的门诊压力下难以完成规范的门诊处方;国家重点专科经费主要用于"设备购买"、"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推广"三部分,按照文件要求,三部分所占权重分别为2/3,1/6,1/6,市级专科参照国家重点专科管理,在实际专科建设中发现,各专科各具特点,例如:我院脑病科,为更好的完成专科专病建设,需大型诊疗设备配合专科建设,但在心内科则不同,其建设则对新技术推广有更多的要求,等等,各专科的建设呈现出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对于此比例是否合理有待考究。
4.2展望 通过不断的探索,在今后的专科建设中,要逐步做到"评、改"联动,数据可观,大力推动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6];进一步规范门诊诊疗活动,做好专科专病建设,增加人员投入,对门诊做到提高质量控制人均诊疗数量,切实做好专科专病的规范化治疗;总结建设经验,不断完善专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机制。
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还将持续推进,对中医院发展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想成顶尖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医院,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充分调动卫生、教育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卫"合作,协同创新,统筹重点专科建设,不断开展临床新技术、项目,持续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6]67号)[S].2006.
[2]邹如政,段华汛,乐才文,等.地市级中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的难点及发展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17.
[3]关立深,王一方.中国早期放射科的剪纸画初探:以北大医院放射科为例[J].医学与哲学,2013,34(7A):88.
[4]Weaver S J, Rosen M A, Salas E, et al. Integrating the science of team training: guideline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J]. J Contin Educ Health Prof,2010,30(4):208.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5
“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数据保护方面,我们很早以前就开始采用磁带备份的方式。但是磁带备份的不足是,不能对数据进行实时保护,而且管理员无法及时验证数据备份是否成功,一旦系统出现中断而不能及时恢复,将会严重影响患者就医。”河南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刚表示,“随着新的业务系统不断增加,数据量不断增长,我们在数据保护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建立一套高效、实时、全面的数据保护及容灾系统,对河南省人民医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0分钟内恢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院数据的重要性堪比银行等金融机构。医院每天24小时都要接待患者,而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与信息系统息息相关,如果信息系统出现故障,比如宕机或数据丢失,将会造成医患之间的矛盾。面对市场上众多的数据保护方案时,河南省人民医院经过仔细考察和实际测试,最终选定了美国飞康软件公司的CDP(持续数据保护)解决方案。
CDP是一款实时备份和恢复软件。通常情况下,具有实时备份功能的产品比普通备份产品的价格高得多。河南省人民医院一定要选择实时数据保护产品吗?它能够负担得起这样一款昂贵的实时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吗?“很多医院以前都曾经发生过系统宕机或数据丢失的情况,这给医院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数据安全是医院信息化工作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原有的磁带备份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重要数据库进行实时备份和恢复的要求。此外,磁带备份的速度比较慢,而且会占用大量的CPU资源,这也是我们不能忍受的。”李刚解释说,“CDP软件不仅能够实现任意时间点的恢复,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这对于保证医院重要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初,我们在选择数据保护方案时,面对的几乎全是国外的产品。相比较而言,飞康的CDP方案具有很好的性价比,既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又是我们能够负担得起的。”
采用CDP方案后,河南省人民医院可以实现业务系统的即时恢复,RPO(恢复点目标)近似于零。“在CDP系统上线后,我们曾经做过一次测试。在人为中断系统后,我们利用CDP进行恢复,结果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系统的恢复。更让我们高兴的是,CDP的安装不会对原有的硬件系统造成任何影响。”
由于院区面积非常大,河南省人民医院在CDP的基础上又构建了异地容灾系统,为数据保护又增添了一份保险。
2008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门诊系统上线,一卡通系统也同时开通。这之后,包括HIS、LIS、PACS、MIS等在内的业务系统陆续上线。这些系统的上线对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信息系统就是这些业务系统的坚强后盾。现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每年新增的数据量达到28TB。据李刚估计,等到河南省人民医院集团化运作的目标实现后,数据量会更加庞大。如此一来,数据安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李刚和他的技术团队来讲又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不过有一点让李刚感觉很放心,那就是当业务系统和数据量增加时,只要相应地增加CDP的容量,就可以轻松实现对新增系统和数据的保护。
数据整合与共享
实现区域医疗的一个基础是实现系统和数据的整合以及共享。由于历史的原因,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在遵循不同标准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不能自由交换。这也是造成患者看病难的一个原因。省内的区域医疗将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以及乡镇卫生机构,并以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核心,对医院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李刚表示:“实现区域医疗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相关标准,解决异构数据的共享问题。河南省人民医院正在积极做这方面的探索和准备工作。大概还要经过两三年,区域医疗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医院还要进一步实现数据的挖掘和归档,从而为医院的科研和教学服务。李刚表示:“医院应当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进行统一规划,这样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整合,甚至是跨区域的数据整合。”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6
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借助市区两级政务外网的信息网络覆盖到6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以全市数据大集中的公共卫生数据中心为主,以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三个数据中心为辅的“一主三辅”四个数据中心;建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传染病管理、结核病管理、实验室管理、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血液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较早开展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探索和实践,闵行、闸北、长宁等区县开始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互通。部分区县将电子健康档案直接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工作站中,形成全科医生工作站。医疗服务信息化方面,上海市5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均已完成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建设,并全面与医疗保险系统互通。在此基础上,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建立起临床信息系统,部分医院已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所属34家市级医院中推进实施了“医联工程”,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院际临床信息共享系统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患者诊疗档案数据中心,实现了网上查询检验报告,减少往返奔波,实现了医院之间检验检查、用药、医学影像等临床信息的共享,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提供了支撑。
2010年7月11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赴上海市调研卫生信息化工作,先后听取了上海市卫生局、闵行区卫生局关于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实地考察了闵行区古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竺在调研时强调了卫生信息化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上海市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上海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谢桦介绍了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上海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执行了卫生部‘十二五’框架中‘3521’的规划。其中的‘3’就是三级平台,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上海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按照目前的进展来说,市级平台已经基本完成。从区一级的平台来说,上海先期启动的项目中有6个区已经基本完成了项目。2012年底全市所有的区将完成平台的全部建设。这里讲的‘2’是两个基础数据库,一个是电子病历,一个是健康档案。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比较早。上海自2006年开始了医联工程的建设,这一项目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还打破了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技术壁垒,令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整合。小医院拍片、大医院实时诊断,看病‘路径’一下子变得简便了许多。遍布全市医院的 ‘医联工程’,在历经多年建设后,已网罗上千万名患者的海量医疗信息。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电子病历数据库,而且基本已经成了雏形。目前,市级平台已经基本建立,2012年将扩展到全市所有的区县。另一个数据库是健康档案数据库。针对这个数据库卫生部于2010年了许多相应的规范,并要求到2012年2月份完成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建档率要达到50%。上海市作为试点市则要求达到70%的水平。坦白讲做到这一水平很有难度。我们在这项工作上始终把握的一个要点就是,给更需要建档的人建档。上海的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很多,我们没有挨家挨户的上门建档,而是对到医院就诊或者参加过体检、接受过社区保健的人进行建档工作。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在上海工作的一些白领,他们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不太容易生病,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花力气去给这些人群建档,因为他们不是我们急切管理的对象。我们所强调的是建立一个机制,而不是为了建档而建档,建档的目的在于利用。”
闵行区成为全国典范
上海市各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各具特色,不拘一格,都是针对本区的特点建设的能够切实落到实处的信息化项目,其中闵行区的闵行模式成为了全国最早的典范项目之一。
闵行区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意见,结合自身多年卫生信息化的基础,与创业软件合作,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以服务居民为中心,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遵循卫生部统一标准,建立了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四级卫生信息网络体系。通过搭建区卫生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开发与整合了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疗协作、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绩效考核、业务监督、卫生管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通畅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开创了终身式健康服务新模式和现代化医疗卫生管理模式。
闵行区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医生“刷卡”远程读取健康档案:闵行区在数据中心建立了可实时联网查阅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兼有居民健康资料和电子病历双重功能,并向居民发放健康卡,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身份识别证明。
2. 完成医院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闵行区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完成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整合,同时建立的医学影像会诊平台,实现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双向转诊和检验检查协作流程、会诊流程,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加强医疗协作,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了全区的医疗服务质量。
3. 整合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体系:将城镇医疗保障系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系统整合到整个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中,实现社保与新农合实时结算,同时推进医疗保险的单病种结算制度,从而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费用,同时还提高了服务质量。
4. 支持绩效考核机制和卫生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闵行区为每个居民发放了健康卡,同时为每个医务人员配备了绩效卡,通过“刷双卡”,每次工作内容都记录到数据库,信息系统可实时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类卫生服务量、医务人员工作量、药品使用情况等报表。
医联工程解决就医难题
2006年11月29日,“上海医联工程”项目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举行了签约仪式。标志着万达信息承接的上海医疗卫生行业的又一大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上海医联工程”正式启动。
上海医联工程是为所辖市级医院之间建立的一个信息交换共享集成平台。该平台将与各所辖医院的信息系统联网衔接,以就诊患者个体为本,在医院之上建立电子诊疗信息档案,实现跨医院的对患者临床诊疗信息的共享。同时,以此系统的网络平台为支撑,为作为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责任主体的申康建立对所辖医院的投资、融资、运营、管理和考核业务的高效率运作体系。万达信息承接该项目的总体设计、总集成以及部分应用软件开发任务。
医联工程的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临床信息共享平台,一个中心数据库,一个连接各医院的网络,一个可在所属市级医院通用的就医卡,一个对外门户网站,临床医疗辅助决策系统和医院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在内的两个辅助决策系统。
医联工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共享,带来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共赢”。通过信息共享,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支出;通过共享为医院、医院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帮助,同时,还通过“医疗安全辅助系统”将药物信息的详细内容,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过敏指证等提供给医生,为医生用药安全提供信息参考,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除此之外,还可为医院之间的转诊预约、慢性病跟踪等方面提供支持。
医联工程系统的非影像数据交换方式为:定时上传,按需调阅;影像数据的交换方式可概括为:中心调度,可分布存储。医联工程系统的数据包括非影像数据和影像数据。非影像数据采取中心端集中存储的方式;影像类数据采用可扩充为分布式的存储模式。
医联项目中心系统通过交叉比对与各种就诊卡相关联的患者身份信息来进行患者身份认证。调阅非影像类数据时,医院端通过嵌入医生工作站的调阅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对临床诊疗相关的数据进行调阅。调阅影像类数据时,中心端根据查询请求进行服务调度,定位并指示资源所在的服务器提供数据。
医联系统建成后效果明显,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医生的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对症。“医联工程”启用后,患者在“医联工程”联网的医院就医时,经授权的医生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调阅该患者近期来在本院以及其他22家市级医院的就诊记录、门诊处方、住院病案首页、检验检查结果,并可以调阅在瑞金、市一级18家市级医院拍摄的医学影像。医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患者以往的诊疗情况,进而做出更安全、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切实减少患者费用。医院之间重复检查一直是患者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及自我保护意识,医院普遍不愿承认其他医院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医联工程”启用后,根据市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学检验检查互认的有关规定,医生在一定条件下应认可通过“医联工程”调阅到的其他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以切实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
管理更加有效。在“医联工程”启用以后,申康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统计分析系统了解到所辖各医院的运营情况、临床医疗质量以及各种医疗专题的深入分析情况,有利于管理人员在全面地掌握所辖各医院市级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及时的现状判断和政策性的调整。
病人就医更加方便。患者在联网医院一家办卡,34家医院通用,减少了重复办卡的麻烦。患者可以在医联网上查询34家医院的检验报告,也可以通过市民信箱订阅检验报告,减少了往返的奔波。打破医院之间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让孤立的资源流动起来,通过医疗信息化实现医院间信息的共享,疏通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协同服务,上海医疗服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网络时代”。
截止2011年底,已经建立服务3000万人的个人诊疗档案库,其中社保患者1200万。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处方、检验检查报告、影象、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其中可调阅的诊疗记录达到了1.1亿个,处方明细20亿条,病案180万份,检验报告4000万张,检查报告500万。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区域医疗系统。
医联工程自2008年上线以来屡获殊荣: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 ;2010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IT类最高等级奖) ;CCW 2009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2009年度上海市信息技术优秀应用成果奖;《e医疗》杂志2009年度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创新奖 。
居民健康档案完成全市建档工作
《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有机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和医保系统,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结合上海实际情况,确定健康档案信息内容如下: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二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是从居民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重要卫生事件的详细记录中动态抽取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预防、疾病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
上海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是本次医改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使居民、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有效共享利用健康信息,为居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主要包括:一是建设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有机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并与医保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二是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三是推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依托,以慢性病综合防治为重点的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四是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五是依托健康信息网加强药物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发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辐射作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