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艺术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艺术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独特的艺术存在;审美生成;审美特征
一、作为独特的艺术存在
电视艺术是人类进入电子媒介时代,电子技术与艺术结合所形成的特殊传播媒介的艺术表现形态,是电视这一先进的传播媒介传播的新的艺术样态。区别于很多艺术形式,电视语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形态,而是形成了多元化、复合式、科技含量很高的电子语言系统。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多元化,不是单一手段可以发挥作用的,对其他艺术门类语言方式、精神传统的传承和变异,是电视艺术丰富完善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它最先突显出来的特征是其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又因为它的“工具”功能,它所传递的信息其包容的范围极为庞杂而凌乱,因而在电视艺术的研究领域中,人们很容易将电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与它自身的审美功能相混淆。关于我们从电视里面确实能得到什么,借用传播学者乔治・谢曼特的判断或许对我们能够有所帮助――那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看它带来的是民主,还是遍布全国的超级市场”。(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在这里,如果我们把“民主”理解为电视传播内容及形式上的“多样性”,将“超级市场”理解为电视自身所具备“消费可能性”,这两方面不正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最为明显的特征吗?
电视在具备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特征的同时,由于自身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的特点,电视同样也存在着作为媒介的局限性,概括来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电视传播的线性结构,顺时序的“一次过”,电视缺乏存贮和复现性;第二,电视受收视环境的影响,视听干扰较大,很多时候是处于断续接受的状态,与电影的观赏与接受差别较大;第三,在内容的传播方面,电视不适宜理论性、专业性过强又难以诉诸视听形象的题材,收视方面更适宜浅显与直接的内容;最后,电视是重装备、高技术、高消耗的传播方式,电视传播的发展受经济方面的制约较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更大(叶家铮)。综观上述特点,电视作为媒介的局限,实际上是时间的限制,由此而引申的时段的概念是电视区别于传统媒介的重要因素。广播也是时间的限制,但广播中最大的局限是声音的单向度传播,而不仅仅是时间的线性传播方式,因此按麦克卢汉的划分,广播与电视的区分是“热媒介”与“冷媒介”的不同媒介性质。时间的线性局限对于电视传播更为重要。在这里,时间同时可以理解为即时性,这是与电视在表现在场感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电视在整体节目安排上体现出的隐藏其中的意识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表达方式,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编播作为一种特定的技术手段的存在,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电视作为传播载体,在它自身无限制记录和复制其他文化形式和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正是它消解各类不同艺术形式界限和通过统一的时间概念下,在统一的镜头和视线的变换中,完成自己的重新整理与加工的过程,电视在时段概念下,将不相干的内容合理地打包为一个整体。同时,电视在传播其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将其内容与形式逐渐统一在适宜于传播的方式。一方面是由于电视重装备高成本的压力下惜时如金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电视这种“视”与“听”结合的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介更为直接简洁和方便,受文化程度和社会经验的制约极小,其他艺术形式在进入电视传播后自觉不自觉地经历了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就像书面语转化为口语的过程一样,电视传播在经历了一个通俗化的过程中,不同的艺术形式都统一装在一个叫做“娱乐”的筐里面了。
某种意义上,与其说电视继承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学传统,不如说电视艺术是建立在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美学传统的消解更为合适。之所以不用破坏或者是颠覆这样的表述,事实上电视艺术在对其他艺术形式记录与复制的同时,它首先经历的是一个“杂烩”的过程,也就是在不同时段组合策略下,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某一个完整的概念下,以对应日常生活中受众统一而又纷杂的需求。
电视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形态,它是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记录与复制,在不断修正与调整其他艺术形式以适应其自身传播特性的经历中,逐渐完善自身艺术形态的建构。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自觉的,甚至有明确分期的过程,电视作为艺术的存在的前提是建立在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之上的,电视艺术首先是作为媒介的艺术而存在,也正因为如此,电视艺术不可避免地带有世俗化(或日常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除此之外,电视艺术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是和电视本身的特点相联接的,那就是科技的进步也将是推动其探索的脚步,它始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具有生长性的。它经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以至于我们总是跟在它的后面跑步前进。
二、审美生成
电视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形态存在是电视艺术审美生成的前提,而且只有它作为独特的艺术形态存在的基础上,诗化的电视审美才能够得以生成并发展。电视艺术的本体思维是“视觉思维”,那么可以说就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视觉思维艺术。
在电视艺术发展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误区,人们忽视了艺术的创作规律,而是利用技术的优势经常做一些技巧的试验,但是任何脱离艺术规律的、脱离人的思想表达的纯然的技术技巧的演练,最终都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麦克卢汉提出“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从英国文学以及传统文化中最先感受到媒介从技术方面对文化以及审美方面的影响。而电视艺术毫无疑问更加突出地映射出技术对于自身文化品格和审美方式的变化。电视艺术的多元化倾向让人们很难把握,它几乎涵盖了其他艺术形式,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他艺术形式照搬过来,通过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将诸多日渐式微的艺术形式重新展示到日常生活的面前;而在另一方面,它也同样可以轻易地将其他艺术形式世代延续下来的传统和特点混淆,并且以讹传讹地传递给新生代的受众。
电视出现的哲学意义大于其功能意义,它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也改变了人们认识社会的途径。“人类创造了电视,也被电视这一创造物所改变着。”(麦克卢汉语)但隐含在电视其中的哲学意义并不是受众所关注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电视必须跟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可言。人们通过电视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尽管有些是被人们所忽略的内容,但在电视屏幕上人们重新感受到了某种久违的激情。事实上,当我们专心致志地观察电视的内在结构的时候,我们发现,日常生活结构与新的传播媒介确实类似,但对于电视,人们常常会被它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及多元化的表征所迷惑。一个是它的日常性和世俗性。电视在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所表现出来巨大潜能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而且随着便携式摄像机的普遍应用,使近距离采访拍摄成为可能,电视已经直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是缘于电视的叙述方式。电视在叙述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源于电视本身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贴近与相融。实际上,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日常生活总是经过加工的,但这种加工又不可能是完全的虚构,是在认同的前提下某种暧昧的理想。
正因为电视这种多样性及多元化的表征,常常会让人误解为电视艺术在审美过程中的日常性与世俗化作为电视美学的特征与基础的存在。电视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前提不在于它的日常性与世俗化的特性,而在于它是否在以一种审美化的方式生存。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俗情趣中建构属于电视传播方式的经典,以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事实上,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本身也是一个“诗化”的过程,电视艺术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不断地记录与复制,在大密度地传播世俗情趣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记录与传达到“诗”的艺术这一转化。
电视作为“诗”的艺术,首先表现在它是对日常生活与世俗情趣的诗化过程。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直接进入了大众生活的领域中,电视的影像几乎牺牲了作为影像基础的诗意表达,它的诗化不是影像的本身,而是在影像的背后,即电视艺术的诗意表达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真实影像进行编辑后的,所映射出隐含在影像背后的日常生活本身的诗意。
另一方面,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即时性”特点,要求电视所反映的内容应该是当下的生活与世界,即使是历史方面的内容,受众也会不断地与当下的生活相对应。电视将日常生活简化了,在对日常生活的简化过程里,实现审美过程中的超功利的观照。电视里面的日常生活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拉开了距离,在貌似一致的影像里面显露出不同的本质。电视在混淆了其影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中,依靠“事件”主题使受众发现现实生活的美与丑,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同样是以影像为前提,以视听结合为特点的艺术形式,电视与电影在其美学基础的建立与特征表现上却是完全不同的。电影以影像来表达意义,而电视的影像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已,意义却在别处。
在电视里面,我们看到了平时不经意的事物的另一面,发现了平淡中的惊喜,在熟悉的事物面前产生了陌生感,也因此产生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本身的新鲜感受。我们经常会在电视里面发现日复一日的日出日落竟然会让人感动,一条每天经过的街道,竟有如此美丽的林荫,熟悉的城市在宁静的背景下也会有如此的壮美……电视让我们发现了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变化,充满了温情与感动,哀伤与喜悦,激情与希望。而重要的是,电视让我们意识到了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那么多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
此外,电视在对日常生活与世俗情趣的诗化过程的另一个途径,是电视在记录和复制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改变了日常生活的节奏。电视无论是如何客观地再现生活,实际上,电视所表现出来的日常生活的节奏与现实并不完全的相同,而节奏上的变化,恰恰又隐藏在客观记录的本身。节奏是影视艺术生命节律的物化反映和影视艺术形式美的重要载体。电视的节奏属于相对隐性的节奏,表现在受众的无意识感受到的节奏。在电视剧等电视节目类型中,这种分别并不明显,而在大量的纪实、新闻资讯类节目中,这种隐性的节奏实际上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态度,而在其中我们同样经历着情感上的不同感受。
电视作为“诗”的艺术,其第二个方面表现在,电视是以“纪实”的方式深入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表达对于人类共同理想愿望的渴望。纪实的影像运动最早出现于电影,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它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上世纪二十年代和四五十年代,由弗拉哈迪以及后来的奥逊・威尔斯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都以纪实的电影风格为电影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早期的电影理论,造型与记录是两大相对且相关的美学倾向。追溯电视的发生,其播出内容和传播方式都一直是以纪实性为主的,即便是我国电视最初播放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它的传播方式也是直观的、实况的,是具有纪实意义的。从电视的发展现状看,具有纪实性特点的节目在节目总量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某些纪实风格十分鲜明的节目类型已经相当成熟,而有些本来纪实色彩很弱的电视艺术形式,也逐渐把纪实风格作为一种新的追求。纪实性极强的新闻类节目迅速发展,以纪实风格为主调的电视纪录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继2005年底央视一套播出大型纪录片《故宫》后,2006年3月,央视一套又在黄金时间播出了《新丝绸之路》,这里面固有黄金时间播出有利于回收拍摄成本这方面的考虑,但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录片,无疑标志着一种进步。电视在叙述和展现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源于电视本身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贴近与相融。
电视作为“诗”的艺术,其第三个方面表现在,电视以日常生活为本原,在改变“语境”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文化的功能之一便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树起一面选择性很强的网筛。因此文化以其多种形式预定了我们要关注什么和要忽略什么。这种筛选功能提供了关于世界的结构,保护着人们的神经系统免受“信息超载”之累(史蒂夫・莫滕森)。信息超载是用于信息处理系统的术语,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当系统接受的信息太多,无法妥当处理时,就会瘫痪。一旦面对上述的状况,人们可以通过认定和建立优先考虑的事情来应付这种困境。当这种成为惯例的解决办法不甚明显时,高语境规则就起作用了,也就是说,加强信息处理能力而又不增大系统和系统的复杂程度的唯一方法是为系统的记忆编程序,以便只需较少的信息就足以使系统活动起来。系统要应付日益复杂化的情况、满足更大需求的问题,其答案似乎在于为个人或组织预先制订好的程序。这是通过“语境制造”过程实现的。
在这里,相对于电视的语境而言,与其收视环境并不是一个概念,尽管收视环境的千差万别直接影响着电视的收视效果,但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儿。电视的传播方式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但我们一旦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我们会发现这里的电视有些不同,最起码有点新鲜,即使是使用同样一种语言,因为我们接触到的是一种有分别的语境。倘若没有语境,符号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包含信息的一部分。如果人们记得口语是从已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或正在筹划的事件中抽象出来的,那么这些就容易理解了。
电视因为其自身直接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电视所传达的内容是完全适宜于当地及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的语境,而电视本身在连续传达相近似的内容过程里面,也逐渐地完成从低――高语境的过渡,就像处在一种亲密关系的人,随着相处的深入,语言也会逐渐在简化,逐渐变得不那么规范,但所传达的信息并没有减少甚至更多一样。电视在与相对固定人群的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形成受众习惯的语境。
也正因为如此,电视艺术在内容传达上具备审美生成的基础,电视艺术生长与电视语境制造过程相伴相随,而在这一过程中,电视艺术适宜当下日常生活的同时,承继了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方面的习惯及思维方式,又与现代文明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既是电视语境的特点,又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沟通的基本方式。
就综上所述的三个方面,不过是从理论层面出发,在具体的电视实践过程中,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即使是从一个基础出发,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分别,这是电视艺术研究的障碍,同时也是一个挑战。电视艺术研究也恰恰因此而充满魅力和希望,也因此具备了发展的巨大空间。
三、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呈现
在审美观照中,我们的确经常感到一种同情,但却不是通常的伦理道德上的一种同情。首先,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都具有的形象可感性。一切非形象、不可感的东西都不是审美对象。“心灵美”、“思想美”不是从美学意义,而是从修辞学意义上,是比喻或是赞誉。只有当心灵和思想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当艺术给心灵以形式,把不可见非感性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艺术形式,它才成为审美对象。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是影像与声音的形象可感性。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它的所谓形象可感性,本质而言是事件,单一的或是连续性的事件中所体现出的美感。在这一点上,电视艺术极像人类童年期就产生的故事,能够最早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所不同的是,电视艺术不再是口传心授,而是通过影像与声音,可以更加形象化地叙述故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电视艺术本身的传播特点,是因为电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电视艺术也正是通过自身的技术手段,在对日常生活整理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细节的放大,对现实生活节奏的改变,将具体的事件以故事的方式展开,将生活中的事件提升到可知可感的诗的高度,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美的形象可感性与非美的形象可感性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形象可感性与人体感官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只要人以审美的态度去感受,它不假思考就令人感到愉悦。
因此,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它包括了三层逐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含义:
一是事物的本来面貌。相对于电视艺术自身而言,由于其与日常生活的贴近性与易受性,即使与电影艺术相比,电视艺术更要求它能够真实反映现实。但这里所区别的是,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它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也同样有所局限,它可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但绝不能猎奇,不能以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千奇百怪为自己传播的主要内容。电视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自身的选择能力,而不是它所具备的记录能力,是因为它自身的表现能力,而不是它所具备的复制能力。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这既是基础又是原则。
二是事物的正常尺度。与审美同属一个范畴的审丑,与表现丑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它自身具备了在表现内容上的极大丰富性,这里面不是说绝对不能出现丑,但这与展现丑表现丑却完全不同。而在这一方面,电视艺术在商业化的影响与左右下,的确出现了大量与电视艺术审美相悖的现象,目前的确有一批电视剧和电视栏目,在娱乐化和收视率的牵引下,将低俗视为创新,以丑为美,与电视艺术的发展极不协调,而这种违背艺术审美规律的现象同样也是缺乏长久生命力的。
三是正常中的优秀者。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它同样继承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美学传统与标准,而美作为可感知的对象,也构成了电视艺术的主体。电视艺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与复制,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不断展现生活中的美的同时,为日常平淡的生活中注入美的因素和理想。因而无论是虚构类与非虚构类的电视作品中,电视传达的内容占有主体的都是“优秀”的人和感人的“事”。这也是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的重要特点。
美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电视艺术因为它自身的传播方式而逐渐形成的纪实风格已经成为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而存在,而纪实风格也对电视艺术的内容表达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存在的前提,是它自身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属于自身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又与其自身的表现内容相统一。然而,电视艺术即便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电视艺术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上的关系仍然无法统一认识。以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来讲,有相当多的体裁与内容就完全不是电视化的,表现在大量电影化的色彩、造型及光影的调度,大量大场面大情节的铺陈与宏伟叙事结构的热衷,全然忽略了电视小画框的局限。而这种以电影影像美学观念来替代电视艺术审美特点的同时,无形之中阻碍了电视艺术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失去存在的基础。
另一方面,电视艺术在具体的实践中,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形大量存在,而这种象征型的表现方式,与电视艺术作为基础存在的纪实性矛盾也会在受众收视的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之所以这样说,电视艺术以“事件”与故事为最有效的表述方式,真实感是最为重要的前提,而日常生活中尽管美的理想是以完美为目标,但现实生活完美是不存在,人们习惯于自己日常的生活与电视节目奢华的背景与环境巨大反差,无疑在信息交流与传达过程中产生阻碍,而这种表现出来的完美在人们与自身生活的平实甚至缺陷相比,在社会学角度上也极容易产生不平等的感受,从而产生焦躁的心理。
美的第四个特点是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作为审美对象的电视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一是鲜明的时代性,一是它自己不可或缺的历史的传承性。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它首先符合人的尺度,而这一尺度是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而另一方面,电视艺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它自身必然要成为占据大众生活主导作用的主流价值的体现,因而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这也是与“三个代表”的理论内涵相吻合的。
电视艺术的传承性表现在审美本身是一个历史传承的过程,无论是审美的态度、角度及审美的价值等诸多方面,都与社会文化的历史传承联系在一起,而一旦割裂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审美对象也就不复存在。
电视艺术的本身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也是完全与历史脱节的,电视作为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它在诸多方面承继了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文明充分融合,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当电视艺术最终走向成熟的同时,那么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自然也就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典型的美学意义上的范本。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2000).《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
[2] 史蒂夫・莫滕森(1999).《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电视艺术的特点范文2
1、艺术想象源于现实生活,并以生活积累为材料,即使情节离奇的想象,也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理解的结果,或对其前景的设想,因而它具有逼真性。
2、艺术想象需要外部自然现象的触发或他人语言描述、图样的示意才能获得,尤其是创造型艺术想象,瞬间发生,更需“触媒”影响,“原型”启迪,因而艺术想象具有引发性。
3、艺术想象的始终伴有作者炽烈的感情活动,即过程和结果都受作者情感的驱使和驾驶,所以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4、想象者因其记忆、理解、生活体验、艺术修养不同,艺术想象的过程和结果也就千姿百态,各呈异彩,即使由同一“原型”启发,艺术想象也不尽相同。
电视艺术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莫扎特;艺术歌曲创作;歌剧创作;艺术特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Mozart,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幼儿时期他就显示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少年时期在父亲的带领下游历欧洲各国,这个神童式的少年得到各国贵族的喜爱,因此他也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他一生共创作了22部歌剧、49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欧洲音乐史上罕见的天才作曲家。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18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艺术歌曲(Lieder)是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逐渐兴盛起来的。艺术歌曲就狭义来说,是指富有特色的19世纪独唱声乐作品;就广义而言则泛指作曲家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独唱歌曲。
⑴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多样,在演唱他的艺术歌曲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每个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比如说在唱《亲切的平静》的时候要体现高贵古典的气质,从容优雅。在演唱《紫罗兰》的时候则要注重趣味性,根据它的心理变化来改变歌唱时的语气。
⑵莫扎特的艺术歌曲的音程和声音强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莫扎特的音乐当中有很多是向上的,往高音区走的音,但在演唱时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应该有意识地“收住”一些,这样的控制和处理听起来会很优雅,符合莫扎特音乐风格的要求,让人觉得歌者很懂莫扎特,没有在作品风格上“胡作非为”。
⑶莫扎特有很多作品是由弱起开始的,这需要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有很好的配合,要注意要速度的把握。
⑷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很注重音乐材料的对比,什么时候要抒情什么时候要有力度什么时候作品旋律上要有变化他都做的恰到好处,可以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流出来的是一气呵成的。这就要求歌者要非常了解莫扎特,了解他的写法,了解他对音乐的理解,这样演唱起来才会胸有成竹,坚定从容。
⑸莫扎特在写艺术歌曲的时候对钢琴伴奏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紫罗兰》《晚年的心情》《亲切的平静》等等钢琴声部的作用显而易见。莫扎特运用钢琴来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用来刻画形象。著名的钢琴大师霍洛维茨在谈到演奏莫扎特钢琴作品时,特别的强调了左手的控制作用,他甚至说,“莫扎特音乐的低音线条与巴赫的同等重要,因为这其中包含和声的结构”,在谈到踏板的运用时他说,“为了保持织体的清晰,可以相对少用踏板”。这一点在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上同样适用。
二、莫扎特歌剧的创作特点
歌剧中的戏剧冲突、各类人物的关系和感情联系,均由人声的对比表现出来。而咏叹调作为歌剧特有的表现手段,它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说明了人物的心意,还串联了故事脉络,是歌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途径,也是沟通人物与观众心灵的主要桥梁。
⑴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咏叹调是被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
段来创作的。莫扎特歌剧创作的特点是性格描写真实而多面,人物刻画细腻,极富个性。他强调音乐在歌剧当中的重要性,不论表现何种性格和情感,音乐必须有音乐的美。
⑵莫扎特着重强调音乐在歌剧中的主导作用。莫扎特从来不轻视剧本本身,但是也不能让剧本过分的给音乐套上一个无形的枷锁。他可以让音乐和戏剧在歌剧当中获得平衡。莫扎特一直都认为歌剧创作不能拘泥于剧本的创作,而是应该注重音乐发展的原则。莫扎特强调音乐在塑造形象和反映角色内心活动上的巨大作用。莫扎特音乐艺术的精妙和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优美,而主要在于它深深刻画了人类的灵魂状态。
⑶莫扎特在歌剧当中找到了戏剧与音乐的结合点、统一性。
莫扎特的音乐非常有表现力,充分表达了生活当中多种多样的人物个性和情绪。他赋予每个角色音乐形象的同时,都在运用音乐来作为发展剧情的手段,运用音乐来使每一个角色都符合自己的基本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始终保持他们的基本面貌。
歌剧是莫扎特在音乐领域当中成就最大的,他的歌剧创作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对于莫扎特而言,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歌剧情景都能够变成音乐,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与它是真正的统一体。他以旷世奇才保持了意大利音乐的古老品质,是真正意义上的 伟大音乐家。
(4)广泛运用重唱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又一特点,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三幕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今天夜晚西风吹来》重唱后出现两个声部的交叉对比,交织形成三度关系的叠置,恰如其分地把女仆苏珊娜和伯爵夫人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赞叹:“像莫扎特那样一种现象,实在是无法解释的奇迹。”通过对莫扎特艺术歌曲和歌剧创作艺术特点的阐述,使我们对莫扎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他的音乐中,反映的不是生活的困顿和痛苦,而是他飞扬的灵魂。这是需要广大声乐爱好者去深切体悟和感受的。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演绎莫扎特的作品,将会神形兼备。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曲库―外国艺术歌曲选》第三卷,人民音乐
出版社
[2]席幕德.《有心如歌―席幕德谈歌艺》,上海文汇出版社
[3]《格菲尔德1霍洛维茨谈莫扎特》,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学报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电视艺术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丰富多样 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极其短暂的一瞬间,虽然它只有短短的370年,但他却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对中国书法发展有突出贡奥献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不但作品突出,流传量大。在另一个层面上,这一时期出现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钟繇等人,对整个书法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而且他们的书法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也是以后历代书法大家临习的重要临本,很多大的书法家都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使自己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成熟起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达到发展的高峰期,也有其特定的因素。社会进步发展使之在书法工具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比如纸张的改良进步,也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在两晋时期社会追求平和的前提下,王羲之行书的妍和之美就代表了当时社会追求的特色,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对今后行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行书临摹的重要摹本,对当代很多临习书法的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晋时期行书的表现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有《伯远帖》《快雪晴时帖》《中秋帖》。这些都是行书史上的代表作。每一种行书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而且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推动书法发展的大家,而且众多书法名家的出现,使之这一时期行书的种类在历史也显得异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书法风格。比如皇象书法的淳朴之气,卫夫人的秀俊之美,王羲之的妍和之态,王献之的英俊之势,都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书法表现。所以多种多样的行书表现形式,是两晋时期书法的一大特色。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进入了北碑南帖的时代。
北朝的碑刻作品以北魏、东魏的最为著名。风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魏碑对楷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重要的碑刻在其艺术特点上,大致可分为这几类:一、结体上整体字形方正。用笔上起笔,收笔,转折处也多方正。给人以雄浑凝重的气势。比如龙门刻石。(图一)二、以圆笔著称,笔力,转折处全部显现圆润之势。比如石门铭(图二)。三、是变化比较丰富的。用笔方正略带圆润,给人更多的变化美,给人以更多的发展空间。比如《张猛龙碑》(图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也是书法史上承上启下 的一个时代。大量流传下来的魏碑也是隋代楷书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魏碑是在继承了隶书的优势之下,给楷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丰富的魏碑对推进楷书不同用笔方式的出现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丰富的魏碑形式,对书法在以后的发展形式上作出很大的贡献。比如,在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的雍容大气的颜体和柳公权的细劲的柳体。都受到魏碑的影响。包括当代的很多大书法家学习楷书都是从魏碑入手。从魏碑种我们可以看到真书它最初的精髓。
电视艺术的特点范文5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是6.34%,平均每四个家庭中就生活着一个残疾人。做好残疾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工作项目,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校开办于2014年9月,是当地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半年多来,工作上得到了相关部门有力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面临不小的难题。既有内部的一些工作问题,也有外部社会的一些态度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我们学校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特教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特教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因素
政策因素:由于我校开办时间较短,学校类型特殊,相关部门对于学校的管理、联系不到位,很多上面的政策到不了我们局里,得不到落实和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教事业的有效进行。特殊教育事业缺乏相应的立法保障往往导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主管领导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不利于特殊教育发展。
师资因素:师资是保障特教事业有效开展的基础,然而我校目前存在教师专业不齐、编制不够等难题(在实际工作中自闭儿童必须一对一的教育)。我校占地12亩,能满足120余名学生教学需求,然而目前仅开设一年级培智班、聋哑班两个班级,共招收学生37名(包括送教上门7名),师资力量的不足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大部分特殊儿童不能入校接受教育。加上由于特教专业教师的缺乏,特别是心理健康、体育、美术、律动、行为矫正、康复等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相关设备成为摆设,由其是在“2014―2016提升特殊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医教”结合,教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
2、外部因素
特殊儿童由于不同程度的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自闭症和多重残疾)程度,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会,在进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落后于正常人,饱受歧视。加上很多人对于残疾人认识的片面,大多不愿意与残疾人接触,导致他们身体残疾的基础上饱受精神压迫,这些都给他们的学习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有效开展特校教学工作的对策
1、从内部入手做好相关资源配置
政策方面:需要创新残疾人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全省(市)特殊教育资源。以残疾人公办教育机构为主导,充分的发挥残疾人教育机构对残疾人教育的促进作用。在资金、政策、教学等方面要加强政府部门对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和扶持,以推进残疾人教育的均衡发展。
师资方面:首先要确保岗位编制到位。人社、编办、教育等部门,要根据特校实际情况,按照特殊教育现有法律规定的相关标准(还可以倾斜),定岗定编,优先安排,确保师资队伍有序进出流转。例如可以利用特岗计划,补充必要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为特殊教育学校补充师资的计划,特别要抓住特岗计划这个契机,补充一些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特教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学校的活力。此外也要加强现有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特教研究,总结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科研带动特教发展。也要将特殊教育师资纳入全县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师资配备、骨干教师培养、评优表彰、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以特殊对待,以便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充分发挥传帮带和教学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另外也要做好教师培训,并善于了解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要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教学与反思想结合,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2、从外部着手号召全社会关注、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特殊人群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特校教育,特殊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在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号召民众关注特殊教育事业、理性对待特殊人群。
从一定程度上讲,特殊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它是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保健、康复、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窗口。做好特殊教育事业对于地区内的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在争取政策支持、做好自身师资配置的前提下,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强调政府行为,提升民众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与信任,也要加大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使其认识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以便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的招生活动,保证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程度上的实现特校的特殊教育职能,促进学校的有效运作。
电视艺术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声音素材;声音焦点;特定场景;情感波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73-02
引言
笔者看来,电影是一个用动静结合的万千画面讲述故事,用动作、表情、结合道具、物件共同塑造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角色,用声音结合画面与角色、营造特定氛围、表现角色内心情感的审美过程,试图整合生活与艺术来表达电影人价值取向的富于创造性的文艺形式。
都说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是20世纪最著名、最多产的电影配乐大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参与过的电影配乐可能达到500部。这位配乐大师亲自配乐并指挥的电影《美国往事》,是美国众多西部片中的典型代表之作,故事情节围绕着所谓的“追求个人成功的美国梦”而展开,复仇的杀戮之心、攫取财富的欲望、荡气回肠的友情、欲说还休的爱情都在这部看似粗犷的电影中得到了夸张而细腻的展示与表达;影片主题围绕着“利益”来展开,在大漠荒原上对获取财富的欲望是数十年前美国西部对“美国梦”追寻的真实写照,暴力与情爱、背叛与忠诚、失落与成功等构成“不择手段的奋斗达成目标的美国式人生观”的基本元素。对各类场景的表现手法、人物情感的宣泄方式都有着独到的合乎情理的处理方式,尤其是电影的配音配乐,功不可没,值得称道。
《美国往事》的场景主要包括——广阔的郊外、热闹的街市、杂乱的仓库、狭小的厕所、航运的河道、富丽的豪宅、醉生梦死的鸦片馆、灯红酒绿的俱乐部等。出没其间的主要角色是——街头小混混、杂货店家人、酒馆伙计、、警察和政客等。角色的情感重点是——陶醉与思恋、仇视与悔恨。要给上述“特定场景”、“个性鲜明的角色”和“角色内心情感”三种不同对象配乐,是充满挑战的。
下面试着对电影《美国往事》的音效特色进行艺术解读。
一、在表现“特定场景”时,《美国往事》选取的声音素材自然质朴,与画面相配,合乎情理,显现出惊人的人文素养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电影公司的标志,配有一个简短旋律,耗时45秒。随后的镜头是一片黑暗背景上,不紧不慢地显现字幕,耗时56秒,其间没有任何声音。电影就是以这种的乐音空白开场,自然、谨慎,可谓“惜乐如金”,却又合乎情理。
1分41秒时,渐渐出现远处出来的女声歌唱之声,并伴有嘈杂的人声。女声慢慢变得稍微清晰,仍然伴有其他嘈杂之声。
13秒之后,即1分54秒开始,第一次听得见人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似乎是高跟鞋踩出的步点,其间出现小件玻璃器皿被突然弄碎的声音,一共不紧不慢走了24步,耗时28秒,最后两步是鞋底摩擦地面而止步的声音,紧接着是真切的开锁开门的声音,有人进了幽暗寂静的屋子。
屋外的光源能让观众看出一女子摸索着开了台灯,这时传来隐约的汽车喇叭声。声音的巧妙结合,让观众感觉到这个屋子离公路有一段距离。女子打开的台灯照亮了屋内一片空间,也照亮了她自己。先是这女子上身的特写——年轻、漂亮、时尚、珠光宝气。
突然“砰”的一声枪响,紧接着是受惊女子的一声尖叫,子弹击碎了相框,吓坏了年轻美貌的女子,同时也吓着了所有电影观众,原来三名男子早已潜伏在房间等着抓人。而这一系列画面给出来的效果跟声音是紧紧相连的,简洁的几句对白后,是男人对着这女子的一记响亮耳光,配上女子几乎同时发出的痛苦的惊呼,女子应声倒在床上。缓过来后,慢慢坐起,站起。接着便是男子手枪上膛的声音。枪口瞄准女子左胸,扣动扳机,开枪,女子应声而倒,发出一声低沉短促的惨叫,瘫在床上。
这时外面一直在歌唱的女声唱完了全曲的最后一个高音,听客们一波欢呼,只是音量不大,但足够能听清。这种安排,实在微妙、确又恰到好处。
男子又朝她胸部开枪,女子身体本能地抖动了一下,发出的是极短微弱的声音。外面不远处第二波欢呼嘈杂之声依稀可辨,但音量变得小了些,明显有助于突出画面的主体地位。
人物对白之外的脚步声、开门声、开灯声、掀开床单声、子弹上膛声、枪声等都能听得特别真切清晰,经过了特殊处理,有意扩大了音量。在非常讲究乐音的同时,善于运用其他种类的声音,而且声音素材异常丰富,用法出奇的大胆,感觉相当高妙。同时,这一段配音配乐,暗合了人类的天性,那便是——黑暗别渴望见到光亮;寂静别期待听清声音。
二、“声音焦点”把握准确,声效与画面配合自如,善于突出矛盾与冲突,夺人眼球,引起情感共鸣,甚至惊心动魄
所谓“声音焦点”是指整部影片中众多声音元素集中体现的情感聚焦。人们一直都在强调电影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影片中除了在画面中看到的内容,还有看不到的画外的内容,尤其是可听的乐音和各类其他声响。声音虽不可见,但在渲染特定情绪时不愧为一支利器。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做得大胆又谨慎,显现高超技巧。
例如,在鸦片烟馆里,主角面条(Noodle)看见报纸上有他的三位弟兄般的同伴被警方拘捕后被处决时,内心特别复杂:既有没能说服同伴停止冒险行动的无奈、又有暗地里提前向警方告密而背叛同伴的负罪感、还有与长期以来患难与共的生死弟兄天从此永别的不舍与惆怅。这时候突然响起一阵近乎刺耳的电话铃声,影片通过蒙太奇和意识流镜头、配上巧妙的特殊声效,电话铃声一直响着,有一种催人接听的功效,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链接作用,贯穿一系列的组合画面,让观众的确能体味到电影主角面条当时非常奇特的夹杂着无可奈何、忐忑不安、悲伤痛苦的心境。
又如,少年面条偷窥杂货店老板女儿黛博拉跳舞。少女在堆满杂货的店里却随着昂贵的转盘留声机里发出的舞曲跳着高雅的舞蹈,这画面暗含低俗与高雅的矛盾、店铺的杂乱与少女的整洁的鲜明对比、父亲要求她帮忙照顾店面生意为食客端盘子递水打杂的现实与少女美丽活泼想练习舞蹈的理想的冲突、还有黛博拉心目中少年面条生机勃勃却只是一街头小混混的心理纠结……数重矛盾杂糅一起。
这一段的声音处理简洁实用,借用了当年的舞曲,由萨克斯吹奏出主旋律,配以中低音提琴、镲或口琴打节奏,旋律在舒缓中略带拘束、柔美中略显青涩的摇摆风格,完全符合少女身居杂货店,心里却渴望艺术与自由的心理,也与万千观众自己能够感知的多重矛盾与冲突相吻合,可谓别具匠心。
再如,少年面条在追求爱跳舞的漂亮女孩黛博拉过程中,有一场两人坐在关门后的杂货店水果摊木板上的戏,明丽的女孩接受着较好的教育,乖巧地听从大人吩咐,在大人们都去教堂祷告的时候,一个人守店。可是她早就知道少年面条在厕所里偷窥过她,推测他喜欢上了自己,也清楚在杂货店祷告和在教堂祷告,对上帝而言效果是一样的,圣经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戒律箴言,更闻得出眼前的少年由于长时间没洗澡而发出的不大好闻的味道,当然明白这位少年就是成天在街上晃荡的一个小混混,当着男孩的面,黛博拉感叹道:“你永远不可能是我心爱的人!”可是,这位叫面条的少年长着一双白鸽般敏锐的眼睛、面颊圆润如象牙、双腿如大理石柱……聪明美丽的小姑娘又觉得“他可爱极了”。就在纠结忐忑之际,这个早就喜欢她的少年,听出了黛博拉对他的关切,他想到了黛博拉曾经脱下衣服让他看了她纯洁的身体;虽然在大街上大声调侃讽刺自己,但在进了杂货店后主动为自己留门……这些都是观众看得真切的画面场景。于是,面条大胆地亲吻了黛博拉……
这一段开头采用了女孩跳舞时用过的摇摆风格的舞曲,旋律给人一种舒缓中略带拘束、柔美中略显青涩的味道,因为他们都还不大成熟。女孩关了留声机之后,和男孩坐在一起,杂货店的木板摆放着各式水果,他们俩正好挨着青苹果坐着,用心的观众可能会意识到,此时的感情还真是像他们身边摆放的颜色泛青、味道少不了生涩的青苹果啊!然而,青苹果毕竟又甜又脆,甜脆的口感,普天之下,有几个正常的年轻人能够抵御?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不也是偷尝了禁果么?
于是,女孩告诉少年,在哪儿读圣经和向上帝祈祷,效果都一样。此时,音乐变了,女孩在描绘她心中爱人形象时,音乐旋律上行,音量增大;话锋一转,说眼前的男孩不合标准时,旋律下行,音量变弱。几次反复之后,女孩说出“整体来说,你还是可爱极了”时,配乐采用管弦乐合奏,小提琴为主,旋律特别柔和抒情,类似春天潮水般的律动和强度,使人内心顿生波澜。配合画面,少男少女相亲相爱,杂货店根本就成了透着浪漫情调的伊甸园,蕴含生机而圣洁起来。
结语
整体而言,电影主角的喜怒哀乐有一条明朗的“可视的情感波”;而电影的声音焦点就是另一条“可听的情感波”,它们二者如果合拍共振,就会悦目又愉耳,达到赏心的功效。优秀的电影不但能够凭借精美绝伦的画面打动观众,呈现给亿万观众无尽的美感;还可以通过乐音与天籁,配合相应画面,引起红男绿女内心的情感波澜,慰藉天下有心人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