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1
0 前言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生一代人才的摇篮,应比普通高校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要求下,人本原理的植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把握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目的。
1 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的内涵
1.1 关于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人们在管理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本原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应该将人本原理作为管理实践中的主导思想。当然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在学生管理中一定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要以满足学生的自由与其全面的发展作为导向,尊重学生的思想行为,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1.2 高职院校基于人本原理管理学生的意义
高职院校以人本原理进行学生管理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意义:第一,人本原理的推行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大多是一些90后,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且勇于表现自我。以人本管理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可以因材施教,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性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人本管理情调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符合培养新型人才的新思路,也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客体,被要求遵守学校的各种规定,接受老师的各种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原理基础上的学生管理确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实践和自我判断,不断地完善自我。另外,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只重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忽略了教育在学生的主体价值,没有关心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致使培养出一批没有想象力、缺乏创造性的人。
3 人本原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3.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老师、学生处以及相关部门配合完成,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因此,各个部门都要在学生管理中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导向开展工作。学生管理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社会分体地位,树立良好的育人导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水平与修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校后勤部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保障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优质服务中感受到人本原理的教学理念。
3.2 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发挥
确立学生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了做好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可以改变原来的“行政命令式”的学生管理方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会以及社团等力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创业比赛、干部竞选活动、以及社会志愿者活动都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
3.3 健全人本原理的校园管理制度
有力的制度是高职院校贯彻人本原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所以学校一定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支持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工作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相结合,在行为规范以及校风建设方面制定出符合高校学生身份的规章制度,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要恰当的运用激励管理的方式,通过给予学生在情感、信任等方面的激励,从而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形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4 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
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不仅体现了人性的关怀,还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深入有效的开展。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使教师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生可以在师生沟通中获得更多的帮助,不仅在学习上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也可以在生活中与教师互帮互助,营造出和谐的生本管理氛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与时俱进,以人本原理为教育理念,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社会个体地位,重新寻找学生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地探索实践,寻找到最适合的学生管理方式,为社会不断的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冬敏,林文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人本管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171,173.
[2]施宇.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职业,2013,(23):54-54,55.
[3]丁阳华.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施人本管理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203-203.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2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type of a higher education has the dual nat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ts n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should strengthen and promote the hospital post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Based on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post practice class hour,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improved by effective teaching management. But the medical market is in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environment,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faces serious challenge. The employment of medical graduates causes the intensified contradiction in hospital post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The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management is to implement measures, and pay attention to management with hospital.
关键词: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dical specialty;post practice;teach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73-02
0 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飞速发展,目前,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方面,都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发展锐不可挡,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历史重任[2]。医院顶岗实习是整个是高职院校医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关键阶段,但目前医学生医院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中出现愈演愈烈的矛盾。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我们进行了探索,现总结如下。
1 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1.1 顶岗实习带教老师力量严重不足 医疗市场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激烈竞争中,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带教老师临床诊疗及自身提高成为第一要务,临床医师全身心投入尚且不能满足患者对服务的需求,又如何有更多精力兼顾实习带教?老师希望实习生分担诊疗中的基础工作,如临床观察、书写病历等,实习生希望教师多给予自己诊疗指导和疑难病例的观摩。
1.2 医学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处尴尬两难 一方面,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及其压力,使面临毕业而在顶岗实习阶段的毕业生不得不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而占去大量时间。有一部分同学因外出找工作,导致顶岗实习期间纪律松懈,学生上班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情况,也丧失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和医院面对愈演愈烈的矛盾,如何规范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2 化解教学管理中矛盾的对策
2.1 学校与医院联手,兼顾双方利益,实现共赢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3
医学院校设备采购管理平台的开发,能够加速学校信息化的进程,为学校节约管理成本,实现设备采购和管理环节的高效运转。学校的设备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进行采购计划与相关材料的提交,并随时登录系统查看计划执行的情况,并与每个环节的操作人员进行即时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相关材料的修正或补充。通过系统还可查看采购执行的状态与结果,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的目的。
2医学院校设备采购管理平台的建立
2.1采购管理平台功能模块
设备采购管理平台的设计是针对采购实际情况而建立。将相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存储到指定数据库内,并能根据需要随时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信息。为方便不同环节相应角色用户使用,采用基于工作流的技术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相应的功能分解,以确定系统的结构。通过功能分析将平台分为以下12个功能模块,其设备采购管理平台功能流程如图1所示。
2.2采购管理平台主要功能
(1)基础信息模块。管理员导入项目信息,如项目年度、项目名称和项目批复金额等,设备信息如设备名称、零配件、批复数量和采购数量等,供应商信息如联系人、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等。
(2)打包分包模块。管理员进行招标前的打包分包,选择相应项目,复选设备名称进行打包,自动生成打包序号,同时可以显示相应分包金额和未打包设备。
(3)招标结果模块。对招标成功的分包录入招标结果,将中标金额和型号、原产地、品牌和中标商等信息自动生成采购合同编号,同时发送邮件通知中标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4)签订采购合同模块。录入采购合同签订时间,注明采购合同类型为外贸或内贸。
(5)付款模块。根据采购合同编号和付款性质自动计算付款金额、生成付款三联单。
(6)外贸合同处理模块。对进口设备录入外贸合同编号、外贸合同签订时间等外贸合同信息以及减免税单号、减免税截止期等免税信息后模块可根据需求生成免税一览表。
(7)到货处理模块。对于进口设备,输入外贸合同编号后自动生成并打印进口设备接收单;验收后根据合同编号定位到该设备,记录收货人、到货时间等信息;可控制设备的供货进度。
(8)固定资产处理模块。输入设备代码后可记录固定资产编号、验收状态等信息。
(9)结算模块。输入采购合同编号后可记录结算时间、结算状态等信息。
(10)协议采购模块。导入项目信息,录入采购合同,可记录验收时间、资产编号及报销状态等信息。在此模块中可以对项目执行进度和协议供货设备情况进行统计查询。
(11)查询统计模块。包括执行进度查询、多条件查询和任意条件查询,其中执行进度查询项可对招标进度、支付进度、到货进度、验收进度、结算进度及外贸合同进度等环节进行查询。条件查询根据不同用户赋予的不同权限,生成各种查询结果和统计表格。
(12)数据维护模块。只有系统管理员具有访问权限,通过此模块可以对平台的基础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对访问用户进行权限设置。通过设备采购管理平台,各设备使用人员、项目负责人和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均可上网浏览或查询采购信息,了解采购项目的执行状态;历史数据为采购过程提供价格、已有设备数量等参照功能。统计分析功能可以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对数据库相应数据进行查询和统计,并生成统计报表。设备采购管理平台注重细节和实际应用,如自动检验分包内中标金额总额与分包中标金额相等,否则显示错误等细节;在每个模块内部设计了针对性强的查询功能,力图对设备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高速有效地管理。(本文来自于《中国医学装备》杂志。《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 医学 生物化学 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教育方法上的改革也是在不断进行中。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新兴的比较成功的教学方式,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
1.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很多学科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均采用传统保守的讲授式方法。这种被动的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老师讲课也失去激情,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教学管理都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对生物化学这门非常难懂的学科来说,转变教学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在国内外很多地方实施以后得到无数好评的成功的教学管理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这一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2.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发源于美国,在美国某些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法律、商业和医学领域等获得了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传入中国,这种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案例教学法是指由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策划与准备,以教学大纲为基础,针对相关内容组织与指导学生对已经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动脑思考分析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经验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激发同学对案例的兴趣,进而锻炼其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加上老师在学生分析后进行总结点评,加深学生对所设计案例的了解,从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设施的管理。在对教师的管理中,首先,教师要抓住案例教学法的本质与核心,对其具有灵活多样、调动课堂氛围的特点加以利用,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在对教学内容准备相应案例的时候,要多积累,多聆听,尽量将案例的查找与设计和教学内容做到相辅相成,案例还要贴近生活与临床实践,要让学生对其了解与熟悉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锻炼他们能力的目标。最后,教师要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学习的能力,要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紧密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目标。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对案例的了解与掌握程度非常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能够广泛阅读与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对学校基础设施的管理中,案例教学课堂中所需要的物品与设备,学校应该加以配合案例教学的管理工作,完善案例教学管理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管理工作中,学校应该尽量给学生在课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小组讨论氛围,为其提供固定的场所供同学集体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比较难懂难学的课程,在我们进行的实际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这门学科想学却无法提高成绩的现象。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现象,我们借鉴了其他学校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后,因此也尝试在部分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4.1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课前,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首先必须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并且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运用教学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水平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能够熟练掌握的同时并能将其运用到临床中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案例必须要是真实可信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是临床实践中等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教研室针对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设计,并且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最后对案例进行整合与编写工作。同时,设计出在课堂中能够具有教学意义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案例还要具有典型性,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和层次的同时还要注意量的适度以及难易程度。
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中,教师应该将本学期生物化学这门课的全部课程的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方法告知大家,让学生提前了解与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在课堂中积累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4.2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以核苷酸代谢为例
案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师课前认真收集与整理有关此案例的相关资料与信息,通过临床疾病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理论知识的前提,在课上向学生讲述相关案例在生活中的现象。同时,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有关核苷酸代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案例的执行情况:教师在讲解核苷酸代谢这堂课时,可以引用“痛风症”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并对其进行分析,这种病变常常侵袭关节及肾脏组织,病变一旦发作,就会使多个关节犹如刀绞一般疼痛无比,而且症状蔓延迅速,严重时会导致残疾、肾衰竭等并发症。针对这一案例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应包括:发病症状、常规检查的种类以及各项检测指标。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尿酸又是怎样形成的?尿酸的来源又是什么?患这种疾病的病人又应该注意些什么?最后,逐步引入本章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核苷酸的代谢。痛风是由于代谢紊乱导致的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症状。在这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一下如何在临床治疗这类疾病的病人,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创新,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总结情况:通过利用日常比较常见的“痛风症”为引子,在课堂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打破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是课堂变得生动活跃,学生与老师都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上完整节课。
4.3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极大的拓展了思路,提高了综合教学水平。整个教学课堂的氛围也是轻松愉快的,给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为最终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5.结语
案例教学法一直深受国内外教学队伍的认可。我们教研室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与管理引入生物化学教学中来,希望对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案例教学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实用性的医学人士。
参考文献:
[1]雷呈.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3).
[2]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5(1).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5
1.1 对普高学生和附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数据统计
1.2 调查数据分析结论(见表1,2,3,4)
通过问卷和交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类学生:更感性、随性,更追求学习过程中的,更张扬个性;而普高类学生:则显得更理性、自控力强、学习的功利性强,更内敛。
如果课堂枯燥乏味、或老师不被学生喜欢,普通高中的学生大多会坚持听课,或课外补课;而艺术学校附中的学生则采用睡觉、逃课的方式对待。
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其次,我们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的要求、内容、形式都应该有别于普通高中。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具体地探讨艺术类学校的课堂教学管理。
2 艺术类学校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四个改变
2.1 认同学生,走进氛围,改变自己
艺术类学校(附中)的学生大多是感性的,比较随性,喜恶分明,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和认同感;一方面需要被周围的环境认同,另一方面也需要认同周围的环境。这是由艺术类人群必备的特质所决定。
调查发现,目前艺术类学校附中的学生与文化课老师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相互不认同的现象;文化课教师觉得这些学生只知道唱唱、跳跳、弹弹、画画,其他什么也不知道,还疯疯癫癫;而学生则觉得老师就知道一些没用的东西,吹拉弹唱啥也不会,没艺术味道,还刻板古董。这一相互不认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课堂管理。
相互不认同的原因是双方的,但需要改变的一方主要在教师;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艺术类的人群,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只有融入到环境中去,才会对环境有所改变。笔者认为,改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表。一个人的外表是与人交往的第一印象,学生对老师的发型、服饰等关注大于上课的内容,有个性的、有气质的形象是获得学生认同的第一步。
二是语言。现在的学生经常说“老土”、“out”“hlod住”等词汇,老师不一定都能知道这些网络语言,但起码应该表现出对这些新东西的兴趣。否则,跟学生交往会出现语言障碍。其实,知道这些,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何况在网络时代,不管你是否认可,它总是会铺天盖地地来。
三是内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了解个大概,最好能有自己相对拿手的才艺,否则会被学生“瞧不起”。
要欣赏学生的才艺。艺术类学生通常会在文化课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专业,比如唱上一段、做个舞蹈动作什么的;有的老师会觉得疯癫,甚至会把它误解为是对文化课老师的“示威”。调查发现,其实学生的这些行为是很单纯的,大多是想表达“觉得自己文化课学不好,但有自己会的东西”这样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认可欣赏就满足了。
2.2 从感性入手,改变教学形式
艺术类学校当前文化课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是传统的讲授法;这一方法在普通中学已经不常用了,面对更为感性的艺术类学生,采用这一方法就愈加显得陈旧与落后。
目前,全国的普通高中正在利用课程改革的机遇,进行着大规模的强有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力图一改知识传授型的课堂为能力培养型的课堂。从某个层面上讲,艺术类学校更适合开展类似的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艺术类学校具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要求程度低;二是艺术类学生更具有活跃气氛的天赋。
笔者曾经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做过大胆的尝试。撇开教材内容的排序,自己选择了江南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特征进行比较,结合学生对音乐、画面、影像的敏感性,来激发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这一尝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是从中获得教与学的乐趣,同时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都随风飘散。由此可见,艺术类学校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是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关键。
“江南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特征比较”的教学设计如下:
素材:草原风光的图片、影像,奔马,腾格尔的歌、马头琴;龙井茶园风光的图片、影像、采茶、采茶舞曲、竹笛。
目的:通过图片、音像等素材让学生对区域特征获得感性的知识;通过图片的比较,能直观地感觉到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图片、音像、PPT软件)。
具体实施:第一步,通过PPT展示两个区域的图片和音像。让学生读出两个区域景观的不同点。第二步,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判断分别反映了是哪两个区域的景观。第三步,把音乐与图片、影像错位配对播放,让学生领会到文化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第四步,让学生试图模仿这一对比方法,比较自己熟悉的两个不同地区的特征。
教学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而且都非常活跃;上课睡觉或懒洋洋的景象不复存在;学生们觉得所学知识有用(课后学生交流时说:原来上文化课还挺有意思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知识面的,增加了文化课学习的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图像与音乐错配时,学生都能嚷嚷:“老师,音乐错了”。调动思维,学生对模仿比较的参与也非常积极,相互间交流自己去过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去过的同学模仿着做了一个PPT,而且这位学生有自己的发现,认为服装也是有地域差异的。
由此,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门文化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奋点来发现新的教学形式;比如语文、英语等可以编排课本剧(音乐剧、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文化课学习。同时能将艺术生的特点充分展示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快乐感。但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利用课本剧形式进行教学,目的不是要排练出优秀的课本剧,不在于课本剧(音乐剧、话剧)的质量如何,而是要注重于排练的过程,通过过程来实现对文化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 改编或编写符合艺术类学生的校本教材
文化课教师面对普通中学的教材时,大多会有这样的疑问:艺术类学生为什么要学得这么深?学这些内容是否对艺术类学生有用?
一套不适合学生的教材,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当教材确定的时候,就算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利用教学手段来改变教学方式,也只能算是在规定的圈子里跳舞,放不开手脚,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教材是需要针对性的,艺术类学生用普通高中的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在没有现成的适合艺术类学生教材的现状下,改编或编写校本教材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或编写校本教材的行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次,筛选课程内容,搭建教材框架;再次,确定教材的内容形式;最后,具体的编写。
以地理学科的《中国地理》内容为例。中国地理主要是讲述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用图片等手段来直观展示差异性是切入口,依据学生对艺术敏感的特点,多选用照片、服饰、音乐、民歌进入教材,最后才归纳到自然地理的差异(山川河流、植被、地形地貌)。同时给艺术类学生以美的享受。比如黄土高原上,隔着黄土沟站在黄土梁上两人的对歌音像(可用电影《血色年华》中知青对歌的片段),就能充分体现陕西民歌中“吼”的特点;不仅能掌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还能理解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文化课的教材固定在纸质的课本上,音像教材的开发更能体现艺术类学校的特点。
2.4 改革现有的招生模式
艺术类学生参加普通高校类的招生考试,其实是抹杀了艺术类考生的特点。高考是“指挥棒”,如果这一招生方式不改变,艺术学校的课堂教学行动就无法实施。
改革的方案一:要求考试院(考试中心)为艺术类考生单独命制一套试题,其他的保持不变。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6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翻译选修课:矛盾:对策
一、引言
张绍杰等(2000)提出了外语人才的三种类型:知识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应用型人才是能适应社会需要,以外语为工具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才,其标志是具有坚实、宽厚的所学语言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应变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应是:基础课+专业课+能力课。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也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理工科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理工科院校教育的声誉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合格应用型人才。学习翻译是掌握外语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如何体现着一所学校能力课的开设和教学状况,因为“能力课即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要接受社会的检验。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缺失
罗选民(2002)教授就曾依据专业属性,把翻译教学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两大类别,前者是针对非外语的人文社科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后者是针对外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学生。目前,英语翻译教学的学术探讨大都在“专业翻译教学”中展开,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却被排斥在外而处于边缘地带,这极大地影响了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技能的提高。虽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有所区别,但是有三种情况对于两者均适用:1.作为语言学分析的一种方法;2.作为优化教育的一部分;3.作为一种翻译专业的训练。翻译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其地位和重要性不容置疑。可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翻译课一直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处在缺失状态,其理由不外乎以下主客观方面。
1.客观方面。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虽然大纲已经明确了要加强学生这五种能力的训练,但把阅读摆在第一位。即便这是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不过相对其他能力要求而言,“译”仍被大纲列在最次要的地位。《大纲》还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而“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这些英语选修课是安排在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为达到六级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以“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翻译技巧课是当作有条件的选修课开设。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翻译课的缺失似乎有据可依了。
另外,各个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刘长江,1996:13),而且又由于近年来的连连扩招,使得师资紧缺情况显得更加严重,没有多余的教师用于去教授大学翻译课程,这也是造成该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2.主观方面。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翻译教学属于专业英浯的范畴,与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必然的联系;纵然有一定联系,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此外,通过对部分专职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教师认为,翻译课程是为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而开设的,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必要的;理工科学生只需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纸质或网上资料获取其专业必要的某些信息即可。”
三、理工科高校开设翻译选修课的必然性
一方面是学生对翻译产生浓厚兴趣,通过自学、跨学校选修或参加课外辅导等方式,来习得翻译知识,另一方面为客观原因学校又不能开设相应的翻译课。神圣的“使命”自然落到了充当大学英语教学功能的“延伸和补充”――翻译选修课身上。从目前发展形式来看,理工科院校开设翻译选修课有其必然性:
1.开设选修课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和教育功能呢个。《大纲》虽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这些英语选修误是安排在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但也可以根据世纪情况进行调整。在笔者开设的翻译选修课中,也有部分来自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也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纯粹的大学英语课程对他们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们有能力继续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开设翻译选修课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一、二年级系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训练,学生英语水平也大为提高。由于翻译学习的要求相对其他几方面要高,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是有必要通过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来具体操作。对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选修翻译课来掌握一些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有许多学生还去通过某种翻译考试,来进一步加强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巩固。如上海市紧缺人才工程――“上海外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2001年12月16日《新民晚报》报道2001年就有18 354人参加考试,是此前六年(共49 040人)的38%。而2005年3月7日《新民晚报》报道:2005年3月参加“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的人数达到27 758人,其中60%以上是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3.开设翻译选修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进入WTO后,市场更取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外语翻译的范围与领域较过去更显广泛性和实用性。除文学翻译之外,经济、科技、经贸、法律、国际政治、金融、文化等都涉及国际性的融合与参与,因此翻译,作为媒介是必不可少的。由此,“翻译课再也不是专业外语的专利。形式的变化,社会对翻译交际能力的需要再也不是少数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了的”,因为“不仅是那些进入外企的毕业生需要翻译技能,文、理、工科各领域的从业人员也担负着介绍国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的艰巨任务,也需要较强的翻译技能来翻译西方著作。加之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商业行为、体育赛事以及对外传播活动等,也会使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应接不暇。这将使大量不同专业的人才凭借娴熟的专业水准和良好的翻译技能在全球化进程中一显身手。”
四、理工科高校翻译选修课教学的对策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水平又合乎新形势要求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对过去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路子。为此,每个翻译教师都面临两个问题:翻译课教什么?怎么教?笔者也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教什么
理工科院校与一般的综合性或专科性院校不同,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和专业特色。这就要求翻译选修课要结合理工科院校与专业特点进行开设。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的高等学府,学科门类涉及飞行、航空、轨道、汽车等。参加选修课学习的学生都具有这些学科背景,毕业以后可能会接触到或翻译相关的资料。那么,我们在翻译讲授过程中,也必须加入相关翻译材料的讲解,让学生有个感官认识。再如,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同时设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学科的高等院校,那么其翻译选修课也应该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文体资料的翻译讲解。不过,从整体上来说,理工科院校的翻译选修课偏重于应用翻译,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的资料翻译外,还包括环境、机械、食品等领域的翻译。对一个从事一般翻译的译者来说,只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往往是无法出色地完成所有的翻译任务的,原因是译者对一些未曾涉及过的领域文章中的术语的翻译存在很大的困难。有时候即便是勉强译出,用专业规范的标准来衡量则显得十分逊色,必须得重新翻译。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来做这类型的翻译工作?答案很显然,只有那些对其专业系统学习过,并接受过正规翻译理论和实践训练的学生才是最佳人选。而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理工院校,这是这类学校的独特优势。
另外,由于许多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笔者学校就是),翻译选修课一般只开设一学期。翻译选修课虽然不是必修课,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系统性。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翻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故而,在翻译教学内容上势必要有所取舍,也就是“教什么”?
2.如何教
在确定了要教授的内容外,如何教也是要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要根据课程设置制定一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并依据该大纲编写新的材料(有条件可以编写教材)。编写的材料应该不仅是符合学校的学科特点,还应该准确、充分地体现大纲的精神。
其次是要更新教学方法。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其特点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通过译例,大量讲解阐述某一道理,介绍说明某一翻译技巧。课堂时间几乎都被教师占用,很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这种翻译教学法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不过,传统的翻译教学,由于教师只批改一部分翻译练习或者一本不改,参考译文或教师自己的译文成了标准答案或权威译文,课堂上讲师讲,学生听,假设和验证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与学生翻译练习中的问题可能毫无关系。这是不可取的。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发展,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观点也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使用“过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过程教学法”是一项积极的交际活动,而“启发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翻译能力鉴赏能力。毕竟“翻译教学的作用就在于激活翻译主体的能力因素,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生应有的效能。”“同时,指导学生认知、验证并总结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有步骤地推进译文的产出,实现‘帮助学生学会应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忠实流畅地翻译出各类体裁的文章’这一教学目的。”具体到翻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译文比较、译段比较、译文鉴赏、原译与改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个“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中来。
五、结语
理工科院校的翻译选修课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笔者也就从事过两个学期的翻译教学(共4个班级,一周2学时,一学期为一周期,共32学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碰到的问题却很多,如班级里面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为了拿学分而不是真正对翻译感兴趣等,这些都对翻译教学的实施带来诸多问题。总之,我们要尽一切力量,把“翻译教学应该设计成一种以培养基础理论意识为目的的、以激活各种能力因素为主导的动态的翻译输出过程。所谓‘动态的翻译输出过程’就是变译文取向的静态式翻译教学(注重译文讲评)为重视译文输出过程的动态式翻译教学,突出教与学的互动(interaction)。”
参考文献:
[1]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06)26.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04)57.
[3]李桂英.大学翻译教学与科技人才培养[J].开封大学学报,2004,(03)51.
[4]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用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01)66.
[5]李家春,崔常亮.翻译教学观念的重新建构[J].黑龙江教育,2006,(10)52.
[6]丁树德.翻译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与认知框架[J].上海科技翻译,2003,(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