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废物封口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废物封口方式范文1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机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如何对医疗废物做好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医院感染科做为全院医疗废物管理的监督部门,对具体执行部门有指导、监督、管理责任。
从2008年4日开始本院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 主要进行医院感染、医疗废物的管理、消毒隔离、垃圾分类收集、保护措施、自我防护等方面的培训,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对医疗废物进行科学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管理
1.1 明确职责,自觉增强管理意识 在一个医院机构中感染科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培训,医院感染潜在隐患的早期发现,及时应对和提早防范都是由感染科布署完成的。它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做为感控人员要自觉增强管理意识。自行建立了日巡视制度,检查医院各科垃圾分类情况,生活垃圾与医疗垃极区分情况,医疗废物消毒、回收情况,以及垃圾暂存处管理情况。
1.2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感染管理规范》制定详细的医疗废物分类、回收管理制度,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应遵循的规则,清洁卫生员的工作要求等。
1.3 医护人员的培训 医护人员是参与做好医疗废物管理的关键。首先要注意法律法规的学习,自觉依法行事,对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这一薄弱环节,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医疗废物管理培训学习,并定期检查组织考核,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他个人及医院、社会的重要性。严格的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职责,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从而加强了职业防护,确保了人体的健康。
1.4 保洁人员的培训 保洁人员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懂得医院感染知识,对医疗废物与危害性不了解,致使医用、生活、感染性垃圾未做到分类处置和密闭运送处理,各类垃圾混放、垃圾袋重复使用、垃圾桶不及时保洁等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医院环境污染和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性。为保证医疗废物的规范化,本院定期组织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并示范指导,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和熟记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理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严格做到医疗垃圾分类处置,及时清运,使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措施得力、监管到位
1.5 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何谓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扩散和泄漏有何公害,患者及家属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并在病区的生活垃极筒旁设置了小型医用垃圾筒,避免了棉签胶布随手扔或与生活垃圾混放的现象。
1.6 专人负责、严格管理 指定高年资护士做科室感染监控员,对科室医用垃圾处理实行全程监控,定期对感染监测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规范规程,感染监测员应及时检查督促各级人员,并积极与感染科联系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1.7 医疗废物的处理
1.7.1 锐利废物的处理 每科放置一个锐器盒,主要用于收集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动静脉留置针头、手术刀片、备皮刀片、麻醉穿刺针等锐利废弃物。下班前护士封口、注明科室名称、日期、并签名,由专职人员回收,交接双方签字。
1.7.2 玻璃类废物的处理 多年来护理人员在操作中,保洁人员在处理垃圾时被玻璃扎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本院在科室设置了一个玻璃类专用收集筒,专门标记。每日下班前,袋密封,帖标签,注明科室、日期、签名、由专职人员统一回收、交接双方签字。
1.7.3 废弃的病理组织、手术标本处理 在手术室污物间里,设置垃圾桶,并贴上标签。处理患者的病理组织、手术标本前要与患者家属沟通、征求家属意见、书面同意后方可做为垃圾处理,置于专用包装袋、外贴标签,注明种类患者的姓名、住院号、床号、日期、收回和洗手护士的姓名,然后放专用桶里,每日由专职人员统一回收,交接双方签字。
1.7.4 非锐利废物的处理
即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物(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袋、药品包装袋等)下班之前封口、帖签,每日由专职人员统一回收交接双方签字。
1.7.5 感染性废物的处理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棉签、纱布、纱条等,集中放置,下班前封口、帖签,每日由专门人员统一回收,交接双方签字。
1.7.6 一次性用品的回收处理 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必须按要求分类放置,决不可混入生活垃圾,也不得随意丢弃,专人发放、专人按数回收,先消毒,后毁形,每日由专职人员统一回收,交接双方签字,避免流入社会,污染环境和回流市场引起医院性感染、造成社会公害。
2 讨论
2.1 依法严格管理
要求坚定决心,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依法行事,依法管理,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坚决处理,不留隐患。
2.2 建立健全的制度 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完善,使科室各级医护人员,执行各项相关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级医护人员都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医用废弃物分类放置、处置,使医疗废物处理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2.3 改变了科室各级工作人员的不良习惯 由于科室各项操作规范化,并采取逐级带教方式,使科室各级人员都熟练掌握,并经常检查,督促,从而改变了不良习惯,做到了规范化处理医疗废物。
2.4 全员教育 提高了各级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科室将医疗废物的相关知识及医院感染知识作为在职护士的培训内容,使各级护理人员都认识到管理好医疗废物是预防和控制医疗感染的关键。
2.5 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 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各种污染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肝、丙肝等的重要途径,所以医疗废物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对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故本院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从而减少传染病传播,控制医源性感染,确保医疗安全、降低感染发生率,最终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及对周围环境的无害化处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 考 文 献
[1] 任小英,邓敏.护理工作中针刺伤调查及对策.中华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
医疗废物封口方式范文2
[关键词] 医疗废物;职业安全;危害因素;防护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c)-125-02
Occupational safety hazard factors and protection of medical waste collection staff
SONG Shuying1, WU Fanwei2
(Songgang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 Shenzhen 518105, China)
[Abstract] To reduce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risks of full-time medical waste collection staff, we strengthen training,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personal protection, do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standardize the operating behaviors, and make the staff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reduce the occupational risks.
[Key words] Medical waste; Occupational safety; Hazard factors; Protection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废物[1-2]。医疗废物收集人员负责收集全院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每天下科室多次,来回路程较长、涉及的楼层多,体力消耗大,工作繁忙而风险大,若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或防护措施不落实,极易造成职业暴露。因此,对他们应加强综合管理,使其积极有效地进行职业安全防护。
1 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
1.1 专职收集人员自身情况
从事医疗废物收集的工作人员一般知识层次较低,流动性大,较少接受过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自我防护意识较薄弱。收集医疗废物时不按要求穿戴防护服、橡胶手套、橡胶围裙和高筒胶鞋等。
1.2 工作现状
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量大,每天要几次收集全院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来回路程长,涉及的楼层多,有时夜间也根据科室的情况随叫随到,为了方便、快捷地完成工作,他们被锐器扎伤的几率往往高于其他人群。
1.3 临床科室管理者对医疗废物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科室每天产生较多的医疗废物,而盛放这些医疗废物的包装袋、利器盒应由防渗漏、符合环保要求的特殊材料做成,这种价格昂贵的包装物对科室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一些科室管理者认为医疗废物反正是废弃物,没必要把钱花在这上面,因此,为了节省成本,不用或少用符合要求的包装物,用比较廉价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物收集,以致转运途中包装物极易破损,引起医疗废物泄漏,对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职业安全危害。
1.4 医务人员不按要求分类收集
临床科室工作繁忙,加上不重视医疗废物分类放置的工作,5大类医疗废物互相混放,尤其是损伤性废物丢进装感染性废物的黄色胶袋中,工作人员在收集时,极易刮伤。另外,盛装医疗废物过满,超过容器或包装物最大容纳体积的3/4,运载时,易发生泄漏而增加职业安全的风险。
1.5 运载工具不完善、暂存地不合理布局等因素
医疗废物暂存地不合理布局、运载工具配置不合理也是引起工作人员发生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
1.6 专职人员的健康保障令人担忧
由于医院后勤社会化,专职人员定期体检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
2 防护对策
2.1 医院领导重视,后勤部门把好采购质量关
对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给予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建议对医疗废物带来的所有(或部分)支出记入医院财务支出,而不记入(或部分记入)科室成本。总务科采购包装物时把好质量关,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临床科室使用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包装物,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运送医疗废物的工具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漏、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3]。
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针对性培训
要求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掌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的文件规定,熟悉医院制订的医疗废物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知识、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掌握发生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培训后考核,每年定期开展培训,对新来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2.3 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宣传教育及督导
了解职业安全危害的重要性,提高防患意识。在医疗废物收集及转运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标准预防的要求:穿戴好口罩、帽子、防护服、长筒胶鞋、橡胶围裙、橡胶手套等,切忌徒手抓取损伤性废物,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每次收集、转运完毕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并洗澡。
2.4 加强消毒环节的管理
污染的防护用品,及时消毒备用,一旦发现防护用品破损应及时更换,盛放医疗废物的转运车辆、容器装卸后,应及时清洁、消毒。
2.5 加强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产生医疗废物的各科室,做好严格的医疗废物分类,损伤性废物严禁混入其他医疗废物或生活垃圾中。
2.6 加强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及上报工作
工作中一旦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包扎伤口。如暴露于HBV,应在24 h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血液HBV表面抗体检查,阴性者给予全程乙肝疫苗接种,HBV表面抗体阳性者,无需免疫接种[4]。处理后报相关职能部门。
2.7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作为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5],并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分层封扎袋口,收集人员按规定的路线出入。当包装物或容器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以防污物直接接触身体。
2.8 规范收集
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包装物或容器达3/4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容器的封口严密[6-8]。
2.9 感染控制科加强对各相关部门工作的督导
医院感染控制科的工作人员经常下科室对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的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提供充分的防护用品,指导正确使用。
2.10 关心专职人员的身体状况,体检上给予优惠政策
建立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的健康档案,享受正式职工的体检待遇,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他们受到健康损害[3]。
3 讨论
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弱势群体,也是职业安全危害较高的人群,医院管理者、各科室、各相关的职能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规范其操作行为,加强培训和宣教力度,给予充足的物力、财力支持,减少在医疗废物收集环节中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尽可能地避免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廖玲,王思佳,陈贤梅.医疗废物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5):72.
[2]马建雄.农村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31.
[3]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310-311.
[4]刘文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20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及消毒技术规范摘要[S].2002.
[7]黄金梅.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120-121.
医疗废物封口方式范文3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第三条卫生部对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第二章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职责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内容包括:
(一)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各产生地点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
(二)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产生地点、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制度及从产生地点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要求;
(三)医疗废物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送及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有关交接、登记的规定;
(四)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的特殊操作程序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五)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置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
构内处置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
构内处置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三)负责组织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
(四)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工作;
(五)负责有关医疗废物登记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六)负责及时分析和处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其它问题。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
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月逐级上报至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半年汇总后报卫生部。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向卫生部报告。
发生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制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
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四)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
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五)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
门机构处置;
(六)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
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七)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
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十)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
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第十三条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第十四条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第十五条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第十六条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七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八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第十九条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
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二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
(六)避免阳光直射;
(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第二十二条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
条件。
第二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第二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第二十六条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二十七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
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二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二)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章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第二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
定,熟悉本机构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
(二)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的正确方法
和操作程序;
(三)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
安全防护等知识;
(四)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
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五)掌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三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三十四条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和抽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的工作
状况;
(三)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登记资料和记录;
(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五)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及调查
处理情况;
(六)进行现场卫生学监测。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
疗卫生机构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
发生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十七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发生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
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四)未对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五)未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的;
(六)自行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医疗卫生机构,未定期对
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使用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不符合要求的。
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医疗卫生机构内丢弃医疗废物和在非贮存地点倾倒、
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三)未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四)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的,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七章附则
医疗废物封口方式范文4
一、口腔门诊工作制度
1.口腔诊疗工作有一名分管院长分工负责领导门诊工作,门诊部主任全面负责管理口腔门诊诊疗工作。各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
2.严格遵守《医院员工守则》;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坚守服务承诺信条。
3.科主任组织科室人员学习以提高业务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督促和指导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提高医疗工作质量。
4.严格遵守上下班时间,不迟到早退。做好班前准备,准时开诊,工作时间不离岗,离开诊室向科主任请假,对迟到早退人员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严防发生差错事故。
6.严格遵守口腔科感染管理规章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7.认真学习各种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合理使用,避免损坏。检查并记录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养情况,发生故障及时报告科主任。
8.保持诊室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
9.关心体贴病人,态度和蔼,解答问题耐心有礼貌。
10.按规定认真书写门诊病历,预约复诊时间。
11.按规定收取治疗费用。
12.按规定合理用药。
13.对疑难病例不能确定诊断时应请上级医生会诊。
14.患者就诊当次未能确诊,治疗四次以上未能解决问题者,及时报告科主任。
14.工作时衣帽整齐,禁止大声喧哗、聊天。
15.同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协作、共同提高。
16.下班前要关电闸,水门,气门,门窗,保证安全。
17.维护本院利益,维护科室利益,爱护公物,开源节流。
18.时刻保持高昂的工作激情,有责任感,有爱心。
二、科室员工沟通协调工作制度
一、沟通协调形式
1、科室每2月举行一次员工意见沟通协调会议,让科室领导与员工、员工之间进行广泛地交流和沟通,以便协调工作,发现存在问题,及时作出整改。
2、员工沟通协调会的开会时间,一般应至少提前3小时通知员工,保证员工意见能及时在沟通协调会上反映。
3、遇到有些问题在科室协调会上不能解决的,可咨询医院相关部门,将该职能部门意见在沟通协调会上通报。
4、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可利用科会或科室民主管理小组扩大会议进行沟通协调。
5、科室设置员工意见本,员工可以随时将问题和意见写在意见本上。
6、凡是员工意见经采纳后产生效果的,应得到公开表扬。
7、护士长每月征集科室员工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议。
二、沟通协调内容
1、总结工作和讨论工作计划
2、传达和学习上级和医院文件、会议精神,讨论贯彻落实上级和医院的决议及工作布署。
3、通报科室民主管理小组会议的决议。
4、需经科室民主管理小组讨论的重大事项,可事先在员工沟通协调会上征求员工意见。
5、讨论科室文化建设的实施。
6、根据科室在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讲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加以解决。
7、讨论分析科室确因管理疏漏而引起的投诉,广泛听取员工意见,提出整改措施。
8、通报科室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
9、其它关系科室建设和职工利益的事宜。
三、口腔医务人员医德规范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时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时知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
2.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务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患者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私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四、口腔全程优质服务制度
1、建立就诊流程,针对口腔科患者不同人群需要,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2、设立口腔分诊台及候诊室。
3、提供电话、就医咨询、纸巾、TV候诊、饮用水等,为病人提供优雅、舒适、方便的就医环境。
4、从着装、语言、行为、治疗处置上予以规范医务人员,不能使用服务忌语,与顾客交谈须站立回答,不能边低头做事边回答病人等。
5、为行动不便、年老体弱等患者交费取药,陪同进行各种检查。
五、门诊健康教育
1、门诊部主任必须重视并主管门诊健康教育,在候诊室醒目位置设立闭路电视和健康教育专栏,传播各科常见病和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急救等知识,经常更换宣传内容;督促医护人员在门诊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
2、门诊医护人员以口头讲解和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对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予指导;及时向病人或其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品。
六、口腔科绿色通道就诊制度
为了完善科室服务管理机制,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现制定绿色通道就诊。
(一)绿色通道适用人群:
1.持老年证者。
2.体弱多病者。
3.有肢体或智力残疾者。
(二)绿色通道就诊流程:
1.医护人员全程陪伴。
2.在和其他患者有效沟通后优先就诊。
3.提供专区候诊,休息服务。
七、口腔医患沟通工作制度
1、科室设专人(护士长)负责医患沟通工作,定期检查考核工作并做好各项记录。
2、医院在一楼候诊厅,设立院长信箱,院办负责每月中旬一次收集信函,及时交往主管院领导处理。
3、在门诊大厅公示医院投诉电话:85128509,口腔医患沟通热线电话85128530,电话对外公示。
4、设立顾客意见登记本、病人投诉记录本及好人好事登记本。
5、每月不定期发放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6、护士长负责每月一次的医患沟通座谈会与病人沟通,护士长指定人员做好现场记录(记录于工休会议记录本),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如不能现场解答的,应请示科主任或主管院领导后,给予答复。
7、科室医患沟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集中,对家长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整改、反馈,总结经验。
八、口腔感染控制业务学习制度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是确保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感染控制规章制度制订口腔科感染控制业务学习制度如下:
一、组织全科职工有计划自学相关条例、规范、制度,科内定期检查,医务人员掌握基本消毒隔离知识。
二、组织学习医院下发的有关感染控制知识,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知识,并由科主任负责考核。
三、定期组织科内感染控制知识、制度学习。
四、每年选派感染控制员外出参加学习,学习国内外口腔感染控制的先进方法。
九、医院感染在职教育与培训制度
1.对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加强在职教育,提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每月科内组织业务学习一次,每季专题讲座一次,每年外出学习一次。
2.对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由各临床科室挑选有实际工作经验、有威信的医师和护师担任医院感染监控员,由医院感染科对他们进行定期业务培训。
3.做好全员医院感染知识再教育,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普及教育,强化医院感染预防意识。培训方式可采用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文件、书刊或讲义,观看医院感染控制教学录像片,请专家作专题讲座,举办学术报告,医院感染知识考试等。
4.新分配来院的医护人员在岗前教育课程中应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5.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专业培训班,对其他人员进行培训。如医生抗生素学习班、护士消毒灭菌学习班、行政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学习班、清洁工的保洁培训班等。
十、医院职工培训制度
(一) 岗前教育制度
1. 医院要对每年新分配到岗的职工实行上岗前教育。岗前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周。
2. 上岗前职业教育主要内容:法规与理念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教育;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医院工作制度、操作常规、医疗安全管理措施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医学文件(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与质量标准;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当地医疗卫生工作概况及所在医院情况;现代医院管理和发展,以及消防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等有关内容。
3. 岗前教育要经院方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
4. 其他新上岗的职工,要依照本制度进行自学和考核。
5. 岗前教育集中培训应与试用期教育结合起来。新上岗的医务人员在试用期内,除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外,仍须坚持岗位教育培训,并在试用期结束前作出评价。
(二) 在职职工规范化培训制度
1. 根据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医院必须实行在职职工终身教育,抓紧抓好人才培训工作,从难从严要求,进行正规训练。
2. 医院对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应设专人管理,在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计划、组织和考核,建立技术档案。
3. 医院和科室应制订出在职职工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计划,以及保证计划完成的具体措施。
4. 对所有职工的培训,都要强调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可采用通过岗位实践、脱产进修、建立导师制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和深化专业理论、实践能力以及外语水平。
5. 医院应定期检查培训计划执行情况,至少一年一次。对培训人才成绩突出的单位,应予奖励。
十一、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
1. 患者知情同意即是患者对病情、诊疗(手术)方案、风险益处、费用开支、临床试验等真实情况有了解与被告知的权利,患者在知情的情况下有选择、接受与拒绝的权利。
2. 履行患者知情同意可根据操作难易程度、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与后果等情况,决定是口头告知或是同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
3. 由患者本人或其监护人、委托人行使知情同意权,对不能完全具备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应由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人代为行使知情同意权。
4. 医院需要列出对患者执行书面“知情同意”的目录,并对临床医师进行相关培训,由主管医师用以患者易懂的方式和语言充分告知患者,履行签字同意手续。
5. 对急诊、危重患者,需实施抢救性手术、有创诊疗、输血、血液制品、麻醉时,在患者无法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又无法与家属联系或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病情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时,应紧急请示报告科主任、医务处,院总值班批准。
6. 临床医师在对病人初步诊断后要向病人进行告知疾病特点及检查、治疗方法、治疗的后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对于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应在取得病人的理解同意后,方可实施。
7. 如果病人对检查、治疗有疑虑,拒绝接受医嘱或处理,主管医师应在病程录中作详细记录,向病人做出进一步的解释,病人仍拒绝接受处理等情况,也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报告。
8. 如果病人执意不同意接受应该施行的检查或治疗,则不可实行,但应告知可能产生的后果,由病人或委托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9. 手术、麻醉前必须签署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主管医师应告知病人拟施手术、麻醉的相关情况,由病人或家属签署同意手术、麻醉的意见。
十二、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
1、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诊疗操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切实落实手卫生和标准预防。
2.所有就诊病人均使用一次性检查盘。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消毒灭菌物品标识齐全,按要求专柜专区有序存放。
3.使用后诊疗器械按照“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SOP”进行预处理、回收清洗、灭菌流程进行。
4.三用枪、光固化、椅位拉手等使用一次性套子。干罐持物钳4小时更换一次,冲洗方盘每日更换一次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6.高速手机部件、低速手机部件: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内腔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然后由供应室统一收集处置。
7.消毒浸泡液管理:全部消毒、灭菌浸泡液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定期更换,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个容器均要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并设立登记本,对每次更换时间、每天监测所得消毒液的浓度、每次浸泡物品的起始时间均要进行登记。
8.修复、正畸技工室物品管理: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每次使用后均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5-10min后,流动水下清洗干净,晾干,放于清洁容器中保存备用。
9.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清洁,每天进行开窗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针对气、水枪、高速涡轮机钻使用时,对环境中空气和物品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以及用后的器械粘有血液、唾液、分泌物等,是细菌繁殖的重要培养基的原因。要求护士要及时回收医生使用后的器械,并于室内安装符合要求的动静态空气消毒器,定时消毒并登记。地面、物面每天清洁打扫、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未消毒处理。建立环境、物表消毒登记本。
10.防护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在可能接触血液、被血液污染的唾液或口腔黏膜时,医生必须戴手套。诊治每例病人前须洗手和更换新手套,医生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在操作时被液体污染或沾湿时立即更换,防护镜则先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毛巾擦净,再用清洁剂洗涤。
11.严格做好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日产日清等长效管理。
12.加强监控:每季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对口腔科进行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项目的微生物监测,如:空气、物表、无菌物品、无菌浸泡液、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等,以及随时检查无菌操作的执行情况,并将监测、检查结果及时向科室进行反馈,每季一次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整改措施。
2、标准预防防护制度
1.工作前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完全覆盖鼻部和口腔)、戴防护眼镜和乳胶手套,必要时使用面部保护罩。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操作前洗手、干手、护手、戴手套。手套疑有破损应及时更换;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4.使用正确的洗手方法。
5.操作者手部皮肤如有破损,清洁后立即用防水敷料包扎,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或防刺穿手套。
6.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7.遵守锐器管理原则,防止锐器伤。
8.发生锐器伤,遵循“职业暴露处理程序”:急救,报告,紧急血液测试,跟进或预防用药。
9.定期体检,做好个人免疫接种。
10.常规的环境清洁与消毒,避免空气污染。
11.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置医疗废物,特别是锐器及化学性液体,保持环境安全卫生。
3、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1.手术室、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应配备合格的非手触式水龙头、干手物品或者设施,避免二次污染。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②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②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4.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②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5.洗手方法:
①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②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③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六步洗手法):
A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B手心对于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C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3。
D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E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F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④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6.手消毒方法:
①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②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步骤进行揉搓。
③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7.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先洗手,后消毒。
②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8.外科手消毒的洗手方法与要求
①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②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③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④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9.外科手消毒方法
①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min-6min,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要求时,手术医师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②免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10.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
①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②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③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④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⑤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4、已知传染病患者防护制度
1. 医务人员为已知的传染病人如HIV、HBV阳性、SARS等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应戴口罩、帽子、穿防渗透隔离衣、眼罩或防护面罩、双层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操作结束后用抗菌皂液及流动水洗手。
2. 若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将污染的双手使用消毒液揉搓消毒2min后,再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3. 连续进行检查、治疗、护理病人时,接触一个病人后以抗菌皂液及流动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抗菌消毒剂搓擦2min。
4. 手直接接触污染源者,应将污染的双手使用含醇或碘手消毒剂搓擦2min再用皂液流动水洗净。
5. 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手和皮肤可采用有效碘5000mg/L的碘伏擦拭作用3min-5min,或用乙醇、异丙醇与醋酸氯己定配制成的消毒液等擦拭消毒,作用3min-5min。也可用氧化电位水冲洗消毒。
6. 血源性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手,可用除菌皂液流动水洗手后用5000mg/L的碘伏消毒或乙醇、异丙醇、醋酸氯己定消毒液搓洗5min,然后用水冲洗。
7. 对结核病人污染的物体表面,可用0.2%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或二溴海因消毒液擦洗。对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霍乱、炭疽等可用有效溴或有效氯1000mg/L-2019 mg/L作用30min消毒。
8. 如遇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杆菌、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病人污染的器具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mg/L-2019mg/L浸泡30min-45min后,流水冲净,干燥,耐高温的器具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部分可在清洁后再次浸泡在含二溴海因消毒剂1000mg/L-2019mg/L浸泡30min-60min后,流水冲净,干燥,清洁、干燥、消毒、灭菌依次完成。
5、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HIV暴露应急处理
1.保持镇静。
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3.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6.尽早实施预防性用药。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7.随访和咨询。在暴露后第6周、第12周及6个月,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暴露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
8.登记和报告
二、锐器伤应急处理
1.保持镇静
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3. 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以流动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周围的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洁受伤部位。
4.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5.登记和报告
三、登记和报告制度
1.登记内容: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HIV暴露还需登记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2.报告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科(或医务科)HIV阳性职业暴露报区或市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血液及体液外溅的应急处理
1.外溅物仅是少许点状飞溅,立即戴手套用75%酒精纸巾擦拭,再用清水清洁、干燥;丢弃手套,洗手或手消毒。
2.如果飞溅物较多,立即戴手套用吸水性能强的纸巾或一次性 洁布擦拭外溅物后丢弃,再根据污染部位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1)地面或设备表面:用浸满1000mg/L含氯消毒液的清洁布浸泡该区域3-10分钟,丢弃该清洁布,再用清水反复清洁、干燥;丢弃手套、帽子、口罩,更换工作服,洗手或手消毒。
(2)裸露的皮肤: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再用洗手液和清水反复清洗并干燥;丢弃手套、帽子、口罩,更换工作服,洗手或手消毒。
(3)工作服:立即脱下工作服,用1000mg/L(1%)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10分钟,再用清洁剂及清水反复清洗并干燥。
6、口腔专科消耗性材料的感染控制制度
一、保存的方法及要求:
消耗性材料(各类调拌材料、光固化材料及粘结材料)应保存在干燥防潮处,清洁保存。
二、使用过程的感染控制要求及方法:
1.要求:避免材料污染而引起交叉污染。
2.方法:①取用调拌材料时,要求手部清洁,并用消毒干燥的器械按需取出适量材料后立即上盖,一经取出不能再回收。②取用光固化材料时要求手部清洁,并用消毒干燥的专用器械取适量材料放于干燥、消毒处,一经取出不能再回收。③使用粘结材料时用一次性小毛刷、滴板,可重复使用的滴板使用后需送高压蒸汽灭菌。
三、消耗性材料的外包装及不能高压蒸汽灭菌的器械每次使用后需用化学擦拭消毒(如75%酒精等),所有化学消毒液不能接触材料,以免材料变性。
8、 重复使用器械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1. 器械使用后椅旁预清洁。
2. 保存与运送:密闭保湿保存及运送,到供应室清点数量。
3. 清洗:机械自动化清洗:超声清洗,漂洗,养护,烘干一步完成。
手工清洗:预消毒,加入多酶水下刷洗,漂洗。
4. 干燥:机械烘干或手工擦干。
5. 养护:机械养护或手工养护。
6. 包装:纸塑包装或存放器械盒。
7. 灭菌:耐高温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空心器械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器械采用化学消毒法,有条件者可采用等离子灭菌或EO灭菌。
8. 发放:按回收数量等量发放,无菌车(容器)密闭运送到使用单位(科室)。
9. 贮存:专用无菌物品储存柜保存,纸塑包装保存期6个月,布类包装保存期一周。裸露灭菌保存时间不超过4小时。
10.定期对灭菌后器械进行抽样无菌检测并记录。
8、口腔诊疗器械维护和保养制度
1.掌握各类诊疗器械的性能,根据其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使用范围由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及各科室护士负责保管,及时消毒,分别保管,防止生绣老化,提高使用率,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保持性能良好,各班认真交接。
2.使用医疗器械必须了解其性能及保养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用后须经清洁处理,消毒后归还原处。各科室仪器设备发生故障,使用人员应立即报修。凡因不负责任或违反操作规程,而损害医疗器械的,应根据医院赔偿制度进行处理。
3.精密、贵重仪器必须有专人负责保管,应经常保持仪器清洁干燥。各种仪器,应按其不同性质妥善保管。各科室药柜子的急救药品等,根据临床实际保存一定数量的基数,便于临床急用,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取用。
4.根据药品种类与性质(如针剂、内服、外用、剧毒药等。)分别定位专柜存放(毒麻药按照毒麻药管理使用办法保管使用)做到标记明确,每日检查,保证随时应用,并有专人负责领取与保管。
5.定期清点、检查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发现有沉淀、污染、变色、过期、瓶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有涂改,不得使用。
9、口腔模型室规章管理制度
1.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手的清洁原则,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及时更换。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要严格洗手。
2.牙科托盘现取现用,取出后不可放置于工作台面上,污染过(疑似)的托盘不可再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3.从口腔内取出的阴模先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根据材料性质不同选择不同消毒方法:
(1)藻酸盐材料
性质:容易变形,性能不稳定
方法:冲洗——灌入石膏——成型——剖离——5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石膏表面——统一紫外线照射一小时。
(2)硅橡胶
性质:不易变形,性能稳定
方法:冲洗干净——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消毒20-30分钟——灌入石膏——成型——剖离——统一紫外线照射一小时。
四、调印模、灌模所用调拌刀、橡皮碗一用一消毒,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一用一消毒处理。
五、甲冠制作用:
器械:打磨机、车针、切盘、各式磨头、砂轮、调拌刀、手术刀、雕刻刀、杯子,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物品:毛笔、修改用美工笔用后及时清洗、消毒、晾干。
制作完成后甲冠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冲洗干净—试戴。
六、调试义齿与外来调改义齿
冲洗干净——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交于临床医生进行调改。
10、化学消毒液监测制度
1.根据物品的性能及病原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和使用方法。
3.需消毒的物品应洗净干躁,浸泡时打开轴节,将物品浸没于溶液里。
4.消毒容器(或池)专用,有标签显示,消毒剂应定期更换,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加盖,最好当天配制当天使用。
5.各科室有专人(质控护士)负责化学消毒液监测工作,指导卫生员正确的消毒程序。
6.质控护士每日使用前或必要时对有挥发性的消毒液的有效含量进行试纸测试并及时调整浓度,随时进行抽查;对较稳定的消毒剂,如2%戊二醛,每周监测浓度。
7.质控护士须定时作好消毒液有效浓度登记。
8.监控护长定期对护理人员及卫生员的消毒环节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按奖罚制度处理。
11、口腔卫生保洁制度
1.由护士长全面负责各科室保洁管理工作,医生、护士协助护士长搞好诊室保洁管理工作。
2.护士长要全面指导、检查督促护理人员及工勤人员认真做好“三化”(物品放置规格化、工作制度化、操作程序化)管理工作,定时检查了解落实情况。
4.各科室陈设规范,各种物品、器材、药品定点、定位、定班、定人负责。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实落实对各室、走廊、厕所等消毒6.保洁人员切实履行岗位责任制,认真负责保洁杂勤管理,达到保洁要求:
(1)地面及楼梯踏步清洁卫生,无杂屑、无痰迹、无烟蒂、无明显灰尘和其它废弃物。
(2)墙面保持清洁,无灰尘、无污迹、无蜘蛛网、无乱张贴。
(3)门窗(玻璃)清洁明亮、无斑迹、无污点、无积尘。
(4)卫生间地面、隔断、墙壁清洁干净无迹,无臭味、无苍蝇、无积垢,地漏、马桶及水池下水不因保洁不净产生堵塞;手纸篓内容物不外溢;洗手池、台面、镜面干燥无污迹。
(5)外部环境地面楼顶及平台无杂屑、无痰迹、无烟蒂、无垃圾死角;下水道、发现堵溢及时向甲方报修;绿化区内无塑料袋、快餐盒、香烟盒及烟蒂等各种废弃物;灰箱外无垃圾、无污水溢流、基本无苍蝇。
(6)承包区域内物品设施表面无灰尘、无污迹,物品排放整齐。
(7)所有垃圾按规定收集、包装、消毒、处理并做好各种台帐。
(8)厕所设专人负责打扫、消毒。
12、诊疗室环境日清洁、消毒常规
一、空气消毒:
1.通风:早上上班前、中午、下午班后各通风0.5~1h。
2.消毒:方法一:紫外线消毒。每日班后使用紫外线灯消毒1h。
方法二:空气动态消毒。采用多功能动态杀菌机进行空气动态消毒。二、
二、地面消毒:
1.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含清洁剂水拖地每天2次(早上、中午各1次)。
2.有传染病流行时改为第一遍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第二遍用清水拖地。
三、物品表面消毒:
医务人员手接触的地方用避污薄膜纸覆盖,薄膜有破损地方或没采用避污薄膜纸覆盖者用中效消毒液擦拭。每天下班后用250~5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停留10-30min后用清水擦拭、清洁。
四、注意事项
1.诊室空气提倡通风换气。
2.采用紫外线消毒要注意环境评估及使用注意事项:
①室内保持清洁干燥,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②紫外线灯管距地面2M,用于物体表面消毒时,灯管距物体表面不超过1M。
消毒时间从灯亮5min后开始计时,消毒时间为0.5-1h。
③紫外线灯累计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000h,使用中强度不低于70μW/c㎡,新灯强度不低于90μW/c㎡。紫外线强度计至少一年标定1次。
④消毒完毕,打开窗通风换气,方可入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⑤紫外线灯管每周用95%酒精棉球擦拭1次,如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3.诊室地面不提倡常规使用化学性的消毒液拖地,遇有污染或传染病流行时,用有效氯或有效溴500mg/L消毒液拖地。
4.治疗过程中所有接触到的设备或物体表面都应采用屏障防护技术(即覆盖防污膜)。
13、牙科手机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指引
(一)流程图
个人防护:按标准预防措施,附加防护面罩
椅旁预清洁:治疗完毕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s,用敷料或75%酒精棉球擦拭及时去除手机表面肉眼可见的污物,放入专用的回收盒暂存
回收:按不同医生分别放置,密闭运送到消毒室
清洗、漂洗:①手工清洗:使用含酶清洁剂或其他专用清洁剂,在液面下进行手机表面清洗及内腔的冲洗,在流动水下漂洗+纯水漂洗手机表面及内腔
②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检查机器性能、清洗酶、亮光剂是否足量,将手机稳妥安装于专用的清洗架,自动完成清洗、漂洗、消毒的全过程
干燥: ①手工清洗:用专用的高压**枪吹干手机内腔及表面
②全自动清洗机清洗:自动烘干
养护:检查手机的洁净度,选择带气泵的手机注油机完成注油保养程序或手工注油擦去多余养护油
包装:选用纸塑袋包装、封口或符合规范的包装材料包装,标记消毒日期及有效期
监测:首选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或采用卡式灭菌器裸露灭菌 检查灭菌监测指标合格,发放
(二)注意事项:
1.回收手机时采用使用后手机与灭菌后手机等量交换,便于手机的管理。
2.收集手机等操作过程中,注意小心轻放,防碰撞及跌落地面。
3.回收手机时要注意保湿并密闭运送。
4.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时,注意选用无泡多酶清洗液清洗。
5.注油首选带气泵的手机注油机进行注油养护,尤其是手工清洗的手机。由于带气泵的注油机,气压相对较大,注油经过:吹清叶注油斗吹清三个程序,注油均匀并能自动弃去多余油。
6.操作过程注意做好标准预防,特别在注油及包装过程,要避免经过清洁、消毒、干燥后的手机受到二次污染7.灭菌装载时不能堆放,采用包装时应处于竖立位置,包与包之间应间隔止超载及“小装量效应”。8.采用裸露灭菌法灭菌的手机,灭菌后存放在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时间不超过4h。9.灭菌温度不超过136℃,时间不超过4min。
14、超声波洁牙手机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的操作指引
(一)流程图
个人防护:按标准预防措施,附加防护面罩
椅旁预清洁:治疗完毕后及时用75%酒精纱布擦拭,去除表面肉眼可见的污物及血液,盖上保护套,放入专用的回收盒保湿暂存
回收:按不同医生分别放置,密闭运送到消毒室
手工清洗、漂洗:取下保护套,使用专用的卸针器分离工作尖及手柄,工作尖使用超声波清洗。手柄用含酶或专用的清洁剂进行表面清洗,手柄与工作尖连接处使用专用的小刷子在水面下进行彻底的刷洗,在流动水下漂洗+纯水漂洗
干燥:使用专用的高压**枪吹干手柄的内腔及表面或用清洁纱布擦拭干燥
检查、养护:检查手柄及工作尖的洁净度及性能
包装:拧紧工作尖,使之为工作状态,盖上保护套。选用纸塑袋包装、封口或符合规范的包装材料包装,标记消毒日期及有效日期
灭菌:首选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或采用卡式灭菌器裸露灭菌
监测:检查灭菌监测指标合格,发放
(二)注意事项
1.回收手机头时采用使用后机头与灭菌后机头等量交换,便于机头的管理。
2.收集手机头及清洗过程中,注意小心轻放,防碰撞及跌落地面。
3.做好椅旁预清洁,并注意保湿,防止血液及污物干固,增加清洗难度。
4.清洗时,要分离工作尖及手柄,并注意对工作尖接口处进行彻底的清洗。
5.洁牙手机由于带小电机,不能采用浸泡的方法进行清洗。
6.操作中注意防止锐器意外伤,并掌握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后及时盖上保护套。
7.灭菌装载时不能堆放,采用包装时应处于竖立位置,包与包之间应间隔一定的距离;防止超载及“小装量效应”。
8.采用裸露灭菌法灭菌的洁牙手机,灭菌后存放在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时间不超过4h。
15、口腔科小器械清洗、消毒操作指引
(一)流程图
个人防护:按标准预防措施,附加防护面罩
椅旁预清洁:使用后的细小器械用75%酒精棉球擦干净,扩大针类可采用盛有根管冲洗液的海绵或纱布器皿,椅旁护士手持扩大针柄上下提插去除污物的方法,治疗完后放入盛有多酶清洗液的回收清洗架,并置于器械回收盒暂存
回收器械:按不同医生分别放置,每椅位设器械回收盒,密闭运送到消毒室
预消毒: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10~30rain预消毒处理
清洗:细小器械连同清洗架放入超声波清洗槽内,加入适量常水或软水,按比例加入多酶清洗剂,加盖超声波清洗2-5min或按操作手册说明
漂洗:在流动水下漂洗----纯水漂洗
干燥:烘干
质控:检查器械的洁净度、性能
包装:用专用消毒盒装载或使用纸塑包装、封口,标记消毒日期及有效期
灭菌:打开盒盖,正确放置于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
监测:检查灭菌监测指标合格,发放
(二)注意事项
1.小器械包括各类根管器械(如扩大针、镍钛锉、充填针等)、各类车针、超声洁牙机工作尖、各类磨头等体积较小的器械,回收时注意防丢失,防职业暴露。
2.椅旁预清洁时注意防锐器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锐器的尖端。
3.回收器械时要注意保湿并密闭运送到消毒室。
4.如果采用封闭式全自动超声清洗机时,不用做预消毒处理,但小器械要放置于专用清洗架或篮筐清洗,防止器械变形、跌落。
5.超声波清洗时,要先开机空运转5-10min,排除溶解的空气。
6.采用裸露灭菌法灭菌的器械,灭菌后存放在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4h。
7.器械的包装、灭菌装载要符合规范。
16、口腔科可重复使用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操作指引
(一)流程图
个人防护:按标准预防措施,附加防护面罩
椅旁预清洁:使用后器械及时用敷料或75%酒精棉球擦拭器械的工作端,去除表面肉眼可见的污物,治疗完毕后放入专用的器械回收盒暂存
回收器械:每椅位设器械回收盒,保湿、密闭运送到消毒室
清洗:①手工清洗: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做预消毒后,用多酶清洗液进行水面下刷洗
②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将器械分类后,分别置于专用的清洗篮筐或清洗架清洗
漂洗:①手工清洗: 在流动水下漂洗 纯水漂洗
②全自动清洗机清洗:自动完成漂洗、消毒、上油过程
干燥:机械烘干,或用清洁纱布擦拭干燥
质控保养:检查器械的洁净度、性能,根据器械情况选择是否需上油
包装:选用纸塑袋包装、封口或符合规范的包装材料包装,标记消毒日期及有效日期
灭菌:选用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空腔器械选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法
监测:检查灭菌监测指标合格,发放
(二)注意事项
1.清洗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
2.遵循器械的清洗从使用后开始,做好椅旁预清洁,防止残留材料及污物干固,增加清洗难度。
3.椅旁清洁时注意防锐器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锐器的尖端。
4.器械暂存盒需要加入少许含酶清洗液,对回收器械进行保湿并密闭运送。
5.手工清洗时,要使用专门的刷子或海绵,造成器械的损坏,减少因器械光滑面损坏而引起的污物积聚,增加清洗难度。
6.手工清洗时,注意选用低泡或无泡多酶清洗剂,在流动水中进行冲洗,在清洗液面下进行刷洗,防止或减少气溶胶的形成。
7.有锈的器械必须先除锈再进行清洗。
8.清洗时应将器械轴节完全打开;机械清洗时按操作说明装载,不可超载;容器、管状类器械置于专用冲洗架上清洗;保证清洗质量。
9.做好有关节器械的上油保养工作,防止生锈,不能使用石蜡油进行器械保养和。 10.器械的包装、灭菌装载要符合规范。
17、模型消毒操作指引
(一)操作指引
1.个人防护 按标准预防措施,附加防水工作服防护面罩
2.运送 取出模型后用一次性袋密封运送至灌模室。
3.清洁与消毒
(1)硅橡胶印模清洁消毒方法:
清洁方法:流水下冲洗30s,滴干。
消毒方法:①手工消毒:取适量的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3rain,弃去浸泡消毒液,流水下冲洗30s,滴干,灌注模型。②机械消毒:模型自动清洗机清洁消毒后灌注模型(按厂家使用说明)。
(2)藻酸盐等亲水性印模消毒方法:
清洁方法:流水下冲洗30s,滴干。
消毒方法:取适量的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3min,弃去浸泡消毒液,流水下冲洗30s,滴干,灌注模型。
(3)石膏模型消毒方法:紫外线照射或臭氧消毒石膏模型30-60min;也可以选用医用高温消毒柜(按厂家使用说明)进行消毒。
(二)注意事项
1.灌模室要求 与诊室应分开,设污染区、消毒区及清洁区,有通风设备。
2.灌模室应悬挂模型消毒操作指引。
18、义齿修整抛光消毒操作指引
(一)操作指引
1.个人防护 按标准预防措施,附加防护面罩。
2.运送 义齿修整试戴后,用一次性袋密封运送到义齿修整抛光室。
3.义齿清洁流水下冲洗30s,滴干。
4.义齿消毒、修整抛光的方法
(1)义齿化学消毒法:取适量的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3min 弃去浸泡消毒液。
(2)义齿修整抛光:戴手套 义齿流水下冲洗 取适量抛光沙 义齿修整抛光 流水下冲洗30s 滴干(抛光沙一人一用一弃,保持操作台整洁) 义齿封袋送回诊室。
(二)注意事项
1.义齿修整抛光室要求 应与诊室分开,室内划分污染区与清洁区,有抽风设备,或有吸尘功能的义齿修整抛光机。
2.抛光轮每班更换一次,清洗后送压力蒸汽灭菌。
3.班前准备一人一用抛光沙,配制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
4.注意保持周围环境整洁通风
19、印模托盘消毒操作流程
1、 清洁:用流动水冲洗30S,滴干。
2、 浸泡:500mg/l有效氯消毒液2019ml浸泡30分钟。
3、 漂洗:在流动水下漂洗后,滴干。
4、 干燥:放置在托架上直至晾干。
5、 包装:用纸塑袋进行包装。
6、 消毒:高压蒸汽灭菌。
20、独立水源式牙椅供水管道的清洁、消毒养护操作指引
(一)操作指引
牙椅供水系统包括牙科综合治疗台上的供水瓶及其与三用枪、高低速手机、超声波洁牙机的连接水管。
1.每日班前 注满挂瓶蒸馏水,踩脚闸分别冲洗各连接水管(高、低速手机、三用枪、超声波洁牙机)至少30s。
2.每次治疗前 安装手机、三用枪工作尖或超声波洁牙手柄之后,踩脚闸冲洗各连接管道30s.
3.每次治疗后 将手机工作端或超声波洁牙手柄或三用枪工作尖放于漱口杯内,做好防护,踩脚闸冲洗30s。
4.每日班后 分别冲洗各连接水管2min,倒掉挂瓶余水,继续踩脚闸排出水分,直至各连接水管排出空气为止。
5.每周水路的消毒
(1)消毒前摘下所有手机,包括高速手机的光纤部分和低速手机的马达部分,三用枪头,如果工作头不能取下,摘下工作尖和超声波洁牙手柄。
(2)完成上述“4.每日班后”的操作后,摘下水瓶,注入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至少500mL反复摇动水瓶至少l0s后(消毒水瓶),将水瓶安装到牙椅上,踩脚闸分别冲洗各连接水管至少30s,关闭电源,等待lO~30min。
(3)lO-30min后,打开电源,弃去剩余的消毒液,踩脚闸排出水分,直至各连接水管排出空气
(4)关闭电源,摘下水瓶,用蒸馏水反复清洗水瓶3次以上,注入儿蒸馏水安装回牙椅系统,打开电源,踩脚闸分别冲洗各连接水管直至管道排净水分,排出空气。
(5)水路消毒程序完成。牙椅复位,关闭电源。
(二)注意事项
1.水路冲洗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2.保证每日班前、班后要冲洗各连接水管2min,每次治疗前、后要冲洗30s,冲洗时要做好遮盖,减少水雾污染空气。
3.独立水源式牙椅或超声波洁牙机供水管道保持干燥过夜,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水路的保养。
4.有条件者采用臭氧行水汽消毒。
21、牙椅排水管道的清洁、消毒操作指引
(一)操作指引
1.每次治疗后
(1)清洁:抽吸牙椅过滤水约1000mL,冲洗吸唾管道、痰盂下水道
(2)消毒:严重污染或传染病人采用下列班后清洁消毒方法。
2.每日班后
清洁:抽吸牙椅过滤水约1000mL,冲洗吸唾管道、痰盂下水道
消毒:抽吸500mg/L含氯消毒液约1000mL,冲洗吸唾管道、痰盂下水道
关闭牙椅电源:含氯消毒液保持10~30min
冲洗:打开牙椅电源,抽吸牙椅过滤水约1000mL,冲洗吸唾管道、痰盂下水道
管道干燥:空吸吸唾管道30s,保持管道干燥过夜
牙椅复位,关闭电源。
(二)注意事项
1.牙椅排水系统包括强吸、弱吸和痰盂及其排水管道。
2.抽吸式冲洗吸唾管道,保持痰盂清洁无异味,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3.强吸、弱吸等开放管道,班后要采用保护套遮盖保护。
22、防止手套交叉污染的方法
口腔诊疗中医护人员的污染手套,只能接触薄膜防护部位。所有接触过的器械(包括未使用的),必须消毒或灭菌后再使用于其它病人;所有接触过设备表面(如读片屏幕、牙科材料瓶等),治疗后必须进行清洁、擦拭消毒和干燥处理。
污染手套接触清洁物品时防止交叉污染供选择的方法如下:
1.更换手套。
2.戴塑料薄膜手套,用后即弃,保留乳胶手套。
3.使用一次性纸巾隔离取物,用后即弃。
4.接触后,经过清洁消毒或灭菌后再使用。
5.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使用。
23、医疗废物内部分类、收集、处置、转运制度
1.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收集于指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盛装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2.各科室每天定时(16:00-17:00)由产生地收集员将封扎后并挂上医疗废物类别标签(包装物无渗漏、无遗撒)医疗废物,送指定地点与暂存地收集员交接签收,做好交接记录(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3.各科室不得将生活垃圾混入医疗垃圾中,一旦混入一律作医疗废物处理,一并纳入科室医疗成本考核。
4.收集员在接触医疗废物应穿戴个人卫生防护用品。
5.收集员将医疗废物送暂贮存地点时,应分类按指定地点存放,不得露天存放。
6.收集员每两天与清源固体垃圾焚烧中心交接一次,并做好转移联单登记等手续。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若中心未及时清运,应主动电话通知,并做好适时记录联系情况备案。
8.收集员对医疗废物转运后暂时贮存地点的墙壁、地面、空气、用物等应立即进行消毒和清洁,并做好消毒登记。墙面和地面可用有效氯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1-0.2%过氧乙酸拖擦;空气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用过氧乙酸熏蒸,用量按1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小时,防止蚊、蝇滋生。
9.产生地收集员与暂时贮存地收集员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监督。若有违反《条例》的事和行为将依法处理。
10.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实行日报制度,工作人员应将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情况以日报表的形式上报给监控部门。
24、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指引
1.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戴加厚橡胶手套。必要时使用钳子或镊子分检废物,不能直接用手分检废物,防止职业暴露。
2.有医疗废物袋、盒,装载前检查是否完整无损,防破损,防渗漏。
3.按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并贴黄色标签: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4.所有锐器谁产生,谁处置,+直接放入锐器盒,锐器盒装载满3/4时封口,并标明时间、产生地与重量。
5.装医疗废物时不超装,密封袋口,运送医疗废物时不超载,贴标签,注明单位、科室、医疗废物种类,经手人。
6.按医院规定的路线密封运送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封口方式范文5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
持续质量改进是指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意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其观点主要是强调持续不断改进,其工作指标是动态的持续性提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承诺,“非常好”还不够,认为质量总能得到改进[1]。NICU是医院内治疗与抢救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内感染发生与控制的重点部门。NICU的特殊环境、收治的特殊对象和经常使用的侵入性操作诊疗手段是导致NICU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应用于环境因素等易造成感染的环节中,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NICU2012年10月~2015年9月入院的足月新生儿共 7085 例为观察组,2010年1月~2012年9月入院的足月新生儿 6729 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成立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 小组成员由临床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护士担任组长,配备组员3~4人,科护士长负责工作指导。
1.2.2完善医院感染小组工作内容 医院感染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及工作要求,每月召开工作会议,评估、分析医院感染质量检查结果并进行汇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完善环节管理。
1.2.3相关知识长期培训 进入NICU工作的新员工(包含清洁人员)一律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医院感染小组每月进行1次院感知识培训并考核,内容包括:如何正确洗手、病室合理分区、人员出入室管理、环境消毒、物品消毒隔离等,要求人人过关。
1.2.4 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方法
1.2.4.1病区合理分区 严格区分新生儿感染病区和非感染病区,合理布局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和处理室。非感染病区根据新生儿病情分为重症监护区、足月儿区、早产儿区。病床之间距离不小于90cm。
1.2.4.2环境消毒 采用人机共存的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对使用中动态环境空气进行持续净化消毒,定期清洗过滤网。在做好保暖的前提下,开窗通风2次/d,30min/次。隔离病区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程,患儿离开隔离病区,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1.2.4.3物品消毒 新生儿用品包括衣服、奶具等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病室内的婴儿床、使用中的暖箱、抢救辐射台、电子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及管线,每日清水搽拭清洁,发生污染随时消毒;连续使用的暖箱每周更换,患儿出箱后彻底终末消毒;抢救器械如呼吸机管道、复苏囊、氧气湿化瓶、输氧管道等使用后,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消毒。隔离病区使用后的器械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进行初步清洗、处理,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消毒灭菌。呼吸机使用后及时按规范做终末消毒,冷凝水及时回收、灭菌后再弃之。患儿接触的布类每日更换清洗、灭菌。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各人专用,听件部分一用一消毒。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物品、无菌物品保证一人一用一更换。
1.2.4.4人员管理 进入NICU的医务人员必须更换专用衣、帽、鞋,戴口罩,洗手;离开病区时,应脱去NICU专用衣,换外出衣及外出鞋。每个病室患儿采用责任制工作模式,固定医务人员,减少人员进出次数,可以进一步降低NICU空气污染的危险性。
1.2.4.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保持手部卫生清洁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而洗手是控制院内感染的第一道屏障[2,3]。将正确洗手步骤指引图片张贴在洗手池旁。NICU门口安装感应式冷热水洗手设施,并备干手纸;各病室门口及每床均配备手消液。医务人员每接触一位患者前、操作前、接触患者床单位、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后均要求洗手。
1.2.4.6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严格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管理,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包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用黄色垃圾袋包装,损伤性废物用锐器盒包装,同时设有警示标示及记录标签。转交医疗废物必须认真登记签名。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袋3/4时即进行有效封口,包装袋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须增加一层包装。
2 实施
2.1明确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改进问题 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每月召开质控分析会,针对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出现急需解决的确定为质量改进问题。
2.2根据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 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改进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实施。
2.3抓薄弱环节 加强节假日、周末、夜间等薄弱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轮流检查和监督工作人员各项制度落实情况。
2.4落实质量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管理科有完善的新生儿科感染控制及环境监控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并有专职人员负责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定期到现场督查和指导。护士长每月随时关注医院感染质量小组整改措施实施的效果,帮助分析每个环节,总结经验,将整改措施作为新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工作标准,使医院感染控制质量持续改进。
2.5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处理。
3 结果
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见表1)。
4 讨论
CQI强调持续、全程的质量控制,强调在原有质量基础上不断定位更高的标准[4]。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实施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信息反馈,逐步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机制。通过全员培训、加强薄弱环节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强化了工作人员全员、全过程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了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持续改进。
完善的新生儿科感染控制及环境监控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保障了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从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降低NICU医院感染率为目标,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逐一落实,将质量控制落实在每个细节管理中,使医院感染质量进入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NICU院感质量控制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林文娟,付彦丽,章莉.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18):2934-2935.
[2]邢娟,桂思卿.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与影响依从性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1,6(25):1533.
医疗废物封口方式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06-02
采供血机构是一个特殊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形式,决定了工作人员可能会在每天的工作中,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在采集血液及血液分离、检验中,如有刺破皮肤、血袋破漏、阳性血接触,操作中及医疗废物处理当中,都会受到遭受职业暴露危险的侵害,由此导致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的机会也会增高。
职业暴露是指采血、分离、检验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病毒感染的血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在采血中被含有这些病毒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均有可能被感染,随着这些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日趋严重[1],给采供血业务人员身心构成威胁(职业暴露人数日益增多)。为此,首先要做好职业暴露安全的有效性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将能有效防止职业暴露危险的发生。下面结合学习和实践体会对其职业暴露产生原因及如何防范谈点粗浅看法。
1 产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及构成伤害类型
1.1工作强度增大,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
随着输血事业发展,临床供血量日趋增大,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大,因为人力资源不能及时配备,在工作强度、工作量加大的情况下,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血液采集、分离、检验等工作,只有通过简化操作规程才能完成任务。另外,工作人员还要参加各种检查,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及不断学习,参与投入新技术的引进,开展项目中额外工作,在大量的在工作、学习、技术不断更新的压力下,工作人员感到身心疲劳,难免在工作细节上出现偏差,淡化防范意识。
1.2 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缺乏规范性
不能够规范化地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工作中操作不当,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职业伤害,自我防范意识差,不能做到“标准预防”。血液检验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溅到工作人员面部的情况,此时,在未按规定带口罩、帽子、防护镜、未穿防渗漏性能的隔离衣的情况下,则很容易受到职业伤害。在采血操作中,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用品时,重新套针头帽时,如不注意极易在无意中被针头刺伤。在血液成分分离中,有可能离心热合发生破漏现象,在操作中如不按照规定带手套,手皮肤破损情况下,没有手套对皮肤的屏障保护作用,直接接触献血者血液后,极易受到伤害。
1.3 在差的环境及凌乱工作中淡忘防护意识
采血护士与针打交道次数多,尤其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进行采血,极易受到针刺的危险。在环境拥挤,献血者多的情况下,采血人员一时难以应付,忙乱中,带手套怕浪费时间,太忙,顾不过来时,不带手套,完全不顾防护意识。
1.4 职业暴露知识培训标准预防原则应用不规范
在教育学习中不够重视,使员工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所以如果造成伤害也是在所难免的,重点在“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标准化培训。对“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原则”,“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培训不到位,业务人员法制观念、规范自我行为、控制感染意识和观念不强。
2 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
2.1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规范化操作
在工作中,要求业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强调操作后洗手重要性和操作前带手套后规范操作的活动范围。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用水清洁,用肥皂冲洗干净后,再用消毒液进行手消毒。检验人员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措施规范执行,防护用具的应用的规范性,是防止职业暴露的重中之重,强调此类人员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穿戴具有防护渗透性能隔离衣,对防治血液大面积飞溅污染工作人员身体,提供预防护屏障。
2.2 操作中注意事项的规定要求
在工作中,对有皮肤破损者,按要求应避免与血液接触,但如果无法回避接触,血液操作时,应将皮肤的破损处用创可贴等保护后,再戴双层手套。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但需要重新套上针头套时,最好单手操作,防止另一只手被刺破。
工作中不能用戴手套被污染的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如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2.3 严格按照血站废物管理规范有效进行标准化操作
血液采集、分离、血液检测中产生的废物,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多种病毒,如不规范化操作,将对直接接触人员产生职业性危害。
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采血针、针头和容易致损伤的废物及时毁形后直接装入防渗漏的容器中,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将口密闭拧紧,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装放量不得超过容器的2/3,扎紧,密闭盛装容器,标识后,密闭运送,用后的污物必须进行及时统一消毒处理。制备分离后废弃的血袋套入专用塑料袋,将口扎紧后贴签,进行标识后放入专用塑料桶内,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发现漏血及时冲洗,用“84”消毒液消毒后,套双层塑料袋,扎紧。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后,按程序进行报废处理,以防对个体造成伤害。
3 职业暴露产生后的处理措施
3.1 自来水清洗去污处理
清洗去污就是保持血液等物潮湿,将血袋上大量血迹去除,尽可能将表面污染降低到比较安全的水平,也是保证消毒灭菌成功的关键。如血液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液自来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0.9%生理盐水彻底清洗黏膜表面。如采血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割伤、出血性损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深部血液后,再用肥皂和水冲洗干净。
3.2 消毒灭菌处理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干净后,被暴露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并包扎伤口。
4 讨论
尽管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安全防范风险必须从根本做起,不仅要靠建立完善规章制度,SOP作业指导书的落实执行,业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管理办法,职业暴露防止、规范及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加强培训有关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防护标准等知识培训,避免职业暴露发生,最大限度控制人员职业暴露后可能带来的伤害,保障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文严.性传播疾病的临床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