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文1

一、“多彩课程超市”的设置情况

2011年9月初,我校开始在三至六年级设置“多彩课程超市”,共包含17门课程,每个星期五下午授课,采用走班制教学。2014年9月,学校完善了“多彩课程超市”的课程,增设了模型、巧手编发、家政小能手等,共设5大类30门课程。上课时间也由原来的两节小课,变成现在的一个小时。目前,二至六年级教学方式采用走班制、一年级采用走师制。

二、“多彩课程超市”的实践

1.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1)“多彩课程超市”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地位,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增强了大家的课程意识,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2)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首先,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认识。其次,积极搭建平台,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最后,学校积极提供外出学习机会,让大家走出去开阔眼界,激发科研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经成为我区教师晋级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反过来又成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一大动力。

2.拓展校本课程门类和科目

“多彩课程超市”是基于本地、本校的资源和需求而开发的,其目标和意图很明确。我们根据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调查问卷,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由学生和教师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制。

3.构建本校校本课程

我校从实际出发,制订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对本校课程作出顶层设计。教师根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设计所教课程的实施路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志向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修习。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旨在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样性、灵活性,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并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使之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这与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办学理念相符。

4.校本课程纲要的撰写

为了进一步丰富“多彩课程超市”的内涵,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我校课程超市的老师们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特色,自主编写了“多彩课程超市”系列课程纲要。教师在校本课程纲要审议中起到了主体作用,增强了课程纲要的实用性。

三、“多彩课程超市”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是我们实行“多彩课程超市”的重要一环,我们注重评价的整体性、过程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评价包括课程纲要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其中,课程纲要评价、课程实施评价采取教师自评和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活动、提交作品、考勤等途径进行,采用等级制,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文2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体现地域特色。我校根据本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如“千年传说梁祝故事的变迁情况调查”“宁波市十大名桥的历史调查”“黄泥墙传说与康王下江南真实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实:构筑一道校本课程风景线

加强组织领导。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工作。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学校选定骨干教师担任各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科学管理,以典型带动群体,带动其他任课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进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工作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全面深入地铺开。

合理开设课程。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最重要的产品。我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形成“开发潜能,弘扬个性”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运行体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课程组成的“蝶变”校本课程,旨在培养有个性、有特长、有学力的学生。目前,我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优良的品德底色、强大的学习能力、出色的个性特长、自主的实践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培养目标,开设四大类课程(基础知识拓展类、体艺个性特长类、科技兴趣实践类、地方传统文化类)共计51门。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连续又有梯度,旨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便于学生针对各自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课程。

确保课程实施。一是活动开展有序。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对全新校本课程系列活动进行总体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二是研讨坚持常态化。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强化检查督察。通过随机推门巡课、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等方式,了解课时的落实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确保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真正落实。

建设精品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历史。多年来,我们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梁祝文化探究》《气象探秘》《创意版画》等一批精品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独特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优势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让梁祝文化走进校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校本课程改革的难点,针对以往只有活动、没有评价的情况,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做了创新尝试。

课程评价实现制度化。本着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的原则,学校制定了《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学生每学年校本课程学分由考勤态度分(10学分)、过程评价分(60学分)与终结评价分(30分)三部分组成;平时加强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适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展示性内容。

活动评价实现多元化。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 做到公正、公平、真实。多元化活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学校组建了包括电子文本、展板、手抄报、黑板报、调查报告、故事演讲、汇报演出、小论文以及原创作品等多个项目的评价库。评价方式多元,学校开发了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既有活动参与、活动记载、微信表彰等过程性评价,又有各级活动成果展示、课程评优等终结性评价。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文3

一、课程设计背景

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在成为学校教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重要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因地制宜,挖掘身边值得利用的特别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增强课程的地域文化特色。参与和实践课程开发,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如校本开发的内涵是什么,是否等同于“学校、教师的自编教材”,校本开发的意义,有哪些活动类型,学生在校本教材开发中的地位、作用,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这些都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2.从我了解的很多学校的校本教材来看,多流于形式。要么变成乡土教材,要么变成习题集,变相地成为应试教育的副产品,可利用的价值不高,品质不优,甚至粗制滥造,影响教材的纯洁性与典范性。我想通过一次校本开发的经历,为校本开发提供一点思路。

二、选题原因

1.武威作为西北地区一个历史文化城市,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武威古称凉州,六朝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治。文物古迹甚多,这里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宝贵的教育资源。

2.我校有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教学论坛、学科讲座、文学社团、校办刊物等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目的意义

1.这门课程的实施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参与其中。每一个信息源与信息源之间都能演绎出新的教学资源,这个过程不仅能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2.本课程通过引领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合作探究、考证辨误、编写剧本、写小论文等综合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文学表现和创新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积累社会经验;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责任感。

四、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充分挖掘李益留给武威有关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

②知人论诗,深刻认识李益的边塞诗对唐诗的影响,以及其他诗歌对唐诗的重要贡献。

③学习并尝试艺术地再现史料。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丰富课程内容,积累实践经验,领悟从现实生活中探索、发现、筛选、分析、辨析信息资料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②培养文学审美情趣和艺术再创造能力。

五、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设计:甘肃省民勤一中语文教研组,负责人杨得理

教学材料:师生共同编定

适用年级:高二年级

课程类型:综合实践类选修课

总课时:12课时

(说明:只选取第十课时举例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案例

【教学内容】第十课时 李益与《霍小玉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程分析】

1.地位和作用。这是本课程的第十课时,通过历史人物在艺术作品的性格分析,认识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关系,让学生对艺术鉴赏有新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2.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实地考察、听讲座等形式,对李益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诗歌风格已经有了深入了解,特别是作者对不同阶层的妇女均给予高考的关注和同情,可是在《霍小玉传》中李益却作为一个反面角色,同学们怎样辩证地看待。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对李益有敬仰之心,可是在《霍小玉传》中李益却是一个背信弃义的负心汉形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分析《霍小玉传》中李益的人物形象。

难点是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著名的唐代传奇《霍小玉传》,能够读懂故事,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中李益的人物形象。

3.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关系。

【评价设计】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读懂小说,然后分小组派代表讲故事的方式检测学习效果,以学生代表的发言作为评价小组学习效果的依据。

教学过程设计

第十课时 李益与《霍小玉传》

一、导入

课题主持: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李益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中唐诗人,写下了大量反映百姓疾苦的优秀诗篇。他笔下的女性,尽管身份地位有所不同,都是不幸的人,诗人对她们表现出深深的同情。无论是《杂曲》中“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但也没能逃脱“弃若秋风扇”的悲惨命运的蚕家女;还是《江南曲》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的商人妇;还是《宫怨》中“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宫廷女子,诗人都给予极大的同情,怎么会成为一个背信弃义的负心汉呢?在《霍小玉传》中李益是个怎样的形象?

二、质疑

师:李益是唐代少有的对不同阶层的妇女给予高考关注的中唐诗人,他为什么在《霍小玉传》中却是一个反面的角色呢?

小组代表发言:我们小组还读了很多赏析《霍小玉传》的文章,我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虚构而成的,大可不必与真人混为一谈,也许是在真人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我们小组还有论据可证。

师:同学们说得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必须要将他当作艺术形象来看待,绝不能看作真人真事。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是为了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霍小玉传》主要是为了反映唐代的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父母之命、科举仕途等严重阻碍自由婚姻的发展这个主题。

【反思】课程教学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好的问题可以起到引领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探究的作用。诗人李益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有区别的,通过学生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赏析文学作品不能对号入座、不能牵强附会,我们必须把他看作一个艺术形象来鉴赏。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不得要领。

三、结语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文4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都相继推广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012年,配合学校的大环境,笔者开发与实施了《高中化学拓展性实验》这一课程。拓展性实验是以课本知识为依据,但又高于课本,属于必须教学目标之外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之所以选择这一课程,主要基于校本选修课程的学科性、实践性和地方性考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极具可操作性,所以选择实验为课题开发既能体现学科特色,又能发展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

1.课程纲要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首先应有严格的课程纲要,避免课程内容编写的随意性和课程教学的乏兴趣化。校本课程《高中化学拓展性实验》的选修对象是高二理科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苏教版高中化学在高二刚好学习了《实验化学》选修模块,学生已有较好的实验基础。对于化学基础较好的理科生,已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故笔者将课程纲要确定为:

(1)能正确使用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了解对物质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并完成;能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初步学会书写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养成探索自然奥秘、关注化学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按照课程纲要设定。对于本课程而言,要具体落实到选择怎样的拓展性实验,选择这些实验又有何目的,每个实验要学生掌握哪些化学知识。根据课程纲要,我们选择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

(1)基本操作实验:通过几个实验的开设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实验仪器和熟练运用基本操作方法。考虑到最近几年高考实验部分考查有机物制备比较热门,特意安排一个有机物制备实验以训练学生熟悉制备有机物的基本操作。

(2)定量分析实验:在掌握基本操作后,课程安排了2个定量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对实验流程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报告书写这一整个实验流程加以熟悉,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综合应用实验:由教师提供实验项目,学生小组合作、资料查阅、方案设计、独立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综合应用实验一般为周期较长、较大型的实验。

表1 各实验与相对应的教学目标

3.课程教学

(1)教学组织

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本课程共有40名高二学生选修。安排在学期第5周到第18周的周二下午第二节,总共应上13次课。但由于期中考查和学校相关活动先后停课3次,实际授课10次。在第一堂课按大学实验的要求给学生分组(5人一组,固定不变);说明该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讲授基本的实验规范、实验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等。前4个实验都在一个教学时间内完成;后2个综合应用实验用2个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另一课时进行实验操作。最后一堂课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和意见。

(2)教学形式

教学分两种形式:基本操作实验与定量分析实验,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如,“碘盐中碘单质的提取”实验,先发给学生讲义,让学生预习,教师课堂讲解,设计实验过程,然后学生完成实验,写实验报告。对于综合应用实验,考虑到课程后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就按照“教师给出实验项目—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教师补充完善—学生独立完成”的过程进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4.课程评价

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个比较困难的操作点,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往往只有课程教学过程而无课程评价,前期轰轰烈烈地开展,最后平平淡淡地结束,到最后教师那样授之,学生这样听之,不了了之。而事实上,课程评价应是一个综合评价,不仅有传统的评价方式,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评价。不但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重视的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以及平时的交流运用。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

(1)过程评价:平时教师要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检查完成的实验报告。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2)终端评价:有问卷调查和撰写实验小论文等方式。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考查平均值。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以及实验是否占用平时学习时间的满意程度(其中“实验是否占用平时学习时间”主要想分析该校本选修课在学生的主观愿意度与高考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和对完成的6个实验的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以及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38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8份。调查第一部分平均值在3.5分(含)以上的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归类为满意,2.5分(不含)至3.5分(不含)之间的归类为中立态度,2.5分(含)以下的归类为不满意。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选课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程度

由表2可知,学生对该校本课程总体满意,在教师教学、学习内容方面都有较高的平均值;但在是否占用学习时间一项的平均值却只有3.45,属于中立态度。这反映了学生一方面对该课程表示喜爱,但同时又担忧对正常学习的影响。

表3 选课学生对开设实验的兴趣程度

由表3可知,在6个实验项目中,学生特别喜爱“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量”和“绍兴环城河水样水质分析”,原因是这两个实验贴近生活,有地方特色。而对于“碘盐中碘单质的提取”和“配置并标定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兴趣度一般,究其原因可能是碘的提取在正常

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较多,而氢氧化钠标准液的标定是定量实验,过程枯燥。

调查的第二部分,在问题“在该课程学习中的最大收获”中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了该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高考成绩”有帮助,而选择“学科兴趣”和“合作意识”的分别只有13.1%、5.4%。结果令人惊讶,这与原本设定的课程纲要相悖。可见高考这个终端评价方式未改革之前,无论怎样的新课程改革都是浮云。同样,在问题“希望课程今后增设的实验”也反映出这一问题(如下图所示)。

三、课程结论

通过《高中化学拓展性实验》这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笔者体会到:

(1)校本选修课程内容应体现学科特色,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地方特色。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对贴近本地特色的拓展性实验特别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原因主要是这些实验能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投入社会。

(2)在开发课程前一定要制定课程纲要,课程内容编写严格按照课程纲要开发。我们在开发实验时尽量考虑到课程能与高考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有兴趣学,并收获成果。

(3)课程评价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由于是一门选修课,评价结果跟学生利害关系不大,且只能定性,无法定量,操作复杂,所以必须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简洁的评价方法。同时学校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尚停留在高考升学的终端评价,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得不到有效肯定,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师参与课程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4)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理想状态是学校应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一种长期且对教师有激励作用的机制,而不是目前功利性的状态。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小茹.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J].学周刊,2012,(1):82.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文5

摘 要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长跑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选择上,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同时结合长跑基础知识和体育理论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尤其是长跑运动的态度,建立科学锻炼身体的理念,初步形成独立参与长跑锻炼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使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的构建转向人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 长跑 活动 案例分析

一、长跑活动实施计划

从新生入学时的测试与调查情况分析,本届初一新生在小学阶段接触长跑运动项目的机会很少,对长跑认知程度低,不少学生甚至有惧怕和抵触情绪。为此,首先按照新课标及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教材教法、场地安排、教具安排、等方面有所创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长跑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有效发展学生的认知、运动、心理耐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尤其是长跑运动的态度,建立科学锻炼身体的理念,初步形成独立参与长跑锻炼的能力。

本学期的长跑活动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注重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发和选择,并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2.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以及冬季系列赛,增强长跑校本课程的实效;3.举办长跑基础理论知识专题讲座。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4.加强与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调动各方力量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服务。

二、具体的活动安排

(一)活动一:体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发和选择,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活动的目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全体学生熟悉长跑的各种练习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的环境。也是对学生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的一种培养,学困生也可以藉此得到及时帮助和提高。

活动的具体安排:

1.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掌握正确的跑步节奏,能在跑前、跑后自我测定脉搏,知道“极点”现象及缓解办法,坚持跑完全程;2.掌握正确的途中跑动作,做到上体自然伸直,适度前倾,摆臂与两腿蹬摆动作小于快速跑的幅度,减少身体重心的起伏,保持匀速跑进。努力克服“极点”现象,磨砺意志,完成全程跑;3.利用在不同场地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增强跑的能力;4.熟悉长跑的各种练习。学习几项主要的长跑基本技术。

案例分析:

耐久跑练习单调、枯燥,且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十分艰苦。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生活优越,缺乏吃苦精神,对耐久跑没有兴趣,畏难情绪严重。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科学有效的锻炼才能奏效。

在这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的教学方法运用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法手段多样化:在课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进行耐久跑的积极性;2.场地器材新颖化:教学耐久跑,可在跑的路线上“作文章”,一改以往单纯绕圈跑的做法,在原有的场地上画出各种图形线条,让学生按所画图形线路跑进,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3.课堂教学渗透化:根据初一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把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全面渗透到各教材的教学中;4.战术运用合理化:通过耐久跑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跑,而且要会跑。教育学生首先应根据自己的实力来确定采用跟随跑还是领先跑;如何合理分配好体力;超越对手的技巧等。

总之,在长跑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才是真正把开启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也是切实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长跑技能技巧的最佳途径。

(二)活动二: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以及冬季系列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练机会,增强长跑校本课程的实效。

活动的目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冬季系列赛等活动形式,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机会,消化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并以大课间活动为抓手,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活动的具体安排:

1.大课间活动:

2.冬季系列赛:

比赛项目:(1)长跑:男3000米、女1500米;(2)男子4×1000米接力、女子4×800米接力;(3)踢毽:三分钟盘踢;(4)短绳:二分钟双摇跳绳;(5)长绳:三分钟竞速长绳。

案例分析:

初一分部体育大课间的长跑、跳绳活动不仅增强了全体学生的耐力素质,端正了锻炼态度,同时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显了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实践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初一级部的大课间活动能形成现在这种丰富多彩、井然有序的局面,离不开级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的协助和监督。从相关项目的评价结果分析,学生的专项成绩比之刚入校时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对长跑这个项目有了比较科学和系统的的认知,学生独立参与这一项目练习的能力逐渐形成。

(三)活动三、四:举办长跑基础理论知识专题讲座。加强与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调动各方力量为长跑校本课程开发服务。

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掌握更系统、更深入的长跑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跑练习的目的、任务,提高练习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参与到长跑校本课程的学练中去。

活动的具体安排: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全体初一学生开设一次长跑基础知识的讲座,对长跑的起源、参加长跑活动的益处、正确的练习、比赛方法和自我监控运动量的方法等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利用“一线通”与“告家长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以获得他们的理解,消除顾虑,并能参与督促学生的长跑练习。

案例分析:

体育教学要注重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授。在长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注重传授一些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人文、体育保健、运动常识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改变学生体育观念意识的薄弱状况,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初一年级长跑测试均值对照表

班级 第一阶段测试成绩 第二阶段测试成绩

1000米 800米 1000米 800米

均值 288.1 246.46 264.3 237.00

三、长跑活动案例分析

(一)存在的不足:1.本次长跑活动尚缺乏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2.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3.缺乏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4.从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目前存在的实际状况看,场地的匮乏,造成长跑练习的难度大,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展的效果

(二)学校体育专项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只有学生真正拥有了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技能。从整个活动的学练过程来说,必须始终注重人的实践,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在分析问题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2004(05).

[2] 实施新课程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体育学刊.2004(03).

[3] “校本课程”的真正含意.中国学校体育.2009(10).

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范文6

一、“制作JavaScript脚本特效”课程的现状 

JavaScript是一种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的客户端脚本语言,主要功能是实现流行的网页特效和制作网页中的表单验证。学生要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体系,制作出精美的网站,就必须学会使用JavaScript脚本特效技术。但是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进行网页制作时需要输入大量的程序代码,而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很难理解抽象的编程语句,所以制作JavaScript脚本特效课程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面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迫切需要开发出适合笔者学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某个项目的信息搜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价工作,学生通过实施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还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实现师生角色的换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制作JavaScript脚本特效”校本课程,能够将枯燥乏味的编程课转换成生动的网页制作实践活动,缓解学生的“代码恐惧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制作JavaScript脚本特效”课程中的应用 

1.项目设置 

项目设置是指根据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与现实情况吻合的情景环境,将学生引入到需要运用某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中来,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在项目设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根据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确保项目的内容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其次,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并投入热情;再次,项目完成的过程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2.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是整个课程的关键,应当分阶段进行。 

(1)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项目示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示例设计项目目标,安排项目进度,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例明确自己的目标,引发学习兴趣,为独立完成项目做好准备。必要时,教师也应示范项目完成的过程,加深学生对项目的理解。 

(2)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以互补为原则,根据性格、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合理搭配;每组人数以3~5人为宜,并设置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以保证各组学生可以高效完成项目计划中的各个环节。如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应在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度的指导。 

(3)要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教师在总结中要肯定成绩和收获,更要正确面对工作中的不足,以避免在下个项目中重蹈覆辙。 

3.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项目评价将自己完成的项目同他人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终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项目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本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组长对小组工作的评价及教师对各个小组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应做到科学、公正。对于优秀的作品,应予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