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新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艺术新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艺术新论

电视艺术新论范文1

移动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移动图书馆互联

在发展移动技术的同时,为满足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快捷、便利性,灵活自由的对图书馆不限地点的访问,是图书馆人所努力的长期任务。所以,在移动图书馆之间进行互联,这作为了各个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手段。将移动图书馆进行互联,是以为满足用户能够不限制时间和地点的访问和获取信息资源为主要任务,采用无线网络技术传播信息资源的方式,结合参与各方提供的自身资源与网络资源为一体,组建成的一个大型知识数据库,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进而从中互相获得收益,最后同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信息公司和数据库支持方等合作组成的一个网络互联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可以使信息服务达到畅通的一站式操作,读者在查找自身需求信息时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图书馆要以先进的移动网络系统为基准,加强对移动信息服务的宣传力度,尽量使读者在体验的过程中都能对服务有一个满意的使用感受,这样保持下去,优势就会逐渐的显现出来。图书馆同样可以结合眼下的流行元素,借助短信、OICQ及微博等社交工具和网站等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将图书馆的服务和信息资源空间拓展的更加广泛,并注重用户使用过程的引导,制作出简单、实用的教程,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上手,获得良好的操作体验。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移动图书馆下,图书馆无法对读者做出明确的选择,但读者却能反过来自由的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做出选择。这就要求了图书馆应要根据读者群体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为用户提供出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各类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优质和丰富的服务,并有意引导读者之间相互的互动,使其能感受到一份“家”的温暖。

(四)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

电视艺术新论范文2

【关键词】 异舒吉;胺碘酮;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急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病症,二者相互影响,使病情恶化,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要提高心衰治疗疗效,在抗心衰同时必须合理抗心律失常,我科应用异舒吉针剂加胺碘酮治疗chf合并恶性心律失常58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8例,其中冠心病4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心功能(nyha)3~4级ef<50%,入院即做24 h动态心电图,第二天报告见其中频发多源性室早42例(频发成对室早35例),阵发性单源室性心动过速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所有病例皆无房室传导阻滞,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肺部及甲状腺疾病等。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即急查心超,心电图,电解质及甲功,然后做24 h动态心电图,在血压监测下,将异舒吉针剂(德国许瓦兹制药集团产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10 ml:10 mg)原液配置50 ml,用微泵持续静脉推注,开始时2 ml/h,根据血压变化6~10 h加量至4~6 ml/h,第二天动态心电图报告见恶性心律失常者,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给予胺碘酮(法国赛诺菲制药集团产)150 mg+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推,然后以1~2 mg/min持续微泵推注,6~10 h后减量至0.5~1 mg/min(24 h总量少于1000 mg),持续应用2~3 d,静脉用药同时口服胺碘酮,第1周0.2 g 3次/d;第2周0.2 g 2次/d;第3周0.2 g 1次/d;持续口服1~3个月。用药期间监测血压、心率,当血压低于90/60 mm hg时异舒吉减量,当心率少于55次/min,胺碘酮减量或停药,每1~2 d复查心电图,当qt同期延长大于30%或qt>500 ms时,减量或停药。

1.3 疗效评定 根据治疗前后,心超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①显效:胸闷心悸,肺部啰音消失,心功能达一级,频发室早平均减少大于80%,成对室早大于90%,室性心动过速消失;②有效:胸闷心悸减轻,口唇紫绀,心功能未达一级,频发室早平均减少大于70%,成对室早大于80%,室速消失;③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58例患者经2~4周治疗后,显效49例,有效9例,无效0例,所有患者心悸胸闷症状皆改善,活动耐量增加,静息心率由(100 ±15.6)次/min减至(67±8.4)次/min。qtc由(405±58)ms增至(453±62)ms治疗前后复查心超ef由(43±6.5)%上升至(54.2±5.3)%(p<0.01)。

2.2 不良反应 总体上患者耐受性较好,其中一例突发低血压而停用异舒吉,2例发生心动过缓小于50次/min,而停用胺碘酮,2 d后心率恢复至55次/min以上,有3例复查动态心电图发现阵发性的i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做特殊处理,所有病例无死亡,无尖端扭转室速,无甲亢等并发症。

3 讨论

异舒吉为硝酸异山梨酯的静脉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已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在2009年esc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中,硝酸酯类药物仍作为首选,而异舒吉为硝酸异山梨酯的静脉制剂,其不易发生耐药性,耐受性较好,优于其他硝酸酯类药物,它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硝酸酯受体,激活细胞内环磷鸟苷酸的是关键酶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转化为环磷酸鸟苷,使细胞内钙浓度下降,扩张血管平滑肌,同时其直接扩张冠脉作用强大改善心肌供血,能均衡地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胺碘酮以类抗心心律失常作用为主的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兼具类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因此它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室颤动(室颤),可作为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伴左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心衰的一线治疗,也可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室速,也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尽管胺碘酮延长qt/qtc间期,但尖端扭转型室速不常见(发生率<1%)。胺碘酮的多种电生理作用使其成为一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抗心衰同时常用对心功能影响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二者联用,互相促进,大大提高治愈成功率。

电视艺术新论范文3

【关键词】电视机 设计风格 产品造型 定量分析

一、概述

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电视的生活已不可想象了。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黑白和彩色电视从一条条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厂、学校、医院和家庭,正在奇迹般地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形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中国彩电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

二、电视机造型比较分析(曲线分析)

文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在不同发展阶段搜集大量的电视机产品造型产品进行定量比较分析,总结电视机产品造型的发展规律,根据比较分析得出不同时期设计风格对电视机造型的影响,以及对电视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预测。

(一)测量基准

图1电视机原始样本

测量基准:在定量分析中,我们将会根据不同电视机在艺术性、宜人性、技术性、 经济性这四个方面进行评分,采用10分制,最高分为10分,分数以1.0为间隔,根据测试的实际情况给予评分。

(二)定量打分

样本的选择(80个样本)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15个样本,找艺术设计专业的50名学生进行打分。

三、结论

电视机在二三十年代的设计风格:20世纪30年代,电视机风格以流线型为主,“速度”之类的概念在美国成了象征现代生活和对于未来的乐观精神的主题,为当时大萧条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类似于好莱坞影片的逃避现实的手段,于是“流线型”一类体现“运动”特点的外形设计应运而生,成了一种广为流行的一种工业设计风格,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人对设计的态度,即把产品的外观造型作为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寻找?种迎合大众趣味的风格,流线型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大萧条期间产生的激烈商业竞争,又把流线型风格推向了。

电视机在四五年代的设计风格:电视机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设计主流是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特征, 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 而不是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 讲究设计的科学性和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方便性及经济性。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功能主义最有影响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强调功能对于形式的决定作用。

电视机在六七十年代设计风格:60年代达到顶峰,现代主义风格,外形简单,小巧,设计感十足,法国是现代“艺术装饰风格”的创造者, 设计上既有新艺术运动的装饰风格,又有“装饰艺术”风格中重视贵金属、时尚品进行局部装饰的特点。造型夸张、时髦、稼华、文绮,古典与现代有机地结合,体现法国激情的浪漫主义风格。

电视机在七八十年代的设计风格:20世纪70年代后, 电视机造型深受当时流行的所谓“硬边艺术”的影响。所谓“硬边艺术” (Hard Edge),源于丹麦的工业设计艺术,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简洁、有力的的几何形式,并使用工业化的材料,它通常以铝、不锈钢、塑料等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的质感,通过简洁的外形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产品富于高雅的现代感。

电视机在21世纪设计风格:极简主义风格为主,简约主义的特点是:最简单的结构;最俭省的材料;最洗练的造型;最纯净的表面。。它代表了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态度,却摒弃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而偏向极端纯净和几何抽象性。

参考文献:

电视艺术新论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视角;广播电视;平面设计;当前现状;应用与思考

一、新媒体视角的发展要求

(一)对数字化环境的高标要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环境的优化必然是促进其进程加快的重要法宝。辩证来看,新媒体视角的发展,也必然对数字化环境强调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的传播需要新媒体人的参与与活跃,而作为传播平台的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来说,自然离不开数字化环境的整体优化。

(二)对受众群视角的集思采纳

传播纸媒时代,人们对报刊、广播、杂志等的依赖性程度较高,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平台基本由互联网承载。

二、广播电视平台当前的发展现状

(一)平面应用设计创新度差

从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创新度普遍偏低,国民当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欠佳,进而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而广播电视平台不同于其他第一、第二产业,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受众群广泛且层次复杂,对广播电视的要求与满足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其平面设计难度更大。并且我国专利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尽完善,新媒体时代抄袭、“借鉴”、“致敬”现象的蔚然成风,更加剧了整体广播电视平台中平面设计创新度不足的现象。

(二)受众群的审美要求愈高

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期许,体现在广播电视平台中是审美要求愈来愈高。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冲击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欣赏水平逐渐提高,而对粗制滥造的成品容忍度愈来愈低。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人们对新奇事物的接收频率加快,更加重了人们耐心的缺失,同时也使得平面设计的发展愈显困难。

(三)广播电视内容相对匮乏

当前,广播电视平台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是盲目跟风,内容相对匮乏。例如,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亲子节目,不到一个季度的间歇,各大卫视平台纷纷借鉴推出了相应的节目。节目的名字迥异,但内容、形式相近甚至相同,让观众集体吐槽电视平台的诚意与创新能力。

三、平面设计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视觉语言应用

1.虚拟写实。在平面设计中,虚拟写实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凸显视觉语言。虚拟写实在绘画行业中也是常用的手法。在平面设计中,虚拟写实最常见的即是计算机虚拟动画与实际三维效果呈现的结果。尤其是在广告设计中,创意3D的建模场景设置能够极其逼真写实地凸显整体视觉效果。而我们知道,技术即思想,离开先进技术,再完美的创意也无法呈现到银屏中。因而广播电视平台的发展,对先进技术和工具的采买、应用必不可少。

2.文字图形排列。文字和图形既是相对独立的设计表达的两种元素,又是能够紧密结合、强烈互动的完美搭档。图形作为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平面设计在广播电视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电视台台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图形与文字组合的重要性与视觉观赏性。湖南卫视的台标是一个类似芒果的标志,而江苏卫视台标则类似荔枝,简单图形的组合既具有美感,又能加强观众的记忆。而文字更是任何广播电视平台信息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如可口可乐饮品的广告,对“可口可乐”四个字的效果呈现度做足了功夫,最终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同时,文字和图形的组合更是数不胜数。

3.色彩搭配混合。专业认可中,一个好的作品颜色要占到70%左右,而剩余的30%才分给排版、文字设计、图形组合等,由此可见色彩搭配的重要性。在广播电视平面设计中,尤其要注意色彩搭配的对比原则。如在春节期间,为凸显节日气氛,平面设计中多采用红色烘托主体。

(二)留白艺术应用

1.“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影响。美是自由的象征,审美,是人把握世界、欣赏人生的一种方式,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自由的体验。而这种对自由、单纯的向往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即为“简单”。事实上,“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是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推崇,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生活节奏的提速,简单而优雅的设计更能在人们心中存留一方清净之地。

2.有效处理画面。平面设计中,画面的处理极其重要。因为画面感是最终呈现于银屏前的视觉凸显,其画面处理质量的高低能够当下立见。而空镜、文字悬念、画面急转等手段同样也是留白艺术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够给观众留下回味的空间,还能提高设计者的市场影响力。

(三)形成理念风格

广播电视中平面设计的创新度差,使得当前频繁出现抄袭、跟风现象。而想到在此领域有所进益,就必须形成独特的理念风格,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打造符合自身的发展路线。如在平面设计中,湖南卫视大胆出新,央视频道严谨端庄,地方台则各有特色,百花齐放才能风采多姿。

(四)平面设计的发展

1.媒介平台的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发展越来越高端,平面设计的发展也因此能够更上一层楼。就当前发展之路来看,其媒介平台愈加多元化,移动终端微型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平面设计的高水平发挥。

2.信息传递的全面化。数字化环境的优化与新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带动了信息传递的全面化。设计师对受众群视角的有效采集,对市场资料的整理,对古今中外作品的便捷查阅等,都有效促进了平面设计的改善与进步。

四、小结

平面设计的广泛应用对广播电视平台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媒体时代,受众群的审美需求愈来愈高,平面设计工作只有不断地改善优化,提高自我创新度,才能迎合受众视角,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达林.“旧媒体”与“新媒体”——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新闻学与传播学,2013,33(05):116-118.

[2]余兰亭.新媒体时代下平面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文化教育[J].2015(04):224-225.

电视艺术新论范文5

关键词:电影海报;不可替代性;优势;发展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餐。广告以灯箱广告、墙体广告、车体广告、路牌广告等多种形式存在并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最为普遍和熟悉的就是以张贴形式出现的招贴广告。

招贴又名海报,是视觉传达的一种。现代广告媒介最古老、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英文名为“poster”,它是一种以平面形式存在的艺术设计经过印刷。复制后可以张贴在柱子、墙壁等物体上的宣传媒体。“poster”是“post”的派生词。“post”在牛津词典里的解释是:n.柱、栓vt.张帖,邮递,公布,“poster”就是指张贴在柱子上的。

海报的发展依赖于绘制技巧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张完整的招贴它是以图形,广告语、色彩、抽象点线面等元素作为基本元素来构成的。招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视觉感觉的形式出现将信息传达给大众。电影海报是海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电影成长的主要宣传手段。

在中国电影海报经历了一个由电影宣传最重要的宣传手段向与多种媒夼相配合的宣传过程。电影海报的宣传作用被新兴发展起来的电视、网络媒体大大消弱。由此,很多关于“电影海报即将走向消亡”的言论时而听闻,在对电影海报关注的过程中,我对此言论也有了不同的认识,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电影海报在电影宣传中的不可替代性

电影海报是海报的一个主要门类。它在电影宣传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以电影有关内容为素材,以图案、电影标题、色彩、抽象点线面等为组成要素,主要张贴在电影院附近,以电影宣传为目的的商业性海报。由于主要以商业宣传为目的,电影海报的商业气息较浓,但它是电影这个文化产业的重要宣传媒介,它也兼有较强的文化特点。这起因于电影海报的发展依附于电影的发展,这些特点与电影的商业性和文化性是一致的。它是因电影的产生而产生的。在百年的发展中,电影海报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海报爱好者收藏。虽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影海报的地位有所动摇,但是它在新的科技发展与新的电影形式下已经形成了新的视觉语言,以及它自身的便利优势,电影海报在电影宣传中仍然是最主要的宣传形式之一。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复苏发展,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取代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旧经济体制,政治对文艺作品的束缚逐渐减小。电影海报在电影宣传的市场导向、商业促销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研究电影海报的意义

电影海报是海报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比起中国年轻的艺术设计专业,它在中国的历史已有上百年之久。它是百年中国历史、中国电影史的记载,研究它的发展对于研究中国文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开始,电影海报就作为电影宣传不可缺少的宣传方式陪伴电影发展到今天。100年以后,电影海报已经作为一种文化逐渐被很多学者欣赏、研究。它蕴含着电影发展的历程,体现着平面设计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阶段。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既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又展示艺术设计的现代美感。它是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宣传窗口,是每一时代中国社会导向及文化生活的真实展现。

三、电影海报的优势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影的宣传媒介已经从单一的电影海报发展到网络、电视、电影会等多种媒体。在这些新生事物的冲击下,电影海报地位已大不如前。但是由于电影海报宣传成本低廉、易于阅读,容易展示,宣传形式方便快捷在电影宣传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促使电影宣传的重任落在了已经普及的电视和网络媒介上,各种类型的数字宣传广告新颖独特的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是电影宣传不可忽视的途径。但是这些途径都是受到电视信号、电视机、电能、互联网信号、电脑的限制,人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的打开电脑或电视来获取信息。如今电影海报上印有某网站等数字媒体的广告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电影会成为电影宣传必不可少的噱头,在电影放映前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影响力的城市,针对电影宣传由娱乐节目主持人、导演、主要演员等强大的明星阵容举办的和现场观众互动的宣传模式。这种方式较之其他方式是最新的。电影《无极》就曾经在北京、香港、广州、上海、台北等城市举行首映会。但是它较之其他宣传方式更具局限性。首先,在场的观众数量极其有限。其次,需要主办方和协办方大量的工作人员投入工作,如安保、剧务等。再次,要发挥它有效的影响力必须依靠数字媒体来进行下一步宣传。可想而知这样的资金耗费也是巨大的。

由此看来,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电影海报具有其他宣传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事实上,电影海报在电影的宣传中并没有因为先进的数字媒体的冲击而被忽视。从数量方面讲,一部电影用于多国宣传的多组海报已经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质量方面讲,电影海报的精美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从艺术方面讲,由于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对电影海报审美性、民族性、文化性要求是最高的。由此,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的主要媒介和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会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鲁・阿恩海姆;《艺术心里学新论》[M]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

[2]林家阳;招贴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汪田明李晓卿;招贴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电视艺术新论范文6

[关键词]奢侈品;审美;理想人格

我们在这个似乎无处、无物不可审美而众多的审美对象和审美行为假借时尚之名不断奔向奢侈之地的时代。众多的以当代社会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开始在其内部镜头语言中展示对奢侈品的追逐,且分为不同层次的显现。

然而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元命题却不可绕开,即什么是奢侈和奢侈品?

简单地说,奢侈是力量不及的情况下所期望或向往的一切,对主体而言便可谓奢侈,其对象化后便是奢侈品。更多意义上奢侈品指向物质领域。

影视中最浅层面的奢侈品展览如下:名牌服装、豪宅、名车、私人飞机、金饰、名酒、雪茄、巨额支票、拍卖会上的艺术品、房地产商竞拍时的举牌动作、飞行旅游、豪赌、侍从的贴身服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挂在时尚的名义下在影视里频繁抛头露面,如在电影《我愿意》《非诚勿扰2》《亲密敌人》《杜拉拉升职记》中。大众眼见着从前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中的精神奢侈背后的物化形态在彻底甩开面具,直面众人,变成上述一系列物质清单。

第二层次显现的奢侈是影视剧动辄斥资数千万,甚至过亿。无数的名导、名演加盟的动力在其中运作不止。但赶在物质“内爆”这趟列车的人们,是否该回过头来思考这些用金钱衡量的奢侈和奢侈品是否还有价值?

肯定论者以为当然,因为这样的奢侈是少数派的特权,一旦在荧幕上展现,就会成为亿万观众追逐的对象。的确,影视文化在当代审美文化中总能最快捷、最大限度引领时尚的潮流。影视明星的举止、他们的服饰还有台词都会被评比、模仿,产生一段时间内的流行趋势。

可除了影视能直接作用于大众表层心理,仍能在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上为大众树立典范。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色·戒》的有失尺度,我们也不能苟同《蜗居》里的放纵,但如《潜伏》等优秀剧集的成功也说明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可没有精神。

影视审美文化中的第三层次的奢侈展示,那便是精神层面的,可命名为“理想”的展示。

影视作品中一旦能真实表现于残酷现实中那诱人的理想其奢侈的魅力,则将给观众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因为审美是感性的事情,而不是物质的事情!

这里将以《李春天的春天》为例,证明这种审美追求的成功所在。

电视剧,可谓当红大众审美文化形态,其每年的全国的剧集产量当以千百万计。

理论界看大众审美文化,将娱乐和消费定为其两大支柱元素。但消费不可能是大众“被动”的行为。观众在电视剧的类型选择消费上,有着自己内心的标准。

关于大众与标准之间谁为主导,谁为次生,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曾有学者撰文阐述过。①尽管最终作者表达的立场似乎有些折中的意味,但能辨明的是,大众自身的内在需求,基于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层原因和伦理学的价值理想等前提,必将不会一味沉湎于依托时尚之名的物质消费文化的主控局面。同时应该可以肯定的是在影视艺术世界中,纵使市场不容置疑有着强大的作用力,但影视文化内在决定性因素仍然是艺术品质的追求。

至于娱乐,本文将使用其最为广义上的内涵界定:即在日常生活中,除工作和生活必须投入主动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外的一切活动形式。娱乐在此仅仅作为一个背景存在,而要深入探讨的是在娱乐之中更有价值的因素。“娱乐性、可看性当然是电视剧占有市场的一个重要‘卖点’,但如果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而致失去了艺术的品位。”②

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最大的亮点是李春天这个大龄剩女形象的塑造。不同于其他讲述当代大龄白领女性婚恋的电视剧中女主人公快餐式的择偶程序,刻意的制造浪漫的巧合噱头,如《大女当嫁》(这里不是意欲比较高下),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追求的是对女性人格理想化的表达,而且在剧中也不乏当下热点、社会新闻聚焦、道德伦理探讨和日常琐碎“一地鸡毛”,甚至当代的中西文化差异的信息以及对比理想女性人格之下的现实女性人格特征,在剧中都有细腻和准确的展现。

剧作中由宋丹丹饰演的李春天,首先在演员选择上立刻消解了由演员外表定位人物内心的感官化浅层判断,使人物最终呈现出具有极深刻内涵的状态。(这里不讨论宋丹丹这位优秀的演员的演技)

李春天在剧中的核心命题是作为大龄剩女要尽快找人嫁掉自己。

1.李春天的爱情观

中国的大龄女性的特点在该剧中呈现的是传统价值观一面。也就是说在剧作中都是春天的家人和朋友在为她找对象着急,四处张罗相亲。春天自己并没有坦白自己的择偶标准,她只是并不反对地去一一应对,但真诚的春天在内心中渴望爱情和婚姻家庭的热情是很强烈的。相亲环节中,春天的性格极具理想化的色彩。在春天内心,即使她渴望结婚但她在一次次相亲失败后,并不沮丧。这表明春天不贪图自己的配偶要有怎样的地位和身份,她也不嘲笑那些与自己内心标准不一致的相亲对象。她对那些几乎像演员一样的诗人、律师、物理学家和评剧演员,都报以尊重和理解以及随和的态度。她会在相亲失败后更憧憬真正自己需要的情感,她时刻因怀有这个内心的支撑而显出乐观和友善。包括她与李继伟之间的误会在现实中被解开后,李继伟送来他的结婚请柬时,春天送出的仍是她善意的微笑和祝福。

李春天的所有相亲经历并不是为了简单给观众展示女性在近不惑之年,面对机会时的迷惑和动摇(当然在情节发展上是为了制造春天与梁冰的误会),而是为了展露春天爱情上始终坚守理想的孤独堡垒。观众在欣赏剧集时,不能完全用功利世俗的眼光认为李春天赶紧找人嫁了算了,反而会从理想共鸣的角度理解和认同春天对待情感的立场,支持她追求单纯和心灵契合的做法。因此同样是看电视剧却产生了超越功利性的、完全是审美的愉悦。同时实现了电视剧这种娱乐文化形式的艺术价值。

在屡次相亲失败的过程中,春天慢慢接触到了感情世界沉寂,但外表精明乐观的男主人公梁冰。他们之间的相遇,每一次都是春天敞开的热情与梁冰紧闭的内心之间擦出了误会的火星子。春天暴露出的是尴尬、丢面子,梁冰却不以为然坦白直言:凡事说开了就好了,不影响他们之间正常交往。心理上有着巨大差异的两者在对待梁冰与抛弃他几十年的父亲、生意上拐妻的敌人和背叛自己的前妻时,彼此产生了彻底的碰撞和冲突。然而最终,春天这个年近40的女性,用内心怀有的单纯向往、憧憬幸福的立场,赢得了这次碰撞的胜利。梁冰紧闭的内心世界透过一扇微微开启的窗子向春天坦白。每一位观众都明白,此刻,坚守自己爱情理想的春天并不是个幻想型、不成熟的人。她不会在爱情期待中真正的落空,总有一个与她心灵匹配的人出现。

李春天在梁冰即将结婚的前夜,一个人游走在人群中,她喝酒、流泪。每次相亲失败后不会有的痛苦和失落此刻让她无处可逃。因为这次的错过是她的梦想被带走的惨痛、绝望。在此,剧作终于以正面的视角为观众展示了春天的内心择偶标准。突出了她理想人格的美好和可贵。

当然剧作的结局是人物的理想达成。其实也是对观众理想的达成。理想的最大魅力是它能在现实的纷繁中闪出永恒的单纯的光芒,让人们不至于在现实中迷失或逐流。同时理想在所有人内心中有共同性的特征,因而在同一问题上,人们的理想会产生共鸣。剧中的春天在爱情上的理想能使观众产生同情、喜悦、担忧的体验,正是观众内心与人物内心理想共鸣的结果。“电视文化是一种商品,这一观念对现代人来说已不陌生。但电视文化又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精神性层面往往远大于物质层面。”③

难能可贵的是在该剧中,这种理想人格塑造的追求不但没有使作品显出曲高和寡的艰难窘境,恰恰使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了高于生活的审美享受。

2.李春天的生活观

李春天在北京这样的都市,作为报社的编辑,她也开会、采访、应对读者的纠纷;她出差、完成被指派工作。作为家庭中的女儿,她也要照顾爸妈、逗他们开心、回应爸妈的唠叨;作为大龄未婚的妹妹,她明里暗里帮助嫁到国外终又离婚归来的姐姐、忍受姐姐的自私和狠话;作为朋友,她关心刘青青的婚姻,事无巨细地帮忙调解他们夫妻吵架,语重心长地劝导青青要好好过日子;作为邻里,她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孤寡老人孙大妈;作为同学,她帮在电视台工作的同学暗访地沟油加工窝点。作为层次天壤之别的两类人,她为梁冰彻底打开心结。

春天偶尔会厌烦妈妈絮叨她找对象不积极,她会撒娇发脾气,但却无时无刻不惦记让爸妈放心自己的生活,甚至为此而说谎。她被姐姐误会,被直指人生过得的失败而委屈哭泣,却仍暗地里帮姐姐度过生活的灰暗时期,帮姐姐介绍对象重新组建家庭。她对闺蜜青青无话不谈,却在梁冰要结婚的前夜,一个人躲起来忍受伤感。她与梁冰险些擦肩而过,春天为此大醉、痛哭过,但也幸福、满足过。

春天在生活的日常里坚持着她的善良、真诚、乐观、真实、简单和责任感。无疑在剧作中塑造的春天的形象在真实细腻中传达着一种价值观导向。在还原生活真实的总体叙事语境下,春天的爱情理想自然而然地显现,它脱胎于生活,于是产生了与现实之间因为距离而激发的期待感;但它也植根于现实的丰富因而散发出可贵的真实感。

观众在欣赏剧集时,会有若即若离的自然和审美的体验。“观众心理学认为,影视观赏的核心是观众与影视作品的认同机制。”④

此剧成功地证明,电视剧审美中,要尝试摆脱单纯娱乐,刻意制造巧合,故意安排故事的大起大落和意想不到,不论是都市生活剧还是其他类型的电视剧,核心的工作还是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虽然表面上,电视剧是大众娱乐消费方式,但本质上电视剧是艺术,不能没有审美追求。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消费方式,影视审美文化同时兼具传媒的作用。能传播什么,这该是影视文化自觉担负的思考。在这里绝不是让席勒的“传声筒”理论复活,而是在娱乐消费主导的当下,倡议影视审美作为文化的一支生力军,回忆文化传统的伦理力量。“在当今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时代,在物欲横流、精神贬值、商品拜物教成为主导语境的情况下……强调精神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⑤

注释:

① 刘悦笛:《“公共艺术”由谁决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8日第A-08版。

②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③ 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④⑤ 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页,第347页。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