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绿色通道合作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绿色通道合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绿色通道合作方案

医疗绿色通道合作方案范文1

随着中国入世五周年过渡期结束,国外电信企业将登陆中国市场,对中国国内电信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将形成巨大压力。

入世以来,中国电信市场全部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方面,将允许外国服务提供商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设立合资企业,并在上述城市内及其之间提供服务,且无数量限制。服务的地域将扩大至重庆、成都、大连、福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沈阳、深圳、厦门、西安、太原和武汉市内及这些城市之间的服务。2007年年底前,将取消地域限制,合资企业的外资不得超过49%。

入世5年来中国已经陆续开放增值电信服务、基础电信寻呼服务以及移动话音和数据服务,外资在中国电信市场的投资将不再受服务种类的限制。

目前,一些外资企业已经悄悄进入了中国电信市场。据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外资钟情的增值电信业务领域,早先成立的韩国SK与联通合资的联通时科是中国首家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合资企业,此外还有中信21世纪旗下的鸿联九五。据透露,目前,还有十余家企业尚在申请中。在基础电信方面,英国沃达丰2002年买下中国移动香港上市公司部分股份,并称要在5年内力争控股20%。此外,英国电信与网通合作、法国电信与中国电信共同投资建立研发中心等一系列行为使电信业对外开放加大。法国电信在北京中关村建立了全资研发中心,为今后进军中国电信市场铺平了道路。澳大利亚电信运营商Telstra公司亚洲区总裁布莱恩菲尔比姆(Brian Pilbeam)则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让人激动的电信市场,该公司计划以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无线增值服务为契机,进军中国电信市场。

与此同时,对于目前的国内通讯服务业而言,客户满意是企业追求的最终效果。有效地提高客户满意率,留住忠诚客户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亦面临此问题。随着中国电信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电信企业竞争方式的改变,目前,我国电信企业竞争的焦点集中到高价值的大客户获得和保留方面。同时,由于通信业务产品的同质化,寻求通信外服务的差异化将成为电信运营商竞争的主要领域。

在高度发展的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下,消费层次和消费习惯决定了客户的品牌选择,客户需要不同的品牌来满足需求,同一品牌的用户也存在不同的需求。为此,通讯服务业根据客户需求层次把客户再次细分,为他们分别提供优质、优越直至尊贵的服务,确保客户的不同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客户服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顾客就是上帝” 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之上了,而是“创造顾客愉悦”、“让上帝满意”。如何“让上帝满意”,也就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服务资源与客户资源的最优配置,让最重要的客户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其实质就是企业大客户服务理念的精髓,这一点是所有通讯服务业服务的新台阶。唯有站在这一新台阶上,方能尽显客户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服务营销竞争激烈  两巨头各显神通

目前,中国通讯行业的两个巨擎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激烈的服务营销竞争中,两巨头在服务平台建设上各显神通,尽显其能。

中国移动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在矢志追求优质移动通信服务的同时,还精心为全球通客户提供了高品质、尊贵服务的超值服务,实现增值享受,充分体现了“沟通聚集客户真诚服务制胜”、“尊贵服务提升品质”。

深圳移动针对全球通VIP客户卡类级别(钻石卡、金卡、银卡)客户,通过分析他们在网时间和平均消费情况,进一步细分了客户服务需求,合适地配置客户经理,为其提供相适应的优惠策略和服务,对同一级别不同消费习惯的客户实行有区别的服务,提高了客户服务效率和客户服务满意度。为了给全球通客户提供优质、周到、尊贵的服务,深圳移动加强了全球通VIP俱乐部建设,通过为VIP客户提供大客户经理服务、10086热线VIP专席和沟通100服务厅VIP室及专柜等三种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为全球通VIP客户提供多重服务的保障体系,使VIP客户享受到了无缝衔接的全程服务,提升对全球通VIP客户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特别是客户经理服务突破了过去业务受理、咨询投诉处理和日常关怀的秘书式服务,成为提供移动通信资讯传播、移动通信解决方案和疑难问题解答处理等多种功能的顾问式服务,增加VIP客户对客户经理的信赖。在10086热线VIP专席服务方面,不仅提高接通率、提供优质服务,还建立了快速反应的全程服务跟踪体系,使VIP客户在10086热线未能解决的问题能迅速反馈到客户经理或服务厅,由客户经理或服务厅来圆满解决;对于沟通100服务厅VIP室和专柜,则推动其向服务营销一体化发展,使VIP客户办理业务的过程,成为享受尊贵服务的过程,而营销人员则成为大客户经理,在业务受理之中同样为VIP客户提供顾问式服务,与公司大客户经理实现信息共享,并提供联动服务。

此外,深圳移动还在深圳机场推出“易登机”服务,为全球通VIP俱乐部中的金卡、钻石卡会员提供超值的尊贵服务。深圳移动差异化、多样化全球通VIP服务的推出,突破了过去高价值客户服务界面单一性的局限,满足了广大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服务创造优势,服务体现价值。深圳移动的服务工作正在全面走向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不断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全球通这一高品位的品牌将更加体现对客户的人性关怀,协助客户把握生活,成就未来。

中国联通客户俱乐部是中国联通为进一步加强大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品牌忠诚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推出的新举措。中国联通针对集团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提供优先、优质、优惠、多样的大客户服务。为赢得用户的满意度,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中国联通客户俱乐部”,以客户俱乐部为载体,整合内外部资源,挖掘用户潜在需求,面向集团客户和个人重要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会员等级提供的全国和本地服务;根据不同服务内容的差异化服务以及进行会员细分后满足其特定需求的针对性特色服务等。开展了诸如”户外体验式培训活动”、“水木年华 ”等活动。

目前,中国联通客户俱乐部采用全国统一VIP会员卡作为会员身份识别标志。VIP会员可以享有全国20余个省市的上千家有联通客户俱乐部统一标志的商旅、航空、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医疗保健等会员协议单位消费打折和30余个城市会员固定活动场所、机场火车站贵宾休息、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内容。

深圳移动棋高一招  欲谋求多方共赢

新年新气象,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的服务平台首次进行招商,为服务平台注入新的动力,增加了服务活力,不失为中国通讯服务行业的一大创举。

2007年03月,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深圳分公司的全球通精品服务平台“全球通VIP高尔夫俱乐部”和“全球通VIP讲堂商务论坛” 以主题为“畅享成长 共创双赢——全球通两大服务平台公开招商”,开创了国内移动运营商服务平台公开招商的先例。

“全球通VIP高尔夫俱乐部”和“全球通VIP讲堂商务论坛”是全球通的两大服务平台,目前已分别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业余高尔夫俱乐部和深圳最具影响力的“商务论坛”。其中,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深圳分公司的“全球通VIP高尔夫俱乐部”在2005至2006年期间,共举办比赛及培训活动34场;单场规模100人,累计服务客户约5000余人次。而“全球通VIP讲堂商务论坛”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共邀请29位知名企业家、教授等嘉宾,成功举办了28场论坛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正如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坦言:“当你所处的位置越高、责任越大的时候,你便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学习新的行业知识,那样你才会不至于从高处掉下来。毕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交流和学习是最重要的,而全球通VIP商务论坛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

在过去的2006年中,广东移动深圳公司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文化下, 全球通以高尔夫俱乐部和商务论坛两大服务平台的强势品牌、优质客户资源以及丰富、精准的传播媒介,为合作伙伴提供精细化营销和品牌推广的阵地,提升合作伙伴的品牌价值和经营效益,实现了双赢。这两大服务平台曾先后与13家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包括摩托罗拉、三星、联合证券、荷兰银行、屈臣氏饮用水、澳洲首彩葡萄酒、可颂坊等知名商家。充分体现了“畅享成长、成功、进取、品质”的理念。

全球通品牌源起于1995年。从品牌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全球通品牌即以高位切入,始终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塑造高端品牌形象。2001年,全球通品牌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全球通首次召开“成就纯金年代新年酒会”拉开品牌提速的序幕;2002年开展“成就深圳人,成就全球通”系列品牌活动,将全球通的品牌精神与深圳人“远见、执著、敏锐、创造”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2003年“首届全球通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被评为“2003年深圳十大文化盛事”之一;2004年“全球通10周年,未来在我手中”系列活动,将“商务”、“科技”、“奥运”、“文化”、“尊贵”五大体验贯穿其中;2005年以来,全球通以“我能”精神为核心,提出“精品网络、精品服务和精品业务”三种服务承诺和“进取未来、掌控信心、品味人生”的全球通人生哲学,进一步强化“成功、进取、品质”的高端品牌形象。

数据显示,在“全球通VIP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中,全球通的VIP客户占85%,其中包括钻卡用户10%、金卡用户25%、银卡用户50%。而在参加商务论坛的全球通用户中,私营企业家的比例占30%,各大企业经理高管则占40%,此外还有15%为政府官员。

高起点铸造了高品质。目前“全球通VIP高尔夫俱乐部”已达到国际高尔夫职业赛标准,并开创了国内首创的USGA差点赛制,专业活动场地包括观澜、西丽、深高等知名球会。而“全球通VIP讲堂商务论坛”则更是积累起一系列的豪华嘉宾阵容:龙永图、董明珠、马化腾、严介和、唐骏等。

高品质的活动必将带来高品质、优质客户群,同时也给参与活动的赞助商带来不可估量的产品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招商合作角度上看,全球通高尔夫和商务论坛可以为合作商家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品牌传播和产品推介平台。例如,金融行业的商家可在高尔夫活动现场开展贵宾理财宣传和现场服务;或者可以结合一期以“金融财经”为主题的商务论坛在活动现场进行现场宣传,甚至还可以结合论坛主题提供一些相关产品或宣传品,不仅对参与论坛活动的客户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服务,而且也有效传递了企业的品牌和产品信息。很显然,合作方式是多样的,中国移动和企业双方可以共同碰撞出更为精彩的合作方式,共同推动服务平台,为广大客户创造更高价值。

医疗绿色通道合作方案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融资;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7-0043-04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理念进入我国以来,我国的循环经济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还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从宏观角度看,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从微观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每一个循环经济主体企业发展的总和,金融部门支持循环经济就是通过支持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达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探索金融如何有效地介入循环经济主体,进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对循环经济产业链及产业链融资的研究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

1.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概念内涵的界定。杨银涛(2011)总结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首先,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其次,循环经济产业链必须以3R为原则,就是在生产的源头减少物质投入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在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尽可能通过处理重新变为资源。第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落实以具体的产业链构建为载体。第四,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产业链式发展为增长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2.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乔晶(2008)认为,企业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因此,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才是企业需要的。杨雪峰(2008)从价值链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他认为价值增值空间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存在的价值基础。刘志坚(2007)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耦合机理,认为资源深度利用驱动、生产驱动、利益驱动是循环经济产业链耦合的三个驱动因素。

3. 循环经济主体企业构建产业链的必要性。唐晓兰(2007)指出大型浆纸企业内部有必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企业可以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在产业链上游,通过培育企业林木基地,既能保证原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轻森林资源的生产压力;在产业链下游,开展适当的业务,企业可以将生产过程中剩余的高质量浆渣生产成纸箱和纸板等产品,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污泥作为锅炉燃料,为生产提供能源。最后,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在排出的工业废水废气中提取有用化学物质,重新合成生产所需的化工产品。在企业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环流动,把生产链条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产业链融资的相关研究

1. 循环经济产业链融资的内涵。循环经济的发展一般分为研发阶段、技术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企业化、商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循环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研究开发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多以政府资助的方式投入资金。在由理论成果向技术转化的阶段,资金需求量较大,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远不能满足要求,需要综合政府开发资金、企业研究开发资金和个人投资。在科技成果企业化和商品化的阶段,由于蕴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而且资金需求量更大,所以往往以风险投资方式为主。在产业化中后期和生产经营规模化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依赖性更强,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包括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证券融资及商业信贷等方式。

2. 产业链融资密切了金融与循环经济主体的关系,提升了循环经济与金融结合的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链融资对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围绕链条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密切联系,使银行资金在可控风险之内流入产业链条并使其持续稳定运转。从表象来看,产业链融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是银行和核心企业,但对于循环经济这个大的范畴来讲,只有银行与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其快速稳步发展。因此,产业链融资产生的积极因素是从微观向宏观传递的,其意义在于提升了银行与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合作层次,对循环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泉林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产业链融资

(一)泉林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

2000年,泉林集团年制浆生产能力仅有5万吨,但每日外排废水就达5万立方,COD高达450mg/L,被环保部门列入关停“黑名单”,年产由5万吨下降到1万吨,并面临全部关停的危机。200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紧缩信贷资金,直接影响了造纸业这种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投融资和资金的回笼,最大的影响体现在流通资金与项目建设资金上。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造成企业财务费用增加,产品间接成本大幅上涨,压缩了产品的利润空间。此外,贷款难度加大,造成在建项目进展缓慢,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面对种种困难,泉林集团决定引入循环经济技术,依靠政府拨款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5亿多元,以环保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自主研发了十多项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建起了中水深度处理、白水回收、黑液处理等多系统配套废水综合处理工程,不仅在造纸废水的处理上提前达到山东省2010年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制浆黑液提取木质素制造绿色肥料,废水处理净化后,回流生产与灌溉自有原料林竹基地,成材后的原料林竹用于制浆造纸。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包括浆纸工业基地、生态林竹基地、水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绿色肥料基地和无菌复合软包装基地等五大经济实体,在产业链条的各个“节点”上,通过不同规模的科研项目促生了相关的企业群体。

泉林集团产业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链以“内部化”为目标。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都是围绕泉林集团的核心——浆纸一体化而发展的,虽然每个节点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但都是子公司,其产业链内部化特征明显。二是泉林集团产业链的构建是以系统效益最大化为前提。泉林集团的产业链属于多产业高度关联行业,以林业、物流、能源供应、环保企业、化工企业等产业群,通过物质流动形成多条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仅考虑了浆纸企业本身资源循环,更重要的是横向提升了整个产业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规模效应。

(二)泉林集团产业链融资的主要方式

从银行与泉林集团合作方式看,实现产业链融资主要有两种模式。

1. “一对多”模式。这种融资模式是银行通过考察企业产业链,审查整条产业链的业务往来及交易状况,充分掌握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之后,针对其上下游的不同企业和项目等多个目标实行信贷介入。如农业银行高唐支行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发展中,注重对整个产业链流程的支持,从农民的农作物生产,到泉林的秸秆收储、运输,以及造纸、有机肥的生产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信贷支持。目前农业银行依托该产业链发放的贷款达到13亿元。

2.“多对一”模式。该模式是指多家银行对循环经济主体产业链上的一家企业或一个项目的银团贷款支持。如泉林集团2012年立项的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进入了建设实施阶段。国家开发银行经过考察,决定发放40亿元的固定资产项目贷款,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长期资金需求。由于有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的保证,因此该项目很容易地获得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授信,为项目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了保证。“多对一”模式对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

在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基础上,银行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贷品种。泉林集团贷款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还有逐笔申请、逐笔审贷的周转贷款,以及在银行规定时间及限额内随借、随用、随还的循环贷款。产业链融资为泉林集团在金融部门开通了“绿色通道”,保证了该公司各项业务的快速办理。

(三)泉林集团产业链融资的成效

1. 企业获得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资金支持。从企业开始引入循环经济技术起,到目前企业在循环经济上所耗费的研发、建设等费用大部分来自于产业链融资的商业银行贷款。产业链融资给予了泉林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充足的资金。如果没有银行的贷款,企业自身的盈利无法满足发展循环经济庞大的研发和建设费用。以泉林集团产业链发展为脉络,可以清楚地表明产业链融资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5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2006年12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贷款委员会的审查,这不仅解决了项目建设所需的17.6亿元资金问题,而且得到了政府贷款平台的支持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的积极跟进,2007年仅工商银行就为泉林集团新增贷款16亿元,泉林原材料供应的产业链进一步得到加强。2011年,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立项,2012年获得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立项批复,项目总投资规模106亿元,拟申请银行贷款79.54亿元,其中申请银团贷款59.54亿元,设备融资租赁20亿元。截至2012年末,泉林集团贷款余额达到40亿元,开出银行承兑汇票6亿元,国际信用证5000万美元,保理业务4.7亿元。

2. 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产业链融资助推企业走向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泉林集团的总资产已达93.7亿元,年生产能力机制纸70万吨,精制浆40万吨,有机肥料40万吨,食品医疗包装盒24亿只。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93.9亿元,利税11.34亿元,其中上交税金3.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4.9%、12.5%、8.8%。泉林集团在生产能力逐年上升的同时,日平均排水量仅3.5万立方米,化学需氧量稳定在60毫克/升,悬浮物为30毫克/升,达到了山东省海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100毫克/升、悬浮物≤70毫克/升的要求。泉林集团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已经建起了周边遍及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的原料收购站,原料收购网络从原来20公里范围的收购半径辐射到周边600公里的范围。2010年,泉林集团草浆年生产30万吨,年可消耗麦草等农作物秸秆约75万吨,以每吨550元计算,可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带来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与秸秆燃烧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万吨;与秸秆自然弃置相比,每年可减少堆放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260万吨;与国家有关标准相比,节水4000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3200吨。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的有效性分析

(一)循环经济特有的稳固的内部化产业链,契合银行信贷规则

当前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其规模化发展往往将企业间的产业链内部化,这样就形成了更加稳固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不仅仅是废物流动所形成的,它还包含产品生命全周期过程的横向拓展。由于产业链的内部化和同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拓展,银行较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状况(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利于银行分析链条上目标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资料,或分析产业链条上重点项目的发展前景等,使银行从静态看待企业财务状况转变为通过客户管理、业务分析等系统,审查链条上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综合信息,在贷款效益和风险控制上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准的信息,增强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银行的融资风险。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多阶段性特征,决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手段

由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多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要求是不同的。前期由于蕴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虽然资金需求量大,但需要以企业自有资金和政策性资金为主;在产业化中后期,生产经营达到规模化阶段,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对商业性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增强。例如本案例中泉林集团开始引入循环经济技术,依靠的是政府拨款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在资金耗用量大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方面,是由负有政策性支持任务的国家开发银行首先给予的大额贷款。在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产业化后期,银行部门逐步介入,基于对产业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通过审查整条产业链,为循环经济产业内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格局

从银行角度来说,产业链融资模式既实现了对企业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又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银行和企业点对点的服务模式。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对循环经济行业的宏观把握能力、信息掌控优势以及风险控制手段帮助产业链上企业改善经营并巩固产业链建设。从企业角度来说,银行纵向切入产业链,使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以不同方式获得资金,明确了资金的使用目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也确保了资金有序、顺畅地流入整个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同步稳定发展。

(四)产业链融资利于银行信贷突破地域界线

以泉林集团为例,其根据产业化链条延伸的需要,在聊城、德州以及辽宁省等地投资建设原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因此与其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就会存在大量异地业务,而异地金融风险难以控制一直是银行开展异地业务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给行为。产业链融资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由于异地企业属于本地企业的产业链关联企业,银行可以从信息角度控制风险,并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在异地的开拓,进而为循环经济发展引入外地投资开辟新途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将产业链上的诸多“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结合产业发展特性和企业自身特点,通过综合评测和融资方案的设计,既解决了链条供血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有效解决了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资金问题,为当前循环经济主体企业解决融资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郭文才,薛绯.论金融支持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8,(2).

[2]中国人民银行七台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金融支持模式的研究[J].金融参考,2008.

[3]李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4]李睿,徐灵通.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相关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