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社区建设方案

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1

一、试点信用社区创建的依据、目的

创建信用社区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

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0]51号)文件精神,目的是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建立社区信用担保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提供方便。今年率先在全市每个城区中的2-3个社区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广。

二、信用社区创建条件

1、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总体素质较高,个人信誉良好,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到期还款付息率达100%。

2、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达标,社区就业专职工作人员素质较好,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

3、社区积极向下岗失业人员推荐创业项目,组织参加创业培训,能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且有明显效果。

4、社区领导班子责任心强,个人信誉好,无违法违纪记录。

三、试点信用社区评定办法

1、各街道应比照信用社区创建条件,积极组织所辖社区开展信用社区创建自荐活动,6月30日前各街道至少要向市劳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一个候选信用社区。

2、市劳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人民银行、担保公司等部门(单位)对街道推荐的候选信用社区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如下:

(1)对候选信用社区有关信用情况进行考核、评定。

(2)对候选信用社区就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定。

3、经市劳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从每个街道推荐的候选信用社区中确定1个信用社区。

4、市劳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单位)与确定的信用社区签订信用担保协议,授予“信用社区”匾牌。

5、协助担保公司和贷款银行督促贷款人按期偿还本息。

四、申请小额贷款信用担保的基本条件

1、小额贷款申请人系社区内常住人口,系本市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并持有《再就业优惠证》。

2、申请人信誉良好,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

3、申请人有创业所需生产经营场所,有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五、信用社区工作管理职责

(一)社区

1、组织申请贷款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并选定创业项目后,及时向担保公司进行推荐,与申请人签署信用担保承诺书。

2、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具体负责信用担保的审查和上报。

3、定期了解申请人家庭状况、住址、联系方式、诚信等异动情况,并及时反馈至担保公司和贷款银行。

4、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档案,一人一档。

(二)担保公司

1、审核信用社区提供的小额贷款申请人资格及贷款申请是否符合条件,并向银行推荐贷款和承诺担保。

2、会同承办银行对申请人进行贷款前调查和贷款扶持项目运作情况的跟踪调查,掌握动态变化。如经营项目有风险的,及时会同银行采取措施,确保贷款的安全归还。

3、与财政、银行等有关部门对信用担保贷款呆帐损失进行审核认定并上报。

4、采取多种形式扩充担保资金来源,满足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需求,同时积极探索大额担保贷款的管理办法,推动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

(三)承办银行

1、对于信用社区提供信用担保和市担保公司承诺的信用担保贷款,及时足额地将贷款发放到申请人手中。

2、会同担保公司对小额贷款申请人进行贷前贷后调查,建立已获得贷款的创业人员个人资信档案,定期进行资信调查。

3、扩大试点社区的小额担保贷款倍数,对信用程度高、创业工作做得好的试点社区,小额担保贷款扩大到五倍。

4、按季提出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申请。

5、对出现的呆坏帐损失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四)市、区劳动保障部门

1、对社区专干进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操作程序的培训辅导。

2、组织创建信用社区的评审、认定和年审。

3、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之间信用担保工作。

4、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信用社区和担保人进行检查。

六、工作要求

1、将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完成情况和成功率作为考核信用社区工作的重要指标,社区负责人要提高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认识,加强管理,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市劳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信用社区的信用情况进行核实评估,信用担保贷款不良率达到20%时,应停止该信用社区信用担保资格,并通报相关部门(单位)。

3、信用社区要加强创业过程的跟踪调查、指导和服务,要每月与借款人联系一次,掌握借款人资金使用和经营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创业成功,降低贷款风险。要做好相关记录,每月据实以报表形式向担保公司和承办银行汇报借款人情况和借款使用情况。

4、要提高信用担保贷款透明度,对已经社区核实评估的项目要在信用担保前,要在本社区进行公示,及时掌握群众反映的真实情况和问题。

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2

一、市委市政府不断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为搞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001年,社区建设伊始,市委市政府便成立了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社区建设办公室,保定市成为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社区就业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建设及社区就业工作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仅对当时147个居委会的硬件建设资金通过各方面帮扶就达4628万元,使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今年,又在此基础上以和谐社区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以抓精品社区建设为重点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精品社区其标准是硬件达到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300-10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00平方米以上,具备四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三站(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场(室外健身场)、一校(市民学校)。同时全市实现市、区、街、居微机互联网宽带联接。此项工作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支持、帮扶单位援助、企业和开发商无偿提供、社会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2390万元,单独为社区网络建设资金投入560余万元,六十多个社区成为精品社区,使社区硬件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奠定了硬件条件。为了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市委市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市直部门、驻保单位和县处级领导找1-2个社区结成帮扶对子,为社区办1-2件实事,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社区建设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改观。

为了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把解决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列入工作重点。经过与市委社区办、市财政局、民政局的多次协调,参照保定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及河北省工商个体户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相关规定,出台了《保定市社区工作者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暂行办法》草案。同时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工资补贴由原来的500元/月提高到650元/月,目前该暂行办法已报市政府,待批准后明年即可实行。

二、锻炼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是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的关键。

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直接决定着各项工作开展的水平。2004年,我局依据省、市就业再就业文件精神,出台了保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工作职能的意见(保劳社[2004]23号),对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责与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依据职责,我们将与之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文件汇集成册,编印了《保定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必读》一书,发给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学习和使用。2005年,我市又转发了《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通知(保劳社办[2005]59号),并依据此文件制定了《保定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评估验收标准》(保劳社办[2005]140号),从机构、人员、场地、制度、工作、经费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全面地进行了对照和改进,使我市的基层平台工作更加规范。

为加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管理,市局每年都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考核一次,从德、能、勤、绩等四方面由居委会逐级打分上报,合格者继续签订聘任合同,不合格者淘汰,优秀者进行表彰宣传事迹,树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学习的榜样。为提高素质,市本级组织业务示范培训班3次,培训2000余人次。各区均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周召开劳动保障协理员汇报会,沟通情况。今年部里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岗位制定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就业准入范围,对此,我们按照省厅要求,认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能鉴定,共鉴定644人次,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

三、统筹谋划,创新方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一)市局领导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十分重视,一方面由就业服务局组成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另一方面组织市局及三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项学习,领会省厅文件精神,在此基础上印发了《保定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1、认真研究,全面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协同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认真研究,制定创建活动实施规划,指导社区制定本辖区内创建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我们要求试点社区结合开展的信用社区试点工作统筹组织安排,一并推进实施,使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挥联合效用,真正达到构建一个和谐社区,促成整个保定的和谐。

2、明确创建标准,加强目标考核。将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劳动保障机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制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考核分值表,每年进行一次认定考核,其中,90分以上者为实现充分就业社区,90分(含90分)以下者为非充分就业社区。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于每年12月底做好当年创建达标申报工作,经逐级审核后报市劳动保障局评估认定。市劳动保障局在每年第一季度公布去年充分就业社区名单,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3、加强督导检查,搞好信息反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不定期对基层创建活动进行督察,对活动开展得好,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建立了创建活动报告制度,各县(市、区)按季上报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市劳动保障局对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和交流,先进典型在全市加以推广。

(二)充分发挥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的平台作用,创新工作方法与工作机制。

按照市局的安排,三区及高新区人事和劳动保障局立即行动,利用二周的时间针对本区实际,制定了适应本区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具体规划,并针对每区制定的10个试点社区进行了指导,制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具体标准,诸如帮助他们建立新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对有劳动能力与就业愿望人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对一的就业援助等,四级平台网络系统达到了协调联动。

1、创新宣传形式,家喻户晓,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各试点利用省、市印制的再就业优惠小册子,采用发放,入户走访、定点咨询、明白纸、墙报、宣传栏等方式向居民开展宣传。新市区先锋办事处2005年就创办了《劳动保障工作简报》,以此为媒体进行推广经验、解决问题、招工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在此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活动中,成为传达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目前,共出了23期,增刊5期,所辖18个社区上报再就业工作信息1000余篇,被采用300多篇,《保定日报》对此报道4次,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公仆与公民》栏目对办事处再就业工作做了专题报道。

政策宣传渠道的畅通,促成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使社区内有就业愿望的人有望就业,失业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就业准备中,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截止到10月底,共发展社区就业实体60个,认定和发展劳服企业、商贸型(服务型)企业32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400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1626本;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4924人,发放社保补贴352.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发放390笔,金额697.8万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4152人;开办创业培训68期,培训失业人员2033人;开展职业指导42796次,职业介绍成功56618人,提供岗位信息189802条,有18529人通过此实现了再就业。

2、通过社区网络,达到社区就业岗位信息共享。社区岗位的开发,是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对4050人员及其它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的长效途径,是市委市政府确立"八个一批"安置失业人员的一个重要渠道,北市区东方家园社区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的优势,运用自己社区家庭普遍使用微机的优势,创办了自身局域网络系统,以此为平台,不定期的向社区内失业人员就业信息,他们及时将各种途径搜集的信息在网上,失业人员足不出户便能找到自己满意工作,目前,社区的网站被浏览2万余次,用工信息500多条,使21名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为创造充分就业社区尽显数字化便民之利。

3、整合社区内可用资源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援助。有就业愿望与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是我们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服务的对象,采集空岗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这些必要的服务手段并不难,难的是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对零就业家庭的人员,让他们及时上岗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一方面,我市制定了保定市《关于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的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已建立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工作,对"零就业家庭"进行摸底确认,建立台帐,实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援助,进行动态化管理,除能享受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外,我市还建立对"零就业家庭"的援助基金,其具体要求是:市及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对"零就业家庭"的专项援助基金,对"零就业家庭"出现生活困难、子女上学、危重病人等情况给予应急资金援助。采取政府财政出一点、社会募集捐一点的办法建立"零就业家庭"援助基金,实施财政专户管理。需要时由劳动部门提出意见、财政部门审核,报政府批准后按户对"零就业家庭"给予援助。11月22日,市长于群亲自参加了全市动员大会,省厅田芬副厅长到会,并对保定市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积极创新有效途径,即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实施有效援助。新市区依棉社区为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辖区内失业职工多,就业困难对象多的特点,分区分楼建立了塔型服务网络,形成了: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各区互助小组成员(包括:党员、创业成功的人员、就业明星等)-----每一位就业困难对象(失业人员)。他们成立互助小组,以平时见面而又就业成功的人员及党员为中心,在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带领下,对就业困难人员从生活到思想,从各种就业培训练信息等诸多方面全面帮扶,经过实践,效果明显,该社区有25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此途径就了业,占本社区就业困难对象人数的30%。受到了街道、区、市的表扬和就业困难对象的认同。

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3

一、坚持政策扶持,创新工作平台

社区就业服务平台是就业再就业服务工作向社区延伸的主要载体,是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社区就业服务事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创建就业服务最佳社区”作为推动社区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政府主导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就业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先后制发了《黄石市社区建设整体规划》、《关于开展领导挂点和部门“一对一”帮扶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建设的活动方案》、《关于推进社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年初,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六个一”到位的基础上,市政府决定广泛开展“创建就业服务最佳社区”活动,每年打造一批开发岗位最多、网络运行最好、就业服务最优、失业人员最少的的社区,以此推动全市社区就业工作整体上进入新阶段、达到新水平。

二是部门配合联动。劳动保障、财政、民政、卫生、银行等部门联合行动,共同推动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财政部门多渠道安排工作、人员经费和奖励资金;民政部门跟踪管理享受城市低保人员,形成城市低保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卫生部门增设社区医疗服务站,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看病免费挂号,诊疗费、药品在普通一级医院基础上降低10-15%;劳动保障部门将信用社区作为评选就业服务最佳社区的核心内容,会同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首次认定了7家信用社区,为35名下岗失业人员解除了小额贷款反担保的困扰。三是资金扶持带动。近三年来,我市先后筹集1200万元改造新建社区工作场地,拨付2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每家街道、社区配备了奔4电脑、29英寸彩电、触摸屏,安装了宽带。市政府还按每个服务所(站)每年1万元的标准,由市、区两级财政同比例安排工作经费。对评为就业服务最佳社区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另安排就业活动经费5000元。

二、坚持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模式

我们把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为优化社区就业服务的有效手段,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就业服务最佳社区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的目标。

一是规定“三大”制度。在全市街道、社区建立了就业服务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信息反馈制,规范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服务行为。对前来办事的服务对象,坚持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建立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台帐等五大登记台帐,纳入劳动力市场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有求职愿望、培训需求的,劳动保障协管员5日内跟踪反馈空岗和培训等信息。对有求职要求的下岗失业人员,在不挑不拣的情况下,承诺1周内推荐就业,一年内至少提供1次就业指导、3次就业信息和1次免费培训机会。

二是提供“三式”服务。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按照“一门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次性”的办结要求,对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服务、“登门式”服务和“全程式”服务。主动登门入户了解情况,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和岗位信息等服务,做到送政策不过周、送岗位不过夜、送培训不过月,能在社区办理的各项事项和业务,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办结。对“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责任制,不找到岗位不松手,不落实政策不罢休。三是实现“三零”目标。要求社区尤其是就业服务最佳社区实现零距离、零差错(提供政策服务无差错、答复问题无差错、办理各项事项无差错、基本数据无差错、信息无差错、就业安置无差错)、零投诉的服务目标。如钟楼社区协管员深入到3000余户居民家中,采集了2万多个基础数据,无一差错。三、坚持拓宽领域,创新工作内容一是开发就业岗位。创建就业服务最佳社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就业岗位。各创建社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结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开发托幼托老、修理维护、家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结合辖区单位剥离部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物业管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岗位;结合社区组织建设、公共管理的需要,开发社区保洁、保绿、保安、车辆看管、市场管理等社区公益性岗位,形成了我市社区就业“三保”(保安、保洁、保绿)、“三托”(托老、托幼、托病)、“三大服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三大管理”(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的社区就业新模式,有效地推动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仅年,全市社区就创办就业实体1548个、服务网点1956个,开发就业岗位10919个,安置就业12048人。二是开展特色服务。我们将开展特色就业服务作为争创就业服务最佳社区的重要指标,要求通过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力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每年全市统一时间,统一要求,各社区举办一次就业援助月和社区就业活动周活动,工作基础扎实、地理位置优越的一些社区还开展了大龄专场会、趣味赶集会、网上招聘会等特色职介活动,提高了职介成功率。如铜花社区举办了“周边企业纳贤会”,一次性解决77人就业。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社区就业招聘会121次,提供就业岗位8120个,安置就业4095人,其中帮助困难群体就业732人。

三是落实扶持政策。我市各社区利用信息网络、宣传栏等共向居民劳动保障政策法规,逐家逐户上门发放《再就业实用手册》21万册,审核8.3万人申办《再就业优惠证》资格。社区还对将持证人的详细信息录入社区网络,传递给工商、税务等部门,并从协调场地、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到招收员工,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目前全市社区推荐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下岗失业人员690人,其中经信用社区审核、申报的达129人,通过社区协调减免税费300余万元,组织推荐免费培训3147人,申报公益性岗位补贴3200余人。

四是延伸服务领域。在创建就业服务最佳社区活动中,我们将社区服务工作领域逐步延伸到劳动保障工作的其他方面。如将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待遇初审、发放和管理纳入社区,实行网络管理。对有就业能力而连续两次不接受再就业培训、三次不接受推荐就业的,取消其享受待遇资格。去年以来,因就业收入提高后停发低保金的1350人,其中实现再就业后主动申报取消的有110人。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定和档案及组织关系由原来单位逐步移交到社区,使6.5万名退休人员进入社区数据库享受到社会化管理服务带来的便利。池湖社区等14家就业服务最佳社区的医疗服务站降低门诊诊疗费和购药费,建立家庭健康档案13万余份,开展健康普查5万余人次,初步实现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

四、坚持督促检查,创新激励机制为确保创建就业服务最佳社区活动稳步推进,收到实效,我们重点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细化考核标准。制定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考核标准》、《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考核细则》、《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程序》等一系列制度,成立了就业服务最佳社区创建活动评审小组,按照队伍建设、基础管理、就业安置等5个大项和21个小项具体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4

一、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社区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参照国外社区银行功能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建立的社区银行是指资产为5亿元以下,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当地居民或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成本低、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发展社区银行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遭遇融资“萎缩”。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财务报表不完备,加之容易隐瞒甚至制造扭曲的信息,导致大银行因不能了解其经营能力、经营状况及贷款所投向的项目的情况,对其贷款更加谨慎。而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与商业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信息反馈的期限较短,经营决策较灵活。此外,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易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所以,根据信息优势假说(informationadvantagehypothesis),社区银行更易于解决贷款中的委托问题和了解客户收入变动、支出状况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个人信息,这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因而,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就有比较优势。比如,作为“准社区银行”的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一直以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发挥在地缘、人缘、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自1993年成立以来,“泰隆”累计发放贷款350余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当地的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04年末,在“泰隆”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有3865户,户均贷款仅70.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有2745户,贷款金额合计6.73亿元,分别占贷款户总数及各项贷款余额的89.06%和24.61%。

2、促进金融服务水平和协调社区发展。发展社区银行可以刺激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根据“共同监督”假说(peermonitoringhypothesis),在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社区银行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为了区域内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习惯,推动社会信用状况的改善。另外,社区银行强调对社区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社区发展的政府、市场及社会的自治互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新局面。具体而言,社区居民和单位可以利用其在社区银行中的股东或是社员权力,通过社区银行的资金投放项目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开设、服务内容确立的集体决策,实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群众自治性作用(王欣欣,2005)。因此,通过社区银行基于信用的产品设计以及对社区改善和发展活动的实践参与,可以推动社区信用建设和协调社区发展。

3、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降低系统性风险。根据产业组织理论,CR4≤40%为低集中度,40%≤CR4≤60%为中集中度,60%≤CR4≤80%为较高集中度,CR4>80%为高集中度。从资产的市场集中度看,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可以算出,截至2004年,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CR15)的市场集中度为68.5%,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69321亿元,市场集中度(CR4)为54.1%;而负债的CR15和CR4分别为68.4%和53.4%,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毋庸置疑,这种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健康发展。而社区银行的适当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银行体系结构,进而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王欣欣,2005),从而分散由于银行机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同质性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4、为居民提供投资渠道与增值服务。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很低,加上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有限,而居民手中的资金非常宽裕并且有较强寻求保值增值的欲望,迫切需要开拓创新投资渠道。从这一方面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大银行的“大城市、大企业”的战略相反,除了主要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在网点布局上更加注意拾遗补缺,填补大银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展。此外,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贷款时,很关注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对还款能力的影响,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社区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它必将会吸引各种有利的资本进入以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推行业务创新,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有利于为居民提供较好的投资渠道和资金增值服务。

5、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有很大发展,对地方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原因除了一些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以温州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监测,在2004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提高法定利率水平后,温州银行业2005年一季度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2004年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法定贷款利率0.27个点的上调幅度),民间融资有较大盈利空间外,关键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很大一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可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防止民间金融的边缘化,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降低潜藏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探析

20世纪90年代,欧洲掀起了一场"社区银行服务运动"(CampaignforCommunityBankingServices),主要有新设社区银行、共享分支网络(Sharedbranch)、利用分支机构和特许经营(Franchises)等渠道,而澳洲的社区银行主要采取分支机构模式、模式及电子银行模式。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必须从当前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途径有:

1、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新组建股份制社区银行容易明晰产权,其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市场定位目标也比较明确,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方面也会比较灵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社区银行,同时也要十分关注退出机制的建设,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民营银行资本由于强烈趋利动机可能导致过度扩张,加大金融风险;股东控制社区银行容易发生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不同的发展社区银行的条件,必须区别对待以提高效率,一般来讲,应该先进行试点,然后再全面铺开。例如可以考虑将浙江省的温州、宁波、台州和福建省的泉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作为试点,然后择机推广。一般情况下,允许达到法规规定的各项条件(如资本金额、股东人数、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合规的章程等)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组建社区银行(应宜逊,2005),考虑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资本金应在1000~5000万元为宜。

2、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以城市信用社为例,城市信用社在长期与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掌握了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贷款风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们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其实施规范改造,鼓励优秀民资入股,优化股权结构,改造成以所在社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为服务对象、按股份制原则进行经营管理的社区银行。另外,农村信用社由于市场变化正亟需要转型,可以通过适当的资本结构优化和机构整合,促进农信社重组,逐步改造为产权明晰、按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银行(翟建宏、高明华,2005)。关键在于经营机制的转变、机构布局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实现。另外,由于各个信用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应该区别对待,最好是先进行改造试点,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行改革,促进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所探索,2005年1月,经宁波银监局批准,浙江省第一家完成增资扩股、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城市信用社——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社正式挂牌运营。绿叶信用社改造后的资本金从过去的526.9万元增长到1.39亿元,资本充足率远远超过法定标准;在新的股权结构中,法人单位17家,均为民营企业,自然人32个,过去参与投资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部退出,单体投资者最高占有股权比例为10.79%。

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县级财政 新型县域金融体系 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县域经济

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发展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则是其中之一。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缺少金融信贷支持是主要的因素并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隐藏在资金缺乏问题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却是县级财政发展的乏力和滞后。这种情况阻止了县级财政与金融的联动,影响了资金的积聚效应,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匮乏。因此,探讨县级财政和金融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加强和改善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过程,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要求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缺少吸引金融信贷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作用

除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县及县级市外,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仍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低、效益差;县域工业规模和比重较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管理粗放、信用差。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金融机构在信贷问题上表现出比较审慎的态度,致使一些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龙头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贻误了发展时机。作为县级财政,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实施财政扶持,增强企业信用水平,消除金融机构对县域金融服务所持“风险大、收益低”的成见,吸引信贷支持。

2.国家金融改革向纵深化发展,导致县域金融服务萎缩,需要运用财政手段进行扶持和强化

从1998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力度,纷纷撤并基层网点,导致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度减少;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上收审贷权,资金集中向大中型企业和城市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金向县域经济投放。农业发展银行则功能单一,主要执行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对诸如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高风险投资项目支持甚少。农村信用社又面临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无法提供正常信贷服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资金全部上解,加剧了县域资金的紧张局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通过正式金融安排满足资金需求,只好求助于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式金融安排。同时,县域金融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固守传统的业务领域,不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县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尤其是运用财政手段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为各种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网点、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创造条件,调动他们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3.大多数县级财政拮据,难以发挥财政的投融资功能,造成财政“缺位”,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目前,大多数县级财政收入过分地依赖于农业税收入和非税收入,造成财源结构单一。随着未来逐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农民减负政策的实施,县级财政的状况将不容乐观。另外,现行财政体制中由于分税改革引起的财权与事权不一致、上级政府层层挤压县级财政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县级财政的困难。如此差的财政状况导致事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级政府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县属重点工业项目等领域倾斜的资金寥寥无几,无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财政“缺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

围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充分考虑县级财政和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现状,欲使财政金融两个手段相互促进、合力联动,应遵循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发展为主,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为辅,实现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以少拨多、以小博大”的基本思路,切实有效地挖掘、撬动县内外资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而循环的起点须是财政先行,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专项资金配套等“输血”机制,激活县域金融体系的“造血”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级财政。着力点应选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财情,推动新型县域金融体系的构建

(1)配合当地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培植农村金融主力军。根据国家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确定的“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原则,切实加快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对进行县联社一级法人试点工作的地方,县级政府可酌情采用税收优惠和减免规费来减轻其经营成本,扩大资产规模,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抗风险能力。对信用社进行增资扩股或实行股份制银行试点的地方,县财政可拿出一部分资金与辖区内民营资本同时入股,壮大信用社实力,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针对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的现状,可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妥善处理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在短时间内轻装上阵,承担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2)创造条件,吸引活力大、又适宜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点经营。采取适当财政扶持政策,帮助股份制商业银行减轻营业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在条件具备时,可组建县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机构可由县级财政和国有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牵头,农村信用社、企业,以及个人等均可出资,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自担、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服务于县域工商企业,增强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3)制定相应财政扶持政策,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县域的分支机构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县级政府要帮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清理大量积淀的不良贷款,在制定涉及银行贷款企业的改革改制方案时,理顺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严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扶持的担保公司为企业债务提供信用担保,调动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4)多途径培植其他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选择符合条件的规模企业,成立财务公司,发挥自身融集资金的能力。发挥银行机构、行业协会等对行业内企业经营资信状况熟悉的优势,创立融资租赁公司,开辟企业融资新途径。在民间资本积累较快的地方,探讨民间金融的实现形式。另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从事农业保险业务,证券期货公司提供期货、期权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手段。县级财政在这些金融机构创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通过税收优惠、减免规费、财政资金入股资助等措施进行扶持,帮助这些机构尽快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借财生势,增强县域企业和居民金融借贷信用水平

县级财政应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做大量工作,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信用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财政资金专户或由财政资金牵头、企业自愿入股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中心和担保公司,着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信贷环境。对于农村产业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县财政可联合农业发展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共同发起设立农业产业化信用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专门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寻求金融信贷支持。探讨建立县级信用贷款再担保公司,为县域内乡镇村和行业信用贷款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促进县域信用贷款担保机构体系的健康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种、养、加”大户信用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县域金融生态建设,吸引县域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注意力,最终形成县域经济发展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3.依靠金融支持,着力解决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缺位”问题

依靠新型县域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充裕的资金流,县级财政可以及早调整支出结构,通过择机退出一些可由社会解决的公共支出领域,有效解决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现状,实现县级财政向能源、交通、农业等非竞争性政府投资支出领域的倾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级财政金融联动的配套工作

可以看出,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将涉及到政府、金融业和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做大量工作,实施上下配合和社会整体推动。

1.在政府层面,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县域财力建设,为实施财政金融联动创造前提条件

实施县级财政金融联动,首先要求财政具备一定实力。为此,县级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加快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撤并职能交叉、运行低效部门和层次,减少财政工资拨款人员;通过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城镇社区建设的运行模式,通过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减轻财政支出负担,努力实现财政赢余。同时,加大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国家财政部门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体系。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充实县域财源。

2.在金融业层面,应调整和优化金融布局,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提高财政金融联动的效力

应针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金融需求变化,按照由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的原则,着眼于资金回流县域尤其是农村,进行一系列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调整。中央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应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县域金融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种成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力度,消除目前县域金融服务逐步弱化的现象,尤其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业务萎缩的问题,增加县域证券、租赁、信托、担保、农业保险等服务,形成有利于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的有效机制。

3.在社会层面,应侧重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降低财政金融风险,促进财政金融联动的良性循环。由于财政为企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扶持,承受了担保贷款替代偿付、配套资金损失、收入减少等风险,同时,信贷金融机构也面临贷款对象的违约风险,这将使财政金融联动失去赖以持续的安全基础。因此,对县域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和征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和农民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刚,孟宪江.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N].经济日报,2004-03-30.

[2]王保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J].求是,2005,(16):39-40.

信用社区建设方案范文6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__]30号)文件要求,为全面推进__县创业促就业工作,制定__县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民创业工作,以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为目标,以创办民营中小企业为重点,以创业培训政策扶持为动力,以积极为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并立志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劳动者搭建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后续服务支持的平台,以扶持、改善和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创业者的创业和经营能力。同时健全完善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创业培训为基础,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服务相结合,全面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有志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其他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其自谋职业和创办小企业的技能和技巧,为其提供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技术、后续服务等支持,培养和造就一批创业带头人和企业小老板。具体目标是:全年培训有创业愿望的人员250名。培训后合格率达到80%以上,创业成功率达50%以上,带动就业率达到1:3,开业企业中一年以上稳定经营率达到80%。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体系。

三、实施范围

创业促就业实施对象为全县有创业愿望的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含城镇新增劳动力、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残疾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创业培训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财政局、县工商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工商联、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教育局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配合。

四、工作内容

(一)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质量。siyb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品牌培训项目,并且有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要保证培训效果必须有一支富有创新意识、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热爱、尊重、谦虚、勤奋”的要求,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因材施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保证培训质量。

(二)开展创业培训,增强创业能力。在培训方法上,运用推广国际劳工组织研发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等行之有效的创业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创新观念,明确创业目标,掌握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创业的基本能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在培训形式上,广泛采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互动教学、专家报告、创业者现身说法和积极利用现代培训技术,开发适用于远程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丰富培训的内容和手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通过创业培训,激发创业热情,发掘创业潜力,增强创业能力。

(三)提供担保贷款,开展融资服务。与财政、银行、担保机构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结合信用社区建设,加强对贷款申请人的诚信教育,跟踪了解资金使用状况,逐步建立创业者诚信档案,提高其诚实守信、

按期还贷意识和资金运作能力。(四)落实扶持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凡通过创业培训创办的企业,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帮助落实社保补贴政策,及时组织专场招聘会,免费为企业招聘从业人员,根据企业生产需求情况,免费为企业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五)开发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开发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开展创业项目推荐与对接活动,及时向创业者推介,指导其制定科学、适用的创业方案,促使其成功创业,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服务,使其掌握基本的创业技巧,并能运用经营策略和国家有关政策;帮助协调办理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土地征用、用工备案、缴纳社保、档案存放等事宜,提高创业效率。

(六)建立创业基地,实施创业孵化。依托工业园区(集中区)、经济开发区关闭破产企业的闲置厂房,建设一批相对集中的创业市场和创业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一段时期的孵化,帮助其在市场和基地内完成创业见习实习,丰富创业体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强做稳做大企业奠定基础。

(七)进行跟踪服务,提高发展能力。跟踪了解创业者所办企业运营和发展状况,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帮助其不断提高经营能力,改善经营状况;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充分利用咨询热线或网站,为创业者答疑解惑;支持自发成立创业者联谊会(或协会),加强创业交流,沟通创业信息,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实现共同发展。

(八)树立创业典型,引导全民创业。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以及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成果展示活动、编辑创业能人事迹集锦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各级政府鼓励劳动者创业和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自强自立、奋发图强、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树立和表彰一批在社会上起导向作用的创业能人和创业能人标兵,引导和带动更多劳动者走自主创业、能力创业道路,逐步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