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辅助服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辅助服务方案范文1
【中图分类号】R19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72-01
1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向临床发展的需要
1.1 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电子病历系统为医生护士的日常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辅助医生书写病历,通过方便的编辑工具,典型病历模板,可以极大地提高病历书写效率,将医生从繁重的医疗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自动处理医嘱,同样可以减少护士不必要的转抄工作,降低差错概率;检查申请与结果的无纸化传递,可以加快结果的回报速度;病历电子化可以实现病人信息随时随地可得,医生不仅在病房,可以在家里,甚至在医院外的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访问病人信息。
1.2 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并作出治疗决定的过程,实质上是依据他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计算机虽然不能取代医生作出判断,但却可以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为这一过程主动智能地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辅助医生作出判断。这方面的服务包括:同类疾病的病历查阅,帮助医生选择最佳医疗方案;智能知识库,辅助医生确立医疗方案;医疗违规警告,象药品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避免医疗错误;联机专业数据库,象药品数据库,供医生查询。另一方面,电子病历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比如:通过病历模板,可以提示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遗漏;医嘱模板可以规范医疗操作。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
1.3 提高医疗纠纷举证能力。病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学记录,为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争议提供医疗行为事实的法律书证,如遇到法律纠纷时,没有书写的内容被视为没有询问、检查,那么法院将视为过失,这将对医院造成很大的被动,甚至是损失。通过符合规范的病历记录,避免了语义模糊、书写潦草、缺页、漏项等问题,减少了可能出现的会对医院各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的、但是可以避免的错误,为举证倒置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不仅维护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而且对医院名誉、经济效益都能带来益处。
1.4 辅助临床诊断治疗 。通过将一些常规的治疗方案输入计算机后,电子病历可以辅助住院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并在医生的治疗与原定的治疗计划出现不相符时电子病历会发出报警提示医生,确保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方案的正常实施;它还能够给医生提供用药咨询、自动检查药品配伍禁忌等等功能,有助于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
1.5 病人信息的异地共享 有利于远程会诊。电子病历能在广域网环境下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能任何时间、地点为任意一个授权者提供所需要的病人信息,无论病人到哪家医院就诊,都能提取到自己的病历,在急诊时,电子病历中的资料可以及时地查出并显示在医生的面前,缩短了医生确诊的时间,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医务人员能实现异地远程会诊、异地随访,出现疑难病例时,经治医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请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进行会诊。上级医师或专科医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提出会诊意见,以帮助经治医师做出治疗方案。上下级医院的信息交流更可以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水平。
1.6 病历存储更简易。电子病历有效的存储体系和备份方案,能实现大量存储和实时存取的统一,占用空间小,保存容量大,能永久保存。
2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是医疗科学管理的需要
2.1 检索使用更方便 。过去要想使用纸质病历的信息资料时,必须先通过查找索引,找到病人的住院号,然后搬运病历进行翻阅,当查询多个病人的病历时,不仅速度慢,劳动强度大,而且信息不够全面集中。电子病历的数据格式和集中的存储,有利于快捷输入,迅速检索查询、调用处理各种诊疗信息,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大量集成资料,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同时也是统计分析、医院管理的全面可靠的资料,大大提高了病历的利用效率。
2.2 为宏观医疗管理服务。 电子病历也为国家医疗宏观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库。 实现了电子病历系统,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在医疗过程中及时地采集,形成管理指标并及时反馈,达到环节控制的目标。
2.3 提高医政管理力度。通过使用电子病历,在病历形成时可以对病历的形成进行实时监控。电子病历通过医院网络在上级医生、主管主任、医政管理部门的电脑上得到反映。医生用药名称,用药剂量,治疗过程,全部一目了然。病人的病症变化、检查、治疗计划等得到实时监控,无形中也成了受益者。
医疗辅助服务方案范文2
临床诊断时的误诊,是国内紧张的医患矛盾的一个触发因素。如何让全科医生、刚毕业入职的新医生,在面对患者时,给出更科学准确的判断、更合理与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成为降低临床误诊率、缓解医患矛盾的关键。
在国内传统的看病流程中,患者往往在千方百计挂号、焦虑地来到主治医生面前之后,通过简单描述,或者附加医学检查,然后等待医生的“宣判”。医患之间,并没有足够的沟通时间,导致信息不对称,况且医生水平、经验参差不齐,再加上部分疾病的复杂性等,种种因素叠加,误诊自然发生。
关于临床误诊率的统计,尚没有相关部门权威数据,但国内医疗行业的共识是30%左右,其中,鼻咽癌、白血病、胰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误诊率在40%以上;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等肺外结核的平均误诊率也在40%以上。
四川华西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每个年代都选取几千个样本做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即便诊断技术在快速发展,临床误诊率依然在30%上下。
事实上,100%的诊断正确率基本不存在,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医生,也有一定的误诊率。如何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
在人的学习与认知能力有限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被寄予厚望。2016年12月21日,海虹控股(000503,SZ)在海南省海口市预了其第一款智能医疗产品――“海虹智能医疗项目”,这是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形成的一套综合性智能辅助医疗系统。
“智能医疗可以让基层医生减少一些低级错误。”海虹控股大健康事业部副总经理张运江对《财经》记者分析。
按他对海虹智能医疗系统的分析,这套系统可以毫秒间为医生推荐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果其所在医院是签约医院,还可以给出所在医院的最优治疗方案。
一个名医,需要倾其所学,用积累了几十年、成千上万的病例经验,才能对疑难杂症短时间内作出判断、给出诊断,智能医疗系统如何在毫秒间达到名医的决策水平?
当医生在系统中输入患者个人信息后,人工智能能在瞬间给出最佳的诊疗方案,得益于系统背后庞大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病案、教科书、文献、专家共识等六大数据、知识与经验。
可见,足够数据量的病案是关键。“全科医生与刚毕业的医生,在临床诊断时最需要的并不是那些顶级三甲医院的治疗方案,反而是一些疾病的诊疗标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治医师姚彬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他曾经试图构建一个辅助诊疗系统,但受限于数据量与技术,未能成功。
海虹通过为国内众多城市进行的医保智能审核服务,积累了对病案审核、判断和分析的宝贵经验,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的发酵,衍生出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信息。
现实中,三级甲等医院往往可以接触到美国最新的治疗方案与技术,甚至可以同步获得新药;然而,二级以下的医院却往往滞后一大截,不仅如此,对这些医院的医生有指导意义的教科书与疾病诊疗指南,也常常滞后于最新的技术与诊疗方案。
将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应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国外的科技公司早已布局。
微软开发了一个能够“消化”每年发表的所有论文的机器学习项目Hanover。Hanover正在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Knight癌症研究所被投入使用,在自动分析研究论文中的数据以及临床试验、影像学诊断报告、电子医疗记录的基础上,寻求能够有效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药物、预测药物的有效性,并为病患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今年8月,IBM宣布经由纪念斯隆・ 凯特琳癌症中心训练的Watson Oncology系统(Watson肿瘤解决方案)进入中国,在国内已有21家医院计划使用。
医疗辅助服务方案范文3
【关键词】营养科室营养信息平台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1
临床营养工作是医院现代化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临床营养治疗信息的采集、管理、运用必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但是,从实践来看,一些医院没有把临床营养工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摆到应有的位置,导致营养科室与一线临床治疗之间信息不能实现即时对接,使得临床营养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这两年在临床营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探索,笔者认为,临床营养工作要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就必须高度重视临床营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网络软件,规范临床营养工作,以发挥临床营养在临床治疗中应有的辅助作用。
1 加强临床营养信息平台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医院虽然已经具备了正规开展临床营养工作的条件,但提升临床营养工作水平,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由于信息平台建设的缺失,一些医院营养科室与一线临床治疗存在"肠梗阻"现象,如何借助现代的信息网络平台,探索规范、高效、优质的工作模式,使临床营养工作切实和医院各临床科室实现零距离配合,真正能辅助临床治疗,实现临床营养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对加快推进当前医院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是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这两年,我院积极投身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创建工作中,医院高度重视营养科室的建设,明确了营养科室在医院中的地位、任务、体制、编制、职责和制度。目前,我院的营养科不仅承担全院饮食治疗、营养支持和膳食服务工作,同时也成为全院医疗、护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充分发挥营养科室的工作职能,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平台,侧重解决好营养科室与一线临床之间的信息衔接,打通信息通道,使全院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尤其是营养科室与一线临床之间的信息实现即时互通,通过规范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提高临床营养工作的效率,使临床营养工作步入信息化运作轨道。
2 临床营养工作信息平台管理模式初步探索及成效:
过去,我院各个部门之间信息联系相对闭塞,营养科室无法及时了解病员的个体情况,而病区临床医生也难以和营养部门及时沟通治疗辅助方案,营养科室每天都要派工作人员到各个病区,实地了解、征求患者和临床医生的意见建议,信息采集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非常烦琐,无论是人工成本还是工作效率都比较低。
通过探索,我院临床营养工作按照"全院统一开发软件、科室配齐硬件设备、数据相互连通、网络向下延伸"的要求,实行全院信息网络层层连网。借助信息平台,我院临床营养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一线临床将住院病人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案、营养医嘱等数据全部录入软件系统;营养科室通过软件平台,与一线临床实现全面对接,及时掌握全院住院病员的膳食医嘱及其变更情况。借助信息平台,营养科室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新入院病人的基本情况。在病员入院的24小时内,有专职营养师做好预案,并到病员床边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面对面的个性化饮食指导,使住院病员的饮食知识知晓率达100%。营养科室还通过软件平台,将每天可提供的膳食种类发送到病区,由病区将病员的需求反馈给营养部门,便于营养科室及时调整营养方案,并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反馈给营养食堂进行配餐。通过该平台,全院病员当天的就餐率、治疗饮食的就餐率等情况归类清楚,病员反映良好。98%的糖尿病病员对糖尿病的饮食指导感到新鲜,100%的患者感到很满意,有效纠正了糖尿病患者饮食中误区。
事实上,我院的营养信息系统是较复杂的企业级信息系统之一,它不但伴随着人流、物流、财流的管理信息,同时也支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个医疗、教学、科研的各种活动。它的发展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管理为中心,满足服务管理层的需要;2)以临床为中心,满足营养、医、护、剂、经管等各业务科室的需要;3)以服务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的各种服务需求。
我院建立和完善的营养信息系统,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效益。该系统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险推行、医疗价格调整、医疗消费透明化及医药分家等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医院业务流程,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
(2)经济效益。主要从减少人手、控制漏费和人情免账、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实现了隐性经济效益。如:减少人手;记账模式及时,减少漏费;有利于医院为病人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取得竞争优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减轻病人医疗负担,提高病人满意度。
(3)管理效益。我院感到,完善的医院营养信息系统,有利于优化医院业务流程,改善医院组织结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降低成本核算,明晰收入明细来源,提高医院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
(4)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不仅能促进疾病的康复,而且可以提高肌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缩短平均住院日,有助于降低医药费用,减少医患矛盾,降低医院药占比,提升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建立和完善临床营养信息平台管理模式的应对之策
我院的实践体会是,建立和完善临床营养信息平台,首先必须强化医院决策层对医院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建立符合本医院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对医院内部资源进行整合。目前,一些医院的管理是以简单的内部需要而引进信息化,在庞大的信息化体系下,只使用了办公自动化和单科室系统,没有很好地借助信息化发展,优化生产、管理、服务流程,还是传统的管理引导软件的设计。一些医院甚至错误认为,实施信息化就是买一些IT硬件设备,或者是一些IT硬件设备的简单拼凑。这种盲目或误解,极大阻碍了临床营养信息化在医院的推广。因此,实现医院临床营养信息网络化管理,首先必须提高医院决策层对临床营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必须加强营养专业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高、中级营养专业人才,解决临床营养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医疗辅助服务方案范文4
关键词:智慧健康;物联网;WSN;体系架构;网络数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00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04
1 概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健康成为我们最大的民生问题,数据显示全球的健康医疗规模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我们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新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生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健康可以通过个人健康相关数据的动态收集,在运动、饮食、用药等方面给我们建议和紧急救护以及通过远程医疗服务来提升每个人的健康水平。
2 体系架构
人们的医疗需求发生着变化,医疗服务模式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在理念上强调从原来被动的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管理,从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输再到智能化的控制,物联网就在其中起到极大的作用。因此我们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总体架构。
图1 智慧健康物联网总体框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总体框架由四层网络构成,分别是用户层、接入层、数据层以及远程终端层。
其中用户层包括了各种感知节点,感知节点可以是贴片式的,也可设计成织物,可穿戴式的或是植入身体式的。这些感知节点采集人体重要的健康数据参数。基于感知节点的计算能力限制,采集的数据在感觉节点只能进行初步的处理,后续数据将通过无线网络被传输到汇集节点(接入层)或者直接传输到数据层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接入层包括了用户交互设备,作为系统中的接入节点。不同通信协议的感知节点和相应的接入层设备进行通信,由接入层设备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层进行分析。数据层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给出决策。由于数据层连接医疗远程终端,医生可以根据数据层的结果判断用户的健康状况。远程终端为用户提供健康远程服务。
2.1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
根据总体架构可知,基于物联网智慧健康的系统基础是数据的有效集成,而对于物联网来说,由于感知节点为分散式分布,数据的有效集成成了物联网技术的主要难点。而信息系统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健康系统架构
该智慧健康系统架构具有如下特点:(1)该系统是开放性平台,在做好互操作性和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对外部系统进行开放,实现第三方开发者通过运用和组装其接口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接口产生新的智慧健康应用,促进智慧健康的发展;(2)信息的集成具有跨层的信息融合性,即从感知节点层到终端应用层都需要具有信息融合的数据处理能力;(3)系统功能所基于的软硬件具有通用性,例如硬件是基于3C(Consumer、Communication、Computing)标准的终端接口,软件是遵循开放式操作系统,采用标准电子病历格式,只有这样的系统架构才符合SOA架构标准。
2.2 健康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包括视频、语音等非结构性海量数据,实现大量图片的实时网络传输和快速持久性存储,同时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够给健康管理和服务提供新的策略。利用现代人工智能的方法,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语义分析等,对感知节点获取的各方面数据进行交互分析,从而产生新健康管理和服务建议。
基于智慧健康物联网系统架构,采集用户生命体征信息进行集成、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基于数据的主要健康应用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分析:(1)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即通过远程通信技术、交互式传递医疗信息,开展远距离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健康咨询等。利用家用或社区健康感知节点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并通过无线/有线网络传输到健康大数据管理中心,通过中心决策分析系统对用户进行监测和疾病管理的服务;(2)健康评估与干预。为居民建立全面信息化的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体检结果以及远程检测等方式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设计针对特定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通过跟踪随访不断调整方案达到最佳的健康管理效果;(3)健康体检服务。以检测疾病证据为目的,开展通过应用体检手段对未病、初病或将病的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的身体进行检查,根据体检结果评估个人的生理指标、疾病治疗的达标情况、健康风险情况、慢病治疗率与控制率等内容,从而为一些体重超重、膳食结构不科学、具有慢病特病的人提早开展健康干预和管理;(4)辅助诊疗。辅助诊疗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对接,主要实现医生全面了解患者健康状况,以做出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通过远程终端等专用医疗传感终端获取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诊疗信息发送到智慧健康大数据中心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反馈综合的疾病诊断结果、参考医嘱以及用药建议,从而提高医生诊疗效率,规范诊疗行为。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助力智慧健康的发展。本文基于提升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提出可行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健康体系架构,讨论了物联网关键技术,并针对健康物联网络采集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决策分析实现远程医疗、健康体检、辅助诊疗等智慧健康应用,打造健康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医疗辅助服务方案范文5
2014年1月26日,经过医学专家研讨会以及专业结构的鉴定结论,作为主审法官的我对一起因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双腿残疾的医疗纠纷进行宣判。坐在轮椅上的当事人宁海拿到了眼科医院赔偿11万余元的胜诉判决书。此刻,正值而立之年、曾经阳光帅气的宁海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在为接下来的股骨头置换手术而烦恼。
治眼致腿残,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
宁海和妻子胡敏感情很好。2012年,女儿的出生让这个家庭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畅想。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胡敏辞去工作,全家人靠宁海的工资支撑生活。宁海在北京一家民营工厂任职,月收入3000余元。虽然日子过得拮据,但初为人父的欣喜将宁海的辛苦一扫而光,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然而,2013年5月的一天,一家人简单而温馨的生活戛然而止。
“胡敏,天怎么突然阴了?”宁海的问话让胡敏莫名其妙。突然有一天,宁海的右眼看不到任何事物。焦急的胡敏带着丈夫赶往北京一家眼科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为宁海患有视神经炎,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医院采用注射、输液、口服等方式对宁海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用了多种激素类药物。
经过20多天的治疗,宁海的右眼情况有所缓解,但视力大不如前。5月21日,医院建议宁海出院治疗,并让宁海继续口服激素类药物。宁海出院后,由于眼疾,无法正常上班,家庭丧失经济来源。11月初,眼疾还没有痊愈的宁海又感觉双腿疼痛,后逐步恶化到不能正常行走的程度。宁海再次来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患上了激素型双腿股骨头坏死。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怎么会突然双腿股骨头坏死呢?激素型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与治眼疾服用的激素类药物是否有关?众多谜团在宁海和胡敏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胡敏仔细查看丈夫服用的治疗眼疾的药物说明书后发现,这些药物属激素类药品,而医院诊断的激素型双腿股骨头坏死让她觉得这些药物是导致宁海不能行走的罪魁祸首。由于宁海不能行走,医院建议他做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因缺乏治疗费用,宁海一直无法进行手术。为了解燃眉之急,同时弄清心中的疑惑,宁海夫妇通过向北京市石景山区司法局求助,联系到了一名法律援助律师,并在律师的提示下对住院病历进行复制和封存。通过全面的法律分析,最终,宁海决定向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眼科医院超剂量、超时间对宁海使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其双腿股骨头坏死为由,将眼科医院推上被告席,并提出包括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等累计27万余元的赔偿请求。
未尽告知义务,医院承担赔偿责任
2013年12月26日,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庭审过程中,对于宁海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及责任双方各执一词。
“我们十分同情宁海的遭遇,但是,患者的诉讼请求我们是不能接受的。”眼科医院的人说。眼科医院认为,医院的治疗方案并没有明显过错,诊疗行为是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进行的,采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是针对患者病症的首选治疗方案,而且,医院所采用的药物都有批准文号,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后果是患者自身问题导致的,医院没有责任。
宁海的律师并不认同此说法。他表示,眼科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从没有告知过宁海会有这样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果宁海知道有这样的风险,不会贸然选择这种治疗方案。同时,眼科医院在宁海出院后给他开出的激素类药物存在超剂量、超时间服用等问题。
庭前所做的司法鉴定显示,医院一方使用激素治疗并无不当,但是,未向患者进行充分告知。据此,法院认定被告在诊疗过程中存在一定过失,其过错参与程度在20%~40%之间。对于这份鉴定意见,原被告双方都持不同意见。
庭审结束后,我脑海中一直萦绕两个问题:激素治疗是否治疗患者病症的唯一方案?治疗过程中医院应该如何履行告知程序?
为了解决本案中的医学问题,石景山区人民法院邀请4位临床医学专家召开研讨会讨论相关专业问题。
“从证据材料看,我认为医院的治疗方案值得商榷。临床实践中对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要特别慎重,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风险告知存在明显瑕疵。”石景山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位专家评价道。
“我同意上述意见。眼科医院的告知程序的确不规范,这在司法鉴定报告中也得到明确。但临床实践中,当时对如何履行告知没有明确的规范,有时候医生也无所适从。为此,卫生部也在一直推行《医疗知情同意书》范本,其中就明确治疗方案可能存在风险问题……”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论证,与会专家均认为司法鉴定报告结论正确,眼科医院的治疗方案基本符合临床操作规范,但因为没有适当履行风险告知义务影响患者的选择。
2014年1月26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眼科医院未尽到告知义务,其行为与宁海的损害后果存在一定因果关系,故眼科医院对宁海合理损失的40%承担赔偿责任,眼科医院赔偿宁海各项费用共计11万余元。
面对胜诉结果,宁海夫妇带着一丝隐忧:置换股骨头手术在即,即便手术成功,安装人工股骨头的宁海再也无法回归原本健康无忧的生活了。
小贴士
专家辅助人
专家辅助人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专门知识或经验,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就诉讼中涉及的专业性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审判者对案件事实进行准确认定的人员。
201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与石景山区人民政协成立了专业技术咨询委员会,选聘20余位来自各行业的专家任专家辅助人,通过专家论证会议和业务咨询等多种形式,针对专业技术问题辅助司法审判,取得良好效果
法官说法
告知义务与理性选择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医患纠纷的原因复杂多样。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在医疗纠纷案中,医院一方作为病例资料的保管义务人对是否履行告知义务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审判实践中,六成以上的医疗纠纷案系因医院一方未尽到告知义务、侵犯患者的知情权而导致败诉。这一现象反映诸多医生法律意识不强,只顾给病人诊断开药,对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风险疏于告知。与此同时,部分医院的行政管理制度缺位,对患者的医事告知程序缺乏规范及管理;很多医生进行了口头告知,却在诉讼中无法举证,因而导致败诉。因此,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诊疗过程中的告知程序,须引起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
医疗辅助服务方案范文6
PACS 技术发展趋势
1. 成像设备的快速发展要求更合理、高效的PACS存储方案
几年前设备研发厂商还引以为傲的64层CT已经被256层CT的光芒覆盖,它能够产生相当于64层扫描仪10倍尺寸的数据集。如何将爆炸性增长的影像数据安全的管理、高效的利用势必成为影响未来决策而需要解决的因素。东软医疗PACS产品致力于引导用户建立投资合理,可任意扩充,高性价比的存储模型和分级在线存储方案,轻松应对海量存储与高峰并发,并为客户解决原有系统的切割、历史数据的迁移和长期数据如何在线保存以及快速调阅等具体问题。
2. 医疗成像成为医院广泛应用的手段
拍摄、检索、存储诊断影像不再集中在放射检查,数码影像的范围迅速扩展,包括了数量更为丰富、密度更大的心血管造影、数字化肿瘤、病理学影像等领域。整合单独科室的PACS解决方案,以及将安全功能和其他管理功能标准化的能力,正在促使像东软这样的本土PACS解决方案提供商考虑企业范围PACS解决方案,如何整合并合理利用被放射科、心血管科、肿瘤科、病理科各自单独管理的医疗成像数据成为我们关注的重心。正是因为诊断设备的DICOM兼容使得这些不同的成像设备越来越朝统一的PACS基础架构发展。CPACS标准减小了各厂家对标准理解的差异,为我们减小了多类设备的兼容性差异。
3. 影像后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诊断
目前,PACS系统越来越被医生所依赖。此外,医生还希望今后PACS的发展方向是更方便临床使用。他们尤其希望在PACS中增加图像后处理技术。现在,医生对CT、MRI 等大型仪器的图像后处理都只能在原机上进行,并且每个PACS供应商、每个机器的处理技术方法以及处理能力各不相同,需要他们分别学习、掌握与研究,这不仅占用了他们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他们的研究精力。如果有一天,PACS的各项功能都完备了,那么就能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医生的工作需求。同时,各大型仪器厂家设备应该成为PACS系统的数据输入单元,这样做有利于厂家的硬件生产、研究与开发,减少现在各厂家对各自软件的操作及昂贵的费用支出。同时要求厂家用统一的标准方式输送其影像数据,PACS可以从各个厂家的设备获得这些数据,用PACS自己的一整套、最优化的处理技术及强大的处理功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医生只需要研究一套PACS,就可以对图像进行最优化的处理,真正实现应用、研究与需要的一体化。这将是PACS供应商今后努力研究与开发的方向和目标。此外,它已经远远超出了PACS的现有内涵,加大了PACS供应商的研究与开发的难度。哪家PACS厂商先实现了这一目标,它就能研发出最受医生欢迎的PACS产品。东软医疗在早些年前就开始致力于三维后处理、图像融合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属于PACS的一整套的功能强大后处理技术工作站,同时实现了统一的操作、报告和UI风格。
4. PACS同EMR/HIS的无缝整合
随着国内PACS用户的逐步成熟,系统间资源共享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PACS同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目的主要有三个:首先,可以达到信息的一次性输入,PACS和其他各个系统一次性输入形成无缝连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其次,使当前各种各样的诊疗信息实现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有利于医疗企业资源利用。这也涉及到接口的问题;第三,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成为PACS建设者的首要工作。
东软一直很重视推动PACS和HIS/EMR的集成与整合,在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用户具体的整合实施工作中,借鉴经验教训,最后总结出下面的道理:IHE参考模型为系统融合建好了“梁”和“骨”,DICOM和HL7等标准恰恰填好了构架中的“血”与“肉”,至于各家PACS厂商又可以在这“血肉”之上建立属于各家风格的美丽外表,发扬特色和优势特性。整合的道路我们要以国际IHE参考模型为医院信息系统融合的基本指导方案,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实施过程,发掘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模型。
5. 新医改下的区域影像数据中心
新医改环境下区域影像中心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影像融合和区域影像中心某种程度上是和医疗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区域影像中心的探索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区域影像中心的提出是医院内部PACS 应用发展后的必然结果,是在医院内部实现患者影像信息共享后,在医院之间这一更高层次的实现,同时也是电子病历系统实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我们认为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数据中心需要注意以下3点:首先,要基于一个稳定的、可扩展的集成平台;其次有一套明确的保证互联互通的标准;最后,要对集成平台和应用软件进行认证,要有国家级的认证机构和严格的认证测试手段,对通过认证的厂商产品和购买、应用经过认证产品的用户给予奖励。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长期建设过程中,刺激厂商和用户双方都有实现互联互通能力的积极性。只有同时重视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的问题,通过政策和管理来推动和促进技术层面的进展,再通过技术层面的进展来逐步落实和完善政策层面的设想及规划,把技术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PACS建设过程的高效和结果的成功。
目前,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由于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系统分散以及信息标准不统一,实现信息共享和逻辑集成的方式主要选用互操作技术的发展路线。由于电子健康档案内容复杂,存储分散,信息生命周期长,要实现众多医院和各种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必需选择和研究互操作技术。因为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包括各种各样的应用信息系统,必定会有多个应用系统供应商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东软医疗PACS产品发展路线与规划
近几年,PACS已经从最初的单机版系统发展到科室级乃至全院级PACS,并随着集团医院内部和区域医疗机构之间对影像存储、共享和管理的迫切需求,快速发展为区域PACS系统。
传统的中心化PACS解决方案应用到广域网分布式环境中会遇到系统应用瓶颈、架构封闭难扩展和系统拥有总成本高等问题。东软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规划出一套PACS发展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基于产业标准的PACS解决方案。它能够满足集团医院和医疗机构对于企业级PACS的高性能访问、大容量分布存储、数据备份、系统容灾和降低系统拥有总成本的要求,可以为我国医院集团企业级PACS和医疗机构间区域PACS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它在提高我国医学影像信息存储、管理和共享水平的同时,让广大患者享受到高效医疗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