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改革方案

医疗改革方案范文1

第一个阶段――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时,可在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于晚餐前或临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以提高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可更好地控制血糖。该治疗方案虽然只需患者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却能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控制住血糖。

第二个阶段――每天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

该治疗方案主要可供采取第一个阶段的治疗方案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该类患者应先停用口服降糖药,然后改为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70/30或50/50预混胰岛素,以使三餐后的血糖和夜间的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个阶段――每天注射四次胰岛素

该阶段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阶段,其具体的治疗方案是:于早餐、中餐和晚餐前各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于临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虽然糖尿病患者在该阶段的治疗中注射胰岛素的次数增多了,但这种治疗方法更符合人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规律。糖尿病患者在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在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可维持住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可达到良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时,完全可以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这些患者经过短期的胰岛素治疗后,不但可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能加速其他疾病(如感染、创伤)的改善。在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后,这些患者中的一部分人仍可撤掉胰岛素,重新改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小 偏 方

治疗糖尿病

原料:玉竹、冰糖各25克,银耳15克。

制用法:将玉竹、银耳一起加水煮沸,然后调入冰糖稍熟即可。每日一剂,分两次服下。

医疗改革方案范文2

(《财经》2007年第16期“上海金控进行时”)

在掌握大量经济资源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之手进行企业整合,似乎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然而,政府对企业“行政捏合”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地方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偏离了自己的定位,导致政企职责不分;其次,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政府事实上难以做到应知尽知,因而也无法保证企业整合成功;再次,在政府的“行政捏合”之下,被整合的企业自身的要求往往得不到重视,往往会出现“拉郎配”的情况,其结果很可能造成对各个被整合企业的伤害;最后,在政府的“行政捏合”之下,对被整合的各个企业来说,它们要面对人事、企业目标等方面的调整,付出的成本会相当高。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的整合应当是市场作用下的结果,其基本动因是经济合理性,而非政府的强制“捏合”。对企业来说,并购只是手段,企业的目的是通过整合,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力,构筑和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何时整合、与谁整合、怎样整合,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才最有发言权。

地方政府借整合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发展当地经济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当是引导和服务,而不是用行政之手对企业进行强制“捏合”。“包办婚姻”不见得都不好,但很可能就不好,甚至可能导致彻底失败。

北京 肖舒文

侧翼出击的农电改革

(《财经》2007年第16期“电改寻求农电突破”)

对于产权关系都还是一团乱麻的农电电网而言,再往下深入进行“输配分开”的改革,可以想象将更为不易。选择以农电体制改革作为“试金石”、“突破口”,不难被理解为是电力改革中,在正面推进时遇到利益集团的巨大阻力,而选择的一个转移注意力、进攻侧翼的办法。

在农电的运营中,农民家中广泛可以亲历的一点就是,家家都通电,但家家都特别省电。其中原因,既有农户作息时间的生活习惯因素,也有农电运营成本高、电价相对比较高的原因。因此,农电及农村电网资产并不是电网公司的“摇钱树”,切割、分配这部分资产,不会引致太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和阻力。

此外,在农电体制中,农网资产的多元化、多样性,既给产权明晰带来大麻烦,也使得目前这些电网公司的既得利益分配得更加分散。也就是说,在基本确定好产权分配之后,下一步进行“输配分开”的改革时,遭遇到的来自利益集团的改革阻力也会因此小得多。

选择一个相对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想来正是此次力图在农电上突破电改僵局的一个可行性考虑。但仍值得警惕的是,即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电改革和相关的输配电改革都在农网内得到了推进,面向其他电网资产的改革还是面临现实阻力,和现在相比,仍不会减少。

成都李南

明确医改目标是关键

(《财经》2007年第16期“医改方案难窥真容”)

屡屡修订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仍难面世,有众口难调的原因,也有财政投入困难的因素。但屡次的医疗改革方案,始终未能明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到底这次艰难的改革是要解决国有医疗机构与政府间的关系,还是要解决医疗机构盈利模式的创新,抑或解决不同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

很显然的一点是,政府当前的财政实力有限,全面的公费医疗绝无可行条件;此外,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仍是当前突出的特征。全国病人都扎堆似地往少数几家知名医院跑的情况丝毫没有改变,但门可罗雀的医疗机构也不少。

政府的边界需要界定。这种界定,既要界定投入的界限,也要界定清楚公益性的非市场化医疗机构与盈利性的市场化医疗机构。

在明确这样的目标的前提下,再考虑医疗改革方案的设计,会更加有区分对待的针对性。当然,区分之前,需要解决医疗资源忙闲不均的问题。否则,不论怎样改,病人看病“还是觉得难”,还是觉得“贵”。这是因为病人看病不仅需要支付医治本身的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路费、在大城市就医时的住宿费、向“号贩子”买号的排号费等。

医疗改革方案范文3

摘要 新医疗改革方案,公立医院改革成为重点和难点。公立医院改革应该注意加强政府在规划、筹资、制度、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回归公益性;挖掘大型公立医院职能和潜力,大胆探索管办分开方式;在内部管理方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和调控,建立一整套细化的定编定岗、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体系,利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医疗改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关键词 公立医院改革;公益性;内部管理;绩效考核

国家新医疗改革方案已经公布。在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改革成为重点和难点。我国的医疗体系应该是金字塔形的。作为公立医院中的三级医院,必须有一个稳固的基础才能够良性发展。三级医院各种设施、条件和人才储备都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因为承担了许多不应该承担的任务,如小病小痛患者的诊治,造成门诊拥挤、住院排队,不堪重负。在新医改中,大型公立医院改革既要明确定位,回归其应有的职能,即承担大病、重病、疑难病诊治、教学和科研等任务;又要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管理效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作出应有贡献。笔者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回归公益性

公益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在规划、筹资、制度、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并实现大型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体系的公益性,杜绝其市场化倾向和做法。把握好医改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点面结合、分类管理,从全局出发,使大型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做到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调开展。

2 挖掘大型公立医院职能潜力

在大型公立医院职能回归过程中,大型公立医院相对来说是被动的,关键要靠基层医院和社区服务站的发展来分流病人。大医院既应主动采取改革措施,另一方面也要靠基层医院和社区服务站改革推进的力度和速度。大型公立医院完成对中小医院帮扶和培训基层医师等工作,同时,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管理、效率、水平和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和提高上面。

3 尝试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大型公立医院的管理如何准确定位、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如何强化外部和内部的监督力度,需要大胆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可以作为管办分开的一种尝试方式。目前,大医院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地方卫生行政系统主管和卫生系统管业务+医科大学管行政两种模式。而附属医院除了医疗职能,还有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强化院长作为法人代表独立行使职责的同时,可以形成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

理事会成员应该有代表教学和科研的大学或教育系统官员、有卫生行政系统官员、有投(捐)资方代表、医院内部职工代表,还应该有代表医院服务对象的社会人士等。这样的理事会能在讨论医院发展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寻求医院各项职能的平衡发展。如医教研的关系、医院发展与职工福利的双重考虑;理事会还会在招聘和选择院长时,关注其能否把握全局,真正理解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的内在规律,做到协调全面发展;代表医院服务对象的社会人士进入理事会,会更多地关注医疗服务、医疗技术以及合理收费等问题。

4 变粗放型调控为精细化管理

大型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效率的问题。医院注重经济效益,效率明显地提高,但公立医院还存在管理粗放的现象,提高效率大有潜力和空间。

我国可以参考其他国家或地区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一整套细化的定编定岗、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体系,在绩效评估和考核方面不只看重直接的经济收益,更侧重于每个员工付出的技术劳动和创造的社会效益,对员工的每一项劳动进行量化评估。如,医生做一个手术,绩效考核要看手术的难度、所用的时间、技术创新等内容。

在这样的绩效考核下,员工的劳动付出与个人的经济报酬挂钩,不会导致大处方、滥开检查和药物,又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说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有阻力、有难度,那么在管理机制层面上改革的成本是低廉的,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管理创新能够使医院提高20%左右的工作效率。

5 医疗技术进步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医疗改革的促进作用

大型公立医院改革绝不能忽视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医疗改革的促进作用。卫生部组织单病种临床诊治路径的制定,在规范管理方面迈出了有益的一步,各级各类医院应该自觉遵守执行。在规范技术管理的基础上,也要特别强调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让大医院有积极性去发展新技术,可以结合“名医工程”,全面推行医师培训制度,提升技术水平,保证医疗质量、让名医成为技术进步的载体和最强劲的动力。

6 挖掘内部潜力监督行政运作,改进服务态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除了强化医院外部的监督外,还应该发挥医院内部员工的作用。如职代会常设委员会,形成由下而上对医院的行政运作进行监督,赋予提议、调查、质询、不信任投票权利,有效地疏导民意,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医疗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单一性弊端/多层次体系

【正文】

中图分类号:F84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00)01-0050-04

现行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方面缺乏对医院和个人的有效约束机制,造成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国家和企业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又没有覆盖到非公有制单位的职工,使非公有制职工无法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这些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使得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难以为继,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那么,到底用什么样的制度来替代50年代建立起来的单一的、高保障、低覆盖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呢?是用另一项单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来代替,还是用一个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来代替?很显然,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医疗保险改革的唯一出路。

首先,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满足城镇职工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需求的保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不仅有治疗疾病的需要,而且有强身健体、购买各种保健营养药品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医疗需要。如果企图由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来满足包括保健在内的所有医疗需求,一方面过高的医疗费用政府和企业无法承担,另一方面加大了医疗费用控制和管理的难度,更易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有的人医疗消费满足过度,有些人的疾病又得不到治疗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不仅不能消除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弊端,反而使其“雪上加霜”,更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与医疗保险改革的方向是相背离的。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健康状况各不相同,患病的概率也各不一样,有些患大病、重病的人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有的人群更容易患病,如退休职工。如果强行用一种单一的保障水平低的制度来代替另一种保障程度高的制度,势必会导致一些有客观需要的人群的医疗得不到保障,给医疗保险体制转换带来困难。老年人由于身体不断衰老,抵抗力下降,除了生病的概率大之外,一旦得了病,病情多比较重,所需的医疗费用也较高。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因疾病在医疗抢救无效的情况下辞世的。因此,老年人身体状况,决定其医疗需求更加迫切、广泛和特殊。这些都要求我们应针对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医疗消费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提供多层次的适合他们特点的医疗保障措施。对于现在的退休职工来说,还不仅仅如此,由于在传统医疗保险体制中,政府或企业把职工医疗的费用都包下来了,因而,发给职工的工资中就不包括这部分资金,同时职工也没有为自己将来看病积攒医疗费的意识。如今要在这种无积累、无准备的情况下过渡到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他们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很难适应。因此必须根据各个群体的客观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即用一个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来代替单一的“全包型”的医疗保险制度。

其次,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由医疗需求本身难预测、高风险的特点决定的。与其他需求相比,医疗需求更具有事前的不确定性。人们对自己何时患病是难以预测的,不可能像购买其他商品那样,对购买时间、数量、品种都可以事先作出安排。但是一旦疾病发生,患者就无法加以选择,哪个时候看病、作哪些检查、吃哪些药、进行怎样的治疗都只能由医生根据病情来确定。这些特点使得医疗保险的提供既有必要,又带有很大的风险。由于人们对疾病一般无法预测,在平时身体好的时候很少想到自己会生病,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人们也很难自觉地为满足自己将来年老的医疗需求而储备足够的资金。这就需要外力的推动,一方面,强化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医疗资金上给予帮助。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正是将人们不自觉的医疗资金筹集行为用制度的形式规范起来,同时,企业和社会也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此外,也正是医疗需求事先的不确定性和事后的无法选择性,使医疗保险风险尤其是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风险巨大。任何一种单一的保险制度都无法承担这一风险。因此,为了分散医疗保险的风险,也只能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最近,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社会医疗保险本身的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医疗保险不仅具有强制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即要对符合条件的所有人口普遍实行医疗保险。同时,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各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也不平衡,不少企业效益欠佳,职工收入偏低,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还在不断深化,我们还不具备向所有城镇劳动者提供完全医疗保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大多数人普遍出现的疾患,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而对发生概率相对较小的疾病,以及特殊人群的不同层次的医疗需要,社会医疗保险是无法解决的,只能通过其它医疗保险途径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其他保险主体的积极性,又能减轻政府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其他医疗需求。

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与我国政府医疗保险改革思路相吻合的。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虽然在《决定》中没有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决定》所涉及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除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其它的医疗保障制度实际上是落实《决定》的配套措施。如果没有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配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很难建立和有效地运作的。同时,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也是不健全和不完备的。

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决定》是在总结1994年国务院4部委下发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即九江、镇江试点方案),1996年国务院4部委下发的《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即50多个城市的扩大试点方案)的经验,考虑我国经济不太发达的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1998年新的医改方案的基本走向是:社会医疗保险只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即使在基本医疗中也强调了个人的责任,至于其它的医疗需求只能由另外的医疗保障制度来满足。据此,在方案设计上,它一方面沿袭了前两个试点方案中“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基本改革框架,建立了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机制。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强调“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强调社会医疗保险的有限责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了医疗保险金的筹集比例。根据目前企业效益不佳的现状,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新方案的筹资比例与1994年九江、镇江两个试点城市的医改方案相比明显降低。“两江”试点时的筹资比例是工资总额的11%(其中个人交纳1%),而新方案将筹资比例降到了8%(其中个人交纳2%)。这意味着医疗费用的支付标准要相应降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也要相应降低,个人负担比例提高。

2.严格划定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的支出范围。在近几年的医疗改革试点中,各地探索了多种“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模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直通式”、“两立式”。“直通式”是指不分大小病和门诊住院,医疗费用都先从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用后,超支到一定数额(比如个人年工资的5%),再由社会统筹基金报销,但个人仍须自负一部分。这种“三段相通”的运作模式,保障水平较高,但激励和约束作用发挥不够,不利于统筹基金的平衡。“两立式”是指将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完全划断,划定各自的支出范围。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医疗费用和门诊医疗费用,超额自负;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个人仍要自负一定比例。这种方案增加了个人责任,约束力也明显增强。1994年九江、镇江医疗保险试点时采用的是“直通式”,但最后使得两地的统筹基金难以平衡。所以,在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决定》中规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相互挤占”。这实际上表明,新的医改方案采用的是“两立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个人医疗账户的合理使用,减轻了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大病小病不断的人来说,医疗费用自负的比重就较大,如果没有其他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支持,个人恐怕很难负担。

3.提高了进入“统筹基金”的门槛。1998年新方案除划定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支出范围,明确指出了统筹基金主要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之外,还规定了“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即职工生了大病,符合“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如果医疗费用没有超过个人年工资的10%,须自己负担,只有超过年工资10%的部分才能按比例在“统筹基金”中报销。1994、1996年医疗改革试点方案也规定了进入“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但主要是在“直通式”模式下运作,且起付标准超过职工年工资的5%。无疑,也进一步加大了个人支付的力度。这也是1998年医疗保险改革方案“低水平”的一种体现。

4.设立了“统筹基金”的“封顶线”。与“两江”医疗试点没有“封顶线”不同,《决定》增加了“统筹基金”对最高支付限额的控制,规定最高支付额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并且明确指出“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根据全国40多个城市的抽样调查表明,这一“封顶线”大约为2~3万元。这样一个数额对于一些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元的大病来说是杯水车薪,超过“封顶线”的部分只能通过其他保障机制来弥补。在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的人员中,老年人口的比重是最大的。虽然《决定》明确指出:“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交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对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给予适当照顾。”但这对于减轻退休人员的医疗负担的作用仍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1998年以“低水平、广覆盖”为主要原则的基本医疗保险方案,是从保障全体城镇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需求的角度制定的,它没有更多的考虑患病机率高的特殊群体。这一制度实施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予以补充。否则,一方面会导致一些特殊群体的医疗水平下降,造成部分人群“有病不能医”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如果这些特殊群体没有其他的医疗费用来源,最终政府还是要在基本医疗保险中通过开“小口子”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此外,患者可能采取诸如支用其他家庭成员个人账户上的钱等手段来冲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些无疑都会给基本医疗保险带来压力,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

医疗改革方案范文5

一、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医院财务往来账户处理中的问题,医院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方面的问题等。

1.医院财务往来账户处理中的问题

当前医院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医院财务往来账户的处理效果较差。由于当前医保机构没有及时进行核算,而且一些患者的支付能力存在不足的问题,医疗往来账户时常出现一些没有清理的财务细则,这些问题的长时间存在就会直接影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医院投资与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院是公益性的卫生单位,当时当前大部分医院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这种问题下,使得医院的融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而且在融资的过程当中,如果采用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就会使医院面临一定的威胁,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和医院的发展均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3.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方面的问题

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对医疗体制改革的了解程度较差。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没有结合当前新医疗体制改革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从而直接影响了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可以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

1.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明确定位和规划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结合当前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新医疗体制改革内容的学习,明确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心和任务。

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理念,结合当前医院发展中的每一项要求和每一个细节,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医院财务往来账户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了解医院财务往来账户不明确的原因,并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医院财务往来账户长期搁置为整个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强化预算管理,注重投资前的全面规划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医院经营活动长期开展的有力保障。医院的各项投资活动能够直接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旦产生投资不利的情况,就会造成医院资金的浪费。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执行某项活动之前,首先要写出详细的投资和预算报告,对各项预算进行记录,并经过相关部门的分析和讨论,最终决定是否实施活动。

比如医院在需要购置新的医疗器械之前,首先要对所需要的经费进行全面预算,其次结合医院的发展写出可行性报告。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部门要经过层层审批,并通过讨论会等方式决议预算报告的可行性,最大限度的避免财务浪费问题。

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够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医院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指导,真正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医院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新医疗改革的相关知识讲座,提升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新医疗改革的认识,同时可以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多学习一些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水平。医院可以借助激励机制,使每一位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够积极学习,营造良好的医院财务管理学习氛围,展现职工主观能动性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积极影响。

医疗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公立医院 取消 药品加成 措施 改革

一、简析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的相关问题

在我国建立初期,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资已经出现了疲软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老百姓看病的需要,使得医院获得一定的发展,不至于因为资金的因素出现破产和倒地的局面,政府想方设法决定在现有的医院实施药品加成的措施,这样医院就能够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获得正常的运转,这一政策延续到今天就出现了 “以药养医”、医疗改革难的局面,成为今天我国医疗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关乎老百姓生命质量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近些年,国家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疾苦,着手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宗旨,解决好老百姓的看病疑难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应以民为本,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提高医药行业的服务水平,降低药品价格,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祉,按照“新医改”的精神要求,我国必须取消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以扭转医院收入过去过度、畸形依赖药品加价的局面,这就是现在最大的社会医疗改革问题,虽然伴随着医疗改革,公立医院正在逐步的取消药品的加成,但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如果解决不好,老百姓必然会怨声载道,进而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巨大的医疗投入

目前,我国医院存在的问题就是医院的收入大概分为这么几部分,即我国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医院的技术与劳务费用收入、医院的药品加成收入。我国医院实行药品加成制度,医院可以对所售药品收7%-15%的加价。医院实行的药品加成政策在开始之初对医院的发展突出了一定的作用,为医院的发展解决了很大的资金困难问题。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环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国家实行了取消药品加成的制度,就是目前我们所说的新医改的部门内容,这样就大大改善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看病疑难问题,但同时,对于医院来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和资金收入。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医院的收入结构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解决医院的资金问题,医院则通过三种途径解决,即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医疗的投入,是的社会公共资金大量补贴公立医院的医疗,增加了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负担。

(二)增设药事服务费

对于医院来说,正常的经营是解决医患之间的问题,患者有病寻找医生诊断和治疗,而医生则是向患者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他们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活动就产生了药事服务费。药事服务费是指医生和医院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医疗诊断时,并向患者传递和告慰一定的注意事项,为患者开设药方和用药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而收取的服务费用。开设药事服务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提升医生的工作态度,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引导医务人员钻研医疗业务,提高自身的医务水平,体现医生对患者开展诊疗服务的价值,遏制医生靠开“大处方”,“贵处方”牟取“提成”。在我国医疗改革的大潮中,药事服务费将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这也就是说,增设药事服务费不会增加看病者负担,不会影响到患者的利益,这对解决我国医疗改革的一些难题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应用和推广。

(三)政策的变动和患者的担忧

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府财政投入公立医院的领域发生了变化,投入的资金数额也发生了变化。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政府财政资金对公立医院的服务项目给予了一定的费用承担和费用补助以缓解公立医院的一些常规的开销压力,如医院紧急救援、惠农支农的医疗服务等等。对于特殊医院,政府也花费不少精力和资金,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对传染病院、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帮助。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形成的政策性亏损有多少、通过什么渠道来补偿,关键是政府要先核算清楚每家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支出与收入。在没有企业化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无法科学定价药事服务费或其他技术性的医疗服务收费,也无法明确政府的增加投入。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越演越烈,老百姓的日常健康问题凸现出来。面对此情此情,作为医院管理者,不会奢望医疗服务价格在近期有明显的提高,并与医疗支出成本相符。有患者担心,医院收入降低了以后,为了维持运转或者经济利益,会不会让我们多做检查?会不会只需要小手术就能治好的病,让我们动大手术?这些都牵扯到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利益。

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措施研究和改革探析

(一)患者享有药品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当前医疗改革方案看似取消了医院的药品加价机制,取消了医院的以药养医体制,触及到医改的核心问题,但实际上只取消了医院正规、合法的药品加成收入,药品的选择权、控制权仍掌握在医院和医生手中,并未真正回到消费者和自由竞争的市场手中。以往那个紧密附着在“以药养医”体制上以回扣、行贿为基本生存方式的药品流通集团,依然生机勃勃,其利润丝毫不受影响,药品的腐败隐性加价机制依然纹丝不动甚至变本加厉。据报道在药品流通环节中,医药商、医药代表、医生、药品采购管理人员都是“隐性参与者”,他们瓜分了约占药价80%的巨额利润。当前医疗改革,只改革15%至20%的医院正常利润,却未触及60%至65%的院外集团的非正常利润。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药品的选择权回到消费者手中。

(二)构建配套的措施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相对于其他私立医院在资产计算时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不严谨性。公立医院的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有政府投资或者政府通过其他的渠道而获得的,这些固定的资产一般是不记录到医院的成本及折旧,而只是计算实际的收入和支出,带有明显的收付实现制痕迹。在我国公立医院中,出现的这样的情况,公立医院的成本、利润不透明,对此政府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此,要先把畸高的药费降下来,将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提起来”等一系列面向患者和市场的医疗改革政策,必须改革当前公立医院内部自身的体制,建立起公立医院走向公益性的相关配套服务制度。

(三)加大补贴,创新核算制度

在取消药品加成后进一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力度和政策倾斜,面对着激烈的市场,一味的依赖财政补助是不可能解决医院的资金问题的。要解决现存问题还需要依靠医院自身加大医院的改革力度,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和服务水平,实施合理定价、分级管理、综合监督的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要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做到时效性强,政策上政府宏观调控和公立医院的微观管理相结合,并建立准确的医疗价格评价机制,建立完整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实行全成本收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