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

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为依据,结合当前全县正在开展的病死动物、“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生鲜乳等系列整治活动,认真排查梳理和整改全县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百日提升”整治活动,实现责任制度明确、队伍素质提升、监管措施到位、监管行为规范、安全隐患消除、法定职责落实、生产秩序良好,促进全县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整治内容和任务

根据农业局确定的职责,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畜禽养殖、屠宰、调运、贮藏、运输、动物诊疗环节以及兽药、饲料使用环节的动物卫生和畜产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并突出做好病死动物、“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生鲜乳、动物诊疗、动物检疫等六个专项整治。

1、病死动物专项整治

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农业部、省政府、农业厅和市农业局一系列工作部署要求,切实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作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重点,摆到突出位置,狠抓综合监管措施落实,确保四个到位:

①宣传告知到位。各动物卫生监督站要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告知书分发给有关畜禽养殖者,将有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法律法规规定,以及不按规定违法处置病死畜禽、出售病死畜禽的相关法律责任告知畜禽养殖者,切实增强畜禽养殖者的守法意识。

②源头监管到位。各动物卫生监督站要把养殖环节,特别是动物饲养场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作为监管重点,切实加大巡查监管力度,有效督促业主单位完善动物防疫设施,落实动物防疫制度,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账,并依法落实病死动物一律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四不准一处理”措施。

③违法查处到位。严格落实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以“零容忍”的态度,把查处打击不按规定处置病死动物,以及销售、贩运、屠宰经营病死动物和动物产品等违法行为作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重中之重,始终保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建立畜禽饲养场违法行为“黑名单”制度,将查实有出售和随意处置病死畜禽的饲养场纳入“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畜禽饲养场不得享受政府畜牧业政策性补助和扶持项目。

④部门联动到位。加强与乡镇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强化信息沟通,根据属地管理和部门职责分工,各监督站积极做好无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合力监管机制,健全病死动物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在巡查监管中发现有违法处置病死动物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县畜牧兽医局;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全力配合协查。

2、“瘦肉精”专项整治

①具体目标。“瘦肉精”监测合格率保持平稳,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的“瘦肉精”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生猪收购贩运和活畜交易环节规范有序。

②主要措施。

一是开展“瘦肉精”清缴行动。重点组织对养殖场(户)、收购贩运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开展“瘦肉精”和含“瘦肉精”饲料清查收缴。

二是开展养殖环节整治。督促养殖场(小区)完善养殖档案和用药记录,健全活畜养殖安全承诺制度和出栏保证制度;加强养殖场户日常监督检查和“瘦肉精”抽检,对确证含有“瘦肉精”的活畜依法实施无害化处理,涉案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三是开展收购贩运环节整治。要督促收购贩运企业(人)建立畜禽收购贩运交易记录制度,落实活畜“瘦肉精”自检措施。严格查验养殖场(户)出栏活畜不使用“瘦肉精”承诺书、牲畜标识、备案单和检疫合格证明等可追溯性凭证,加大监督抽检力度,规范活畜禽调运,严禁违法违规调入活畜。

四是开展屠宰环节整治。协调商务部门督促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建立生猪进场查验和“瘦肉精”自检制度,做好进场和自检记录;严格检查屠宰企业“瘦肉精”检测合格记录凭证;加大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力度;经确认含有“瘦肉精”的生猪或生猪产品,要会同商务部门监督屠宰企业实施无害化处理,涉案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3、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

①具体目标。兽用抗菌药使用不断规范,使用主体诚信自律意识、质量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兽用抗菌药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养殖场(户)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兽用抗菌药现象明显改善,使用违禁药物问题基本消除,休药期制度进一步落实,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进一步提高,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②主要措施。一是整顿和规范畜禽养殖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加强畜禽养殖环节安全用药监管,督促养殖场(户)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和用药记录,落实休药期制度,指导养殖场(户)科学使用投入品。各监督站要定期对辖区内规模畜禽饲养场进行巡查,发现有违规使用原料药和抗菌药物的行为和未按要求建立养殖档案的报县农业局质量监督科和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进行依法查处。

二是开展兽药经营清理和规范行动。自3月1日起,未达到兽药GSP要求的经营企业,不得继续从事兽药经营活动,实施清理,收缴并注销其《兽药经营许可证》,并及时向本辖区工商管理部门通报兽药经营许可证注销信息,联合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对兽药经营企业的兽药进行质量监督抽查。

4、生鲜乳专项整治

我县目前只有一家奶牛养殖场,存栏8头奶牛,其中产奶4头,专门落实了监管责任人,每周对现场进行检查;不断完善奶牛养殖场日常检查、不定期巡查、监督抽查、奶牛养殖档案等监管制度。

5、动物诊疗专项整治

①具体目标。规范动物诊疗机构管理,严格兽医从业资格准入,强化动物诊疗活动监管,进一步提升兽医社会化服务水平,保障兽医事业健康发展。

②主要措施。

一是开展动物诊疗机构摸底调查。掌握动物诊疗机构情况,是做好规范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将所有从事动物诊断、治疗等经营性活动的机构纳入本次摸底调查范围,全面掌握辖区内动物诊疗机构的数量、分布、从业人员、设施设备、诊疗活动范围等情况,以及《动物诊疗许可证》核况。

二是严格动物诊疗机构行政审批。国家对动物诊疗实行许可制度。对于已经开办但尚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动物诊疗机构,要责令其限期办理动物诊疗许可证,逾期未办理或达不到动物诊疗许可证核发条件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三是强化动物诊疗机构日常监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加强对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检查。要加大力度,规范动物诊疗机构经营活动,严肃查处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擅自营业、超出动物诊疗许可核定的范围从事诊疗活动、不规范使用兽药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动物诊疗机构定期报告诊疗活动制度,明确报告时间,细化报告内容。督促动物诊疗机构做到收费标准公开、监督电话公示、执业兽医信息上墙等,切实规范动物诊疗行为。

6、动物检疫专项整治

进一步完善动物检疫工作内部运行机制,严格动物检疫申报、受理程序和记录档案,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行为,确保检疫配套规程规定有效落实。重点抓好畜禽规模饲养场出场畜禽产地检疫申报率和检疫率的提高,动物防疫条件年度报告等各项配套制度的落实;抓好生猪定点屠宰场点凭有效检疫合格证明入场,外省调入生猪的要凭备案单、检疫合格证明、省际公路检查站的报验单、无“瘦肉精”承诺书等可追溯性凭证入场,以及检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突出动物防疫场所主体责任,创新探索动物防疫法定场所监管模式。

三、时间安排和步骤

全县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化管理“百日提升”整治活动时间为5月20日至8月30日,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5月25日前)。县局制定全县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化管理“百日提升”整治活动方案,并进行发文部署和启动,各监督站也要按照县局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和具体部署。

2、排查整改阶段(8月15日前)。各监督站根据本方案确定的整治内容和任务,组织人员按照不漏一场、不漏一村的要求,对辖区内相关场所和环节开展地毯式排查,对辖区内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场、专业户、定点屠宰场(点)和畜禽养殖行政村(户)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告知书的宣传告知和签订,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能当场整改的要及时进行当场整改,对查出的难点问题要进行逐条疏理汇总并尽快研究解决。各监督站要在5月底前完成告知书的宣传告知,并进行汇总登记造册;6月20日前全面完成相关场所和环节的隐患排查,6月底前全面完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隐患排查和整治行动。通过排查整改确保存在的风险隐患全面消除,确保要病死动物、“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生鲜乳、动物诊疗、动物检疫等六个专项整治的整治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确保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3、总结提升阶段(8月底前)。各监督站做好整个活动的自查和总结,对活动中好的做法及时进行推广,巩固和提高活动成果,并在8月底前将总结报县畜牧兽医局。

四、保障措施和要求

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范文2

1、本次督导中发现,虽然规范诊疗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全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医疗安全方面仍然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个别医疗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仍停留在文字层面。负责人不直接参与参与,规范诊疗行为活动成为“旁观者”,导致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

2、抗菌药物整治力度有待加大,部分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管理小组,但分工不明确,抗菌药物不合理选用较为突出,分级管理落实不到位,须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力度。

3、部分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基础护理不到位。医护人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有待加强,以适应突况下应急抢救工作的需要。

4、少数医疗机构存在投诉无专人接待管理,投诉电话未公开,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较弱。

 

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医院;廉洁;诚信;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1]。做为医院领导应该认识到,诚信管理在抓管理、促效益方面的现实意义。按照上级“三打两建”工作部署,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秉持“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理念,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创建“廉洁诚信医院”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层层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1抓服务改进,努力做到“服务好”

打造一流的医疗服务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此,医院想方设法采取多项措施,在破解服务难题上下功夫。

1.1改善服务态度和行为认真组织全院从业人员学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要求每位从业人员把“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医疗工作的每一环节、每一细节;时刻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沟通技巧服务患者,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积极维护行业形象。

1.2优化服务环境和流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一是开展“无假日门诊”服务。合理调配、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夜诊时间。二是根据周边民众就医需求,拓展诊疗服务内容。为了改进五官科和皮肤美容科的诊疗环境与诊疗项目,不惜巨资投入,引进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生物物理治疗仪、牙科数字X线成像系统、高档牙科综合治疗台、电子内窥镜系统、吞咽言语诊疗仪、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全自动酶标仪、全自动动态血沉测试仪等高新医疗设备。三是简化医保结算和医学证明办理流程。实行“管办分离”,减少患者出院相关手续办理时间。四是改善门诊、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科学合理设计门、急诊就诊程序,向社会公开急救免费派车接送电话,开辟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对需要抢救的危急重症患者,严格执行“先治疗,后付费”原则。积极改进入、出院流程,落实专人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入、出院手续办理服务。提前做好患者出院结算准备工作,不论工作日或节假日都能及时、准确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力争做到零等候。五是开通“健康快车”专线。先后开通了“大峰医院到金灶、关埠、西胪、河溪、城南”等6路快车专线,免费接送患者及其家属。六是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在医院”活动。积极组织专科、专业、专家深入贫瘠地区进行义务诊疗活动,切实有效地缓解了区域卫生“看病难、看病贵、难看病”实际情况,赢得了广大群众和政府的良好评价,树立了我院的社会形象。

1.3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潮阳区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要求,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科学合理配置护理岗位,引导护理综合素质快速提高。积极争取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卫校联合在医院举办护理大专班、本科班,鼓励、支持在职护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制定为期三年的《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计划》,加强“三基三严”培训考核。改善临床护理的床护比例,试行APN编班模式;完善绩效考核和按劳分配机制,保证护士福利待遇,摒弃“护理工作不挣钱,多雇护士多赔钱”的错误观念,逐步推行“同工同酬”和产休一视同仁制度,切实保障护士合法权益,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精神理念,踏踏实实做到以病患为本、以医护为本,构建温馨和谐的医患氛围。

1.4加强医院内部价格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医院收费行为,维护患者在医院的合法权益。采取在门诊楼、住院楼大厅设置电脑触摸查询系统、LED电子显示屏及实行“住院病人费用清单”等形式,加强价格公示。专门制订医疗成本核算方案,科学管理、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2抓质量提升,努力做到“质量好”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灵魂,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医院管理者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通过切实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全力确保医疗安全。

2.1认真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坚决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相关要求,每月组织一次病案质量评审,规范病历书写。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加强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公立医院;信息管理;医疗决策

公立医院作为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最主要的一种模式,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存在,但是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经济体制下公立医院的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并不完全一致,其服务定位和服务对象也有所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则是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干预市场、维护基本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而建立的一种公共服务组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发展,其目标、内涵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是我们研究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正视的基本前提和逻辑基础。

一、对医生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医生和医院的声誉、有效率的薪酬机制设计、疾病诊疗的明确规范、服务质量的量化评估等等,都是引导和约束医生的重要手段。在患者、医生和保险公司三者关系中,医生占据关键地位。要控制医疗费用的攀升,必须约束医生的行为。然而医学科技本身的局限和各类疾病及治疗方案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医生的诊疗行为难以监督,只要不违背常规、惯例和医疗程序,就不能判断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否含有道德风险,即使事后也难以推断,只有医生自己“心中有数”。同时,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医生有可能为树立声誉而约束道德风险。我们假定医疗市场具有理性预期,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疗效好、费用低的医生就是高水平医生。高水平医生的市场价值高。因此医生为了向市场显示自己的医术水平,获得应有的市场价值,将不得不自我约束道德风险行为。与此同时,人们往往还假定认为,好医院的医生就是好医生,但这一逻辑可能就存在问题。因为从“公共品”理论和博弈论分析,在现行的医院制度下,我们可以推论公立医院的医生具有过度利用医院声誉的倾向,却缺乏维护医院声誉的动力。

这里我们以是否“开大处方”为例。一方面,医院声誉是该院医生的公共资源,从产权理论来讲属于公共产权范畴,该院医生收入与其创造的医疗费用收入挂钩,每位医生都有过度利用医院声誉乱开大处方的动机:在其他医生不乱开大处方以维护医院声誉的情况下,某医生的最佳策略也是乱开大处方以减少个人收入损失。尽管有远见的医生呼吁同行加强职业道德,杜绝乱开大处方,但是,只要博弈结构不改变,呼吁是无济于事的。从外部性观点看,医院医生乱开大处方具有负外部效果。某医生乱开大处方的提成归自己所有,而对医院声誉的损害却由其他医生与之分担,医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因此,乱开大处方的医生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医院边际成本。这里的成本是指由于损害声誉而造成的未来收益减少。可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医院声誉存在被该院医生过度利用(即滥用,如乱开大处方)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医院声誉是该院医生的公共产品。从博弈论的观点看,每位医生都有搭便车倾向,都希望其他医生为提高医院声誉而努力,自己则坐享其成,因此缺乏监督其他医生行为的动力。最后形成每位医生都不为提高医院声誉而努力的均衡状态,从而造成医院声誉这种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从外部性观点看,医生提高医院声誉具有正外部效果。某医生提高医院声誉的成本由自己负担,而医院声誉提高所增加的未来收益则与其他医生分享,医生提高医院声誉的私人收益小于医院收益,从而造成医院声誉的供给不足。因此,必须建立针对医生个人的声誉机制,这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一个重要的治理手段。作者认为,建立医生声誉机制有以下方法:

(1)建立充分、深度的“病人评医制”。尽管收集病人意见已经是各医院常规开展的工作,但目前的做法总体仍然相当不足。必须将简单的随机意见收集制度化,规范设计采集时间(如在院期间病人往往不敢发表真实意见),评价目标精确到个人(既往通常比较宏观),评价意见项目分类收集处理等等。(2)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医生评医制”。尤其同一医院的医生,彼此之间水平如何是比较了解的。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手段,将这种医生间的信息采集出来,形成评价意见。(3)健全全面、准确的医生个人医疗服务质量统计公示制度。目前的医院业务信息统计通常是以科室为单位,精确到医生个人的比较少,个别信息难以量化。要全面、系统的设计医生个人质量和服务信息数据标准,逐步形成统计分析规范。(4)可以尝试建立医疗专业组织规范化医师评价制度,比如由各地医师协会下属专业委员会,对本地区本专业医师进行技术水平评估。

二、对医疗决策和过程的引导约束

医生对每个病人的治疗事实上是一种“个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不确定性。临床路径是一个约束和规范医生诊疗决策行为的重要工具,值得更深入的探索和更坚定的推进。临床路径是一组医护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医护诊疗计划,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此模式来接受诊疗护理,是一个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化模式。

临床路径有着以下基本特点:第一,从理论上讲,临床路径所采用的应当是对某种疾病目前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这种“最佳”的结论来自与“循证医学”方法,如长时期、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诊疗方案对比。但这种诊疗护理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它将不断更新改进。第二,临床路径的核心思想是诊疗活动的标准化。它最初发端于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流程。因此它是一种设计好的计划,通常情况下用工作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它强调时效性,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操作的时间表,它明确规定了各项处置及活动介入的时间。第三,纳入临床路径有一定的“门槛”,或者说纳入的标准。一方面并非所有疾病的诊疗都可以纳入临床路径,一般而言只有诊疗方法相对成熟、规范的病种才可能纳入,复杂、疑难或者变异较大者难以纳入;另一方面每个病人能否纳入临床路径治疗模式也有相应的“入选标准”,而且如果诊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等意外情况则会随时退出,总而言之,临床路径能且仅能约束“可以规范”的那部分病种和病人。第四,临床路径强调完整性和合作性。它由参与医疗过程的所有成员共同拟定治疗内容及执行时间,以病人为中心,整合多角色工作,强调医、护、患间的联系与沟通。患者一旦进入医疗程序,各类人员该怎样做,均有明确规定。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临床路径是规范和约束医师诊疗行为,减少行为变异和随意性的有效工具。它实际上是一种“加入时间序列的综合的单病种诊疗技术规范”,将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包括病人的需求、医生的知识技能、护理的绩效要求、医保机构的管理要求、医院的运行效率要求等进行了一种协调的归纳和融合。因此,它是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模式下下的一个重要治理手段。(1)提升认识层次。必须从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医院新型治理模式的重要举措的高度,看待临床路径的实施,制定试点和推广策略。必须认识到,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手段,而是今后公立医院实施疾病诊疗行为的基本规范。(2)加大推行力度。在充分讨论、适当试点的基础上,坚决甚至强制推行。事实证明,仅仅依靠“提倡”式的文件要求,临床路径是难以大规模推进实施的。在这一环节上,政府和公立医院管理部门必须拿出“出资人”的决策魄力,通过行政管制的外在约束和治理体系的内在引导,促进临床路径的切实推行。(3)联系医保及付费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实施约束力。与医疗保险和相关的付费制度挂钩,是临床路径产生的最初动机,也是促进临床路径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按计划进一步推开后,应当适时跟进类似措施,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将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付费和诊断相关组付费作为支付方式的主体。可以推断,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下运行的公立医院,临床路径必然成为常规的管理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范文5

在加强全市145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的同时,以中级以上职称医生下乡开展诊疗活动、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培训、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为重点,组织动员城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千名(次)医师送医下乡活动”,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急诊急救、妇产科处理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使农民就近直接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总体目标

与省卫生厅“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结合起来,利用20*年1年的时间,选派1000名中级以上医生分期分批到全市145所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活动。通过千名医师送医下乡活动,使农民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活动内容

1、医师派驻单位要选派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到指定受援医院进行会诊、坐诊、指导诊疗活动;

2、到村里巡诊、培训、指导村医;

3、协助受援医院建立、健全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制度;

4、指导和帮助受援医院规范各种医疗文书书写;

5、指导和规范受援医院各种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

6、指导和规范受援医院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7、力所能及地无偿向受援医院援助必要的医疗设备,帮助受援医院加强急诊急救和妇产科建设。

四、活动方式及时间

各医师派驻单位按本方案确定的任务,重点选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活动。向受援医院每次派驻至少1名医师,每人不少于1个月;也可在相邻受援医院组成医疗组对相关受援医院逐一进行巡诊。

送医下乡活动从3月份开始到12月份结束,期间要保证各乡镇卫生院派驻医生不断档。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千名医师送医下乡活动是20*年度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六件实事之一。此项活动由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为加强对该项活动的领导,市卫生局成立由局长李子明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吴献奇同志任副组长,医政科、规财科及有关科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医师派驻单位也要分别成立“千名(次)医师送医下乡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组织落实。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市“千名(次)医师送医下乡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二级以上医院的送医下乡任务;对市区内各医师派驻单位活动完成情况进行监管。同时对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就此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各县(市)卫生行政部门实行属地化管理,负责组织监管本辖区内医院医师下乡工作;同时责成所属乡镇卫生院安排好下乡医师的住宿和用餐问题。所需费用由市县两级财政及派出单位共同承担。市直单位的费用由市财政予以补贴,各县(市)区医师派出单位发生的费用由各县(市)财政予以补贴。

(二)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各县(市)区卫生局和各医师派驻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确定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具体情况,统筹安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明确任务和目标。做到既保证送医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不影响医师派驻单位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送医下乡活动取得实效。各医师派驻单位要排出工作日程表,明确每个乡镇卫生院、每个月下乡的医生,保证按照要求的人员数量及时送医下乡。

规范诊疗行为管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医疗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45-02

0 引言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新时期,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卫生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1]。

1 医疗质量管理中现存问题

1.1 医疗管理制度落实不充分

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没有完全落实。如交接班没有认真做到床边交接,上级医师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按时查房,对下级医师要求不严格,对于疑难死亡病例讨论,人员不齐,讨论不深刻,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剖析原因。

1.2 诊疗常规与临床路径没有完全实施

临床路径的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国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应用基本处于成熟阶段[2]。我国从1996年开始应用,但由于全国各个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同,实施程度也不尽相同。开展的范围小,病种单一。另外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总体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

1.3 医疗、教学、科研没有并行发展

医疗教学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但一方面医院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计划使三者共进,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另一方面没有设立奖励制度,调动医务人员

主观能动性,造成部分医务人员对于教学与科研有排斥心理。

1.4 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医务工作者缺乏质量意识,认为质量管理是质控部门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把质量观念贯彻于日常工作;另一部分医务人员认识提高质量就是大量运用新技术新业务,而忽视了患者的需求,没有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及人文关怀的理念。

2 医疗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2.1 严格执行医疗管理核心制度,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

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会诊制度、医患谈话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严格落实上述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保障。

2.1.1 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

三级查房制度是医院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测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落实三级查房制度,提高三级查房的质量,使三级医师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科主任(主任医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认真指导、严格要求、无私传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在诊疗技术上精益求精;二应言传身教,深入病房,全面掌握全科病人病情,有计划进行查房,对疑难重症根据病情随时查房,及时主持对急危重症进行抢救,主持疑难病例的病例讨论,审查制定病人的中西医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治疗方案及特殊检查;三应认真指导下级医师开展诊疗工作,对医疗组长、住院医师严格要求,做到层层把关。医疗组长(主治医师或在副高以上主任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带领下级医师进行诊疗工作,带领下级医师抢救疑难危重病人,及时进行医患沟通,防止医疗隐患的发生,对各种医疗文书及时进行修改及完善,对国内外与本病相关的最新进展,包括新技术、新疗法等能够适当进行介绍。住院医师,要求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认真加强三基训练。严格要求其除了对病人进行例行的晨间查房、午后查房外,多与病人不断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听取病人倾诉。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变化,反馈病人意见。查房后严格按照综合意见在主治医师指导进行中西医诊疗实践,并负责及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的记录工作及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认真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能够解决疑难或危重病的诊治问题、保证医疗方案的实施、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体现专业水平和特色、不断提高各级医师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病人满意度。增强学术氛围,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业务素质。

2.1.2 严格执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坚持每周进行一次疑难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亲自主持,要求全科医护人员及实习、进修人员参加,内容包括疑难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下一步诊疗计划等内容,强调发挥中医在疑难病治疗中的优势。要求各级医师都要在讨论前了解病情,充分准备,在讨论中要踊跃发言,无论对错,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2.1.3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坚持早晨、晚上两次交班时,详细交接所有危重病人的心率、血压、体温等重要生命数据,对于一些特殊用药,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的滴速也应详细规范交班,及时记录,特殊及危重患者要求上级医师亲自交班,保证了医疗工作的顺承性,有效杜绝了医疗差错的发生。

2.1.4 严格执行医患谈话制度

为了强化病人对疾病知情权及治疗方案选择权,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目的。主管医生对住院一周以上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应进行不少于3次的谈话。第一次谈话为入院谈话,要求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为目前病情诊断情况,病人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可能要做的进一步特殊检查,有关检查的目的、危险程度,疾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第二次谈话内容为疾病诊治的进展情况及病情变化的情况,对危重病人病情变化要做到随时交代,并详细记录于病案内,必要时病人及家属签字。第三次谈话内容是出院后病人的注意事项以及复诊和随诊时间等。

2.1.5 严格执行会诊制度

院内科间会诊申请必须经本科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批同意,并坚持同级对同级的原则,派出的会诊医师要求总住院以上医师担任,会诊医师接到会诊通知单后应签收并注明时间,并于24小时内前往会诊。其他科会诊医师会诊时,要求经治医师全程陪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表示对会诊医师的尊重。

2.2 制定并实施诊疗常规与临床路径,是保证医疗质量的成功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法制化,人们对社会各行各业规范化要求、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法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国家卫生部提出“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要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并重。因此制定出一套规范化,高质量,低费用的诊疗常规及最佳诊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为确保临床路径的实施,首先应制订了如下相关制度:专人负责临床路径;所有轮转医生及实习医生入科时进行临床路径相关知识的培训;出科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每周一早会,各住院医生汇报上一周临床路径执行情况,主治医生进行有关补充;每月对临床路径情况进行一次小结并对临床变异情况进行分析;主任进行检查及督促。临床路径的实施,使病患入院后一经确诊,就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不但系统规范了检查项目,也系统规范了治疗内容,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较同期有所减少,住院费用也有所下降,临床路径的实施既规范了诊疗行为、提高疗效,又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减少资源浪费。临床路径的实施,使住院医生能更快、更规范的掌握慢性肾衰的诊疗过程,及时对病人进行诊治,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医疗质量的影响,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2.3 医疗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并进,是促进医疗质量提高的保障

临床是科研课题的源泉,科研是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手段和方法,教学为科研和临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可见医教研是三位一体的,故应提出“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并进”的理念,充分发挥医教研相互促进,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质量可持续提高。

在教学方面建立健全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从临床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诊治思维进行正规培训;开展知识更新性的继续教育,结合本专业发展方向和技术特点,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交流讲学;参加全国性及地区性学术会议等多种学术活动,以发展和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指导作用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的提高。

在科研方面,强调发扬“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医院文化特征,选准中医的切入点,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在竞争中求发展。

2.4 发扬仁爱精神、创建和谐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新内涵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并以其超严格的质量要求为标志。对企业而言,质量超严意味着产品质量的“零缺陷”。由于医疗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疗质量的“零缺陷”就是要保证“质量问题投诉率为零”,实现“提供给患者的服务必须是百分之百的优质服务”目标,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医乃仁术,医务人员首先必需要有爱心,树立仁爱观,同情、爱护患者,这是自古就有的行业操守。加强医院兄弟科室的团结协作,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群体意识,全院一盘棋,建立和谐科室,也是医疗质量管理新内涵。要求所有医护人员,爱单位、爱同事,珍惜工作岗位,珍惜同事们的协作和帮助,只有同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单位才能和谐,只有感情和谐了,技术合作才能和谐,才能充分发挥整个单位的综合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灵魂和基础,惟有进一步革新医疗质量管理的策略,才能确保某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3]。

参考文献:

[1]石岩,华勇,杨立成.更新观念 探索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思路[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1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