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文1

绪论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编制体系,这也导致了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五花八门,为此,本文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梳理出较为普遍接受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希望能够推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的有效进行。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文本内容获取

本文在山大文景旅游规划院共收集到13篇乡村旅游规划文本,分别为《祁县修善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河湾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闫漫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车南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洛池渠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佳县木头峪景区旅游详细规划》、《平顺县底景区旅游详细规划》、《祁县西建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王莽岭景区锡崖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忻府区鸦儿坑民俗村旅游总体规划》。笔者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目录复制到1个word文档,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文本内容分析

笔者对word文档进行了预处理,将文档中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资源SWOT分析”、“旅游资源评价”统一改为“旅游资源评价”;将“分区与节点”、“功能分区”、“规划分区”统一改为“分区规划”;并将涉及村名的词语进行去村名处理,然后将修正后的文档另存为词频分析软件能够识别的.txt文件,并采用了ROST Word Parser软件分别对修正后的.txt文档进行内容分析。运用软件的过滤功能,过滤无关词汇,获得规划文本的高频特征词表及其频次。

(三)规划文本内容分析结果(见表1)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频特征词反映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符合RMP理论,即注重资源挖掘、市场分析与定位和产品体系构建。本文研究发现,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主要将乡村作为景区,按照总规+详规的体系进行编制,详规内容主要涉及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规划,这也避免了按照总规、控规、详规的编制顺序造成的费时费力问题,也避免了各规划衔接不到位的情况。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旅游者,还要考虑乡村居民原有农业产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中应融入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相关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在参考了《旅游规划通则》、内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总规、控规、祥规)的要求进行融合,并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将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框架体系概括如下。

(1)规划总则;(2)旅游发展背景条件分析;(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4)发展目标与规划定位;(5)空间布局与规划分区;(6)旅游产品体系规划;(7)市场分析与营销规划;(8)道路系统与游线组织规划;(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0)乡村旅游服务要素及附属设施规划;(11)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12)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13)重点项目景观设计规划;(14)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技术指标;(15)项目投资与建设时序。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宝鸡;旅游;经济;存在问题;对策

宝鸡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历史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宝鸡资源优势,全面打造人文品牌,是把宝鸡建设成为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关键步骤。

宝鸡旅游发展的优势明显,首先宝鸡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另外宝鸡地处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享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同时,宝鸡旅游业目前存在诸如旅游投入和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亟需完善;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亟需扩大;景区旅游产品设置单一,旅游项目雷同化严重;以及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

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为主,其他要素为辅的结构模式,以观光旅游为主,没有真正形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综合旅游产业链。多数景区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仍停留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自流状态。游客在宝鸡旅游不是“烧香看庙”,就是“中转拍照”,游完就走――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配合,缺乏文化与山水、游玩与消费的整体开发概念。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相继出台了 “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等政策措施,刺激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增长。宝鸡作为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在当前资源约束、市场约束、生态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宝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规划提出要将关天经济区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其中提出建设的“五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六大旅游精品区”中宝鸡各占两个,五条精品旅游走廊中宝鸡占三个。今年国家还将出台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规划,发展重点将由改善生态和基础设施向兴产业、调结构转变,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宝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正当其时,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纵观宝鸡市旅游发展现况,笔者认为宝鸡旅游发展对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宝鸡城市形象

通过媒体、互联网、电视影像等各种现代传媒,在国内外大力宣传宝鸡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提升宝鸡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进而提高宝鸡的旅游形象。旅游宣传要注意旅游信息市场走势分析,对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促销方式。充分利用其人文地理优势,发挥其文化吸引力,在旅游客源地实施促销宣传,使宝鸡市成为一部分旅客旅游的首选地之一,进而提高宝鸡入境游人数比例。

二、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资,克服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的困难

宝鸡市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旅游的投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吸引机制。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用新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和建设,迅速改善旅游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景区景点的规模。政府应转变职能方式,降低投资门槛,精简投资程序,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民间、企业个人投资旅游业,鼓励民营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给予相关政策倾斜。

三、扩大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注重旅游形象品牌建设

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主要依赖于品牌优势。旅游精品就是旅游形象,就是旅游行业的竞争力。宝鸡市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景区只有法门寺和太白山两个AAAA级级景区,对此,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旅游景点品位高度,已经成为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要遵循旅游名品原则,突出宝鸡旅游地方特色。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逐步形成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相互辉映、传统旅游和特色旅游相互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通过新开发资源和改造包装景区景点,在宝鸡的旅游资源开发,在规模和精品名牌建设上都能上一个新台阶,逐步树立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著名品牌。

四、做好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设计,重点解决乡村旅游收入不平衡问题

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很好的使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搞好观光乡村旅游业的规划设计,如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牧业级观光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以田园公园模式建设乡村旅游,如规划设计以自然景观、民风民俗、乡村风貌、现代化高科技农村经济、观光农园为依托的主题公园,可以大大提高景区吸引力,促使旅游花更多的时间逗留。通过规划设计,大大提高景区的品味和高度,定出合理的价格,以致让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使农村旅游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增加。

五、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旅游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市旅游业人才紧缺,已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重点培养行政管理、企业经营和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从事旅游工作;三是办好宝鸡文理学院的旅游相关专业的系和宝鸡其他与旅游专业相关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相关政策倾斜,为本地旅游业培养和输出人才。同时,在全市旅游行业广泛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旅游区或单位应定期选派一部分基本条件较好的旅游从业人员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或到一些旅游管理先进单位进修,学习,掌握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后回到当地给同行做旅游培训,这样培训者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熟悉本土情况,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获得最佳的人才培训效果。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文3

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响稽山鉴水品牌,建设旅游经济强县”工作目标,重规划,做精品,强宣传,抓行管,努力促进城区三产繁荣,积极提升县城旅游形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20*年,争取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38万人次,同比增长18%,接待境外游客7.8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达到28亿元,同比增长19%。

三、工作任务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按照上级旅游部门、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县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规划建设为龙头,努力做好景区精品文章

要加快推进大香林规划建设,努力打造精品,营造亮点,提升我县旅游景区品位,全年力争新评AA级景区2个,增加“稽山鉴水”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1、完善大香林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概念,将杨绍公路以南区域纳入大香林休闲旅游区规划范围,并分三个不同功能区域进行规划建设。

2、加快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景区入口、香林含月、云溪普渡、流翠云径工程建设,抓好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大香林一期争取在国庆节前建成,确保景区如期开园,并举行相应旅游集会。

3、完成二期项目设计。加紧完成大香林风景区二期规划设计,开展二期宝林山景区设计并启动。

4、关于其他景区建设:①继续充实鲁镇一期内涵,启动鲁镇二期建设;②筹备策划鉴湖“十里湖塘”的整治和开发。

(二)以宣传营销为重点,大力推介我县旅游产品

以大中城市主流媒体和重点路牌广告为主要宣传营销抓手,巩固江浙沪,做大长三角,开辟长线路,拓展境外游,并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大力开发自驾游、自助游市场,进一步打响“稽山鉴水”旅游品牌,促进旅游强县建设。

1、在外地和本地新闻媒体、网络上作专栏宣传,争取在央视二套、四套的相关旅游栏目中做专题报道,在浙江电视台全年套播画面更新充实后的《找回鉴湖》。在春节旅游黄金周前后已经在上海、杭州等报纸上开展专栏宣传,专题推介“稽山鉴水*县”旅游特色。

2、开展大型路牌广告宣传,在杭甬、杭金衢高速等主要交通路口拟设大型路牌广告及广告性的交通指示系统,宣传我县各大旅游产品。

3、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推介活动

(1)举办20*鉴湖金秋旅游节系列活动以及安昌腊月风情节、鲁镇风情节等,争取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举行大香林风景区一期景区开业暨乡村休闲论坛。

(2)参加国际、国内等各类旅交会,组织华东主要城市推介活动,并参加市县联动赴港、台及内陆各地的宣传促销活动,重点推介好水乡古镇游、宗教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城市休闲游四条游线。

(3)策划制作有创意的新式宣传资料,请省、市电视台制作“稽山鉴水*县”VCD光盘,带资明信片等,改版充实“水乡*”旅游网站。

(三)以行业管理为抓手,加强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1、完善以县城为中心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服务体系,争取一家园林式高星级宾馆建成,一家商务宾馆评上预备五星级,同时力争创办省内首家县一级国际旅行社,争取在县城原有基础上再创建一家绿色饭店。

2、完善全县境内各道路干线和县城主要街道上的旅游指示系统。

3、新建和改建一批景区内外的旅游公厕。

4、继续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力争全年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5、继续开展评选*县旅游业五强企业活动。根据绍县政办(20*)63号文件精神,20*年度旅游业五强参评条件为:*县县域范围内注册并纳税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参评条件:(1)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及以上,门票收入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2)旅游饭店:当年营业收入总额1500万元以上,实缴税费80万元及以上。(3)旅行社:年接待国内游客2万人次,组团人数达到1万人次、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及以上,实缴税费5万元以上。(4)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财务制度健全。

(四)以“乡村旅游年”为契机,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游

1、国家旅游局将20*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我县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深化以休闲农庄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在首批五家基地的基础上,再考核评定五家,组成全县十大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同时对这十家休闲景点进行业务骨干培训,帮助丰富旅游内涵。

2、出台《县级乡村休闲旅游基地认定办法》,在县级基础上,推荐成长性好、经营规范的乡村旅游基地参加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的认定,并开展星级乡村旅游点申报评定工作,在明年新增AA级景区2个中,争取在休闲农庄中评定一个。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乡村休闲风情园;项目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49-02

1 引言

神泉洞乡村休闲风情园项目位于耒阳市哲桥镇三益村境内,东面距107国道不到1km,有水泥公路相连,通过国道到耒阳市中心约10km,距衡阳市中心约50km,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体系。所在区域人口很少,资源条件较好。这里自然资源以水面占主要,由大小六口池塘组成,占规划区域面积近40%,其中最大的池塘(神泉湖)最宽水面约160m,长达300m,水面周长800m,水体面积60亩。水深在1.4~3m之间,形状比较稳定,为一较扁的口字形,神泉湖以北岸边存在一眼长涌不沽的泉水――神泉而得名。神泉湖东连着的三口池塘,北面有两口塘。整个水面为68亩。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体水面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流量稳定、四季不沽的来自欧阳海水库的流水,为灌溉下游水田而不停歇流淌的小型渠道,为本区域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除水体外,植被条件不太好,神泉湖周边除东南面山坡有一片不大的次生林和西北面有一片不大的松木林外,其他基本上为灌木、毛草地和荒坡地。此外,规划区域内还有少量的农田菜地,大多处于荒芜状态。次生林地面和约20余亩,林相密集,高约3~5m,根繁叶茂,对缺少树木森林的该区,这也是难能所得的;而松木林靠近三义村居民区背后的平坦地段,树高10m,胸径约15cm,树杆枝叶不发达,且不够粗壮,显得有些单瘦、弱不禁风,数量约为30余株,仍为本区重要的植物资源,平日注意养护。

2 主题定位与发展目标

2.1 主题定位

山水园林型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神泉洞新农村低碳旅游景区以生态休闲产业为龙头,以园林建筑为特色,以中高端客源为市场主体,为城市居民提供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和设施。通过休闲活动,让城市人走出闹市、放松心情、恢复精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贴近自然、回归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2.2 发展目标

(1)国内外旅游者人数。2016年为1000人次,2019年为3.5万人次,2022年为5万人次。

(2)旅游经营收入。2016年为15.6万元,2019年为875万元,2022年为1500万元。

(3)经济产业地位。通过神泉洞新农村低碳旅游景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成三益村旅游业的全面开发,成为耒阳市近郊旅游的后花园,与耒阳蔡伦旅游、农耕文化旅游相互配合,促进耒阳旅游业的全方位发展。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景观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保持良好,开发利用地段及时进行植树种草绿化。旅游设施配套完善,实行优质服务和高水准管理,旅游区质量等级达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AA级旅游区标准。

3 规划项目设计理念与空间总体布局

3.1 设计理念

规划空间布局与建筑方面既要符合新型村落建筑特色,又要与景区湖色环境相协调,吸取其江南园林村落依山傍水、自由布局结构与森林公园土木建筑特征,全力打造一种景观乡土化与功能现代化的高品质旅居环境和参与休闲环境。

3.2 规划总体布局

根据神泉洞生态休闲山庄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及按生态整体性原则、项目布局紧凑原则,可将规划区分为6个功能区。

(1)游客接待中心;

(2)生态休闲旅馆区(含旅游房产开发项目);

(3)绿水娱乐游憩区;

(4)渔业体验参与区;

(5)园林果木游憩区;

(6)森林氧吧健身区(表1)。

4 神泉洞新农村低碳旅游景区项目开发详细规划

4.1 游客接待中心区建设

(1)大门。选址在现有农户住房西侧,跨入山庄公路而建。要求设计一座造型独特、体现原始生态、美观大气的门楼。

(2)生态停车场。拟建在接待中心旁,面积约150~200m2,周边绿化,用中空地砖,植草。

(3)游客接待中心。选址现在农民辟山准备建房的位置(应协调好不让农民进入景区建房)。建设面积约400m2,两层,内部功能设施为大厅(接待、咨询、休息)、电讯、购物、保安、会议厅、商务厅大小餐厅等。建成一个规模适度、设计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接待中心。其中餐厅应能一次性满足100余人用餐,满足散客和会议餐饮要求。餐厅要推出特色产品,如土鸡、土鸭、全鱼席等。

(4)迎宾大道。从107国道简易门楼起,到接待中心,长约1km,按二级公路要求,柏油路面,两则要有排水管道、地下电缆、路灯。用常绿树绿化,下层有绿篱树木。进入大门以里应设计地灯(景观灯)、音响。

(5)景区绿化广场。从大门至接待中心及公路南侧至神泉湖畔,开劈一片平地,建成神泉洞生态休闲山庄一大型标志性绿化广场,要有小品、舞场,立体灯光、音响和休闲坐椅及大型遮荫设备。

4.2 生态休闲旅馆区建设规划

生态休闲旅馆区布局在景区东南松树林内、小池塘边,距接待中心约100m。根据景区规模及景区游客容量,拟建经济旅馆和豪华旅馆各1~2幢,每幢建设面积200m2左右。豪华旅馆按2室一厅一厨一厕一台结构,单层,4套。每幢两层加观景过道,每套建筑面积50m2外装修要求山野气与山林协调,内部装修豪华。拟建度假别墅9幢,两层半建筑,每幢总建筑面积约240m2满足高档次游客来山庄休闲夜宿的需求。经济旅馆建在豪华旅馆东侧,按一室一厅一厨一厕结构,单层,7套,简单装修,满足一般游客休闲娱乐需求。

4.2.1 沿湖游路及钓鱼台修建

配合神泉湖修建设沿湖游路是本景区建设的核心,能否形成优良的人居环境,对城市居民产生吸引力,全在此一举。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既要优先,又要重视,不能急于求成。生态效应的形成是要一个过程的。

神泉湖环湖游路长约809m,路宽为3.5m,中间建健身甬路宽1.5m,两侧绿化带各1m。可考虑以桃、柳、桂花树为主,装饰灯光、音响、休闲场所。为安全起见,湖岸应修护坡。湖南岸、西岸每距10m修建1个垂钓台,北岸正对接待中心修一处码头,码头左侧建游船港湾。

4.2.2 神泉亭的修建

在环湖北堤中部,正对游客接待中心的有一眼一年四季永不枯竭的泉水,因该泉含有多种矿物质,对某些疾病具有良好的医疗价值,故名神泉,侧边的水体则取名为神泉湖。为更好地利用这一泉水资源,修湖堤时在这建有一米见方的泉井,山泉正准备取样送有关部门化验,若符合优质矿泉水标准,拟在此建一神泉亭。既供人们观泉,又为人们提供天然矿泉水。

4.2.3 特色鱼区及风雨走廊、观鱼亭的修建

神泉湖东面新开三口鱼塘,规划为特色鱼养殖区,如观赏鱼类、高档鱼类、龟鳖类,引进特色鱼类品种,引进技术,养出特色,养出品牌,为神泉农庄带来良好的知名度。为满足游客观赏、休闲的需求,拟在鱼塘堤岸绿化基础上修建一座风雨桥或曲桥和一座观鱼亭。注重其文化内涵。鱼塘岸边考虑引进桂林丛竹、桂花绿化,堤岸培养兰草,桥上养殖盆景花木,亭内请知名人士书写有关名联诗词歌赋。

4.3 园林果木游憩区

在景区南面,神泉湖南岸的大片荒坡需尽早绿化、美化。为达到这一要求,景区开发建设的前期需要花大力气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们进入景区,满目都是清山、绿水和蓝天,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回归自然、拥抱森林,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让人陶醉,流连忘返。

4.4 森林氧吧健身区的建设

为改善生态环境,对于神泉湖北面的山坡,除少量地方建设房屋建筑外,应尽早进行全面造林绿化,在西头的原有松树林地段,补充种植国外松,这种树生长快,树形美观。有些地方也可以考虑植桃树,既生长快又有花有果,同时品种要选好。其他地方需要考虑种植生长快、成林快的树种,绿化种植时要留下休闲椅及观光亭修建的位置。观景亭拟选址于休闲旅馆与接待中心之间北面海拔110.2m处的制高点上。

4.5 渔业体验参与区建设

景区水面占50%以上,水面的利用很重要。对几口小塘的水面养殖已有规划,而对大面积的神泉湖的鱼类养殖应予以考虑,如何利用水面实行科学养殖、立体养殖,如何利用水面组织旅游者参与渔业体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自己驾船下湖观鱼、喂鱼、捕鱼,让游客在游憩中学到一些渔业知识,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是一件提高游客兴趣,争取回头客的一大举措。

5 结语

5.1 结论

(1)该项目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规,对促进本镇小城镇健康、稳步发展具有实际作用,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对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具有积极作用。

(2)该项目建设条件齐备,区位优势及市场空间容量大,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2 建议

(1)该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抵抗风险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多方面开辟筹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使项目早日投产出效益。

(2)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并充分考虑消防安全。

乡村景区规划设计范文6

1项目概况

(1)规划范围:蔡家桥村点位于绵阳市沉抗镇仙海西南部,东接花砰湾,西接李家早湾,南邻星红梁,北接向家湾,总规划面积为3.8hm2。

(2)用地条件:地形较复杂,部分区域有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形,场地现状以村庄用地为主,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其高程范围为480.08~501.40m,坡度范围为3%~24.5%。

(3)土地利用:主要有林地、耕地、居住用地、道路、水塘、水渠用地。

(4)民居建筑:蔡家桥村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聚集点的东部和西部,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层高多单层和2层,结构多为砖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现有院落主要成一字型和L型布局。区位分析见图1,布局结构见图2。

2村庄规划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综合体的建设着重应突出其综合性,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其产业链,形成一、三产业联动;同时通过其生产、生活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创造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互动。

2.2整体性原则

规划基于仙海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对整个综合体实施包括产业、新村聚集点、各类配套设施等的一体化布局,既实现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同时可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配置。

2.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按照各村、组的实际情况,结合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尊重村民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分类指导其产业发展、新村布局和风貌建设。

2.4生态化原则

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产业调整时,应注重对现状森林植被、山体形态的保护;在包括道路的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时应依山就势、结合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2.5以人为本

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推进乡村生活品质的城镇化发展。

2.6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鉴于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本次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在建设时,可根据具体条件,按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

2.7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规划成果应具有针对性,尽可能避免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及长篇大论,重在梳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于基层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操作使用。

3村庄布局结构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住宅。

3.1布局结构

基于现状分析,以及上一层次的相关规划文件,综合考虑用地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资源优化、设施共享与民俗文化等因素,提出“一环一心”的结构。一环:指环绕规划区的环形道路主轴,也是生态主轴。一心:指位于生活区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也是全区的生态景观中心。住宅:顺应地形,采用单栋布局形式,规划户数60户。公共建筑:顺应由南至北的景观主轴,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开敞空间:(1)入口广场,位于规划区北部。(2)景观广场,位于规划区的南部,形成尽端式景观节点。(3)景观绿带,位于规划区的中部,由景观主轴延伸下去,为南北方向居民提供生态廊道。

3.2道路交通

道路:规划保留聚居点东侧和北侧的现状乡村公路,将其扩建至7m宽,作为村庄的主要对外通道,并分别向南、向西延伸至与二环路相交,形成两处出入口(图3);停车场与招呼站:在聚居点北部主要出入口处,依托铺地广场,规划布置一处机动车停放点与一处公交招呼站。

3.3景观结构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水网创造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形成“一环多点”的有水乡特色的新居民集聚区(图4)。一环:位于规划区中部的环形生态绿廊;通过生态绿廊,把规划区周边田野,山水等自然景观引入村庄内部,达到山野通透居原一体的景观效果。多点:沿规划区周边形成多个景观节点,通过休息座椅、亭子、特色植物等景观小品,塑造公共户外活动的林荫场所,与景观轴线共同塑造出丰富变化、互通相连、情趣怡然的优美景观场景。

3.4典型户型设计

综合考虑国家及省市新农村住宅建设标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民群众居住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了4种住宅方案(图5~图7),以白墙灰色坡屋顶为主,均设置客厅、卧室和厨房,并设有储物间存放农具和杂物。采用堵门连排,组团式多样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