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课程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标准化课程建设

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1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幼儿健康的一门学科。在许多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门主干理论课程,它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特点紧密相关。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组织、传递、整合和评价等方面,以及处理这些知识和理论的专门化能力上。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职业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应当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是《学前卫生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对各门学科教学作纲要性规定的指令性文件,其中包括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要点和范围,教学时间分配,教材教具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指导、教学评估方面的综合反映。《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应该怎样认识该门课程?在《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新课程的启动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多年来高职院校开设《学前卫生学》的一些共性的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其在课程标准建设中的重点发展方向。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的认识

 

《学前卫生学》课程始终以儿童保健为工作的中心,帮助幼儿师范的学生学校了解从身体上和心理上保护儿童健康发展。该课程常见的实施方式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通常从以下两个方面界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内容:

 

1.学科性质

 

从学科性质看,《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它是以卫生学原理为基础,主要研究如何保护、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一门学问。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研究,使得它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多面性和综合性特点越来越突出,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复杂,需要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甚至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解决。所以,《学前卫生学》既具有自然学科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它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主干课程。

 

2.教学内容

 

从内容方面,《学前卫生学》既包含理论学科中的一般理论知识、技能和基本原理,又有合作表达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方面的训练内容。为了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学前卫生学》的教学通常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重点让学生树立学生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掌握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保健制度、营养卫生、安全教育及常见意外的处理、传染病及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并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做好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的保育保教工作打好基础

 

二、《学前卫生学》教学现状

 

以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为依据的《学前卫生学》,是一门偏重应用型的课程。《学前卫生学》的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意识不规范

 

长期以来,大家对幼儿园老师的定义为“幼儿园阿姨”“多才多艺的美女”“其他教师都可以代替的教师”,社会对幼儿园老师的关注重点是艺术特长等方面,而学前卫生学相关的内容则是通常被处于社会忽视的阶段。因此,现行的《学前卫生学》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也通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前卫生学》的教学仍普遍以让小孩吃饱穿暖为主,而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则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

 

2.学生基础薄弱

 

《学前卫生学》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生理卫生知识,身心健康分析,属于理科性质的知识范畴。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一方面学习基础薄弱,并且多出自文科的背景,在理科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大部分学生仅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对于卫生学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会感到相当有难度。

 

3.缺乏实践性

 

从《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内容分析,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在课外还需要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熟练地解决学前儿童的具体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时设置、教学场地等因素均对课程实践教学造成限制,使得老师在教学中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论上面,学生也只能被动的学习理论,缺少足够的实际训练的机会,职业素质得不到提升。

 

三、《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化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课程标准化的过程中,《学前卫生学》的课程建设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重点培养具备一定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幼儿园师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践,让学生充满热情的掌握课程相关内容。

 

1.制定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对《学前卫生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因此,《学前卫生学》的教学目标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具体说来,《学前卫生学》可以分五大模块构成学科框架: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及生长发育评价、幼儿心理卫生、幼儿营养与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幼儿常见疾病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幼儿环境卫生等。标准化的《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可在在模块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划分相应的学习项目,使之更具有教学的基础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并以小组教学的形式准备材料,采取相应的教学和评价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2.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评价应当转变成理论与实践并重,重点考核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变成真实的实践技能的能力。传统的“一卷定学生成绩”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评价,难以真实考查出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学科水平。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化过程中,可以将评价体系从单一考试转到多层次考核,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巧,在此评价过程中增强评价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具体的评价形式可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考查、章节测试、能力应用测试等内容,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检测其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灵活和运用的自主性,检查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程度,是达到真正形成技能目标的测试。

 

3.强化实践操作技能

 

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应当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针对实践培训的内容,《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化建设中,可以在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更好地掌握不同教学内容的目的和实施方法,让学生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更好的发展。

 

四、小结

 

总之,在《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当借课程标准化建设的东风,弥补传统的《学前卫生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有效教学的理论,对完善《学前卫生学》的教学进行一定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是“通过数学的教育”,不再是“纯粹的数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理念强调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完善的人因此,在常规数学知识讲解的基础之上,数学还应作为一种文化走入课堂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以供参考

一、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激发学生好奇心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学生文化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为依托,将学科知识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缩短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如笔者在教《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首先向学生展示教师课下收集的一些平行四边形状的物体,然后问:如果把它们抽象为几何图形,是我们小学学过的什么图形?生:平行四边形教师再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进一步追问: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它有哪些元素?边、角之间有何关系?并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学生展开了分组操作活动,有的画图形,有的剪纸,有的测量,有的计算,全体学生融入了问题情境之中

数学在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的应用往往成了一种附加,割断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学生在纯粹的数学符号中学习数学,失去了原有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还数学问题本来面貌,结合生活中实际事例,引入数学概念,归纳数学思想方法例如,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的应用教学中,提出问题:移动公司开办两种业务收费服务,一种是月租金20元,每分钟02元;另一种是没有租金,每分钟06元你认为哪种收费服务方式比较合适?

经过激烈的讨论比较后,同学们一致认为;选择哪种收费方式取决于通话时间,从而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们感受到“用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好地学数学用数学

二、利用各种机会,展示数学之美,陶冶学生情操

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追求是人的精神需要,当学生在精神上与数学对象达到和谐与融合时,就会被深深吸引,就会产生愉悦心情例如“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教学,从集合的观点看,它们都是与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点的集合只是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不同,而分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三种曲线,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e (e>0)由小变大时,圆锥曲线变化的规律,美妙的图形,奇妙的结果会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又如在学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三线八角”,书上的图形(标准的)很直观,给人美感,像一个不等式,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很容易辨认遇到一个复杂的图形,多线交错,同学们难以区分直线谁谁被谁所截,所形成的角是什么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跳出常规的圈子,把图形与日常所接触的、具有同样神形的事物相关联,让思维散开去我就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图形上夸张地多次描绘,启发大家用迁移的方法,便捷、有效地对比记忆有的同学说:这对内错角就像浮在水面的小鸭子的身体有的同学说:一对同位角就像英文字母大写的“F”得到启发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一对同旁内角就像字母“C”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分别用字母Z、F、C,简化记忆三线八角问题

数学不仅仅是理性的,逻辑的,形式化的,还包含许多美育因素数学的图形对称美,公式结构简洁美,无不散发着数学特有的魅力在课堂上要抓住展示数学美的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三、将相关数学史知识适时引入课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3

10月13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听取关于《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标准化规划》)、《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节能环保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汇报。他强调,要深入研究、科学编制相关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个交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会议指出,作为首个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专项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标准化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战略部署,提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议强调,要切实把研究、制定、宣传、实施、监督、创新和国际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有机整体,加强统筹协调,实施全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标准技术体系。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趋势,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形成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会议强调,科技进步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抓紧抓好《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准确把握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围绕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不懈推进科技创新和行业融合发展,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转化、成果普及应用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的研究,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交通运输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作用。

会议强调,发展绿色交通、加强节能环保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盼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科学研究编制《节能环保规划》,不断增强做好节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提升节能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明确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职责定位和目标要求,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环保政策和标准化研究;落实行业节能环保任务,强化督查问责手段;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绿色交通,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4

一、 精品课程网站的计目标和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标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的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检查学习效果,与师生互动交流学习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辅导和答疑,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

内容。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改进传统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设计理论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有他不同与普通笔试的地方。他针对的对象更加的宽泛、对象的差异更加的明显,所出现的测试内容需要更家有代表性,而不是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个性,所以在网络测试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使用标准化考试的设计步骤。

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接着就用上了判卷机器。机器判卷被认为比人来判卷更“铁面无私”,更“科学”。网络课程标准化考试的设计,就是依靠计算机的公正无私的特性,对广大的使用对象进行公正的,无视对象层次的测试。

三、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设计

根据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并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要求,探讨出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有:风格设计、结构设计和标准化内容设计。

1 风格设计

网站风格是指网站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整体感觉,网站的风格包括色彩、布局、导航、标志设计和内容等。精品课程网站是教育类网站,应根据专业方向、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风格。

现在许多的课程在网络设计的过程极力的体现出自身的风格,如:一些传统的学科,往往强调传统底蕴、历史功绩等等,但是却忽略了网络课程面向的对象,是一些年轻人,所以为了提高受教群体的关注度,建议使用和他们那个年龄成次相统一的风格,如:卡通、漫画和动画等形式。

2. 结构设计

精品课程是网络课程的一种突出代表,那它就要遵循网络课程的特点。网络课程是依托在计算机和网络下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他有一种特性就是客观的个反映本学科的内容,他的测试系统也同样是一种客观的反映不同对象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所以他的测试系统该以客观题目为主,主观题目为辅。

3. 标准化内容设计

首先,确定考试目的。

考试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考试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个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如果没有明确的考试目的,考试设计就无据可依,就无法进行。要确定考试目的必须弄清四个问题:

第一,搞清楚社会客观需要,确定考试目的依据和考试类型。

第二,确定考试对象。明确考试目的和考试类型后,进一步要考虑考生来源,也就是要明确参加考试的对象。

第三,确定教育内容。考试内容必须体现考试目的和要求,又要符合考试对象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应该考虑的是考知识、能力,还是考技能;进而明确考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这是确定考试目的的核心环节,也是试题编制的基础。

第四,明确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与考试的方法和内容紧密相关,方式不同,方法和内容也就随之而变化,当然测试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了,因此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如何编制试题,以及编制什么样的试题。

其次,编制考试大。

考试大纲就是根据已经确定的考试目的对考试的性质、类型、方式、测试对象、内容、范围、题型、考试时限、答题要求、试题数量、试卷结构、计分方法等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并公诸于众,作为考试设计人员编制试卷的依据,供组织教学和进行应考训练的参考。也就是说标准化考试是开放型的,考试大纲和试题样本,对参加考试设计、实施的人员及所有考生是公开的,并作为主试和应试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一旦考试大纲公开化,就必须照章办事,不得随意修改。

再次,编题设计。

编题设计,就是根据大纲要求,将所考学科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编出双向细目表,作为指导试题编制的具体计划。

在编题设计中,对各种测试内容在整体试卷中的份量,应采用的试题类型,各类试题所占比重、分数比例、时间分配等等,都必须作出详细而且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依据不同考试目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对象而相异。在编制试题时,除了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外,还要在明确考试目的要求的基础上,纵观考试各层次,使重点突出,比例分布恰当,难易适度,试卷结构合理。

再次,编审试题。

编审试题主要由命题委员会和审题委员会(或编审委员)承担,同时也聘请部分社会上经验丰富、熟知命题原则并具有命题能力的教师和学科专家参加。由于标准化考试的试题编制是经常性和开放性的,所以考试机构也向社会征集试题,经审查符合标准的试题,可备选用。编制试题是制定测试的量尺,而审定试题则是检查制作的量尺是否标准。因此可以说编审试题与考试成败紧密相关。严格遵循编制原则和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试测。

试测是对初步选定的试题在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是否符合欲测对象,检验各类试题的比例,所需时间等是否合适。为正式测试挑选真正符合标准的试题,以保证正式测试的信度、效度,并为建立常模提供依据。预测是提高考试的可靠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是标准化考试设计中关键步骤,也是有别于传统考试的重要区别点。预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预测方式方法要科学; (2) 预测对像要具有代表性; (3) 预测条件要基本一致; (4) 预测内容要高度保密; (5) 预测考场动态要有真实详细记录。在预测这一步骤中,以试题分析为中心环节,主要对预测的试题作全面系统分析,以便确定正式考试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这是检查考试、试题质量的基本方法。没有对考试做出精细的设计、检测和统计分析,要制做出符合各项指标的试卷是难以实现的。对符合各项指标要求的试题则填入指定格式的试题卡、编号、存入题库待用。

四、 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网络化产物,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精品课程网站中测试的设计要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还要遵循课程网站设计的规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晓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07(8):62-64

[2] 杨蓉.浅淡网站设计与制作.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4

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教学

中国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改革,从过去的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把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深化为现在的边实践边理论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使现在的学生快速地掌握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高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变革不彻底,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标。

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现状

目前各高校土建类专业都有开设这门课程,这些年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由课堂教学向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转变,根据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大纲,保证该课程教学的顺利完成,基本达到对学生的训练目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

(1)课程建设因素。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必须从长远角度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具环境等做出详细规划。例如,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教学在进行陶瓷地面施工技术实习的时候,是否真的使用水泥这个问题值得斟酌,实习中真刀真枪地做会造成大量的耗材浪费与不可再使用,在一些施工实习中有更多类似问题。所以课程建设是基础因素。

(2)教师因素。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师资短缺,很多青年教师从高校毕业没有一线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工程现场实践锻炼,指导装饰施工技术实习能力不足,质量不高,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在选题、指导、质量控制环节上,教师因素对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影响很大。

(3)实习场地因素。高校建有实验室、实训室等多种实习实训的场地。不同层次高校建设的力度也不一样。高校虽然制订了实训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例,但是实训管理工作上仍然存在漏洞。因此实训场地建设与管理是很重要的因素。

2.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通过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就成为了创新和高质量地完成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措施。

(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标准化建设。针对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建立标准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地面施工实习、墙面施工实习等模块单元,建立标准的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通过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规范化、模块化,并提高其实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

(2)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工学结合。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选择实际装饰工程项目教学,使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又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双重职能。通过鼓励教师以应用工程项目为课题,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真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增强责任感,还能使教师在学生的参与下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完善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检查。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检查制度中检查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检查教师教案、上课内容、实习过程等,检查教师准备情况。中期阶段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前一段实习过程的知识点的考核,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期对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综合检查,检查是否有序、规范。通过检查,对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强化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

(1)强化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制度。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教育的特点结合适合各自发展的教学规章制度,对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条例进行完善。其中对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内容、成果、考核等主要内容要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之更符合当前教学的要求。

(2)完善实训中心建设与实训中心管理。高校的实习建设场地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根据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等,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严格监督,强化管理制度,保证学生认真完成实习课程,保证学生在施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正常学习秩序。

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任职教育 任职岗位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31-03

任职岗位类课程是任职教育院校为满足学员毕业后岗位任职需求,着眼岗位职责,开设的岗位知识、技能训练类课程,对学员素质和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是学员第一任职岗位能力形成的关键性课程,是任职基础类课程内化为岗位能力的桥梁,基础类课程建设的依据。

一、任职岗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任职特色不明显

目前,部队技术类的初级任职教育院校都是由学历院校转型来的。在转型过程中,院校虽然针对任职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教学工程的配套改造工作,但毕竟部队的任职培训刚刚开始,院校对部队任职教育的特点、岗位需求、教学模式方法等,研究不深、不透。加之承担院校任职教学任务的教员,都有多年的学历教育经历,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组织实施上,基本上延续了学历教育先基础后专业的模式,形成军政基础、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三段式”的课程体系。遵循“理论――实践、知识――技能、基础――应用”的课程顺序,将岗位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基础理论、装备原理、装备维护划分到不同的课程中,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大致按照三段式的模式组织教学。这与学员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任职岗位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相互融合,一体式的工作模式不一致,没有体现出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存在的差异。

(二)课程内容层次性不突出

技术类初级任职教育院校同一门课程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培训层次,既有岗位经验丰富的士官职业培训和现职干部的轮培训,也有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培训。不同培训层次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其思维方式与学习目标差距较大。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区分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课程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不同步

任职教育院校“毕业能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实装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部队武器装备更新速度快、型号多、数量少的特点非常突出,这就很难保证院校教学在保障条件方面与部队同步。为此,为跟上部队装备发展步伐,满足任职教学需求,我们开发了各类仿真训练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并充分挖掘、改造老装备,采用以老带新的训练模式,基本上满足了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学员理解装备,但对学员机务作风的养成,装备的拆装、内外场检查及故障问题的分析等,与真实装备教学效果的差距较大。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性不强

“精讲、多练、互动”是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深入分析培训学制、对象特点、目标要求等基础上,结合课程特色、现实教学条件,提出的任职特色明显的教学设计环节。在这一教学设计的落实上,必须根据当前任务、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设计具有任课教员特点的实施方案。

精讲是根据培训对象岗位对其能力素质的要求,提炼出来的课程内容的核心框架,是学员完成能力素质提升的关键。首先,部分教员受传统的学历教学模式和僵化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无法做到教学内容的精炼。其次,部分教员对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分析不透,无法提炼出本课程对应的岗位核心内容。第三是对任职转型的教学内涵理解不深,主动作为、主动改革的意识不强。

多练是提升学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岗位需求,制订相应的训练课目。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教员对部队训练与考核大纲理解不透,无法把课程内容整合成相应的训练课目;其次是任课教员部队经验不足,实践能力弱,无法提出高于部队的训练标准,容易造成课目训练学时分配不合理,简单的课目训练时间长,复杂的课目训练时间不足。

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能力,这需要学员不断理解课堂内容,并通过自我知识的改造,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人的能力素质。而互动正是学员知识内化的外在体现,它不仅直接反应了学员主动学习的情况,也是对教员教学设计、教学准备的检验。但由于互动质量不高,其对引导学员主动思考,激发学员创新思维效果不大,且对互动的理解偏窄。

(五)实战化的课堂训练环境不足

为弥补院校教学装备不足,缺乏飞行保障训练、演习和作战等部队真实任务对实战化的教学环境带来的制约,院校通过开展专业演练、综合演练等环节,营造实战化的训练环境,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但由于演练的设计是基于前期教学训练的补充,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往往通过预设脚本,演的成分多,真练的成分少,难以引起学员足够的重视,也难以达到演练的真正目的。

二、建设思路和对策

任职教育培养对象是部队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障及管理人才,其在任职培训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工作过程的仿真,将现实的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实现工学一体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由于部队岗位的特殊性,一些工作过程不可能转化为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例如装备作战、演习的保障,这不仅需要熟练的工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是对学员军政综合素质的考验。这种实战化的工作过程,是无法通过院校培训得到的,但又是任职人才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将部队培训作为任职人才培训中的一环,按照部队院校一体的思路设计课程。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条件建设部队化

任职岗位课程直接服务于第一任职岗位,按照部队标准配备教学装备,并通过序化课程内容实现与部队装备的同步训练,是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一是教学装备建设实装化。按照战训一致的原则,突出实装、实作、实训,构建综合化的技能训练平台。对于无法实现实装教学的,建设模拟训练系统,通过对真实场景仿真模拟,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二是专业及综合演练实战化。优化组织流程和演练课目,不预设脚本,以真实的装备组织演练。三是装备保障信息交流常态化。依托现有的军内网络资源,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安全防护等级高的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一体化网站,实现装备保障信息的常态化交流。

(二)教学内容设置模块化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梳理岗位知识和技能体系,打破原先以学科性课程结构为主要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重现建立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按照院校教学条件和部队工作过程重组课程体系,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完成部分、实验室完成部分、实验教学基地(部队)完成部分,通过院校与实验教学基地(部队)分工组织不同模块的教学,完成学员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化培养。在教学实施上,破除必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顺序,按照模块化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理论与实践。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或者理论与实践同步,以这种并行的课程设置代替以往串行式的教学顺序。

(三)部队训练标准化

任职岗位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岗位工作实际,而实际的岗位工作,是按照作战需要设计的训练内容、方法和组织模式。从课程角度来看,训练过程中有重叠的内容,不能把工作过程简单模块分割,需要对岗位工作所用到的知识、技能重构,并以课程模式呈现。在任职岗位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部队实际的训练工作中提炼出完成装备各项维护保障的标准化内容、规范化的流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体系。

(四)院校部队一体将课堂延伸到部队

在构建任职岗位课程体系过程中,课程内容必须来源于部队,服务于部队,院校与部队在人才培养中的融合是对任职岗位课程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部队“训战一体”的模式,一些部队岗位工作内容、环境和素质的训练是不可能整合到院校教学的,但这又是人才培训必不可少的。因此,将课堂教学延伸到部队是弥补院校不足的一种很好的选择。这种延伸,不是将某门课程完全搬到部队,而是选取课程中的某种技能、方法或某项素质。这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梳理确实需要部队完成的教学训练内容,并按照课程的模式形成知识或技能模块;二是结合部队训练课目、演习及作战保障任务,细化训练及考核标准,制订教学组织实施计划;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院校授课,还是到部队训练学习,都要落实好院校教员课程负责制。

三、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相协调

任职岗位课程直接服务于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岗位,是对任职岗位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决定了课程必须“贴近部队、贴近装备、贴近保障”[5]。而目前我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非常快,战法、训法也与武器装备的发展同步革新,这就要求任职岗位课程必须与装备发展同步。而课程建设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只有稳定的课程体系设置,才能开展课程建设的规划并组织实施。因此,初级任职教育院校任职岗位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与课程的相对稳定要协调,教学内容必须跟上装备发展,而课程体系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院校在部队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

将任职教育院校与部队一体化开展任职岗位课程建设,是弥补院校装备不足、训练环境无法达到战训要求的一种手段。在一体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模糊两者的主次地位。院校是课程建设的主体,部队在院校的指导下,利用部队装备和战训环境协助院校完成教学训练。为此,需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课程建设和教学训练必须由院校统一进行一体化设计,不能把部队协助承担培训任务,完全交由部队完成;二是由部队承担的部分培训任务是课程内容的延伸,是课程中的部分模块,不能是独立的课程;三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成立由院校骨干教员任组长,部队具备教员资格的专家参加的课程组,统一规划和组织课程建设。

(三)理论教学设计要体现前瞻性

理论服务于实践,是任职岗位课程理论内容建设的基本遵循,是由初级任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的。但是任职教育培养的对象在第一个任职期限内,其知识、能力以及各项素质,不仅要满足现有装备的战训保障,还面临着装备更新换代、技术革新、战法训法改革带来的高于现有装备维护保障对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在构建任职岗位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在满足第一任职岗位实践能力需求的条件下,理论知识要适当超前,不仅要做到服务实践,还能引领实践,引领装备的发展。这就要求理论知识超前要把握一个限度,不能超过装备更新的需求。

初级任职教育院校重视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加大实践、实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是相对于学历教育宽基础活模块,理论引领实践的课程开发模式。对于培养部队各类技术军官的任职教育,理论服务实践与理论与实践并重,两者要统一协调,不能重视学员实践能力训练,而忽视学员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学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贺东辉,朱军,施明.军事任职教育课程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2012(3).

[2] 赵志群.工学一体化课程模式的认识与运用[J].中国培训,2014(4).

[3] 沈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