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的基础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李红(196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农业大学职师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27-02
一、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西方各国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同时,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在高职教学中全面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毕业生在择业期及试用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54.5%,专业能力47.7%,目前,高职学生技能适应性在逐步提高,但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社会适应性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1】。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的广泛发展,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员工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是高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职业素质的培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而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多年来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不能充分体现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环境资源匮乏,考核评价方法单一,教师队伍薄弱。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融合职业素质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各高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一致,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优化师资队伍,丰富和扩大教学资源。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或者认为理论够用就行,技能培养为主,但光有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够的。如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而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必须认识到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依靠“职业道德修养”一门简单的课程所能解决的,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2】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分析研究各个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但是城镇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教育水平不一样,有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信息课程开不了或者课程量很少,学生接受电脑的机会很少,因此入校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就表现不一样。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入校前接触电脑机会少,连打字都不太会,相关知识大多来自中学时信息技术课上所学,但课时量少,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上网玩游戏和网上聊天获得电脑操作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因材施教,任课老师应该分析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另外布置课外任务,建立学习小组,由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扶,从中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维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Office、Excel等)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传输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当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会计信息很容易被截取、破坏、更改,加上病毒和黑客攻击、服务器意外故障等等,使会计信息很容易暴露,因此,还必须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注意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加大专业所需内容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要求,同时对不太重要内容可以安排自学,从而不影响课程总学时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实际工作岗位上常见的案例来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进行授课。【3】安排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除了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课外的作业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配任务,可以采取分组形式,以小组计分。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众多的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自主进行相关训练。对于一些学生刊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版面设计及文字录入、排版、打印,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学校有校园网络,可以让学生参与学院网站的日常维护,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维护能力,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电脑设计比赛,并且利用休息时间给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我们必须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加强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有校园网,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以教学研究课题形式鼓励教师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把课程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在课堂以外和任课老师进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向任课老师网上提问,而老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学生作业,布置作业任务,回答学生提问,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是做不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多,涉及面广,尤其需要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方便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职业素质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过去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笔试+上机考试的模式,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甚至只有期末笔试,一卷决定最终成绩,运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单纯的上机考试已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反应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高低,还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我们在试卷命题上改变过去只顾知识面涵盖范围的做法,而是转为重点突出,兼顾知识面,而且最好是按专业命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第二,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把课堂测试、课堂操作实验、课外作业任务、小组协作活动表现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全面、准确、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3】第三,明确考核流程及成绩评定标准,以前的成绩评定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不明显。应该打破以往的成绩评定标准,订立新的评价方式和评定比例,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中加大职业能力的考核,比如小组协作活动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的比例可以加大,注重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同时要制定考核的流程,让学生明确考核的标准。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具备雄厚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执业能力,同时又要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大多是常年进行公共课教学的老师,虽然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的理念,但还需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改变以往的对职业教育偏重技能培养儿而忽视职业素质培养的误区,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发挥潜能,探索创新。此外,必需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只有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高职教育中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我们的共同认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合职业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教学教育模式,真正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邝安全.21世纪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0(2):91-93.
职业素质的基础范文2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构成;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我国经济改革步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加深,在日常财务工作中更加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受到会计人员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判断”,即辨明是非、予以裁定。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在坚持会计行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外部经济环境、行业特点及企业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对会计业务事项和会计行为本身所作出的重要判断和决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财政部对现行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从原则上更为重视会计职业判断,也就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要由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从业经验等要素构成。会计人员要完善自身业务知识体系,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并在业务实践行为中不断学习、反思和积累会计实战经验,这是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几点原因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它受到从业者本身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从业经验以及外部经济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会计人员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符合其职业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集合。职业道德既是对会计人员从业行为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财务行业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总之,会计职业道德是约束会计执业人员一切职业行为的心理规范机制,没有职业道德支撑的任何会计业务行为是十分危险的。
2.业务知识
业务知识是其形成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基础;职业判断能力又是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完善知识的重要目的。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大,会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并补充新的业务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新的经济形势。
3.从业经验
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以此来不断获得业务能力的提升。从业经验作为会计人员在从业实践中的重要收获,是促进其职业判断能力得以提高的必要保障。
4.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外部生存空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于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具体事项有重大的影响。经济环境是否复杂,或者有利于企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会提高或降低企业经济事项的难易程度,对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也就有不同的要求。
5.企业管理状况
企业管理状况对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有着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是企业聘用的员工,如果企业管理机制健全、权责明确,会计人员所受到的人为影响就会比较小,将能够更好地按照政策制度处理各种财务事项,反之则不然。
三、提高会计从业者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策略
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亟待提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树立并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意识,是提高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唯有如此,会计人员才能有意识地在日常的经济业务事项中积极地、正确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随着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业务往来的频繁,会计准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职业判断,,并养成与之相应的职业判断思维习惯。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在经济事项中比重愈大,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就会越高。会计人员要能够自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自觉抵制利益诱惑,完成职业判断行为。我国原有会计职业道德体系虽然相对完善,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可以采取建立道德奖惩机制,在社会上宣扬诚信观念的良好氛围等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这对于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3.完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学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稳步提高。会计人员要不断补充与专业领域中的相关知识,还应当掌握一些与这一领域相关联的知识,如如经济管理、市场、金融、贸易等。只有当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处理经济事项时做出正确的会计职业判断。
4.重视实践、反思和总结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与会计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分析、处理会计业务事项的其他专业技能密切相关。同时,会计专业能力的获得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训练、反思和总结的必然结果。因此,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的会计事项时要养成良好的分析、判断、反思、总结的思维习惯,要根据具体事项情况,牢牢把握会计原则,灵活运用会计技巧,不断通过会计事项结果衡量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并及时修正职业判断偏差,进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四、结语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现在更是成为影响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满意程度。了解会计职业判断的构成因素,培养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及我国经济事业的稳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峰.浅析会计职业判断.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
[2]陈燕.基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职业素质的基础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才;就业指导
新形势下,高校在承担培养人、教育人的任务同时,每年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经凸现,大学生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别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明显,如何更好地促进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力图对当前制约学生就业的因素做以探讨。
一、不清晰的岗位认知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选择职业角色
(一)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认知不主动。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下,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背景与空间。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只注重对专业的学习和与同年级同学的交往,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即使有的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也多流于形式,真正的角色扮演实践可谓“凤毛麟角”。以我校药学类毕业生为例,大多数学生在就业前,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只能概括出药品研发、生产、检验、销售四个名词,很难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原则说清楚,方向感不明确,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频繁离职,对毕业生择业的整体诚信度有一定的弱化。
(二)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课时较少,就业指导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覆盖面较窄,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就业指导教师因为一直没有脱离学校的环境,对学生未来工作具体内容不熟悉,导致了就业指导课停留在“理论性强,应用性差”的层次上,授课效果不明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因为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陌生,多数规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成为选择未来工作的导航。就业指导课以外,辅导员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中,但是辅导员与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背景相类似,缺乏指导实效。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工作岗位认知水平,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以上两个因素诱发了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岗位认知瓶颈的产生。因为岗位认知的缺乏,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应聘工作岗位的内涵,大部分是跟随着同学去参与到求职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学校给学生提供具体、详细的就业岗位认知平台应该成为就业工作中的重点。
二、不成熟的就业心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求职过程中的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导致许多心理困惑的产生。 [
(一)焦虑、胆怯心理影响毕业生在择业面试过程中能力的发挥
学生们在求职择业中埋怨用人单位录用程序烦琐,盼望面试一锤定音,焦虑心理常使他们签约不慎,后悔不及。有的学生在面试时,怕见主考官;试用时,谨小慎微,怕说错话。有的学生在接受过一次面试后不敢于再去面对职位竞争下的巨大压力,甚至拒绝参加以后的面试。学生焦虑、胆怯的心理使学生不敢于直面激烈的职位竞争,错失了应该得到的就业机会。
(二)依赖、自卑心理影响了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某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抱有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不主动联系单位,而是寄希望于学校、亲属,坐等学校优生优荐或指望父母包办,不积极参与竞争,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错失良机。自卑心理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破罐破摔,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在就业过程中,他们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与用人单位接触时,因担心被拒绝而变得谨小慎微、没有底气。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主动性。
(三)自负、攀比心理影响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与更多基层岗位的结合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高估自己,低看别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在求职择业中好高鹜远。学生对现代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学历需求和调整缺乏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自我职业定位,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总想谋到一份自己认为比别人强的岗位。在求职过程中总想一步到位,眼睛只盯着工资待遇高、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外企、大中型企业等工作单位,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等基层岗位基本不做考虑,从而导致 “有业不就”的现象发生。
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毕业生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社会大背景下,家长对学生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独立处理压力的能力不强,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过低的“人才岗位匹配度”不能满足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
应届毕业生的人才岗位匹配度,即是大学生毕业时工作能力或经验相对就工作岗位需求所匹配的程度。匹配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应届生在工作起点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质量。目前形势下,应届毕业生的人才岗位匹配度在应聘过程中也是学生就业达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人才岗位匹配度要求不断提高。
近几年,因高校扩招给社会带来的冗余人才越来越多,能满足企业岗位基本需求的人才数量也不断提升,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中选择优秀的应聘者。应届毕业生相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而言,熟悉工作内容和完成当量的工作业绩都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减少人才培训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新员工的工作业绩,大多数企业更青睐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二)工作岗位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注重对专业的学习,身处环境也多为同龄人,缺乏社会阅历、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后,乏于在工作压力下的沟通协作技巧,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自身素质的能力不强,承担重要工作的信心不足。能力与岗位匹配度过低,在面试过程中和初入工作时期,多表现为回答问题的逻辑思维不缜密,独立承担某项工作的主动性偏弱。
四、就业市场过高的人才饱和度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因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人才饱和度也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264万,较2002年180万毕业生增长了47%,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80万人。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才培养速度不协调,求职人数与可提供的工作岗位在数量与结构上已经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业市场中不断提升的人才饱和度,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冲击。
五、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以人为本”工作方针的现实体现,及时更好地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高校的就业工作应进一步挖掘出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提升就业工作的水平。
(一)丰富学校就业工作内涵,提炼就业工作重点。
学校要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特别要注意在学生明确未来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去指导学生进行规划,力图通过明晰工作内容的认知进而更明确择业的方向。就业指导人员不能仅仅讲授社会形势和相关理论,还要把最新的工作内容从企业搬到校园内。除了教师指导,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讲座来丰富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工作面向。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主动丰富社会经历。针对不同层次地学生进行就业问题指导,建立个性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开展针对性的讲座,举办多种岗位的模拟招聘会。增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使同学们明确在求职过程中的“所需和所能”。
(二)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提振学生就业信心。
学校要加强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保持良好心态;帮助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要教育学生理智评价自己,要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定位自己,使之切合实际地合理设计未来的人生目标。要鼓励学生勇于竞争,让他们能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实现。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跳出自卑、从众、攀比等心理陷阱。通过就业指导课、谈话辅导等方式帮助毕业生突破就业心理瓶颈,进一步将“辅导和疏导”工作的实效性提高。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要针对就业市场需求,做好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提升毕业生的人才岗位匹配度。学校要在共性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拿药学类学生为例:可以以岗前培训为平台,模拟医药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在学生学习期间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工作有所接触。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要领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高适应工作岗位能力。适应岗位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一次性就业率的提升,同时对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起到推动作用。
职业素质的基础范文4
关于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有“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育观,其中,“以学生中心”的教育观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对未来教育结构的变化,从学生出发的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即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2.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人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仅有传统智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情商,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技术装备水平更高的教育
教育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是革命性的,传统的教室基本都是秧田式的,而新型的教室则是多中心式的,一间教室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中心。目前流行的慕课(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我们在国内便可以直接学习到国外名校的课程;同时慕课也创新了学习模式,相较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慕课的互相性更强,更有助于师生角色的转换。翻转课堂的概念现在也比较流行,实际上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翻转课堂,只不过翻转课堂做得比较彻底,把课后做的事情变成了课前做,让学生先看视频再上课,回到课堂以后就做作业而不再是学课程内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技术的力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授课方式,未来的课堂会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冲击力。我们的教师在技术装备方面一定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三、更高效的教育
职业素质的基础范文5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对象;教学目的
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最为根本的课程,犹如盖高楼打地基,地基没打夯实,则高楼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如果学生的《基础会计》没有学好或学会,那三年的中专教育对于该学生而言,就是失败的;对于学校而言,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基础会计》教学中素质培养,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针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基础会计》的教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充分了解教学对象
目前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年龄为16―18岁,由于年龄偏小,没有社会阅历,对经济生活感受不深,不知道社会的构架,根本听不懂经济类的专业术语。况且大部分学生是在普通高中没有考上的情况下转而来上中等专业学校的,在初中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观念淡薄,平等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居多,同时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为严重,大部分学生采用上网、看小说来打发时间。面对这些群体的学生,专业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调整好教学心态,进行教学工作。
二、明确市场经济下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决定教师在授课时采取何种教学手段的前提保证,不真正地明确教学目的,是不能搞好教学工作的,更别谈提高教学质量。现在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其教学目的往往被课程限制在本科程的教学目的上,而没有从整个中专教育出发,没有从市场对中专学生的需求出发。市场对中专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是――能独立地担任出纳工作,能进行办公室的文秘工作,能进行柜台的收银开票,能进行简单的纳税申报工作等。
明确市场经济下的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调整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当前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在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下,会计专业教师以提高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方法的教学目的已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教育模式下,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应该围绕市场对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而定,这也是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会计》教师的教学目的,即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采用多方位立体的教学手段
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的后,应采取多方位的灵活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教态的选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授课时,注重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态度应和蔼可亲,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改善课堂气氛,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改变教学思路――让过去的我教学生变为现在的学生教自己。授课时的语调应轻柔,语速宜缓,但对关键的概念在通过案例、故事、实物等解释后应加重语气、语调,加强学生对关键概念的印象。语言要精练,教师微笑授课,学生会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注意力较为持久。
(二)教具的运用
《基础会计》中的会计理论性强,学生不宜理解,这是《基础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使看似深奥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摸索的结果是:一是通俗易懂的语言,二是直观可见的教具。
在授课时应运用教具来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会计理论,如在讲解什么是账户时,拿出总账,指出账簿的构成:封皮、扉页、账页,然后就一张账页进行讲解,在这张账页的表头左方写上会计科目,这时的账页就是账户,会计科目和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只是会计科目仅是个名称,而账户是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的。把账簿中的每一张账页都写上会计科目,那就是一个个的账户,这时把一个个账户装订起来,就是账簿。账户是账簿的内容,而账簿是账户的外表形式。通过这样的讲解,非常直观,学生易懂爱学。
其主要教具就是反映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单据、做好的会计凭证,登记过的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编制好的会计报表。通过实物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想学会会计的愿望,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些教具在开始上第一节课时就展示给学生并留在班里放在学习委员那里,学生们可以随时借阅翻看内容。
(三)教法的采用
课堂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上黑板前演板,事先安排各组代表上讲台讲解已学过的内容,对未学过的内容请各组的代表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等等,所有的这些实际上都是贯彻教学目的,改变教学的角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讲述,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并在下课后做作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如有可能的话,还要求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有其科学性,但中等专业学校面对的学生,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表现很差。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趴着睡觉、看小说,听MP3。出现老师生气,学生厌学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起作用,即我是教师,我在教学生。
改变教学思路应是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教师注重的问题,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教自己,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教自己,事实上仍然是传统教学三段论的运用:课前预习、上课听讲、下课复习,只不过角度有所变换。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成为中等专业学校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协调能力有所要求,首先,教师能够驾御课堂,安排好授课时间,把握课堂气氛的浓淡,其次,对所授课程的知识点把握很牢,能够抓住关键知识点,整理出《基础会计》的七种核算方法贯串于本课程全部,并针对每一种核算方法的具体学习给学生以指引。
四、加强商业伦理的教育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应始终贯穿商业伦理的教育。如什么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包括那几项。在具体工作时,应该如何协调和雇主的关系,协调和税务部门的关系,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辞职后对原单位的会计信息如何保密的问题等等,在会计教学中,通过案例进行讲述教学,并通过商业伦理的教育,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的道理告诉学生。明确要做好会计工作,首先要遵守会计法规,遵守会计的职业道德,不做假账诚信做人。其次是要精通会计核算方法,掌握会计核算的技巧,在合法的前提下,可以学习合理避税的方法和技巧。
职业素质的基础范文6
关键词 高职 艺术设计 专业基础课 教学 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基础课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中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是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色彩、素描、设计基础等,但是电脑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就使许多教师和同学对专业基础课的作用表示怀疑,他们都认为这些专业课对以后艺术创作乃至找工作都没有太大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论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让教师和学生对此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1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对专业学习的影响
1.1 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素养
素描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学生的平面感觉、立体感觉的构成都需要通过造型能力的训练。高职院校教师要将结构素描、光影素描以及传统素描基础教学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运用其中的一种。虽然结构素描和光影素描是教师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两种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对学生在视觉艺术想象力方面培养就会显得有所不足。因为单纯的这两种素描方式在早期运用时缺乏对艺术创造力的开发。传统素描基础教学重点在表面效果及感觉上做文章,对设计基础方面的内容涉及得比较少。教师在将这几种素描方式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排除学生学习素描类基础课的枯燥感。学生对素描类的课程熟悉后就会具有一定的造型以及设计能力,想象力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继而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素养。
色彩的美感可以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学生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后,将会对色彩的运用更加自如。色彩的良好运用在带给学生身心享受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对艺术设计更加感兴趣,提高了其自身艺术创作的主动性,从而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创作素养。
1.2 培养良好的创作意识及审美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装饰装修公司都要求设计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绘画基础能力,将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牢牢地把握住,还要经常去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性,将主管之意与客观之实进行良好的结合。这样,教师一方面将设计理念渗透到了平时教学中,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作意识以及审美观。
2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2.1 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眼界
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时候,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大亨的经典作品,接触的范围包括了国内外的许多名家作品,并且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历史以及各国的文化、自然常识,当然也包括了政治及经济等许多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2.2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一些作品欣赏,尤其是素描色彩作品欣赏的时候,可以多介绍一些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形式以及思想内容。许多作品都蕴含着教育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思想、坚韧不屈的性格等。这样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还可以教育学生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还有些作品因为年代久远,它的文字设计、图形创意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商标图形的历史便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多对作品设计到历史背景等因素进行介绍,让学生在课程中多了解一些我国的历史及文化背景。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不感觉到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弘扬了我国的优良文化,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2.3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人员都需要有非常好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的时候也对基础课内容进行思考,只有具有了一定的平面构造及立体构造的创造能力,才能够完成一些好的作业及作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传授给学生,也可以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也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感情。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师在进行设计素描训练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这样可以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在对素描对象的属性介绍中,不仅仅对该对象的形状、体积、量感、质感以及节奏韵律、色彩进行介绍,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索、感知、回味。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适度地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也可以对心理情绪表现力进行控制,从而使高职院校的课堂成为一个培养学生良好人文情怀的宝地。
2.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现代意识指的是自身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也要具有现代意识。教师在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例如对作品的欣赏要深入到审美的层面,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了解该作品设计的精髓,还可以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进行掌握。这样一方面明确了表达设计理念的原则,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对自身感觉进行表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要将理论和技能同时抓紧,在引导学生灵活主动学习的同时,适当增加素描课时所占比例。这样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后,学生在学习该基础课时便不再感到枯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在创作时就可以具有超前的思维,艺术灵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这种状态下出来的作品可以充分地将个人理念表达出来,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形式美感,完成的效果就会非常好。长期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现代意识,也会在艺术设计中获得很大的心得。
3 结论
综上所述,基础课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作用也非常显著。高职院校教师只要把握好基础课教学中的技巧,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基础功得到夯实,也可以使学生艺术设计的能力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双林.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07.8.
[2] [美]贝蒂·爱德华著.新素描[M].何工,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