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文1

中学生课外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人类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科技改进,信息和知识的呈现是多元化的,不仅文本展现,还有视频、音频等。但是无论是何种展现形式,都需要以人们的预读能力为基础。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思考,他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说到“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就有极大的影响力,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仍然能提供我们资讯,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是书籍最终还是不可替代的,阅读能力仍然是需要的。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人的阅读能力越早培养其发展程度越高。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个人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我国非常重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中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对于初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改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的阅读教材。这些都表明了我国重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教育是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要想形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就需要课外阅读作为支撑。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认为,在新世纪的今天,重新阅读这些现代文学名作对自己‘有很大作用’;3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作用’;还有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68%的学生认为阅读这些名作对自己的升学考试‘有很大帮助’;31%的人表示阅读这些名作对自己的升学考试用处不大。同时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化其所学知识,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其深处的思想。对学生情感世界和价值观而言,课外阅读尤其重要。

尽管阅读在中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课外却不容乐观。对中学生而言,尤其是初中生,其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还没有形成。所以其阅读是非常有限的。结合个人实践,笔者认为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还有阅读的时间,但是初三学生则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时间。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繁重学习压力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课外阅读。在一些学校和课堂上,学生除课程以外的课外阅读甚至是被禁止的。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不高。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很难通过单纯的卷面调查统计发现。但是结合我及同事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这一问题,很多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偷偷地看一些小说。表面看来是喜欢阅读,但是这些小说都是一些网络小说。我们不排除有些网络小说其文笔和文章架构以及故事情节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整体而言其格调不高,更没有思想性可言。就目前中学生的阅读而言,我们能够感觉到名著正在越离越远。除此之外,购买阅读资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大多的中学都没有图书馆,这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可以阅读的高质量的文本。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阅读环境不好,学生缺少应有的阅读训练,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基于在阅读中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已有研究和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不仅仅是文字的重组和文字的认知,它是一个社会活动。学生的阅读受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对象中看到,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不同时期学生的阅读也是不一样的。中学生的认知决定了其判断能力是有限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媒体尤其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得大。这就要求我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尤其是对于一些网络小说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不仅仅要对其语言和字句进行规范化引导,同时要对其思想进行督察。要控制网络小说对中学生的影响。市场经济下,文学成为经济产品,效益成为文学追求,这就造成很多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学作品质量不高甚至是非常的低。对于这些作品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控制其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其次,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

良好的阅读文本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很多学生之所以会选择一些质量不高的网络小说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或者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能力购买文学作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课外预读资料。尽管很多中学也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其馆藏书籍多是以教辅乃至试题为主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学学习是繁重的,他们需要课外阅读来缓解学习压力。一个符合中学生需要的图书馆是必须的,这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能力是学生提取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文字的识别。阅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阅读中慢慢培养获得的。尤其是在信息的提取上,只有经过专业的引导才能提取正确的信息。这点在中学生考试中也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而且通过试卷批改,我们能够发现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是非常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和引导。但是在引导和训练过程中,要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制定一定的题目作为检验的基础。同时阅读和写作是同生体,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在阅读训练之后,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不仅如此,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的写作作出评判,也要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意图作出阐释。然后基于学生的写作意图和其写作给出相应的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勤.提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是否有兴趣,在阅读的过程和结果上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最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从新生一开学,只要有空闲,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把他们带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井水冬暖夏凉,麻雀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当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时,教师再“趁热打铁”,给他们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到老师讲故事,学生们情趣非常高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讲完故事后让学生自读原文,让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后,为了稳定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得学生阅读后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这类竞赛活动需要学生充分运用课外知识来完成,在活动中,由于活动需要,会不断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大,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 设立特定阅读课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小学生制定特定的阅读课,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语文作文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对学生阅读的提高会实现一定的突破。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知识铺天盖地而来,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篇目详加研究。因此,学会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灵活采用精读与略读两种方法,将很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读书先看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粗略的浏览中获得大致印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资料,再进行阅读,省时、高效。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课外书籍。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目标。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三、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学生只是阅读了书籍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节阅读交流心得课。开展课外阅读交流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同龄人之间取长补短。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交流课,让学生随口演讲发表看法。教师不直接参与,可以坐在下面记录学生表现,最后做出点评。通过阅读交流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的胆量,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更多的阅读心得,从而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深度,能够从字里行间来发掘出内容,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也可以由讲促进读,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假期计划。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

图书馆是学校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是知识的源泉,财富的宝库,笔者认为,即使学校经费再紧张,也不能穷了图书馆,一些新书、好书,该买的一定要买回来。另外,学校也可与周边的兄弟学校开展图书互借活动,定期交换图书,以保证图书永远保持流通,内容新颖,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个人以读书为乐事,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最终让全社会人人读书,逐步形成“阅读社会”。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好语文的阅读,就是教好了语文。教师在新课标下,必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良好的阅读方向发展,用兴趣做诱饵、用行动做指导、用方法做拄杖,让课外阅读真正的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洁.《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教研).2012(7).

[2] 杨久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文3

一、激发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为此,教师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扉,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翔。

1、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学生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高考状元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及高考状元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同时,我还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鲁迅、朱自清、冰心等名人,张俊逸等高考状元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

2、塑造形象。课外时间,我也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学生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作用。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是怎么阅读的,并给学生肯定的启示是:阅读是非常有乐趣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了,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学生整个人生。

3、推荐好书。由于中学生善于想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钢铁是咋样炼成的 》、《朝花夕拾》、《哈利波特》、《骆驼祥子》等等,学生被吸引,就会主动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书、想读书、要读书。

4、亮出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我经常召开读书展览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览;开展“小记者”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指导 。要求学生摘抄词句、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①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②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③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④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是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它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还可以扩大阅读量。

⑤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三、开展活动,促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引导应该巧妙,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坚持每上课之前用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搜集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则新闻,或讲一件趣事,或背一首古诗,或读一段好词佳句。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了,词汇丰富了,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得心应手。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不强,多是为了考试

目前,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甚至包括少不更事的小学生本人,重视考试成绩的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仅仅被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语文考试成绩的手段。于是,在课外阅读方面,小学生基本没有自我选择的机会。以小学第二学段开始为例,他们的阅读大多是为了提高其作文水平。在这种情境下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作业,还是苦差事,其阅读积极性可想而知。

(二)阅读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多年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一直没有减下来。小学生尤其是第二学段以后的课时安排非常紧凑,老师不太可能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小学生在校进行课外阅读,绝大部分课外阅读是学生利用在家的时间完成。但是,由于目前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很多,再加上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较差,一些家长也疏于教育,结果有不少小学生在做完作业后,都是选择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用于阅读的时间很少,更不要说有效阅读量了。

(三)阅读内容选择较随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实际来看,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内容选择比较盲目。他们选择阅读内容的依据主要是两个:一方面,他们主要依据老师提供的书单进行阅读;另一方面则是盲目跟风。如有不少中年级和高年级小学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卡通漫画书来消磨时间和娱乐自己。但有的漫画书无论是在制作还是内容方面,质量确实较差,有的图画为主,难得有的那几个文字,也仅仅是“啊、哈、嘿、哇、呀……”诸如此类的语气词而已,根本就没有优美的语言。笔者曾经见到一个三年级学生手上的一本唐诗画册中,其中“一行白鹭上青天”居然被印成了“一行白鹫上青天”。想想看,选择这样的读物,会对少年儿童产生多大的误导作用?

(四)学生缺乏系统化的指导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但是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要不就是比较忙,要不就是缺乏相关方面的指导技能,因此,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任务还是要落在语文老师身上。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纳入常规教学计划。这就导致不少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口头的督促上,没有系统、细致的指导。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学校应该提高认识,在全校形成一种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氛围

学校是小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学校应该摒弃那种过于功利化的办学理念,将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当成影响其终身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大事来办。一方面,学校应该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纳入到整个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去,督促语文教师认真做好所教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安排教务部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同时,学校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制订具体的课外阅读计划,精心挑选推荐各类儿童读物给家长和学生;最后,学校还要在有限的经费中留出必要的经费用于学校图书室的建设,购置一些课外读物或自行开发一些本校课外阅读教材供小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

(二)所在班级也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便

除了语文教师外,班主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也有责任。他们应该在班级里创设一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氛围。如班主任可以给学生家长写倡议书,请有条件的学生家庭捐献一些高质量的儿童读物,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当地图书馆或社区联系,争取一些支持,最后集大家之力建设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翻阅,培养学生的兴趣;又如班主任还可以和语文教师一起合作,在班上成立读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班主任还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学生在家中的阅读情况,要求家长尽可能加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督促与指导,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互补。

(三)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文5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1)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形成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因为课外阅读量的缺少,从根本原因上制约着学生的知识面,造成合作探究学习的局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课外阅读的积累。所以教师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教学层面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要把眼界扩大,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统一起来,重视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有有了内在的东西,才能显现于外在,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在合作学习中碰出火花,提升自己。

(2)课外阅读大多数是在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和老师在思想认识上要达成一致。我就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语文课外阅读的要求以及表扬班级里由于重视课外阅读而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想方设法改变家长的观念,通过家长把家庭转化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从而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竭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常保持阅读的激情。(1)鼓励先进,晕效效应,共同阅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2)不失时机寻找和学生相同的认知感,引起共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中央10频道一道节日《百家讲坛》,有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于丹的《论语心语》等,都很有吸引力,我就不失时机建议学生去看这档节目。结果很多同学喜欢上了《三国演义》、《史记》、《论语》并开始阅读。

(3)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来激发兴趣,介绍作品的梗概来激发阅读。陶先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熏陶更为重要”。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课外阅读。

(1)重视引导。对于学生喜欢看言情、武侠或侦探之类的作品,也要辨证地看。这些作品往往有语言形象,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等。但是从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人的世界观角度来说这类作品不宜看得过多。应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好文章来看。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文6

训练学生阅读,欣赏古诗的能力,要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即:景与情、展与收、深与浅、讲与诵。

1情景交融,领会内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景物为的是情有所寄托,意有所托。抒发感情是以神取景,以神写物。进行小学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设法把儿童带入诗人精心创造的诗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诗中的美景。小学课本中杜牧的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风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短短几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艳的秋景图:远处,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蜿蜒伸向微带寒意的深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星星点点,隐隐约约有几处竹篱茅舍依稀可辨。眼前,是一片红的醉人的枫林,在夕阳映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诗人太爱这美丽的枫林了,顾不上赶路竟然停下车来领略这山林风光,他惊喜的发现,这如火是似霞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艳呢!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挂图、投影、多媒体及生动的讲述,让学生步入诗人描绘的境界中去,让他们看到寒山,斜径、白云、枫林、茅屋;看到那红艳艳的满山的枫林,使他们像诗人一样在那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细细欣赏,最后到达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境地,这就是儿童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当儿童充分感知了诗中的景物,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后,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儿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由景如情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达到情景合一体会到这是一曲秋色的赞歌。诗人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美丽,一样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因而在诗中透出一种热烈、向上的精神。这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到这时,儿童学习古诗便进入第二境界即: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深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思想随之升华。

2收展自如、化难为易

以简单的文字体现丰富的内涵是诗歌的规律之一。古诗则更加凝练、含蓄,正如《蚕妇》中所写的: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学生要理解蚕妇归来哭的原因及历史背景很困难。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把诗中浓缩了的内容予以扩展,把略去了的情节、人物补充出来,便于儿童理解,以达到古诗教学中的“展”。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以诗: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送别的时间、地点、场面、心情等浓缩在二十八个字中,为了让儿童易于理解全诗,教学时可先将内容扩展,把当时送别的情景通过音乐、幻灯片、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意义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阳春三月,绿树如茵、繁花似锦、春光明媚。正是朋友相聚、畅抒情怀、切磋诗文的大好时节。可是,老朋友孟浩然却要离开李白到扬州去了。李白真舍不得老朋友离开自己,怀着依依惜别的沉痛心情到黄鹤楼前送行。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着那挂帆的孤舟,载着老朋友的船已经看不见了,李白还在那里依依不舍的望着。这时他只能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的向天边流去。在古诗教学中,通过想象、联想、补充了略去的情节,丰富了十个的内容,儿童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再把扩展开了的内容收拢,即总结全诗理解含义归纳中心:这首通过写李白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扩展是为了帮助儿童理解诗的内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归纳则是为了帮助儿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儿童的概括力。这样一展一收把诗的内涵尽显出来,儿童就能化难为易、轻松学习了。

3深浅适度

指导儿童阅读古诗,“深”与“浅”的分寸是不好把握的。有的诗字面上容易理解,儿童阅读往往浮在表面上,不能理解蕴含的思想内容,有的诗逻辑严密,反映的事情比较抽象,学生又往往产生畏难情绪,觉得无法理解。要针小学生的特点,解决这些矛盾,做到深浅适度,“浅”诗“深”讲,“深”诗“浅”讲就是个好办法。如《题西林壁》这首诗中讲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文字浅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为:我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只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讲解时,教师就要引导儿童理解诗句揭示的哲理,帮助他们懂得作者是通过这两句诗告诉人们:只有突破局限,才能认清事物的道理。

4讲、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