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导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导向范文1
我国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施行的是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市场经济是主要的管理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予以配合,起到的是总领全局,引导方向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我国应用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运营的过程中应用宏观调控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能够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并且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管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针对的是社会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整。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注重信息搜集,规范信息应用
要想强化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关键是要搞好经济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快速高效的接收到准确全面的经济信息。就现阶段而言经济信息的搜集工作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因此搜集到的经济信息经常会在准确性上存在不足,而且由于搜集渠道受到限制,因此搜集的经济信息在全面性和时效性上也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不仅不会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反面效果。所以,我国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经济信息搜集系统,并且要注重信息搜集的科学合理,做好经济信息的筛选验证工作,避免虚假信息造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失误。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应成为经济信息搜集的主要途径,通过互联网络的应用可以提升经济信息搜集的速度。
(二)加强信息管理,完善应用系统
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结合应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为了有效地对宏观经济信息管理进行落实,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健全系统的运作,提升宏观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在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应明确系统建设的意义,并对系统运作的工作目标进行设定,使得系统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次,要保障系统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运作,满足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对时效性的需要。不仅如此,政府在将经济信息应用到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政策上的调整,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的应用打好基础。具体来说政府应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体制的完善,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三)发挥导向作用,实现科学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无论应用何种手段,采取何种方法,其最终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建设。因此在应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其应一直坚持这一最终目标,避免管理方向出现偏差而造成目标实现的困难。在没有应用经济信息之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一些管理方法的制定有时会带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难以真正的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得宏观经济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在应用经济信息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优势,将其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导向,通过分析经济信息加深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了解,进而可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策略,使得宏观经济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更容易达成最终的管理目标。
三、总结
宏观经济导向范文2
记者:一波接一波的大跌,让投资者叫苦不迭。您对这轮大跌怎么看?
张兆伟:从市场内在运行规律上讲是由于指数连续上涨,个股估值偏高,存在较大的泡沫,获利盘很丰厚,很多都有一至二倍的利润,一旦有风吹草动,获利盘变现离场愿望强,因而下跌是迟早的事,下跌也是必然的。
而直接导致下跌的诱因则是由于管理层政策导向的转变和经济复苏进程未如预期乐观。
管理层实际的政策导向已经发生变化,在货币政策上由上半年的过度宽松的政策变为真正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管理层虽然一再强调维持货币政策不变,但是8月信贷4104亿元,7月是3559亿元,出乎市场预料,证明货币政策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开始收紧,管理层政策导向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市场流动性泛滥的现象下半年不会再出现,而8月份之期的大幅上涨主要动力就是流动性充裕,现在动力减弱后,流动性相对收紧后,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以支持平均30倍的市盈率。同时,七月份管理层密集的发行新股,大盘股先后发行上市,停批指数基金等措施,也对流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以上各种流动性收紧的措施,使市场对流动性前景产生极度悲观的预期,是引发大跌的最重要原因。
同时市场预期7月份宏观经济复苏较为乐观,而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后,则较预期差了很多,各项指标普遍比预期差,CPI和PPI同比下降超出市场预期,说明需求仍然疲弱,宏观经济复苏进程出现波折,由此引发宏观经济二次探底的市场预期。而股市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在市场对宏观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之下,出现下跌也是顺理成章。
这些因素在8月份一起出现,造成了市场的恐慌气氛,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形成非理性抛售造成大跌。但是,此次大跌对市场也有积极的意义,经过此次大跌之后,总体市盈率有21倍 左右,估值趋于合理,市场风险充分释放,为以后震荡向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国庆行情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记者:有人说大跌预示着“牛熊”转换。您认为呢?
张兆伟:市场并没有由牛转熊,只是强势市场的一个宽幅震荡。市场强弱最终是由宏观经济复苏的进程决定的,虽然7月份宏观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总体形式还是向好,7月份各项指标环比仍向好,表明经济仍在逐月向好,波折只是复苏进程不如预期的那么快,那么乐观,但是不能否定的经济向好的大形式。随着欧美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过去,经济开始恢复,我国的出口也将开始好转,同时4万亿刺激经济措施逐渐体现在宏观经济数据上,预期后几个月从数据上反映经济复苏形式将更为乐观,因而股市中期仍将向好,即使是二次探底时间也会很短。市场后期仍将维持相对强势,不会出现根本性的走熊局面。因而后市趋势仍是向上,经过此次大跌之后,上行将更加稳定健康。
记者:在大跌中,基金的表现也颇能代表大众的心理:一边又基金出货,但是一边又有基金大举建仓,且新基金频发。您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
张兆伟: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基金也都是趋势投资者,并不是和他们标榜的那样进行价值投资,只是由于资金大,进出时间较长,从本质上和中小投资者并无不同。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投资上还是要分析个股的估值,少参与那些没有实际业绩支撑,单纯依靠概念题材炒作的个股,尽可能的去投资那些估值相对合理的个股,同时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止损止盈,到了止损位坚决止损。
记者:股市接下来的机会多吗?这些机会都将会体现在那些方面或板块?
张兆伟:经过8月份的下跌之后,个股普遍存在跌过头的现象,很多个股都有投资机会。这些机会主要体现在对跌过头的修正和业绩向好带来的股价上涨。多数个股都存在股价回升,修正跌过头,9月初的上涨主要是这种修正。业绩向好带来的股价上涨,主要体现在随经济向好,很多板块出现整体回暖,比如化工行业、电子通讯行业、出口行业等都有较好的机会。此外,由于通胀预期的存在,资源板块也可能有较好的机会。
临近国庆,预期管理层会推出各项维稳措施,国庆节前市场将会相对活跃,很多个股都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国庆题材个股也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比如航天军工板块、北京板块等。
宏观经济导向范文3
【关键词】股市波动 宏观经济 格兰杰检验
一、引言
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经济虽然一直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由2007年的14.2%到2008年~2012年分别为9.6%、9.2%、10.4%、9.3%和7.8%,而期间我国股市,以上证综指收盘价为例,也由2007年年末的5261.56下降到2013年8月末的2098.38。在此背景下,对我国股市波动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其宏观经济指标的选取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焦点问题。
二、文献综述
有关股市波动和宏观经济波动,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Fama的研究表明,股票价格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Engsted主要研究丹麦股票市场的波动影响因素,总结了股票价格、利率、汇率、消费、储蓄、国际收支、税收平滑指数、通货膨胀、劳动力需求、货币需求等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2]Dritsaki实证研究希腊的股票价格指数和希腊国内的宏观经济因素的长期关系,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是工业生产值、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同时,这些变量都通过了Johansen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3]
我国学者对股市波动的分析主要是从基本面和政策面进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靳云汇、于存高(1998)对中国股票市场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他们分别研究了股票市场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储蓄、通货膨胀等变量的关系,股票市场与经济周期以及股票价格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基本具备了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反映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动。[4]
从前述文献看来,已有研究普遍认为经济增长、工业生产、通货膨胀、利率以及汇率等宏观经济因素波动与股市波动有较强的联系,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宏观经济变量指标,但在对我国股市波动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上,所选用的宏观经济变量指标普遍较少,也缺乏对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首先,在指标选取上,通常用股价指数等指标来描述股票市场的波动,而在股价指数种类的选择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综合指数和深证成分股指数。本文选择上海综合指数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综合指数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作为编制对象,能够反映证券市场总体变动情况;二是中国证券市场历来存在着沪强深弱的现象,上海证券市场相对而言更能代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5]因此,本文采用上证指数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根据相关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我们从众多宏观因素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2个指标:反映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GY)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反映通货膨胀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反映货币政策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LL),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反映财政政策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LGV);反映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差额(XM);反映汇率水平的人民币美元汇率(HL),外汇储备(WH)。这些指标基本涵盖了我国宏观经济情况。
其次,在上证综指和有代表性的宏观因素的样本选取上,本文采用2008年1月~2013年8月的月度数据,相对于大多数研究采用季度或年度数据,扩展了样本容量,使研究结果更可信。在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上证综指收盘价(SZ)、汇率收盘价来自大智慧,所使用的其他宏观经济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东方财富网。
四、实证过程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月度数据,因此首先通过eviews6.0软件对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指数平滑法计算,然后用X11方法分离出季节影响,再对季节调整后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其平稳性,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且根据SIC准则选择滞后阶数,运用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ADF统计量和P值数据可知,SZ、GY、PMI、CPI、PPI、RPI、LGV、XM均表现平稳,而LL、M1、M2、HL、WL表现为一阶单整。其中,通过对以上一阶单整非平稳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一阶差分所得DLL、DM1、DM2、DHL以及DWH均表现为平稳。
(二)协整检验
由上述单位根检验,我们可以知道SZ、GY、PMI、CPI、PPI、RPI、LGV、XM以及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的LL、M1、M2、HL、WH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表现出平稳性。接下来我们通过协整检验考察其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两步法协整检验。主要适用于检验两变量的协整关系,另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Johanson协整检验,适用于多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检验。[6]在这里,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协整方程可以得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均与上证综指呈现比较显著的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且与进出口差额(XM)、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GY)、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财政支出增长速度(LGV)、外汇储备(WH)、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变动率(DLL)以及狭义货币供应量变动率(DM1)正相关,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动率(DM2)、人民币美元汇率变动率(DHL)负相关,这些检验结果与相关经济理论的结论基本相符。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我们采用以上12个平稳宏观指标对上证综指(SZ)进行双变量格兰杰因果检验它们是否是彼此的格兰杰原因,并且采用AIC准则来确定滞后期数,相伴概率P值越小,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统计上的因果关系及预测能力越强。
由检验结果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上证综指(SZ)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变动率(DM1)、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动率(DM2)、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GY)、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变动的显著原因,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又是上证综指(SZ)变动的显著原因。而国际收支、汇率、外汇储备、政府支出则与股市波动相关性很低。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8年1月~2013年8月的月度数据,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股市波动性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好,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水平,发挥经济周期变化的“晴雨表”的作用,但是从检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波动性解释能力较弱,二是某些传统意义上对股市波动有影响的宏观经济因素却与我国股市相关性较弱,如国际收支、汇率、外汇储备等。这可能是我国股市发展不够完善、不够开放的原因造成的。
针对我国股市的现实情况,为使我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应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加强股票市场的立法和规范化管理,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当前,我国的监管主要是以政府为导向的监管,政府监管是市场经济和股市正常运行的保证,但是不能过度替代市场功能,否则将会降低股市效率,阻碍股市的良好发展,因此,市场机制与政策导向要合理结合,增加行业自律的比重,这样,我国股票市场才会越来越成熟与完善。
第二,应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统一入市准则,完善退市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提高股市透明度。正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不具备投资价值,因此我国许多投资者寻求短期投机获利,因此,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时尤为重要的。
第三,要坚持对外开放,促进股票市场的产业创新,努力创建统一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促进股市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我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由市政分析结论也可看出,相对于发达国家股票市场,我国股市还不够完善与开放,这也就造成了宏观经济波动对我国股市波动的解释能力较弱,因此,坚持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对我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Fama,E,F.Stock returns, expected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1089-1108.
[2]Engsted, T.1. Measures of Fit for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2,Vol.16 Issue3:301-355
[3]Dickson,David G.Stock market integration and macroeconomic fundamentals:an empirical analysi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0,l0:261、276
[4]靳云汇,于存高.中国股票市场于国民经济的实证研究(上).金融研究,1998(3):40-45.
[5]林毓鹏.中国股市波动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2009.4.1
宏观经济导向范文4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中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理论,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对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但由于我国学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颇多,且各子部分交叉关联度较高.所以本文以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为重点.
关键词 :中国特色;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增长与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57-03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背景
经济理论是人们对于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制度和规律的探索.对规律的探索成果,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指导经济更好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想经济的追寻,另一方面是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强民富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其内涵是: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取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制度和规律的探讨.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悖的教条,不改变国家的政体,市场经济只是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中国特色”.一是分析思路,是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经济学的选择性的继承与突破性的发展.是经济理论批判式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它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过程中,强调制度与结构的调整,认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非均衡,且宏观经济控制上强调有扩有收的中庸之道.二是政策方案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政府在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在渐进化的指导思路下,制度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且追求多目标的协调适度.三是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强调公平正义的取向,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同时,对于计划经济不足之处,进行了不断反思,确立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指导思想.
2 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
国内学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多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在参考凯恩斯或新古典的框架下,来进行相关的研究.注重从国情出发,把真实发生在中国的经济事件,进行整理分类,形成典型化事实,再到一般理论模型的研究轨迹.[1]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宏观经济调控本身的比较分析研究.其比较所得出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宏观调控,多是结构性调节,包括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同时,宏观调控还具有多目标性,认为宏观调控中要兼顾稳定、发展与平等.[2]在实际的调控中,要有保有压,压长补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而近期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中,更加明确的提出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3]以扩大就业作为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4]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把控全局,立足于中长期的稳定发展的格局.
中国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主流理论体系中难以见到的宏观经济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规律.中国社会因其特殊性,存在在巨大的包容性,因此会出现很多在主流经济理论中,难以见到的经济规律.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的出现研究,认为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创汇经济”中所形成的.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一直鼓励出口,甚至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出口,产生了出口退税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出口大幅提升,进口则相应的减少了.进而出来独具中国特色的“双顺差”现象,且持续时间较长.从公共品供求来分析中国对全球公共品的需求特点和供给能力,认为中国需发挥大国的作用,提高对全球公共品的供给能力.[5]这样使得中国的出口不断的增加,但是也存在的问题,就是出口到国外的公共产品,多是缺少技术含量的,使得中国成为了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廉价市场.从国内经济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的研究中,认为其是由地区政府扭曲市场机制而造成的.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过度投资,是得资源浪费严重,很多投资和收入是不成正比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还是选择继续投资,造成产能进一步的过剩.
2.1 财政理论
自1993年中央提出分税制改革后,分税制改革确立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模式.学术界根据对前期试点情况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国内经济研究有着较强的导向性,同时也认为分税制是建国以来规模范围最大的一次制度创新.[6]但其也存在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对称的现象,权责不明确的现象,政府层级过多,财政支出标准决策过度集中与规则絮乱并存的问题.[7]同时,地方政府也存在的财政困难,如地方债务的问题,地方政府权力争夺等.但不管怎样,中央政府最终都要为地方财政风险,承担最终的责任.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虽然在税收来征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可以进行自主控制.但是对对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最终的承担者还是中央政府.在分税制种种不足之下,有相关学者认为要对财政制度进行全局性的优化设计,[8]并进行渐进性的改革,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建设.[9]
财政分权与公共财政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财政分权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分权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人民福利的目标相统一,利于改革的有效推进,加速中国市场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公共财政对应于市场经济,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支持制度性公共品的概念的研究,认为稳定经济的内容也是公共财政之一,[10]强调提供公共财政的多目标性协调性和顺序性.
2.2 金融理论
在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学术界更关注于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怎样的金融结构,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要求,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把其它的专业性银行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进而建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级体系.[11]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在建立金融结构之前,要对银行的呆账进行处理.[12]在中国金融结构改进上,由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故其一直都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而此将会带来更大风险的积累.[13]且政府的金融调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允许并接受金融市场的某种非均衡,进而有学者提出,金融制度应向市场配置转型,渐进性的将利率市场化.[14]
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2.3 增长与发展理论
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
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3 结语
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分析,通过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多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研究中秉承着中庸的思想,对于在中国出现的极端例子较少的研究,多是从普遍典型事件中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本文只是粗略地梳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具有不足之处自不必多说.其目的也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概括性的梳理,望更多学者在道路上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诚.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再到规律发现——兼论经济研究的层次划分[J].经济研究,2007(2).
〔2〕刘溶沧,马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定位分析[J].财贸经济,2001(3).
〔3〕王诚.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2).
〔5〕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6〕胡鞍钢.分税制改革:评价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6(5).
〔7〕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3).
〔8〕贾康.中国财政改革:政府层级、事权、支出与税收安排的思路[J].G改革,2005(2).
〔9〕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2006(3).
〔10〕高培勇.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R].人民出版社,2000.
〔11〕董辅礽.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兼谈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J].经济研究,1994(3).
〔12〕刘遵义,钱颖一.关于中国银行与企业财务重组的建议[J].改革,1994(2).
〔13〕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4).
〔14〕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3).
〔15〕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系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9(2).
〔16〕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原因[J].经济学,2002(3).
〔18〕王国钢.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2).
宏观经济导向范文5
1.规划导向
规划是规制策划,国民经济的规划主要是指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性的政府机构、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对象所形成和组成的规划系统,或称规划体系。对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全局性的计划。日不我国的5年计划,到目前经济进行了12个五年计划。这既是规划也是指导,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政策调控
政策是国家为了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些相关规定和发展方向。政策调控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的政策调控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控,首先是财政政策,其次是货币政策,最后是产业政策。当然后续的还有投资、流通、分配、价格等方面的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3.法律方面的调控
法律调控主要是指利用法律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的一些调控。比如为了利用有效和有限的资源,促进再生资源的正确利用,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出台了《循环生产法》,这一法律的出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信息导向作用
信息导向作用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经济信息给全社会,用于指导生产经营者的管理和投资方向,以避免企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5.行政干预作用
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时是需要一些强硬手段来维持的。政府的行政干预就是属于这类的强硬手段。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有时会和市场规律发生冲突,因此不是万不得已,政府的行政干预越少越好。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特殊的形式下,政府的干预还是必须的,单纯依靠市场的调节,周期要缓慢,所以政府要使用政策进行强硬的干预。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对象是宏观经济的调控,所以,实际中是采用组合手段的综合调控,其主要目标是使国民经济按照中央政府的预定目标发展。
1.通过调控能够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特别是保证质和量的同步增长。
2.保证就业的增长,有效解决民众生活问题,通过就业的增加实现居民收入的增加。
3.保证物价的稳定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物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是一个具体的民生问题,所以宏观调控将物价的稳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4.宏观调控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三、财政政策的使用
宏观经济导向范文6
[关键词] 经济周期 波动特征 波动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已经经历了数次周期,相应的有着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对于把握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阶段性特点及难点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一、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发展模式的转换,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传统“谷一谷”划分法,参考各种文献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摘要2008》、中经网数据库及世界发展银行数据库数据,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周期进行分析,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5个周期,具体的周期划分及GDP增长率波动情况见表1和图1。
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经济周期
周期序号 起止年份 峰值增长率(%) 谷值增长率(%) 峰谷落差(%) 持续年数 上升阶段年数
1 1977―1981 1978年11.7 1981年5.2 6.5 4 2
2 1982―1986 1984年15.2 1986年8.8 6.4 4 2
3 1987―1990 1987年11.6 1990年3.8 7.8 3 1
4 1991―2001 1992年14.2 1999年7.6 6.6 10 2
5 2002―今 2007年13.0 2002年8.3 4.7 8 6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5个周期,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1年、2002―今。
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经济周期在运行过程当中,自然灾害、战争、政局动荡、政策转变、技术革新等各种外部因素对宏观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改革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特征首先呈现出周期的不规则性,周期发生频率高,从表1可以看出,经济周期的波长、峰(谷)值差异、峰谷落差,5轮周期都极不均衡;其次,从图1可以清晰得出结论,经济周期波长拉大,上升阶段延长;再次,波动幅度减小,呈现微波化。通过图1看出, 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波动比90年代前的更加缓和,特别是进人21世纪以来经济波动呈现出微波化特征,宏观经济更趋于平缓增长,经济周期也更加平稳 。
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主要的。首先,我们从内因入手分析,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制的转变。经济增长和周期的变动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实现的,制度是经济体系运行的基础,并决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经济所有制,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体市场经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体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供求能够较快做出反应,对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阶段具有较强的增长型和抗跌性,而使经济波动的幅度大大减小。其次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后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及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趋向协调合理发展。产业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缩小,稳定性不断提高。第三是由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改革深入的过程中,居民消费模式开始适应现代信贷制度,消费结构向着享受型消费发展,购买力增强 。完善的体制改革和理性的消费模式可以有效地减缓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还有就是宏观政策的转变。我国的宏观调控经历了从以计划和财政调控为主,向以金融货币调控为主的转变,计划的直接调控功能已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调控功能 。我国的宏观政策的这种转变也使经济周期波动更平稳健康。而从外因上看,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如1990年的谷底(谷值)与“八波”后西方对我国的制裁不无关系;1999年的谷底(谷值)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密不可分。同样,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拐点甚至快速下滑,也是深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纵观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可以看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高速上升状态,并且经济的波动越来越呈现微波化。这是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国际经济影响的双重结果。掌握规律使经济发展向着快速稳健的方向发展是未来宏观经济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9》
[2]孙小英,陈杰,杨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2009,(2).
[3]王立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微波化趋势的制度因素分析[J].前沿.2008,(12).
[4]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新态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5]黄赜琳.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J]. 财经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