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落实在课程上,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1]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的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幼教改革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幼儿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1关于实践性课程体系

1.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本文中,实践主要指的是在高师教育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建构实践知识,增强实践智慧,从而更快地适应教师职业这一角色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提出,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和量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3]

1.3“实践性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旨在增长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促进高师学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的综合。教育实践性课程是体现高师师范特色的课程之一,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各门学科的课程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观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课外教学技能训练、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它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2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一线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然而学前教育专科发展时间短,课程设置处于转型阶段和探索时期,课程设置经常在幼师和高师本科的之间摇摆,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没有形成符合该培养层次的特有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存在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而且至今未形成适合该培养层次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不系统、不深入,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都在调整和不断完善之中[4]。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应对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围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必需,技能求实”[5],在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指导原则下,应重新诠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行业人才的需求,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创新体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课程建构设计过程中,既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又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如何通过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师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学前教育实践性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改革。

2.1课程实践:结合具体课程,有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2见习实习:在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每个学期组织1周集中见习,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第一学年是保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第二学年有两周的教育见习;上下学期各一次,一二年级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幼儿园的调查和实践,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2.3课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内实践主要有:a.统一组织舞蹈基本功晨练; b.专题晚自习(练——书写、手工、绘画等;讲——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唱——视唱、歌唱;舞——舞蹈基本功练习、节目排演等)。c.课外练琴,包括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乐练习。d.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团小组活动。包括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声乐队等。e.专业技能竞赛。包括 艺术竞赛(弹琴、唱歌、跳舞、形体服装、画画等)、讲故事竞赛、诗歌朗诵竞赛、游戏设计比赛、课件制作竞赛、幼儿玩教具制作竞赛、童装设计竞赛、宿舍环境创设竞赛等。f.专题演出活动。每学年上学期组织“庆国庆,迎新生”演出、“毕业班汇报”演出、 “辞旧迎新”演出;下学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庆六·一”活动和“欢送毕业生”演出。

校内实践主要有:a.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包括节庆日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玩教具制作活动、科技活动、游戏活动、保育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等;b.义务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和监区帮教演出; c.积极配合参与社区各项文艺活动。

2.4市场需求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其次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实行“按需分流,方向选择”。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5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着眼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儿园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根据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三能八会”

“三能”:

(1)“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的办学实际组织幼儿的文艺、体育、游戏、科技、故事会等教育教学活动。

(2)“能创编幼儿舞蹈”。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舞蹈特点,结合不同民族的风格创编幼儿舞蹈。

(3)“能创设幼儿园环境”。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实际,结合地方文化和美学要求,对幼儿活动的环境进行局部或全面创设。

“八会”:

(1)“会朗诵儿歌”。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歌,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及恰当表情给予朗诵。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说普通话时地方音很重,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小皮球”“城门城门有多高”等儿歌让学生练习。

(2)“会讲儿童故事”。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故事,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恰当的表情、生动活泼地讲述故事。

(3)“会唱幼儿歌曲”。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歌曲,并能准确、优美地演唱幼儿歌曲。

(4)“会跳儿童舞蹈”。 即能选择并创编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童舞蹈,能进行示范并指导幼儿表演舞蹈。

(5)“会制作幼儿玩教具”。即根据幼儿教学和游戏的需要,制作相关的玩具和教具。

(6)“会弹一手好琴”。即会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伴奏和弹奏幼儿歌曲。

(7)“会画一手好画”。即会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绘画、教学绘图和手工制品、环境的美化。

(8)“会写一笔好字”。即会用毛笔、硬笔、粉笔等书写工具规范地写好汉字。

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合编.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第2版88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第一版第207页

[3]吴杰.《教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第一版第5-6页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2

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核心

明确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核心, 突了专业教育的特色,对于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影响。对于中职学生业讲,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于第一与第二学年完成。在这两个学年,中职院校要丰富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形成?W前教育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提高个人核心能力的条件,逐渐形成个人核心职业能力。像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幼儿心理学知识、学前教育学知识、儿童文学知识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的基本专业知识,而音乐技能、美术技能、舞蹈技能则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础技能。将这些课程安排在前两个学年,让学生在前两个学年深入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更加复杂的婴幼儿保育与学前教育技能知识。

二、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素质课程部分

素质课程的设置,影响着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形成与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在素质课程中,意志品格课程、人文学科课程、职业道德课程是主要模块。建立完善且科学的素质课程体系,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以这三个模块为出发点构建素质课程体系,开发全新的素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个人素质水平,有助于中职学前教育改革。

像意志品格课程的内容就贯穿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入学教育与军训是入学前期的意志品格课程内容。在入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以及学好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个人专业学习目标,找到职业荣誉感。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可以组织生存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品格。学校中的行为规范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个人行为与品质,给学生无处不在的监督。又如人文科学课程则包括语言课程、哲学课程、历史课程等,通过学习人文科学课程,学生的气质得以提升,个人修养水平提高。而职业道德课程则主要包括社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与职业素养教育等,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素养。

三、关注学前教育专业拓展性课程开发

建设拓展型课程体系,需要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以及教育技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培养具有专长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还需要中职院校积极开拓拓展课程。精细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专业内学生更多选择,让学生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再掌握一门与专业相关的特长。像学前教育的艺术方向、英语方向、育婴方向都非常符合市场需求,学生积极学习拓展型课程,能够提高个人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比如,在设计学前教育英语方向课程时,除了基本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还要开设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以及英语写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英语知识。更要加强幼儿英语教学法、英美儿童文字课程建设,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像在学前教育艺术方向的课程时,教师要关注音乐理论、音乐演奏、音乐鉴赏等课程的设计,引导学生多多了解与学习儿童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演奏、教学与创作能力。拓展型课程一般安排在临近毕业的一年,在这一时期,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发展需求,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期待以此来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职业能力,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将校内实践与校个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校内外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首先,做好校内实践课程建设。利用校内的婴幼儿保育操作室组织学生练习婴幼儿保育的具体方式,给学生练习提供实践平台。同时,还要利用校内的琴房引导学生练习艺术表演,利用手工实践基地让学生学习必要的手工,像剪纸与布贴画等。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积极练习,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其次,做好校外实践课程建设。校内的课程模拟性过强,让学生在中职院校的学习阶段走进社会,走进幼儿园,融入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发现个人喜好、优势与不足。中职院校要加强与当地各个幼儿园的合作,利用“幼儿园一日体验”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走进幼儿园,以助教的身份在幼儿园体验工作一天。除此之外,中职院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让优秀学生上岗实习,促进学生获得最真实与直接的学习体验。校外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随学生共同实习,随时给学生理论上的引导,避免不必要错误的产生。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育人环境;评价机制

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是湘西地区的一所品牌职业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建设学校等殊荣。是经省教育厅批注的湘西地区唯一的有资质培养幼师人才的学校。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近三十年,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课程体系完整,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堪称湘西地区幼儿教师的摇篮,为湘西幼教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新形势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特别是教师资格证从业考试门槛的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调查了解和个人的体会,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在压力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扬成绩、兴利除弊,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习机制,改善育人环境,改革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缩小幼师毕业生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距,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幼教人才。那么,如何抓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合理,考核评价体系更科学,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现赘述如下,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招生“大户”,学生几乎占了每年所招收新生的一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是好事,又是难事,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积极扬长避短,抓好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先行,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得先对自己所在专业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多年,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显现出某些不足: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后劲,完善有余,合理不足,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代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培养复合型幼师专业人才提供了课程保障。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湖南省卓越学校,学生学习机制的建设也是卓越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现代幼教需要,必须使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其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能否满足今后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注意吸收和借鉴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外,还应尽力为每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具有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育人环境。在专业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各班或者各小组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竞赛和专业技能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等等活动。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乐意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技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可以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考评。在上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做出整体的概括性总结,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集中比较、排队、审核,为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被授予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一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现代幼教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毕业的综合考评实施灵活的管理体制,逐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对毕业生实行了“四证换一证”制度,即学生必须先获得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然后才能获得毕业证。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该专业的一员青年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积极搞好所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来,当好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排头兵,当好省卓越校的攻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

[2]刘涛.试论提高中职学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

[3]王艳.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文理导航旬刊,2015(2).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4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小学、幼儿园英语教师的重任,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高专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对其在培养目标、学制、生源、师资队伍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的差异重视不够,在专业建设上只满足于对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简单模仿,成为受人诟病的本科专业的“压缩饼干”,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对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此外,在师范院校综合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背景下,高专英语教育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师范院校综合化是指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院校内部的学科建设,设置非师范类专业;或者通过组建或院校合并,发展成为普通的综合性院校[1]。师范院校综合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成教师教育的综合性,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准,以满足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化就是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就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点,对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培养、培训统一规划,使之相互贯通,建立起连续性教育的师范教育体制[2]。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在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时一定要融入到师范院校综合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背景之中。

二、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一)根据高专院校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目标

相对于本科院校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高专专业建设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实施某一专业的全过程,涵盖了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到师资队伍、评价与考核机制、实践教学体系等涉及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3]。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一定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适应小学、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的师资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将英语教育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科层次的小学和幼儿园英语教师培养基地,为当地基础教育提供优质的英语师资并成为当地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和在职教师培训的基地,对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此外,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提升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水平,扩大毕业生的择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英语教育专业应该深入探索与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二)借鉴STP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基础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Stp是英文SegmentingTargeting和Positioning的首字母缩写,译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这一理论认为企业要在一定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最后把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目标市场上。市场细分是指企业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的分类过程。每一个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目标市场就是指通过市场细分后,企业准备以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要的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市场定位是指企业根据潜在顾客的心理进行营销设计,创造产品、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某种形象和独特的位置,从而取得竞争优势[4]。STP理论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模式是人们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设置的解决方案,它既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又是一套动态的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它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制订培养方案、确定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和管理、展开学业评价的比较稳定的结构化样式和运行方式[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点。

1.深化“1+1+1”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宽、适、活”的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指人才培养的类型、标准及规范,即人才素质的规定性。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一般说来,相对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过程来实现这一目标。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小学、幼儿园英语教学改革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对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英语教育专业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成熟而丰富的道德情操,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能胜任小学、幼儿园英语教学与管理,能在其他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商务、旅游领域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三年学业后,要达到设计要求的“1+1+1”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毕业生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的人文素养”,形成“口径宽、适应性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实现向复合型、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满足社会对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多种需求。

2.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设和配合,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定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一要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模块以及实践教学等几个课程模块,合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模块平台,妥善处理培养专门人才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注重不同课程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养成综合人文素养的主要课程模块,在传统的课程中加入有助于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6];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主阵地,要整合专业课程设置,以“综合英语”为教学主线,合理整合其他课程,真正做到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以教学见实习、顶岗实习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以选修不同专业技能模块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向其他相关行业领域的渗透,教师教育同相关职业教育相结合,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为达到“1+1+1”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拓展课程领域。在努力抓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旅游英语、商务英语以及专业技能课程的优势,增设旅游英语、商务英语、会展英语方向等实用型的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三要突出实践性课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小学、幼儿园英语教师是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强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特别是学生的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教学技能和英语教师基本功训练等方面,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丰富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积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课业评价方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要摸索出一套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做出改革。一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将课堂教学定位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节点,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开拓课外学习基地,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个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延伸。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英语教育专业课程采用双向互动模式和任务驱动模式,采取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寝室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发展,使学生逐步发现自我,构筑自信,自主参与学习,从而不断发展语言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在学时不增加、教材不更换、师资和生源条件没有很大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补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有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把听、说、读、写、译技能分解为离散的5门课程,导致不少同学出现技能上的“偏科”,并最终影响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既定的教学内容,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译”这5种技能进行有机地整合,力求使整合的结果大于五个“1”的相加之和。三要在测试方面,改变原来只进行基础听力和读写的测试,增加实用英语能力测试,加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在测试方式上实行口、笔试结合,并将学生平时课堂语言运用情况计入学期总分,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语言活动,改变学生目前只重视笔试成绩,不重视口头表达的现状。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校内成绩考核与实习实训考核相结合,以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替代原先单一的学科考试,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更真实全面的反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完善“一见二实三顶岗”的实践教学模式

教师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师培养体系中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师范生到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验证所学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教育和教学技能,以解决所学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脱节和从教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教学成效不佳等问题。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建立了PDS模式,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简称PDS)。其目的就在于改善教师教育的职前培训计划,给在职教师提供专业训练和职业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师专业化机制,进而改善整个教育质量。这种教师教育模式以中小学校现场为本,淡化将预备教师看做学生进行集中理论学习的观念,走出大学课堂,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反思具体教学行为,将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融为一体,从而获得更有效的专业成长[7]。我们借鉴美国PDS模式,结合自身的专业建设实践,探索出“一见二实三顶岗”的实践教学模式。“一见二实三顶岗”简单地说,就是“一年级去小学见习,二年级去小学实习,三年级去小学顶岗实习”[8]。英语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在小学上完成部分课程,融入小学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教学环境职场化”;二年级下学期,去小学进行传统的八周教育实习,专门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分赴小学、幼儿园进行全日制顶岗实习。为了保证“一见二实三顶岗”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完善这一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对实纲、实习计划、实习过程和内容、实习评分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英语教育专业的实习生要根据整个实习进程,完成包括实习计划、实习实训的实施、效果评价、案例分析、实结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实习任务。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与特色,为了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英语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衔接,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模块为特色,将英语专业与行业英语相结合,设计了以职业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校外实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接轨的教学模块有商务英语模块、旅游英语模块、涉外翻译模块及幼小英语教育模块等。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际、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依据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主要依据。应根据市场调查、毕业生反馈的用人单位信息分析总结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内容的需求度,以此提高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真正做到以企业需求促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完善。要对各企业需求的人才素质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认真分析本院专业建设的现状,借鉴同类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方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职业人”。高职英语专业各模块应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为核心,调研、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体现出模块特色。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对外贸易公司的业务员、行政秘书、单证员等;与幼小英语教育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幼儿园、小学、幼教机构英语教师、培训师等;与旅游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各模块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等,并且要及时与用人单位或毕业生沟通,了解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标准及内容。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的保障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同时应结合各模块的特色,具有与该模块相应的技能证书,要有真正的工作经验或体验,熟悉相应行业的要求及工作流程。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要避免只看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教师的高技能与实践经验。应鼓励在职的专业教师自学相应模块的行业知识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应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相关岗位技能,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及操作程序,并在实践中了解企业需求,构建具备实践性、科学性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体现两大主题,即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企业招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首先看重的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者会更有优势。因此,首先应明确英语应用能力在将来择业时的重要性,要打好语言基本功,将专业知识学扎实,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英语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行为规范符合本行业的准则,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应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熟悉本行业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沟通技巧,具有一定的应用英语写作能力,能合理规范地完成行业英语相关书面材料的撰写。 

专业技术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行业英语理论知识,熟悉行业英语应用的流程与组织应用方式,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发挥个性特长,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企业需求与英语教学的特点,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及校外实践训练方式。要将英语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课程设置,各模块课程设置的内容应体现以下三大主题: 

1.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要针对企业的需求确定不同行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比如,小学或幼儿园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发音与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应加强语音和课堂教学用语的训练;商务英语则要侧重语言交流能力、写作翻译能力的训练;旅游英语不仅要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职业能力培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明确各门课程的职业能力标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营销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报关业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涉外文秘等;幼小英语教育则要培养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关知识,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相关技巧与方法,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策略。 

3.专业素质拓展。应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需求全面补充、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幼小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单位包括幼儿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针对少年儿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还应尽量全方位地完善自我,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也应根据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要求,补充相关的辅助教学方法,如简笔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旅游英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导游的相关知识,还应使学生对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有所了解,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1)构建仿真教学环境。可将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成仿真工作环境,或建设校内实训室,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尽量利用校内的商务实训室、旅游实训室、幼小实训室创建仿真场景进行教学。比如幼小实训室可以根据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的教室布局风格,将椅子环状布置,让教室中心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演练;旅游实训室可以创建仿真的旅游车、旅行社,设置机场接待、酒店入住、景点介绍等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场景中演练本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2)创建校外实践基地。要积极联系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单位,努力创建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演习的平台,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储备工作。幼小英语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联系幼儿园、小学、幼教培训机构等单位,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实际岗位见习、实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商务英语教育可以充分采用“请进来”的模式,联系企业的优秀员工及管理人员给学生做讲座或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努力将一些中小企业发展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3)加强毕业综合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指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将就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契机。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表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作出了明确规定,认为学前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是公民终身学习的起点,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该文件将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提到了关系我国儿童的发展,关系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的高度。

一、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家长对子女智力开发、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关注程度比以往更加强烈,胎教、早教等新兴教育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项目中所指的学前教育指0~6岁儿童所接受的

教育。

从学前教育的内容来看,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学前社会教育。目前,对于学前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急需大批懂得学前教育专业规律的人才。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师资方面,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所需师资长期存在较大缺口。仅以湖南省为例,2007年全省在园幼儿人数是739144人,教师人数是42314人,而在2010年,在园幼儿人数预估达754152人,教师人数达48035人。两年时间里,我省在园幼儿人数增加15008

人,教师人数增加了5721人;而2005年的在园教师数是40072人,从2005到2007年的两年时间内,教师数只增加了2242人。说明从2008年到2010年的在园幼儿教师人数增加比例应是2005到2007年增加人数的两倍多。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早教机构和相关婴幼儿产品的出现,也需要一大批懂得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目前,学前教育已经从单一的幼儿园教育拓展到对家长和相关看护人进行育儿指导、社区教育服务的胎教培训、亲子园、幼儿个性化培训(智力、情商开发)等早期教育。这批新兴的教育机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在专业精细化分工的趋势下,儿童食品、儿童玩具、儿童服装等行业兴起也急需了解儿童身体发展特点、有专业特长的学前教育人才。

二、特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必要性

特色教育意味着质量、水平、优势,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是提升质量的突破口,是人才培养的切入点。突出特色的关键是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只求不可替代。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和多样化趋势,为女性争取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男女平等的机会,女子院校开始复出和兴起,在学科设置上倾向于适合女性的学科,在培养方式上注重技能的培养,学历结构上高职高专层次较多。根据 2007年湖南省幼儿园专任教师性别比率结构图,我们可看到,幼儿园专任教师共有26136人。其中,女教师25488人,占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97.52%;男教师648人,仅占2.48%。由此可见,女性作为学前教育从业者的主要生力军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虽然很多专家呼吁应该关注幼教的性别构成,提倡更多的男性进入学前教育行业,但是,由于观念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女性特性决定了这个行业女多男少的现状会长期存在。因此,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重视女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女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涵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目标、过程、评价等方面。对于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来说,如何针对女大学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育实践、素质拓展及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估等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积极拓展招生方式,选择优质生源

在收集和整理了多个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项目组发现,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入学要求比较单一,参加学习者只需要修完高中学校课程(其中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获得毕业证书,参加统一的国家大学入学考试,然后择优录取。

国外一些国家正在采取的改革是:扩大进入学前教育工作领域的候选人来源,把更灵活、多层次的入学途径引进学前高等教育。例如,在德国,年满18周岁,获得中等学校或相等学历证书,具有相关实践经验者即可申请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其中,相关的实践经验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是有1~2年实习,或受过职业培训,或几年工作经验,或其他相似条件;有多年养育儿童的经验;或在职业学校接受过2年有关社会教育和保育方面的培训。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方式单一,不利于吸收更合适、更有专长和学习目标更明确的生源。一方面,高中毕业生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缺乏明确的专业认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毕业后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浪费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有相关经验,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人又没有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另一次浪费。在普及全民高等教育的形势下,改革学前教育的招生方式,扩大生源来源,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必要前提。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结构反应了所设置的各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直接反映出女子高校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为实现大学和社会、市场的和谐发展,大学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现有的资源与技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市场等外部环境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在对其课程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市场这一导向。湖南女子学院根据女子高校学生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全面设置公共和学科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采取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校特色系列课程的开放,对提高女性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科各类别课程及要求学分如下表:

学科各类别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十个项目,在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基础上,坚持了以能力为培养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在设置课程时,通过学科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人文、社科、自科等公共通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其次,尊重学习规律,科学安排课程。按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精心安排教学进程表,公共通识课、学科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开设的顺序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搭配。再次,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适当压缩了理论课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开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了研究性教学课程比例,给学生开设了一些综合性的、前沿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

同时,为促进女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女校特色系列课程。学校开设通识课程,包括教师口语、英语口语等发挥语言优势的课程组;插花、茶道、烹饪、编织、礼仪家政等发挥优势的课程组;文学欣赏、女性经济、女性文学等兴趣优势课程组。针对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兼顾学生兴趣爱好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现代女性素质、生活的品味与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特色课程的教育与培养,女子院校的学生普遍感到自信心增强,修养气质得到很大地提升。

3.高度重视教育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湖南女子学院作为应用型女子高校,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优势。而学生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逐步提高专业自觉、专业技能,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化学前教育人才的关键。

目前,湖南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中,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学分设置上,学生在集中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5个学分,占必修学分的比重为17.5%,其中专业教育实习的内容包括:保育、保健实习、教育见习、课程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所占学分为该环节的52.0%。其次,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建立起了不间断的实习制度,具体包括: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实践2周和保育、保健见习1周;专业二年级学生去教育见习基地实习1周以及开展为期3周的社会实践,该实践内容包括心理、教育调查,幼教宣传和咨询,以及担任家庭教师;专业三年级学生开展为期2周的课程实习;专业四年级学生开展为期4周的教育实习和为期9周的毕业实习活动。这样一种分小步递进、阶段整合提高的实践训练体系实现了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的顺利转化。再次,学校重视硬件的投入,建立了模拟教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适应学前教育的从业环境提供了机会。

4.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估机制

是否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考核和评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简单来说,就是高校培养出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相关行业就业,并具有应对该行业工作挑战的能力。

现代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模式要求实现由单纯学院内部监控向社会监控与学院内部监控相结合的机制转变。在校内管理与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必须加强行业参与评价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机制建设,形成学校与行业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密切合作”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湖南女子学院根据学生不同的实习阶段,采取灵活的方式与行业进行合作,教学见习期间主要以教师带队的方式入园实践,由学校专任教师指导,而毕业实习则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以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和幼儿园“导师”双层管理相结合,不断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完善过程性、动态性的评价监督和反馈机制,与实训基地园实施人才共育,确保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教育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学校、行业和教育主管部门全面研讨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拓展教学途径,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增强专业发展的活力。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一点。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女子院校应该从人才需求入手,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符合全面提升女性素质与提高专业素养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工作能力,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女性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35).

作者简介:林运清,(1965年―),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女子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