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作用;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的经济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宏观经济管理就是一种高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因此,必须增强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对经济管理和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掌控,在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之后在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指导下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施加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和提供方向指导。第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国家管理和政府管理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都是将政府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管理之外还有其他的管理分支,其权力和管理范围都高于政府管理。第二,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这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时期和条件进行目标的调整。宏观经济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等。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宏观层面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宏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等,它和微观经济管理相对。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进入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正在向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目标迈进。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的流通也逐步加快。那么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就必须对社会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并且依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分配,确保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不能仅仅依靠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还需要借助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增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已经完全摒弃计划经济模式,不会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会再对企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定。所以,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这样的情形容易导致市场经济混乱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此,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对国家经济进行协调指导。
2.2弥补市场调控缺陷
市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缺陷,而宏观经济管理则成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的保障,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协调稳定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而且市场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不可或缺。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复杂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是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从而为市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支持。但是不合理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它会导致市场紊乱,这个时候市场调节也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对此,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经济不成熟因素的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成为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那就可以通过增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解决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而解决的难题。
2.3维护我国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国企内部也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在产权分离以及政企职能分开的情形之下,我国政府逐渐把国企推向市场,在对国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插手其经营与管理,但是仍然充当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角色对国企进行必要管理,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国企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干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我国的公有制制度,并且促进体制改革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可以说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国家经济体制的关键,更是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这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发展现况紧密相关,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确保我国经济体制不动摇,并加快我国的改革进程,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国家各级政府就需要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经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宏观调控中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各级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要达成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预期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评价宏观调控工作质量的标准。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具备有效选择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和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需要具备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性的特征,必须是可以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目标。例如,经济过热环境下,应该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化地降低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经济衰退时期应该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协调进步;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需要将维持经济总量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并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居民消费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对管理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居民消费行为日趋成熟,社会消费走向稳定发展之路,此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对投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以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三,就国家进出口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将侧重点放在合理控制进出口比例以及优化进出口环境方面。
3.2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就是全面优化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经济、法律、行政以及传媒手段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和优化,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国家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采用以下几种创新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第一,强化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市场经济同样也是法制经济,再加上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利用法律手段确保经济运行状态的稳定和运行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宏观调控重点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管控,那么就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经济管理目标等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并与行政手段实现紧密配合,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第三,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时展潮流推进电子政府机构体系建设,并在网络政府工程建设上加强投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成效。
3.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包括依法成立并且承担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而在对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后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一,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即改革和完善国家政府机构,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协调政府机构,全面优化政府规模,并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提升方面加大力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运行进行全面监管,维护好市场运行程序,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必须在人员创新方面提起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实际发展要求进行人员选拔,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第二,严格遵循政企分开原则,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决策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从微观干预到宏观调控的巨大转变,由直接性的管理变成间接性调控。第三,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调控与约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积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使其能够分工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4结论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弥补市场调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维护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在明确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重点就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主体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3):83.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2
[关键词]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號]F124
宏观调控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展开社会经济控制,维持社会再生产协调状态。区域经济反映了各区域经济水平、状态、规律。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差距悬殊,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有责任、有义务协调区域发展。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政府宏观调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展开分析。
1 宏观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1.1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政府采取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作用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促进作用,优化分配,完善生产资源,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稳定国家经济。而想要保证社会市场稳定还需通过市场自发调控与政府宏观调控,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百花齐放,增加社会就业率、推动企业发展。同时,还有助于调动政府参与主动性,对促进经济体系完善起到间接性作用,使社会经济处于稳定发展水平。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宏观调控也存在管理失效风险。宏观经济是以计划指导为目标,对今后经济发展趋势的预见,政府根据经济预测展开宏观调控,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主客观影响如:决策依据信息来源真实性、准确性,决策人员专业水平,政府反应要落后市场发展变化,成为宏观调控最大影响因素。所以,及时对政府行为科学引导保证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1.2 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区域经济协调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政府想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工作目标,也是区域经济协调有效方法。首先,社会经济总量稳定。经济总量指的是某个阶段国家经济活动总成果的数量反映,宏观经济活动指标的集中体现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宏观调控短期目标即是维持社会供给与需求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这也是区域经济协调重要途径。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基于长远角度分析,宏观调控是社会经济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及时排除经济隐患,促进国民经济进步。区域经济协调具体而言,就是城乡、城市区域的统筹协调,要求两者必须保持同步状态。
1.3 宏观调控是稳定区域经济的根本需求
首先,宏观调控的基础前提就是计划手段,要求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短期、长期计划,适应宏观经济管理计划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经济计划。以间接形式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间接管理指的是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以市场为媒介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发展主要变量施加影响,通过市场传导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确保达到宏观经济管理标准。区域经济属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内容,以宏观调控形式进行区域经济协调。最后,行政方案。行政方案指的是行政单位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经济的有效途径。单位以宏观经济形式综合人力、物力应对宏观经济问题,如利益问题,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控制。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发展问题也随之暴露,尤其是区域经济失衡问题。现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特别是长江、珠江、京津冀,根据所处地理环境看呈高密集状态。但是,想要通过高经济水平地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存在一定限制,进而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影响社会总体经济进步。现阶段我国主要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与江浙区域农工相辅,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的乡镇工业和家庭工业发展迅速。此后,汽车、石油化工、船舶产业迅速兴起,使长三角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3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想要通过宏观经济控制保持区域经济平衡,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第一要素是政府以宏观经济管理为方法,发挥着横幅作用。综合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与优势、问题,从而创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蓝图。相对于个体控制,宏观经济控制更能够规避市场风险、进行市场控制,通过扩大投资、吸引优秀人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稳定区域经济,有助于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经济水平提高。
3.1 促进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扩大投资,鼓励科技创新、扶持第三产业。首先,推动区域经济朝市场化发展,开放市场、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和市场制度、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产品、生产资料等走进来、走出去,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同时,要求政府打破行政性贸易壁垒,发展多元化、互补性的区域市场。其次,鼓励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政府综合有利产业资源,健全指导机制与产业制度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在原有产业资源下以财政刺激形式带动企业走向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最后,扶持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包含各类服务和产品,有助于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在制度政策上给予帮助,为第三产业谋求更多福利优惠政策,并进行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生产效率。
3.2 坚持留下来、引进来战略目标
关于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坚持留下来、引进来战略目标。其中,留下来是将区域高学历、年轻劳动力、具有创新、创造意识的人留下来;引进来则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资源。具体措施:首先,加强与金融、贸易、投资战略的互动,尤其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贸的互动。“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现代社会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也是推动留下来,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其次,为外来人才提供更多福利政策,将优秀人才放在重点开发区,有助于达到人才流动的聚集效益。再次,政府应加大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就业支持,尽可能缩小与高经济水平区域在卫生、教育、文化、医疗方面的距离。最后,发展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3 国家战略与地方战略协调
首先,秉承着产业承接和吸收同步、环保、产业技术适度的原则,选择利用适合的产业和技术加以承接。其次,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协调,创建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重塑沿海开放高地优势。“一带一路”地区与自贸试验区叠加,全面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国内大环境下实现双向投资协调发展。最后,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以政策为导向使本土产业和转移产业实现融合,避免出现转移产业同质化问题。此外,长三角区域政府推动本土产业转向中西区域,基于宏观经济调控下创建优势互补的经济开发区。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3
在汇率研究范围内有不少问题可供选择,本文以汇率均衡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汇率均衡研究在西方汇率理论中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自然也就是一个很有“挖掘”潜力的理论课题。如果我们能用科学的方法,取得不同于西方理论但又高于西方理论的汇率均衡研究成果,将是有理论意义的。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为数不多的汇率研究中,尚没有发现对汇率均衡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可以说这还是一个“空白”领域。而现实是,经济发展中总存在着“均衡”运行的问题,西方国家如此,我国也是如此。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就强调经济总体和各部门之间的平衡,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更需要重视经济的均衡运行。而经济的均衡运行是由许多方面的均衡及其相互配合组成的,汇率便是其中之一。汇率均衡是保征我国对外收支平衡的重要条件,对国内经济的其他方面也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理论分析为前提,以中国现实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我们自己的汇率均衡理论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文是在浏览了国内外关于汇率研究的大量文献和搜集了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述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汇率均衡一般分析(上篇)和汇率均衡特殊分析(下篇)两大部分。
主要内容如下(按各章顺序):
首先,对全文的中心议题、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及有关概念作概括说明,并对西方汇率理论中关于“均衡汇率”的研究作了一般性介绍,这些构成绪论的内容。
在上篇中,我们首先将汇率均衡纳人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建立了汇率这一经济变量与经济其他主要方面之间的均衡关系。这些均衡关系包括;汇率与价格水平的均衡、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均衡、汇率与货币供求的均衡、汇率与利率的均衡、汇率与国民收人及收入分配的均衡、汇率与财政收支的均衡、汇率与资本流动的均衡。这些内容是我们论证汇率均衡的理论基础。
在阐述了汇率与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之后.我们又将汇率均衡置于汇率政策目标下,对汇率政策进行了概括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汇率均衡既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又是一种目标体系.它应成为汇率政策的主要目标,辅助宏观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实现。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汇率均衡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对此,我们进行了3个层次的分析,包括:内部均衡与对外均衡、局部均衡与总体均衡、短期均衡与中长期均衡。
汇率均衡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容既会因汇率及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而不同,也会因汇率政策的调整而不同。汇率政策调整对汇率均衡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于汇率政策取向上。汇率政策取向是一个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概念,它引致汇率均衡向着某一个由政策确定的方向变化,这个方向有时是根据客观经济变化而定的,更多的时候是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作出的决策。无论如何,取向性的汇率调整可能会导致汇率均衡在现象上出现一定“偏差”。但是,如果政策取向本身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发展目标的,这种“偏差”就是汇率均衡过程中的必要形式。
在进行了宏观经济环境下和汇率政策条件下的汇率均衡分析之后,我们对有关的汇率指标作了系统性的分析。这些指标包括:购买力乎价、实际汇率、有效汇率(多边有效汇率和双边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等,还有可以估价汇率均衡程度的基本国际收支法。它们能够从不同方面分别测量汇率的真实水平或客观水平。作为量化的汇率指标,它们可以为汇率均衡程度检测、汇率政策调整提供明确的、可行的依据。
在上篇的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我们展开了人民币汇率的特殊均衡分析。这构成下篇的内容。
首先,对于人民币汇率均衡的特殊前提作了简要说明。人民币汇率的特殊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汇率目标的特殊性和政策取向的特殊性,相应地,人民币汇率均衡也具有特殊的含义。
对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分析,是从其历史回顾开始的。在第7章中,我们系统地介绍了人民币汇率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伴随人民币汇率历史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人民币汇率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体制的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汇率政策与我国贸易体制、价格体制、货币供求关系、财政税收等方面表现出日益密切的相关趋势。一方面,汇率政策对于这些方面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影响或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方面的步步深化改革对汇率政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促使其在目标内容上、政策手段上都进行相应的变革。
在论文的第9章中,我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各种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包括: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之评价、人民币实际汇率分析、人民币有效汇率分析、出口换汇成本分析、以及对作为“平行汇率”的贸易内部结算价、黑市汇率、外汇调剂市场汇价进行的分析。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指标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官方名义汇率所不能表现出来的许多东西,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真实轨迹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些分析是重要的,因为它们能为汇率政策的历史评价、汇率政策的改革调整和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检测提供现实的依据。
根据上篇理论分析的思路,我们在第10章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均衡目标分析。人民币汇率均衡是我国汇率政策的目标,它与一般理论分析下的汇率均衡具有不同的内容,就其本身而言,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步骤划分出近期的和中长期的人民币汇率均衡目标模式。近期的均衡目标适应干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是汇率政策改革的现实选择。它取决于3个大前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长期的均衡目标是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汇率政策目标选择,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较远期的目标方向。可以设想的是,中长期汇率均衡目标将是一个包含更多变量的、较宽的汇率目标区间,是由许多个近期目标区域构成的连续运行轨迹。
在论文的最后一章,即第11章,我们就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有关问题作了探索性的分析。这些问题包括: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探讨;统一汇率形式、建立健全外汇市场;对人民币可兑换性的探讨。这是目前我国外汇体制与政策改革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这些方面提出的观点或建议是在本文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一定研究的基础上阐述的个人观点,也是作者希望将汇率理论研究运用于现实分析的具体体现。
论文在就上述各方面进行了论证之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l)汇率是宏观经济体系中重要因素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价格形式”,汇率均衡也就应体现出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因果链”关系,而不只是一个汇率水平问题。由此决定了汇率均衡研究必须从汇率与各个经济因素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入手,将其纳人宏观经济体系的“大环境”中进行。
(2)汇率均衡是一种理想的汇率运行状态,从汇率政策角度来研究,它就是一种目标体系。汇率政策必须以汇率均衡为目标来确定其具体内容、手段和调整方向。而作为目标体系的汇率均衡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均衡,它既由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所决定,又因各种经济因素和政策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地得到调整。
(3)汇率均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均衡汇率,均衡汇率是量化的汇率均衡水平。由于汇率均衡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概念,均衡汇率作为具体化了的目标模式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水平点”,而只能是一个由不同时间长度等因素决定的、宽域不同的、动态的、最佳汇率区间,这个目标区间就是汇率政策的“目标靶”,而且是一个可移动的“目标靶”。
(4)对于人民币汇率来说,同样存在着汇率均衡问题,只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使得人民币汇率均衡研究在内容上、方法上都受到一些局限,对其评价也没有一致的标准。特殊的经济体制造就了汇率均衡以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对人民币汇率均衡进行的特殊分析应着眼于目前和近期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汇率均衡已成为经济均衡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条件之一。汇率政策应该树立汇率均衡的目标体系,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确立其内容。为了实现人民币汇率均衡这一政策目标,改革汇率调节机制、发挥汇率的市场调节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汇率均衡仍需要政策取向的引导,但政策取向不应以主观决策为主,而应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作出有利于市场经济改革的选择。
在整个论文的构思写作过程中,作者力求对汇率均衡这一题目进行有创见性的研究。指导思想有两条:一是不走西方的路子,虽借鉴它们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在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二是将理论研究服务于现实经济生活,唯其能为我国的汇率政策和经济改革提供一些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本文在一些方面试图作突破性的研究,这些方面是:
(l)将汇率纳人宏观经济体系中,确立汇率与多种经济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由此得出了更为全面的汇率均衡概念。
(2)指出汇率均衡与均衡汇率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提出汇率均衡作为目标体系,是一个动态可调整的特定汇率区域的论点。
(3)提出汇率均衡中的政策取向这一概念,对政策取向的特征、含义及其客观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4)对于西方汇率理论中出现的一些汇率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深人的分析,澄清了人们观念中对这些指标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
(5)对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应用分析,其中有些是应用国际上已有的指标模式进行的现实分析,有些则是对我国外汇体制下的特殊汇率指标进行的分析。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人民币汇率存在的偏差和汇率体制存在的问题。
(6)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面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在全文论述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属于因个人理论水平所限或功夫不到而导致的不足或缺陷,也有一些是客观条件限制所致。这就使得文中有些地方没有得到更理想的发挥或更深人的论证。这些地方主要包括:
对于汇率均衡的目标模式,本文只是着重了涵义和基本思路和刻划,而没能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理想的模型;
汇率均衡理论还缺乏数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论证;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4
关键词:金融货币政策;思考
金融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是指央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用各种控制和调解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央行通过各金融机构向社会提供贷款,对缓解资金紧缺问题起着积极作用。但只是从贷款投放上看不出我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受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宏观调控中金融货币政策没能发挥出作用,货币政策本来可以进行经济调控的,但最后却发展成政府干预下的行政调节,这不利于金融货币政策职能的发挥,因对对金融货币政策进行思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金融货币政策的内涵
金融货币政策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是央行管理一国货币供应,以使信贷在数量与利率方面与国家特定的问题相符合。一般来说,我国金融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衰落时,央行会放松货币政策,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通货膨胀时央行会紧缩货币政策,减少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促使经济平稳发展。金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要与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相符合,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维持币值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金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激烈的争论,现在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币值稳定。
二、金融货币政策目标问题
一般来说,现代社会中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等。这几种职能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意义,对个人来说,货币是越多越好,职能主要是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但对整个社会来说,货币要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或者低于限度都会影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然后影响到经济增长,引发经济波动。虽然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它需要借助经济运行提供的货币环境其作用。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金融货币政策要经过信用机制、流动效应等中间环节,才能对经济运行起作用。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央行要转变自身职能,把握工作重点即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执行调控经济。近年来,央行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从中可看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地位。要认识金融货币政策就要了解其目标问题,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有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这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但各国金融货币政策实践表明,很少有国家会把以上四大目标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金融货币政策的认识。
从理论上来说,金融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通常情况下,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是同向关系,就业人数多,经济增长就快;经济经济增长快,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同向关系中也有逆向关系的体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不一致的问题。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结合菲利普斯曲线,如果减少就业或者充分就业,就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会引发物价上涨;如果降低物价上涨率,就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会增高失业率。改革开放以来,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增长与价格水平间呈现出一致性关系。因此,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时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性,所以一般认为央行实施金融货币政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也可以侧重权衡突出重点,这两种方法可行性都不强,统筹兼顾是理想的模式,但可操作性差。而突出重点需要先选择出重点,如何选择又是一个问题,也没有可操作性。因此,世界各国金融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货币政策目标从多目标转向单一目标。如新西兰、日本、智利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经历了由经济增长转向稳定物价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曾有过激烈讨论,9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银行把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定为货币政策目标,即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优先地位。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强调了稳定价格目标的优先地位。2003年修改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了再次重申即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可见,币值稳定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金融货币政策的理论制定与实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说明人们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也说明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时存在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的差异,不管出现哪种情形,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金融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问题
经济增长与金融货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国实践证明,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增长要有适应的金融货币政策,金融货币政策要服务于经济发展。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非常有必要弄清楚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传统金融货币政策的缺陷
重新审视我国各个时期的货币政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金融货币政策自主性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行作为唯一的金融宏观调控者,管理着一切金融机关,应该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但央行在发行货币时缺乏独立性,宏观调控上也缺乏绝对的权威性。由此可见,金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政策一直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央行成为国家行使行政手段的部门,货币政策则成为一种国家管理经济的行政手段,丧失了其原本应该作为的经济调控手段。这样央行的金融货币政策受到来自政府及企业的层层压力与制约,央行并没有真正掌握金融货币政策的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弱化,很难根据经济的运行情况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反而被经济所左右,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如货币政策目标不统一,有时太注重局部利益,一心想通过发展生产、赶速度等来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这与稳定物价的目标不相符;货币政策目标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缺乏配合,手段与目标相冲突;货币政策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影响不大,两者缺乏质与量上的比例关系,这使得货币政策很难正确实施。
(二)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有调控作用,要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如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利率、汇率等进行,从而实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增长经济等目标。现阶段,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如果不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金融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不利局面。首先央行职能独立化。一直以来央行调控能力弱主要因为央行缺乏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市场经济环境下,要使央行独立最理想的办法就是独立于政府,货币政策由央行制定,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现阶段,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增加,央行的调控能力有所增强,应对各种经济危机时都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其次采用适度松动的金融货币政策。目前,我国金融形势已基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路子,这种形势下紧缩货币,就会使货币政策失去应有的政策供销,国民经济也难以正常运行。因此,要适度放宽紧缩的金融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充分发挥货币的内在调解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但放松货币政策绝不是膨胀政策,货币供应量一定要结合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不能抛开经济发展来随意扩大。所以,要增加货币供应量,相应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平衡财政收支。如果财政失去平衡出现赤字,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弥补如增加税收或发行债券等,这样能防止过度膨胀;同时还要实现信贷收支平衡,确保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避免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想脱离。最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经济快速发展时,要改革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完善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政策等控制、调解货币供应量,根据市场确定货币信用的分配问题。如立足于原有存款准备金政策,谋求多档次发展。专业银行以后不需承担政策性业务,是真正的商业银行,央行根据国家赋予的权利,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向央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对不同的金融机构或地区实行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以便因地制宜改变货币政策,从而调解社会货币供应量。
由此可见,金融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根据经济发展适当进行调整。
四、金融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货币政策在履行职能、实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限制与挑战,这里主要关注当前金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遇到的挑战,如资产价格波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的加深,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81-1993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2005汇率并轨时期;2005至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时期。汇率与货币政策有着紧密联系,汇率变化能影响宏观调控结果,因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会对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挑战。首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要围绕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展开。汇率制度为汇率水平确定提供制度支持,汇率制度不分好坏,但是汇率水平的高低有好坏之分,目前,学术界对汇率水平高低带来的效果有着不同的争议。因此,确定均衡汇率水平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局关注的宏观问题。汇率制度决定汇率水平,但是汇率制度进行调整时是围绕汇率水平进行的。如果汇率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汇率制度就会进行调整。其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会涉及到改革的方向、内容、速度等方面。所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货币政策的挑战是复杂的。
(二)资产价格波动
首先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央行的货币政策没有涉及到资产价格波动问题。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资本市场获得了迅猛发展,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如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主要国家经济体,其主要原因在于受房地产价格长达多年上涨后出现的持续性下跌,从而引发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资产价格波动对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挑战。其次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国经济的宏观特点,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目标中寻找平衡,一般来说,经济稳定时,央行注重稳定物价;经济发生危机时,央行多关注经济增长。目前,物价变动的衡量指数包括消费物价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等,消费物价指数的频率高,容易被接受,但不能全面反应社会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等。其实,不管是消费价格指数或核心通货膨胀率等,都不能体现出资产价格波动情况。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函,房地产、股票已于个人财产有着一定的关系,资产价格变动会给投资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将资产价格波动作为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很难将这几种指标融为一体,也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资产价格波动会对货币政策带来挑战。
(三)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货币国际化与货币政策关系。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随着货币的国际化发生变化,一方面外部宏观环境会影响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对内外部经济同时产生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会对货币政策带来挑战。
不管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还是资产价格波动都会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对金融货币政策带来挑战。一般来说,经济运行中,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会经常出现不平衡现象,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影响社会经济运行中供给量源头与最终决定因素的变动,所以要控制住货币供给量,抑制通货膨胀,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资产价格波动、人民币国际化等都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 龚方乐,应宜逊,关于货币政策若干问题的思考,金融研究,2000(11)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要求;宏观经济;重要作用
1 财务管理的目标
广大的企业利用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推动企业的进步发展的,这是广大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不管企业进行什么样的营运活动,企业基本上全是大力的围绕财务管理的工作进行的。国家利用统计,分析企业的大致数据信息就可以利用财务管理工作辨别现在企业所处的经济形势,让应该进行的宏观调控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它现实的作用和效果,而且也可以决定怎样行之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助力企业全面平稳的发展。
2 财务管理工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的财务管理帮助和保证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制定,监督企业以最佳的状态去服务社会的经济发展。因为一个企业,它最本质的目标就是盈利,企业通常都是以自身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收益的一类经济组织。这样的性质也在本质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的。而对企业自己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是存在于企业管理的每个部门里,并且它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为企业自己的生存保证需要的全部资金,如果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入不敷出,很大的可能就是该企业不能在它的经营的活动中取得相应的利益,让企业不再继续的生存,得不到任何的发展。所以,怎样让企业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目标。财务管理是所有企业在管理工作的活动最有效的方式,使用它的会计核算系统可以助力企业的负责人精准的和及时的发现企业在全部的活动中与经营的活动中的实际情况。企业的运营情况通常会在某些层面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负责人需要对优化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态度上需要重视起来,让这个工作以最佳的状态去服务中国的经济发展。
(2)财务管理的数据和信息,它的综合性应该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要达到和满足社会上对财务管理数据的要求。当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变得完善了,所以在同一时间的财务管理的信息服务对象在范围上也渐渐的扩大了,而且趋势是非常的明显。财务管理的数据和信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管理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诸如综合性比较高的特点,它为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提供了非常准确的参考信息。企业的负责人利用财务的管理工作可以取得及时有价值的财务数据和信息。债权人使用财务管理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可以迅速的判断投资风险的高低,这样可以保护投资人自己的利益。通过效果显著的财务管理工作系统可以很好的为税务政府部门提供财务的信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呈现稳定性,促进其快速的发展。
(3)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企业的营运风险通俗的来讲就是财务上的风险,所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显得比较的重要和迫切了,它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准持续的提高是保证中国经济稳定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方法和方式。企业应该优先从财政的方面开始降低成本,例如需要满足国家的各种税收的优惠政策,借此降低企业的纳税金额;还有就是要使用借贷还有负债的合理性降低企业的成本等等,这样就可以增加广大企业的利润。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的管理,这是需要广大的企业负责人要认清和记住的事实。不管企业进行的是什么样的市场战略,它的每项决定出现的结果最后全部都会集中的反映到财务的成果中来,因此企业一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必须要自始至终的坚持把财务管理当作企业管理的优先内容,大力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水准。企业需要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相关经济数据和社会的趋势进行改变,利用稳定的投资策略,大力的提升企业自己的管理水准,迎接更大的挑战。
(4)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积极的推动效果。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里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运用经济职能进行调控市场经济的时候会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做出比较科学和合理的论证和判断,并且会明确市场经济今后的大致趋势,让每个企业都可以及时的改变战略的发展目标,好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的效益还有国家的财政稳定。市场经济受企业经营情况好坏的制约,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管理中或是市场经济里都是处在中心的地位,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财务的管理数据和信息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这对企业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广大的企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要创造性的发展企业财务的管理模式,适合社会经济的快速改革和进步,这样就可以提升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为人民和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欣.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木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月刊,1999.
[2]周桂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行政论坛,2001.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范文6
【关键词】宏观调控;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重点突出发展与民生两大主题,从而保障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改善民生必须以全面振兴东北为原则,而健全就业、收入分配、社区医疗、住房等机制,以及促进基本功服务均等化,使得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便是东北地区2013年经济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宏观调控下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缓中有忧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朝国家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几项经济指标均达到了较好水平,民生问题逐渐解决,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1.新产业、新技术迅速发展
2013年,东北地区高度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建设,顺利完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产业项目213项,总投资高达457亿元,切实促进了一些集团的大型铸锻件升级改造项目、北安天华风电设备公司的风电配套项目、哈尔滨红光锅炉总厂兆瓦级风电塔架及附件项目、哈尔滨华强电力电站设备公司的汽轮机部件制造项目等24个重点项目的。2013年,黑龙江电力公司投入资金645万元用于建设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基础平台,促进东北地区网络运行体系构建的电网建设进程。
2.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
2013年东北地区基础构建产业大集聚、开放式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商贸市场和生态园林等等城市化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各个城市建设,促进老工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2013年东北地区水利投资157.5亿元,占全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11.2%。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解决了1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15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和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
3.东北地区财政堪忧
对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发改委称,“东部地区转型升级起步早、步伐快,服务业、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且经济增速稳中略升,为全国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中西部地区也有许多地方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对经济企稳形成了一定支撑。”
相较而言,东北地区的成绩更让人担忧。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和财政收入等三组数据中,东北地区均不太理想。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增长22%,但增速同比大幅回落6.1个百分点。从财政收入看,东北地区增长8.6%,比西部低了近11个百分点,比东部低了近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放缓13.4个百分点。
4.工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根据有关权威数据统计得知,2013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农业再获丰收,2013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300亿斤以上,比2012年增产145亿斤。
二、东北地区2014年经济展望
1.2014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环境
2014年我国政府依然采取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控制物价上涨列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作,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大力促进有关农产品发展,同时将坚持和加强节能减排标准列为宏观调控的关键。
我国宏观政策整体上有助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提高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将继续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只有在宏观经济调控下,东北地区资源消耗逐渐下降、产业结构、投资方向都会出现转变,这无疑是为东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经济差距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2.工业发展预期良好
当前,东北地区依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依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4年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将会逐渐好转,考虑到2014年国家力度更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制约有些行业投资过热、国内外需求逐渐下降、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等不利因素,全面分析,预测2014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效益将达到4.5亿元,辽、吉、黑工业增速分别为17%、23%和18%左右。
3.产业化逐渐升级
东北地区在宏观调控下产业逐渐升级,逐渐形成战略型新型产业布局,例如长春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时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变,2014年在“资源城市”建成之后,将逐步提高金融、文化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比例。同时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转型,培养出新的经济发展力量。
从总体上看,虽然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减缓,但是总体趋势较好,为2014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按照国际、国内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分析并根据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计算,初步测算,2014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5400亿元,辽、吉、黑GDP增速分别为22%、24%和28%左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