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外阅读的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外阅读的心得

课外阅读的心得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的学习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也对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高中学生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新课标下开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高中英语学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综合阅读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语言解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等,并对高中英语阅读量进行了量化,六级累计18万词,七级累计23万词,八级累计30万词,高中英语课本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英语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目前超过60%以上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少,目前的课外阅读活动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这就需要增加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时间。再者,高三学生面临紧张的高考复习,难以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阅读材料的选择

1.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多样性

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题材的多样性,不能只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要囊括自然和社会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等,还要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小说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增加词汇量还是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材料。

2.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具备发展性

课外阅读活动是为了弥补教材阅读的不足,从而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因此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让学生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能够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创新能力。

3.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包括多种资料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包括多种资料,如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教辅资料;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的报纸;趣味性和知识性极强的杂志;能够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英文小说;语言丰富的国外教学资料等。

三、高中英语课外活动开展的指导

1.注重阅读方法

第一,为达到不同的效果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选取不同的阅读材料,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可选择生词率较低的素材;为了增加语法词汇量,要选择较难的阅读材料。第二,可采用两遍阅读法,第一遍快速阅读抓文章大意,第二遍深入阅读,做好阅读笔记,进行重点词汇和语法的摘抄。第三,阅读时要与思考相结合,并进行不断的总结,并提高自学能力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并且在阅读之后要及时的进行写作训练,使学到的知识能够及时掌握和运用。

2.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主要包括提纲、摘抄和心得,列提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摘抄主要包括精彩的语句、格言等,要学生学会对摘抄进行分类;读书心得主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导读

教师可以指定一些阅读版块,开展定期阅读或者固定地方进行阅读,可以开展著名英语作品的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如在学习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关于Africa的文章去了解非洲的状况,然后去进行全班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非洲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4.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

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能够弥补学生阅读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益处。如在学习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然后去阅读关于《圣经》的英语作品,也可以把阅读资料中的内容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对阅读资料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建立阅读评价机制

高中学生要对自己的阅读水平有所了解,并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计划进行评价,对阅读任务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完成不佳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以激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总结: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这能够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素养。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要注重阅读材料的选取,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国兴,黎振海.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2)

[2]黄志萍.新课程下拓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3]张怡辉.有效指导高中英语课外阅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11)

[4]孙亚利.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心得[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3)

课外阅读的心得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立体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集声、影、文、图为一体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习活动在生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进行,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巧妙地融入小学课外阅读的指导中,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教师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同时使阅读课的容量无限增加,阅读的层面更深入,获取的信息更加“立体化”,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内容“立体化”

(一)提供背景资料,增加阅读主题的“厚度”。

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根据阅读主题进行分类查询,如故事简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人物分析、书籍评价等方面,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借助网络的信息功能,搜寻到丰富的原始资料扩充课文所不及之处,自然加深了阅读内容的厚度。

(二)开展相关阅读,改变阅读的“高度”。

利用网络功能,与学生们一起上网搜索课本中介绍的作家的简介,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认识他们的其他作品,进行相关的阅读。

(三)围绕阅读主题,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外,还应常常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增加阅读量。特别是围绕阅读主题,进行主题阅读,如:感恩专题、环保专题等。让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介绍的几个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系列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形式“立体化”

(一)从文本阅读转向超文本的阅读。

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通过听觉感受,感悟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外阅读中有很多篇目都是名家名作,枯燥无味的文字常常令小学生望而却步,我们便利用小学生喜欢卡通片和动画的特点,下载根据文章内容制作的生动有趣的课件,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然后再进行阅读指导,看课件,听录音,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美,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增加视觉感知,吸引阅读注意力。

多种形式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培养情感及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多媒体形式的展示,能够使孩子更直观地获取对他们有益的知识,比起教师空口说白话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的交流“立体化”

(一)丰富阅读成果的展现形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方式,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读书笔记来起到监督学生阅读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的抄抄写写的方式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已经变成一种应付教师的作业,并无起到其应该有的效果。可是,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这样传统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因此,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阅读反馈中,我让学生们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对这样的方式都比较感兴趣。在做了相应的指导后,学生都能从书籍介绍、人物分析、片段赏析、阅读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制作阅读小报,电子小板、PPT展示等。通过学生们的阅读成果展示,不难发现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跟书籍有关的知识,对阅读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在阅读后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制作阅读成果,反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分享阅读资源,学会共享。

建立QQ群或阅读主题网站,通过设置师生共享的文件夹,将每位学生搜寻的资料,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大家可以方便地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阅读。

(三)交流阅读心得,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网络“在线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的均等机会,同时为同学间提供了一个交流观点看法的信息平台。特别是平时在课堂上羞于发言的同学,在网络的空间里也“大胆表白”,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言片语的“留言”真正体现真情实感,比起长篇大论的读后感更真实、更贴切。网络的交流还不受时空的限制开展交流、辩论,让思想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将多媒体信息和网络手段融入课外阅读之中,让信息技术成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良好桥梁,让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找寻到最宽阔的外延。但在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时要防止泛化,要恰当地把握使用的“度”:一是不能轻文本、重网络,一定不要丢了“语文味”;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防止学生沉溺网络。也只能这样,才能称得上“阅读”,也才能叫“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友斌.信息技术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2.何明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3.付裕. 浅析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途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12期

4.郭显炜.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年08期.

5.乐锋庄. 丰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J].教师.2010年16期.

课外阅读的心得范文3

一、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在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书海茫茫,中学生年纪小,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和鉴别能力较低,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地引导。

(一)根据特点,因势利导

一般来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有益读物。中学阶段,低年级阅读能力较低,可选择童话寓言、探险故事、优美散文等读物,以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内容激发学生激情,使学生从中学习深入浅出的语言、优美的文笔、清晰流畅的思路;高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的技能,社会兴趣发展起来了,可选择科普类、史地类、传记类读物,使学生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得到启示,学会分析、思考问题。

(二)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课外读物,力求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就介绍学生读《项链》;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就引导学生去读《水浒传》......这样通过横向拓宽,纵向引导,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三)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中学生必读的十二本名著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强化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世界》《窗外的小豆豆》等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播种美好的种子,激发他们心中善良勇敢的一面。

(四)紧跟潮流,与时俱进

作为当代中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才能胸怀远大、志存高远、继往开来。

(1)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强音的读物――报刊杂志。可推荐《读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中学生》《小小说选刊》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互相交换阅读。

(2)关注时尚需求。当《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改编影视剧热播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影视剧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当郁秀的《花季雨季》、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韩寒的《三重门》、J.K.罗琳的《哈利.波特》等风靡校园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阅读,并进行讨论。这种时尚应该成为教师拓展课外阅读及指导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

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阅读方法

速读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知识,扩大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人从浩瀚的资料中筛选出相关的篇目或章节,有信息检索作用,更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运用直读、跳读、捕捉“路标”等方法,快速阅读,把握主要内容。细读就是细致地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透视的思想感情、复杂的社会现象、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最好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动笔。具体做法:(1)制卡片。将文章中精彩语段、重点词句摘抄,分类整理,便于查问。(2)列提纲。记述故事大概内容或文章主要意思。(3)作批注。用不同符号对内容、词句、艺术特色等方面理解、体会、质疑、引申联想等。(4)写心得。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研究,一定会从中发现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成书面文字,哪怕是一段,都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挑战意识。

课外阅读的心得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83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作为语文课的延伸,它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提升他们的文学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操。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灵和作者的思想或多或少会发生碰撞,学生的思想意识于潜移默化中便受到影响,得以深化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课外阅读却由于应试诸方面的原因而被搁置浅滩,于是大多数学生只能私下里偷偷摸摸地看,而且课外读物的质量也良莠不齐。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怎样开展课外阅读,以期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体现出阅读的有效价值。

一、淡化功利阅读,重返经典阅读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融会的时代,卡通漫画、科幻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和流行杂志之类内容与质量都良莠不齐的读物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且大部分学生已经被不良读物市场“抢走”,这种感性化、低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外时间。功利性阅读已使我们陷入了阅读危机,读书的工具性急剧增强带来了这种危机,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终极价值的衰落。在中学生这里,功利性阅读的需要大致和放松与应试两方面相关联。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辛苦,压力过大,需要通过翻阅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因为课本中陈旧的内容、无聊的说教而沉迷于能带给他们强烈感官刺激的低俗读物中而不能自拔。为应试而读的工具性阅读也占有了一部分市场。许多学校和家长把作文辅导类用书当作学生的首选读物,以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所帮助,便用铺天盖地的作文辅导类书籍包围了学生,而大多学生却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不知变通。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

不可否认,功利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毕竟经典阅读才始终是我们接引文明脉络、确认文化身份的自觉途径。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一些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因为它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当前人类精神的直接载体。经典不仅有生命,而且生命力更旺盛,它经得起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诠释和理解。经典是读不完的,常读常新,它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更为久远的历史生活中去。因为有流传、辗转的历史过程,所以经典能够形成一种持久的习惯与气势,即所谓传统,因而具有强劲的话语力量。阅读经典等于积极主动地接引传统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浓厚醇香,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新课标中不但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而且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余地。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历程和配套教材制定一个阅读经典作品的计划,提供一些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的、颇具价值的书目。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很多经典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已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很难读得懂。因此,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或课外时间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以期知人论世,为学生阅读经典、赏析精彩章节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引领学生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感受、品味而健康成长。

二、激发兴趣阅读,增强意志阅读

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阅读。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阅读量的大小,又与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成正比。读不懂,就是阅读能力低。培养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是相关联的,真正的兴趣取决于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毕竟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相对于小学生而言,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阅读活动也更多地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极少顾及甚或置之不理。但是,仅凭兴趣进行的阅读是难以持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况且新课标所规定的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非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量,学生若不下一番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保持高度的阅读自觉性,依靠坚强的意志来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此看来,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力的磨练,促使他们保持积极的阅读兴趣,以增强阅读意志力。

培养阅读意志,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运作中,教师不妨将阅读任务按时间段分解开来,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力的培养。阅读过程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继续前进。比如定期举行读书节、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用成功的体验来弥补过程的辛劳,以增强阅读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希望每一位教师都不要吝惜鼓励性的语言,学生每有一点可喜的收获时,我们都要给予肯定,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并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互促作用。

三、变轨单一阅读,走向师生共读

当前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鉴赏素养、广博的阅读储备和敏锐深邃的是非判断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以增长历史阅历,加深文化积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养。且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起自己的课堂,体验到学生阅读的甘苦,进而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架起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也须关注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状况。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书目,教师宜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视野也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也要关注当代作品,以便及时为学生推荐新的优秀读物;不仅要细心阅读原著,还要认真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和背景材料,以便提高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所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两者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差别的。因此,师生要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加深师生间的感情,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大亮点――生生对话。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化,从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的促进者转化,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走出被迫地呆板地接受知识的境地,充分活动起来。而于课外阅读这一节,鉴于学生各自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且学生之间拥有共同语言,交流阻碍亦相对较小,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相互之间自主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悟,然后相互评价体会和感悟的价值所在并写成一份文字性总结。这样的“生生对话”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阅读和鉴赏水平就能渐渐得以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将会得以深化。第三是共同营造“阅读文化”。文化熏陶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师生共同营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外阅读的心得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48-01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就要使学生广泛的阅读,不能只满足于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课外也可以广泛的阅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认识的误区

1、课外阅读是看闲书

有部分家长和老师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感觉课外阅读就是在看闲书,家长和老师希望孩子珍惜每分每秒,将所有的时间都运用到背诵和听写字词上面,认为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家长和老师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区,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为考试而读课外读物

目前,虽然有部分家长和教师认识到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仅靠课内的阅读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但是在课外阅读指导中仍然存在误区,将语文课外阅读功利化、神圣化,片面的将其定位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其中功利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将课外阅读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而忽视了在学生思想认识方面课外读物所发挥的作用。

3、作业形式的课外阅读更有效

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明确规定每天的阅读时间,并根据阅读内容布置了作业,还要求学生们摘抄阅读内容中的词语,至少每周要检查一次。这样长期发展下去,语文课外阅读变为了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对课外读物的新鲜感和关注度,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降低,主动阅读的动力也随之降低。

4、作文书为课外阅读主要材料

很多家长了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课外阅读材料主要为学生选择作文书,针对优秀的文章要求学生直接背诵,或者摘抄其中的语段。这样的做法在家长看来是对的,但实际上却摧毁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逐渐的使孩子产生了逆反的心理,课外阅读敷衍了事,严重的拒而不读。而课外阅读的实质是指学生通过阅读领会阅读内容的思想,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阅读,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没有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力,这无疑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最大误区。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1、教师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分层指导

(1)学生阅读能力分层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读懂简单的故事,并能够明白阅读内容中的道理;第二层是指学生本身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已经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语言积累丰富且涉猎知识广博;第三层是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学生存在阅读障碍,阅读内容中有很多生字,需要帮助才能够顺利完成简短篇幅的阅读。

(2)不同层次学生互相指导

第一层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这类学生的识字量正在稳步的提高,童话故事和简单的小故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对新鲜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课外阅读资料非常多,要使学生篇篇精读并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的,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取略读的方法阅读,抓住目录中的关键词,通过一遍阅读能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并将精度穿插到略读方法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和语句学生可以反复阅读,欣赏和品味阅读内容。

第二层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阅读能力处在高水平。教师在引导这类学生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型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精读法,遇到生字时运用字典进行识别,反复推敲文字,细细品味文章内涵。建议学生摘抄一些阅读内容中的典故、名言警句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进而更好的应用到自己写作内容中。

第三层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前两层学生相比较差,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可以采取以身范读、借听诱读的方法,使学生慢慢的受到感染和熏陶,因为这类学生听故事是没有任何负担的,所以教师可以读故事给学生听,在读到精彩的内容时停止,学生的好奇心便会促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资源,如西游记,要求学生们先观看影视作品,待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大概了解后,再让学生们去阅读文本,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阻力。

2、家长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的心得范文6

一、选书、购书

选择的书籍由师生共同确定,选书的前提是教师自己应该有比较大的阅读量,有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

1.选择的书籍要尽可能照顾全班学生的阅读趣味。

2.选择的书籍要有合适的讨论话题。

3.选择的书籍要分低、中、高三个层次。

4.选择书籍应尽量从新课标推荐的书目范围中选取。

书籍选定后,学校图书馆统一购买一个班的量,班与班循环使用。

二、导读

学生开始阅读前,教师要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给予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 讲述与大声朗读相结合

两种方式结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即了解内容情节,又对语言风格等有所感知,更能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读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2.用多种方式带动积极参与

A猜测推想。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可以看目录后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来猜一猜故事内容,可以根据封面、插图猜测或想象人物遭遇经历,可以讲到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推测后面的故事等等。

B设置悬念。教师在讲述与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C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典型片段。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章节与片段,让学生自主阅读。

三、阅读

学生的阅读应放在课外,但它不是学生课外的自由阅读,更不是放任不管,教师对阅读时间和阅读要求,要有一个明确规定,每天都要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展和阅读效果,并及时总结。阅读前,教师可以指导一些方法,也可以设计一些阅读记录表让学生填写或布置他们提一两个问题,切忌要求过于繁琐,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为了使学生在课外真正阅读起来,教师要带头阅读,身先士卒,做学生的楷模,以便讨论时,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促进者”“首席”的作用;建立学生书友队,书友队应由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组成,互相监督,“捆绑”进行。在家,要征得监护人的支持,教师可通过家长会,拖家长“下水”,也就是让家长也爱上阅读。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

四、讨论

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先生把读书会提问原则,概括为“五少五多”:“少提小问题,多提大问题;少提事实性问题,多提诠释性问题;少提认同性问题,多提批判性问题;少提简单陈述性问题,多提创意思考的问题;少提封闭性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阅读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应该注意的。

1.设计好讨论话题

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是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

(1)话题要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意味世界。

(2)话题应能与学生认知发生冲突。

当所选择的话题与学生的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的时候,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最为高涨。

(3)话题应能连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

(4)话题要符合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

2.把讨论引向深入

把读书引向深入,才是读书会的真正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具备追问、点拨、归纳、评价、鼓励、调控等方面的本领。

讨论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应该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对话。并逐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讨论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谋求问题得到解决。

五、延伸

我们不能把对一部作品讨论交流的结束当作活动的终止。相反,此时学生由于观点的碰撞、心得的交流,而获得了崭新认识的生长可能,其阅读体验正激发起新一轮高峰,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时机,顺势将阅读活动进一步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延伸。

延伸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无强迫性,力争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究欲、表现欲,使活动的过程成为快乐的享受,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得到培养。

一部作品的延伸活动应该尽量作多维度设计,以供不同喜好的学生选择。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意、设计,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延伸。

延伸活动的向度应该是多元的。

(1)艺术延伸。可以让学生用画作展示故事的内容与人物,为作品中的场景、人物设计造型,为作品配乐,设计台词表演片段等等。

(2)生活延伸。由作品阅读引申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可以作访问调查,也可作比较分析。

(3)自然延伸。由作品走进大自然的课堂或者进行实验以验证书中所述自然现象。

(4)文学延伸。可作续写、仿写,可读相关作品,如有兴趣,还可就该作品或作家进行专题研究。

(5)肢体延伸。特指以肢体活动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延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