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一些环境问题也逐步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居环境正在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污染,生态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为了避免这种态势的加剧,为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创设出适于城市、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园林绿化空间,实现城市、自然、环境、人群的和谐共存。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诸多因素与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有相联系的,比如说园林绿化具有地域性,因气候不同,南北园林具有的特点不同,一些管理方式和造成园林方式也不同。因此,可持续发展路线要根据各个城市的情况来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不能照搬,要根据城市本身具体情况来设计,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

二、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步调不一致

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看,目前仅为发达国家的1/10,甚至有很多城市还缺乏绿地系统。与国家规定的当前应达到的标准相比,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完全不达标,而城市植被覆盖率只有超过35%时才能具有改变气候的能力。从这点来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步伐很不一致,还无法从总体上满足城市对生态的需求。其次,我国绿地结构层次比较单一,为了追求空间结构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城市绿化树种往往比较单一,尤其全国大中城市近年来兴起的草坪热,就是绿地结构单一的典型表现。

(二)城市园林绿化比较盲目,绿化发展不平衡

城市园林绿化对外地树种盲目引进,重名贵品种、人工造景及重草情况严重,对一般品种、自然景观及树木则比较轻视。有些城市甚至不立足当地环境特点和城市规模与绿化布局,片而追求草坪与广场绿化建设的而积,违背城市绿化科学规律。另外,城市园林绿化无论是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还是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在发展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现象,且一些学校、医院等园林绿化意识淡薄,绿化而积较小。

(三)侵占绿地等现象频繁发生,管理水平不高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改造工程越来越多,大规模的工程导致大量成年树木被砍伐,同时使得一些城市原木规划的绿化被其他城市建设挪用,各种侵占绿地、破坏绿地的现象层出不穷。其次,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法制观念履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的被侵占、花草树木和景观、草坪等遭到破坏的现象明明是违法的却无人制止。这种现象凸显了3个问题,即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够健全、管理手段的滞后、管理水平低下,而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城市园林绿化应该尊重科学

要利用生物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生态型等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要建立城市园林绿化中尊重科学(应用科学的意识,为城市园林绿化创设出良好的空间,形成在意识上(工作上科学的认知,形成城市园林绿化的科学行为,更好地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城市园林的苗木基地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要有一定数量及高质量、多品种的苗木基地作为基础,基地建设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坚持稳步发展、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方针,走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生产低成本、高质量的苗木,同时,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苗圃的持续发展。

(三)合理进行绿地规划

一座城市的绿地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将一座城市的生态体系划分为宏观的生态建设以及微观局部的生态建设两个层次。对于宏观规划应该打通城区园林绿化景观与城市郊区的景观之间的藩篱实现整体的协同发展。首先应注重城区景观的生态型和观赏性在规划和设计上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城市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设计和配置;其次也应投入精力规划和建设城郊的景观不少研究和调查表明城郊往往是生态的脆弱区,只有实现了城郊的合理过度,才能真正使城市整体的园林发展具备可持续的属性。

对于微观层面的园林生态建设则应结合局部景观的生态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一方面营造出适于观赏的景致,另一方面则使之具备局部环境的生态调节功能,并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笔者结合自身的园林建设经验总结出微观层面的具体策略:1、首先应使城市局部拥有足够的绿地总量,这就需要城市在进行环境发展规划时能够将“大园林”的理念渗透进来,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掘城市现有的园林资源和自然景观,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城市在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质体现其地域性和独特性。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进行园林的布设河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诸如庭院、小型苗固、屋顶种植等。2、以多种形式的设计来丰富园林绿地的多样性增加空间的利用率。不少城市的人口密度偏大因此人均绿地面积并不大之后充分结合其具体的特点来发掘其优势,以多样性的设计来适应具体的环境空间才能提升园林的设计品位体现其生态效应。

(四)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多元化生态节约型园林

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节地型园林,在改善小气候环境、缓解人地矛盾、能源与资源得到节约等方面发挥作用,我国园林绿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为多元化生态节约型园林。为此,墙面绿化、屋顶花园、立体绿化、垂直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应大力提倡,做到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科学规划,使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园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五)加大宣传力度

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要工作,有助于缓解人口与空间、资源与环境等紧张的局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建设就必须从保障资源循环发展做起。为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必须加大节约型建设社会的宣传力度。建设人员在设计、规划城市园林绿地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与建设城市绿地,注重植被的自然生长,尽量避免出现与自然规律不符的绿地建设。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以公共绿地建设为主,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实现集美观、实用、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六)创新建设思路,注重综合效益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是植物,因此选取合适的植物与规划方案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挑选植物材料时,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特性、成本等问题,尽量选择乔木植物,其成本比较低,适应性高,适合大部分地区栽种。如果条件许可,可采用栽种复层种植的形式,使绿地生态效益得到提升,为城市增添更多的绿意。充分利用城市与农村的中间地带,减少城市绿化建设的养护成本,而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中,更要重视建筑的节能性,尽量选择可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还可从施工技术上做起,从多方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度。城市公共园林绿地建设可使用节水微喷灌技术,增加植物的需水量,有利于减少绿化用水,相应的绿化技术也应做出改变,可从园林设施相关的工作开始,提高园林设施的利用率。

结束语

城市环境对人们的至关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城市园林绿化,针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将城市园林绿化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原则,开发园林绿化新技术;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才能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洪亘伟.我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的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1:349-353.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进程;计算机硬件学科;工业化产业;持续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Continuou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Hardware Disciplines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Gong Kun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Guangzhou510507,China)

Abstract:At present,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also in constant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uter hardware disciplines to join the ranks of its development,and has long adher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concept.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n analyze the main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computer hardware innovation,adhere to the last clear exposi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computer hardware,the positive measures taken by the continuing inno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cesses;Discipline of computer hardware;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y;Continuous innovation

一、信息化进程的概况

信息化的概念主要产生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它主要开始应用在财税的信息方面,国家财政部和国税总局根据工作实际, 已经构建和完善了政府财政(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即“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我国的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来,财税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了电子财税,整体化,以“集中收支”和税友征管软件为核心,以大型数据库为基础,电子化科学管理,更高效,推动信息化时代的新的篇章。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硬件学科已经不断的更新换代,并融合到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硬件也在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更多的便利。

从图表1中我们能看到计算机硬件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为计算机硬件学科的持续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应有动力。

图标1:计算机硬件学科的发展趋势

二、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一)创新发展原则

创新发展是转型升级新动力。要学会对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学习,要坚持计算机硬件学科创新的发展原则,以创新发展来促进计算机硬件的学科建设、为计算机的学科建设的提供更好的创新的原则和理念。

(二)低碳发展原则

低碳发展是构建工业化产业发展的必备因素。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低碳发展原则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硬件的学科建设发展也会不断的推进,逐渐完成低消耗、可循环、可持续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历程,保证信息化高速发展进程中的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持续发展的步伐。

(三)智能发展原则

智能发展是现代企业生产的新体系。如何把智能发展原则更好的贯彻到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中,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加强智能化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智能保证。计算机硬件的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智能发展原则。

(四)和谐发展原则

和谐发展是推动计算机硬件建设的有利环境。要认真的发展企业的引导作用,指引企业将计算机硬件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的发挥和调动方方面面的作用,保证和谐原则的落实。提高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硬件建设发展的步伐。

三、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长期发展的措施

(一)推进创新“两化”深度融合

推进创新“两化”深度融合是坚持自主创新长期发展的措施之一,要建立创新“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企业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合理的对企业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升级,坚持中央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完善企业计算机硬件的领导机构,构建和谐的有效的企业计算机硬件学科机制。不断地鼓励国家的各个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硬件机制的合理的创建,要不间断地指引国家的各个企事业单位,根据自己地区的特殊情况确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完善。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创新“两化”深度融合。坚持自主创新长期发展,就要推进创新“两化”深度融合,才能更好的加快计算机硬件建设明天发展的历程。

(二)开展典型示范工作

开展典型示范工作是计算机硬件学科坚持自主创新长期发展的措施之二。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开展典型示范工作。特别是发展生产业和促进计算机硬件学科的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示范发展的路线。组织开展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题的活动,大力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通过媒体、网上展示和博览会等形式扩大推广计算机硬件学科的范围和深度。

(三)完善计算机硬件学科体系

完善计算机硬件学科体系是坚持自主创新长期发展的措施之三。要积极的组织,行业的计算机硬件学科培训和发展计算机硬件学科的规划和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实施、系统运维和专业培训为一体的计算机硬件学科创新发展体系。发展和完善一批面向工业行业的低成本、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平台。组织实施企业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提升行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中的解决方案。开展“两化”融合带动国产硬件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长期发展,就要完善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体系,才能更好的加快计算机硬件建设信息服务的健全发展。

(四)培养创新性人才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持续自主创新的必要前提。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人才,在现代计算机普遍高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有些企业提出了人才培训的措施,不断的培养创新性人才,使其为企业的经济有新的发展。科学修订信息领域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积极推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高技能人才选拔工作。鼓励开展信息技术联合创新、应用示范、人才培训和评估认证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相关组织和企业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五)强化信息化和生产业的融合

强化信息化和生产业的融合,就要建立实用、高效的计算机硬件学科数据库等公共服务项目,提高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平台。鼓励企业工业化生产的规划发展,企业要加对工业化生产的引导。推动计算机硬件的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合理的整合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资源,完善信息化和生产的融合,不断的发展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保证信息化市场的为计算机硬件设备发展中提供更多信息技术来源。强化信息化和生产业的融合也会为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持续自主创新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援。

(六)推动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发展

推动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是信息化进程中的持续自主创新的主要任务。强化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规划方案,提高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中的培训,其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完善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发展。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持续自主创新的服务功能相对落后,要明确对其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大力支持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在服务领域的技术的广泛运用,以此同时,要规范信息化领域服务的招投标行为,为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持续自主创新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七)不断强化物联网的使用

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是计算硬件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积极面向新的国际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断的需求、不断地为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发展平台。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工业化发展、物流事业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物联设置、智能技术、传感器等其他的应用系统的研究以及其产业化。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为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持续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四、总结

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持续自主创新,我们以工业的信息化发展为例,提出了创新“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组织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工作、加快发展和完善行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加强信息化与生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信息化与生产业融合、加快和规范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等七个方面的措施。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创新能力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必备的基础素质。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要重点对人才的培养建立计算机学科建设,只有具备了一流的学科水平,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才能促进相关学科的科学技术水平的研究;为了计算机学科建设在信息化进程中创新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认真的遵守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原则,就必须采取坚持自主创新长期发展的措施,才能更好的为计算机硬件学科建设的不断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锋.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2]杨晔.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4

[3]曹宝亮.浅析计算机硬件日常维护和硬件发展[J].科技创新论坛,2011,02

[4]叶培松,陈宝明.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05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3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陈建国(1957-),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可持续建设研究,(E-mail)。

摘要: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文章针对国内高校课程体系逻辑结构不清,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以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层面,以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以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为扩展线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工程管理;核心知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41-05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素质的核心, 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素。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优化课程体系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铸造办学特色以及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众多院校的探索和努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挑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胡文发(2007)认为,国内工程管理专业长期沿用计划体制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缺乏创新[2]。金长宏(2005)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编写等方面有待改进[3]。杨建伟(2008)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4]。因此,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章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在对其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现有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自身办学条件和工程过程实际出发,探索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设计方法,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999年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体系(图1)[5]。

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所包含的专业方向较多,开设院校的专业背景也不相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6]。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定位缺乏核心特色。由于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既需要工程技术背景,又要求管理、经济等学科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普遍“杂而不精”。(2)课程体系的内容松散,结构生硬。部分课程类型设置、性质划分和学时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前后顺序衔接处理不当,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较多[7-8]。此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整合与完善,部分学校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偏低,实践环节构成不合理[9]。

通过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和国内外高校对比发现,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强,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存在知识点重复等问题。

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做好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分析与设计。

二、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10],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进行,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关键,国内学者对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从战略层面,刘降斌和李丞北(2010)认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由理论到实践的复杂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功能;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素质课程;注重统合思维培养,设置课题中心课程;确立国际意识,开设国际性课程[11]。徐幼林(2008)、郑力(2008)提出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柔性化设计思想,认为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应该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教学安排上应弹性化[12-13]。胡弼成(2007)则总结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呈现的三种形态:树状形态、板块形态和球体形态,为高校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参考[14]。

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模式由美国著名课程与教育专家格兰特提出,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应用技能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分为:确定能力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具体的实施[15]。该理论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广泛应用[16]。

ACCP是印度Aptech公司推出的培养软件人才的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突出项目经验积累[17]。王庭之(2010)基于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课程理念,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为主线,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新模式[18]。倪贵林(2011)利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19]。“订单式”是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孙根年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系统结构模式,论述了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思路[20]。

图2 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和方法共同点在于从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展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也必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但相比其他专业,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加庞杂。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还必须对众多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教学线,紧扣核心知识和能力展开,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开设课程及工程过程,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分析核心能力、课程逻辑关系和核心任务,形成专业教学线,然后分别研究每条教学线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及构建

考虑产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特征和实际条件,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专业方向和工作性质分为两部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题体系的核心主线,是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PM)教学核心线;扩展线1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线,即向前向后拓展至项目开发管理或设施管理(基于PM的DM或FM);扩展线2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课程族为基础,面向建筑业或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一) 核心主线:工程项目管理(PM)教学

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对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的任务也是最为复杂和繁重的。因此,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也是整个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以下从核心任务、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五方面探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核心任务方面,项目管理规划、计划和控制、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合同执行,以及项目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包括对设计工作的管理;采购阶段还包括工程的承发包管理;工程施工阶段还包括工程建设组织;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完成对项目的验收管理。

核心知识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施工方法与技术以及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等是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都应该具备和掌握的。另外,设计阶段还需要建筑设计方案比选与优化和设计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采购阶段还应掌握项目采购、工程合同管理、招投标法律规范和国际工程采购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施工阶段还要用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项目实施的“三控制三管理二协调”、技术经济等相关知识;工程验收和移交阶段还应掌握竣工档案管理、验收管理、项目后评价等的相关知识。

核心能力方面,项目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控制、设计与工程变更管理、技术经济分析、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贯彻、团队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建设手续管理等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应具备编制设计任务书和组织设计委托的能力;工程采购阶段还应具备工程承发包模式设计,合同文本设计以及招投标组织的能力;工程施工阶段还应具备进度计划的编制与控制、工程合同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的能力;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具备组织工程验收移交的能力。

对项目实施阶段各个环节的任务、知识,以及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针对性地设置以下课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法律制度,以提供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相关知识(图3)。

图3 项目管理教学核心主线

此外,针对各个课程教学环节,需要设置实践环节。工程实习、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计、大型项目建设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针对设计阶段的管理,还设置了测量实习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采购阶段还设置招投标课程设计和工程法律体制讲座,工程实施阶段还设置了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二) 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主线

扩展线1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BLM)教学主线,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基础上的扩展,即往前延伸的开发管理(DM)和往后延伸的设施管理(FM)课程体系,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包括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设项目前期的开发管理,或项目建成后运营阶段的设施管理工作(图4)。

图4 教学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主线

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体系和课程族的设计,是在项目管理课程族的基础上,增设开发管理课程族和设施管理课程族。建设工程项目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理念是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策划、项目评价和决策,设施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设施物业的运营、维护管理和增殖。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为可持续建设。开发管理的核心知识还有市场调研、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立项等,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还包括设施管理以及项目运营等。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能力包括可持续建设管理。开发管理的核心能力有市场定位与项目功能分析、项目策划、评估与决策方法应用、可行性研究组织、设施管理的核心能力是设施管理。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专业课包括可持续建设、建设环境管理、财务管理等;开发管理专业课程还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融资、工程经济学等;设施管理的专业课程有设施经营、物业管理、建筑维护维修(BS)等。

开发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调研、建筑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设施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物业管理方案课程设计等。

(三)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是工程项目管理线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线的扩展,是涉及建筑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筑业行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图5)。

建筑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行业管理、行政管理;核心知识包括建筑经济原理、产业组织、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等;核心能力包括行业组织与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经济、国际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研究、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实践环节可安排建筑行业管理讲座等。

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知识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包括建筑企业管理与经营。专业课则有建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会计大作业、企业管理讲座等。

城市建设管理核心任务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运营;核心知识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核心能力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专业课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土地利用与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城市建设管理的讲座等。

图5 教学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不论是按照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分类还是按照行业特征进行分类,这些课程都是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因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着眼于全局、全过程管理,所以,行业的宏观知识和战术层面的知识也不可缺乏,但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应该以此为努力的方向,有所侧重。

基于上述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族群的深入分析,可以构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四、结语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和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从顶层战略层面,以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以同济大学为例,构建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为基本结构的课程体系。但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随着学科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和改进,才能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四海.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29(5):77-82.

[2]胡文发, 祁予. 从课程体系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N].

[3]金长宏. 对加强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 基建优化, 2005(4):79-81.

[4]杨建伟, 姚传勤, 韩佳.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5):13-16.

[5]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钟昌宝.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3):89-94.

[7]陈威威, 龚德书.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J]. 宜宾学院学报, 2009,9(6):109-111.

[8]巩建闽. 谁来编制课程体系――地方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9(5):72-76.

[9]陈建国, 许凤.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19(1):89-94.

[10]项喜章, 付晓灵, 万文君, 等.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 交通高教研究, 2002(2):55-57.

[11]刘降斌, 李丞北.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探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0(2):65-67.

[12]徐幼林. 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J]. 中国林业教育, 2008,26(1):24-26.

[13]郑力. 基于柔性教育的大学课程体系的新设计[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7(5):92-95.

[14]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 大学教育科学, 2007(1):23-27.

[15]威金斯, 麦克泰.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16]陈志澜, 沈少来. “逆向设计”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J]. 职教论坛, 2009(22):32-34.

[17]范路桥, 朱小平, 吴教育, 等. 北大青鸟ACCP教育的特色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53-54, 56.

[18]王庭之. ACCP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设计[J]. 职教论坛, 2010(14):61-62, 64.

[19]倪贵林. “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的探索――以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1,13(3):62-64.

[20]孙根年.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22(2):86-90.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cor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CHEN Jianguo, LIU Deyin, LI Xiuming, ZENG D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高等院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摇篮,随着社会用人观传统的学历中心型向厚基础,多元化发展,在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尤其是跨入21世纪之后,社会对经济、管理综合性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处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教育部对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新要求,其中要求经济管理专业要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促进各学科通过实验环境实现无阻碍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既是实现教育创新体系工程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现状与问题

经管实验室的建设关乎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其是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学校的重视下,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前期相比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受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校之间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各个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经济实力强劲,有助于建立规模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室。有能力聘请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超的管理和教学人员,从而在管理和教学方面走在前列。而西部地区高校利用有限的资金建立的实验室设备落后,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尤其是目前,我国多数西部高校的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存在经费紧张、场地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后续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二,缺乏整体规划和清晰的功能定位。作为有别于传统实验室的新兴事物,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历史还很短,相关部门和学校对其缺乏认识,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育一直局限于课堂教学,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大部分高校在拟定实验室建设计划时,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和功能定位,导致建成后的实验室规模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或者超出了具体需求,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亟待加强。经管实验室的建设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个高校对此十分重视,也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普通高校一次投入几十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购买近百台电脑,配备几套模拟教学软件,便可建立一个可观的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却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有些高校耗资百万,在人才聘用上每年的支出还不到五万,这种重器物、轻人才的思想不利于经管实验室的有效利用,诸多实验室管理混乱,利用率低下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师资有密切联系。

第四,技术落后,实验项目有待创新。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基本完成了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而包括管理体系、应用软件、实验项目建设等方面还较为薄弱,软环境的建设是实验室后续建设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实验室软件更新缓慢,实验项目陈旧,难以有效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由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高校均可建立经济管理实验室,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却缺乏系统认识。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具有先进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学校所辖的经管类实验室向纵深取得了长远发展;而一般高校则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定位,导致其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二、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问题,各个高校均在研究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一方面苦练内功,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制定实验室阶段性的建设计划,实现准确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有计划、分批次投入经费,完善实验室建设,尤其是每一年制定人力资源招聘与管理计划,组织教师开展重点实验课程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发工作,推动实验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将面临一体化和平台化发展趋势:

第一,一体化发展趋势。未来高校经管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上将实现统筹化管理,通过实验课程体系与理论教学大纲的一体化,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在内容上的一致化发展,从而完善实验教学的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第二,平台化发展趋势。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在学校主管模式下,建立中心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业务归教务处集中管理,此模式有利于资源的跨专业全面有效利用,由文科实验中心按照教务处的安排,统一配置实验教学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管理、法学、商学等众多专业资源的共享,从而减少独立专业实验室的投入,节省下来的资源可用于软环境的建设。

三、结束语

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是高校推行创新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本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加上经济管理专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及组织机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寻找适合各个高校的发展之路,从而顺利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钱方明.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创新;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计算机教育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五个创新和五个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其中都起到了关键与核心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等能力普遍产生质疑。实质上,计算机专业主要研究计算机领域中具有共性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各种前沿性的计算机新应用,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仍然普遍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学生在毕业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方法,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探索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即没有体现各高校自己的背景、特色和优势。

本文针对目前这一现状,对兼具“创新型和特色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展开深入的研究,对教学体系中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设置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特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方面,应使主干课程更为明确,设置更为合理,特色更为鲜明。目前,从清华、北大一流大学到规模很小的一些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由于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和能力差别很大,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档次必然不同。但纵观我国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差不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各学校应针对自身的办学水平进行目标定位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形成自已的特色,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网络通信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应用价值的技术领域之一,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校长期为IT行业培养人才,在通信和网络应用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计算机专业自然依靠学校已有的通信优势资源,为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对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课程和课程群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并参考国际上IEEE-CS/ACM CC2004课程体系和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结合自身特色,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首先深入研究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精神实质,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引入课程体系中。为此,首先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首先从横向来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通识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群可设置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等;专业课程可设置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三个方向。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我们自然的将通信类课程融入到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来。

为了构建体系科学、内容优选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展了以创建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等课程群为目标的建设工作。通过调研、讨论,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研究课程群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不断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理顺课程关系,更新教学内容,精简教学时数,强化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使课程教学更具规范,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为达到网络通信类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融合和互相渗透,还增设了一系列选修叉课程,如软件中通信中的应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3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

高校应该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素养,以及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创新精神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的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培养出达到上述理想目标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必须从多层面、多环节来设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充分参与课程实验和实践,从而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问题求解能力以及综合科研能力。我们在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上,具体做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3.1课程教学与实验、设计环节的紧密结合

根据教学计划,全面制订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用以指导规范各项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执行和规范过程管理。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以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为主,兼顾专业课实验的需要,结合专业方向,注重专业原理,加强设计和综合实验。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训练及程序设计的训练并保证质量,通过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与主干课程密切相关的设计性或综合性课题。

在高年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理论创新与工程开发并重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强调基础理论的深化、专业知识的拓展,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科研素质。还从工作实践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了毕业设计对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针对近几年大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个阶段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毕业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从规范化管理、教学改革、工作质量评估等几个方面,提出将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得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透明,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目前,我们已经着手探索“团队式、协作型、规模化”毕业设计模式,让多名毕业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较大型的、面向实际应用的毕业设计课题。

3.2实验室和实验平台的持续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精心规划和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改革的思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把实验室建设成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计算机学院目前拥有由中央与地方共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以优良的硬件环境为基础,设立合理的实验课题,加强实验室软环境建设,提高实验管理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延长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计算机通信实验室除了提供基础实验条件以外,还能够提供接近真实网络环境的,代表通信网络先进技术的实验平台。通过真实的网络环境,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认识、了解和掌握网络设备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动手进行必要的网络设计、网络组建和网络应用的实验,从而让学生直观、全方位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备有多台计算机供学生进行拆卸和组装操作,使学生从“配件级”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故障快速诊断的方法,掌握多种操作系统及各类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将探索构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组装及维修网络虚拟实验环境。

我们还陆续构建和完善微型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综合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平台、嵌入式网络系统实验平台、单片机技术实验平台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综合实验平台等等。

通过在实验室和实验平台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便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拥有优势。

3.3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我们要求指导教师负责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训练,鼓励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同时计算机学院专门开辟大学生创新中心,免费提供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所需的实验实训场地和仪器设备,支持学生完成训练项目。

3.4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高水平科研项目

要培养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学生,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则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在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前提下,让其能够较深入地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中去,或是参与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作。

在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中构建了有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层次网状结构的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团队,即学生参与由较高学术和科研水平教授所领导的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研发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这些学者更贴近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和其他的青年学者、博士生、硕士生进行更为密切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获得更进一步指导,学以致用,而其未受约束的思维也常常能够展现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能因为其工作成果,尤其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5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

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得到增强。目前,相当比例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并多次获奖,近五年累计获奖100多项,其中有2007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05年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数模竞赛(ICM)一等奖、2005年RoboCup(足球机器人)美国公开赛亚军、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马洁的创新成果“多智能体自主对抗系统(足球机器人

世界杯锦标赛)”在2005年10月23日受到国务院总理同志和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3.6校企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在建立优良的校内实验、实践环境的同时,注重校外实践。学校与国家机关、IT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事业单位一起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保证实践时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具体到某一实践基地去进行生产实习。二要保证实践基地,使学生有固定的实践地点,我们与IT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签订协议保证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基地的选择,重点遴选若干技术力量雄厚、专业特征相符、适合大学生创新实习的友好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和科技研发伙伴。从提供实践基地场所的企业来说,去实习的学生,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人才选择机会。三要保证实习师资力量,在实习基地应保证有固定的老师指导学生实习,可聘请实习单位经验丰富之士为学生现身说法、现场讲授、现场演示。同时加强对本专业老师的实习培训,以便让其对学生的指导有的放矢。

4结束语

针对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一目标,本文对创新型特色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中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索。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育为示范,阐述了如何与本校在网络通信领域的行业背景进行有机的结合,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本文从多层面阐述了在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具体包括了课程教学与实验、设计环节的紧密结合、实验室和实验平台的持续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高水平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等相关措施。本文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相信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顶良. 高等教育心理学[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2] 夏俊丽. 行为主义学习观与教学[J]. 中外教育,2000(3).

[3] Jonassen, D.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REIGELUTH C M.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Vol. II) .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215-239.

[4] Savery J, Duffy T.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C]//W ILSON B G.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Englewood Cliff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5: 135-148.

[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学科教育,1998(3).

[6] 叶之红.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 教育研究,2007(6):37-42.

[7] 徐小龙,王汝传. 关于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对抗式教学法的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5,7(4):48-52.

[8] 徐小龙,孙力娟,季一木,等.高等教育系统中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结合的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62-67.

[9] 王永锋,何克抗, 王以宁. 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J]. 开放教育研究,2007,13(4):50-58.

[10] 房丹,危F. 助教博士生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9): 127-129.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n Computer Education Architecture with Innovative and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SUN Li-juan, XU Xiao-long, ZHANG Yun, CHEN Dan-wei

(College of Compu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03, China)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范文6

关键词: 本科教学 内部评估体系 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鉴定教学、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仅检测高校的日常教学质量,而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时调控,有效地指导高校的教学工作。

教育部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各级深刻认识到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性,意识到评建结合的必要性。但是,这项工作是外部评估,其评估的重点是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评估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专项评估,才能及时诊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外部评估和高校内部评估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内部、外部评估体系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合力。

一、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的意义

在外部教学评估的强有力推动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迎接外部评估的最基础环节,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科学的校内评估体系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真正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内部评估的实施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是高校主动处理好自主办学和自律办学关系的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内部评估对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社会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评估的过程强调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过程,了解高校深层次的教学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发现和解决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总结、反馈、促进作用。

3.内部评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监控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落实整改工作,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运动过程。教学的内外部条件,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都与人才质量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分析、确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2]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教学质量形成的要素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目标要素,又有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内容等客体要素;既有充当信息传递工具的媒体要素,又有保障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心理条件等环境要素。而这些要素最终必须统一集中到人这个主体要素上,没有教师和学生这一最直接、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不能构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多不过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与高校教学质量相关的基本要素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高水平的专业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支柱,是一所高校质量和特色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建设水平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水平。高等学校要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过程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评估,为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要素。在当前因扩招使生源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协调性要素,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协调,形成教学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指除人力资源外,教学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现代信息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新的保障方式的出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根据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思路,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六个模块的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构成校内教学评估的有机整体,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

1.研究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在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程序时,不仅要参照国家、江苏省的评估标准和其他高校内部评估的经验,更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该体系分为若干个子体系进行研究,做到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每个体系都有标准、程序、操作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

专业评估主要依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指标体系》,从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的现状。由学校统一安排和学院申报相结合,每年评估10-12个专业,四年一轮。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评估分两个阶段:自评和专家评审。每个专业自评时间为1个月左右,专家评估时间为5天左右,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统一制定。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专业的后续建设。

课程评估则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全校所有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校分批、分重点对各类课程进行评估,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顺序依次进行。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政类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估,其它课程将按照专业评估顺序,每个被评专业各抽取4门课程进行评估,四年为一轮。课程建设评估以课程组为单位,首先由被评估的课程负责人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再由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根据申报材料进行核实与验收(亦可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对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进行广泛听课。在评估结束后,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组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课程的后续建设,为今后评估提供依据,保持课程建设评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验教学评估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参照依据,从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师队伍、设备与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等方面检查实验室建设成效和实验教学质量。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对全校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四年一轮,每年度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各实验室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估3―4个教学实验室。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进行。在学校评估期间,将组织专家深入到各教学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走访、测试等形式进行深入考察,提出考察意见。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负责人,教学实验室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实验教学的后续建设。

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则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基础性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发展性素质进行重点评估,并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构成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循环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入学时的诊断性评价,学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学生毕业后的总结性评价。其中在校期间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素质的评价含素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可与试卷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结合在一起;发展性素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各项知识能力竞赛的参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及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

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分职能部门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和院(系)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两个部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既考查学校各部门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管理,又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教学管理评估主要集中在年终进行。教学管理的评估组由学校督导与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分批对学校教务工作和学院本身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组不仅要提供最后评估的总分,还必须出具具体的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依据教育部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总体目标、选题质量、指导教师队伍、管理过程、设计(论文)质量及毕业设计(论文)特色等方面考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管理水平。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主要根据专业评估的安排,首先,选择新办专业、学位点申报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估,综合考查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每年度的下半年学校聘请校内外专业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及管理环节的质量监控情况。

四、完善内部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1.成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

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评估程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权威的评估队伍也是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可信度的组织保证。学校根据专业现状,按照水利土木、资源环境、电气信息、管理经济、人文政法、机械动力、数学物理七大学科门类,拟组建七个相应类别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由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有关专家和本校有关领导、专家和校友组成。其职责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评估办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3]

2.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指标。

要尽量防止出现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院(系)搞形式主义,产生不正确的导向。评估指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尽量考虑院(系)的实际,不片面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实质性成绩,注重评估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3.要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反馈信息。

在指标体系设立和考核过程中,绝不能仅以院(系)自评信息为主,而要充分整合学校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人事处、信息中心、各院(系)及实验室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信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本科专业评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好、信息量大、更新简单、表达方式多样、可视化手段多等特点,将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分解到日常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实现专业评估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标。

4.要建立内部评估的长效机制。

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全局着眼,使院(系)评估作为一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质量工程。另外,还要长期坚持,不断推进迎评与整改,它们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前者,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必须将评估制度化,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最后还必须定期对院(系)进行必要的回访,重点督查院(系)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地促使院(系)对整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改变院(系)重评估轻整改的现实状况,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童玉玲.高校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2]刘邦奇.学校教解放学质量保证体系[M].北京:出版社,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