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精品课程也是汇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推动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教育革新的战略选择。在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后,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而培养了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整合了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并促进了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

1.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板,并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好的课程内容、教案、课件以及各高校颇有分量的教学录像等都放到网上,使各个学校的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不同学校、学科的教师利用网上精品课程资源,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推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广大师生欲从事精品课程的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结合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精品课程分布在不同专业,没有围绕精品专业建设来进行,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的结合力度不够。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

2.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的精品课程手段和工具是更新了,教学内涵仍然是陈旧的,致使不少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精品课程很注重课程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形式和内涵的和谐与交融。精品课程的内涵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伴随精品课程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组织形式也应该不断更新。

3.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合作与交流

不仅缺乏国内高校之间的校级合作,也缺乏国际化平台,具有国际水平的精品课程较少。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力争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精品课程。

四、对策

各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精品课程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略。每个专业要深入研究培养方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再根据这些核心知识技能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长远规划,明确建设步骤和实施方案

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首先,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有效利用策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3-0178-02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理论创新研究项目(985ZB0502)

作者简介:周文慧(1987-),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崔永鹏(1988-),男,甘肃积石山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

0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应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应该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而实际上却仅在申报期间得到关注,不少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精品课程只要申报成功就意味着工作结束,没有把精品课程建设当作一项长期性、日常性工作来开展,更没有把它当作课程教学的资源和工具来利用。当前国内有关精品课程应用的研究也比较多,内容以探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宏观策略研究为主。本文通过对国内精品课程应用现状的研究,结合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的精品课程网站展开研究,对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提供有效地、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以期对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1 精品课程应用现状

(1)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平台入口。当前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规模上已相当可观。如果没有统一的检索、管理平台,对于学习者来说,想查询某一门课程是否为精品课程或者想要检索某一门精品课程来学习比较困难,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推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集中展示平台,旨在提供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存储、检索、运营的共享服务,目前已经有2 000多所国内高校成为注册会员。但是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内容较多,导航也与常规网站有所差异,不便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2)精品课程的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不便于更广泛、更深入地共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对于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各类精品课程分类汇总,并提供检索服务,但是只有联盟用户才可以在网站中查看完整的课程内容,普通用户需要注册而且只能查看部分内容,对内容的下载设有权限限制,对课件的保密程度较高。2003-2010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 862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提供的本科精品课程共有14 231门,其中国家级的有2 582门,高职高专的精品课程共有5 842门,其中国家级1 041门。所列的精品课程资源以统一的页面风格展现,同时提供学校链接。但是不能保证学校链接上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中的课程内容有同步更新,更不能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网页面上的课程内容随着原链接网站的更新而更新。因此,如果网站中精品课程内容的可访问性不能得到保证,对于学习者的学习也会造成阻碍。

(3)精品课程网站中课程内容缺乏同步更新。对于能够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笔者发现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中内容都停留在申报之前,申报成功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更新。例如网站中的讨论组、留言板、课程案例、学生作品等都停留在申报前后。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师或者教师团队都是在校任教的教授,基于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来搭建网络课程平台,然后再在平台上传相应的课程内容。实际上已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每年依然会在学校开设实体课程,并且所讲授的内容会随着时展不断更新,教师的案例活动、学生的讨论主题、问题视角、思维发展、作品展现都在更新。但是教师却未将实体课程更新的内容及时上传至精品课程网站,导致网站中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 精品课程网站有效利用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以促进国家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使国家耗费了5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能够切实发挥作用,而不是被束之高阁。

(1)教师应将每学期精品课程实体课堂的的教学内容与精品课程网站中的内容对应起来,不断将实体课程中教学相关的课件、案例、任务、练习素材或增加的拓展资源等等补充至精品课程网站。

(2)精品课程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顺应网络时代学习需求,提倡混合式、非线性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在从事实体课程教授时,有意识将精品课程与课堂学习挂钩,让精品课程网站成为课程教学的工具,让学生在网上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并将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记录在网站上,这些类似电子档案袋的学习记录又可以转化为可供其他人学习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管理者应及时检查课程链接地址是否有效,保证链接能够正常访问。

(4)改善精品课程中网络资源的共享方式,由注册、登录、收费的复杂操作方式、只能在线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更改为真正的无障碍免费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精品课程的有效利用。

3 案例分析

本文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例展开分析。该课程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其网站中的教学内容都停留在2009年的状态,而此后该门课程的资源未进行过更新。但是2009年至今,主持该课程的教师每年都会在学校开设《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授课对象为全日制本科生和部分方向的研究生。在实体课程中,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活动都在不断更新。从之前的有线电视系统制作的视频案例到安卓系统的搭建,从汉语言远程可视化演示教学平台的设计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注册学习平台的设计,从信息技术学科网站建设到云资源与学习港结合的资源共享、存储方式,从E-learning到移动学习,这些都是远程教育随着时展而不断衍生出的新方式、新概念。在实体课程上教师将时展的新元素充分融入教学环节,但是在相应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并未同步更新,包括PPT课件、教学资源等。

与此同时,学生的个人作品、小组展示作品也在不断丰富。例如《安卓系统的搭建与学习支持服务设计》、《微视频的学习效果研究》等,都结合了当今的微学习和逐渐流行的安卓系统来展开研究。由此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依赖于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大家逐渐开始关注网络资源合理呈现。接受信息终端的微型化、学习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的非线性等领域。

《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实施方案模型

若能将《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的网络精品课程中内容与实体课堂对应起来,并进行更新修改,及时上传教学安排、教学课件、教学任务,丰富学生自学资源,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以课程讲授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并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个人作业、小组作品和课程论文等资源,则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资源,同时为后期的学习者借鉴学习。在丰富了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后,鼓励不同院校的学习者通过平台上的讨论交流板块进行学习交流,在保留传统的BBS,留言板等功能的基础上,提供在线的点对点和流。这样《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将更能满足学习者需求,成为真正的学习工具,为更多的学习者服务,同时形成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资源的利用与再生过程中提高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率。同理,之前建设的其它国家精品课程若能以《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借鉴,将从根本上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难题。

4 结束语

国家精品课程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这些丰富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使之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能完善共享平台的共享标准,提高资源的可访问性,保证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将更有助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学莹,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 梁林梅,桑新民,刘永贵,等.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推广特性及策略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1(4).

\[3\] 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J\].远程教育,2010(5).

\[4\] 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关键词:课程;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11-03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能力形成的着力点,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1 课程建设的定义

课程是指教育内容的进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建设指的是为了推进教学进程的实现所包含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分量的总和。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综合性的建设,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2 课程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要素的关联

探索和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外延及其相关要素的关联,是课程建设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先导,主要内容包括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及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理论和思想素质等,要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课程,首先要有一流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严谨治学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和质量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包括:教学思想的改革与建设,知识内容建设、教学水平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等内容的建设。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它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结合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建设。

(4)教学条件建设。它是课程建设重要保证,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施、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的开放性、先进性、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等建设。

(5)教学管理建设。它是课程建设的组织保证,包括:科学、规范、系统和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资料和教学激励机制等内容的建设。

3 我国国家层次课程建设的路径(近15年)

我国从2003年起开始精品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MOOC、微课 ”等过程,加上即将推出的“系列微课”,现在统一称之为“精品开放课程”,下面简单的介绍。

3.1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开展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开始于2003年,截止2010年底,教育部组织建设了3909门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985和211高校。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数量也达2万多门。

精品课程建设出现,对当时各高校的课程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对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精品课程建设离当初的想法渐行渐远,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精品课程建设脱离教学实际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了不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而应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平台的服务性和实用性,一些精品开放课程成了学校的品牌装饰,与教学过程“脱节”。

(2)建成的精品课程不少,但比较零乱,不成体系,名校、名师和“大家”的作品少见。

(3)建成精品课程资源不足,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后期维护跟不上,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严重滞后。

(4)课程建设的目标不正确,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现象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精品课程大多为立项而建,建设周期短,一次建设即告完毕,许多课程长期缺乏维护,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成为优质资源。因此,对已经建成的精品开放课程要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后续建设情况。只有持续改进课程资源,才能保证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才能减少“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切实提高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教高厅〔2012〕】2号发文强调: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

3.2 精品资源共享课

资源共享课除了要提供全部教学单元的录像外,突出基本资源共享。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专业性强,主要的受众群体是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受众群体狭窄。

3.3 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教师授课录像为展示内容的一种开放教育,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有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类和专业导论类两种类型,其中科学文化素养类推荐单位为部属院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导论类的推荐单位为本学科国家级教学指导委员会。

3.4 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几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全过程

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4 我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做法

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材均参照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浪潮的到来,受理论讲解力求体现“必须,够用为度”的影响,学校把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绑定在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先后申报学校《IT 蓝领系列专业办学方向探索建设》、《IT 蓝领软件人才的素质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块的构建及应用》、《应用型大学课程的样板建设研究――以为例》等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深入企业、事业单位调研,了解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形成了计算机类各个层面的培养模块,并将能力培养模块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之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题组率先完成了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教学大纲、上机实训大纲、自编了上机实训手册等一些齐备的课堂教学资料编写工作。2007年3月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

4.1 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2007年年初,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自此《C语言程序设计》和其他课程一样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转型的问题。本着突出应用特性,课题组理清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路是:

(1)高职高专阶段课程建设的成果、资料、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不能丢,在搞清楚《C 语言程序设计》(本科)的规格和内涵之后,将相应的积累和经验移植到本科课程建设之中,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

(2)围绕学校创办“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双师型、社会型教学团队”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3)打造精品开放课程。有步骤,分层次将《C 语言程序设计》打造成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4)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满足广大师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到2020年末,所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站、微课等)全部上线,做好跟进维护工作,让优质资源发挥应用的作用。继续完善《C语言程序设计》及其配套教材修订工作,力争把教材做成应用型的精品,完成《C 语言程序设计》系列微课的录制。

(5)加强团队建设,打造梯度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 “引领、传承、创新、共享”作用,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争取有一批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争创学校和省级的教学名师。

4.2 对课程建设的教学定位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第一门系统地讲授程序设计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基本结构,理解计算机科学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巧,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算法,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培养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表达形式和流程控制的方式。理解模块化程序化的基本思想,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2)能力培养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读程序、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突出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数据表达的能力,以及算法描述与基本算法实现的能力;掌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集成化程序开发环境的使用和程序的调试方法;初步具有利用程序设计技术求解实际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4.3 研究制定了我校《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按照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设计”。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设计的。

(1)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分布及能力基本要求(以“结构控制”知识点为例)

[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常用的结构控制 用读/写及赋值实现顺序结构的程序 掌握 熟练第掌握C 语言的各种语句的使用,熟练输入/输出等库函数的调用;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流程控制语句实现三种基本结构的程序设计;掌握几种重要的算法(求和、统计、求数列等)的算法思想及其实现;了解几种常用算法的思想 重点: 三种基本控制的实现,各种流程控制语句的正确使用

难点: 多分支、循环嵌套、分支和循环结构的嵌套,常用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用if、switch语句实现分支结构的程序 掌握 分支结构的嵌套 掌握 用while、do-while

、for实现循环结构的设计 掌握 循环嵌套的控制与执行 掌握 break、continue语句的使用 掌握 分支和循环结构嵌套的特点和应用 掌握 一些常用算法设计思想,部分算法的实现 理解 ]

(2)实验实践教学设计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首先通过教师案例讲解、编程演示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的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理解程序、模仿程序、改写程序到编写程序的实践训练,逐步强化学生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教学分为“演示实验”和“知识单元实验”两个部分。知识单元的实验有验证性和设计性两大类,前者是理解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的,后者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独立进行问题求解、程序设计的能力。下表给出了“分支结构”知识单元的实验方案。

实验教学中课程实验方案(以“分支结构”为例)

[实验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标 建议实验项目 3 分支结构 掌握分支、多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办法;

掌握排除语法错误的基本技能 案例:超速判断、出租车计价,成绩转换,纳税问题

项目:比较大小,分段计算居民水费、计算天数、简单计算器、出租车计费系统 ]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型程序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综合应用能力、复杂程序的调试能力,要让学生深刻体会程序设计的全过程,初步体验软件工程方法,培养学生软件文档的写作能力。加强团队工作中的个人责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示例:

作物产量统计系统

问题描述:输入某村各户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以便统计全村各种农作物的总产量以及向亩产较低的农户提供参考数据。作物产量统计系统中每条记录包括各户村民的编号、户名、种植作物种类、亩数、产量等信息,主要实现作物产量等信息的输入、打印、查找、排序、统计等基本管理功能。

基本功能:

输入n户村民及其种植作物的基本信息,并将输入的数据存入文件。

统计全村各类作物的总产量,并将结果写入文件。

计算各户各种农作物的亩产量,输出计算结果。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对全村各类农作物的亩产量进行排序,将排序的结果写入文件。

按户查找指定村民的作物信息。

设计要求:

在输入村民及其作物种类等基本信息时,要求输入完一户村民的所有种植作物及其产量等信息后再输入另一户村民的基本信息。

5 我校在《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课程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是学校内涵建设的理念,自2010年以来,《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取得了如下成绩。

(1)微课《冒泡法排序》和《汉诺塔与递归算法》2015年参加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本科)比赛” 分别湖北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数组元素的冒泡法排序和选择法排序》参加全国决赛获得“优秀奖”。

(2)教学研究项目《基层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教材)》参加2013年“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三等奖”。

(3)课程《生活中的C程序设计》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2014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2011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本科层次的“精品课程”。

(4)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2010年被教育部“教指委”评定为“优秀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被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评定为2012全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本科教育)“优秀教材”。

(5)编辑出版《C 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与习题解答》3个版次共6本教材,发表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论文7篇。

(6)指导的学生从2012年起参加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C/C++类),多人次获奖。

(7) 将《C语言程序设计》按照知识点重组录制成“系列微课”共65讲,时长1350分钟,该项目是目前国内第一门将专业知识碎片化重组后以“微课”形式进行展示的课程,我们坚信,只要进入该课程的学习者,一定会有所获。

6 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课程建设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课程教学是为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的,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有他特点和规律,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多样性、个性化、有思想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条件;排除“不确定性、非物理性、外部性”的干扰,才是还原“学校教育质朴真实的面目”的,凡是“追求短期内量化、有形的物理绩效”都是严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2)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

近10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都把“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本科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由于各校理解上的差异,对待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导致在课程建设的效果和结果上不尽相同,近10年来,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共建设精品开放课程不少于二万门,建成的这些课程比较零散,成体系的不多,特别是名师,名校、“大家”的作品甚少,如果把各名校、名师、“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用他们的眼光,用他们的智慧来打造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均衡、信息共享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组建教学团队、发挥名师的作用,是做好“课程建设”基本保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建功立业的,所以课程建设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做好,课程建设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课程建设的周期长,也有可能长时间出不了成果,还是需要一批愿意奉献的人来完成。所以,就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发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的 “引领、传承、创新、共享”作用,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4)加强“教学设计”,是目前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学设计”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课程的基本描述,课程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拟定,重难点突破的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等, 在目前环境下,实现教学的辅助手段很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辅助手段,都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特点、授课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8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建设高校强国,到2020年底推进一批学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只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认真开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开发优质资源,才能使“双一流”建设方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李金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理论探讨与有效实践[J].科学决策,2008(10):83-84.

[3] 夏晓华.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育,2007(10):59-60.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精品课程建设;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专业建设则是发展的基础。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基本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层次的精品课程建设起步较晚,近年来,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坚持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实训课程设计原则

设计总原则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以电子商务技术为手段进行各类商务活动的营销人员、管理人员,成为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学后职前”的综合实训课程,必须从这一目标出发,并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达到能够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主要支撑作用,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好铺垫,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平滑过渡。

设计具体原则 (1)避免将知识点和技能做简单加法,应是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一种螺旋式上升。综合实训课程不应是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作简单的叠加,而应是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一种螺旋式上升。例如,在《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课程教学中,教会学生C2C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流程,并且让学生在淘宝网进行体验,这只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在《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网上开店项目就是要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如寻找货源——可以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推广店铺——可以提升学生的营销能力;店铺管理——可以提升学生店铺装修的技术能力。(2)由模拟软件训练转为实践训练。模拟训练软件是对电子商务流程环境的简单程式化的反映,通过模拟软件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提高基本职业能力。而对于“学后职前”的综合实训课程,应尽量采用实践训练项目。例如,在培养学生营销能力方面,可以与企业合作,为企业的某产品进行推广,通过让学生进行营销策划方案设计、撰写论坛、使用Photoshop或Flash制作网络广告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3)在项目内容选取上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当地经济服务。应选择位于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基本覆盖工作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内容的基础,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地方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根据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网上交易运营、客户服务与管理、网站创建与维护及商务信息管理等四个岗位的要求,《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在“工学结合”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就业或创业为导向,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电子商务运营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市场调研,从事电子商务岗位工作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是:能够进行电子商务网站的策划;熟悉B2B、B2C、C2C网站营运模式和电子商务平台,熟悉网上交易流程;精通网络销售技巧;熟练掌握后台管理和网络推广技术;具有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本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在课程设计中依据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本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剖析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点的整合。(2)技能教学目标。整合单项技能,提高综合技能。(3)素质教学目标。遵守行业规程,保守商业秘密;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习惯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以顶岗实习为教学模式,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本课程组教师深入了解电子商务相关行业和企业,注重与优秀电子商务企业的紧密型合作,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达到共同开发课程、建设课程的目标。本课程的合作企业主要有南通家庭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南通网络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规划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可实施的教学方案,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例如,与南通家庭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建了“家庭在线工作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制定了“家庭在线工作室”工作职责。

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课程通过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桥梁施工方法,同时结合实际,对相关施工设备、工艺和规范有一定的了解。本文以桥梁施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及过程为契机,对精品课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精品课程 职业能力

随着国家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高等职业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精品课程的建设已成为衡量的重要杠杆。同时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整合教学优势,体现办学特色,利于学生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高职教育在于培养具有相关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技能,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的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术性人才,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对于课程建设的内涵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和培养手段等方面。作为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典范,基于本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文中选取道桥专业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桥梁施工技术》为例,简单论述精品课程的建设。

1 课程设置

《桥梁施工技术》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该课程主要介绍各种桥梁体系上、下部结构的施工架设方法、涵洞施工技术及桥涵施工常用配套机具和其他主要桥型的施工技术。在已有力学计算、测量基础和桥梁工程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施工实际,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课程介绍及性质 《桥梁施工技术》以培养具有桥梁施工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施工单位的训练,熟悉桥梁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现场施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勤恳耐劳”的实干能力。依托于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411”三阶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学生掌握桥梁施工工艺和方法操作等基础上,培养可施工、能管理、高素质的一线施工技能人才。

1.2 课程设计 基于“桥涵施工教学过程系统化设计”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合作,确定桥涵施工的工作任务及培养目标,制定《桥梁施工技术》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设计。以桥涵施工知识细化项目为导向,培养桥涵施工能力为主线,对各施工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详细设计。利用课堂、工地、道桥实训基地,采用理论学习、仿真实训、校内外实训等方式,达到能力目标的培养,并采用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考评体系。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体系如图1所示。

2 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2.1 教学内容 针对道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特点,在紧跟桥梁发展动向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兼顾常规的梁桥、拱桥、涵洞、基础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同时增加悬索桥、斜拉桥施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能力概要,强调学习情境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情景教学内容

2.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内容系统而详实。为使教学内容与工等标准、考核体系相衔接,适应施工要求,基于最新标准和规范,教材采用自编教材与正规出版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并将教学参考书、习题集、电子教案课件和与企业共同开发的实训教材相联合,组建成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在灵活多样,使学生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1 教学方法 ①任务驱动法:按照“课堂布置任务,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搜集信息,制定实施方案,讨论实行方法,进行相关训练、组织检查与验收”六步来完成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编写“施工报告――教师查阅――问题反馈”的具体活动环节,使学生获得知识与体验。此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凸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价,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同时,也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体现。②情景体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真实情况,更好的融入其中。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将传统“学生”角色转换为“资料员”、“技术员”等,模拟具体工作生产环节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技术方案的制定、安全交底、工作任务实施、记录施工技术资料、完成工作报告等。通过角色模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调能力。③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通过选取桥涵施工生产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让学生结合理论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深入探讨,从而对所学内容具有感性认识和间接累积经验,使学生体会本课程在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建立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真正桥梁。④师生集体互动研讨:教师与学生的技术探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明确桥涵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发展趋势。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运用相关资源创新设计。⑤强调规范的学习:《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是施工的依据和准则,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规范的理解,关注规范中章节、内容的更新变化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特点。

3.2 教学手段 ①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现情景模块化教学,对于基础知识,通过参观桥梁模型室,结合多媒体资源突出施工理论,做到图文并茂,不仅增强上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容易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针对一些较强的计算内容,则通过板书讲解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操作性比较突出的核心模块内容,则采用观看施工录像、动画视频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领悟操作要领。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鉴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利用网上相关优势资源可以丰富充实学习内容,同时有关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南、课后习题、实训指导、教学录像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站,并向学生免费开放,有助于学生自主利用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4 实践条件

4.1 实训体系组成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为此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以“411”三阶段工学结合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式,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单项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或实训、综合实务能力训练与顶岗实习四大环节,同时兼具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形式。

①单项技能训练:结合学生具备的道桥职业岗位能力而构建不同科目的训练内容。②课程设计或实训:学生通过一周的时间在老师引领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课题并给出相关成果,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课程实训内容具体安排如表2所示。③综合实务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道桥专业的特点,突出测量、线路、桥梁等实训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道路、桥梁施工的原理方法和设计要点,并能实际测设,以此提高学生的设计计算、动手操作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顶岗实习:学生根据本人就业意向、实习单位,选择不同的施工岗位进行实训,结合教师的管理使学生对专业理论能够理解、巩固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从事施工一线技术、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4.2 校内实践条件 学院根据道桥专业的培养需求,不断加强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为此建有本专业的省级实训基地,实验设备涵盖路基路面、沥青及水泥混凝土材料试验、力学试验、桥梁变形、基桩检测等多方面,以此带动道桥专业的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的有机结合,来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省级实训基地组成如表3所示:

4.3 校外实践条件 学院与具有相关资质的施工企业如甘肃省路桥建设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重点实习实训点达23个,这不仅为学生施工实训、专业教师实践锻炼提供场所,还为本专业建立高技能水平师资的人才库,为专业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同时校企的深度合作也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此外成立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训进行管理和指导,保证学生校外实训的技术指导和安全。

5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基准,课堂教学采用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课程设计或实训、综合实务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则通过企业、学校双向参与,依据实训全过程,结合实习报告、技能掌握及答辩、平时出勤参与等多方面综合考核。

通过《桥梁施工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体会要把精品课程建设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能力培养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与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孟良,韩秋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初探――以《桥涵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48-251.

[2]郝付军,刘杰.高职桥梁施工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18-19.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pegge76”为你整理了这篇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提到赵秀丽老师,同事们和熟悉她的学生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她不仅教学工作过硬、成绩突出,而且为人谦虚、关心学生。

赵秀丽是信息工程系的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就到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从事教育事业已经11个春秋。11年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挚爱,她在工作中不断钻研进取、乐于奉献。只要工作有需要,她都会克服自身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信息工程系里,老师们申报项目、团队建设、院级教学比赛都爱找她帮忙指导,而她也总是来者不拒,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进行认真指导。

2017年到2020年间,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省级质量提升项目从申报到答辩,她都是主要参与者,并通过了立项,其中有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骨干计算机网络技术1个、省级重点专业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在她和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骨干专业共获得省厅200万元的建设经费;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获得20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这些为学院和系里人才培养、实训室改造、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教学工作要进步,就需要不断改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她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鼓励团队成员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推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课程施政、教材编写等。在要求团队成员同时,她以身作则,带头垂范。自2016年以来,她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了7篇专业课教学改革论文,编写了校本教材2部,目前正在参与1部“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参与建成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了院级在线课程1门,并参与了院级另外1门精品课程建设;获得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院级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

同时,她还潜心钻研,积极申报科研项目。2019年她和另外一名教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教育部创新项目《基于大数据背景hadoop教学创新实践的仿真研究》,并通过验收。这项课题的成功,为培养大数据人才实训条件不足的学校开展hadoop实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教学中,她一直坚持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技能大赛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在她的指导下,学生技能大赛取得不错成绩。自2016年以来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次,2018年和2019年共两项比赛获得国赛资格,获得市级一等奖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