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课程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课程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课程建设

幼儿课程建设范文1

关键词:课程建设;发展创新;课程管理;评价;园本教研;课程执行力;课程特色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幼儿园形成品牌特色的推动剂。我园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研究,对新课程的思想理念、课程目标、组织结构以及课程的实施、评价、管理等诸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领会课程理论基础和发展内涵 转变、更新课程管理思想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首先领会幼儿园课程管理建设发展的内涵,切实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努力营造科学发展的氛围,为幼儿园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创造条件。在课程建设理念方面,要进一步系统学习《纲要》《武汉市实验基地园课程改革评估标准》的精神,树立全新的幼儿素质观念,在管理方面,要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当好家长平等的合作伙伴,当好教职工开展幼教工作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助手,树立科学的课程建设理念的价值观。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是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发展的过程。正如美国课程专家派纳所指出的,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与探索的过程。

发展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根本。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对教师、家长、社区等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取舍,不断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创造良好的课程资源运行环境。

创新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灵魂。树立创新的精神与态度才能向传统的课程观念与陈旧的课程模式发起挑战,营造课程建设的创新氛围,形成具有课程创新意识与课程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从而建立起新的课程观念、新的课程体系与新的课程管理模式。

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特色,打造幼儿园个性品位的课程特色,成就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这是课程建设发展与创新的最终追求目标。

二、健全课程组织 强化科学规范课程管理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载体具有两点,一是管理载体,二是资源载体。一所卓越的幼儿园必有一套高品质的课程,而高品质课程的打造必有其高瞻远瞩的规划与细致缜密的管理。在追求敬业、乐业过程中,我园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做法:

1.明确幼儿园发展规划,确立课程建设目标,编制幼儿园课程计划

对照《武汉市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园评估标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幼儿园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建设目标。任何一种课程的建立都有其背后的理念支撑,因此与大家一起程,首先要带领教师进一步明确我园课程建设的目标,以目标为方向,明确我园课程建设的理念,以理念为指引重新审议我园的课程设置。审议的内容可以是:分析我园现有的课程计划,指出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发现具有我园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全体教师参与完成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业务园长带领各年级组长成立课程研发小组,交互审议课程计划,一致修订和完善新的课程计划。

2.建立并逐步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组织与机制

课程建设的编制、组织、实施、评价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鉴于此在园内拟成立园长室、课程研发小组、教研组、教师、家长代表的课程建设管理网络,大家进行双向互动,以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有效发展。

3.做好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课程的执行力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具体操作者,是推动课程建设改革的基本动力,打造一支团结创新的教师团队,才能让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得到有效落实。园长应帮助教师确立课程意识,要让教师关注课程,关注从课程计划到具体活动的整体构架,关注具体活动、教材背后的思想,关注具体活动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及与大课程的关系。同时努力塑造幼儿园的教科研文化,萌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加强课程的执行力度,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有效监控课程实施的过程

运用自然观察法、访谈法、资料查阅法等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进行监控,了解课程的设置是否平衡?时间的分配是否能反映课程的优先顺序?教师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否以幼儿不断生成的新的兴趣点与需要,社会上不断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幼儿园本身的发展来整合国家、幼儿园、班级三个层次的课程功能,使之有效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等等。每一学期对课程的实施进行有效地反思和研讨,有弹性的实施课程,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分门别类存放在课程资源库内,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建立门类齐全而又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库。进一步丰富、充实课程资源库。

5.动态进行课程评价

新的课程观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在实践中,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家长评价以及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听课、分析书面资料、检查评比、开放活动、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P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课程管理向着多元、开放、自主的方向发展,课程的评价更体现出它的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和调节作用。评价的过程体现着教师儿童共同的成长。

三、以园为本 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课程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增强课程的适宜性。我园的课程设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性课程(80%):本园的基础性课程与武汉市学前教育的新课程一致,继续运用《新世纪主题探究课程》,本课程包括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关注幼儿基本经验的感受与获得,以整合的方式、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

选择性课程(15%):为了丰富幼儿园课程,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我园设置的选择性课程有《游戏课程》、《体验式绘画》,以帮助教师们从实践中的问题入手,积极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来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对课程实施的自我分析能力,使教师们逐步学会了有效把握办法课程选择与运用的整个动态过程。

特色课程(5%): 我园以教科研课题为切入点,在实行基础课程的同时,利用武汉大学医学部,中央文化区万达汉街的独特资源环境,尝试探索研发“健康启智,悦享童年”园本特色课程发展之路。

1.建立教科研网络 提高科研水平

明确职责,形成园长负责、教研组实施、教师操作的运行格局,确保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我园申报了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健康教育自制体育器械的研发与应用研究》,以课题为先导,立足于幼儿园实际开展的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参与市、区两级项目联盟园和结对园的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同时,更使全体幼儿的综合素质、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把握科研价值 开发园本课程 形成课程特色

教科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寻找适合现代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最终是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围绕课题,学结,明辨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针对当前幼儿健康教育特点研发三个幼儿年龄段的自制体育器械及其运用,积累相关的论文、科研报告、教学案例等成果,作为特色课程园本教材。

四、课程建O努力的方向

如何把握好幼儿园的课程是幼儿园建设的核心,如何有效地定位实施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是幼儿园生存可持续发展走特色之路的关键,如何加强课程管理,完善课程建设,赋予新的定位做以下几点思考:

1.进一步促进教师观念到行为的转变

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将理念转化到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时时刻刻以幼儿发展为本,体现和发挥新时期教育的综合功能。

2.加速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学习型组织

在课程改革诸多因素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甚至可以决定课改的成功与失败。形成一支勤于学习、乐于思考、敢于尝试、善于积累的工作作风,构建学习型组织将成为下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3.园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办园特色的突显

目前,基于科研课题的研究,我园的课程特色已经基本明朗。下一步,我们要认真审视幼儿园的现状,结合实际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条件,加大培训和教研的力度,注重资料整理和成果积累,尽快形成高品质、有推广价值的物化成果,使我园园本课程更为完善,办园特色更为突显。

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深知脚下的课改之路还坎坷不平甚至布满荆棘,但是只要我们不断调整思维模式,立足本园,敢于创新,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园本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

[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红梅老师讲座解读《武汉市实验基地园课程改革评估标准》.

[3]《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08期作者孟瑾的《促进幼儿园园本化课程建设的管理策略》.

幼儿课程建设范文2

迄今为止,左教授主持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幼师学校环境对幼师学生个性的影响研究”、“重庆市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研究”、“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建设研究”及“高师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代表性论文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与提升》、《高师课程改革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等主编、参编教材4部,主要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操作・应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等。

这些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不啻是建言献策的功绩,而左瑞勇教授正是我国中青年学者在幼儿教育领域默默奉献的代表之一。

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建设又称园本课程建设或园本课程开发,它是在我国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重要取向,也反映了世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然而,冷静思考和分析当前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诸多问题与困境。

困境之一:误读园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时下,很多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几乎成了园长和教师们的口头禅,接待上级视察、同行来访、大会小会言必称“园本课程开发”。――这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很多幼儿园误读了“园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比较典型的表现是把园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编写教材、树立特色,更有甚者认为园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上可以我行我素、不受约束等。这些误读带来的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一片乱象……这对幼儿园的发展、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园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进行正本清源显得异常紧迫。

要给“园本课程开发”下一个统一的定义确实不易,但是,人们对“园本课程开发”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园本”即“以园为本”,故“园本课程开发”即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其内涵:一是“园本课程的开发”,即幼儿园作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进行的课程开发;一是“课程的园本化”,即幼儿园作为课程的参与主体,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对国家课程计划进行园本化的适应性改造。前者是“原创”性的,后者则是“改编”性的。

无论是“原创”性的还是“改编”性的,“园本课程开发”都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人本性与发展性,即园本课程开发必须通过促进儿童、教师的发展来促进幼儿园的发展:二是内生性与适宜性,即园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据本园的教育哲学、教师人力资源状况、幼儿的实际以及家长、社区的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三是多样性与独特性,即园本课程开发不可能有统一、固定的模式,每个幼儿园的办园特色都必然凸现在它们的园本课程中,从而使表现出独特性;四是民主性与大众性,即园本课程开发是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困境之二:缺乏园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园本课程开发中人的因素应该是最重要的。而在人的因素中,虽然所有参与者都要介入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但园长、教师无疑是最主要、最关键的。

园长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在于担当课程领导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园长必须凝练和形成本园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园宗旨,并着力构建体现本园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园宗旨的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和谐互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评价机制。由此可见,在园本课程开发中,园长的课程领导是一件非常繁杂的工作,也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工作,其领导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园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当前很多幼儿园园长的课程领导却面临课程开发与课程领导专业知能不足的困境,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幼教师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以及专门的园长培训忽视课程发展相关内容有很大关系。

同样,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也面临课程开发知能不足的困境。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于按照国家和地方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实施课程,导致教师课程意识薄弱、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加之近年来幼儿园改制频繁,幼儿园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影响了园本课程开发的连续性,这也给园本课程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由此可见,目前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尚未真正达到能够自己开发和发展课程的水平。

因此,对绝大多数师资等条件还不是很理想的幼儿园而言,应以普适课程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特点适当作一些改造,才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应寻求专业引领和社会力量支持外,其园本课程开发应主要定位在“改编”性的“课程的园本化”这一层面上。

困境之三:忽视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在当前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分重视开发的产品和结果、淡化甚至忽略开发的过程的现象,表现为:过分看重课程门类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甚至在课程名称的花样翻新上倾注精力、大做文章,而对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实质缺乏全面的领会和把握,更缺乏整体性关注。

其实,园本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包括园本课程规划、园本课程实施和园本课程评价在内的完整的课程运作过程。显然,当前一些地方和幼儿园所热衷的课程门类设置、教材编写之类的事情,仅仅属于园本课程的规划阶段,根本无法涵盖园本课程开发的全程,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园本课程开发的宗旨。至于在课程名称上花样翻新、大搞噱头,更是从根本上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异化。

即便单从园本课程开发的结果和产品的角度分析,也不仅限于课程门类、课程名称和教材这样单一的文本材料,至少应该是包括相关的课程说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配套的课程材料等在内的一整套课程体系。相比之下,课程门类、教材等只能算是园本课程开发的产品的一小部分,而绝非其全部。

幼儿课程建设范文3

发展性评价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诊断出事物发展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进行改进、完善,然后求得发展。教育者不仅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自己工作的发展,更应通过发展性评价判断孩子潜能中的强项和弱项,扬长补短,使孩子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新课改以来,课程评价越来越倡导注重过程性,关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修正进步,也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与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关注幼儿发展,强调评价民主化、人性化。那么,在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该如何应用发展性评价理论,其具体策略、功能与意义何在?本文将做重点阐述。

一、评价主体多维参与――六方评价机制

多维参与是课程管理中值得推崇的模式,幼儿园的课程评价同样需要多主体、多角度地组织进行。我们通过“幼儿、家长、教师、学术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议事会”六方课程评价机制,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方面及时全面地倾听来自不同的声音,为课程的动态化运行提供最原始而真实的依据,确保课程建设的生命力,助力课程质量发展。

二、阶段评价注重时效――月月诊断制度

幼儿园课程建设中,随时需要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搜集信息,及时分析调整,以促进课程的优化发展。我园在部落游戏课程研发、实施过程中,采用月月诊断制度,利用问卷调研、现场诊断等形式,搜集多方评价者对课程的想法和建议,并为课程的进一步调整优化给出科学的依据。

(一)我的部落,我做主

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以部落游戏的开展为主要形式,但经常发现孩子们在选择“部落”时状况百出,有的部落门庭若市,有的部落冷冷清清。为了能够真实了解到孩子们对部落游戏的参与兴趣和喜好,为下阶段部落游戏的调整提供依据,每月老师们都会郑重地对每个孩子进行询问并记录。如:你最喜欢幼儿园里哪个游戏部落,为什么?你最不喜欢哪个游戏部落,为什么?等等。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在调查表上画标记,弱一点的孩子由教师询问并记录幼儿的想法,最后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对幼儿部落游戏喜好的调查,我们将男孩部落的游戏内容从九个活动区域调整为五个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即乐高建筑、汽车世界、木工坊、棋思妙想、拆装部。这些内容基于幼儿内心需求,是幼儿真正喜好的游戏。回归本真,源于幼儿,这也正体现了儿童部落游戏课程最核心的价值。

(二)专家引领,陪伴成长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由内而外地生长,更需要来自外界的诊断与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质量发展的重视与助推,使幼儿园有了每月一次,为期两年的成长平台与学习机会。

专家们用关键性的、有策略的引领为课程建设导航,始终站在儿童的视角,用与时俱进的眼光观察分析,为我们提出了合理的、建设性的诊断与处方。王海英教授的高屋建瓴,让我们清楚了课程建设的核心,对课程质量持续发展的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王丽教授的独到见解,让我们认识到用诗意、文化、专业角度剖析课程的生长。郑荔教授对幼儿文学素养在课程建设中作用的分析,让我们发现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摘自一线教师心得手记

在每月专家诊断评价后,教师们有感而发,真实记录了对课程的理解与感悟。有了专家的引领与陪伴,我们认识到教师完善课程的能力对质量可以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促进我们的进步和成长。

三、赋权评价探索实践――双重评价模式

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尝试赋予孩子评价的权利,以期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让幼儿自主参与幼儿园各类评价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将评价、决策的责任和资源控制权授予或转移到幼儿,让幼儿真正享有评价的一席之位。赋权评价是幼儿自主选择和行动自由的扩展,其终极目标及核心价值在于让幼儿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建立归属感和良好的主人翁意识。

我们认为教学的目标人群是幼儿,幼儿的所得所感是重要的评价元素之一,因此,我们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幼儿。幼儿园教研组设计了一课双评价表格,即一个教学活动后,听课的教师和上课的孩子分别对执教教师进行评价。教师版的评价表是针对执教教师的整个活动,而幼儿版的评价表是针对幼儿对教育活动、教师的整体感受。这二者的对比,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内省能力,而且对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一种推动与促进。

四、整合内容关注长远――四轮驱动模式

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程适宜性,各园区成立“园本课程研究小组”,定期对课程实践情况进行整理、总结、调整,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及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环境,加大课程实施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园内、外资源,拓展园本n程的开发与运用。建立园本课程过程性评价制度,通过检查评价、小组研讨、自我反思等方式,不断推进课程的发展。我们将以上阐述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环境、课程评价寓意为同步运作的四个轮子,形成课程建设“四轮驱动”模式,整合内容关注长远,为课程建设与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一)课程内容的审议与调整

以“园区化办园”理念为依托,我园采用“1+X”园本课程模式研究和实践。即1――保障基础课程,依托省编的主题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打好课程基础;X――探索园区特色课程,分别设置了“涂涂妮妮逛月湖”“涂涂妮妮爱说话”“涂涂妮妮爱玩耍”三个园区特色课程。每个课程均由课程审议小组搜集教师针对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困惑、建议,不断地从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优化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在第三方评估的助力下,我园正在进行“1”与“X”课程内容调整优化计划,根据儿童的需要与兴趣设置课程内容,让课程真正服务于儿童。

(二)课程资源库的构建与运用

优化课程资源库,统筹协调,不断充实资源库课程内容,并提升课程资源库的使用层面,拓宽使用的范围。创建“一园一库”园区课程资源库,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性。在建立“课程资源库管理小组”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各园区园本课程资源库管理小组”,保障课程内容开发和运用的正常运作。同时,研发不同类型的课程研讨策略,促进园本课程资源库的有效建设。

(三)课程环境的开发与革新

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观、儿童观是否正确,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的认识是否到位,对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否了解,是可以通过园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来加以判断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环境的优化也是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反映了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文化。我园通过点、线、面、空间四方面开发课程环境,并对课程环境进行了从理念到实践的逐渐优化。突出原生态、互动性、显文化、主题式、突个性的特点,对课程环境有新的尝试与改变。

(四)课程评价理念与落实

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发现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我园的课程评价通过多元参与、调研反馈等形式,在课程开发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了解课程进展情况,以便能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进而提高课程质量。目的是为改进课程而了解课程的得失,而不仅仅是判断优劣、评定好坏。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幸福・经验・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34).

幼儿课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诈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幼儿课程建设范文5

枯燥乏味的课堂,不仅泯灭了幼儿天生好奇的天性,影响了他们的活跃精神和善于发现的潜能,而且将知识、能力和实践分割开,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相反的,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如果把游戏与教育合二为一,从游戏中成长,把教育游戏化,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多项思维,更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丰富的思考能力,展现出教育的多样性。只有更充分地了解与认识游戏与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的重要联系,才可以更好、更充分地运用到实践课程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课程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二者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反而以传统观念来看,游戏只会耽误教育的进度和学习的时间。其实幼儿园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教导和教育幼儿,那么游戏与课程的相结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把幼儿放在了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权与决定权,它既满足了幼儿情绪的释放与表达情感的能力,并且在没有任何的负担与心理压力下,又很轻松地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释放。因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在强调以幼儿自身发展方向为核心,快速适应幼儿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更是顺应时展,为新形势下的社会培育更有利的人才,使教育在顺从幼儿心理的情况下,把教育事业事半功倍地实践出来。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方案

幼儿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54-02

探索适合时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建筑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从建筑学整个课程体系出发,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何优化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1.与一年级设计初步课程衔接的障碍。如一年级构成教学和设计教学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到了二年级的具体建筑设计时,开始由视觉思考转向对功能、环境、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并面临多种环境因素的限制和更多设计矛盾的介入,难以将构成手法有效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2.题目设置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现有教学题目设置以“建筑类型”的划分为基础,每一道题目都要求面面俱到,共性内容在设计过程中相互重叠,从功能关系图到平、立、剖面图,都是从图到图的学习训练过程,强调绘图表现与成果表达,忽视设计思维过程。题目设置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对一些关键问题与重点问题难以深入。

3.教学中对于建筑的基本问题及重点问题强调不够。具体体现为: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建筑空间及形式的生成与制约的作用强调不够;环境对建筑空间、形式生成的限定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对材料、材质、建造方式与所形成的空间的关系及其细部的处理在方案中较少考虑,职业化训练特点不明显;虽然设计的类型、规模在变化,但设计深度没有深化,设计内容“扁平化”。

4.阶段教学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过程化控制的作用。目前的设计教学经过“一草、二草、仪草、正式图”四个阶段,完成方案从萌芽,深化到完善。在实际操作中,阶段的要求和成果没有明显区别和针对性,各阶段强调的重点不突出,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建立理性设计思维过程和过程化控制的作用。

5.成果考核方式不全面。当前建筑设计教学通常依据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图纸进行成绩考核,造成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现象,评价方式也不够全面。

二、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优化探讨

1.优化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下的教学组织。①明确在二年级教学总目标下的分目标。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内容必须在总教学目标下展开,总目标由一套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先易后难、先分解再综合、环环相扣的分目标实现。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分目标得以实现,这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方法,具备综合运用能力。②科学的合理的优化教学组织。采用长、短、快相结合的系列课题教学法,按照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学时,安排长、短、快系列课程设计,合理调节专业学习的节奏。将布置任务、集中授课、专题讲授、学生研讨、过程辅导、阶段讲评讨论、最终评图与观摩等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教学组织科学的合理的优化。

2.优化基于“问题型”教学的题目设置。建筑设计教学是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表现为连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问题型”互动式教学,建立以问题类型为主,以建筑功能类型为辅的教学模式,建筑类型成为解决问题的载体。①“问题”的确定。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如空间、环境、建构及设计方法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研究的“问题”,各题目给出一个重点问题,加以重点强化训练。各设计题目所强调的重点问题串联起来,成为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与重点问题。这种“问题型”教学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②解决问题的途径。强调设计练习中的过程性把握,根据理性的设计思维过程,科学设计一系列设计阶段,通过阶段性逐步深化的方式将每一设计题目科学地进行分解,每一个阶段重点解决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强调方法与可操作性,减少“悟”的成分,形成一套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优化与一年级课程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一年级是建筑设计的准备与启蒙,二年级要完成从设计初步到设计入门的转变。两个年级设计课程关系极为紧密,都是建筑设计的基础阶段。①强调限定条件的控制。建筑具有具体的功能、环境与建构特点,这些特点就形成了对建筑的限定。教学中可强化一些限定条件,如环境限定、空间限定、构成要素限定及结构方式限定等多种限定条件,使设计练习能够从各种限定中入手并获取出发点。②强化逻辑思维中的感性因素。探索建筑设计不再从环境的限制或功能的需要等理性分析出发,而是从语言和文字这些学生极为熟悉的表达方式切入的教学方法。可拟写有关空间场景的剧本,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意向。有了故事与主题,师生的探讨有了依据和方向,而建议也有了说服力,与此同时,更让学生体会到了设计的人性化,激发了他们对设计的热爱。这正是改变学生入手困难的有效途径。③突出模型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目前设计教学往往以草图为媒介进行操作,倾向于二维设计,缺乏感性意识。采用将工作模型贯穿于设计全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操作上,强调体块、结构与建筑模型三种模型操作方式。体块模型用于研究建筑体块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用于研究空间结构、组织层次及要素间的关系;建筑模型用于空间与形式之间的研究。借助不同模型进行设计是使学生建立起空间与建造概念必不可少的手段。④整合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建构建筑设计基础平台。整合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加强各年级、各阶段教学的衔接与连续。优化题目设置与教学组织,加强各教学环节的关联性,建构建筑设计基础平台,完成一、二年级由启蒙到设计入门——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学习的循环。

4.优化设计作业评价方法。评价形式从以往单纯由任课教师在期末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成绩,改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分别由学生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评价、其他年级教师评价和校外专家评价的多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研究从单一的图纸评价,转变为对调研报告、专题训练成果、设计的各个阶段性成果、学生答辩的多元化评价。增加“观摩交流”环节,对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并抽取优秀学生做公开宣讲,为师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平台,也为成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保证。

5.优化基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1)构建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数字技术,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络来辅助教学,运用网络辅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①建立以优秀设计作品与设计资料库为主的学习网站,提供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建筑设计方案库,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演示系统,以及交互式的学习手段,形成互动、友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掌握。②开设网上学习讨论板。学生可以就学习的经验、感想、体会与困惑畅所欲言,老师也可参与进来,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2)创建教学资料信息库。开展以教材资源、多媒体资源、案例资源、建筑实例资源等教学素材资源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薛滨夏,周立军,于戈.从真实到概念-“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空间意识培养[J].建筑学报,2011,(6):29-31.

[2]陈秋光.整体中的片断——关于建筑设计入门教学裸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新建筑,2009,(5):101-103.

[3]朱怿.引入长周期课题,深化教学设计——以长、短周期课题组织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初步构想[J].华中建筑,2010,(5):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