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建设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课程建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课程建设总结

小学课程建设总结范文1

当前,课程建设正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门显学。在日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能够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然而“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大量的投入若是没有科学思维的指导,往往收效甚微,进而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窘境。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学校课程建设的策略问题做相关思考。

一、长善救失: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基调

(一)“长善”以促优势带动

“长善救失”出自我国古代教育经典著作《学记》。所谓“长善”就是要善于发现被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并精心加以培植与呵护,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所谓“救失”,就是正确认识与把握被教育者的缺点与不足,并通过耐心地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和改正。学校课程建设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恰恰相反,它是基于现有的学校整体教育实际状况之上的改进、调整与完善。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的办学历史,并且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这些内容是我们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石。然而,在一些学校实际的课程教学改进过程中,却并没有做好继承优良传统的王作。它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求新”、“求异”之上,期待着用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包装自己,以吸引社会的眼球。其实,这样的做法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当汲取并发挥学校现有优势与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找闪光点加以丰富和完善,以优势带动劣势,以成熟的经验为先导,将优点和长处凝聚成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学校课程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救失”以求补救解围

然而,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仅仅关注已经取得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在肯定和发扬现有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及时反思并查漏补缺,从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着手,力图寻求最为合适的破解之道。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过著名的“木桶原理”,它的意思是说,一只水桶若是想要能盛满水,就必须要做到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并且没有破损,如果这只木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那么这只木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恰恰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木桶原理”也常被人们称为“短板效应”。这个原理为我们开展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启示。

学校课程建设中常常会存在一些“老大难”的问题,比如学校课程体系紊乱,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计划空洞而不落实,课程资源短缺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想在每一块问题上都使劲,可又常常是在每一块问题上都只是“蜻蜓点水”,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救失”的策略,就是希望学校在面对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和制约学校课程建设的难点和疑点时,要能够做到首先明确当前的中心任务,对这些问题进行轻重缓急的排序,然后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逐步改进和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孤立地看待和运用“长善”与“救失”的策略,对待这二者的态度应当是辩证的观点。具体来说就是要把“长善”和“救失”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对学校课程建设现状的科学研究与理性深思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做出综合判断。学校课程建设不是白手起家,不是“一切从零开始”,它必然是建立在学校已有的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如果一味地去批判过去,否定过去,而力求要搞出个新花样来,其结果必然会得不偿失。因此,学校课程建设应当在变与不变之中,坚守改革的定力。

二、系统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的思维方式

(一)课程建设需要系统思维

系统论作为一种综合性理论,具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等特征。学校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总揽全局的工作之一,就特别需要运用系统思维作为指导。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学工作历来处于核心地位。但是,教学工作若是能够顺利开展,其必然地需要有一套系统完备、结构精良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如果学校整体课程安排不能拧成一股绳,而是一盘散沙,那么教学工作也就无法正常地推进。学校课程是一套系统完备的整体,规划学校课程需要系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一方面把课程建设放置在学校整体系统建设的框架之中进行构思与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虑影响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以及课程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我们对于学校课程的建设工作才能够真正达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境界。

(二)课程建设与学校系统优化

从宏观层面而言,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系统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整体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与学校其他各系统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彰显其独有的价值特征并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优势。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一所学校往往包括观念系统、制度系统、资源系统与活动系统四大部分。观念系统一般由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内容组成,它蕴含着一所学校的价值共识。制度系统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制度保障,比如常规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等。资源系统更是包罗万象,不但包括硬件资源,如活动室、多媒体设备等,而且还要许多软件资源,比如师资力量、后勤服务等。活动系统则涵盖了教学活动、教研活动、班会活动等在内的师生活动。学校课程建设要与这些系统协调发展,一方面会受到这些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为它们服务。以促成课程建设与学校各系统间的优化。

(三)课程建设与课程内部系统优化

从课程具体实施过程的微观层面而言,要谋求学科课程内部系统优化。学校课程内部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观念、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几大部分。长期以来,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自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基本都是由国家课程统领完成。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课程自。这在给学校课程建设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学校课程建设要谋求课程内部系统的优化。在课程内部系统诸要素中,课程观念属于价值观及总体指导思想的层面,它处在形而上的高度,对整个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起着引导作用,同时它也奠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基调;课程计划是课程观念的具体化,设计并安排全校各学段、各学科及各班级的各门课程;课程标准是针对各学校教学目标提出的,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这四大部分要统一于课程观念,并在课程观念的引领下分工协作,这样才能形成各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协同创新: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方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教育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中的“综合”二字对于学校课程建设领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谓“综合”意思是说,学校的课程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由学校自己单打独斗的过程,而是需要综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活动。我们认为,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若是能够努力构建好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往来关系,形成协同创新的共赢机制,是一条可行且颇具潜力的发展道路。

(一)责任分担:协同创新机制的职能定位

学校课程建设除了诉诸自身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学校外部的支持和帮助。其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支撑力量便是大学和政府。大学以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见长,特别是师范大学中专门从事教育学研究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是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虽然不在中小学的教学第一线,但却始终把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大学在中小学学校课程改进的过程中应着力承担理论支撑和研究推动作用,为课程建设提供学理方面的智力支持。政府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政策都是由其颁布。因此政府在政策保障、资源整合以及网络平台建设方面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小学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它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并积极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为政府提供优质资源,开展好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反思,寻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自身的实际需求,为大学的科学研究和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鲜活生动的实践素材。

(二)利益共赢:协同创新机制的目标追求

明确了三者的功能定位,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便是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合作中各得其所,以实现利益共赢。具体来说,大学在参与中小学课程建设中能够通过参与学校课程改进与建设,输出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接地气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不但能够成为学校的发展蓝图,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大学自身的研究成果。政府在参与中小学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在政策领域的优势,合理调配优质资源进入学校系统,协助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在与中小学的合作过程中,也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当前一线教育教学现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改进日后的工作具有启发意义。中小学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不论是大学的科学研究成果还是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小学都是最终的受益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利益共赢作为系统创新机制的目标追求为各方的积极参与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机制的管理之道

协同创新不但需要大学、中小学和政府三者之间进行责任分担与利益共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三者之间构建优势互补的管理制度,以更好地促成三者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形成共融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小学课程建设总结范文2

在为期五天的学习中,我们聆听了来自于课程改革前沿的北京、上海等地专家们的精彩报告。其中,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韩艳梅的《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与更新》,让我明白了编制学校课程计划的必要性和如何去编制一份学校课程计划;窦桂梅校长的

《清华附小“1+x”课程的构建》不仅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清华附

小,而且也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课程建设,我们能做些什

么?”上海黄浦区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立

芬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北师大附二中校长曹保义的《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改革实验》、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郭金华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课程统整》、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校长胡培华的《教育――为了生命的幸福成长》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告诉我――课程建设,该怎么去做?这次培训,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头脑风暴”之旅,让我对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有了“拨开云雾看月明”的感觉,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

1.什么是“课程”

通过本次学习,我真正理解了“课程”的内涵,明白了课程绝不等同于课堂、等同于科目。课程不仅仅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而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正如胡培华校长所说“学校的全部生活就是课程。”广义上的课程应该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大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布局、办学思想,小到教师指导、勉励、批评学生的措辞,均属于课程。课程无论何时,无论在哪一所学校的教育中总是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浸润在课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为整合各科资

源,落实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丰富,课程资源开发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也是课程领导力中的必要能力。

(1)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国家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创造出了适合学生学习基础的教育,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不再被动地执行学校下达的教育教学指令,开始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3)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走下“神坛”的第一步,学生开始明白“成长”不是空中楼阁,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都在影响着自己的身心发展,并不是课本、课堂才是教育,课程就在身边,教育就在身边。

(4)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个人专长的进一步挖掘成为可

能,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认可、对自身职业的眷恋和自信程度都明显高于其他教师,对学校凝聚力的形成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3.如何立足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1)依托教材,做好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除了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和系统性外,还具有拓展和延伸的空间,具有研究和实践的空间,有着极大的资源蕴藏量。在基础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首先立足于课程发展,依托教材,选择适合本校传统和师资的优势资源进行。

(2)规范实施,促进个性发展

作为“三级课程”的校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中,必须严格地执行《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教学课时,制定教研制度,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研讨课”,并结合课题研究,加强教学常规、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管理,加强教学监控,多渠道收集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研究策略,实现校本教学的最优化。学校还应定期举行校本课程教师座谈会,总结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共同解决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与实施的问题。实施中,还应采用走访调查、信息交流、动手操作、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知识延伸、能力提高、个性发展。只有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出校本课程的功能。

(3)重构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是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领域。”校园文化在学校工作中能有效地“凝聚人心、昭示方向、规范行为、铸就精神、达成目标、孕育特色、促进和谐、推动发展……”

二、区内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建设无统一、系统、全面的要求

我们现在的课程建设只是停留在规定上什么课,上多少节等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而将课程建设提高到“学校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的要求还差得远。

2.各校课程建设情况参差不齐

条件和基础较好的学校在课程建设上走得好些,但区内基础薄弱学校就连完成最基本的课程设置都成问题。

3.各校领导、教师对课程建设认识差距大,对实施课程建设

不利

4.学校课程建设专业人员不多

三、对区内课程建设的建议

1.加大对学校领导和课程建设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2.贯彻“学校一切学习、生活都是课程”的理念,全区统一制定全面、系统的课程建设要求,将课程建设、实施情况纳入督导评估和目标考核

小学课程建设总结范文3

一、讲责任,不断提升教研员的整体素质

各级基础教研部门是对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教学和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专业机构,教研员是推进我省课程改革的专业骨干力量。在课程改革中,教研员负有重要责任。

必须讲责任,做到忠诚履职,对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青少年负责;站位全局,对党的事业负责;严谨规范,对组织工作负责;必须提升素质,建设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顶得用、作风上过得硬、师生信得过的一流队伍。也就是说,教研队伍的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加强,能力素质要进一步提高,在平常之中要有极强烈的责任感。

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基础教研部门的研究任务也越来越重。研究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的工作基础,是做好专业指导和服务的前提。各级基础教研部门要针对教育实际和发展需求,善于抓住教学改革中的普遍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深入开展研究,推广优秀研究成果。

二、讲作为,不断提升教研工作水平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在平凡之中有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有满腔热血。讲作为,就要做到立足岗位搞好工作、积极创新主动拓展、求实求效服务大局。而要大有作为,就必须不断提升教研工作水平,提升教研部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整体水平。

首先,要加强教学指导,推进教学改革。这是各级基础教研部门和教研员的中心工作。要认真总结10年课改经验,发现、推广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式,巩固、深化和推进课改;要指导学校进一步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课改的指导支持力度;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提升课程意识,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

其次,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发挥导向作用。继续开展“三优”评比等常规教研活动;继续做好中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和考务管理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承担起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评价的方法和程序,加强对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考试评价机制对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导向作用。

再次,要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量。认真组织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与国家、省举办的各种形式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要充分发挥基础教研部门的优势,积极主动地承担培训教师的任务;加强对教研员特别是对新任教研员的培训,提高教研员的研究和指导能力,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做到科学施教;要使培训和教研工作融为一体,使其成为促进教研员和教师成长、保障新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讲正气,不断提升教研队伍的形象

讲正气,即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做到秉公行使权力、正气拒腐蚀、表率树形象;提升形象,即树立教研队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廉洁自律严的形象,用教研员“对人民负责、推动工作、清正廉洁”的模范行动,推动教研工作在服务基础教育科学发展中创造一流业绩。

小学课程建设总结范文4

一、“鲜活”文化提升学校发展品位

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纬五路一小积淀和升华办学传统,对学校教育和发展产生了新的哲学思考,以生命教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将学校特色定位于“鲜活”二字。

“鲜活”教育,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倡导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是鲜活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学校以“让教育成就鲜活生命、让学生拥有七彩童年”为育人目标,逐步形成“诚实、团结、文明、勤奋”的校风。近年来,以“鲜活”特色之匙开启学校发展之门,坚持内涵发展,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鲜活”课程,打造自主灵慧的“鲜活”课堂,培养阳光自信的“鲜活”学生,成就睿智激情的“鲜活”教师。

二、“鲜活”课程革新创生七彩世界

2011年,金水区教体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课程建设,初步形成具有金水特色的规范、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文化和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推进校本课程精品化、品牌化实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课程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纬五路一小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需求等因素,设计了《课程建设规划》,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评估机制、保障措施等内容。重视“以校为本”,针对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做了详细的归纳和分析;立足学校文化体系,将“鲜活”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构建丰富多彩的“鲜活”课程。

一方面加强教师课程方面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组织成立了“五一教室课程中心”。“五一”首先c学校的简称“纬五一”相一致,同时也赋予其具有实践操作层面的内涵,即要求每个教师寻找一个伙伴、开发一门课程、写好一个案例、立好一个课题、实现一个目标。

学校强化三级课程管理,提升课程品质。以《金水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为课程蓝本,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足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校本课程分为五大门类,即阅读与实践、数字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技与生活。开发了必修校本课程6门,选修课程48门,特色及活动课程29门,分领域实现课程的整合与延伸。

三、“鲜活”课堂转型涌动生命活力

学校秉承“传承精细化服务管理、创新特色化教育教学”的工作理念,以倾听师生心声,做好服务为核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深入落实“鲜活”课堂、完善“鲜活”课程建设,以期达到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育人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着重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开展35岁以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三年内做好青年教师入岗三步走:第一年上好随堂课,第二年上好观摩课,第三年上好优质课。在此基础上,发挥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辐射开展名师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深化落实学校“鲜活”课堂的文化形态,进一步完善提炼学校课堂文化形态的教学流程。

学校的“五一工作室”,组织师徒结对。以“你我同行,共育鲜活生命”为活动主题,共有28名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结为师徒。每期以师傅上好示范课、徒弟上好汇报课的形式开展。提倡每位教师反思个人教学特点,提炼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的同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明确个人教学特色,形成教师文化。上学期,每位教师反思个人教学特点,提炼形成了个人教学风格。

四、“一校一品”提升学校“鲜活”品质

学校结合本校的育人目标,致力于通过“一校一品”建设,发展学生特长,彰显学校特色。根植于本地区传统文化底蕴,立足学校人文素养,综合学校环境条件,构建自我品牌或鲜明特色发展。结合金水区开展校园体育艺术教育活动,促进体育艺术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使学生在学业周期内实现“体育、艺术2+1项目”的目标,从合唱素养、扇面画、武术三个方面,通过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途径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

1.金莺合唱,唱响世界舞台

合唱是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在小学开展合唱教学,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丰富、审美想象的发展、审美理解的深化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的合唱课程以金字塔的形式发展,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品牌。

学校将合唱素养课程进行归纳整理作为必修课程,具备完备的梯级校本教材,形成一至六年级校本课程。低年级以合唱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歌唱能力的教学为主,中年级以提高合唱表演能力和乐理知识及相关文化、心理等人文课程的教学为主,高年级以加强合唱综合能力的拓展型教学为主,以微课程形式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在音乐课前进行五分钟合唱素养的教学;在六年级专设40分钟合唱课程,对学生进行拔高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相互理解、互相合作、服从指挥的思想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且通过介绍祖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与唱,亲自体验这些精品的光彩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学校成立苗苗合唱素养班和金莺合唱表演团,在全校范围内吸收素质和能力高的学生加入社团进行梯级特长培养。通过社团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艺术修养、社会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系统地训练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技巧,使其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心理素质、读谱识谱的能力及艺术表演能力,最终形成歌唱表演的良好自信心和合作协调能力,情操得到净化,情感得以升华。

2.扇面作画,绘出中华文化

中国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引领学生了解扇面文化的独特之处,可以使其在感受扇面画独有的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时,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因此,学校开设了“扇面画”校本课程,引发了学生们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

经过多年的尝试探索,该课程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它将儿童画、线描、剪纸等课堂学习的内容融入到“扇面画”的教学中,使扇文化得以传承;坚持与课程实施、美术活动、课外活动、学生综合评价相结合;活动内容、实施方法力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申报选项要将学生的喜好和乐趣放在首位,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根据“因地、因校制宜”的原则,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扇面画”校本课程不仅唤醒了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喜爱,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吸引着众多学生的加入。

3.武韵红扇,武出强健体魄

“一校一品”根植于本地区传统文化底蕴,立足学校人文素养,构建自我品牌,所以这个“品”,既是品牌,又是品位。

学校以“纬武经文・知行合一”的体育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以“武术进校园”为主要内容,发展武术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才学与体力兼备(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强健体魄)的阳光自信的“鲜活”学生。学校开展了主题为“武动校园”的大课间活动,自主开发了活力热身、少林武术、扇“武”齐鸣、技体合一、扇韵悠长五个各具武术特色的活动环节,科学设计,环环相扣。以太极功夫扇为主的扇“武”齐鸣环节,使扇子的挥舞和武术的运动技巧有机结合,内容载歌载“武”、丰富新颖;技体合一环节是技能和体能的双结合,既有“仰卧推起成桥”“雁翅平衡”等技能训练,又有俯卧撑、立卧撑、单手撑等体能训练,一个环节下来,学生满头大汗、心率达标,真正达到了锻炼效果;“扇韵悠长”是放松操环节,结合了瑜伽的拉伸、太极的绵延,修身、养性,在优美舒缓的轻音乐中学生的身心得以最大限度的放松,肢体得到舒展。

学校目前不仅仅是将“一校一品”建设纳入课程范畴,还致力于突破创新,制定科学的学生体质发展机制,通过品牌项目的训练,形成金字塔式的发展层次。底层是解决最基本的普及与健康的达成,顶层是品牌项目的精品实施和特殊人才的培养推荐。如何推动学生从底层向顶层发展,就需要一系列的评价机制。W校以“武韵红扇”为主题的品牌项目,正在建立学校自主标准的“武术段位制”(段位制分为六段),设置了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量化等级。这个等级的确立,既是以校为本,又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为本。学校鼓励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级打段,这一过程既能够实现体育的育人目标,又能够体现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五、总结

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金水区教体局的直接领导下,纬五路一小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在“一校一品”建设中“品”出了特色,“品”出了校风。

小学课程建设总结范文5

一、全面推进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回顾

阜新市全面推进区域性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3年,主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和探索阶段。这期间,阜新市在教育局的行政启动、市教师进修学院的业务促动、各县区的区域推动和省教育科研课题的牵动下全面推进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从2009年9月开始,针对全市新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即以学习、模仿江苏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形式为主,以阜新市申报获批的辽宁省科研课题“导学评练・学教结合”课题教学模式开展实验,然后以七年级为起点逐年向上个年级过渡和向小学高年级延伸。到2012年9月,阜新市初中七、八、九三个年段和小学六、五、四三个年段均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覆盖。

第二个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该阶段是在认真结前一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把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符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改革路径。诸如校园文化建设、学科分层走班制教学等,使阜新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深入与成熟。

二、全面推进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1.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导向策略

(1)调整中考政策,从评价的角度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为了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阜新市教育局积极探索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和策略,修正中考命题及招生政策,从中考政策的角度导向课堂教学改革。阜新市中考政策规定:从2012年开始自主中考命题工作,同时对中考的科目进行调整,对各科分值进行重新设定,并规定中考考查科目基本涵盖初中开设的所有课程,对中考试题要降低难度,增加开放性、发展性试题,考试内容要回归教材,要贴近课本、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身边实际,试题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坚决杜绝偏、难、怪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施“253工程”,从激励的角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展。“253工程”是阜新市教育局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计划中的一部分,具体是指从2010年开始,通过3到5年时间,在全市打造出20所左右的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50所左右的课堂教学改革先进校,300所左右的课堂教学改革达标校,对于评上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先进校的学校,教育局要给予奖励资金和增加示范高中的升学指标。通过对示范校、先进校的评比,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引领、先进校为主力、达标校提升的目的,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3)设立课改专项资金,从经费上助推课堂教学改革。从2011年开始,每年投入近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课堂教学改革突出的学校和保障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专题活动的经费。比如,成立阜新市课改名师工作室;评选专家型课改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批优秀校长、教师脱颖而出,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助推了阜新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教师进修学院的业务跟踪指导策略

(1)确定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跟踪、指导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市教师进修学院组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在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础上,结合赴江苏省洋思中学、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等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从阜新市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导学评练・学教结合”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导学评练・学教结合”科研课题的确立,为阜新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实施提供了指导和保证。

(2)定期开展集体调研,及时为课堂教学改革把脉定向。市教师进修学院研训部门坚持定期到学校开展集体调研,依据课改理念指导教师上课堂教学改革研讨课、交流课、示范课;在调研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备课、上课、评课,为课堂教学改革把脉定向,并与到校调研蹲点、跟踪指导相结合,帮助学校查找问题,指导教师解决问题,引领校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3)开展包校共建活动,为薄弱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支撑。市教师进修学院拟定了包校共建,服务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帮扶计划:要求研训部门的教研员每人都要包一所学校,常年跟踪指导该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并定期参与学校的学科教科研活动,提高学校的校本教研水平,帮助学校发现并解决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

3.县、区分片联合,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1)县、区分片联合,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了提高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效果,阜新市域内的县、区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加强了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研究与发展。在做好区域内学校间联合课堂教学改革交流的同时,有的县、区还打破区域限制,倡导地域内不同县、区学校就近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交流研讨,开展同课异构、学科集体备课等课堂教学改革交流活动,克服了因行政区划带来的业务交流障碍和行政壁垒,促进了学校间的交流与发展。

(2)城乡联手互动,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市教育局和市教师进修学院主动为城乡学校搭台牵线,让市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先进校与农村薄弱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市区学校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农村学校也尽量安排教师到市区学校进行跟岗研修。此举帮助农村教师做好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3)成立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会,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改革。为了整合市域内的课改研究团队,有效开展校际间的课堂教学改革交流活动,在全市两县五区的学校中,有五所初中学校联合发起了成立阜新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会的倡议,并得到了民政局社团科的批准。该研究会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从最初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到现在对课程建设、学科整合、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小学课程建设总结范文6

成熟的特色课程建设是幼儿园办园特色呈现的内容之一,幼儿园打造办园特色可以从特色课程的建设入手。

1.如何建设特色课程

幼儿园进行特色课程建设,一定要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搞清楚特色课程应包含哪些内容。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要对特色课程进行规划:论证课程(确立该课程的思考和依据)、设定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学年、学期、月安排)、编制课程实施计划(设施设备投入、培训、教研、科研、具体落实、各项幼儿活动、家园活动等)、如何进行课程评价(评价的基本框架、评价的实施资料、评价结果的运用等)、对社会认可度进行预测(园所、教师、幼儿会取得哪些进步和成绩,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社区等的反应)。

2.如何通过特色课程形成办园特色

幼儿园有了特色课程并不等于就形成了自己的办园特色。

办园特色要通过幼儿的发展来体现,呈现的是基础、全面的课程内容,而不仅仅是某方面的特色课程内容。所以,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只是教育的切入点,最终还是要通过这个切入点将特色渗透到五大领域中,最终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如进行健康领域的篮球特色课程的开发时,可以通过讲述、儿歌等活动学习篮球文化,向语言领域渗透;通过手工、绘画、音乐活动表现篮球活动,用艺术手段营造篮球活动环境,向艺术领域渗透;在篮球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协调、适应能力,通过亲子篮球活动增进幼儿与长辈的亲情,向社会领域渗透;在活动中探索篮球弹跳与充气量的关系,篮球运行路线与拍球力度、方向的关系,向科学领域渗透。

办园特色的内涵要比特色课程丰富得多,还包括保教质量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幼儿园的管理特色、文化建设特色等。所以,办园特色还需要通过特色课程这个切入点,渗透到幼儿园的管理、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中,以促进幼儿园整体办园质量的提高、办园特色的形成。

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

一些幼儿园在进行特色定位时,往往举棋不定,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其实这很简单,只要清楚本园幼儿的实际需要、本园的优势和劣势等,答案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1.以幼儿为本

打造办园特色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要通过办园特色提高整体办园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办园特色的确定,要以幼儿为本:要基于幼儿的经验,要选择幼儿能接触到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要发现本园幼儿的最大缺点是什么,需要重点在哪方面提高……

如农村幼儿园的幼儿生活在农村,对动物、植物都特别熟悉,那么选择以自然为题材的特色课程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合适,比如可以开展种植课程、养殖课程等。如某幼儿园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且由祖辈在带,所以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欠佳,该幼儿园就可以将生活课程作为特色,来弥补幼儿的短板。

案例

郑州市启元美景特色实验幼儿园:利用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

郑州市启元美景特色实验幼儿园的领导在和幼儿交流时发现,有的幼儿竟然认为草莓是长在树上的,许多幼儿不知道土豆长在哪儿。这促使园领导认识到,不能总把孩子“关”在幼儿园里,应该带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于是,该园把利用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设计成了园本课程。该课程分为两类:利用来自大自然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田野课程”,利用来自社会的人文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社会课程”。

洛阳市实验幼儿园:幼儿早期阅读

洛阳市实验幼儿园很关注本园幼儿升入小学后的表现,也经常和小学老师交流幼儿毕业后在小学的表现。有一次和小学老师交流幼小衔接问题时,一些小学老师反映,很多刚升入小学的幼儿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理解缺乏兴趣。于是,洛阳市实验幼儿园就选择了幼儿早期阅读作为本园重点打造的特色。

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幼儿园:礼仪教育

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幼儿园处在城乡接合部,幼儿家长的成分比较复杂,个别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够,甚至在接送幼儿时对幼儿园教师也缺少基本的礼仪。这也导致幼儿在礼仪方面表现欠佳。

园领导感觉到了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外出考察、内部调查的基础上,最后统一了认识,将礼仪教育作为办园特色和立园之本,同时确立了礼仪教育的目标:传承中华文化,建立健全人格,将每一个幼儿都培养成为谦恭有礼的中国人。

郑州市汝河新区第一幼儿园:互动式环境

郑州市汝河新区第一幼儿园位于居民区内,没有办法扩大园所规模,孩子们的室内、室外活动空间都相对狭小。如何充分利用狭小的空间,为幼儿创造适合的、丰富的学习成长环境,成为该园管理者和教师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该园经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决定以环境创设中的墙饰教育资源开发为突破口,成立了操作性主题壁板报课题组,通过探索,把墙饰内容从单纯的装饰型、观赏型、展示型、静态型,拓展为集教育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能够让幼儿参与、师幼互动,促使幼儿得到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资源,使园所环境和幼儿课程实现了有机的整合与融合,“互动式环境”成为该园鲜明的特色。

2.扬长避短

每所幼儿园的地理位置不同、经费来源不同、幼儿家长的构成不同,所以拥有的资源也不同,优势和劣势也不同。幼儿园在确定办园特色时,只有扬长避短,打造的办园特色才可能持久、有深度、有效果。相反,如果所选特色恰好是本园资源缺乏的方面,那么就很可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半途而废。

幼儿园如果户外场地特别大,就可以定位为体育特色。如果场地大但经费少,就适合开展经费投入不大的、就地取材的体育课程,如跳绳、玩沙包等。幼儿园如果班额较大,就不宜定位为科学特色。因为科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探究空间,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教师也需要及时对每个幼儿进行指导,班额较大的班是不容易达到以上要求的。

案例

郑州市高新区六一幼儿园:环保教育

郑州高新区六一幼儿园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该区大部分道路都是以植物命名的,如枫杨街、翠竹街、梧桐街、冬青街、长椿路、雪松路、春藤路等。幼儿对这些道路很熟悉,也知道很多植物的名字。同时,该园绿化面积大,各种名树遍布园内,全园共有26个品种、386棵树,绿化面积达868平方米,这是很多幼儿园所不具备的。于是,该园就从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意识入手,将环保教育作为办园特色。

济源市天坛路幼儿园:体能课

济源市天坛路幼儿园和天坛路小学是邻居,从幼儿园就可以直接到小学里面去。小学所拥有的标准化操场、塑胶跑道等体育活动场所,都可以供幼儿园使用。于是,天坛路幼儿园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将体能课作为本园的特色。

3.充分利用本园资源

在特色的确立中,资源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仔细分析本园所拥有的资源,找出优势资源,就可以在确立特色时豁然开朗。

如幼儿园所处的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就可以选择以某种文化为切入点;幼儿园所处的地区有某种特产,就可以以此种特产为切入点;幼儿的家长多为艺术工作者,就可以以艺术为办园特色;幼儿园是部队附属的,就可以开展学做军人的特色课程……

案例

信息工程大学第四幼儿园:幼儿社会化

信息工程大学第四幼儿园拥有丰富的课题资源,从2000年起,该园相继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主持的《幼儿社会化》《幼儿智力与社会性和谐发展》《尊重平等教育与德育改革》等一系列课题,探讨新时期幼儿社会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课题实施期间,陈会昌教授每年都会到园两次,指导教师们先从课堂教学入手做研讨,将幼儿社会化的教育内容细化为“幼儿亲社会技能40项”。以此为主题,教师们设计了很多样板课,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加强对幼儿的社会化培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园逐渐形成了“幼儿社会化”的办园特色。

登封市直属第一幼儿园:“天地之中”――美丽登封

登封市直属第一幼儿园位于登封市,该市是“三教合一”之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其中包括蜚声海内外的少林寺。该园尝试通过有效整合登封旅游文化资源,积极构建了园本课程:“天地之中”――美丽登封。

4.拥有特长教师是关键

没有教师,再独特的思想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形成特色幼儿园,必须拥有一批有特长的教师。在确立办园特色、分析本园资源时,教师资源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幼儿园领导要充分了解全体教师的特点,为教师提供舞台,使他们的特长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对于特长突出的教师,可以进一步培养,将他们打造为领军人物。而一旦确立了特色,对特长不突出的教师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培养。

案例

洛阳市空空导弹研究院幼儿园:体能课

洛阳市空空导弹研究院幼儿园一共拥有17位男教师,他们体能充沛、思维活跃,教学方式充满阳光。该园就发挥男教师的优势,将体能课作为本园的特色。男教师们广泛参考有关资料,不断研究总结,制订出了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达标计划,设计出了很多新颖别致的体能游戏,攀爬、跳跃等一些活动幅度大、运动量大、女教师不敢让幼儿做的游戏项目也得以开展。

新密市市直第二幼儿园:美术

新密市市直第二幼儿园发现,在日常的环境布置、画画教学中,有三位老师让人眼睛一亮:美术基本功扎实,创造力、授课的能力都比较强。于是,该园在确立办园特色时就选定了美术。园里经常组织这三位老师外出学习,继续增强她们的实力。三位老师作为培训讲师,又给全园的老师进行美术培训,为该园美术特色的打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办园特色的误区

1.小学化倾向

一些城中村幼儿园、城市民办幼儿园、小学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农村幼儿园将拼音、识字、珠算等小学化倾向明显的课程作为自己的办园特色,并大力宣传。这些课程迎合和满足了一些家长不合理的需求,违背了《纲要》《指南》的精神。小学课程提前教育是拔苗助长的典型表现,采取灌输、机械记忆、机械重复模仿练习等教育方式,以获得多少知识为评价标准,忽视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会阻碍幼儿全面、和谐、健康成长。

2.以特长生代替办园特色

幼儿园办园特色是独特性与优质性的统一,既要求办园特色本身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又要求办学育人整体水平有一定的质量、一定的档次。一些幼儿园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出了一批特长生,使他们在各类竞赛中获奖,便号称自己有办园特色。这些幼儿园虽然在特色项目上成绩优异、有几个尖子生,但总体办园水平低,教学质量差,甚至不如普通幼儿园,那就是以牺牲幼儿的全面发展来换特长发展。这种使特色游离于正常的教育教学之外、满足于表层和表演、没有使特色渗透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之中的所谓特色,是与《指南》和《纲要》的精神相背离的,是不值得提倡的。

3.以统一项目训练充当办园特色

有的幼儿园为了在某个特色上造势,特意要求园内所有幼儿训练相同的项目,发展统一的特长。如有些幼儿园给自己冠以“艺术特色幼儿园”的名称,要求所有幼儿发展艺术特长,这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势必会影响幼儿特长的自主发展。

4.盲目跟风,为特色而特色

有的幼儿园打造办园特色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缺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没有形成文化积淀。幼儿园为了尽快拥有办园特色,看见别的幼儿园哪个特色搞得好就邯郸学步,无法推进时又去模仿其他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最后,特色频繁更换却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