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获得本科学历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获得本科学历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课程实施 和田地区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6-01
“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况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
本文通过访谈调查法,了解和田地区中学历史教师课程实施方式,分析历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和田地区教育现状
1.和田地区中学教育基本情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包括七县一市,共86个乡镇。
2009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和田地区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12.31万名,在校中学教师8539名,占新疆普通中学教师总数的7.86%,教师比例明显低于生均数。
2.和田地区中学教师学历水平远远低于自治区及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张泰琦的研究[3],和田地区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的有1858人,占总数的24.96%,专科学历5349人占总数的71.87%,高中阶段毕业235人,占总数的3.16%。全国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0.86%,新疆自治区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0.04%,远远高于和田。
3.和田地区中学教师来源匮乏
和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经济欠发达,鲜有内地和北疆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充实;本地只有一个专科学院,毕业学生数量、专业有限。
二、和田地区中学历史教师访谈调研情况分析
2010年9~12月我们对和田地区和田县英阿瓦提乡中学、和田市浙江中学、和田市第四中学共10名历史教师作了深度访谈。
调查问题主要从教师原始学历、专业、教授历史学科时间、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解、对新课改的看法(意见、建议)、历史课堂教学新方法的运用、教师培训及其效果、未来专业发展构想等方面展开。
(一)访谈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接受访谈的10名历史教师,6名是大专学历,4名是本科学历,其中3名本科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获得,专科占60%,本科学历占40%,且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不高。
2.教师初始专业非历史专业居多
10名被访谈对象中,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不对口的占总数的50%。
(二)教师对历史课程的理解
1.历史学科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
历史教师普遍认同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同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学习,有助于他们认识和理解现实,正确地面对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复杂。
2.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家长、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课后务农或玩耍,作业无法及时完成。
3.古代史知识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古代历史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乡村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不齐全,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
(三)教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1.历史新课程改革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是:新教材跳跃性大,内容简单,问题变难,评价采用开卷形式,学生忽视基础知识。
(四)教师培训工作存在问题
1.被访教师只有2名参加过三至四次培训。
2.教师培训时间较短,一般为20~40天,教师无法通过培训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
3.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大,公共课目多。
结论
从教师访谈记录分析,和田地区新课程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不高。
三、对和田地区历史新课程教学改进的构想
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霍姆斯小组成员古德莱德认为“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
1.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2009年的新一轮对口援疆,教育援疆成为各地援疆的重要内容,这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
2.加大实习支教有效性实践探索
国发[2003]1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阐述: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新疆教育厅已在2006年起在和田地区推行实习支教,支教学生带去了新课程改革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当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送培下乡、送教下乡
2010年开始,新疆教育科研所、新疆师范大学等组织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这些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将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4.增强历史学科培训的实效性
2010年起实施的“国培计划”新疆农村中小学培训项目,继续教育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植入,都将有效地推动和提升和田地区历史教学水平。
课程的理想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从学校的“文件课程”到教师诠释产生的“理解课程”再转化为课堂中实施的“运作课程”,教师都是课程转化与教学实践的主体。[4]积极提升和田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我们推进新疆新课改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子建、尹弘彪.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 [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2]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 张泰琦.新疆和田地区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分析和政策研究[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15,2008.
[4] 钟启泉.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课题[J].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7.
获得本科学历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服务;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中医药具有简便、价廉、安全等特色优势,适于在初级卫生机构发展,有利于群众及时得到方便、质优、价廉的卫生服务,也有利于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0年5~10月河南省卫生厅和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对河南省县级以上地方中医管理部门、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部和中医诊所等6.8万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一次普查,以掌握本省中医事业发展基本现状,科学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本研究利用此次调查的数据考察河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服务现状,为本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卫生服务政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及政策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5~10月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38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普查。
1.2 调查方法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制定统一的河南省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方案,对各级参加调查的调查人员和质控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对于调查的医疗机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属地化原则,负责组织本辖区内的调查对象填报调查表,并负责调查表的收集、核实以及调查数据的录入和提交。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mySequal进行录入、建库和整理,并采用Excel2003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 河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情况 本次调查的38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政府举办的占14.89%,企事业举办的占22.15%,个人举办的占60.70%,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占2.26%。见表1。
2.2 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医师、助理医师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执业医师有4872名,占全省执业医师数的4.69%;其中中医执业医师有2582名,占全省中医执业医师数的10.45%。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执业医师占其执业医师数的53.00%,高于全省此比例(23.81%)。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执业助理医师有1202名,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数的2.84%;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有700名,占全省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的6.45%。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占其执业助理医师数的58.24%,高于全省此比例(25.65%)。见表2。
2.3 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卫生人员的学历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卫生人员7803人,占全省总数的2.04%,其中有学历的人员占全省有学历人员数的2.02%;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学历的卫生人员占其总人数的93.31%,与全省此比例持平(94.08%);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医学历的人占全省有中医学历人数的5.54%;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医学历的人占其总人数的38.41%,高于全省此比例(14.13%)。见表3。
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本科学历人员占全省有本科学历人员数的2.28%,占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总人数的17.75%,略高于全省此比例(15.88%);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本科学历人员占全省中医药本科学历人员数的6.73%,占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本科学历人员数的46.35%,高于全省此比例(15.69%)。
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大专学历人员占全省有大专学历人员数的2.71%,占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总人数的37.91%,高于全省此比例(28.51%);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大专学历人员占全省中医药大专学历人员数的8.67%,占社区卫生服务站大专学历人员数的38.57%,高于全省此比例(12.07%)。
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专学历人员占全省有中专学历人员数的1.60%,占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总人数的37.65%,低于全省此比例(48.02%);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中专学历人员占全省中医药中专学历人员数的4.81%,占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专学历人员数的41.32%,高于全省此比例(13.73%)。
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学历人员占全省无学历人员数的2.30%,占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总人数的6.69%,略高于全省此比例(5.92%);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无学历人员占全省中医药无学历人员数的5.92%,占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学历人员数的55.94%,高于全省此比例(21.79%)。
2.4 河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设备价值及其配备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总值136100.512千元,占全省医疗设备总值的0.027%;其中中医设备总值为19543.131千元,占全省中医医疗设备总值的0.085%,占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总值的14.36%,高于全省此比例(4.61%)。见表4。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设备配备调查了十种设备,每件设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不到1件。见表5。2.5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入和诊疗人次数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总收入为324946.900千元,占全省医疗机构总收入的0.20%;其中中药收入为72261.834千元,占全省中药总收入的0.56%,占社区卫生服务站总收入的22.24%,高于全省此比例(7.89%)。见表6。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总诊疗人次数为28652185人次,占全省的总诊疗人次数的5.73%;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为8280050人次,占全省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的13.21%;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占其总诊疗人次数的28.90%,高于全省此比例(12.55%)。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总处方数为4845641张,占全省总处方数的1.58%;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药处方数占全省中药总处方数的2.08%,占社区卫生服务站总处方数的44.29%,后者高于全省此比例(33.62%)。见表7。
3、讨论
3.1 河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者有较大的社会力量参与本调查显示有60.7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由个人举办,高于2009年国家监测的此指标(19.37%)。因此,河南省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有较大的社会力量参与,这也意味着政府需要出台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社区卫生机构管理办法。
3.2 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执业医师比例较高 本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执业医师占其执业医师总数的53.00%,此比例既高于全省此比例(23.81%),也高于全国此比例(10.43%)。
3.3 社区卫生服务站高学历人员少 93.3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都有学历,其中有中医学历的人员占38.41%,此比例高于全省的平均值。本科学历的人员占17.75%,略高于全省平均值,但低于全国此比例(25.57%);大专学历人员占37.91%,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37.27%);中专人员占37.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27%),由此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站高学历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偏多。初级卫生人员要担当得起“守门员”的职责,其学历水平直接与卫生服务质量相关联,因此,需要得到密切关注,解决学历偏低问题。
3.4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设备总值所占比例不高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设备总值仅占全省的0.085%,占其自身的医疗设备的14.36%;调查的10种中医设备中,每件设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不到1件。而有中医学历的卫生人员占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人数的38.41%,因此,若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服务能力,需要加强中医硬件设施建设。
获得本科学历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 197 文献标识码:A
一、资料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某高校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Maslach Burnout Iinventory(MBI)-ES量表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为91.8%。问卷当场收回。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所调查高校教师的结果进行分析。
二、职业倦怠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男性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教龄在10年以内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11年以上的教师;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本科学历的教师;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职称为讲师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不同课时量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课时量在13节以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12节以下的教师。
以将高校教师人口学变量为因变量,以是否职业倦怠(0=不倦怠,1=存在倦怠)为因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分类变量进行自变量处理。检验结果显示,每周课时量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影响,其余变量均无影响(见表1)。由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回归模型为:P(y) = 1/ [1+e ^-(-3.056+0.609x每周课时量)]。
由表1模型中可以看出,每周课时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职业倦怠发生的危险程度增加了0.609倍。
三、讨论
(一)不同性别教师的状况分析
蒋会平[1]等人对高校教师的研究中发现,女性教师的情感枯竭程度要高于男性教师。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女性教师更容易发生情感枯竭,这与蒋会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女教师更易发生情绪枯竭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心理特点有关。女教师的感情与男教师相比要细腻的多,因此对学生会比男教师倾注更多的耐心与关心,但女教师的心理耐挫力较弱,如果长期全身心地倾注于工作,却没达到预期的期望,会比男教师在情绪上更易产生倦怠感。
(二)不同教龄教师的状况分析
Fessler 指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引导阶段”即从教的前几年,和“生涯挫折阶段”(从教后 15 年左右)是职业倦怠的易发阶段[2-3]。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教龄在3-5年间的教师职业情绪枯竭程度高于其他教龄段的教师。这与Fessler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该高校教师在初入职场任教的几年里,努力表现自己,希望能够适应学校系统的运作,同时也希望能被自己的学生、同事和领导所认可,从而更好地融入到教学这个大家庭。在这一阶段的新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出色,不断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同时也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一阶段的新教师如果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的话,职业倦怠感便会滋生。年龄在51岁以上的教师在成就感程度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其原因可能是:51岁以上的教师大多从教在30年左右,热爱教育工作,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拥有较高的成就感,认为自己对教育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而其他年龄段的教师相对来说年龄较轻,工作时间较短,事业仍处于发展期,对自己的成就一直坚信会不断提升。因此年龄较高的教师成就感要高于年龄较轻的教师。
(三)不同学历教师的状况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教师在情绪枯竭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学历的不同能够成为影响其情绪枯竭的重要因素。本科学历的教师情绪枯竭程度低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出现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学v为本科的教师大多从事教学工作时间较长,属于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们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感到十分光荣。同时,由于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对教学和管理学生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能够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情绪方面,始终充满了热情,因而不易产生倦怠感。本科学历的教师成就感程度高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出现此结论的原因可能是:本科学历的教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学历相对较低,但在职称上相对较高,本科学历的教师认为自己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仍然充满了兴趣和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其工作积极性,因此在成就感方面的倦怠就相对较低。学历在硕士及以上的教师大多为年轻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相对来说较短,对自己工作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要低于多年从事教学的老专家、教授[4]。
(四)不同课时量教师的状况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课时量的高校教师在情绪枯竭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即课时量的多少能够成为影响其情绪枯竭的重要因素。13节课以上的教师情绪枯竭程度高于12节以下的教师,出现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每周课时量较多的教师教学时间大都比较长,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也较长,面对的学生问题也会相对较多,付出的精力多且工作时间长,对学生个人感情上的投入较多,如果对学生问题束手无策,无法正确解决的话,过度的工作压力而导致情绪与情感两方面资源被过度消耗等特征加剧了其情感衰竭[5]会使其在身体上感到疲惫,心理上也同样出现消极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长时间教学的教师在情绪上出现倦怠。
据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别是:性别、教龄、学历、职称和每周课时量。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每周课时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不一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单因素分析将相互联系的多个因素拆开,单个的与结果因素进行分析,只考虑了单独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同时研究多个因素对结果因素的联合作用,既考虑了各因素的单独作用,又考虑了多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所以造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不一致。
由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和所建立的模型显示,每周课时量越多,教师职业倦怠越严重。因此,要想有效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学校应在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师课时量。
(五)不同职称教师的状况分析
结果显示,职业倦怠在不同职称上存在差异,即不同的职称能够成为影响高校教师成就感的重要因素。职称为讲师的教师成就感程度低于其他职称的教师。出现此结论的原因可能是:高职称的教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对其生活和事业都有了较高的满意度。而低职称的教师由于年轻,各方面可能比高职称的教师要相对落后,由于其事业刚刚起步,对于自己的低职称无可厚非,并且认为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和拼搏来晋升职称,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蒋会平,刘宏程,曾治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对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03):153- 155.
[2] 曹雨平,杨文奇.说说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病[N].经济日报,2005.
[3] 陈亮,曾婧.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J].校园心理,2011,9(05):294- 297.
获得本科学历的方法范文4
一、检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县人民检察院设行政办公室、政工科、等个部门,行政编制个,在岗干警名,50岁以上人,40-50岁人,30-40岁人,30岁以下人,其中副处名,正科名,副科名,科员名。全部干警中党员人,占比%,检察官人,占比%,大专学历人,占比%,本科学历人,占比%,女干警人,占比%。
二、检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层次较低
由于县是山区小县,经济相对滞后,福利待遇偏低,人才吸引力不强,因此该院检察干警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只占全院检察干警的%,且部分本科学历是通过继续教育所得,第一学历为普通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生的极少,大多为大专学历及以下学历。
(二)专业化、高层次、复合型检察人才缺乏
该院检察干警学历层次不高,因而缺乏专业化、高层次、复合型检察人才,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丰富,即精通法律、在其他专业领域有造诣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欠缺。
(三)无法律职务人员较多
2002年国家统一组织司法考试以来,该院检察干警参加司法考试者不多,参加者司法考试通过率较低。因而无法律职务人员较多,与检察官队伍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存在检察官断档现象。
(四)检察院的编制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
该院人少案多压力大的问题较为突出,不能满足实际检察业务工作的需要。
(五)检察干警待遇偏低
该院检察干警待遇相比公安、法院较低,且职级晋升较慢,工作生活条件差,致使部分检察干警不安心工作,选择调离检察机关,向发达地区或收入高、提拔快的单位流动。
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检察院缺乏进人的自
长期以来,由于检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编制管理机制不配套,检察院进人都是由当地党委、政府研究确定,检察机关作为用人单位没有多大自。从这些年情况看,检察院进人渠道比较杂乱,主要是来自军队转业干部和当地领导以及检察院内部检察干警的子女,导致现有检察干警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部分干警由于司法考试难以过关,虽在长期执法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并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造成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书记员比例失调,制约和阻碍了检察工作的发展。
(二)检察院缺乏吸引、留住人才的竞争力
由于县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不愿留在原籍工作。同时检察院干警收入少,待遇差,工作清苦。部分检察干警家属下岗或没有工作,部分干警子女就业有困难,不得不为生计奔波而影响工作。还由于检察机关上下、内外交流机会少,导致干警职级偏低,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影响了检察干警队伍的稳定,不仅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还导致检察院内部优秀人才的流失。
(三)检察院缺乏建设人才队伍的机制
检察院由于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检察干警接受业务培训的机会不多,少数干警没有择业压力,业务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法律素质相对滞后,执法能力整体较低,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检察院一方面缺乏相应的人员淘汰机制,出口不畅,对于一些素质低、不适合在检察院工作的干警,难以通过一种有效机制将其淘汰出检察院。另一方面受编制的制约,符合条件的高素质人才不能顺畅地进入,出现了想录用的人进不来,要清退的人辞不去的尴尬局面,造成难以建设好检察人才队伍。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用人自,拓宽培养渠道,培养高素质检察人才
检察院要具有一定的用人自,要改进招录方式方法,广开门路选人才,有计划地吸收引进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壮大检察院干警人才队伍,解决检察院专业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要拓宽培养渠道,选派优秀检察干警到高校深造,到上级院挂职,提高检察干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要推行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反贪、反渎职侵权部门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两个重要部门,干警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反腐败工作的成效,通过岗位资格准入考试和个人履职情况综合评价,提高准入门槛,真正把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干警选人反贪、反渎部门,进一步优化队伍素质,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增强侦查队伍的战斗力。要把检察人才培养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检察干警,多渠道、多平台打造人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推进人才资源开发
要狠抓学历教育,继续提高检察干警的学历学识水平。要针对检察队伍学历学位层次偏低的状况,加强检校合作,开办法律本科远程网络教育,组织不达本科学历的检察干警参加学习。对参加学历教育的检察干警,除保障学习期间的工资及其它待遇外,给予取得学历证书的要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提高检察干警参加学历教育的积极性。要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为高素质人才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围绕服务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检察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确定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对重点岗位人员尤其是领导素能和一线执法办案骨干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开展“岗位学习、岗位练兵、业务竞赛”,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以此提高检察干警的综合素质。要认真做好司法考试培训工作,为参加司法考试的检察干警提供一定的便利,鼓励他们认真努力,积极应考,争取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检察官,解决检察官断档问题。
(三)建立科学选人用人机制,促进检察人才成长
要建立科学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充分施展才能。要在认真调研和充分征求全体干警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检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和非领导职务晋升工作办法,明确选拔任用和晋升工作的方式、方法、程序和条件,鼓励年轻检察干警有更高的目标追求,敢于担当重任,让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踏实肯干的老检察干警感到有前途、有奔头,充分调动各年龄层次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要坚持“阳光作业”,确保选用过程和结果公正。及时将竞争的岗位、条件、方法、程序、人员报名、民主推荐、能力测试、党组决定等情况予以公开,扩大群众对检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最大程度地争取干警的信任和支持,真正做到过程透明、结果公正、群众服气。让年轻有为、富有朝气、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
(四)建设检察文化,增强队伍凝聚力
良好的文化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氛围,建立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工作环境,增强队伍凝聚力。要通过建设检察文化,增强队伍凝聚力,使检察人才甘于在艰苦环境中工作作贡献。建设检察文化一是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检察干警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确保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二是加强政治素质建设,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展各类“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检察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激发检察干警投身检察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获得本科学历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员工 培训 体系 设计
一、员工培训体系设计的目的及要求
柳州银行成立于1997年,2011年末,柳州银行资产总额已高达517.33亿元,增幅115.68%。柳州银行业务发展的下一个目标是:用3年时间完成资产规模突破400亿元,5年突破700亿元;2011-2015年,视经营发展情况启动IPO工作,力争采取多种模式推动尽快实现上市目标。然而,快速的机构扩张与高速的业务发展与人才严重紧缺和业务素质偏低的现状,是困扰柳州银行快速发展的最大困难之一。
虽然人才的大量引进和多方拓展,能够相对暂时部分缓解上述矛盾。但是,由于业务高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紧缺状态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国内先进银行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缩短这种差距就要求尽快培训出更多、更好的业务人才。这在客观上要求柳州银行员工培训必须做到“多、快、好”:首先,是人员不足为第一紧迫,所以“多”为先;其次,是机构扩张速度快,客观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相应变“快”;最后,是业务的高速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以及与其他银行的竞争要求“好”。“多、快、好”就是当前柳州银行员工培训体系设计的目的要求。见表1。
二、员工培训需求的科学分析方法
培训结果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对培训需求的正确分析。因此,运用科学有效的需求分析方法是员工培训体系设计科学化的前提条件。
诺伊分析方法:
由著名企业管理专家R・A・诺伊提出,它包括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个要素。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规划时,可以将调查收集的数据分门别类,分别归入组织、人员、岗位三个层面,然后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以获得所需信息。见图1。
图1 培训需求分析流程
归纳培训需求,就是收集完后的信息由培训部门汇总并进行总结分析,对培训需求进行定位。培训需求定位的分析过程中,还应确定培训需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对培训环境的分析。
结合柳州银行的具体情况进行需求分析。柳州银行的组织架构,长期发展的战略体系与不同的素质需求,可大致分为三大类,见图2。
对三大类需求进行分析和归纳后的对培训需求进行定位。在明确培训需求之后,进行培训项目开发计划设计,也就是为达到培训目标而设计的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项目开发计划如何设计;然后确定培训方法和组织实施设计;最后还考虑培训管理机构的设计。整个培训体系的大体架构如下,见图3。
三、员工培训项目开发计划的设计
员工培训项目开发计划设计和员工培训方法设计,是员工培训体系设计的实质性内容,是培训体系设计成败的关键。
员工培训计划项目的设计,要时刻关注培训的目标导向性,以更好地随时补充完善和执行各项培训计划项目。如可以制定一个有目标导向的培训项目计划表格(ZOPP),见表2。
当整个培训流程结束后要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系统是一个封闭环系统,只有将上次培训实施的信息反馈回来才完成了一个循环。将在培训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在下一个培训计划制定前及时予以修正、补充和加强,才能不断提高培训实施的效果,让柳州银行的员工培训做到“多,快,好”。
四、员工培训方法和组织实施设计
首先,要设计培训方案。员工业务培训不仅是上岗的需要,更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增强对培训方案的设计,采取更加科学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新员工的培训方案,主要按不同学历分层次设计培训方案;二是老员工的培训方案,主要按不同时期业务技术发展需要、新产品和新的竞争手段、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员工业务素质不断提高需要,分不同阶段不同内容设计培训方案。
其次,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对象,首先要根据机构发展与业务发展需要实行分期分批确定培训对象,把所有员工都作为同期培训对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培训对象包括新员工和老员工。根据新招员工数量计划确定分批培训的对象;根据老员工所从事业务的需要确定培训的对象。
再次,培训前的准备。主要是根据按不同层次和新、老员工区别设置不同培训班期计划要求,做好培训的场地、住宿以及生活安排的确定;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以及不同学历组织编写或购进培训教材并拟定培训课程;落实好师资队伍;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各培训班的前后顺序和具体时间安排,按不同层次和新、老员工区别设置不同培训班期,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培训,不同的培训班尽量不要同一时间都集中培训,如新、老员工的培训就应该在时间上错开来,做到培训与工作两不误。
具体的培训方法和组织实施设计可分为如下几点进行:
(一)研究生以上学历新员工培训方法与组织实施设计
1.研究生以上学历员工的特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博学多才,理解能力强,学科多样,理论强实际短。从事趋于理论的业务工作比具体细致的基层工作上手快。
2.根据上述基本特点,柳州银行的研究生以上新员工应适当地加强基层一线学习的实践,确定岗位方向后重点开展岗位的业务培训,有利于高学历新员工尽快适应岗位,创造价值,弥补柳州银行高学历人才的短缺,有利于人才发挥。对于高学历新员工的非专业业务培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培训时间和节约培训资源,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另外,根据一段时间的培训,可在实践中选择培养的方向和岗位,有目的地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有利于该层次人才培训的快、多、好。
3.课程设计:理论课应该只培训银行基本理论,其他可以自学,而且课时占用可适当少一点;业务知识与实际操作占用的时间应该多一些。这是研究生以上新员工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本科新员工培训方法和组织实施设计
1.本科学历员工的特点:所学专业实用性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理解能力较强,学科多样性,理论实际较好。从事理论指导的实践上手相对比较快。
2.根据上述特点,本科新员工应该要有较长的基层学习实践。根据一段时间的培训,可在培训和实践中选择培养的方向和岗位。缩短培训时间和尽可能地节约培训资源。有目的的在实践中培养成为基层业务骨干或未来的基层领导打基础。做到人才培养的快、多、好。
3.本科人才培养成为基层业务骨干或未来基层领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扩张最需要基层业务骨干和基层领导,这方面人才缺得多。(2)本科学历特点最适合培养基层业务骨干与未来基层领导。
4.课程设计:理论课程以银行应用性理论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运用启示,业务知识与实际操作要求较高。课时安排应相互平衡。这是本科学历新员工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专科/职业类及以下学历新员工培训方法与组织实施设计
1.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的特点:所学专业偏重于具体操作,业务实践上手快。
2.根据专科/职业类及以下学历新员工的上述特点,这类新员工学历偏重实践,培训主要是基层一线业务实践操作,培养优秀的基层一线岗位员工。可根据培训的发展情况选择基层优秀岗位员工的培养。
3.论述专科及以下人才培养成为基层岗位优秀员工重要性和紧迫性:(1)扩张是最需要业务熟练的一线岗位员工,这方面人才缺得最多。(2)专科及以下学历特点最适合培养基层岗位优秀员工,因其实践能力强。
4.课程设计:应以业务知识与实际操作为主,可安排少量课题学习银行基本理论。这是专科及以下学历新员工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在职员工的再培训的设计
1.在职员工再培训的重要意义:业务技术不断发展更新,需要再培训。新产品,新的竞争手段出现,也要求再培训。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员工业务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在职员工再培训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和发掘业务骨干的方式。
2.培训的特点:与新员工培训不同,是提高性培训,是有针对性的培训。
3.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业务骨干、高学历员工以及新业务的再培训,是再培训的重点。
4.特别应该注意对高学历人才的再培训。实际中再培养,力求人尽其才;不能人尽其才,将是浪费高级人才资源。后果对柳州银行发展是不利的。再培训机会被看着是对人才的重视与否,应该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再培训机会。否则:1.人才易流失,留不住人,容易被其他行挖走。2.不利于人才竞争,对以后吸引人才不利。3.对提高柳州银行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竞争不利,因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五、培训管理机构的设计
如前所述,有了科学的需要分析定位、培训项目计划设计、培训方法和组织实施设计,而合理设计培训管理机构,是完成“多、快、好”目的要求的组织保证。因此,针对柳州银行的现状甚少在总行和分行一级应该设立培训管理机构。
总行的培训管理机构,可以参照四大商业银行的经验与方法,结合柳州银行的具体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设计员工培训管理机构,如员工培训管理办公室、员工培训管理处(科),人员配置3-5人为宜。当广西绝大部分地级市都成立了分行或者员工人数达8000人以上,就应该考虑成立培训学校(培训中心),把培训工作纳入长年不间断的进行。
一级分行的培训管理机构,应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设计员工培训管理机构,如员工培训管理办公室、员工培训管理科,人员配置1-3人为宜。
一级支行的培训管理机构的设计不能像上述管理行一样配置专人和专门机构。因为支行是经营行,不是管理行,主要担负业务经营的具体任务。所以可以认命兼职的员工培训管理员。
不论哪一级机构,都应该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把员工培训工作当成一项必不可少的长态工作来抓。
获得本科学历的方法范文6
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石河子市共13个地州市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合计发放问卷354份,回收354份,回收率100.0%;剔除未作答题目占1/4以上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90.4%。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为:男74人(23.1%)、女246人(76.9%);汉族223(69.7%),少数民族97(30.3%);任教学段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22(6.9%)、181(56.6%)、84(26.2%)、33(10.3%)。2.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新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教师学历教育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非学历教育情况。其中,第一部分共有10个项目,主要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教龄、特教教龄、单位性质、单位所在地区、编制、职称和所教年级;第二部分共有6个项目,主要包括:初始学历级别、专业、毕业院校类别,当前学历级别、专业、毕业院校类别;第三部分共有7个项目,主要包括:培训级别、次数、内容、效果、问题、影响与需求。问卷调查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接受过培训的主试主持实施。为了保证作答的真实性,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并当场收回问卷。使用自编访谈问卷对新疆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共有60余名特教教师参加了访谈,内容包括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内容、次数、级别、成效、影响因素及培训需求等。访谈所得信息依据问卷结构进行归类,在后续分析问卷结果时参考访谈内容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2研究结果
2.1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和特教教龄现状
经统计分析,发现在四个年龄段中,人数最多、比例最大是30岁及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达到124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的38.8%。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比例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见表1)。对教龄和特教教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龄、特教教龄在5年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最多、比例最大,分别有100人和150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的31.3%和48.4%,教龄、特教教龄在11-20年以下的教师人数及比例次之。特教教龄在6-10年、11-20年、≥21年段的教师比例均低于教龄在这三个段的教师比例,但特教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比例却远远高于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两者的差异达到17.1个百分点(见表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年龄、教龄和特教教龄的现状表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偏向年轻化,有相当比例的特教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岗而来,这既显示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也昭示着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艰巨性。
2.2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教育
经统计分析,发现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初始学历以高中及中专为主,这一学历的教师有129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的40.3%;因高学历教师人数较少,在统计分析时将硕士学位教师与本科学历教师合并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这部分教师仅有82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25.63%,其中硕士学位的教师无一人。为检验初始学历教师与当前学历教师人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行了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cNemar变化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Z=-12.367,P<0.001,这说明教师们都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检验每种学历教育的人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一步分别对两种学历中的人数进行了检验。通过对初始学历的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2)=10.43,P<0.01),发现三种学历结构的人数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高中、中专与大专学历教师人数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对当前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2)=201.08,P<0.001),结果发现三种学历教师人数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及以上人数要显著高于大专、高中、中专学历人数,具体表现为: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变成了以本科学历为主,这一学历的教师有218人,占有效样本的68.1%,和初始学历时的本科学历教师比例(25.63%)相比提高了近43个百分点;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86人,26.88%)和初始学历时的专科学历教师比例(109人,34.06%)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高中及中专学历教师比例(15人,4.69%)和初始学历时的高中及中专学历教师比例(40.3%)相比下降了近36个百分点,硕士学位教师有1名,实现了零的突破(见表3)。本研究样本中,获得学历提升的特殊教育教师共有18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8.44%,超过了一半。对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中及中专学历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有114人,达到84.4%;大专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人数和比例次之,有73人,达到67.0%,本科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比例为零(见表4)。通过对初始学历与教师接受学历提升进行相关分析(r=0.602,P<0.001),结果发现初始学历与教师接受学历提升呈显著正相关,即学历越低越接受学历提升教育。在专业类型上,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初始学历专业同当前学历专业存在着显著差异。初始学历专业为普通教育类、特殊教育类和非师范类的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分别为58.6%(188人)、20.1%(64人)、21.2%(68人),其中教师人数最集中的前五位专业分别是特殊教育(53人,16.7%)、中文(36人,11.2%)、学前教育(21人,6.5%)、信息技术(18人,5.5%)和医学(16人,5.0%)。在接受学历教育、取得当前学历后,教师的专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当前学历专业为普通教育类、特殊教育类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变为77.2%(247人)、7.1%(23人)和15.6%(50人),教师人数在前五位的专业变成了中文(94人,29.5%)、特殊教育(24人,7.6%)、小学教育(16人,5.0%)、数学(14人,4.4%)和医学(14人,4.4%),普通教育类学历专业(尤其是中文专业)的教师比例大幅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
2.3特殊教育教师的非学历教育
表5数据显示,本研究样本中,绝大多数的教师(271人,84.69%)都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其中,接受过1-2次教育的教师人数最多,有16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2.19%,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教师还有49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5.31%。特殊教育教龄也与教师的非学历教育次数呈显著正相关(r=0.285,P<0.001),教龄越长接受的非学历教育的次数越多。我们具体分析发现:特教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教师未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比例最高,占这部分教师的五分之一,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次数也以1-2次为主(93人,占这部分教师的60%);特教教龄在6年及以上的教师接受3-5及5次以上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机会要更多一些(见表5)。经统计分析,发现本研究样本中,接受过自治区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最高(55.3%),接受过国家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次之(20.3%),接受过校级、市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都比较低,分别为13.8%、10.6%(见表6)。对非学历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教师(229人次,占被调查有效样本的71.6%)接受的是特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接受特殊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教师有130人次,占被调查有效样本的40.6%。本研究有效样本中,认为自己在非学历教育中收获很多的教师比例最高(205人,64.0%),有24.7%的特教教师认为非学历教育效果一般,有10%的教师感觉所接受非学历教育对自己帮助有限或不明显,还有1.3%的教师反映所接受非学历教育对自己没有帮助(见表7)。对非学历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被特教教师排在前四位的问题是:“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192人次,60.0%)、“教育方法偏重于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和体验”(135人次,42.19%)、“培训次数太少”(124人次,38.75%)和“培训计划一刀切”(81人次,25.31%)(见图1)。还有少量教师认为“培训次数太多(11人次,0.03%)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制约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专业指导”(222人次,69.4%)、“缺乏经费保障”(166人次,51.9%)、“没有充足的时间”(125人次,39.1%)、“缺乏良好的环境”(102人次,31.9%)、“其它”(10人次,3.1%)。在未来的非学历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师最迫切希望学习的前五项内容分别为:特殊儿童心理辅导(197人次,61.6%)、康复知识技能(188人次,58.8%)、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经验(153人次,47.8%)、现代教育技术(120人次,37.5%)、学习学生管理的理论与经验(118人次,36.88%),特殊教育前沿理论(112人次,35.0%)、国外特殊教育形势与动态(85人次,26.6%)和特教研究方法(67人次,20.9%)排在第六、七、八位(见图2)。
3讨论
3.1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总体成效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通过学历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总体资格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先天不足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已由当初的以高中和中师为主(40.31%)转变为目前的以本科为主(68.13%),这一比例和北京市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73.1%)[9]相比虽然还低5个百分点,但和全国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58.4%)[10]相比却已高出近十个百分点。从专业化水平来看,通过非学历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而言虽然比较年轻,而且有大量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岗过来,但84.69%的教师都接受过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该比例已基本接近全国接受过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90%)[11]。从非学历教育的级别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所接受的非学历教育层次比较高,主要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其中:接受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占到20.3%,超过五分之一,接受自治区级培训的教师占到55.3%,超过一半,这两部分教师加起来比例达到75.6%,该比例远超过全国接受过省级和国家级培训的特殊教育教师比例(15.2%)[1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级别比较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新疆充分利用了国家和地方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平台,尤其是“国培计划”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政策和对紧缺薄弱学科的倾斜政策[13],二是新疆自治区出台并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规划,搭建起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专有平台[14]。这表明,国家及新疆自治区政府“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促进了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指导和实施责任,对于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
3.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奋进背后的省思
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学历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情况有很大差异,显示出初始学历低的教师比初始学历高的教师学历提升比例大的趋势,其中初始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学历提升的比例低到零,致使新疆硕士学位特殊教育教师只有1人,比例仅为0.3%,该比例远低于全国硕士及以上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5.0%)[15]。新疆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的高比例与硕士学位以上特殊教育教师的低比例之间的悬殊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教育奋进的成效,可能更多地源于教师资格达标硬性要求下教师出于对“外炼”的职业资格功利的考虑,但教师“内修品格”的意识却并未被唤醒与激活[16],这显示出学历补偿时代后,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缺乏状态下,新疆特殊教育面临教师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专业自主发展困境。从学历教育的专业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存在着专业发展的迷思。新疆特殊教育教师中,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本来就比较低,只有16.7%,该比例几乎是全国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31.9%)的一半,在经过学历提升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矛盾更加严峻,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降到了7.6%,此比例几乎是全国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21.8%)[17]的三分之一。特殊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引进非师范类及普通教育专业教师来缓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与师资短缺的矛盾本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选择普通教育专业以弥补职前培养无法涉及的某些缺憾和空白点,也在情理之中,但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比例低至7.6%,这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迷思,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特殊教育教师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探究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产生迷思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新疆特殊教育基础薄弱,特殊教育管理理念与实践存在普教化倾向[18];二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资格证书制度迟迟未出台,无法规范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19]。从非学历教育的次数来看,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非学历教育,但还有15.31%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同时,接受过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次数也偏少,超过一半(52.19%)的教师都只培训了1-2次,接受过5次以上培训的教师比例很小,只有10.94%,该比例远低于全国接受过5次以上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46%)[20]。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次数偏少与地(州、市)和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缺失有关,参加过校级和市级培训的教师加起来才仅有24.4%。国家及自治区级政府在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是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及自治区级政府应该并能够包办一切,期望国家和自治区解决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愿景,却并不切合实际。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会面临大量的经常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可能依靠一两次的集中培训解决完,需要即时指导。同时,特殊儿童自身的复杂性也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也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21]。此外,忽略地(州、市)及特殊教育学校自己本身的主体作用,也会削弱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的效益。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就发现,部分地州市级政府由于缺乏对特殊教育的责任意识,没有将教师培训与学校建设统筹安排部署,致使多所学校错失了自治区级培训机会。还有部分学校在派出参训教师时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不按要求选派教师,使有些教师过度培训,而有些教师又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因此,校本培训和市级培训的主体地位不应也不可偏废。
3.3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反思
质量和效益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是继续教育研究领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绝大多数的老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总体效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收获很大的教师比例达到64%,但我们也应看到,还有36%的教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效果持中立甚至是消极的态度,此外,有69.5%的教师依然认为目前自身专业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专业指导。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级别相对于全国而言比较高,但即便如此,依然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效果不甚满意,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师依然感觉当前缺乏专业指导。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种落差的产生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粗放式教育模式削弱了教育的针对性。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具有较大差异,这和田寅生等人对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2]。特殊教育教师需求的多元化是源于教师作为培训对象本身所带有的变量(背景变量、发展变量和环境变量)[23]的多样化。新疆开展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时,采取的是全国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通用模式,即综合性、不分类的方式[24],无法顾及对象变量不同所带来的需求差异,从最初的不分专业的“大一统”特殊教育培训到后来的分专业培训,都属于粗放式培训,在一个培训班中,有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职业发展水平和不同民族的教师。教师之间存在太大的异质性,但大家却把解决差异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训本身,这就让培训承载着不能承受之重的社会期待,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部分教师认为培训计划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二是“知与行”的分离削弱了教育的实践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非学历教育内容中,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居于主体,占了71.6%,实践技能占了40.6%。但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论类内容却被教师们排在了后几位(“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和“国外特殊教育形势与动态”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七位),排在前五位的“学习特殊儿童心理辅导”“康复知识技能”“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经验”“学生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上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有60.0%教师认为培训“结合教学不紧密”,有42.19%教师认为理论培训者“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和体验。这表明,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中,继续教育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不相适应性,培训者与参训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标期待与路径选择,培训者似乎看到了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参训者则希望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研究结果也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在教师教育实践行为中处于一种无力与日趋祛魅的尴尬境地,参训者对于培训者的“话语霸权”和自身的“失语”非常不满,对争取“话语权”充满了渴望。在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培训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论走弱现象的产生与它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较量、博弈密切相关,在这场博弈中,特殊教育理论的失利,看似与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工具理性”[25]的追求并无二致,但却也是源于教育实践者面对特殊儿童问题越来越复杂时无力、焦虑、困惑、挫折与挣扎的迫切诉求,同时也源自于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对特殊教育工作效率的执着追求。因此,再次追问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这一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26],探寻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路径,促进“知与行”的有效结合,便成为当今特殊教育培训者不能不面对、不能不思考并且不能不去探索的现实问题。
4建议
4.1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
OECD认为,教师职业的持续更新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促成教育改革的关键[27]。而和根据社会变迁呼吁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道德感召方式相比,政策因素能够更加持久和稳定地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选择[28]。因此,要使继续教育从理念呼吁层面转向行动、实践层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国家的高度来规范和管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从公共政策层面不断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保障和激励特殊教育教师有效地进行继续教育。当然,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不应是一个独立的政策,它应该配以内在一致的、综合的、持续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因此,要使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有效运行,就应着力设计系统化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证书制度、津贴制度等,这种制度要关注“职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生命关怀”,要体现出“人们对特教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个从业者,在社会及职业系统中的价值定位与认同。即,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外在的资源占有、报酬分配及精神上的自我体验等是相辅相成的”[29]。
4.2搭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平台
虽然制度的激励应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激励,但由于制度建设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根基,这就使得制度建设本身变得异常复杂。制度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形成普遍适用的促进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还需要很长时间[30]。在普遍适用的制度基础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内部微观环境就成为宏观政策的良好替代。因此,学校能否搭建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就成为影响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关键因素。而这种平台能否搭建起来,又取决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对教学和行政的领导力,即能否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用科学的、人本化的评价和奖惩分明的组织管理把学校创建成“学习型组织”,使教师感受到专业发展的适度压力和动力,从而把继续教育作为自身工作与生活的诉求。在校本研修越来越成为普遍诉求的情况下,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对教学和行政的领导力便成为提升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前提。
4.3构建基于教师需求和学习导向的参与式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