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务演讲的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务演讲的技巧范文1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演讲是指演说或讲演。演说是“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就某个问题对听众发表的见解。”讲演是“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王守仁教授指出:“把握英语演讲的特征,可以从演讲与平时讲话的不同之处入手。中文里‘演讲’这个词是用‘演’来修饰‘讲’,十分贴切,我们不妨从”演”的角度来认识演讲。”但是,在现实中,英语公众演讲或英语公众演讲教学,对“演”的把握并不够准确,可以说是较弱的一环,从而影响了演讲或演讲教学的效果。正如全球顶尖商务沟通大师杰瑞?魏斯曼所指出的:“演讲就像链条一样,最弱的一环决定了整体的强度。”本文着重从指导和培训学生英语演讲的实践来论述英语公众演讲教学的“演”能力培养。我们还是按王守仁教授所提出的从演讲的表演性、演绎及演义成分来理解演讲。笔者认为,“演”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二、英语公众演讲中的“演”能力内涵
(一)演出。演出是指:“把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演给观众欣赏”。这个“等”也应该就包括了演讲。演讲中的“演出”有一定的要求。一是着装的要求。一般来说,公众演讲是在正规场合,衣着打扮一般以正装为宜。不过,最好还要考虑演讲的主题、演讲的语言风格等因素,演讲者的着装与演讲的场景(包括时间、地点场景)、演讲的内容要相协调。二是肢体语言的要求。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表示使用身体运动或动作来代替或辅助声音、口头言语或其他交流方式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的一个术语。它是副语言(paralanguage)的一种类型,副语言包括各种形式的非口头语言的人类交流方式,包括不为人注意的最细微的动作,例如眨眼和眉毛的轻微运动。肢体语言可以与面部表情结合使用。我们知道,完美的演讲=55%形象+38%声音+7%语言,肢体语言在演讲中最重要,这里的“形象”不仅是指演讲者的外表,更不是指PPT的样子,它主要是指演讲者的肢体语言。
(二)演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演示是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演示在英文中对应的是Presentation,多用于商务或其它特定场合,指的是借助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演示工具(目前主要是多媒体PowerPoint)对某个特定内容予以讲解或展示。Presentation与通常的公众演说主要区别在于多媒体PPT的介入,因此,演示的关键在于演讲者与演示工具之间相协调。首先是演讲者是否选择使用PPT。幻灯片的引入对演示无疑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不加节制的过多使用就会喧宾夺主,给演示带来麻烦。其次是演讲者语言和幻灯片资料之间相协调,哪些适合由演讲者表达,哪些适合用幻灯片呈现,哪些可两者结合起来展示,这都是要仔细斟酌的。再次,演讲者面对听众与面对幻灯片相协调。可想而知,演讲者的眼神在听众与幻灯片之间不停游离时,带给听众的将会是什么效果。
(三)演绎。演绎的本义是指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是相对应的。演讲中的演绎则是强调演讲的思维逻辑与推理论证,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归纳推理。演讲,包括英语演讲,历来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曾提出以英语演讲比赛为手段来融合各门课程,实现思辨能力的综合性和渐进性发展。演讲中的演绎表现在演讲的听、写、讲、演、答、辩六个环节中,从演讲的准备到演讲的进行,再到演讲的总结都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四)演义。演义本来是指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而英语演讲中的演义则是指演讲者使用的具体事例(examples),或是演讲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真实故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事例,演讲就会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可见,采用事例的演讲因此而具有演义性。
(五)演练。演练对于英语演讲而言,就是正式演讲前的练习与排练,类似于文艺演出的走台与彩排。演讲技巧的提高,关键在于练习、练习、再练习。从练习所面对的对象来看,由先自己练习,在熟悉的家人、同学或朋友面前练习,再到陌生的观众面前练习;练习的步骤由带稿练习,到半脱稿练习,再到全脱稿练习;练习的阶段由先独自练习,再向公众预演。
三、英语公众演讲教学中的“演”能力培养实践
笔者长期担任英语演讲教学及演讲比赛选手的指导和培训工作,从学生的实践中能够感受到学生演讲者在演讲中充满着“演”的味道,在比赛的现场也经常能看到参赛选手的“演”味。不可否认,适度的“演”确实能够增强演讲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但是,现实的担忧有两点:一是演讲者的过度表演。许多选手的演讲更像是演出节目,演讲者本人仿佛就是一个演员(actor或actress),而不再仅仅是一个speaker了。我们知道,演讲,演讲,“讲”是第一位的,“演”只是修饰“讲”的,“演”最终要落实到“讲”上面去。二是“演”的单向性。许多演讲参赛选手只注重表演,而对演讲的其它四个“演”(演示、演绎、演义及演练)却缺乏应有的关注。“演”虽然只是“讲”的修饰,但却能影响“讲”的效果。缺乏“演”的“讲”必是无活力、缺乏生机的演讲。下面,我们以历届英语演讲比赛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南京大学的学生多次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冠、亚军,这与注重演讲中的“演”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演绎的角度看,首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刘欣从家人对电视频道节目的选择,自己工作就业的选择述说了选择的重要性(Knowing the Consequences of Choice);第10届“21世纪?外教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夏鹏以自己所处的城市,以自己与外国学生的对话,以及和图书管理员的对话为例述说了“城墙与桥梁”的故事(Walls to Bridges);第12届“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陈星讲述的是参加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的亲身经历,……六名选手无不例外的都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演”出了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从表演的角度看,无论是陈星演讲中与小男孩的对话,或是王媛(第8届“21世纪?爱立信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亚军)演讲中与旅行社的对话,还是夏鹏手势的运用和停顿都“演”出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英语演讲是一门艺术,一门涵盖演出、演示、演绎、演义、演练的艺术。通过表演、演示、演绎、演义、演练,加强英语公众演讲教学中的“演”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英语演讲人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目标,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应有之义。
商务演讲的技巧范文2
关键词 情景模拟 即兴演讲 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1.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进入情景,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建立在情景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1989年布朗、科斯林与杜吉德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著名论文《情景认知与学习文化》提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并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根据这一理论,理想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工具的应用、角色的扮演来真正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鲜明特征。
1.2即兴演讲教学法
30年代中国的演讲理论家杨炳乾指出:“即时演说者,事先无为演说之意,而忽遇演说之时机,不能不仓卒构思,以即时陈述也。”即兴演讲是演讲者被眼前的景、情、物、事的触动和诱发下,自发或别人要求的立即进行的演讲,是一种不凭借文字材料进行表情达意的口语交际活动。
戴尔・卡内基通过演讲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功用有二:一是它可以向班上的人证明,他们能够即兴思考;二是这种经验使他们在做有准备的演讲时,更为气定神闲,更有充分的信心。就算在做有准备的演讲时,最坏的情况发生,脑中突然一片空白,他们仍然有即兴演讲的根基,仍能侃侃而谈言之有物,直至重返原先的思想轨迹。
即兴演讲用在课堂上,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语教学训练,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这种教学模式。
2在《口头报告》课堂上运用的情景模拟即兴演讲
2.1课程载体《口头报告》
《口头报告》是针对国际商务学生在第四学期所开设的,以全英授课的专业课程。课程目的为运用各种教学及实践手段,针对不同话题,训练学生在公众前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和素质。在这个课堂上,情景模拟即兴演讲成为了笔者课堂的主要实践手段。
2.2课前演讲话题准备
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话题的选择应尽量与本课程或学生所在专业的所学内容有衔接。如在同一学期内有与会议策划相关的课程,则可以将某次具体会议的策划作为即兴演讲的话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口头报告上;又如在课堂上,如本周有涉及企业产品推销的内容,则可以在教师授课开始之前,将对某产品的现场销售作为热身话题提前让学生进入状态,类似头脑风暴,但学生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
2.3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实施
在每周课堂的开始阶段,介绍完本次课的大概内容后,教师会利用PPt,在屏幕上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即兴演讲话题。
然后,教师指定一部分学生作为即兴演讲者。随后教师说明即兴演讲的要求(如演讲时长、音量、使用语言等),给即兴演讲者5-10分钟的准备时间。
准备好后,学生依次上台对给出话题进行演讲。
2.4“诤友”评价
在演讲过程中,没有参加演讲的学生担任着另外一个重要角色――“诤友”。
“诤友”(Critical Friend)最早是由一位公共部门顾问安德鲁・哈钦森于1998年引入华威大学的地方政府联盟,并于随后被该联盟的哈特利教授在其论文中引用。
考力克和科斯塔在Through the Lens of a Critical Friend(1993)一文中对诤友作出了定义:“‘诤友’可被定义为一位值得信任的,能问挑战性问题、能从另外的角度提供检测数据、能为你的作品提供批评意见的朋友。”
在演讲开始之前,教师会说明其他同学都将作为演讲者的“诤友”,对演讲者们的演讲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
每一位演讲者结束演讲后,教师会随机挑选三个学生,用英语从演讲的不同方面(如演讲内容、结构、演讲者礼仪等)对其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最后,教师简短总结各诤友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建议对每位演讲者的即兴演讲作出评价。
一般来说,整个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及评价过程需要40分钟左右。
3情景模拟即兴演讲的作用及效果
作为英语口语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情景模拟即兴演讲活动中扮演了两个角色――演讲者以及诤友。以下,笔者将从学生作为演讲者和诤友两个不同角色分析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3.1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对演讲者的作用
3.1.1大大提高了演讲者英语口语表达的熟练程度
在许多英语口语课堂上,许多教师会采取以下形式组织演讲训练:提前一周时间给出演讲题目,学生课后准备,在下一周的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随着网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高度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就搜寻网络,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然后直接使用。在英语口语演讲的课堂上亦如是,常常会有同一个话题,不同学生给出了相似甚至相同的演讲的情况。这样的训练不仅不能真正锻炼学生对英语口语的运用,还会使演讲这一教学手段流于形式。
在英语口语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一缺陷。在十分有限的演讲准备时间内,学生需要对话题进行分析、构架、充实、组织语言等;在《口头报告》课堂上实践证明,比起依赖外界资源,更多的学生选择从自身知识体系中寻找适合的资源和材料,加以组织与构建,形成演讲的内容。
在演讲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背诵出早已背得烂熟的演讲稿,而是积极地根据自己组织的内容,运用所学英语口语和语法知识进行语言的组织。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逐渐习惯英语口语的即兴组织,从而达到熟练英语口语表达并用于交际的教学目的。
3.1.2实现了演讲者对其所学专业知识的回顾与运用
教师在准备每周演讲话题时,会综合学生在本课程以及学生所在专业其他课程作出选择;因此,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需要回顾其在本课程或者在其他专业课程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进行演讲内容的组织。
如以下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话题:
Topic 5:
You work in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Division of China Southern Airlines. A client comes to your office and complaints that his luggage is wrongly delivered to another airport. Now, comfort your client and tell him what you will do to solve his luggage delivery problem.
Questions:
(1)What is the first principle to deal with the customer's complaints?
(2) Are you going to report this case to your boss, why or why not?
此话题要求学生作为中国南方航空的客户服务人员,对顾客托运行李运送错误的投诉进行处理。要对此话题组织演讲,演讲者需要运用其在另一门课程――《协调客户服务策略的实施》中所学的处理客户投诉的知识和技巧,如创造安静环境、积极倾听、以问题释义、立即回应、报告上级等等。因此,对于演讲者来说,在组织即兴演讲的时候,也同时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在头脑中过了一遍,筛选出所需知识并实际运用到演讲中。
3.1.3培养了演讲者在工作环境中所需的演讲礼仪
演讲除了存在于如大型会议、庆典等的正式场合外,更多地发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定期工作汇报、活动策划会议或小组讨论等。掌握必要演讲礼仪,有利于学生日后在其工作岗位上创造和谐、积极的工作场所关系。总体来说,情景模拟即兴演讲从两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演讲礼仪。
(1)在演讲过程中的演讲礼仪。紧张、焦虑,是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公众演讲时出现的情绪,许多学生会因为这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自己演讲的效果,如眼神飘忽、手脚僵硬、语速过快、忘词等。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展示话题演讲,紧张情绪对其影响在训练初期会表现的更为明显。但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演讲内容和听众的身上,并学会通过对听众的观察进行演讲内容、语速、语音语调、站位、手部动作、工具运用等的调整。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训练之后学会控制紧张情绪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培养所需的演讲礼仪。
(2)谦虚接受他人评价的演讲礼仪。在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中,诤友们会在演讲者演讲后出给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学会如何谦虚地接受他人的评价,也是演讲礼仪的重要方面。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演讲者和诤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包括认真聆听、态度积极、进一步询问、表示感谢等“接受他人评价”的演讲礼仪渗透其中,使演讲者学会尊重诤友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提高演讲训练效果。
3.2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对“诤友”的作用
3.2.1学会合理、合礼地发表评论,给予建议
与演讲者需要学会礼貌介绍他人评价同理,学生作为评价者,学会如何合理、合礼地对演讲发表评论、给出建议,同样会在其日后工作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样,在实施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诤友对演讲者演讲不同部分的评价,将“如何发表评论”的内容渗透其中,包括使用“我”作为评价开头、通过询问了解演讲者目的、针对演讲发表评论不针对人、着重可以改善的方面、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描述如“我觉得你可以尝试……”、给出最多三个建议等。让“诤友们”学会合理、合礼地对演讲作出评价和建议,能很好地营造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的气氛,更能大大促进双方的演讲能力和水平。
3.2.2对优秀演讲需要具备的要素有更深入的认识
作为“诤友”,为了给演讲者作出公正的评价,学生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好的演讲应该是怎么样的”进行思考和总结。在一般的演讲训练中,大部分学生把演讲作为一种任务,只求完成,很少认真地对演讲进行总结,更别说关注他人的演讲。
而作为“诤友”,需要在教师的要求下对他人演讲的某方面进行评价,学生首先会结合自己的常识和课程所学知识,在自己脑中形成对“好的演讲”的评判标准;然后全程关注演讲者演讲,注意细节等,高度集中地投入到情景(下转第71页)(上接第65页)模拟即兴演讲的训练中;从评价者的角度参与训练,学生会从演讲者的表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原来我那样的表现在台上看起来会是这样的”、“这个动作看起来不大方,以后不用了”。学生在对他人作出评价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演讲时可能存在的缺陷,为自身演讲能力的提高积累着经验。
4实施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教师所需注意事项
4.1应注意对演讲者人数以及演讲时间的整体把握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演讲人数以及时间的整体把握。笔者在训练过程中总结,除控制演讲学生人数外,还要严格控制“诤友”评论的时间。例如,演讲者演讲时间为3分钟,“诤友”评论人数3人,每人一分钟内,则每位演讲者所耗时间不应超过6分钟。
注重对时间的把握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还能在设定好的节奏中使演讲训练变得更加紧凑,学生关注度更加集中。
4.2应注意对演讲者演讲方向的引导
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初期,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因为英语水平有限,加之紧张情绪的作用,在准备期间没能很好地领会话题的题目和要求,导致演讲者在演讲时出现跑题或者无话可说的情况。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在给出话题的同时对演讲者做出适当的引导。不应将题目要求讲得一清二楚,因为可能会限制演讲者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全班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对演讲题目进行全体性的发散思维,使演讲者有基本的概念和思路。
4.3应注意对“诤友”评价的逐步引导
在“诤友”评价环节,大部分学生在训练初期会集中演讲者的礼仪,如音量、与观众互动、动作、表情等等,而比较少关注演讲者演讲内容和结构。这样容易出现评价相似的情况,也容易让演讲评价环节流于表面。
为促进“诤友”从各方面对演讲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教师应逐步引导“诤友”评价。如在第二或第三周训练开始要求“诤友”从不同方面(内容、结构、演讲者礼仪)方面对演讲进行评价,适时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让“诤友”为演讲者给出一些建议等等,以达到演讲者和“诤友”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本文从属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教改项目,编号JG13008。
参考文献
[1] 考利克,科斯塔.Through the Lens of a Critical Friend.[J].教育领导,1993,51(2).
[2]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
[3] 李红霞.情景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8).
商务演讲的技巧范文3
现在的商务活动中,会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像一些重要的会,或者是节日联欢会,所有的单位都会想办法把这一刻留下来,照相、摄影一起上。如果领导将任务指派给你,不如勇敢的接下来,再交给领导一个满意的答卷吧,这会给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加不少分呢!
注意ISO值
一般会场的灯光都很昏暗,播放PPT、影视宣传资料的时候更是如此,拍摄的效果根本无法看清。如何让所有的场景都拍摄清楚呢?首先,要把DC的ISO值调得更高一些,这在ISO 400―800之间比较合理,太低了光线不够亮,拍下的内容无法浏览;太高了,噪点太多,又影响了照片的品质。另外,尽量使用大光圈,在ISO值为400―800情况下,很多时候都可提供1/125秒或以上的快门速度,足够在动作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凝固演讲者的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
掌握对焦技巧
现在不少DC都有多点自动对焦功能,虽然你也可以手动设定对焦点的位置,不过在拍摄发言人时,大家仍然可以放心使用DC的自动对焦功能。因为演讲人周围或屏幕的光线一定是最强的,相机选错对焦点的机会很小。
学会重点测光
相对起背景来说,会场中央的演讲者、屏幕的光线也很充足,在射灯或是屏幕的“强光”下,受光度又完全可以在不用闪光灯的情况下拍摄。如果使用相机预设的平均测光,测光受到黑暗的背景影响,拍出来的主体一定会严重曝光过度。所以,这种时候,就要使用重点测光锁定演讲者或屏幕的光线区域,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锁定曝光的方法不同的DC有不同的方法,一般流行的家用级DC,半按快门就会锁住曝光,多数没有独立的曝光锁按钮。你在正式拍摄前可先锁定曝光,重新构图后再按快门即可。
白平衡要留意
很多会议进行时的使用彩色射灯配搭是最精彩的时刻,比如重要产品,重量级领导上台发言时。这种时候如果还使用自动白平衡模式的话,DC会将现场的灯光泛白,拍出来的照片会面目全非。大家最好使用日光白平衡设定,照片的颜色看起来更真实更自然。
黑白服装拍摄技巧
重要会议,西装革履是不二之选,而在这种很庄重的场合,衣着颜色也就更加简单了,非黑即白。这可不是太好的事情,尤其对于拍照而言更是如此,如何在会场中将黑、白两种颜色的衣着拍摄清晰,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虽然前面说过重点测光,提及的方法似乎也适用于拍摄黑白色衣着,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黑白颜色的衣服,很容易让DC的测光受到误导,让DC的曝光出现严重错误。这时候就要用到DC的曝光补偿(EV)功能了。如果衣着为白色时,那么就要在曝光补偿中加上1~1.5级,如果是黑色着装,则要相应地减少1~1.5级。当然,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颜色的衣着,如浅色系就要加强曝光,深色系则要相对减少曝光。
商务演讲的技巧范文4
[关键词]管理沟通;七要素;八字诀
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确定可信度的过程。而解决好信息源的问题,则是沟通主体建立可信度和确定沟通目标的过程。因此,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如果在开头就阐述重点,称为直切主题。由于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快、更容易地为听众所接受,故在商务场合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如果在结尾说明重点,则称为间接进入主题,即采用循序渐进、逐条分析、最后推出结论的方法,以缓解具有排斥心态者的抵触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变其态度。为此,要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要特别重视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分析:一是心理背景,包括沟通主体自己的心情和沟通主体对于对方的感受和态度,避免由于偏见与好恶而出现偏差。二是物理背景,即沟通发生的场所。特定的场所能造就特殊的沟通氛围,如与上司沟通时,在上司的办公室沟通与在厂区的花园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三是社会背景。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善于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模式,处理好沟通主体双方及对沟通发生影响的其他个体和人群的关系,如:上司在场与否,竞争对手在场与否,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措辞、举止会有区别。四是文化背景。它更是潜在而深入地影响每一个人的沟通过程与沟通行为。当不同文化在沟通中发生激烈碰撞或交融时,人们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威力。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一般来说,口头沟通渠道主要用于即时互动性沟通,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无需严格记录,沟通形式活泼,富有感彩。书面沟通渠道主要用于要求严谨,需要记录备案的沟通。无论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可以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在选择沟通渠道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通道出现了多样化,如现在已经被企业利用的管理沟通电子渠道有: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个人电子邮件、组群电子邮件、可视电子会议、手机及电脑与网络共同传递的电子短信息、企业内联网、企业独立网站、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刊物等一些新渠道。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没有反馈的沟通过程,容易出现沟通失误或失败。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如果发送者想要沟通成功,要求接受者及时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当发送者发现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就应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地传送。同样地,如果接受者发现发送者收到自己的反馈后,再发送回来的信息表明理解有误,则在调整了理解之后,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反馈,直到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无误为止。
二、打牢管理沟通的基础:听、说、读、写
管理者作为个体,要实现管理沟通优化,要特别重视打牢沟通技能的基础,提升管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口头与笔头方式,熟练驾驭笔头和口头技能,以提升沟通效率与效能。可以说,听、说、读、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技能,而在沟通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分别比例为:听40%、说35%、读16%和写9%。
1.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倾听障碍,掌握下面的倾听技巧: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保持开放姿势是有效倾听的重要保证。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切忌自己滔滔不绝,反客为主,喋喋不休。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五要适当记录。有效反馈是有效倾听的体现,管理者通过倾听获得大量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2.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公众演讲)。“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提升面谈水平,要制定面谈计划、确立面谈目的、追求信息共享、安排面谈结构和环境,以增进关系。同时,用5W2H方式准备问题,即为什么谈(why)、与谁面谈(who)、何时、何地谈(when及where)。谈什么(what)、怎样谈(howto)、谈的深度与广度(howmuch)。要做好演讲,明确演讲目的,用5W2H法做好演讲准备,设计好演讲的语言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观点的阐述、结尾,把握演讲的心理技能,巧妙运用演讲的非语言技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伦理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必要时,应运用游说进行说服,善于潜移默化。
3.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日渐繁多的信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我们想接收的每一件事物。因此,要善于略读。略读则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要主动阅读,越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
4.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笔头沟通信息易纪录并永久保存,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并可特别关注细节,能精确用词并使相关受众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按受众导向的文字组织原则进行并根据受众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三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要重视笔头沟通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收集材料、组织观点、提供材料、起草文稿和修改文稿。五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三、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望、闻、问、切
一般说来,管理沟通大都从沟通主体着眼,探索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技能、包括危机沟通、跨文化沟通、与新闻媒体沟通、谈判技巧以及冲突管理与沟通技能等,这是管理沟通的基础,是管理沟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为了优化管理沟通,发展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有效引进中医的望、闻、问、切,善于从医生对病人的探询、沟通诊断的角度以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深入地、全面地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管理沟通更臻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1.善“望”。医生对就诊病人的“望”,是用其工作经验、医学学识、社会阅历对病人的观察,观察就诊者的脸色、舌苔、年龄、病态或姿态,从其表面进行初步观察,进而结合看病人病历、倾听病人的倾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引进“望”,既要站在信息者的角度,观察受众的表情、心态、谈吐、言行,以窥测其愿望、需求、爱好,又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观察信息者的目的、态度、信息可信度、对受众的尊重度等,以便从两个角度、各个方面来优化管理沟通。相互交往,不仅要看对方的表情、着装、气质、风度,还要看其眼神,透视对方眼睛后面的神情,能入木三分而一叶知秋。进而,受众对信息者表达其希望、渴望、盼望、愿望;信息者则应深入了解受众的各种愿望与要求并尽力满足。这种从观察的“望”发展到了解对方的各种要求的“望”,是管理沟通理念提升及运作的进一步完善。
2.广“闻”。医生的“闻”在于听诊,认真倾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谈吐,进而“嗅”患者的气味、体味等,以综合感受来自患者的信息,“望”“闻”结合,进一步分析、观察其病情、病源,做到心中有数。现代管理引进“闻”,既要与前面的“听”相结合,善倾听,切忌只听而不闻;更要善妙听,听出对方弦外之音,看对方欲言却止而听出其半句话;“望”“闻”结合,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耳闻不如一见”,能洞察出“闻所未闻”的稀罕信息;“闻”“嗅”结合,更应提高管理者的经济嗅觉、文化嗅觉、政治嗅觉。:
3.勤“问”。“问”是医护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问现在的病情、病状,还要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就诊史等。亲切、自然、美好、关怀的语言,会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增加信任度。语言交流是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管理者要勤“问”,善于向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致以亲切的问好、问候、问安,应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以表达关心致意;还要善“问”,善提问题,善有水平的提问题,无论是问津、问难,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切忌问道于盲;要做到“不耻下问”。回答问题既要对受众一视同仁,问候、答问都要在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中表达亲切的关怀,又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与“答”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力争“双赢”,以诚信、诚实、诚恳追求管理沟通优化。
4.深“切”。“切”在医疗中既是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过程,又是诊断处方的过程。既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行手诊、切脉、听胸部腹部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医疗器械检查,更好综合分析、全面诊断,还要掌握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医学,用以分析患者就诊的心理变化,以进行更好的行为护理及对症下药。现代企业管理沟通引进“切”的理念与技能,将实现管理沟通现代化的飞跃。“切”意味着“接”的艺术,亲切地接待、接见,深入地接近、接触,诚恳地接受、接应、接头,是优化管理沟通不可或缺的;对管理沟通相关的事、物、人过程等,要善于“切”磋,切磋琢磨可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及深度、广度。管理者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探索、逻辑推理,以提升管理沟通水平。“切”要做到深切,多用心思考。
良好的沟通,不仅优化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正确的传递,使组织的正常活动得以维系,也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使组织获得超越职能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既要善于将管理沟通“七要素”与“八字诀”优化组合,使之在沟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沟通的主体、客体、信息传递媒介及提高编码系统的效率、效应的需要,又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从医生治病诊断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问题,促进沟通更完善、完美,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江,严进,等.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商务演讲的技巧范文5
【关键词】中职语 口语训练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10-02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四种能力,这其中“说”是重要的一环。目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亦即口语练习日益重视,但实效性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既与语文教学属于文化课不受中职学生重视和学生文化底子薄有关,也与教师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传授有关。要提升中职语文口语练习的实效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其实它也是“说”的基础。只有先把要范本“读”熟了,才能更好地“说”。那么中职生应该如何打好这项基础,特别是在现今各中职学校注重学生专业课教学,过去一直为文化课教学辅助开设有的“早读课”、“午读课”或者“晚读课”纷纷取消或者运行不佳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读”的效果?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选择读物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多读,首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选择读物。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读”的练习,不能只停留于语文课本,只依靠每次课堂教学时安排读课文的环节,学生大多兴趣不高,一方面是教材课文内容不一定感兴趣,觉得没劲;另一方面是在课堂上读书会被教师、同学点评,不愿意读。因此,读本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还必须增加其他课外内容,如何选择呢?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选择贴近中职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读物。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年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是充满阳光的。因此,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每次安排不同的同学“读”他们喜欢的文学作品段落,也可以是冷笑话、励志故事、网络上看来的小段子,只要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与他们当下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的,学生就不会感到乏味,自然愿意“读”。
2.选择与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读物。在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的。在语文课堂上或者课外“读”与专业有关的读物,学生兴趣会更浓。比如给烹饪专业学生的找来“美食文化”文章,给动漫专业的学生找来介绍动漫发展史的文章,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找来马云的成长故事,给电子、机电、数控等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找来美国通用、青岛海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介绍企业文化的文章,学生往往会更容易看进去,“读”出来。
3.选择开拓中职学生视野的读物。客观地说,现今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都是“基础差,底子薄”,由此还表现出另一种情况就是“见识短”。他们不仅不太关注学习,还往往缺乏对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关注,甚至缺乏对自身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而是往往只关心眼前的吃喝玩乐。因此,语文教师在练习学生“读”时,就可以安排学生“读”时政新闻、政经知名人物传记、创业财富故事等内容的读物,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考职业发展前景,通过“读”,形成大视野观。
(二)克服默读,引导朗读
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学生“读”书,喜欢“默读”,不太喜欢开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备课往往也有默读环节,默读的确也速度较快,但从锻炼学生口语的角度出发,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并且克服以下三种情况:
1.普通话不标准。这是学生普遍碰到的问题。由于受到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在朗读时容易闹笑话,需要教师及时指正。然而,普通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好的,不能等到说好了普通话才朗读,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读”,不怕读不标准,多练习,在纠正中进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同时也促进普通话水平提高。
2.碰到不会读的字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是要鼓励学生及时多查字典,多向教师、同学请教,做好朗读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不能偷懒的环节,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劳动。通过多次朗读,打牢基础,消灭不会读的字词,也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3.没有掌握朗读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没有掌握语速、语调、停顿、节奏等技巧,学生朗读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此,要先鼓励,即使学生刚开始读不好,也要张嘴读,再慢慢学习朗读技巧,越读越好。
(三)集体朗读与个人诵读相结合
日常教学中,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经常安排的朗读环节就是集体朗读。这种集体朗读的方式有着节省时间的优势,但从口语训练的广度来说也往往容易出现滥竽充数之徒,根本不读,没有达到训练效果;与此同时,集体朗读中,每个人的语速、语调并不是完全一致,也不易在集体朗读中发现。因此,在口语练习中,还是需要将集体朗读与个人诵读相结合,都有适量的安排。
二、加强“说”
中职语文口语练习,“读”是基础,“说”是关键。打好了基础,就要进行真正的口语练习,亦即“说”。
(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现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文口语练习中还不能马上就进行演讲、职场应聘模拟等形式的练习,需要一步一步逐步提升。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分以下步骤进行:
1.复述。复述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刚开始时,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地复述一个故事,明显表现出口头概括能力差的问题,此时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书写大意提纲或打腹稿,教师做好示范,也可让优秀的“尖子生”示范,带动其他同学,教师及时给予点评。以复述一个故事为例,一定要训练学生能把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情节讲清楚,理清逻辑顺序,学会概括故事大意。经过这样的教学与指导,学生表达能力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为后面的描述等训练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演讲。有了复述打下的基础,进入演讲环节就相对容易些了。演讲训练笔者一般多采用“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每个学期每名学生至少有一次上台演讲的机会。在具体的训练中,仍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撰写讲稿―带稿演讲―脱稿演讲依次进行,每名学生演讲结束,马上现场点评,提高课堂效率。
3.即席发言。有了能基本演讲的底子,笔者开始训练学生的即席发言。在训练时一般是先看一段视频资料,然后随机点名,请学生做即席发言,比如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有关柳州螺蛳粉的介绍后,请学生发言:如何借势《舌尖上的中国》向外推广柳州螺蛳粉。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让其在短时间内学会提炼观点,组织语言较为清晰地表达,从而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选择合适的话题
要让学生愿意主动“说”,话题很重要。每一次的口语训练课,笔者都会提出一个学生熟悉、关注的话题进行口语训练,如“如何打扮自己?”“读职业技术学校没出息吗?”“如何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先就业还是继续升学?”等等,让学生热烈讨论。针对即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设置模拟应聘场面,训练学生面试的口语技巧,使学生能够从容应对面试。
(三)鼓励的评价
在语文课堂上,经过前面的训练,学生大胆地说了出来,他们此时最关心的就是别人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我说得怎么样,到底好不好?”他们在心里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在实践中,笔者一直采用鼓励的评价,只要学生张嘴说了,先给予肯定,再指出不足。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肯定是具体的,不是仅仅一句“好”、“不错”,而是针对每个人不同的表现,用具体的话语表述,“你的语速很适中,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演讲情绪很饱满,对讲稿内容吃得很透,是用心演讲”等等表述,鼓励对中职学生更为需要。
三、开展各种辅助活动
好玩、好奇、爱动,爱表现是中职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在课堂内外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比赛活动及表演活动,可使学生陶冶情趣,在心理上得到较大的满足,使口头表达能力在笑语欢歌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因此,语文的口语训练除读和说外,教师还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来辅助。
(一)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故事会、辩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特别是辩论会,有了好的辩题,学生可以滔滔不绝,观点的碰撞往往擦出许多智慧的火花。对于辩论会,刚开始不一定讲究严格的规则,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规则不一定适合中职学生,教师不必马上苛求学生完全按“国际规则”进行,先让学生辩起来,哪怕有一些“吵架”的成分,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述自己的观点,再逐步规范,最终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二)将口语教学延伸到课外
口语教学不能囿于课堂,还应向课外延伸,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社会活动,加强学生口语能力及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存在语文口语课时量不够的情况,所以一定要结合寓教于乐的口语实践活动训练,加强并巩固学生的交际口语能力。比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演讲与口才协会可以举办绕口令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续故事接龙游戏、诗文朗诵比赛等等活动;辩论队可以组织辩论赛;广播站可以组织演讲比赛、普通话大赛;创业社可以举行“毕业生模拟应聘会”活动;戏剧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品、相声、情景剧的编排、训练、演出等等。以笔者所在的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全校有8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与口语训练相关、相近的学生社团就有10多个,大量的学生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口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职学生语文口语水平基础差、底子薄,教学难,但并非不可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教学经验,教学相长,最终服务于学生的今后的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善于表达的合格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林信凤.中职语文口语训练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3)
[2]蒙华秀.中职语文口语训练探析[J].广西教育,2011(24)
[3]葛智敏.中职语文口语训练实践与体会[J].考试周刊,2009(42)
商务演讲的技巧范文6
关键词:口译 口译教学 口译互动教学
一、口译互动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
口译的即时性、不可预测性、涉及领域广等特点要求口译人才要有出色的听力理解能力、高度的注意力、超强的记忆力、宽广的知识面、超强的双语转换和表达能力、一心多用能力灵活现场应变能力等必备素质。这些技能和素质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专题知识的积累也不是仅仪靠九十分钟的课堂就能实现的。我国的口译教学历史还很短,仅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模式,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仍在沿用专题教学加语言教学的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采用专题为主线的教材,由老师放录音,学生进行翻译,老师再进行简单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教学模式实现不了口译人才培养的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口译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口泽环境中的困难与挑战,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能力的主动获取者,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口译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此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口译理论、专题知识、口译技巧、听力理解、短时记忆、口译笔记、双语转换、译语表达等口译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基于以上出发点,本文探索了互动的口译教学课堂模式,供大家探讨指正。
二、口译互动教学的原则
口译互动教学要遵守以下教学原则:
1.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
口译专家吉尔提出了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Phase I:CI=L+N4-M+C,PhaseⅡ:CI=Rem+Read+P(Gile,1995)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传达。可见口译技能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建立技能意识是翻译者跨入翻译殿堂的第一步。技能意识建立得越早,登堂入室之时就会来得越快,反之亦然。”(刘宓庆,1999)口译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决定口译工作的质量。由于口译的技能性很强,而技能的掌握叉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技能训练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口译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语言活动,只有有针对性地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并娴熟地进行实际口译工作,因此实践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仲伟合教授说过,“一般来说,掌握一定翻译理论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往往比对理论一窍不通的人目的明确、方法灵活。”(仲伟合,200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口译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口译理论,如口译的定义、特点、分类、标准、译员素质要求以及口译技巧、口译技能等。
3.因材制宜原则
口译教学及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变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切合学生的实际。一开始可以先进行视译训练,待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口译技巧和逻辑分析能力时,再选用音频和视频材料。可以由句过渡到段,由对话过渡到篇章,在不打消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逐步加深难度。
4.与时俱进原则
口译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要注意时效性、生动性,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口译现场视频材料,如杨澜访谈、刚召开的两会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国发展论坛、奥巴马演讲等,这些视频材料不仅新鲜有趣,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口译技能的提高,同时由于这些材料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泛,对于学生专题知识的积累也有极大帮助。
三、口译互动教学的模式
口译互动教学可采取以下一些模式:
1.课前新闻播报
每堂课开始时,让两名同学用英文报道国内外最新消息,另外两名同学当翻译。促进学生在课下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或者看英文节目如CCTV9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命题演讲或模拟大会演讲
每堂课由两名同学进行英语演讲,还有两名同学分别担任他们的口译译员。既锻炼了学生英语演讲能力,也锻炼了作为译员的同学与发言人合作以及汉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之后还可由同学进行提问,译员翻译成英语,演讲者回答后再由译员翻译成汉语,锻炼了演讲者的英语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作为听众同学的交流与反应能力及译员的双语转换能力。或者提前确定专题内容,一位同学充当发言人,另一位当译员。之后让同学就两人表情、发音、语气、语调、语速及相互配合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3.译前准备 由于口译涉及的知识面不仅广泛,而且往往会涉及到带有专业性的主题,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一个专题前,阅读该领域相关专题专业背景知识,查找并了解相关专业术语含义,老师也可指定文章让学生阅读,或留一些术语让学生课下查阅,课上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实践证明,这不仅对于课上该口译专题的顺利进行行之有效,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专题词汇,了解相关专题知识,弥补学生口译过程中专业知识的不足,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4.逻辑整理训练
选择一些逻辑性强的论说文或者演讲类材料,让学生迅速找出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理清思路,学会断句理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源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口译技巧训练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边让学生练习口译,边讲解增词、减词、转换、解释性口译、绕译、一句多译等口译技巧。在碰到不熟悉的专业术语时可以进行绕译,涉及到有国情、文化内涵、或时事缩语的词语或者汉英谚语时可以做解释性口译。当然对于一些国情特色词语或者习语如果已有特定的词汇或对应的英文,就要作为术语或习惯表达背下来。一句多译是让学生通过词汇替换、句法转换、逻辑变化灵活地进行口译。
6.搭桥翻译
让同学在阅读源语的同时,轮流接续口译整篇文档。要求同学迅速理解,并用目的语快速译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迅速理解能力,快速反应表达能力,养成顺句驱动的口译习惯都有帮助。同时这也是同声传译的一种形式。鲍川运曾说过英语句子顺序往往是线性的,既意义按其出现在句中的顺序向下延伸,从语法结构上看,形态看
起来像串结构紧密的葡萄,因此采用顺句驱动的口译方法不仅合理,而且可以提高效率并且不易丢掉信息。
7.源语概述
选择不同语体的材料,听完一段话,让学生概述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语体的特点把握其逻辑,如论证类有论点、论证、论据。礼仪演说类会鲜明表示自己的态度立场。叙述类会仅仅围绕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按时问地点人物事件展开。描述类会围绕时空关系展开。该项训练可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耳听脑记抓要点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说话人的意图,识别主题思想,把握核心句,养成正确的听力习惯,以意群而不是单词为单位进行听辨,理清话语的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听辨理解过程中有意识筛选、缩小记忆容量、滤掉冗余信息的能力。
8.源语复述
听完一句或一段话后,让学生完整地用源语复述出来。强调的是内容和意义的完整,不要求语言形式的一致性,因此不同于背诵。此训练在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听力理解和短期记忆力的同时,同时也训练脱离源语外壳理解语言的能力,是口译灵活性方面的训练。“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递意思,永远不要过分去迁就原文短句结构和短句字词,切莫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因为字词和结构都只是些符号,指明了道路通往的方向,但却不是道路本身。”(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1992)
9.口音辨别训练
让学生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讲的英语,猜测国籍,熟悉各种不规范的英语及其发音特点,以便适应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
10.不同语体听辨训练
让学生听脱口秀、礼仪演讲、辩论、访谈、新闻、诗歌甚至天气预报各种语体的源语,让学生了解六种主要话语类型;即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介绍言语体、礼仪性演说体、鼓动演说体、对话言语体各种语体的特点,通过语气及各种非语言因素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能力及口译时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各种语体的能力。
11.影子跟读训练 ,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生活化的语速较慢的英文材料让学生跟读,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逐渐加大难度,选择数字多、并列成分多的语言材料,进一步选择纯正的美音或英音演讲材料,让同学同步跟读源语。这项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改善听力技能,强化短期记忆能力,因为是边听边说,还提高学生一心多用,有效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语音、语调、重音、语气和节奏等,使学生发音纯正。
12.数字口译练习
介绍数字转换技巧及多位数、小数、分数、不确定数、倍数的译法,同时选择专门的数字练习材料,让学生听记译。因为数字之间的低相关性,使数字记忆成为口译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数字口译练习应贯穿贯穿整个学期。
13.双人互动训练
两人一组,只让其中~人听源语。之后该同学将听到的源语译给第二位同学,之后交换。互相交流,口译内容是否完整,译文是否可接受,表达是否流利。提高口译技能双语的转换和表达能力。
14.译人语概述
要学生将听到的源语概括并译成目标语。教会学生有的放矢,抓重点,理解源语逻辑的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源语理解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迅速进行双语转换的能力。提倡口译答案的多样化,不要让学生把参考答案视为唯一标准选择。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灵活应变的能力,没有对错,只有更好。
15.译入语复述训练或听译训练
源语由短句短段逐渐过渡到长句长段,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由易到难。这是综合性的训练,要求学生正确,完整译出源语,同时强调译文灵活多样,一句可多译,既有助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口译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果说笔译时“能直译的则直译,不能直译或直译效果不好则意译”的话,那么口译时则“应主要采用意译,不要主动考虑使用直译。而只是在意译过程中自然地使用一些直译”。这样才能从大处着眼,抓住原话的实质内容,快速、灵活而又正确完整地再现原话。(王学文,1993)
16.译入语同声复述
学生在听到源语的同时用目的语完整译出。该训练同样要求内容完整,不要求语言形式的完全一致。这是一项综合训练。由于要求学生能够在听的同时理解记忆并且译出,该训练在训练短期记忆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听力技能、利用旧信息预测新信息的能力,以及源语理解、注意力分配、及双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17.读一记一译练习
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读完一段材料,并整理成口译笔记,之后把材料收起,凭借笔记复述阅读材料的内容,再口译成目的语。该项训练不仅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主要逻辑有效记笔记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笔记、再现原文的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
18.听一记一译练习
让学生听一段1―2分钟的材料,边听可边记笔记,之后给学生留时间整理笔记,然后让学生根据笔记复述并译成目的语。这是听力理解、记忆、笔记能力和双语转换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19.三角对话练习
在口译训练的初期,由于学生昕解能力、记忆能力、笔记能力还都未得到长足的进步,可选择内容相对简单的语句较短、内容更口语化的对话材料,如主题为陪同、导游、现场采访的交替口译材料。把学生分为三人一组,一人说英语,一人说汉语,第三人是译员。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译员与谈话人的相互沟通配合。这样不枯燥,学生还都得到了锻炼。
20.口译会议观摩及实战
让学生观看现场的记者招待会、新闻会、访谈节目、纪录片录像,如两会后的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中国发展论坛,让学生感受现场气氛,感受口译员的角色意识,并让学生适当参与,找差距不足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21.模拟商务会谈
三人一个小组,分别为中方代表,外方代表和译员。这项训练可以激励学生了解相关商务谈判知识,提高交流、表达、沟通协商等口译工作所需的实际能力。另外通过角色扮演,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了解相关专题知识及术语以及进行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让学生思索如何扮演好发言人和译员的角色,如何与发言人相互配合。
22.模拟记者招待会
教师提前确定几个主题,如外交问题、国情问题、环境问题、经贸问题等,让同学课下准备,把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每组选定几名同学做发言人讲话,稿件上课前准备好,每个发言人安排一位对应的翻译,其余的同学充当另一组的记者。当一组的发言人讲话并由译员翻译时,本组的记者及其翻译充当观众,另一组的记者进行提问,由发言人的译员译出。发言人回答,其译员译给记者。这样全班大部分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23.建立自主学习网站
老师定时上传最新口译现场音频与录
像资料,同学也可上传,大家共同分享视听资料,促进口译能力提高。
24.建立口译实践基地
尽量利用地缘优势,与外事部门、外贸部门、外企、或有相关需求的单位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学生可以担任志愿者到现场一线感受口译,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口译具有现场压力大,即时性强,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口译教学应克服以往专题口译加语言教学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因为这种单调而且被动的接受模式对学生十分不利,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学生对实际口译现场的口译能力的培养。口译教学应该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下进行,一方面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课堂气氛活跃,不至于觉得枯燥乏味,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主动地学习,不但可使学生积极参与,而且使学生注意力更为专注,并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现场适应能力。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jDanie,1 Gile,Basic Concepts and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Ben]amins,1995.
[3]迭妮卡・赛莱斯科雏奇等著,《口笔译概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9.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4.
[5]刘和平,口译技巧――思雏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7).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王学文等鳊,《经贸口译教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7.
[8]仲伟舍,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