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资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资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资讯

宏观经济资讯范文1

“差异化”探索的竞争环境

一般来说,“差异化”策略尤其适用于市场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促使企业力求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在广东,报业市场已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面对新老媒体的激烈竞争,促使走在中国报业改革前沿的《广州日报》积极探索国际新闻报道的“差异化”。当然,这种“差异化”探索是基于对受众市场、竞争环境、经济背景等方面深刻变化的认识。

1.从对受众市场的调查看,受众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有增无减”,纸媒国际版的阅读率一直较高

近年来,侧重以国际新闻报道为主的报刊崛起,其典型代表是《环球时报》;与此同时,各大网站都在大力拓展国际专题网站建设,争夺国际报道的广告市场与受众市场。

媒体界的调查显示,国际新闻在居民关注的各类新闻中名列前茅,国际新闻的读者群在社会团体中处于上升位置,占据社会主流地位。《广州日报》委托权威咨询公司的调查也显示,《广州日报》头版要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的阅读率在八成以上;对全体读者、男性读者、女性读者的调查显示,阅读《广州日报》国际版的读者都是最多的,国际版的读者阅读率也是最高的。这些调查说明,国际报道不仅是报业激烈竞争的重要阵地,也是新老媒体(互联网、电视与纸媒)不同平台竞争的重要阵地。

2.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纸媒国际报道的传统优势正消失,“劣势”正逐步显露

一方面,国际资讯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特点,改变了国际新闻信息的“稀缺性”,致使报纸受众日趋“严重流失”,同时也使报纸在国际新闻上的时间优势减弱,淡忘了报纸曾作为国际新闻第一来源的地位。

另一方面,网站对国际专题的“网络整合能力”,开始超越报纸的“版面承载能力”,使报纸在重大国际报道上通过增加背景资料、补充资讯、增加版面的传统竞争力逐步丧失。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报纸的国际报道在内容上需要做出新选择与改变,必须强化刊出国际信息的权威性、独家性、深度化,强化对繁杂国际资讯“精耕细作”的提炼能力,而不再仅仅追求信息的“全面性”。

3.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众对世界经济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为综合性日报拓展报道空间提供了机遇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把中国经济的崛起置于了一个新的参照体系,中国与全球经济的依存度不断加深,国际油价上涨、欧洲债务危机、美元持续贬值等全球经济热点的出现,都会牵扯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读者对经济资讯的需求不再单纯是零散的国际经济动态,而是期待获取客观、权威而理性的深度解读。于是,各种专业性财经报刊开始抢占市场,也对综合性日报的世界宏观经济报道提出了挑战。

4.地方性报纸在国际报道上的“二传手”角色一直很难突破

众所周知,我国地方性报纸的国际报道“同质化”严重,始终存在国际信息稿源单一、版面设置少、报道面狭窄、整合能力差的缺点。更通俗地说,地方性报纸国际新闻报道一直担当着“二传手”角色。

很显然,如果地方性报纸能在国际报道上突破“二传手”这个瓶颈,传递出独家权威的声音,将有利于扩大地方报纸的内容乃至品牌影响力,进而在新老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制高点”。

采编观念的“突破化”

《广州日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差异化”探索,首先体现在地方性报纸对国际报道传统采编观念的突破上。

1.采编新模式:强化原创意识,突破“编辑围墙”

对地方性报纸来说,国际题材做到独家性、本土化的大型策划采访较困难,但《广州日报》看到了国际报道蕴藏着注意力“商机”,经常“主动出击”。多年来,《广州日报》国际部设置专门编译(采访)人员,强化对国际热点的原创性,强化专题策划,逐步完成了从单纯地以“编辑为主”到“编辑+编译+采访”采编模式的转型,有效避免了国际信息稿源的“同质化”,改变了“编辑为主”的被动采编状态。

比如说,3年来的国际年终报道(2008年的“国内专家访谈”、2009年的“岁末年初访大使”、2010年的“中外高端人物对话”),都属于原创性策划采访;近年积极参与的全球系列峰会(“亚欧峰会”、“金砖峰会”、“G20峰会”、“气候峰会”)等“涉华性”国际题材报道,都是强化原创报道的具体体现,突破了固守“编辑围墙”的采编模式。

2.版面新视觉:追求“悦读性”,打造“视觉产品”

网络时代阅读的“碎片化”趋势,正在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逼迫报业对报纸的版式进行改革。当今报纸新闻版面中,大图片、大标题、短文字已经是主流趋势。一张有吸引力的报纸版面,不再是简单的稿件堆砌,而是在利用版面元素大胆探索和创新,充分运用图片和色彩等“模块”构建视觉中心,尽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遵循新视觉的理念,《广州日报》国际报道一直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双重产品”――既是一份包含丰富资讯的“内容产品”,又是一份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视觉产品”;力求实现版式语言的“悦读性”,秉承“版面活跃”的视觉理念,采取图文并茂、稿件分拆、注重标题化等方式,注重稿件的悦读性。与同城其他报纸相比,《广州日报》国际版式很好地把握了编排与内容的平衡,实现了版式编排的“差异化”。

3.编辑新思路:大事件“浓墨重彩” 力避“二传手”

对地方性报纸来说,改变国际稿源的单一模式、及时整合或采访相关资讯、清晰的编辑思路,是地方报纸国际报道“本土化”的重要体现。

在重大国际报道上,《广州日报》一直坚持“做深、做透、做全”的采编原则,不仅满足于新华社的通稿,还及时补充独家性采访,不惜拿出足够的版面,注重拓展“大事件”的深度、力度。比如,10年前的“9・11”专题报道、2003年8月“美加大停电”专题报道(荣获2003年度广东省新闻版面一等奖)、最近“利比亚战争”、“威廉大婚”、“拉丹之死”等专题报道,在策划主题、版面安排、独家观点、版式编排等各方面都形成了成熟的报道模式。

《广州日报》的实践证明,抓住重大国际报道的契机,对重大国际事件始终做到“浓墨重彩”,能够形成规模效应与轰动效应,大大改变地方报纸国际新闻报道上的“二传手”的被动状态,带动报纸整体知名度的提升。

报道内容的“本土化”

要想改变地方报纸国际报道的劣势,就必须打造“内容品牌”,从而在内容竞争中真正实现“差异化”。

1.创办新栏目:借助栏目多元化, 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地方报纸来说,日常的国际报道注重创办符合市场定位的新板块、新栏目,是从题材上实现国际报道“差异化”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广州日报》对国际板块或栏目设置积极探索,先后创办过“国际视点”、“老广看世界”、“国际人物”、“国际漫画”、“国际科学”、“国际时评”、“圆桌会议”、“热点看他国”等板块或栏目。目前,运作成熟的板块或栏目主要有“圆桌会议”(强调独家观点、声音,荣获2009年度广东新闻奖专栏类二等奖)、“国际视点”(强调广度、深度)、“热点看他国”(强调“本土落点”,荣获2010年度广东新闻奖专栏类一等奖)、“老广看世界”(强调“本地视角”)、“国际时评”(强调“中国元素”)。比如,2009年年初创办的“圆桌会议”,促成了媒体与学者的良性互动,为两者合作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每周邀请两三名专家“座谈”国际热点,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性、时效性、通俗性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培育了属于自己的“新闻品牌”。

2.报道新视角:强调关联性,强化内容的“贴近性”

对地方性报纸来说,国际报道“本土化”最好的体现,就是如何将国际与国内(本地)新闻结合起来。《广州日报》国际版的“热点问题看他国”(每周不定期刊出一期)创造性地实现了国际与国内(本地)的有机结合,开创了国际新闻报道的新视角,大大增强了国际报道内容的可读性、贴近性。

2010年1月创办的“热点问题看他国”栏目,始终以国内(本地)热点话题为新闻由头,及时整合甚至采访他国相关事态的处理方法或教训,从而为国内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范本”。2010年8月23日,我国开始审议刑法修正案草案,讨论把醉酒驾车“提升”为犯罪行为,国际版24日刊出《从严处罚“醉驾” 各国出尽狠招雷招》专题,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随后这个有趣、可读性强的专题被网络与其他纸媒纷纷转载。如此本土、本地视角下的国际报道,因切合本土特点而更贴近读者,让所谓“过时”的国际资讯重现强大的时效生命力。

3.拓展新领域:解读经济新热点, 传递“权威声音”

对纸媒来说,伴随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宏观经济日益成为国际报道的重要内容。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基于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依存度的认识,《广州日报》国际版对宏观经济的报道明显加强。比如,针对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飙升,《广州日报》曾策划推出“高油价之痛”系列报道,从现象与纵深、微观与宏观、现实与历史等多视角,剖析高油价时代的困境。再比如,面对全球经济的起伏,国际版先后推出过《美国经济滑坡:会不会拖垮全球》、《美国经济:初现大衰退阴影?》、《世界经济:下滑“触底”,复苏“路遥”》、《债务危机:制约全球经济复苏》、《全球出现“赤字潮” 经济复苏蒙阴影》等宏观经济专题策划报道。这些聚焦宏观经济的专题,都很好地兼顾了客观与权威、专业与通俗,甚至还被专业性财经网站转载。

宏观经济资讯范文2

关键词:金属期货;期铜价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78-03

引言

经济的稳步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铜基础产品输出国。自1993年以来,SHFE铜的持仓量和交易量逐年放大,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铜期货交易市场。然而近年来,铜价的高位振荡给供给与消费者、生产与经营者的利益带来重大影响。故分析研究沪铜价格的影响因素,找出其价格变化的规律,对于规避价格风险,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影响金属期货价格的因素

从金属期货的两重属性来看,可以将影响金属期货价格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1)宏观经济形势。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分析宏观经济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增长率,二是工业生产增长率。(2)供求关系。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价格和供求互相影响,体现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库存。铜的库存分报告库存和非报告库存。报告库存又称“显性库存”,是指交易所库存,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进行铜期货交易的有LME,NYMEX的COMEX分支和SHFE,三个交易所均定期公布指定仓库库存。 非报告库存,又称“隐性库存”,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手中持有的库存。这些库存不定期对外公布,难以统计,故一般都以报告库存来衡量。(3)相关市场因素。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远期交易,故现货市场的价格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同时,期货市场属于金融市场,与供求无关的因素及其市场运行状况也会影响铜价变动,尤其是其他金属期货市场。在国际期货市场中LME期铜价格与SHFE期铜价格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几乎保持相同的变动趋势。(4)汇率。铜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标价,而国际上几种主要货币均实行浮动汇率制。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启动,国际外汇市场形成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之势。由于这三种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经常发生较大变动,以美元标价的国际铜价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5)资金因素。从最近十年的铜市场演变来看,资金因素在诸多的大行情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持仓量是期货市场交易中反映多空双方资金争夺的重要指标,持仓量虽然不能明确指示出市场价格的运行方向,但对于预测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幅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影响金属期货价格的五方面出发,选取了影响期货价格的一些主要因素。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沪铜连续合约的期货价格,解释变量为:(1)宏观经济因素选取体现国内经济形势的工业生产增加值和企业景气指数PMI,以及体现国际经济波动美国制造业产出指数。(2)供求因素选取体现国内供求关系的SHFE库存,以及体现全球供求关系的LME库存。(3)相关市场因素选取现货市场价格、上证指数、LME铜期货价格以及代表相关商品的原油期货价格。(4)汇率因素选取美元指数。(5)资金因素选取SHFE、LME以及CFTC铜的持仓量。

样本选择区间为2004年7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WIND资讯。数据处理软件为Excel2003以及SPSS16.0。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利用相关数据对沪铜以及影响其价格走势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SHFE铜期货价格与各影响因素相关系数表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方面,工业生产增加值、PMI和美国制造业产出指数与SHFE铜期货的价格走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体现全球经济形势的美制造指数相关性最大,反映了SHFE铜期货的价格与全球经济形势紧密相关。(2)供求方面,反映国内供求的SHFE库存与SHFE铜的价格走势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而体现全球供求状况的LME库存与SHFE铜的价格走势相关性很小,统计意义上也不显著。(3)资金因素方面,SHFE持仓和LME持仓与沪铜期货价格走势相关性较大,而CFTC持仓则不显著。(4)汇率方面可以看出美元指数与SHFE铜的价格走势呈现较强的负相关。这与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不无关系,美元走弱势必引起相关商品价格的上升。(5)相关市场方面呈现出了极强的相关性,尤其是现货市场价格和LME铜期货价格走势,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85和0.965,走势几乎一致,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沪深300指数和体现相关商品因素的原油期货价格与SHFE铜的价格走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影响金属期货价格的因素的与SHFE铜期货价格的数量关系,本文对SHFE铜及影响其价格走势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且只对显著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从表1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影响因素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在回归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线性重新建立回归模型。首先,为消除由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造成的影响,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可以求得11个特征根及特征方程,将特征根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其中主成分的方差大小描述了各个主成分的在评价上所起作用的大小。从其累积特征贡献率(见表3)可以看到,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8.56%,这说明选取三个主成分就可基本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因子分析结果(见下页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在工业增长率、PMI、美制造指数、现货价格、LME铜价格、美元指数、沪深300指数以及原油期货上面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与相关市场对沪铜价格变动的影响,它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高达54.467%;第二个主因子主要SHFE铜库存和持仓量决定,反映了库存状况以及市场资金因素的影响;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由LME持仓量决定,反映相关期货市场资金因素对SHFE铜市场的影响。同时,第一个主因子远大于第二、三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说明宏观经济形势和相关市场是影响SHFE铜期货价格的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各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C1=0.846x1+0.614x2+0.717x3+0.295x4-0.577x5+0.316x6+0.968x7+

0.978x8-0.796x9+0.763x10+0.869x11

C2=0.397x1+0.584x2-0.587x3+0.824x4+0.743x5+0.320x6+0.016x7+

0.090x8+0.225x9+0.284x10-0.380x11

C3=0.050x1-0.355x2+0.283x3+0.315x4-0.238x5+0.790x6+0.121x7+

0.006x8+0.408x9-0.341x10-0.053x11

其中x1~x11分别表示工业生产增长率、PMI指数、美制造指数、SHFE库存、SHFE持仓、LME持仓、现货价格、LME铜、USDX、沪深300以及原油期货价格。

利用上式所得的C1、C2和C3,以它们为自变量,SHFE铜期货价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为:Y=0.162 C1+0.054 C2+0.015 C3

(0.007)(0.017)(0.032)

从回归结果(表5、表6)来看,调整后的决策系数为0.956,说明回归方程显著,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非常好,且能通过F检验与t检验。同时,C1、C2和C3的t检验值分别达到23.618、3.253和2.483,在0.01的显著水平下,统计上都是显著的。

结语

从SHFE铜期货价格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对SHFE铜价格具有正的促进作用,在供求方面,SHFE铜期货价格与SHFE库存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LME库存则不显著相关。相关市场方面可以看出,SHFE铜期货价格的走势与相关市场存在很大相关性。而汇率因素却对SHFE铜期货价格起着反向的促进作用。资金因素方面,SHFE持仓量和LME持仓量起着相反的作用,其中SHFE铜与SHFE持仓负相关,却与LME持仓量正相关,CFTC持仓与SHFE铜不显著相关。

从主成分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影响SHFE铜期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相关市场走势情况,市场的供求状况、库存对期铜价格有一些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短期来看,市场的资金因素以及汇率因素对期铜价格有一定的影响,但长期来看,SHFE铜期货价格的走势还是取决有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相关市场的走势。

参考文献:

[1]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合约交易操作手册[K],2008.

[2]刘庆富,张金清,华仁海.LME与SHFE金属期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155-158.

[3]陈曦.沪铜期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宏观经济资讯范文3

《投资者报》:市场上几只交易活跃的指数分级基金近期出现稳健类A份额逆市上涨,杠杆类B份额表现抗跌且溢价率上升,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

吴雅楠:一方面,目前部分分级指基稳健类A份额的折价大幅扩大,已具备一定投资价值;另一方面,若市场继续下跌并触发向下到点折算,部分分级基金的稳健份额将获利较大。因此,看跌后市投资者可适时选择稳健类A份额这一看跌期权;看多后市的投资者,可以投资杠杆类B份额博取放大的反弹收益。

《投资者报》:债市经历过去10个月牛市后,下半场可能如何演进?

薛铮:去年四季度以来,债市迈上牛市征途,债基也成为上半年“最赚钱”的基金品种。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29%,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仅为0.86%和0.64%,债基位列各类基金收益榜首。

当前通胀水平低,经济疲软但硬着陆风险小的局面对债券市场十分有利,而且目前流动性拐点已过,这也制约了收益率大幅反弹空间,债市未来仍有较大投资价值。短期债市调整越多,则是创造更多的建仓良机。

目前来看,经济下行趋势非常明显,经济筑底期将长于市场原先预期。货币政策虽有放松,但股市流动性供给仍有明显不足,未来股市获取收益难度较大。而反观债券市场,随着CPI进一步下行预期增强,出于稳增长的需要,三季度降息、降准窗口进一步打开。宏观经济面情况和降息周期的开启,这将有利于债市的发展。下半年随着债券市场进一步纳入更多的融资主体,品种更加丰富,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获取性价比高的信用债投资依然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

我们也注意到,今年7月,证监会明确叫停一级债券基金和集合信托产品不得成为新股配售对象,至此一级债基告别“打新股”的舞台,债券型基金回归“债性”,这引爆了纯债券基金的大扩容。

纯债型基金产品减小了产品收益与股市的相关性,能体现低风险资产管理工具的特性,同时也便于基金经理发挥其在债券投研上的专业优势。由于不参与股票市场和可转债的投资,也不参与新股申购,纯债基金能有效回避股市震荡带来的风险,预期风险更小,值得投资者倍加关注。

张永民:由于国际经济危机远未结束,甚至某些时候可能还会恶化,中国宏观经济减速、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已成为市场共识,社会资金更多流向固定收益类资产,这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债券市场。

回头来看,债券市场在经历了过去10个月的牛市后,下半场将如何演进,确实格外引人关注。央行未来进一步的降息和降准对债券市场将构成实质利好。根据美林经济周期的理论,在“经济下行,通胀下行”的衰退阶段,债券市场存在系统性投资机会;此外,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一方面有利于释放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也将会引导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下行,从而支持债券市场小牛行情的持续。

从短期看,债券市场将呈现震荡盘整走势,有利于投资建仓。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走出一波牛市行情,但是,由于上半年债券价格涨幅过高,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债市出现调整,到目前为止已经调整了近2个月,债券收益率明显上升(例如,AA级1年期短期融资券收益率上升了60BP,达到了4.15%),投资价值逐渐显现。债市短期内仍有可能继续震荡调整,以消化前期获利盘,但由于宏观经济减速背景下的债券慢牛走势没有改变,所以这段调整过后仍将延续牛势。

从中长期来看,债券市场仍有机会。由于国际经济危机远未结束,甚至某些时候可能还会恶化,中国宏观经济减速、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已成为市场共识,社会资金更多流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同时,为了稳定经济增长,中国未来还将继续采取降准或者降息等宽松政策,这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债券保持慢牛走势。

宏观经济资讯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规模;CPI;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14-02

1引言

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物价稳定是我国政府货币政策必须兼顾的两大目标,而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水平,通过紧缩或扩大银根来促进经济繁荣和无价的稳定,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通货膨胀率数据(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指标)来看,通货膨胀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频频出现。

2文献综述

目前的国外相关文献中,专门研究价格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稿并不多。大多是在研究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找出价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一些联系。古典经济学家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分析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每一次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说明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看,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方案要优于按预先宣布的规则加以实施的货币政策。因为“聪明”的政府总是能够利用公众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信息的缺乏来实施货币政策方案。凯兰德—普莱斯考特在货币政策的单阶段博弈模型中认为当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依赖于公众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时,一个可信的预先宣布的稳定的货币政策总是优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国内学者刘勇,王伟和易法海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对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GDP受CPI的影响非常小,而CPI受GDP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过高的经济增长率是以偏高的CPI为代价的。张学叶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银行信贷、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说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促使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将会抬高整体物价水平,从而引起通货膨胀预期。

本文将总结前人的理论,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为基础,从我国信贷规模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银行信贷、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体制的相关建议。

3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和物价水平

信贷规模(Credit Scale)又称“贷款规模”,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目标而事先确定的控制银行贷款的指标。它包含两层含义:(1)指一定时点上的贷款总余额,也就是总存量;(2)指一定时期内的贷款增量。这里所讲的贷款规模,主要是指后一层含义,它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目标而确定的新投放贷款的最高限额,又称贷款总限额。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资本资产头寸的迅速膨胀,中国经济的货币化不断加快,信贷总额迅速膨胀。从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体内的货币和准货币从2001年的15.8万亿快速膨胀到83.1万亿,M2与GDP的比重也由1.4上升到目前的2.0,信贷总额从2001的11.2万亿迅速扩张到54.8万亿。尽管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9次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进行宏观调控,但面对这样巨量的主要由储蓄存款所构筑起来的货币和准货币,并且信贷规模的总量随之不断被扩大,货币流动性存量的积累使全社会倍感物价上涨的压力。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尤其是国际食品价格不断走高,以及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而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继续推动石油、食品和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通胀管理”看来难度不大,实际情况却容不得乐观。

事实上,在目前这样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格局中,单凭央行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并不能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此外,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已导致对冲外汇的央票高达5万亿,尽管这近五万亿的央票在过去数年减少基础货币增发上起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到期后央行将赎回,因而最终还是要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据央行2012年12月11日的数据显示,在当前信贷投放节奏下,全年信贷增量有望突破8万亿元,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正进一步增强。据相关资料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四季度以来,银行信贷投放量有所收敛,在8、9两月贷款分别增加7039亿元和6232亿元后,10月份新增贷款量进一步收窄,滑至5000亿元水平。不过,尽管11月份贷款量仅保持微幅增长状态,但前11个月的新增贷款量已累计达7.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近万亿元,整体来看,全年贷款增量并不低,与去年底相比,流动性呈现出略微宽松的状态。

此外,2012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6万亿元。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信贷资源紧张,当月信托贷款增加较多,达1995亿元。总体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成的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体制中,如果政府越来越是市场的最大参与者和最大投资主体,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就很难抑制,随之广义货币存量的继续膨胀就似乎是不可控的,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不容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理解中国模式,认识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以及把握目前乃至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和治理,都必须放在当前中国的独特体制安排中来认识。目前乃至可见未来的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决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宏观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政府体制和基本制度安排问题。

作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标,货币和信贷增长状况往往可以提前传递出企业经营活力和社会总需求的强弱变化。当前货币和信贷增速回落的背后,显示出的是企业贷款需求有所减弱的现实,正是基于这一复杂形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强调要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4相关建议和结语

由于货币政策具有连贯性和内生性,政府制定、公布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政府通过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同时在实施策略时力图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分析得出,银行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会促使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在长期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将会抬高整体物价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通货膨胀预期。如果没有相应的举措来维持银行信贷的合理规模,未来我国在维持物价稳定方面将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为了达到双赢的目的,即使公众理性预期的存在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动态选择具有一致性,可以有以下举措:

(1)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加强制度保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策的动态非一致性。

(2)推动国有企业银行改革,建立“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3)加强信贷监察和监管力度,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合理利用信贷资金,综合发挥各项政策的配套作用。

(4)增加国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日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强民富的宏伟目标。

政府的策略选择反映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过去两年的物价上涨、数年来房价的节节攀升等,“国进民退”的局面显而易见,政府在使用经济政策时要兼顾人民利益,不然一旦公众对政策的制定者失去信任,政策的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总而言之,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信贷监查的力度、保险机制、监管力度等方面上,调整和优化我国信贷结构,建立建全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和综合信用评级制度,着力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重点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叶.银行信贷、物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1,(5).

[2]朱殊洋.物价参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考察[J].当代经济研究,2008,(7):8-13.

[3]哈磊.价格波动与我国经济[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16-18.

[4]刘丽,任保平.工资、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社会科学研究,2008,(1):72-76.

宏观经济资讯范文5

次新基金表现突出

今年5月份开始,上证指数从3700点一路下探至1664点,跌幅超过50%,对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由于建仓期长达6个月,大部分次新基金均采取了稳步建仓的策略。截至12月3日,5、6月份成立的股票型基金(除QDII基金外)累计净值均超过0.85元,即下跌幅度均小于15%,显示出基金经理们对于A股市场的判断基本正确。

次新基金中。除了华宝兴业的QDII产品跌幅超过30%以外,其余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的股票型基金跌幅均未超过15%。其中,表现最好的是信诚盛世蓝筹基金,截至12月3日,成立至今涨幅达到1.4%;其次是招商大盘蓝筹,涨幅为0.6%,两只股票型基金为投资者获取了难得的正收益。

除此外,易方达中小盘、嘉实研究精选、南方优选价值以及银河竞争优势成长均是小幅下跌,跌幅分别为0.4%、0.5%、2.4%和4.06%。相比之下,天治创新先锋和东方策略成长跌幅较高,达到了10.24%和14.66%。但和同期的股票型基金相比,这一跌幅仍是较低的,显示出市场动荡期间,低仓位基金的优势。

灵活配置保净值

从操作策略来看,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和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策略是次新基金较为普遍采用的。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准确把握,坚持灵活审慎的建仓原则,两只次新基金较为有效地规避了市场下跌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为投资者获得了正收益。

信诚盛世蓝筹基金经理张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成立初期,基于对宏观经济的看法不乐观,盛世蓝筹基金对债券类资产的配置达到了30%,基本是债券仓位的上限。此后在奥运后各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出台后,开始逐步加大了股票的仓位,目前仓位在6成左右。

“今年不亏钱和少亏钱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开始制订的策略就是保面值,少亏钱。这种策略是通过对基本面的分析以后制订的。建仓期的时候,我们看到许多行业数据刚刚从高位上往下走,而且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虽然建仓期开始时的3400点相对6000点已经跌了40%多,但是看了这些数据,加上对宏观形势的判断,我们当时认为虽然政府有一些救市措施出台,比如印花税单边征收,但是主要针对的是市场而不是经济,对企业的业绩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并没有大举建仓。当时,企业的中报和7、8月份数据并不好,因此我们认为市场仍然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中,而且下降空间还很大。基于这些判断,我们一直顶住压力,没有买。”张峰说。

宏观经济资讯范文6

从目前的业绩预告情形看,2012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或许并不乐观,投资者尤其应该警惕“业绩地雷”的出现,特别是刚刚上市即出现“业绩变脸”的公司。

近半数公司业绩下滑

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12年11月15日,共有841家上市公司作出了2012年业绩预告,而其中有390家公司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占比为46.37%。值得关注的是,这390家业绩下滑的公司中,业绩下滑幅度达到或超过30%的有333家。

虽然841家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约1/3,但结合三季报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不乐观来看,上述统计结果已具备对全年整体业绩的说明性。

对投资者而言,通过业绩预告来提前获知哪些公司存在“业绩地雷”更具有现实意义(参见表一)。同时,观察这些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公司所属行业,也可以提前对该行业其它同类公司作出“预警”。如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中钢吉炭(000928)即表示:“受宏观经济形式和下游钢铁行业持续低迷影响,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比下滑,以及因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以至于影响公司亏损”。事实上,中钢吉炭并不是特例,整个钢铁行业都在面对相同的经营环境恶化因素。

17家公司“上市即变脸”

业绩下滑公司中,2012年的新上市公司当然显得更为“尴尬”。上市当年即变脸,一方面使得投资者面临巨大的“价值回归”式投资风险;另外一方面,在上市时均以“高成长性”示人的公司,一旦上市就出现业绩下滑,则其上市推荐人也难辞其咎。

截至2012年11月15日,出现2012年“上市即变脸”情形的公司已达17家(参见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