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学历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1
关键词:民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1)构建线下传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针对线下传统式课堂的心理教育,民办大学应当组织心理教育者们定时、定点地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该课程需要教育者向学生们讲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方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此外,还应当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交流会等组织形式,使大学生们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老师们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交流,这样的心理健康辅导就更具备针对性和客观性。
(2)搭建线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
除了线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为了保护学生们的隐私以及方便学生们的使用和咨询,民办大学还应当为学生们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该绿色通道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方便快捷、保密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指导、疏导的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心理健康专家、教师们取得实时联系,并可以以匿名的形式来咨询某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同样,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的优点还在于它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为它整个运作过程只需要教育者们通过电脑网络来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可以有效地运用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大学生们的不同心理辅导需求。这对于民办大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教学资源的节省和资源使用方式的优化升级。
二、努力形成“家校联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民办大学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民办大学教育者们试图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时,就不能忽略家庭状况对于大学生们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民办大学除了在建立自身的教学系统之外,还应当形成与学生家庭的良好沟通交流模式,以此来与学生家长共同维护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第一,学校应当对在校的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一定的调查、统计,所要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学生家庭成员状况、家庭年收入、病史等等。这些统计内容可以为今后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借鉴信息,因此这些数据一经搜集,就应当系统归档整理,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某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当与学生家长取得及时的联系,并和家长协商共同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战线”。这样一来,家长可以为学校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学生信息,而学校的心理教育者又可以反向指导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行为。
三、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心理健康互助关系
从相处时间上来计算,与民办大学的学生在校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应当是他们的同学。每个民办大学在校生都是一个人际交往的核心,他们的社交行为、社交圈会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起到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如果在民办大学的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套“同级式心理健康督查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更为全面和系统化。
所谓的“同级式”主要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影响力”为核心,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鼓励、监督、引导,具体操作方式可以让辅导员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生活、学习互助小组,并指派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小组组长的工作就是定期汇报组内成员的学习、心理健康状态,并团结全组同学共同维护组内每个人的心理健康,互相解决心理问题。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涉及到某些情节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组内同学应当及时向校方汇报,切忌私自采取手段进行干预,以免引起当事人更大的心理波动。
四、总结
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于民办大学的教育者而言,除了教授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之外,对其进行科学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内容。民办大学可以从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努力形成“家校联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心理健康互助关系等角度出发,来实现我国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2
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所产生的新事物。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新形象,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下产生的一种新办学模式,其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何做好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民办高校;学生现状;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思考
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全国高校名单,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全国成人高校共计34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校1所。可以说,民办高校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倡导新的文化模式、生活模式的社会群体之一。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歪曲,诚实守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较之公立院校,民办高校存在的这些现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为严重。
1 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分析
1.1 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知识较弱,学习激情不够
从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的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公立本科高校要低50-80分,因此,民办高校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造成他们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因此尝尝逃课、旷课,有少数学生也因为本身的学习习惯问题在中途就干脆放弃学业。当然,多数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少数学生违反校规校纪较为突出;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少数学生学习较为被动。
1.2 民办高校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自我奉献精神
民办高校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母亲社会地位较高。因此,出生于这种家庭条件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优越感强,自恃清高,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班级活动不热心。这就造成有的学生在利益荣誉面前争先恐后,在奉献付出面前缩头缩尾。许多孩子也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有的学生甚至将学费都花在了其他娱乐项目上,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
1.3 民办高校学生价值取向日趋现实,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由于本身性质的不同,民办高校学费比公办学校高,而且政府规定捐资办学者在民办学校享受某种程度的“回报”。因此,这可能会造成在公众心中,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变换成了消费者与服务者的关系,学生的心态必定会发生变化。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对自身学历和就业抱有很大希望,期望自己得到普通本科生一样的就业前景和待遇,但是,目前国家对民办高校等三本高校毕业生的支持政策和力度并没有特殊倾斜,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有待增强,这使得民办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这种矛盾与困惑加剧了他们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疑虑,进而影响到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
2 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民办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在理想信念理论教育方面,办学者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手段落后,按照以往的模式内容进行讲解,无所创新,课程枯燥无味;教学方式陈旧,“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倍感无趣,只是硬性地完成作业与考试,无深入了解其思想理念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更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现在大多学生对思政课较为反感,上课普遍积极性不高。
2.2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师聘用机制及辅导员的岗位工作特性,加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理念,使得辅导员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处理学生具体事务上,无暇顾及理想信念教育。
2.3 新形势下,中国的大环境势必对民办高校学生产生影响,学生理念信念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而飞速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势必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但是社会生活的多变和复杂,学生所处环境存在着一些诱惑、犯罪、暴力等负面能量,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是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3 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要创新理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一些实用性、实践性的课题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搭建师生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时,民办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着手打造一支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善于利用网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队伍,及时掌握在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占领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和大体主流,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化解学生不同方面的迷茫和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是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队伍的建设。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民办高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学问和内涵修养,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学校自身也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不断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结构,调整思政队伍的男女比例、年龄比例、学历比例等等,通过一些辅导员岗前培训、学习进修、学习沙龙等形式,培养和提高这支队伍的工作能力。
总之,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必须结合自己学生的各方面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民办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得到良好的积极效果和形成持续发展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江莉.《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方式方法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院《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社 2009.04.24
[2]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 汪金兰、彭幽兰《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年03期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用一整章的篇幅,提出:“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二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1。三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一、高职校继续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办成人教育和各种培训,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发挥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目前,各省每个地、市、州至少设置了一所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了当地国民素质,有力支援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三)培养了高技能的劳动者
高职教育“学校→企业→社会”的办学模式和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服务第一线的培养目标,直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贡献力量。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是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高职院校跟上时代步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活动,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意识与成才愿望更加强烈, 这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动力和内因,是贯彻“育人为本”教育方针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把握的大问题2。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但是,就其客观现实而言,由于种种原因,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中长期处于边缘的地位,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大学的主体在于在校学历教育,而开展继续教育可能会冲击到学校的教学工作。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继续教育常常被看做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发挥“育人为本”的真正教育理念2。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实行的是二级管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作为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继续教育学院不具备相对独立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学院和各教学院系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侧重管理,各教学院系侧重教学。由于办学权力过于分散,难以规范管理,加上教学院系常常把继续教育看做一种创收的手段,重经济效益,轻管理和投入,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校继续教育长期而稳定的发展,也不利于建立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无非三大类型:知识技能更新、专业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目前继续教育学院仍作为事业单位下属部门来运行,很少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把握,基本上停留在靠政策、凭经验来开展继续教育的层面,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三、加强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定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普遍热衷于创收,用经济杠杆对继续教育进行调控,许多学校凭感觉办学,什么(名字)时兴捉什么,什么(专业)紧俏办什么,不管对象,不论条件,各种形式的校外班也应运而生,部分单位和个人竞争不择手段,社会上种种以低学费竞争生源,给中介组织或个人以高报酬来争抢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对象不知所从,扰乱了高职学院继续教育的办学秩序;同时,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越来越萎缩。针对这两种现象,各高职学院要进行继续教育办学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由当前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再向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尽快完成由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既是市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明确规定3。
(二)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的对接点
两者均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同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均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cbet),职业培训思想从传统的强调训练过程的职业培训的重心转向关注学员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而不是个人相对于组织中其他人的成绩水平;均实施“学历教育 + 非学历证书培训”的办学模式;培养过程均以劳动力就业市场需要为出发点;眼前的学校课程均不能决定学生的职业志愿,决定学生志愿的因素在校外,而非校内,学校课程对学生志愿选择的影响有限。
(三)重新审视继续教育、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4
【关键词】规划纲要;社会需求;电大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111―03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国电大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通过《规划纲要》精神的贯彻落实,推动电大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各级电大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大教育发展的影响
1 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加快产
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1];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等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在产业发展中,要逐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扩大第三产业比重,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2007年―2020年中长期趋势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将增长16.4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将逐步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引起的职业结构变化,将为电大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电大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2008年,全国人口总量达13.2256亿人,其中城镇人口6.07亿,农村人口7、1556亿,城镇化率达到了45.7%。在总人口中,从业人员7.64亿,其中农村4.81亿,城镇2.83亿。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据预测,到2020年时,全国总人口将达15亿左右,其中劳动年龄人口达10亿左右,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3亿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庞大的劳动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都将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到2020年,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将不断加大。根据国家发展三步走的战略要求,到2020年时,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0%至5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学习型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为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3 教育改革与远程教育发展。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按照这一要求,到2020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9年的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9年的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在教育体系建设及其相互作用上,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十分的作用。
《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办好开放大学”和“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的要求,给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撑,展现了美好发展前景。
4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前,中国教育科研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互联互通,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学术机构,用户超过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天地合一”的信息传输网络,利用这一网络学习的学生超过了300万,网络教育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使用四大领域之一。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聚合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超过16万亿次和180TB。互联网的普及率和网民均有大幅提升,网民结构越来越合理,为电大发展远程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带动管理观念的变化,从而实现管理体制的变革”[3],将推动中国电大的发展实现第四次飞跃。
二 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提出的任务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全民素质提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教育文化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对电大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社会对教育培训和学习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测。
1 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从总体上看,在2020年前,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需求,都将处于上升的状态。一是普通高考落榜生需要提升学历层次。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平均录取率为57%,有446万学生成为落榜生要走向社会。即使到了2020年,我国普通高考的录取率也不可能达到100%,期间大量的落榜生需要通过成人补偿教育提升学历层次。二是大量的专科和中职生需要提升学历层次。2008年,全国各类专科毕业生300万人,中专(含技校和成人中专)毕业生534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要参加成人教育本、专科的学习以提高学历层次。三是在职人员学历达标需要提升学历层次。社会一些行业进行的职工学历达标,形成了在职人员学历提升的现实需求。
到2020年时,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将从2008年的23.3%提高到40%,其中成人高等教育所占比例也将从2006年的6%提高到15%。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规模在2020年时要达到900万人,比2008年的758万人增加142万人,增长18.73%。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显示: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需求,在2020年前仍将处于上升的状态。
2 劳动人口的职业岗位培训。2007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年培训量3000―4000万人次,企业职工培训规模9000万人次左右,全员培训率仅为45%。在全国9800多万技术工人中,技能水平为初级的近40%、中级的 37.9%、高级的仅占18.3%。当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47万人,基本没有进行再就业培训。未来5年,国家职业培训将实行“5+1”计划,即“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新培养190万名技师和高级技师、700万名高级技工,带动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对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促创业”计划,对20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对4000万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为5000万人次劳动者参加鉴定提供服务;“技能岗位对接行动”,以强化就业信息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引导。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009年,全国1.45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5%,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仅占10.4%。51.1%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进城就业需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十分旺盛的情况,国家农业部、人保部、教育部、扶贫办、科技部将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雨露计划”、“星火计划”等来加强这项工作。
4 社会成员文化生活学习需求。社会的变革发展使社会化教育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婴幼儿早期教育、学前教育、校外非正规专项培训等,在传统学校教育之外,将发展成为新的教育需求热点。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4亿人,2020年,64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3%。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的需求市场。提升公民素质和道德的公益性、社会化学习,适应“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个性化学习,都需要包括电大远程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三 以需求为导向引领电大教育发展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以社会教育需求引领电大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适度调整电大办学定位,加快调整电大教育结构,优化电大系统治理结构,推动电大转变发展方式,才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1 适度调整电大教育的办学定位。较长时期以来,电大的办学虽定位在“学历与非学历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但实际情况仍然是高等学历教育一花独秀。基于社会未来的教育需求和电大的高等学校本质,电大未来的办学定位虽然大的格局变化不大,但内涵却应调整和丰富。
(1)我国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使面向在职成人的继续学历教育需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十分旺盛。社会对在职成人的高等学历教育需求,给电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办好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的高等学历教育,仍然是电大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2)在未来的社会里,适应社会各类成员的岗位培训和文化学习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各级电大应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广泛开展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这既是电大的重要任务,又是电大持续发展的需要。
(3)电大要适应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需要,必须整合社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字化的全民学习平台,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这是电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新任务。
2 加快办学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电大教育的结构调整,首要的是保持学历教育规模的适度,使学历教育规模与电大拥有的资源和教学控制能力相适应。研究表明,2009年全国电大的生师比已从2007年的47.7:1,上升到2009年的59.3:1,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在学生大幅度增长情况下反而有所减少,包括师资在内的教学资源与办学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显然,适当控制电大高等学历教育的规模已势在必行。二是提高非学历培训的比重。未来社会发展对非学历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各级电大应调整布局,加大投入,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培训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形成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培训规模和品牌,提升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办学总体格局中的比重,推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三是广泛开展面向公民的远程教育服务,如网络教育、职业鉴定、认证考试、社区教育、社会化教育服务等,提升电大社会化服务功能。
转变电大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提高质量”和“提升水平”,电大也不例外。无论是从电大自身学历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还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都应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稳定学历教育办学规模的同时,花大力气开展课程、精品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设施和手段建设;加强教学管理、细化教学环节、落实教学过程;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证研究,推动办学、教学、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全系统的远程教育办学水平。
3 优化电大系统多层级治理结构。“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即治理结构,也就是大学的治理(University governance)”[4]。治理结构是系统结构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权力结构,即决策权力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电大系统的治理结构涉及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外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是科学界定学校同政府、社会的关系,主要通过法律和规章的形式,界定三者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电大系统各层级、各要素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中央电大和地方各级电大的积极性,实现系统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就外部而言,电大系统治理的结构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电大的“大学”地位缺乏认同,长期不落实中央电大作为远程高等学校的办学自;远程教育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电大系统各层级的办学及权力与义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建设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虽已提出多年,但缺乏必要的政府建设规划与措施,开放大学建设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
就电大系统内部而言,电大系统治理的结构冲突,主要表现为系统各层级之间因办学权的调整分配引发的对系统和谐的影响,系统要素中源于本单位利益至上所引起的系统结构异化与凝聚力下降,开放教育办学、教学管理的责权在系统各层级之间缺乏严格界定对运行效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为松散的系统结构模式所导致的系统办学控制力下降等。
优化电大系统的治理结构,完善电大系统办学的政策法规,改善电大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科学地划分电大系统各层级的责权利,规范电大系统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电大系统充分发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作用,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朴民.解读《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
[2] 谈松华.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影响看中国电大的发展走向[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28.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5
关键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由于受一定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与内地教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比较有限,民族地区的许多青年没有机会走进大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进入的飞速发展期,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学历水平要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学习的号召,大力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圆了许多青年的求学梦想,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建构完备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概述
(一)继续教育
学术界对继续教育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综合学术界不同学者的观点,继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指出:“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的领域内更新和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相对狭义的概念指出“继续教育在成人教育中作为一个术语,具有特定的涵义,专指大学本科后的在职教育而言,包括理、工、农、医、文、法、管理等。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被列为‘初始教育’,即它是基础,是起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
(二)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在信息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把教育归类于制造业,而是将现代教育看成服务业。认为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它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服务意识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意识,它紧密围绕每一个人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帮助”功能、“服务”功能;教育提供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教育的评价标准出现了以学习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现代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空、教育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支持服务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保障。
由此可见所谓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就是学校、教师等尽可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措施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积极、顺利、有效地进行,并为最终使学生达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目的,推动学生开展终身学习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措施及基本物质保障的总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包含的成分很多:学校的整体部署、老师的课程选择、以及教学设备的配置、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内容。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庞大,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囿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鉴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程度与内地形成差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何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我国民族地区所开展的基于提升少数民族整体文化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完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保障措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提升整个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一)民族地区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民族地区以电大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为主力军的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远程非学历教育培训迅速兴起,逐步成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形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远程继续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对于提升民族地区的全民文化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多元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办学模式的多元是指目前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因此各种办学模式也随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包括面向全国的、面向地方的,政府主办的、社会力量主办的,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多网融合的,有业余的,也有函授的,还有成人高考等多元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基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也使得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凸显民族特色,如入学的门槛降低,开展大众教育等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初步形成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主要依靠高校资源,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新疆区内各大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继续教育学院,如新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等。鉴于新疆的特殊性,新疆兵团继续教育也独具特色。鉴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关注的人群也在逐步增多,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很多继续教育学院都开始有自己的专职教师,有自己的教师编制,改变了以往全部需要聘请外部教师,一旦外聘教师不能正常上课,整个教学秩序都会被打乱的缺陷。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按照我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积极拓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空间;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调整办学结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自学考试特别是全日制自考助学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目前在尝试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更高层次。成人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放开,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
(五)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同时提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近年来,由于中央开展对口支援力度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援力度逐步加大,教学设备得到更新。以新疆为例,目前19个内地援疆省市规划5年内援助新疆教育资金82亿多元,重点用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截至2010年底,新疆已开工建设教育对口支援基建项目30个,建设面积约17.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78亿元。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发展,教学设备得到更新,教学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范围不够宽泛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基本上以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服务为主,难以适应国家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要求。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类型主要有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班和各类培训、辅导等非学历教育,校农结合及校企结合的模式还没有展开。在民族地区还是以自愿学习为主,以获得文凭,从而晋升工资为目的,这也就导致民族地区的办学受到很大限制。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学员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认可度降低,这不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二)政府主管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同时并存,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混乱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集中领导协调难、分级管理放权难的特点,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所辖院校管理基本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政府职能机构不仅对各个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籍管理、文凭发放等直接进行干预调控,而且连毕业生电子照像、计算机课程考试等具体事务都要直接经手。越位管理一方面使教育主管部门政务加大、编制扩充,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和学校带来许多束缚与麻烦,办学难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三)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缺乏协调发展,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大学除中央电大外,还有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60多所高校。网上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各办学主体之间缺少广泛的资源合作。
教育部已经批准通过网络开展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大学有60多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基本上采取学校各自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通过现有的省、地市远程教学和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等邮电公网设施传输信息。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规模化、大众化发展。现在许多学校和企业都以自己的名声自立“品牌”,竞争生源,追逐利益,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无法实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政府要对民族地区实施倾斜扶持政策,从目前民族地区网络总体水平来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多数服务对象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人群,而这些地区的网络设施、经济及文化背景还不具备要求,人们难以得到便利的上网条件,要进行远程教育非常困难。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难以满足学习多样化的要求。民族地区多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仍旧是沿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函授辅导方法,教学手段明显落后于网络信息时代,对成人学习特点的适应性欠佳,办学成本偏高。因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是目前的首要任务,重点就是要利用网络对传统面授教学进行根本性改造,以现代远程教育拉动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
(一)要根据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来考虑模式与机制的选择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是一个服务比较复杂的教育领域,各类产品(服务)的教育对象和属性有很大差别,因此应当根据各类继续教育(服务)的特点选择模式与机制。例如,为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权益开展的教育培训,应当由政府负责,采取政府公共服务的模式与公平、免费或补贴机制;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得到能力的、经济的、精神的回报为主要目的的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作为私人产品,由学习者自己“购买”,交给市场去做,即采取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考虑到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可适当开展本民族语言授课,这既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同时也让少数民族更容易接受和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的继续教育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主要采取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各行业、系统的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由政府规划组织,政府或行业、系统投入经费,由其所管辖的学校、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具体实施,这种模式在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往往容易形成教育培训的规划者、经费投入者、监管者、实施者实际上集于一体,出现对培训的不合理垄断和行政主导的奉命办学,造成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端,有些地方的教育培训“走形式”、“走过场”。因此,应当根据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改革和完善政府模式。在坚持和强化政府规划、投入、监管责任的同时,改革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公共资源提供方式,从单一的政府办学转向以政府采购教育培训、政府补助和资助、提供教育卷或培训卷等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
2007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很多服务可以实行市场经营,继续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商业化模式和政府模式应该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需求将更加旺盛,市场将更加活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使更多的资源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市场主体身份进入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增加教育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政府规范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下,通过公平的市场良性竞争,提高资源和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形成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四)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及其公共支持服务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机遇。例如近年来,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奥鹏教育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的“虚拟实验示范工程”、“支持IPV6的移动学习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国产基础软件在数字教育领域的适配研究及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推广,将促进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公共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中的先行先试,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
(五)加大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的体制
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的投入、公共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资源应优先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失业者、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地区劳动者倾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券”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调动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社区和广大社会成员支持、扶植、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考虑到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大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更有助于增加入学人员规模,这也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中重要一环。
(六)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民学历教育范文6
作者简介:李丹仪,广东开放大学副教授。(广州/51009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幸福广东建设战略的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及代价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TJK110)成果之一。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许多新课题新需求新动力,开放大学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将日益突显。本文在分析开放大学发展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开放大学发展的视域或方向和需要着力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如何把握开放大学定位、遵从开放大学宽进严出基本原则、带动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发展,以及政府如何促进开放大学持续健康发展,以期更好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宏大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条件。
关键词:创新驱动;开放大学;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意义不只停留或只局限于科技创新层面,而是扩展和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尤其需要通过建设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以提供战略支撑。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体系,能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独特作用。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开放大学发展背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摇篮。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呼应。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最广大人民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加快了转型发展: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实践创新不断前行,经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深刻转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任何一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与其所依存和服务的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必然要求和推动教育转型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高的战略性、决定性力量,要将其摆在国家及各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重大转型期,但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如不合时势的教育与培训制度、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制度、知识创造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仍顽固存在,创新驱动的开放式、交互性、动态化特征也要求学校与各社会组织协同提升全社会成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凸显了改革教育方式、培养模式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人的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人力资源、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提升全体国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提升和科技进步上来,才能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宽厚基础、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二)开放大学发展适应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着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宏大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文明风尚和创新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经过38年改革开放,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是全方位各层次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是全体国民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从而更好更有效适应、支撑和体现这一战略。还要看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终身学习、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正规与非正规、学历与非学历、线上与线下等混合学习正在引领着人们学习生活方式变革,如何以更为自由、灵活、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创造性,是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必须正视、思考和解答的重大课题。为此,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包括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因而除了不遗余力发展普通教育外,还应当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人们价值观念深刻变化、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巨大改变,着重加快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突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开放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致力于为全体国民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优质高等教育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提供提升自我素质以及满足闲暇爱好的良好平_,特别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解决了以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让全体社会成员更容易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难题,使人们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因需而学,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满意度。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新挑战,作为新型高校的开放大学应进入加快发展期,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教育管理・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放大学发展探索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开放大学发展现状
开放大学于我国来说是新生事物,建基于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快,但历史短、研究少、积淀浅,其建设和发展是在摸索中前行的,还有许多矛盾、困难、问题有待破解。
(一)开放大学应需应运而生且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各业重视。大部分社会成员在离开全日制学校之后,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原因,不太容易抽出C攀奔浠氐叫T叭日制学习深造,更多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实现业余学习或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想、知识、学历水平并获取相应的学位提供了广阔空间。开放大学就是这样应需应运而生并显示着广阔发展前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经过申报、试点和评估,2012年,教育部先后批准设立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这6所开放大学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工作,在办学功能定位、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建立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办学规模快速扩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2015年底,6所开放大学设置专业210个,其中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161个;累计招生392万人,其中本科117万人、专科275万人,注册在学人数369万人;开展非学历培训项目56个,开发非学历教育资源240余万学时,开展线下培训38万多人次。到目前,这一规模又有了更大扩展。
(二)开放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建成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面临许多艰难挑战
如上所言,在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工作中,6所开放大学在有关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正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科研科技集成创新、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吸引培养创新人才等重大挑战一样,开放大学在发展征程上也面临思想观念制约、体制机制束缚、组织方式障碍和教学与管理体系重组、信息技术融入、受教育者学习成果认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立德树人等艰难挑战。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位阶段,目前毛入学率已超过40%;全民终身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升全体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必须解答的重大课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云课堂等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放大学必须充分显示独特办学功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既切合自己学习需要又保证学习成果得到公认的期盼。正因为如此,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历次全会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办好开放大学,在总结吸收6所开放大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16年1月印发《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对办好开放大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举措等有了明确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开放大学如何建设,开放大学是否办好了,成人高校尤其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能否转型和怎样转型以利于建成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是基本依循,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妥有效地探索前行。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开放大学发展需要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建设开放大学,需要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与开放大学发展之间的对应逻辑关系。可以确信,解放思想、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厚植条件,开放大学将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极大地提升其应有的功能作用。需要清醒认识的是,建设开放大学,发展开放大学,建成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决不是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翻牌,而是需要突破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一系列矛盾和困难。面对困难问题,正确的态度是积极攻坚克难且不断前行,确保持续健康。
(一)切实把握开放大学的定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使开放大学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发展环境,开放大学应切实明确自身价值定位、功能定位、目标定位。这迫切需要全方位深刻审视自己,重塑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发展视域或方向,更好形成发展的支撑条件,着重探索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开放大学的定位应该是服务和支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和支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校。就是说,开放大学既要具备一般高校的基本要素和要求,又不可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发展模式,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成人高校,而是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求,深刻反映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的新形态、新模式,在面向人人开放办学、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等方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开放教育模式。
基于对上述定位的理解,开放大学要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思想为引领,树立开放、灵活、全纳、卓越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价值和作用,着力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体系办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深度融合、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人才成长“立交桥”连贯互通等方面优势,面向全社会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提供内容充分、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学习支持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习需求。要根据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大社会成员愿望等因素,确立学校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方法,面向全社会各行业企业、面向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和各类职业、生活培训,为社会各种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终身学习提供相适应的优质服务,从而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全方位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二)切实遵从开放大学宽进严出基本原则
开放大学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作用和发展模式,要确保宽进严出基本原则得以实现,必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质量第一,加强办学基础能力建设,建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C制,形成包括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在内的自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新的制度框架,为全体学习者提供优质、低成本、有竞争力的教育服务。为此,要加强教育教学和办学过程管理,引入第三方开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接受社会监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引领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战略转型,全面支持学习型社会建设。
为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开放大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按立德树人要求探索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新型大学功能和价值;作为独立法人,开放大学在享有充分办学自的同时,应当有完整的治理机构、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办学模式,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建设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和办学力量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以及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通过覆盖全国或区域的学院、分部、学习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要力求社会广泛参与和相关机构参加。这个办学体系,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的平台,所有参与者按照一定规则在平台上开展活动,因而它既是实体,又是体系或系统;既是平台,也是联盟。为此,要制定开放大学章程,完善开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成立由政府、合作高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共同组成的开放大学理事会并完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质量保证委员会等机构的学术管理职能,创新教师考评制度和评聘办法。要着眼全面提升学习者素质和能力,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开放大学发展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相统一,建设课程开发中心、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数字化图书馆和远程学习服务中心,形成数字化核心课程、学习空间、教学团队、支持服务、考试测评、教学管理之间互为前提、交融支持、协调运行的教学模式,并要努力打造可供学习者多样化选择的参与式、情景式、体验式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促进学习者体验学习、实践学习,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聚集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注重课程资源遴选与监管,确保有效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强化对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习者学习效果的监控、评价与调适。要实行开放大学、行业企业、其他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完善注册入学制、自主选课制、学分制,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规则、学习成果认定体系和“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积累与转换,不断扩大社会成员以不同方式接受教育的机会。仅以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例,2014年广东省政府组建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由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协调,安排480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学分银行建设。该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面向广东省全体社会成员,旨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沟通和衔接,实现资历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到2015年,又成立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挂靠广东开放大学,具体负责学分银行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此外,在政府职能部门、合作高校、行业企业等的共同参与下,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相继研制出《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广东终身教育资历证书》《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还以广东开放大学为试点,制订《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总则(试行)》及有关专业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对建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培训及业绩间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起着重要作用。这为具体遵从开放大学宽进严出基本原则提供了重要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