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体育的动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体育的动因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 ]进路径 ; ]进动因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0-0075-04
前 言
国际货币体系,或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为满足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需要,而形成的各国间的货币关系、世界货币的职能原则、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及由习惯和历史沿革形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
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解决三个专门性问题:国际清偿力的提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合理调整和世界经济主体对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国际货币体系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贸易与投融资的需要而形成的。世界经济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市场统一体,要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有效运作,必须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完成在国际贸易中日常的资金融通结算和国际投资中资金的转移流动。同时,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建立有效应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其中最重要是储备变动和汇率改变(升值、贬值)。即使有强有力的清偿能力,有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有效机制,如果人们对储备货币缺乏信心,就会招致大量的投资行为引起汇率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不稳定甚至崩溃。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进路径
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古典金本位制和金汇兑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今牙买加体系三大阶段。
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17世纪末开始英国便从金银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1819年,英国颁布《恢复条令》,恢复通货与黄金按固定比例兑换,标志着英国正式采用金本位制。18世纪初,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为英国主导世界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确立了英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由于英国首先采用金本位制,其他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自1870年始,当时的主要世界经济强国德国、法国、美国陆续实行金本位制,至1880年代世界主要贸易国加入金本位制。只有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重要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后国际金本位制才算形成。
国际金本位制可以分为古典金本位制和金汇兑制两个阶段。
古典金本位制遵从“三自由原则”,即金币自由铸造、金币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入输出。金币的自由铸造具有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有利于物价水平的稳定;金币的自由兑换,有利于金属铸币与银行券比价的稳定;黄金的自由输入输出,有利于各国货币之间比价的稳定即汇率的稳定。古典金本位制的基本特点是各国货币以固定汇价钉住黄金各国之间依据其所含的黄金量确定法定平价;黄金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输出入,汇率的波动幅度不会超过“黄金输送点”所确定的铸币平价。黄金的流动机制决定了古典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这一机制可以简述为:以两个充分弹性为前提,即价格和进
出口商品充分弹性。一国如果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就意味着黄金净流出,黄金的净流出导致国内货币供给的减少,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赤字国物价水平的下降,从而增加外国对本国(赤字国)商品的需求,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的增加导致经常项目的改善,这样,赤字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1922年,世界各国在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共识,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金汇兑制。世界将黄金主要集中于金融中心,各国通过买卖“黄金外汇”而不是买卖黄金来维持本国汇率。该办法既解决了维持金本位制下固定汇率问题,又解决了黄金需求短缺的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临近二战结束,为解决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后的混乱局面,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协调合作以便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199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的代表汇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协定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家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按照协定,1945年12月,国家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并于1946年6月营业,1946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并于1947年3月开始运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家复兴开发银行IBRD以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促进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合作为宗旨,为成员国提供稳定金融体系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帮助。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国际社会有效合作商议的产物,以IMF和IBRD为双轴,以基金制为基础,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国际货币体系。
竞技体育的动因范文2
【关键词】初中 课余训练 田径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60-01
一 运动员训练的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运动员从事田径训练的内部动力。运动员都是怀着对未来成功结果的美好愿望参与田径训练活动的,渴望成功的动机给运动员以鼓舞、激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田径训练当中。对于田径运动训练这一需要运动员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付出,但是最终的结果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来说,只有激发了强烈的运动动机,才能吸引成千上万有天赋的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训练与比赛之中。运动员的参训动机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训练努力程度,进而也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总计排在第一位的是为学校争光,说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训练动机也很直接,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社会价值。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爱好,这和教育学理论中的发展学生个性是一致的,初中生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些学生出于爱好就决定参加运动队,往往这样的运动员训练认真,也不怕苦,容易出成绩。排在后两位的是为了能特招入高中和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的。说明他们对自己的长远打算考虑不够,可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慢慢体会训练给自身带来的益处。
二 运动员的训练量
适宜的训练量在初中业余田径训练中是很重要的。训练量太少,训练的效果不太好,不容易出成绩。训练量过多,那么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可能承受不了,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由于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运动员身体的损伤,影响他们成绩的提高和今后田径生涯的发展。适宜的训练量还应兼顾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温岭市大部分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早晨,在早餐和上午第一节课之前;二是在下午第四节课期间,这节课大部分学校都是自习课,训练不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由表2可以看出,训练时间在1.5~2小时的人数比例最多占到了48.71%,其次是1~1.5小时的人数比例是31.73%也相对较高。训练量在1小时以内和2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只有8.12%和11.44%。由此可以得出温岭市初中课余田径训练量大部分在每天1~2小时,个人认为这样的训练量还是比较合理的。
三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情况
竞技体育的动因范文3
1 选题依据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认真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本文旨在首先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香港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香港浸会大学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港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
2.2 统计分析对比法
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2.3 测试对象
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2~19岁的学生(男506,女534),香港地区的969名10~19岁的学生(男427,女542),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
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3 结果分析
3.1 京港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
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①家庭、②学业/功课、③考试、④同学关系、⑤师生关系、⑥朋友关系、⑦生理问题、⑧金钱/经济、⑨个人前途、10、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1 北京和香港地区之比较:
按地区来看,北京或香港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图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香港之外,其余项均是香港学生得分高于北京。在1~9项和 第11项上两地相比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P
转贴于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除表明香港青少年受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普遍高于北京外,还可看出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依次为考试、学业、个人前途、金钱、家庭等;北京则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环境污染和同学关系等。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3.1.2 男女性别之比较;
调查结果看出北京地区女生在12项心理压力困扰中有9项高于男生,其中在考试、生理问题、个人前途和环境污染项目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3.2 参加体育运动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
我们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也就是说,那些除了必修的体育课之外,又能保证每星期参加两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次活动30 min以上的人,列为运动群体;其他为不常运动的群体。然后再比较他们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的差别。图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是香港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表 对青少年心理困扰时最信任的帮助者的调查(占总人数%)
地区(人数) 第1信任者(%) 第2信任者(%) 第3信任者(%) 第4信任者(%) 第5信任者(%)
北京N=1040 朋友(81.3) 父母(63.8) 同学(56.1) 兄弟姐妹(34) 老师(25.2)
香港 N=970 朋友(80.3) 同学(64.8) 父母(60.7) 兄弟姐妹(45) 其他亲人(24)
香港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3.3 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常寻求的解决办法
我们调查了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所寻求帮助的情况(见表),可看出他们最信任的帮助者首先是朋友,其次是父母或同学。北京只有1/4的青少年寻求老师的帮助,而香港青少年在首选的前5类帮助者中没有老师。这说明青少年大都与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也表明当前学校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解决方式的调查,可看出京港两地男生中大部分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大部分女生是找人商量帮助解决。这说明男子的独立性相对高于女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给予女生更多的关心,同时也要加强她们独立性的培养。
3.4 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几个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3.4.1 对近期青少年自杀问题所持态度的调查
此次我们还调查了青少年对自杀问题的态度,结果表明,北京青少年中有28.1%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其中女生多于男生达30.3%,还有3.6%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香港青少年中有12.6%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2.4%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这一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青少年自杀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人是为了表示对家庭或学校的抗议,有人是为逃避痛苦、压力和寻求解脱,虽然这只是少数人的反常行为,但却对广大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的教育。
3.4.2 对几项特殊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又对当前在青少年中常出现的几个心理问题,如吸烟、减肥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京港两地青少年中的“烟民”分别有4%和4.3%,而男生多于女生。在当前世界范围的禁烟运动中,青少年吸烟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北京女生中有33.7%的人,香港女生中有47.5%的人参加了减肥者的队伍。而因不合理的节食减肥给青少年带来的身心危害经常发生。因此,社会、学校及家长都应更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她们多参加体育运动,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和减肥途径。
4 结论
4.1 北京和香港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香港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
4.2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竞技体育的动因范文4
关键词:竞技体育;多元分析;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112―04
投稿日期:2006-10-12
作者简介:王宏(1972-),男,山东青岛人,健美操国家集训队总教练、健美操国际级裁判,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通讯作者:田麦久。
目前,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理论界关于运动员自身竞技状态、参赛过程中竞技能力表现的研究尚多;对于怎样合理运用规则有效控制对手,以及比赛过程运动员凭借自身的竞技表现对裁判行为施加合法影响的研究和理论层面的升华尚属空白。
本文拟把高水平竞技选手在参赛过程的自身表现、对手表现、和评判过程等多元化因素加以解析,并对最终的参赛结果进行回归性认识,目的在于更有效的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参赛问题实施行为控制,从一般训练学理论的高度认识影响参赛结果的共性化问题,突出现代运动训练学在各单项最高竞技水平的训练和参赛阶段的应用理论指导价值,体现现代运动训练学在我国步入竞技体育强国阶段的学科价值。
1 体育系统思想
系统思想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中,已经把自然界看为是一个整体,看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阐明了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整体思想是现代系统思想的渊源。
体育运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实践行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竞技体育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劳动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运用系统的思想审视竞技体育的结构和功能,是系统论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实际运用,将体育与其它社会文化现象并行陈列并予以横向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竞技体育训练和参赛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升华,从而更有效的反馈到指导实践的行为过程中。
2 不同项目参赛结果的评定方法
参赛结果是运动员的参赛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结果,即胜负或名次。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
胜负或名次是反映参赛结果的重要标志,在许多情况下,其意义甚至超过了运动员所表现出的竞技水平高低。
对任何一个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而言,主要包括训练和参赛两大系统,训练系统是相对封闭的,参赛系统是相对开放的,不同评分类型运动项目训练和参赛系统开放度不同,形成了下述明显差异:差异小,参赛结果可控性大;差异大,参赛结果可控性小。
3 参赛结果的影响因素
田麦久在1988年提出运动员参赛的结果取决于三大因素。即运动员自身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和参赛结果的评定行为,首次揭示了运动员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多元性特征。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原因是自身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除此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还受裁判行为的影响。裁判行为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参赛结果的评定方法,以及竞赛规则三个因素。
4 影响参赛结果三元因素的可控性分析
控制是人的目的,控制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信息和反馈。要进行控制必须了解对象的状态,发出指令及知道指令的执行情况,因而和被控制对象之间必须存在通信关系,而控制和通信过程的关键要求就是信息。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信息变换返送到输入端,对输入信息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原来的输入输出关系,实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实施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和维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对于可以进行信息变换和反馈控制的系统成为可控系统,不能够进行信息变换或反馈控制的系统成为不可控系统。可控系统可以是通过长期训练建立起稳定的结构,例如: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构成落实训练计划的稳定模式、长期建立起的稳定人际关系、主观性评分项目中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顺序等;也可以是对参赛条件信息的及时掌握,通过认知过程转化为可控信息,例如:参赛秩序的安排、场地器材的性能、裁判职责的分工、主要竞争对手的参赛信息等。
对于无法转换的非可控系统无须浪费时间,避免扰动因素对可控系统的干扰,切实保障运动员参赛的可控过程。
4.1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表现运动员与教练员在长期的训练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可控性强的封闭系统,该系统在竞赛的特殊环境中突变为可控性减弱的开放系统称之为竞技能力表现系统。该系统在参赛时空中能够稳定地发挥系统功能,是提高参赛可控性的核心因素。
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两个中心环节,而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又是这两个中心环节中的核心内容。训练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形成更高水平的竞技状态。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高水平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控制参赛的能力。比赛获胜不是看运动员自身超水平发挥比对手强多少,而是怎样让自己稳定的发挥,从而降低参赛过程中的失误率。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为参加比赛而通过运动训练所形成的准备状态,是竞技能力在时空上的变化。竞技状态具有时相性、相对性与可控性的特征,不同项群的竞技状态有不同表现特征。
最佳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为参加比赛而通过运动训练所形成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其目的是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发挥出本人的最高水平。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是长期艰苦训练及科学有效地安排训练的成果。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训练安排、运动员状态和客观环境,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控制,将有利于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
最佳竞技状态只是一种准备状态,就准备状态而言是最佳的、最适宜的,但参赛结果是否能发挥出最高水平还要看比赛的对手情况、比赛的场地、天气等条件;即使表现出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能否获得好的参赛成绩,同时还要依赖于裁判员对参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技能力是竞技状态形成、发展的基础,没有竞技能力作
保障,不可能有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而竞技状态的好坏则影响着竞技能力的发挥效果。要想比赛胜利,没有超人的竞技能力不行,而具备很高竞技能力的运动员不一定能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这是因为参赛结果除了取决于参赛队员间竞技实力的较量,关键时刻还取决于教练、裁判、观众及商业效果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4.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过程中有良好的竞技表现,是对自身竞技能力表现系统稳定结构的扰动因素。对于测量类和评分类运动项目而言,这属于影响运动员心理稳定的扰动因素;对于对抗性项目而言,直接成为影响自身竞技能力发挥的限制因素和自身制定战术方案的行为依据。
在远离平衡的状态时,运动员心理随意的一次非常小扰动或涨落,因为非线性相干作用,可以被放大成为巨大破坏结构的波澜。因此参赛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因素侵袭到自身竞技能力表现系统的内部。
4.3参赛结果的评定从美学角度来理解竞技体育,属于艺术美的范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既然如此,裁判员对参赛结果的判定过程中,势必受到裁判员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综上而述,对影响参赛结果因素的可控性分析如下表:
4.4参赛结果的后续影响 由于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可重复性特点,因此使得运动员参赛过程中表现出的动作信息体现出延续性价值,即本次比赛的表现受到上次参赛裁判印象的影响,同时延续到下次比赛中去。这突出表现在主观评分类项目中,上届冠军只要竞技状态不下降,参赛时保持稳定发挥,本届的卫冕基本在裁判的思维中形成定势;对抗性评判项目中,两队再次交锋,势必会产生对上次接兵的回忆。
“系统的定向刺激缺乏连续性,从而会影响本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因此怎样充分扩大本次参赛的优异成绩对下次参赛的影响,在当今赛事频繁的竞技体坛中已经引起了关注。
不同项目的连续参赛问题,不仅仅要考虑运动员自身状态的准备,同时还应当考虑上次参赛时对的裁判和对手的影响,才能准确对参赛结果影响的因素实施有效控制。
5 施控对策
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发展的根本变化。当我们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回归到现实社会中时才发现,稳定、可逆、线性、平衡、永恒只存在于简单、封闭的少数系统中,在开放、复杂的系统中,不稳定、不可逆、非线性、非平衡和暂时性才是社会的主旋律。
对竞技体育系统,主要包括训练和参赛两大子系统,在与系统外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中,训练表现出系统的封闭性,参赛则表现相对开放的特征。因此讨论对比赛结果影响因素予以施控的问题,属于探索和研究参赛复杂性的范畴。
对复杂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有效方法是分形与分维,田麦久的项群理论是研究竞技体育复杂性问题的创始性标志。
5.1提高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表现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了参赛时抗扰动能力的大小,教练员应具备在训练中人为干扰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意识,检验本系统的结构是否趋于稳定;运动员通过长期系统训练获得的竞技能力储备是竞技能力稳定发挥的保障。
参赛过程中运动员专项化知觉的内向集中为参赛细节的稳定发挥,教练员行为知觉的外张扩散为积极防御扰动因素是确保系统稳定发挥,加强对参赛结果可控性因素把握的有效途径。
5.2合法干扰和控制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及时获取对手信息,在比赛过程中合理运用规则,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和措施,对参赛对手心理上施加影响,使对手不能顺利完成其预定的参赛行为,是确保完成参赛目标的必要条件。比赛过程中向对手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是确立自己的心理优势,使对手在心理上处于劣势。
自然界不同系统间进行能量交换遵循着由高向低的方式。运动员良好的参赛能力除了自身具备的竞技表现能力外,还包括了分析对手能力、抵抗干扰能力、整合外界资源能力和处理突发的能力等。干扰对手而不被对手干扰的控制论解答方式是,向对手发出干扰信息而不接受任何影响本系统稳定结构的干扰信息。
专项化知觉越清晰的高水平竞技选手,在参赛过程中越能够获得额外的制胜时空,在产生动作行为之前,将自身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和竞技表现环境进行动态最优化处理,然后合理、有效、稳定的完成参赛过程,是自身把握参赛结果可控性因素的最主动、有效的控制对手的表现形式。例如:乔丹练习移动步伐是在泳池中训练的,参赛时便能够轻松实施对对手的有效控制。
5.3对裁判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运动员凭借自身的竞技表现对裁判行为施加合法影响,将自身欲意表达的行为信息通过参赛表现为动作信息,并被裁判员感知为具备审美功能的有效得分信息。
对于参赛结果客观测量类的运动项目,由于严格使用测量仪器对参赛结果予以判定,因此裁判员的心理活动无法影响该类项目的裁判过程。
对于主观打分类运动项目而言,裁判员的评判行为属于主观性评判,过程中无时不刻的受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
对对抗性评判类运动项目的裁判手段和方式必须严格按照比赛规则予以执行、同时还依赖于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准,作出对比赛过程的评定,产生比赛成绩和结果。
5.4对连续参赛的节奏实施有效控制 由于运动员参赛过程中表现出的动作信息具备延续性特征,因此对于本项目而言,每次比赛既是一次相对封闭的审美评判系统,项目周期内的全部赛事又能够体现出相互关联性特征。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评判行为由于受到审美心理的扰动,维持与前一次相同的评判结果。例如体操类比赛中以运动员名字命名的难度动作,再一次被该名运动员完成(本次完成与上一次完成相比有所缺陷),评判尺度瞬时有所放松,给到了与前一次相同的分数。
6 结束语
本文欲求进一步完善项群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并建立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三元结构模型。在充分尊重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水平选手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可控性解析作深入、系统的整体探讨,为高水平选手参赛过程中竞技能力发挥的施控对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支持。
通过构建探讨高水平选手参赛过程中竞技能力发挥的施控对策模型,使人们对高水平选手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可控性解析由感性的层面深入到理性的层面,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并力求在训练与竞赛的连接问题、连续参赛的问题和竞技能力发挥稳定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用方式、对策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为提高运动员在竞赛中正常稳定发挥并实施对参赛结果的有效控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与建议。
竞技体育的动因范文5
关键词:体育文化;竞技运动异化本质;文化溯源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07-04
Cultural tracing and retrospecting of the nature of dissimil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
XU Ai-min1,WANG Xiao-ming2,HUANG Li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7,China)
Abstract: Competitive sport is a sort of body activity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rule-specific, competitive or challenging, entertaining and uncertain, a body moving process that bases its main goal on creating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ultimately. The dissimilation of the nature of competitive sport refers to the in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competitive sport, in other words, the subject of competitive sport is to pursue its own development originally, but on the contrary it is possessed by the object. Civil progress, aggressive violence, national polity and commercial interest have resulted in the dissimil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 we should build a dissimilation resisting castle, and initiatively seek for the essentially meaningful cultural return of competitive sport.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nature of dissimil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cultural tracing
竞技运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身体活动,它将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观众等人的因素统摄其中。当这些人的因素参与竞技运动时,发生了某些行为变化或角色迁移,阻碍了竞技运动的正常进行时,异化现象就出现了。周爱光[1]认为:“异化是指由主体产生的客体脱离开主体成为与主体相对立的独立存在,并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反过来支配其主体的结构。”庞建民等[2]认为:“所谓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就是指参与竞技体育的人(主体)与竞技体育(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协调。这种关系的不协调就是指参与者(包括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管理者等)原本是追求自身的发展,但反过来自身却被对象占有了,即被运动成绩和物质奖励占有了。”在现代的竞技运动中,充斥着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竞技运动发展的不和谐、不协调的现象,这些现象扭曲了竞技运动的本质精神――“公平竞争”原则,形成了结构性的矛盾,异化产生了。在这些异化现象的背后:一是,掺杂了人为的利益因素,竞技目的成为次要原则,操纵竞赛追求利益成为首要动因;二是,竞技运动中所形成、发展的技战术、组织模式、竞赛规则和行为规范逐渐被客观化,都反过来成为克制和支配竞技主体的因素;三是,竞技运动的主体被客观因素所诱导、哄骗、欺瞒和教唆,竞技主体缺乏克服的手段,导致主动性、创造性缺失,竞争的公平、公正原则丧失;四是,竞技运动的客观因素目标明确,使得竞技主体自然选择性地跟随客观因素的改变,导致竞技运动目标偏离本质精神;五是,竞技运动主体的保障与目标相脱离,竞技主体的付出与回报不符,衍生的嫉妒与怨恨是竞技运动无法摆脱的阴影。竞技运动的异化“使得人的塑造和关照被忽视,在狭隘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垄断下,竞技运动基本丧失了文化教育本原,沦为政治工具和商业手段”[3]。竞技运动主体是人,目的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在竞技运动异化的阴影下,主体被忽视,内部各结构与社会因素相关联的过程中,表现出非理性的价值选择、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竞技主体成为纵的符号和工具。“一种异己的力量扭曲了竞技体育本质,使人们离竞技体育的初衷越来越远”[4]。竞技运动异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相关联的因素众多,都成为竞技运动本质精神异化的手段,要厘清竞技运动异化的本质特征,必须从竞技运动异化的文化溯源开始。
1竞技运动异化本质的文化溯源
1.1文明进步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当人类社会突然感知到文明世界的来临,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伴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而逐渐增多,文明进程开始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提出:“生命有超越生命的能力。生命过程是不断超越生命本身,不断壮大、发展自身的过程。”[5]文明带给了人类思想的深度,导致自我意识出现,“人就是自我意识,他意识到了自己,意识到了他的人性事实和他的尊严。正是据此,他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6]。但是自我意识留下了一些思想遗产,比如:怨恨、嫉妒、暴力、负罪、内疚等,这为异化留下了自我生长的空间。德国哲学家尼采探究心灵道德认为:“人变成了一种道德动物,更准确地说,人变成了一种奴隶道德的动物,他的道德的心理标记是内疚和负罪。……内疚和负罪,这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疾病,就是要挖掘这种疾病的起源。”[7]内疚和负罪感催生出怨恨和嫉妒的心理,社会道德和人性道德界限没有明显的划分,罪恶和邪念在肆无忌惮地扭曲着人们的心灵。对于文明在人类心灵上的异化遗产,起初人类是依靠体育运动来化解和暂缓异化的痛苦,但是随着灵魂世界的爆发和“上帝”虚无主义的出现,体育运动这一解药逐渐失去功效,本来是保留着人类道德底线的竞技场,最后却变成了人们追求竞技运动中的荣誉、金钱和胜利的地域,不惜用任何手段达到既定目的,竞技运动中公平竞争的界限就这样一次次地被撕扯、袭扰和亵渎。
1.2攻击性暴力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攻击性是动物(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源自身体内部的本能反应。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认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具有一种对抗同类分子的战斗本能,这就是攻击性本能,它是生物进化的原始动力。”人类依靠着进化的成果和攻击性本能,改造着整个世界,并让自身成为支配这个世界的主宰。“在未经人类文明洗礼过的史前社会,人类依靠种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来共同抵御来自自然和其他猛兽的威胁,将各自身上的生物攻击性引向对群体有利而无害的方向”[8]。攻击性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人类在文明的碰撞中,感受到了恐惧、危险和失败的苦果,攻击性转而变成为一种暴力的手段,于是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战争成为了唯一选择。人类变成为一种善于有组织、有计划和有意愿屠杀同类的可怕动物。“什么是最大的快乐?暴行的快乐:因为在这些状态下,对于残暴行为的欲望和才能被视为一种美德。暴行是人类最古老的节日欢乐之一”[9]。人类情绪是如此琢磨不透,在暴行中获得的快乐和安全感,流淌在血液中的攻击性吞噬着人类文明。攻击性瞬时变成为一把双刃剑,一面是进步,一面是暴力,在这种两难的权衡中,竞技运动化解了这一矛盾。“竞技运动所摹拟的正是一种人类由来已久的暴力行为与暴力现象。但竞技运动自身并非暴力行为,它属于一种具有非理性内涵的艺术形式”[10]。竞技运动成为人类攻击本能的收容所,暴力在这里安静地、尽情地流淌,人们嘶声竭力的呼喊、纵情欢快的愉悦、毫无顾及的嬉笑、天性本能的打闹、激烈随意的狂欢、能量野蛮的宣泄,竞技场成为了释放天性的舞台。但是,在竞技运动中也会有失控的暴力,攻击性在竞技运动中,形成这样一种过程:从本能收容异化。
1.3国家政治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体育竞技是国家间象征性的对抗,军事冲突则是国家间事实性的对抗……体育绝非是对战争的克服,友谊在体育中一再被强调,恰好是为了掩盖体育的战争本性”[11]。德国体育史学家莱默尔说:“运动和政治永远分不开,运动最有兴趣的地方,也是政治家最有兴趣的地方。谁要从事体育运动,谁就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否则,就别参加运动。”于是,当国家政治利用体育竞技的开始,竞技运动就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这也是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因素之一。本身不具备任何政治因素的竞技运动,在“为国争光”、“民族英雄”、“集体荣誉”等政治术语前,沦为国家之间的权力竞技、实力竞技和经济竞技的工具。竞技运动的初衷被改变,原本希望人在竞技场中释放能量、燃烧生命、放飞激情和回归野性的竞技运动,成为国家政治的手段,体力之间的竞技变成为经济、智力和国力的竞技。“公平竞争”、“更快、更高、更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都被淹没在国家荣誉至上的巨大海洋之中。竞技运动从人类身体本能的思想中心转移到国家身体的政治中心,是一次巨大的变革,竞技运动本身不具备承受这种改变的能力,所以异化产生了。“竞技已不再是体育,竞技已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成为国家利益、民族‘功利’的竞技场”[12]。
1.4商业利益导致竞技运动异化的产生
古奥林匹克运动荣誉的象征仅是橄榄枝,表达着人追求和平与希望,人与神在竞技场得到统一。但是,随后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却充斥着金钱、腐败、政治与利益,职业运动员的出现,虚假竞赛、裁判舞弊、操纵竞赛、替代竞赛等竞技运动异化现象也出现了,使得古奥运会的神威渐失,沦落为政治与权利角逐的工具。“功利化成为笼罩在体育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体育的异化现象已客观存在”[13]。古奥运会冠军通常被认为是最有德行的人,冠军被视为英雄,雅典规定给每个奥运会冠军500杜拉克的奖金(可买500只羊或20个奴隶)。金钱的刺激,促使一批贫困破产的人以职业选手为身份,“在奥林匹克优胜者的花名册上,可见到一些出身贫苦的希腊人,常以职业运动员的身份,为雇佣他们的城邦赢得胜利[14]”。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在体育竞技中出现营私舞弊,教练员不根据规则违反原则,运动员代表他邦参加比赛。最后出现“雇佣兵制”,就连生命和屠杀都可以进行交换,这一切冲击着公民对城邦的责任感,“有钱的城邦就是祖国”,古希腊城邦的道德体系崩塌了。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同样出现了这些现象,历史又一次重现,“商业化的运作给竞技体育比赛带来变革,但过度的商业倾向和商业操纵也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损害了竞技体育的最本质特征――公平竞争,导致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发生,如:服用兴奋剂,黑哨等”[15]。
2对竞技运动异化本质的反思
2.1寻找竞技运动的本质文化
“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16]。在对竞技运动本质的思考当中,很自然的将竞技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竞技运动的本质就是将人身体的最大极限素质发挥出来,让身体感受快乐、自由、力量与健康。“竞技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挟进去,让他们尽情地宣泄、享受、排遣,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17]。竞技运动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是需要多种文化共同演绎的人类生命起源。竞技运动追求的是公平、平等和自由;它展示的是竞争、比拼和对抗;它教育着身体、张扬着身体、表达着身体;它通过竞技寻找着身体的差异,并以锻炼弥补这种差异,使竞技运动在与人类身体的交融中表达着本质精神。
2.2建立竞技运动的道德规范
竞技运动异化根源就在于对道德约束的不重视,使得与竞技精神相违背的异化现象有生存的土壤。“竞技主体的道德需要是竞技主体道德活动发生的主体动力。竞技主体的道德行为是由其道德动机驱动的,而其道德动机是在其道德需要心理与客观的社会道德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激发出来的”[18]。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竞技运动的道德体系,让竞技主体――人,能主动寻求“内在需要的一种自觉的道德力量,它使从业者认识竞技体育运动中什么是善与恶,从而自觉地、主动积极地遵守并同不道德手段与行为作斗争,为维护竞技体育竞争的公平性,保障与促进竞技体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价值源与心理认同”[19]。竞技运动异化的形式和方式有很多,但都必须作用到人的主动因素中,因此建立竞技运动道德规范,必须以人思想道德规范为基础,同时考虑社会诸多因素,并统摄竞技运动的历史与未来,建立科学、合理和规范的道德体系,形成防止竞技运动异化的长效机制。
2.3铭记竞技运动的公平竞争
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运动的文化,一定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核心,它是人类最能读懂的身体语言。“没有竞赛,就不可能有竞技体育的生命与活力”[20]。在竞技场只要用眼睛就能理解这里存在的文化内容,因为竞技运动“选择了最易于沟通、最少争议和歧见的国际性语言――肢体动作。使它最适合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种民族文化进行统摄、同化、融合和兼容”[3]。对于这样一种国际语言来说,我们应该保护它在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不应该受到异化和社会阴暗面的影响,保持其长久的发展方向。“公平、公正”是竞技运动的价值核心,只有在“公平竞争”中才能产生纯真的竞技精神,“公平竞争”是竞技运动的前提和基础,是身体运动文化的深刻内涵。“在竞技运动领域的竞争的核心法则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作为人类生活态度的显现,作为人的生命意志面对未来的投射,它渴望通过体育运动这一形式来激昂生命的创造,通过人体运动的形式把握人生、塑造人生、实现自我正是公平竞争存在的深刻价值”[21]。只有真正理解“公平竞争”的涵义才能有效地抵御异化,主动在竞技运动领域淡化政治功能、防范商业干扰、疏导暴力倾向,维护竞技运动仅存的公平尺度。竞技运动的“公平竞争”是不能触碰的精神底线,是铭刻文化内涵的价值核心。
2.4思索竞技运动的生命价值
在竞技运动中“人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以成长为成熟的、羽翼丰满的运动员。为此,运动员们不得不训练自身,不断重复整合自己,甚至惩罚自己”[22]。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人类在自我找寻那些原始记忆中的生命符号,身体运动是长久的过程,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必须学会坚持、忍耐、惩罚和克服,这是人类在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身体需要运动作为生命基础的,静止等于生命的终结,运动等于生命的继续,于是身体运动成为有终点的持续过程,要保证身体健康只有坚持运动。“让我们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双重的解放与充电,这就需要体育。体育,就这样充当着反抗异化的最积极有效手段。……体育拯救着人类,体育挽救并永远珍惜人类的本能与力量”[23]。人类必须时刻从睡梦中惊醒,必须反思、理解和畅想,让竞技运动回归自然、人性、道德和公平。竞技运动本身就是人类能力的展示,不要给予它太多的荣誉、光环和理念,不要干扰它本身具备的思想和文化体系,让它回到单纯、人性和自由,让它告别异化的侵袭,竞技运动的异化过程就是人类自身思想、身体的异化,这是可怕、恐怖的事实。当人类还清醒、还会思考的时候,请保存着最后一颗可以拯救人类身体,抵御疾病、虚弱、衰败和颓废的唯一生命解药,这就是竞技运动的生命价值――对于生命的解救。
参考文献:
[1] 周爱光. 竞技运动异化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庞建民,林德平,吴澄清. 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7(1):74.
[3] 卢元镇. 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 体育文化导刊,2001(4):45-48.
[4] 陈淑奇,龚正伟. 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 体育学刊,2009,16(1):19-23.
[5] 刘放桐. 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2.
[6] 亚力山大•科耶夫. 黑格尔著作导论:生产•第一辑[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1.
[7] 汪安民. 尼采与身体[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1.
[8] 范文杰. 从内隐攻击性视角看竞技体育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51-53.
[9] 尼采. 曙光[M]. 田立年,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3.
[10] 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62-464.
[11] 汪民安.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5-36.
[12] 曹卫. 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 体育学刊,2003,10(4):1-3.
[13] 田荣和. 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 体育学刊,2005,12(4):11-13.
[14] 于克勤. 古代奥运会史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1-182.
[15] 任建慧. 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悖论――基于人文视角的观察[J]. 体育与科学,2008,29(3):58-61.
[16] 伍雄武. 现代人与体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8.
[17] 卢元镇. 竞技:人类进步的表征与希望[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369-372.
[18] 周成,周文. 化解竞技体育异化的思考――基于竞技主体道德需要的视角[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79-82.
[19] 熊文,王泽应. 竞技体育伦理及其研究之意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45-550.
[20] 肖林鹏. 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 体育学刊,2004,11(6):1-3.
[21] 刘志敏,解毅飞,凌青东. 对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哲学阐释[J]. 体育与科学,2003,24(1):37-38.
竞技体育的动因范文6
1看台文化的历史演变
1.1神性宗教的产物竞技运动的最高级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它诞生于欧洲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早期的希腊人在神话和神性崇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尤为凸显。在希腊人看来,“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为此他们大加进行宗教崇拜,举行各种祭奠神的庆节。其中,对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在祭神时举办体育竞技和文艺表演”,在各城邦普遍举行竞技运动会的基础上,形成以奥林匹亚为主体的带有神性崇拜的“古奥运盛会”。由于这一盛会具有敬神祭神的意义而显得分外隆重和神圣,故每逢四年一度的奥林匹亚运动会——顷城而出的男性观众就挤入绿色护栏内,不同社会阶层、身份地位者分区和分台就位(贵族座着,贫民站着),共同观赏那些赋予神性意义的运动员。当运动员飞奔出起跑线的同时,看台观众的呼喊如同晴天霹雳,连周围山谷的羊群都会受到惊吓,整个赛事中充溢着狂热的激情,观众为一切胜者欢呼——奉获胜者为神的化身。如上概述,古奥林匹克运动最初被出现于这种具有祭神的宗教庆典仪式而维系了千年之久,说到底靠的是希腊文明中幻想的神,演变成了具有人文色彩和社会因素的神而得以维系。如此,古竞技体育运动的看台观众因社会整体神性崇拜意识的动因,而演绎出理性与感官相融的宗教文化,也就有其自然性与合理性了。这种自然性与合理性,充分体现了“神性宗教”中的古代竞技所必有的特征,一是竞技体育的看台观众在自发享受这一“灵魂与肉体”的盛宴时显而易见的让人感受到一种宗教的与自然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在崇尚身体健美的同时获得心灵的赞美,在理性的支配下可望使人成为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坚强的发展。二是由于这一时期受经济和科技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竞技体育看台文化凸显出一种地域化的特征,偏离了更多人群对“神性”的追求。
1.2国家和民族政治的产物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就意识到奥运会“将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间接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从那时起,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寻求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被政治家所关注。尽管国际奥委会无数次地重申体育独立于政治之外,但是战争、政体意识形态的冲突、强权政治、民族主义等却不断地向体育运动提出新的挑战,使体育竞技文化始终摆脱不了政治的干预。古代奥运就这样在融经济于竞技之中的同时,它的核心品牌“奥运会”业已发展成为全球各国为树立形象、彰显政体意志而竞相争夺的一把金钥匙,使得竞技事本身表面上看是《》中所规定的“奥运会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而本质上已是一种国家现象-是一场特有的和实质上的国家间的竞争与庆典。在这种国家和民族形象的目标塑造中,运动员和看台观众将纯体育精神的比赛变成了一种强国游戏的对象,以体现不同政体意识形态的意志。这种意志在四年一度奥运会、世界杯的“国家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对立双方看台上成千上万的小旗在场内飘动,当其代表本国家的运动员取胜时,看台观众那些作为本国家的小旗子便狂热地挥舞起来,素不相识的观众拥抱一起欢庆国家的胜利。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奥运竞技具有的国家和民族情感既不是竞技体育本身固有的,也不是看台观众对它的爱好,而是系关国家和民族荣誉的赛事结果致使本国观众整体情感升华为一种民族尊严的张扬。由此而论,一方面奥运竞技看台文化中的激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意识之中;另一方面亦可感知到该国民众的基本文化素养与较为明朗的政治态度——即民族性与排他性。这一特征亦成为现代社会国家和民族政治时期竞技体育看台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1.3城市消费社会的产物城市在围绕政治和工业中心生长起来的同时,也为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铺垫了宽泛的基础条件,使其各种新型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和消费方式在孕育而生成的过程中显得更加丰富和厚重。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都市与心理生活》一书中指出:“城市不是一个带有社会学后果的空间实体,而是一个在空间上形成的社会学实体。”这种“社会学实体”反映在“城市与体育”生活的空间上亦表现的更加多姿多彩而引人入胜,体育不再完全具有形而下的身体锻炼价值,也不再完全具有形而上的满足宗教与民族的社会学意义,而变成了一种消费社会的娱乐符号,在符号的跌宕中满足着城市人们的不同需求,即各色体育场馆、健身会馆、体育明星的轶闻趣事等充斥于我们的耳目;大到世界性的赛事、国家级的竞赛,小至区域性的比赛及以用自己城市冠名的运动队均无一不在城市之中。而今城市空间上形成的竞技体育实体,已为城市化高速发展和文明进步起着良好的助推作用,更为以城市为消费中心的消费社会搭建了一个活跃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之中,城市这一主体充分利用体育其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炫耀及宣传其城市个性与品位,以达到自身的一种满足感。在数千种的体育比赛中,这种名为体育的竞争之实是意于让现实间的竞争具体化,这种隐性的因素自人类产生之初就从未消逝过,从而满足着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心理欲求,2008北京奥运的圆满举办正是向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证明了一个体育之城的魅力所在。这种体育融入于城市生活之中的普遍现象,极大地促动和刺激了城市居民体育运动的亲和力,塑造着居民健身强体的消费观。同时,由于城市是消费社会的中心,各种事物易受商业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渲染或影响,故而竞技体育在消费文化的渲染中,看台观众在满足“看”的需要的同时则享受着“被看”的乐趣,各种形式的情绪在这里得到表露,人们敲锣打鼓吹口哨,挥动五颜六色的旗帜、标语,观众的情感投入既有达到极点时的一种理性享受,犹如回归到中世纪的狂欢文化之中,也更有其达到极点时的一种非理性的渲泄。如此“理性享受和非理性渲泄”在一定程度上既表现着看台文化的理性秩序,也表现出对赛事道德底线(球场暴力或骚动)的冲击,在一定状态上使得竞技体育看台文化,在消费社会中不再仅仅只为满足社会主流意识的需要,而开始趋向成为展示经济水平和人性特征的“秀场”。在这一“秀场”中,一方面,看台文化不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审美化和国际化的文化表征;另一方面,因商业利益的强势驱动,接踵而至的体育赛事犹如给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选择,大有偏离早期看台文化发展轨道的趋势。
2竞技体育看台文化的发展需要
2.1倡导对古代看台文化的反思传统的看台文化实质上是当时人们在一种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衍生的、整体的宗教神性崇拜,在满足人的个性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维度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其中的宗教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奥运会之父顾拜旦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最基本的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古代运动员像雕塑家那样,通过锻炼塑造着自己的躯体,他们以此向上帝致敬。同样,现代运动员也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的祖国、民族及国旗赢得荣誉。因此,我认为最初围绕着重新崇尚奥林匹克精神再创一种宗教感情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古代看台文化所具有的庞大的宗教感情促成古奥运盛会的繁荣,随着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看台文化中所蕴藏的宗教感情应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这一过程中不断更新、嫁接、转化传统的看台文化,使看台文化与市场经济接轨,与体育文化的发展契合,与看台观众的心理和行为变迁方向一致。
2.2看台文化的教育功能奥运会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它以人体美、竞技精神以及高超的技艺对神作出奉献,竞技者不仅要求具有强健的身体,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获得人们至高无上的崇拜,这对希腊社会和广大人民是一种崇尚英雄、崇尚美德的教育。现代竞技体育在满足体育自身发展需要时,更多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竞技比赛的功利化、比赛的的平庸化都会导致看台文化的异化。奥林匹克中:“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把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哲学、生活方式,使之赋有教育功能是现代看台文化发展的需要。
2.3鼓励流动与参与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国家、地域之间的的文化氛围也不一样,因而有必要鼓励看台观众之间的流动与交流。流动有横向与纵向之间的流动之别,横向的流动使之看台观众可以积极参与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之间的体育比赛;纵向流动是指可以鼓励不同阶层的群众参与不同类别档次的竞技体育比赛之中,在竞技体育文化逐步全球化的今天,看台观众更容易参与更多的体育赛事之中。接受不同地域人展现的一种文化氛围,了解不同的竞技体育比赛可以给人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促进现代竞技体育的多样发展和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需求创设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