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决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决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决策

宏观经济决策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理论上来说,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包含了三个基本含义:

第一是满足需求,特别是贫困人民的需求。它的必须条件就是完成经济的长期、平稳、高效率的发展,它的充足条件就是把人口的数量限制在适当的范围以内,这样呢就可以使它呢可以满足劳动力增长的需求,又不会让尤其是贫困人们的需求感到有压力。

第二是清除极端。在满足当代人或后代人的需求时,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会存在着资源的日益减少与环境的日益恶化的问题,清除极端的必要条件是不断探索与扩大非再生资源,不断提高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力,其充分条件则要求尽可能地节约利用资源,积极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平等共享。要求各代人之间与同代人之间实现资源的平等与公平分配、良好生态环境的平等与公平共享。其必要条件是建立与资源的持续供给相适应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其充分条件是制定相吻合的政策与法律体系。

可持续发展就是求得达成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且维系新的平衡,要求支撑人类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础具有持续性,以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和发展,迫切需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可持续发展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经济增长的正作用,最大程度的限制经济增长的负作用,达成真正程度上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

二、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经济统计分析

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是由相关的企业组织,根据许多的可行性研究资料,使用科学的决策手段,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将不同投资项目或投资项目的不同方案进行估计预算和确定,挑选出最佳的决策方案全过程。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投资项目过程中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决策是否正确,不单单关系着项目以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严重的是可能的对整个国民经济都可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项目进行投资也就变得及其重要了。

企业投资项目的分析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即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分析和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

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分析仅仅从企业角度出发,对项目内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不涉及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损益,因此,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分析就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来分析评价一个项目的决策方案,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以确定投资项目的实施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较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分析更具有意义。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来考察、研究、预测和评价投资项目对社会的贡献,以此决定项目的取舍,它既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也要考虑间接经济效益,从多方面评价,所以也就更有利于企业的不断成长和社会的持续性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投资项目的宏观经济分析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来分析评价一个项目的决策方案,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更加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并且是有益的。

三、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决策中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在制定投资项目决策时,应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综合的进行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处理好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之间两者的关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企业论证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估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研究、预测投资项目对预测的社会目标所作的贡献的大小,所以当投资项目符合国际或地区产业政策、企业限于分析能力可通过咨询有关研究机构予以解决,而相关的政府机构应积极的予以相关的帮助。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在目前已经习惯了的、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不确定性的分析,充分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经济数学所提供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去为企业制订各种决策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去为企业在一定的风险下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或者在一定利益下承担尽可能少的风险提供有依据的保证。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进行宏观经济统计是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难度的,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做到的,因此并不是强行要求每个企业都要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呢,特别是对于大型的企业,很有必要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的,因为大型企业的一些决策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所以呢特别是大型企业要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之下呢,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献上一份力量。

宏观经济决策范文2

 

一、着眼全局.充分认识会计指数的重大意义会计信息对于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重要作用。经过提炼的企业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政府及时深人地了解微观经济基础,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做好宏观经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提升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是企业与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会计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就提出,会计制度既要为本单位服务,又要为国家综合部门服务,两者不可偏废。他们特别指出,我国会计制度的设计要特别考虑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杨纪琬和阎达五,1980、1982、1984;杨纪琬,1984;阎达五,1984)。此后,阎达五教授等许多会计学前辈也试图从社会会计、宏观会计等角度探索会计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的路径(阎达五,1988)。

 

囿于当时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这些学术思想未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完善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及年报为学术界和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财务信息,财政部门也积累了包括国有企业快报在内的大量会计信息。这些会计工作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已在企业微观决策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但其在宏观领域的决策支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尚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财政部王军副部长提出①,应该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一个或者一套综合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景气程度的会计指数,以提升会计工作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地位与影响。可以说,会计指数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具体而言,会计指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指数的研究,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连同其他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经济资源。没有一流的数据,就没有一流的决策。无论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加强微观管理,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的支持。与其他信息源相比,会计信息有其特有的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方法,集中表现在从填制凭证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这套“会计循环”上,这套科学的方法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会计指数,可以充分挖掘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提升会计信息的集成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会计指数的研究,是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不断调整职能,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又需要政府及时掌握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适时推出适当的经济政策,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宏观经济部门判断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参照。而具有反映和监督职能的会计工作,以其科学严谨的信息处理方法,系统、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运行状况和财务成果。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会计指数,是企业财务信息重要和系统的反馈渠道,也是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通过对会计指数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的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科学地分析判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引导资源配置的行业地区分布,有效地推进产业政策实施。这对于提高国民经济预测、预警与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会计指数的研究,是构建协调统一的中国会计体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行业始终坚持推进会计改革和发展,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纽带,以构建充满活力的中国会计体系为目标,既融人国际,又独具特色。为了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结合财政、会计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会计行业的发展战略,把全力加强法制建设、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XBRL、会计鉴证、人才评价和会计指数等八个方面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并努力打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对接通道,形成既各有特色,又相互促进,衔接有序、整体互动、相得益彰的中国会计体系,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服务效能(王军,。会计指数是中国会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会计指数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会计体系的信息保障作用、决策支持作用、风险预警作用和管理提升作用,为会计的协调发展探索一套新机制、闯出一条新路子、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四,会计指数的研究,是提升我国会计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需要。我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会计作为反映经济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理应走上国际舞台,扮演其应有的角色。近几年,我国推进的会计审计改革、领军人才培养、内控体系建设及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中国会计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而在会计指数的研究方面,我们更是走在了国际同行的前面。我们应当持续推进这项工程的研究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努力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五,会计指数的研究,是增强会计社会影响力的需要。目前,会计数据更多地被用于分析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较少与行业综合评价乃至宏观经济分析相结合,而微观企业又是整个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因此,对微观企业会计数据加以提炼,使其能反映一类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有助于拓宽会计数据的应用范畴,有助于提升会计的决策支持作用,提升会计工作的地位,增强会计的社会影响力。

 

二、集思广益。合理构建会计指数的研究框架立足于基本的会计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充分借鉴指数编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利用公司会计信息与科学的统计方法,可以尝试构建基于企业会计信息的一套指数体系,这个指数体系包括综合反映企业经营对宏观经济综合贡献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评价某一行业内企业整体运行情况的行业评价会计指数,以及分析单一企业股票投资价值的企业投资价值会计指数。指数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图l中,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对宏观经济综合贡献,进而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数。该指数体现了宏观经济运行中微观企业的价值贡献,通过考察该指数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趋势。这一指数又可细分为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两个指标,对价值创造额进行构成分析,可以反映股东、政府、员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配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分配及税收政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对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分经济性质进行分析,能够对不同经济性质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创造效率进行对比,从而为国家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国有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对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进行细分行业分析,可以反映不同细分行业受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程度,揭示不同细分行业的经济运行特点,为国家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对不同细分行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分配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不同行业内的利益分配生态,有助于政府更具针对性地制定税收和收入分配政策。对价值创造额、构成及效率进行分地区分析,可以反映全国各地区的大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经济增长、收人分配及资源使用效率方面的发展动态,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相关行业的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分配政策、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行业评价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综合评价某一行业中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整体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指数。该指数是对宏观层面价值创造会计指数在大行业和细分行业的深入分析,并形成一系列反映行业发展状况的基准数据,可以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某一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进而揭示某一行业当前的运行状况,据此推断和预测未来前景。该指数可以为国家相关部门优化产业布局、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会计投资价值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市场表现构建的反映企业长期投资价值的指数。该指数可以反映综合考虑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质量、成长能力下的投资价值,目的在于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资产定价中的基础性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后发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最突出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波动剧烈,二是市场结构不能体现优质优价。究其原因,有体制问题,有监管问题,还有社会文化、投资习惯、市场心理等多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是从提高投资者投资回报的角度,鼓励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都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投资价值指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王化成等,2012)。

 

上述框架对会计信息的应用不只局限于对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而是扩展到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中观行业运行质量以及微观企业长期投资价值等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全面,层次更加清晰,指数之间功能互补,可以综合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景气程度,从而能够发挥指导微观经济的“指南针”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的作用。

 

三、齐心协力。扎实推进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影响范围广,实施难度大,国内外没有成熟经验可兹借鉴。开发出一套“立得住、叫得响”的会计指数,为反映经济运行趋势、进行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服务,是中国会计界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责无旁贷。相关方面也应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要认识到会计指数研究的历史性意义,切实处理好与各项工作的关系,确保会计指数研究工作取得突破。

 

第一,多管齐下,集思广益,营造会计指数研究的学术氛围。会计指数研究的扎实推进离不开学术界、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应该由财政部、会计学会牵头,采取多种举措推动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营造全行业研究会计指数,全社会关注会计指数的良好氛围。这些举措包括:

 

专门课题起步,研究报告破题。会计指数研究是会计理论的拓展,会计体系的完善。对指数内涵、作用、理论基础等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指数的质量和效用。因此,会计指数研究首先应从相关课题研究起步,形成具有理论深度、实践可行的研究报告,把会计指数有关的内容说透,把指数编制的难点理清,然后再探讨指数编制和的方法。目前,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主持的财政部重点科研课题“价值创造效率会计指数研究”已经顺利完成结项。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领域内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鼎力支持,课题组对会计指数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充分论证,对编制思路做出了反复修改,对样本数据不断扩展,从多个角度对编制结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课题所形成的研究报告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述透彻,为会计指数的破题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在财政部和会计学会科研课题中专设会计指数的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广大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争取形成一批质量较高、论证透彻、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研究成果。(2)学术研讨促进,成果发表推动。鼓励争鸣、集思广益、兼容并蓄是保障会计指数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中国会计学会可以围绕会计指数研究的主题组织专门的学术研讨会,鼓励广大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人员就会计指数研究出谋划策,提供方案。学会主办期刊可以就会计指数研究开设学术专栏,发表指数研究的优秀成果,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气氛。

 

设置专门研究机构,稳步推进指数研究。会计指数的研究和编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持续推进指数的编制、分析和工作。研究机构的职能定位于定期编制并会计指数及指数研究报告,为政府部门、企业、投资者等各方面提供中国企业财务运行的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围绕会计指数研究进行系列衍生研究,以不断扩大指数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多部门合作,精心设计,解决指数编制的数据源问题。指数编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源质量的高低。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目前对指数的测算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公开披露的季度报告、中期和年度报告为数据基础。但是这一思路存在时效性欠缺、样本量少等缺陷,从而会影响会计指数效用的发挥。鉴于此情况,我们应该加强与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的合作,拓宽指数编制的数据来源。

 

如可以使用国有企业与金融企业每月快报数据编制指数,提高指数的时效性,加强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力。同时,可以增加快报内容,要求企业直接上报人工成本、企业税费以及利息支出的相关信息,从而克服数据取得的限制,大大简化指数的编制工作,提高指数质量。

 

另一方面,财政部目前大力推广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可以快速、准确、可靠地处理财务数据,大幅提高信息收集、分析的质量,提升会计指数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会计指数的研究将具有重大推动和支持作用。XBRL采用的技术架构,具有良好的信息开放性与数据兼容性,能够在windows、等不同操作系统下直接使用,在不同软件、平台、技术间实现数据的可靠提取和顺畅交换,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自动获取会计信息,从而摆脱对其他数据库的依赖,可以降低会计信息的获取成本,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指数的独立性。

 

第三,缜密部署,实践检验,推动会计指数的广泛应用。会计指数的需求源自实践,指数的研究也离不开实践的土壤,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会计指数有没有用?怎么用?用后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和回答,实践检验通过了,我们才能心里有底。因此,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应该统筹规划,缜密部署,适时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给有关部门进行参考,注意听取相关部门对会计指数的意见和建议,关注社会各界对会计指数的反应,及时掌握会计指数在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发现会计指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重点,深入研究,积极应对。

宏观经济决策范文3

我国现有投资分析的实证模型较多,但大都是直接用投资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其特点是以经验公式为预测的依据,缺乏理论基础,没有考虑投资的时滞和折旧投资,更无法考虑工资、利率和投资滞后系数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后凯恩斯主义投资理论即加速数模型,吸纳了新古典派投资理论的最优资本函数的合理成份,并考虑了投资时滞现象和折旧投资在投资中的作用,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实证分析。

加速数理论(国内生产总值同总资本存量的比值)以企业拥有的厂房、机械设备、工具等全部资本和其生产量的比例为研究前提,认为投资主要是依据产出的变化而有比例地变动的。加速数理论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社会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加总,将加速数理论推广应用于国家的宏观投资行为。在加速数模型建立过程中,可以考虑劳动力价格变化、利率变化、投资滞后和折旧投资设计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投资函数。加速数理论假设企业购买其全部资本,这样资本的租用价格(利率)是决定企业投资行为的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由于资本和劳动力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也是投资需求函数设计中应考虑的变量。投资滞后是指企业投资当年无法完成全部需求的投资而产生的对投资需求的滞后现象,折旧投资是指企业为弥补固定资产折旧而需要追加的投资。投资需求函数表达了企业在拥有一定资本存量的情况下,如何依据计划的产值目标、预期的利率、工资水平、投资的滞后情况和折旧投资量来决定当年对资本的需求量。

根据加速数模型对2006―2015年全国的投资总需求进行预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系数在1997―2005年间呈稳定上升趋势,1997年为0.3050,2005年上升为0.3340,对其未来值的预测采用了线性回归趋势预测法,年增加量为0.00285;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采用了指数函数预测,年增长率取近5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值12.98%(2006年取近3年的平均值14.87%);未来工资的增加指数也取近6年的平均值1.1023;并假定年利率不变或以每年0.00156的速度稳定上升到2015年。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3291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88604亿元。从理论计算值同实际值的比较来看,除2005年实际投资额高于理论投资额之外,其他5年的实际投资额均低于理论值。2004年理论投资额为75447亿元,而实际投资额仅为70477,比理论值少6.6%。2005年理论投资额为79065亿元,而实际投资额为88604,比理论值多10.8%。2006年上半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大幅增加,也将超过理论预测值,可以推断投资增加过快是造成目前经济发展过热的主要因素。根据投资方程我们预测出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2006、2007、2010和2015年的理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总额分别是91926亿元、99089亿元、144617亿元和271480亿元。

以上分析均基于未来预期利率不变的假设下进行的,若假设未来的预期利率上升,也可预测得出一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与未来预期利率不变的结果相比,由于利率上升将会抑制一部分投资,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有小幅下降。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预测的2010年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为14.46万亿元,比利率不变时的14.38万亿元缩小了0.55%;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为26.80万亿元,比利率不变时的27.15万亿元缩小了1.3%。可见利率的缓慢上升对投资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小,但若利率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化,其影响将不可忽略。根据乘数―加速数理论,利率的突然大幅上升会使经济进入全面衰退,所以欲通过剧烈的利率上调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过速是不可取的。

从表2可见,加速数变化不大。1996―2005年数值在4.78―5.28之间,预计2006年为5.16,2015年仍为5.16。表明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存量大约等于5倍的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约为108万亿元,2015年可达到324万亿元。2007年折旧投资约需5.14万亿元,2015年约需13.65万亿元,折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1996―2005年在44.9―70.0%之间,预计2007年为51.9%, 2015年降为50.3%。折旧投资占资产存量的比重1996―2005年间在0.040―0.045之间,2007年约为0.042,2015年仍为0.042,对应的折旧年限为23.8年。

发达国家折旧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很大份额,如1990年美国国内私营企业的总投资毛额为7440亿美元,其中5500亿美元为折旧投资,占总投资额的73.9%,净投资仅为1940亿美元,26.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投资迅猛增长的情况下,目前折旧投资份额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估计在未来经济较为发达的阶段折旧投资份额将上升。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理论投资需求和实际投资增长对比判断,2005―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存在着过快现象。

第二,小幅利率调整对投资的影响不大,而大幅度的利率调整又有使经济进入全面衰退的危险,在利用调高利率抑制经济过热时要慎重,利率调幅要适度。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近期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中央采取的抑制过快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益的措施是正确的。

第四,进行实证研究目前我国用于弥补折旧的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平均折旧年限为24年,折旧投资份额呈缓慢下降趋势,但长期来看折旧投资的份额可能上升为投资的主体。

研究的主要意义:

首先,加速数模型模拟了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科学关系,可以定量测度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理论上计算的投资需求值可作为判断投资是否增长过快的标尺,其同实际投资量的比较可以判断经济运行的冷热程度,从而提供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服务。

第二,模型获得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经济参数有利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的全面了解,而通过对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利于宏观决策中对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科学指导。

第三,由于投资具有冷热周期,且此周期受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状况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具有不可预见性。实际上为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宽松和收紧的周期性。银行的投资决策既要考虑微观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本模型为银行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经济学理论支持和实证的宏观经济数据参考。

第四,对折旧投资的预测可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资结构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折旧投资同新增生产能力投资的效益和回收难易程度的比较,银行可以决定对某行业的投资偏好。若折旧投资效益较好,且较容易回收资金,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在国家宏观调控压缩投资的情况下银行应侧重于折旧投资。

宏观经济决策范文4

关键词:综合集成研讨厅;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CGS);系统工程

一、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理论演进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起源于国内在管理方面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主题——系统工程的提出。1978年钱学森等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首先在航天领域倡导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后,将这一思想推广到社会,提出了社会系统工程的概念。1990年钱学森在系统工程的种种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概括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到1992年,他又把其研究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加以汇总和升华,形成“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这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过程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演进阶段: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再到“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二、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现状

至今经过我国两代科学家的努力,经过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知识工程的应用,人机结合理论的实践以及研讨厅的结构设计,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开发与具体构建等阶段。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提出后,我国科学家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复杂决策问题的求解方法论,综合集成研讨厅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高级形式。自提出以来,已经受到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信息与控制领域等众多学科的关注,他们不断对该理论框架进行具体化、实用化,进而应用于复杂问题的研究实践。据了解,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机构研制成功了一个可用的研讨厅系统,已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并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演示,正在一些领域推广应用。可见,国内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是相当活跃的,研讨厅体系思想已经成为复杂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指导与启迪。

目前,除了已经有青岛崂山和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同拨款推广“综合集成研讨厅”外,我们国家还拟在政务、商务、军工、水利、人口信息等领域推广。

三、综合集成研讨厅应用的关键问题

与其他方法论不同的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不是一系列的公式的汇总,也不是以某几条公理为基础搭建起来的抽象框架。其实质是指导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把专家的智慧、计算机的智能和各种数据、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和问题求解系统。这个方法论的成功应用在于发挥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因此,如何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将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应用的关键问题。

首先,针对某些复杂问题,应该致力于构建以综合集成为基础的智能工程系统作为可操作的工作平台。而对于不同的复杂问题,只需要更换平台的有关专家与数据即可处理,以实现该平台的通用性,并最终初步建立这样一个可操作平台。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综合集成研讨厅是一类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必须采用智能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建造这一系统,但是实际的OCGS有许多种,各个OCGS牵涉到的问题也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实现这样一个通用的、可处理所有OCGS问题的平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感觉到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与某一类或者某一个OCGS相关的一些复杂问题,从处理步骤上看,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点,这样就有可能针对这一类问题构造一个平台,对问题进行操作。因此,进一步地提炼研讨厅的理论,既保证了研讨厅的可实现性,又使平台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这使得研讨厅体系向着更加具体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实现系统的整体、综合优势离不开群体专家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只有在各个专家的讨论过程中,才会把系统的整体优势体现出来,把体系中的综合力量表现出来。因此,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的时候,通过专家群体某种组织下的互动,就能激发专家思考问题的个人能动性,使专家主动审视思考问题的模式,提高思维敏感度,创造新的对问题的认识,同时使专家个人的经验知识从隐式转化为显式浮现出来,从而不断丰富专家个人的知识,实现对复杂问题认识的自我超越,形成并不断扩大群体对问题认识的共同意义的汇集。通过某种互动充分发挥个人和群体创造性,是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充分发挥成员优势的要求,也是发挥群体智慧的关键。要实现这样的互动就需要一个专家能够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这就返回到本文上面的叙述——应该致力于构建以综合集成为基础的智能工程系统作为可操作的工作平台。

四、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应用前景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作为一项创新型的理论体系,其应用前景对我国宏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以下方面: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和环境;数字城镇化;社会经济系统;军事系统等。

1、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于区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传统的系统方法在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区域可持续发展研讨厅体系的建设,无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积极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是辅助专家群体求解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工作环境。除具备一般决策支持系统通常应具备的数据库管理、模型库管理、人机对话等功能外,研讨厅体系还具备以下三大关键功能机制,即“从定性到定量的耦合机制”、“综合集成机制”和“人在回路中的研讨机制”。但研讨厅体系的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建成。一方面研讨厅体系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作战,特别是地理学、系统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者的协同工作;另一方面研讨厅体系仍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研讨厅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标准等。为了验证研讨厅体系是否可行,同时也为今后更大规模的研讨厅体系的建设积累经验,可以首先建立研讨厅的“原型系统”。原型系统可以在集中地域建立网络结构,并且只具备研讨厅的部分功能,规模与涉及问题的范围都可以小一些。随着技术的成熟与经验的丰富,再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完善,逐步建立功能更强、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同时地域分布的研讨厅系统。

2、数字城市。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和产业革命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政治、经济,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迅速推进,形成广义建筑及人居环境学,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系统。进入21世纪,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城镇建设方面,它不仅是建筑物本身,而且对各种信息系统,如用于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系统,提供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形成智能家居、智能建筑,这些构思与实践,已经成为时代追求的目标,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跑”。因此,以人机智能结合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将对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合理的决策方案。在我国,青岛胶州湾工业园区的数字化建设、深圳市民大楼正在进行的智能楼宇综合集成系统的建设,代表着全球化城市建设中的方向。建设部的周干峙院士就曾经提出城市及其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数字化的城市及其区域的发展,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来解决与处理是很合适的。

3、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可以看成是复杂的巨系统,特别是从整个国家角度看待经济发展问题的宏观经济则是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子属复杂巨系统。目前,随着经济、科学的飞速发展,国家社会经济面临着许多的复杂问题的考验与阻碍,相应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也运用到这个领域当中,用于解决相关的复杂问题。为了提高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讨效率,研讨厅应为参加研讨的专家提供进行宏观经济预测的各种预测模型。然而,按传统模型库结构框架建立的预测模型系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研讨厅的要求。正因为目前存在这个缺陷,许多的经济学者、研究人员从分析研讨厅的具体需要出发,提出了利用Agent理论和技术设计和实现适合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研讨厅的多Agent预测模型系统。利用这些系统能够方便、有效地组织多位专家、多台计算机进行人机合作,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讨,从而为宏观经济提供决策方案。

4、军事系统。中国解放军强调新装备要形成系统作战能力,要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很有必要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同时,在思想方法、在军事方法论上来一场革命。“横向技术一体化”、“综合集成”、“系统集成”、“体系对抗”,都包含着系统思想,是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在装备建设中的运用。不用系统思想看装备建设,就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不以综合集成的系统方法研究装备建设,就会陷于以往那种陈旧发展模式的窠臼。现已形成的研讨厅包括有空间作战综合集成研讨厅、战争决策综合集成研讨厅、网络化防空作战系统综合集成、武器装备论证综合集成研讨厅。

五、结束语

从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广阔的应用前景中,更加体会到钱学森对我国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研究领域的高瞻远瞩。当前,国内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在中华民族振兴屹立于世界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还面对着许多急需处理的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CGS)相联系的复杂问题,如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问题、一些关键领域发展的决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近年来,大家开始了解到,Internet及其用户就是OCGS的典型。大家关注的商务系统、政务系统等等组成的城市也就都一个OCGS,因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将在21世纪推广发扬。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

[2]戴汝为,李耀东.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4.

[3]龚建华.虚拟地理环境研究与发展思考[J].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6.17.

[4]戴汝为.从工程控制论到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纪念钱学森归国50周年[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2.

[5]崔霞,戴汝为,李耀东.群体智慧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中的涌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1.

[6]王慧斌,徐小群.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及应用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1.30.6.

[7]力,戴汝为.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中专家群体行为的规范[J].管理科学学报,2001.4.2.

[8]戴汝为.“数字城市”系统与综合集成技术[J].电气时代,2005.11.

宏观经济决策范文5

虚假会计信息;危害;规避方法

1.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及其社会有关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依据。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不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还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失误,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决策和调控,导致社会经济次序的混乱。首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运作者,虚假会计信息,必然会传递错误的决策的信息数据,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紊乱及国家投资的流失,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混乱,使国家宏观调控达不到预期应有的效果,进而影响了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需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会计为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各部分提供信息,其信息的质量影响到市场经济的秩序,一旦出现伪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隐瞒收入和利润、偷逃国家税收,虚增收入和利润,转移资金搞“小金库”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会计秩序必将出现混乱,使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偏离,进而严重扰乱经济的运行秩序。再次,虚假的会计信息必将使国家、银行、投资者等各方的利益蒙受损害。虚假的会计信息直接干扰到国家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影响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准确性,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同时还会危害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夸大经营业绩、美化财务指标等虚假会计报告基础上做出决策,即为上市公司发放贷款、票据贴现、提供的授信额度等金融服务产品,必然是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成为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重要因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侵害了投资者权益。最后,虚假的会计信息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一般来讲,会计信息虚假是企业管理混乱的表现,企业管理混乱必然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混乱为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而提供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自身也难辞其咎,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规避虚假会计信息的方法

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及发展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要很好地规避虚假的会计信息,应抓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一般来说,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有干部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的不完善、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会计信息质量缺乏法律化的刚性约束、会计监管力度不高等,只有针对虚假会计信息存在的根源,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才能有效规避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国家要加快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法规制度和约束体系,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其次,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将管理职能真正转变为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服务职能,完全脱离对企业人、财、物管理,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和市场主体。再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建立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最后,加强财务管理。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加强监事会监督职能,通过相关措施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体系,增强内部监控机制。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认真执行会计法规,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首先,改革高层管理人员的选用办法。改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政府任命制,引入竞争机制,直接由企业选举产生报有关政府部门审查备案,并对高管人员实行聘用任期制。彻底消除政企不分、政府行政越位的弊端,从根本上避免高管人员为追求政绩而弄虚作假的情况。其次,掌控了重要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可实现派驻制,使其摆脱企业控制与约束。再次,可采取动态考核与定期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完善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考核。最后,一旦出现财务造假,无论高管人员等有关责任人是否在职,都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以惩戒会计造假行为。

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新修改的《会计法》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监管部门要把严格执法和改进监督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惩戒虚假财务信息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强化会计监督。首先,应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及记录、财务及其他信息的可信性与可靠性,以事务分管为核心,适当安排职责分工和业务程序,使各项业务活动能自动地被其他业务人员查证核对,实现企业内部相互牵制,企业内部实现互相监督的自检系统。其次,建设并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鉴证和监督作用,整顿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整顿与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再次,加强对会计师的日常管理,重视对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抓好其经常性管理及再教育工作,提高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从业能力,强化其职业道德教育,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理顺与完善收入分配。改进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起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报表“数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情况。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探索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多种分配方式,消除由于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促使财务造假的情况。

总之,企业深刻认识到虚假会计信息给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带来极大地危害,并针对虚假会计信息存在的根源,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才能有效规避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

[1] 王咏梅.会计信息批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04

宏观经济决策范文6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企业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是它赖以生存、求得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财政资金和增加积累的源泉。因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和企业职工的利益之所在,同时也是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国力之所需。何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量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人则认为是市场畅销或上缴利润,也有人认为是产值。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考核企业的单项经济指标。马克思曾经说过,“真正的经济――节约――在于节约劳动时间,即低限度的,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生产成本,但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这一论断完全反映出现代管理中有关“投入产出法”的实际运用。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规则、有计划地按着“优质、低耗、高产、安全”优化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目标,有程序、有系统地组织企业的生产技术,分配销售等环节的工作,通过产品销售回收资金。在此基础上根据多方面的数据运用现代数学方法计算其投入、产出比例,以最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从而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在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真正形成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两个基本层次。对此,分别研究建立它们各自的管理规律和管理途径,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八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抓好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二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三是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经济体制改革上述三个相互联系的任务提出既指明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方向,又提出了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管理体制所必须具备的市场条件和微观基础。这标志着我国对于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二者之间虽然没有天然的鸿沟,但也决不仅仅是范围的区别、量的区别、层次的区别。

一、从内涵上划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主要有两个标志

第一,是否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一个企业、公司,它的范围再大,产值再高,但它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属微观经济范畴。而县、乡的经济,它的范围再小,产值再低,由于它不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因而属宏观经济范畴。在旧的体制下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实际上是国家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而全国实际上也是一个大企业,也就很难区分宏观与微观经济。第二,是否是经济总体。一般说宏观经济表现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而微观经济则表现为一定的经济个体或经济系统要素。据此,不难得出结论,宏观经济就是指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及其总体运行。其外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地区、城市、部门、县、乡镇总体等。微观经济则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及其活动,其外延包括企业、公司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因此,单从管理主体方面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凡是国家政府机构发挥其应有的经济职能所进行的管理则是宏观经济管理。这一点也是划分宏观、微观经济管理的显著标志之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大体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所进行的规划、调节、监督和服务等过程。在这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是宏观管理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是它的客体,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是目的。规划、调节、监督、服务则是它应发挥的主要经济职能。

二、理解、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特征

综观我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是要坚持搞活企业,搞活微观经济;二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这两个基本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国民经济就不能协调稳定地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管理体系,这是由它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与微观经济管理相比,它的特点主要是:(1)管理主体的行政性;(2)管理客体的总体性;(3)管理方式的间接性;(4)所需信息的综合性;(5)管理目标的全局性。其次,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也有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1)指导思想不同;(2)管理主体与客体不同;(3)管理内容不同;(4)管理方式不同;(5)管理目的不同。

总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宏观经济体系不同于过去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在指导思想、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从指导思想上说,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基础上的,而宏观调控体系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力求做到计划与市场即价值规律调节的统一。从管理的内容上看宏观调控体系则以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为前提,而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则混淆一起,统包统揽。宏观调控体系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国家政府部门以对整个宏观经济的长远和全局发展进行规划、调节监督和服务上。从管理方法上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主要运用间接管理的方式,运用指导性计划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方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间接的调节和引导,而传统的国民经济管理则运用直接管理,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为主的方法进行直接的全面的控制。

三、完善探索实现经济管理结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