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物探专业教学 课程体系 建设 实践

一、物探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石油物探学校物探专业是以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国内外市场发展为背景,以生产一线从事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数字化处理及地震资料综合地质研究为推动,依托石油行业的优势,专门培养面向石油、天然气、煤田、煤气层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行业等急需的复合型高技能操作人才。当前石油勘探一线对高技能操作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增,但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只有石油物探学校开设物探专业。石油物探学校建校30多年来,在专业设置方面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物探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物探专业课程建设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订单培养,实现“教、学、做、工”的一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校企合作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融合计算机数字处理与物探专业课程体系,创设物探技术主干课程,以主干课程建设带动其相应的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要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平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构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物探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将来在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石油物探学校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课堂”等课程方案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构建“融合交叉,多元整合”的实践和理论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该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本,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将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能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通过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项目”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多元化整合,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课程体系

物探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项目涵盖了公共文化基础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满足了从低到高的学生职业生涯成长规划。公共文化基础课模块将物探专业中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机整合实现综合化;专业技术课程将物探领域中某些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突出技术的实现过程,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开展物探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1.市场调研,定位人才需求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面向行业职业群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物探行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就业前景及专业设置,为使专业教学计划更加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为石油行业服务,笔者所在学校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隶属的新兴物探处、海上事业部、综合物化探部、海外国际部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企业发展、人才构成等。

2.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工作岗位

根据学校市场调研、市场需求及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专业设置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发展工作岗位。主要工作岗位是野外资料采集技术人员、解释员、处理员;相关工作岗位是施工监督员、大小线排查及维修工、钻机、爆炸监督员、仪器操作员、测量操作员;发展工作岗位是野外资料采集过程的地球物理师、地震勘探监理、地震数据处理工程师及地震资料解释工程师。根据以上情况,学校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优势特色,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物探技术操作人才。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整合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其中质量意识、HSE意识、市场意识、工程素质和解决生产实践及工程项目的能力,只有在正常运转的企业中才能真正获得。学校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图3所示。其中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通过证书嵌入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或项目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设计、创新教育等,以便学生掌握物探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认知实习、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3

4.以物探专业为主体,布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探专业课程的交叉互溶性不断增强,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等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涉及的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以物探类专业为整体,将专业共性、课程匹配、专业特色、技术应用等有机结合、系统布局、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学校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资料解释实训室新配备了6台大型服务器以及40个服务器终端。安装了东方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一流的GeoEast解释处理一体化软件6套,价值1000余万,且每周六周日对物探专业学生开放。学生从原来手工资料对比解释改成了应用计算机软件对比解释。每年可以培训学生、学员超过2000人次。

物探地质实训室是石油物探学校特色实训室之一,实训室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岩石、矿物标本千余件,地质模型百余种,地质图件近百套。实训室可完成《矿物鉴别实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鉴别实训》《地质地形图绘制实训》等实训项目。此外,在地质授课中,教师还将地质模型和地质图件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新增地震勘探工实训室,此实训室是培养地震勘探技能操作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学校与野外生产前线紧密联系,拥有大小线100余条,采集站8个,爆炸机4台,地震检波器测试仪2套,同时还具备收放线的广阔场地,可以进行大小线的收放训练和查修线练习。

5.以校企合作,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共建

(1)沿用了原有的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训基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演化、全球古气候变迁和古中华文明的圣地,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周口店及其邻区范围内地学研究、教学资源亦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该区是古老且相对稳定的华北陆块在后期(尤其是中生代以来)又被改造活化的地质单元,现已被视为探讨板块内造山机制等方面的经典区段;独特的大地构造属性所铸就的类型齐全、典型直观的诸多地质遗迹,它们既不像标准造山带那样复杂,又不像稳定陆块那样简单而构成难易适中的野外地学教育资源,加之地理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学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野外实践教学场所。

(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野外勘探小队。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野外勘探地震队进行一个施工期的顶岗实习,提前接触生产一线,把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操作内容应用到野外地震队的生产中,以此积累学生的经验,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依托企业,实现基地工作的开放互动

1.实践环境与物质资源的整合

树立资源统筹管理的理念,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一个校内生产单元(如学校与物探仪器中心合办的物探采集实训基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使用,实现校企双方共赢共享局面,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的职业氛围;对外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顾客绿色通道,开展生产经营、社会培训、学生实习和技能鉴定。

2.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的整合互动

石油物探学校在教师能力培养方面实行了专业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制度,把专业教师在一线锻炼过程中学到的企业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操作流程、优秀企业文化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为专业教师培训GeoEast解释处理系统,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相关专业培训,同时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开发的工作。

3.实践项目信息资源的整合互动

校企合作规划了实践教学环境的布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了实践教学课程和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方式等,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市场信息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 跨学科 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 无缝融合 双螺旋

“跨学科”又被称做“交叉学科”,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单一学科相互渗透、在相互交叉地带彼此融合而产生的跨越单一学科的新学科。学科交叉是当今知识融合的需要,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跨学科”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从2015年至今已有635余篇学术论文,足见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对其的重视程度。各级高校人才培养陆续推出各种形式的跨学科专业,以便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众多跨学科专业之一,属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的交叉学科领域,兼具技术和艺术的特点。根据我国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研发和数字娱乐产品的社会需求发展,数媒人才不仅要掌握数字媒体制作、信息传输和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课程建设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有别于非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整合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1]。

成立于2010年的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职业发展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在各部门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和制作、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和设计及其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交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我校该专业专职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跨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力求对学生兼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专”和“通”的平衡中,提出从教学内容整合、引入工程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一、以不同学科知识“无缝融合”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广告、项目管理等众多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将相关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这两门传统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建设围绕该专业的主干课程、配套基础课程、综合交叉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完善课程体系。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I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等。

1.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加固学生的艺术基础,包括绘画基础和三大构成。2.专业主干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和艺术设计能力,包括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想想设计与动画、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3.专业方向课是根据不同就业方向而设置的,重在培养学生在不同兴趣方向上的专业能力。“游戏开发”方向的课程包括游戏概论、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等;“动漫设计”方向包括二维动画设计、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4.专业拓展课全部为选修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对专业深度和市场前沿的认知。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Paws3D跨平台游戏开发、摄影摄像技术、离散数学、动态网站开发、信息技术前沿、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5.集中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实用性的培养。

结合该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和文理兼收的生源情况,课程建设过程中兼顾学生技术实践创新和艺术设计培养,把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无缝融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化设置方法。模块式课程设置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但同时各模块间严重缺乏有机联系和贯通。“螺旋式”指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不断交叉融合,形成职业能力和技术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姿态[2,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搭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对人文素养、科技技术的理解能力良莠不齐,且普遍缺乏艺术基础。课程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市场需求,构建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和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多元自主化“双螺旋式”课程体系。

1.“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理论部分。根据招生情况,该专业的新生大部分缺乏艺术基础,且不具备艺术设计能力,对计算机软件实践操作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表现得参差不齐。但是,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但要有过硬的计算机软件创新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合格的艺术设计和欣赏水平。因此,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要结合交叉学科特点,在实践创新指导和艺术水平等专业理论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计算机理论和艺术设计理论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同时知识的难度和高度次第提升,最终在专业素质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呈现螺旋式进步。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分专业方向,着重夯实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重根基。第一学期的绘画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造型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程序设计基础开设在第一学期,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图像处理基础课程通过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字艺术欣赏、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二学期的三大构课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视觉形态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兼顾所有专业方向,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开设课程分布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把同时期的专业基础课所学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同时,通过相关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水平。比如,第一学期开设图像处理基础,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第三学期开设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第四学期开设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设计与动画、操作系统、C#长须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第五学期开设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第六学期开设软件工程。

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在不同学期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设计。方向课程的难度随时间纵向加深,知识融合度随时间横向加密。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开设一些开发性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主要开设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所需知识储备后的第三学期及之后。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学科素养提升,同时把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交叉融合于指导数字媒体技术作品的创新制作,从难度、广度和融合度上呈现螺旋式上升,使学生一步步成为专业数媒人才。

2.“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实践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都要最终应用于实践创新制作中。如何把没有艺术功底和计算机技术参差不齐的学生最终培养成合格的数媒人才,加强实践课程设置是解决该问题的重中之重。

第一学年: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中的C++面型对象程序设计、二维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周学时设置均为1节理论、2节实践,学科基础课程中的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课程更是每周4节均为实践课。通过课时多倍于理论课的实践课开设,学生不仅理解理论知识,更能活学活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实践应用创新意识。

第二W年:专业主干课开设了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形象设计与动画、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专业拓展课开设了摄影摄像技术、Pasw3D跨平台游戏开发等课程。该学年,课程数量、难度大幅度提升,且所有课程的实践周学时均为2学时,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需求。

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包括了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专业拓展课包括动态网站开发、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各专业方向课程综合程度明显加大,对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融合更加灵活和彻底。同时增加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度,为后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做好了准备。

第四学年:专业知识学习已经结束,专业素养已具备,毕业实习能拉近学生和企业的距离,使其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一线需求,把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灵活地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单一艺术实践和计算机技术实践,再到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最后艺术和技术高度融合进行创新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结合进行数字媒体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结语

课程体系规划和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跨学科专业不同于传统单一学科专业,涉及知识面更广,对学生要求更高。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规划要兼顾多门学科的特点,从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点找出新专业的前沿性、创新性等特色,并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生源特点建设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结合我院学生文理兼收、缺乏艺术根底等特点,课程体系兼顾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难度、广度上的螺旋式上升,并在融合度上逐渐加强,始终以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数媒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张泊平,李国庆,刘晔,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C].北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2011:87-90.

[3]黄莓子,唐波.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J].美术大观,2014(12).

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4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教学科目,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消化,提升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同时还能够在学生思想道品质形成初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向,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全面的认知和了解自己所处的现实和生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切实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综合素养。

在新的教学形式和社会发展形式之下,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一些积重难返的教学问题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教学问题,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实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有所裨益。

一、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约束,在向学生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认为讲解课程的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掌握和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课程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功利性教学色彩,只关注向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灌输,而忽视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功能。从而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只是一味地跟随教师的知识点讲解,进行机械式的接收和消化,背负着较大的课程学习负担,根本无法感受到课程学习中存在的趣味和魅力,难以实现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所应有的陶冶和熏陶作用,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作用的发挥,以及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2.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只关注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而忽视对于课程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使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种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状态。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课程教学环境之中,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收和理解,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以及学生课程学习效率的提升。

3.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处在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约束之下,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点的灌输和讲授。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处境之中,不仅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在这种压抑的课程教学方法压制之下,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甚至是排斥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学生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问题的相关解决策略

1.转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理念,全面把握课程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切实改进课程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设计者和主导者,教师个人对课程教学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技能的高低等,对于课程教学能否顺利有效的展开与实施,有着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加深自身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使命的认知和把握。充分认识到在小学阶段向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要向学生进行课程知识讲解,更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课程知识之中,对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和优良品质,进行挖掘和学习,切实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担负的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修养的教学使命和教学责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活跃课程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但同时也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教学特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n程教学情境,才能够使学生融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之中,和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和互动,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挖掘。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应该突出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理念,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和事件,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之中,拉近学生和课程教学之间的距离,活跃课程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

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题库建设 经济数学系列课程 教学质量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23-02

一、引言

在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反馈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在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传统经济数学系列课程的考试模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本人编写试题和制定评分标准,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因人而异,导致所编写的试题主观性太强而客观性不足。所以,运用这样的试题测试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难精准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水平的真实情况,更不能通过考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更何况,传统的任课教师出卷的方式,也很难保证试题的规范性、标准化和保密性。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强,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案,建立合理、高效、人性化的考试命题机制,将教学标准量化统一,实现同层次学生要求一致,科学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教”与“学”的状态,建立科学实用的高校经济数学系列课程的网络试题库,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合理规范的试题库,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考试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是做好教考分离的基础,对于加快经济数学系列课程的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题库建设及其必要性

1.题库建设。题库是以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为依据,依照一定的测试目标而编制、收集的有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并附有试题指标参数、经过分类编码的考题的有序集合。题库建设在高校数学系列课程及其他考试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题库是避免传统的考试弊端很有效的方法,从题库中随机抽出不同类型的题目作考题,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认真的学习才能够通过考试,不存在学生平时不学习等待老师划考试范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试卷是随机抽取的,老师也无法预测,教材中所有知识点都可能是考试内容,所以学生失去了偷工减料的机会,必须扎扎实实地学习好课程中每一个知识点才能通过考试;其次,题库在教学实施中有两个独特的优越性,一是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充分体现试题库的保密性和灵活性。二是保证了试题的质量和综合测试水平,展示出试题库随机生成的试卷具有质量高、可预测以及等值可比的特点。在高校数学系列课中积极利用试题库这种优质资源,开展积极有效的高质量测验,不仅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层次,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和驾驭学科知识的重点及难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2.题库建设的必要性。(1)方便教师课堂教学。题库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必须要参考大量试题资料。若没有一个方便有效的工具,会让老师费时费力,而又不能得到理想的资源。特别是年轻老师,由于缺乏知识的积累显得更加匮乏。学校有高质量的题库系统,让年轻老师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快速提升,有利于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2)题库可以减轻任课教师的负担。编制试题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教师需要翻阅大量参考资料,既要考虑试题的难易程度,又要考虑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可行性等。这些都需要测试才能得到的数据,目前不得不由教师苦思冥想,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其难度可想而知,且浪费教师资源。网络试题库的建立,可为教师节约宝贵时间,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加强教学,潜心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3)帮助学生学习。题库建设可以帮助学生自学。试题库系统中可以设置供学生自学使用的模块,在该模块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随机抽取相关的练习题或模拟题,自我检测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查缺补漏,使学生的学习和复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使之能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4)提高试题质量。题库建设可以大大提高试题的质量。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每位教师都各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应当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各自奉献自己的最优质的资源,让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由资深的老专家层层把关,筛选出高质量的试题入库。这样既能开拓教师的视野,又能大大提高学校试题的整体质量水平。(5)便于教学管理。题库建设可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灵活,同时也减少了考试试卷管理的程序,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6)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同样是科学、客观、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可靠地评价教学质量。对高等教育考试命题同样有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即要求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都在改革考试方法、提高考试质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不同的措施和方法。这些做法虽然在提高试题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方案在提高考试命题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命题教师目前只具备沿用传统手工方式进行命题,不具备运用现代化命题手段的条件。

三、高校数学系列课程试题库建设的原则

高校数学系列课程网络试题库的建设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工程。为保证题库的科学性、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建设题库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题库系统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1)实用性。实用性原则是题库系统建设的先决条件,题库必须满足数学系列课程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各种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学生的自我测验等,题库建设应分别设置按课程和章节随机组卷的单元,且无论以哪种方式出卷,题目的难易程度都能做到搭配适当。(2)安全性。安全性原则是试题库系统对各类用户的进入达到完全控制的程度。建立题库的目的有三:一是便于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二是方便任课教师的随机抽题和测验;三是帮助学生自我测验、自主学习。三类用户不同,为保障系统相关数据的安全,必须对每类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只有拥有相应权限的人员方可进入。(3)可扩充性。试题库系统必须是动态的,当今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学生的层次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试题库应该与时俱进,逐步更新,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学科的变化。这样就必须使得极个别用户对试题有编辑权和支配权。

2.题库中试题的编制需要遵循的原则。(1)试题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试题既要能够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内容,考核知识点分布合理,使重难点突出。(2)试题覆盖面广,题型丰富,难易适中。在编制试题时,要做到试题覆盖所有的知识点,题型应具多样性,评分标准应合理、规范化。数学试题要具有专业倾向性,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点要求和应用程度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各级各类题库包括以下题型:判断题、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和实际应用题。试题的难易度要适中,要控制不同难度试题的恰当比例,比如“较易、易、难、较难”分别占20%、35%、35%、10%,当然也可适当设置附加题,使试卷的整体难度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3)严格筛选,保证质量。试题库是大批优良试题的储存库,题库内的全部试题都要具有标准统一的技术参数和质量指标。在汇总试题时,应根据数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精选试题,或从公开的参考书籍资料、网络等符合该课程发展的试题。命题教师必须根据经验来确定试题的难度,并根据考试的成绩分析来逐步修正和完善。精心筛选的试题库一定要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从而使整个测试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一致性和通用性。(4)分批进行,逐步完善。试题库的题目必须有足够的数量,要能够为教学和测试提供充足的试题源。因此,题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分批进行,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提高,从而形成合理高效的试题库。

四、高校数学系列课程题库建设的目标

1.建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试题资源的共享平台,使该平台称为全校教师搜集数学试题、应用数学试题的首选工具。

2.实现对全校题库系统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积累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试题、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电子图书、教研论文、教研项目、素材库等等。试题库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增强优质试题的积累,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完成对教师和学生的应用培训,确保教师和学生能熟练应用,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工作,提高教学成果复用性,并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优质教学成果。

4.快速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5.通过共建资源平台,解决由于目前教材变化快,导致新教材资源不足的问题。

五、结束语

高校经济数学系列课程的网络题库建设是实施“教、考”分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能力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题库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材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题库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因此,我们应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出更完善更高效的数学系列课程的网络试题库,从而促进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多的经济型实用人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Z201201244)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C110885)]

参考文献:

1.王欢,王云鹤,周孝清.建设专业基础可题库,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

2.宋丽,廖洪利,蒋庆琳.高校题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5)

3.Reckase,M.D.Designing item pools to optimize the functioning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J].Psychological Test and Assessment Modeling,2010(2)

4.史保怀,魏裕博等.高等学校学科试题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5.简小珠,金锐,张敏强.基础教育学业水平检测题库的整体规划[J].考试研究,2011(1)

6.李光明.如何做好题库建设――来自英美考试机构的启示[J].评价与测量,2011(12)

7.周婧.大学英语听说课网络题库的建设.科技信息,2010(8)

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烹饪课程 实践性教学体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79-02

一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1.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紧扣酒店行业发展脉络和烹饪课程的整体定位,确定烹饪课程对学生整体知识培养的目标,通过构建完善的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即必备的烹饪课程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促进学生练就“能力”,即在酒店从事烹饪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烹饪“素质”的培育,即对烹饪质量和技术过程的烹饪素质锤炼,培育良好的烹饪道德素质,同时,构建完善的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也有助于提高整个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适应行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第二,科学性。构建完善的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强化学生对烹饪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构建完善的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的良好嫁接,在校内建立设备先进的烹饪专业实验室,在校外建立一些校外烹饪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室和学校外实训基地的良好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从业素质。紧紧围绕“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立足酒店烹饪行业需求为目标,紧扣烹饪专业理论热点,实现烹饪专业教学效果。

2.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创建的思想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工作为着力点,以现代旅游和酒店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引领,通过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重要目标,实现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吻合,同时通过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来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扩大社会服务功能等各项工作效能的发挥,全面推进中职教育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技术和管理创新,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以广西为例,中职院校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应抓住我区走旅游强省道路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批共建共管共享示范实训基地的新格局。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找入口。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获得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坚持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机制,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形成“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路。以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为重点突出范例,找准中职旅游教育与酒店行业企业需求的差距和突出问题,共同实施项目建设。

二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创建的选择与定位

1.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选择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将围绕深化“企业全程介入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酒店烹饪类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构建酒店烹饪类新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酒店烹饪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由企业投资共同建设酒店烹饪实训基地,由此探索酒店烹饪类课程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引领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发展。

2.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阶段划分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集烹饪课程实训教学、酒店烹饪员工训练、酒店烹饪操作训练、烹饪系列服务训练功能于一体,形成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除满足自身实践教学和各类培训的需要外,还可以经营一些社会培训业务,最终使之成为集科研、教育、酒店烹饪培训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实体。

三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

在中职教育中,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技术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占主导地位。因此,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基本功能是:完成烹饪类课程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养成、烹饪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烹饪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服务,满足酒店烹饪类各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产学结合,资源共享。

1.教学功能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将建成更高质量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学提供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从而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培训功能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能力体系和学习材料。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除满足学生实施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可以为酒店烹饪类员工在职培训提高、转岗培训提供优质的培训,同时,还可以满足旅游管理类专业辅助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各类综合职业技能训练的功能。

四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定位及方案

1.烹饪课程校外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重点定位及方案

烹饪课程校外实践性教学将加强与酒店为重点合作单位,使合作酒店成为学生进行烹饪实践、烹饪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操作能力提高的基地。根据学生整体规模,选择就近和科学的原则形成区域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体现了实训基地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专业化,共同打造高素质的酒店和烹饪类专业人才。

2.烹饪课程校内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重点定位及方案

烹饪课程校内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将承担四大功能: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甚至对外经营。教学功能指的是利用学校建立的烹饪实训室满足学生的烹饪教学实训需要。培训功能指的是利用学校建立的烹饪实训室对内对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指的是利用学校建立的烹饪实训室对内对外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让学生开展实训一定过程后上岗对外经营,提高实训的效果和学生自身的体验满足感。

五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运行模式与运行机制

1.实训基地管理与合作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涉及多个主题,主要包括学生的管理、烹饪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学生参与为主体),酒店投入硬件建设(教学的客体),与酒店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相结合进行运作,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采用合作形式多样化,为区域类大型酒店培养适合的技能、应用型烹饪人才;提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题研究、技术开发等;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运营和社会服务等。

2.产、学、研“三合一体”运行机制

酒店在全程参与烹饪课程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分包出了自己的部分实体或功能,分散了经营的风险,增加了经营利润,提高了管理效益,其次得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同时也得到学校科研、培训各方面的智力支持;学生在学校与酒店的深度合作中,学到了酒店的企业文化、提高了操作技能,可考取上岗的证书,成为“企业全程介入2+1”模式中最大的受益者,学校则可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加科研机会,还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六 烹饪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对策

1.酒店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为满足酒店对烹饪管理能力的要求,增加烹饪课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按照酒店对烹饪能力的特别要求,增加特殊菜类烹饪的技术讲解等。因此,酒店烹饪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市场的需求,培养的学生符合合作酒店的需求。

2.酒店全程参与教学评价

突出酒店和旅游管理岗位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是否全程参与非常重要。酒店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标准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引入职业技能考评标准,实现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接轨。

3.酒店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

通过与知名酒店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烹饪课程体系,酒店和烹饪课程教学体系体现酒店烹饪岗位技能要求,以课程形式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酒店全程参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共同合作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方面,从合作酒店聘请专家、高级技师做酒店烹饪课程的兼职教师,同时还请他们参与制定师资培养规格和引进师资的方案;另一方面,酒店烹饪专业教师到酒店轮岗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实战水平。

5.酒店全程参与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建设

合作酒店可以接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与学校一起制定出相关的实习管理办法,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实现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学校课程的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 课程体系建设 通信工程 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社会通信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前景看好。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对创新拔尖通信研发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通信工程专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从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组建了通信专业 “卓越工程师班”,制定了相应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本文将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探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理论及其实践。

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来自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面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较弱等问题,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发挥应有功能,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和课程实施弱化等主要问题。

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相对封闭和陈旧,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重视不够;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忽视。

2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2.1 总体思路及改革重点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广东省现代通信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通信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着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此总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技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课教学面向工程教育。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学习阶段。在第四年第一个学期,以专题讲座、专业课程讲授、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等内容为主,采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企业课程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以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主要指导,高校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开展;在第四年第二个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项目研发和设计阶段。由企业提出的研究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中的子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采用双导师制度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指导。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重点可归纳为如下三点:(1)以强化通信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增强面向具体通信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服务意识和工程师素质。(3)严格落实企业学习计划,实施高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对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联合培养,强化在企业基于工程项目学习的实效考核。

2.2 课程体系设置具体内容

按上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即第一、第二学年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实施专业教育,第四学年进行企业学习与实践。其中,四年级以企业项目设计为主线,课程教学也以企业课程为主,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部分企业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可实现学分互换。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试点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当中。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增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在逐渐显现,同时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廷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