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范文1
【摘要】2016年,全球煤炭能源需求稳中求进,而在我国,由于经济政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鉴于此,通过对世界煤炭资源分布、煤炭生产与消费及国内煤炭行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提出我国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以期为当下我国煤炭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可参考信息。
引言
石油、煤炭、天然气是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三大主体。煤炭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且储量大、分布广。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无疑在世界煤炭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煤炭行业遭遇寒冬,煤炭价格一路下跌,导致煤炭企业的效益不断下滑,亏损面超70%以上。在煤炭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将对稳定和发展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1世界煤炭经济形势的现状分析
1.1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根据201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球煤炭经济可开采储量为8915.31亿吨。主要集中在美国(26.6%)、俄罗斯联邦(17.6%)和中国(12.8%),此外,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7个国家共占34%。2015年,上述10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1%。
1.2世界煤炭的生产与消费
1.2.1世界煤炭生产状况
根据B P 统计,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38.3亿吨,较上年降低了4.0%。2005~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增长了26.4%。2005~2014年亚太地区与全球煤炭产量变动趋势一致,亚太地区煤炭产量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的特点,2015年亚太地区产量稍有回落,占全球总产量比重达70.6%,较2005年产量59%仍增长了近12%;欧洲及欧亚大陆煤炭产量呈现负增长,由2005年产量占全球比重14.3% 下降到2015年的11%;北美洲、中东、非洲煤炭产量总体保持平稳。当前,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生产中心,是世界煤炭生产的风向标。
1.2.2世界煤炭消费状况
200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3130.6百万吨油当量,2015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已达到3839.9百万吨油当量,环比下降了1.8%。过去1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了22.6%,而全球煤炭消费从2012年开始进入低速期,2015年全球煤炭消费增速低于过去10年平均2.1%的增长速度。
当前,亚太地区不仅是全球煤炭生产中心,也是全球煤炭消费中心,在全球煤炭供需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BP数据显示,2015年亚太地区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72.9%;欧洲及欧亚大陆、北美洲煤炭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2.2%和11.2%,2005~2015年均呈现负增长趋势;非洲煤炭消费量保持平稳。
2015年,全球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下降了4%和1.8%。产量创下自1998年以来首次下降,最大降幅来自亚太地区(-2.9%)和北美洲(-10.3%)。尽管其产量下降了2%,中国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除中南美洲和亚太地区之外,所有地区的煤炭消费量都在下降。全球消费的减少全部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萎缩。
2我国煤炭经济形势现状分析
2.1煤炭产能过剩
2.1.1煤炭供给能力巨大
我国资源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使得煤炭资源将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我国生产与在建煤矿总产能已经超过57亿吨。同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煤炭进口量超过2亿吨,约占煤炭消费量的8%。综合计算,我国煤炭总供给能力已超过59亿吨。
2.1.2煤炭需求放缓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降低至2015年的6.9%,单位GDP能耗1.3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662吨标准煤/万元,累计降幅达到50%以上。同时,我国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也受到较大影响,由2007年的占比75%下降到2015年的64%,累计下降了超过10个百分点。
截止到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在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超过60%降至未来的50%以下。中国煤控项目组的《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要达到上述煤炭控制目标,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降低至57.4%。假设2016-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速将维持7%的水平,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6%,至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56.5%,那么预计至2020年我国的年均煤炭需求增速将降至-1.59%。
2.2煤炭行业盈利能力日益衰退
我国煤炭供给失衡导致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下跌,煤炭行业处境艰难。2011年1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最高为855元/吨,从2012年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2016年1月,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为372元/吨,此时,煤炭价格从历史最高点跌近60%。同时,内蒙古、陕西等大量煤矿出现亏损,纷纷限产、停产,煤炭企业经营情况苦不堪言。2015年,国内煤炭开采和洗选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8%,全年利润总额同比下滑65%,降幅比2014年扩大了18.8%,行业亏损面达90%以上。
2.3环保压力日趋凸显
在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下,煤炭需求激增和高煤炭投入发展方式引发了一系列题。近几年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如2012年初PM2.5及其形成的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不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损害我国可持续发展。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而根据研究,PM2.5的一个主要来源正是煤炭燃烧。
煤炭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消费侧,从消费方面看,清洁利用程度低是当前煤炭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其次,当前煤炭行业还存在企业主体分散、小煤矿过多、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度低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在“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同时煤炭产能过剩现象会比较严重,对煤炭生产形成双重压力,倒逼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
2.4进口煤对国内市场影响巨大
近年来,由于环境、政策等因素,世界煤炭市场产能过剩,国际煤炭开始不断流入中国市场,大幅下降的国际煤价也直接影响着国内煤价市场。自2009年,我国由煤炭进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一路攀升,从2009年的1.26亿吨上升至2013年的3.3亿吨,5年之内增长了162%。
尽管随着国内煤价下跌现状和国家收紧煤进口政策,进口煤数量有所减少,但绝对数量仍然巨大。
3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3.1能源结构转型步伐加快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传统粗放式的煤炭开发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引起了国内“去煤化”的呼声,我国政府也明显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确提出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等一系列陷煤控煤政策。“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意味着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3.2煤炭清洁发展战略定位清晰
“十三五”时期,我国煤炭工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煤炭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全行业将围绕“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促进转型,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推动行业发展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煤炭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发展质量,促进行业发展由依靠政府和政策支持向依靠创新和市场竞争转变。
3.3煤炭工业发展迎来诸多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国家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清洁高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为推进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布局和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煤炭行业转换发展动力、提升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4结语
从国际看,世界煤炭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趋势明显,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消费重心加速东移,煤炭生产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M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能源革命加快推进,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双重更替步伐加快,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煤炭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行业发展面临历史性拐点。
参考文献:
[1]刘敬青,李宏.世界煤炭贸易及我国煤炭进口的新趋势[J].综合运输,2013
[2]王全英.我国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展望[J].管理世界,2013
[3]郭娟,李维明,么晓颖.世界煤炭资源供需分析[J].中国煤炭,2015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范文2
【关键词】油气生成;石油行业;进步环境;走势分析
0.前言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如: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但勘探石油的技术仍有待提高。
1.油气的生成
从油气的生成到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可以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视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油气来源是基础,油气运移是纽带,油气矿藏是结果和目标。
油气的生成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一是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来源主要是生物尸体,另外还有自然界各种生化组分堆积;二是有机物质堆积深埋,在足够的深度,和足够的温度条件下,有机物聚合形成干酪根;三是干酪根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开始热解成烃;在合适的圈闭条件下,烃类物质聚集成藏,即为所谓的油气藏。
任何地区油气藏的形成都必须具备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具有能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二是具备能使石油运移和储集的储集岩。三是能够使油气集中聚集其中的圈闭。也即说必须有油气来源、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
2.国内石油行业进步环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其他国家经验借鉴、能源短缺等因素分别影响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从各方面综合分析,我国石油行业进步空间十分广阔。
2.1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利用前景十分可观
我国是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分布不平衡、石油勘探技术比较落后等外在因素影响了石油的开采与利用,然而这些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经济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石油资源的利用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2.2我国石油需求量大,利用空间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也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石油需求量十分大,利用空间广。这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需求空间。
2.3石油勘探技术日趋完善
同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近些来,随着我国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石油勘探技术不断提高并日趋完善,随之也会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资源,为解决石油短缺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等提供良好的条件。
3.国内石油行业走势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国内石油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1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技术相对落后,致使勘探难度增大,造成所储备的石油远远低于所需量,导致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3.1.2石油资源的安全保障机制有待提高
我国石油资源缺乏战略储备的安全保障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形成,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从而导致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很难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3我国石油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石油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由于受到石油勘探技术的影响,我国还存在直接燃烧原油的现象,而且综合回收利用率低;另一方面,资源使用配置不合理,高耗能产品比重过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4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
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是制约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现代开发技术体系,现在的开发技术还不能满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大幅度需求。因此,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还有待完善。
3.2国内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对石油的消费也会相应形成持久的巨大需求。
3.2.1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供应压力大幅度提升,原有的石油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天然气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资源,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有可能超过煤炭、石油,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为此,我国要积极研发、大力部署,加快对天然气、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2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欧美许多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石油储备体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还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于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是很难发挥储备功能的。因此,我国要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避免经济处于被动地位。
3.2.3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之所以会造成石油大量缺失的局面,不仅仅是由于石油开采技术落后、地质复杂,主要原因是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大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国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石油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我国的国际政治。因此,我国要加对大石油资源的重视,积极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等方法,从而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39.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范文3
一、呼和浩特市2012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2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受到外需下降、主要工业企业改造搬迁引起的停产、减产等因素影响,呼和浩特经济运行呈现出“低开稳升,反弹有力”的态势,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2年呼和浩特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从经济走势看,2012年一季度增速为3.0%、上半年增速为7.0%、1-9月为9.0%,经济在一季度见底后,实现快速回升。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首先,国家级数据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云计算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明年先后投入运营,目前中国电信一期项目已封顶,百度、阿里巴巴等相关企业将落户云计算产业园。其次,以香港浩源碳纤维、金三角塑料光纤、f12高强有机纤维、银宏干细胞、中环光伏二期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生物技术项目,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比较高,成长性又非常强,可能成为“成长型巨人企业”,产值可达十几亿乃至几十亿。
二是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及时启动了远期100平方公里、近期为2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建设,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已试生产,tcl和创维升级扩能搬迁、广银铝业等项目推进良好。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意总部基地、煤炭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加速发展,万铭总部广场、西蒙奈伦广场、伊泰中央公园等一批总部项目,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二期、北方物流总部等一批亿元以上现代物流项目,海亮二期、金宇新天地等61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加紧建设。
(二)供给恢复增长势头强劲,需求增长较快
201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2.1%,较一季度、上半年提高19.1和7.3个百分点,恢复增长态势明显。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投资增长强劲。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8亿元,同比增长28%,为近几年同期最快增速。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4.9亿元、161.5亿元和701.6亿元,增长43%、3.9%和33.7%;工业投资完成151.85亿元,增长2.6%。二是消费市场稳中趋暖。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9.8亿元,增长13.9%,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三是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3.7亿美元,同比下降17.3%,较1-8月收窄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6.6亿美元,下降20.8%;进口额7.1亿美元,下降13.8%。
(三)财政收入放缓,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2012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21.93亿元,同比增长4.4%,分别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8.7和9.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继续放缓。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好于预期。1-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351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130元,同比增长16.4%。
二、呼和浩特市2013年经济展望
(一)关于2013年经济走势预测
2001-2011年11年间,呼和浩特gdp平均增速达到19.9%,保持了高速增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在11年间,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7年高速增长阶段和2008-2011年中高增速阶段。2001-2007年7年间平均增速高达23.6%,2008 -2011年4年间平均增速回归到13.6%,尤其是到2011年更是回落到11.3%。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可能与国家和的走势基本吻合(见图①),正处在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型的时期。
图1 2001-2011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经济增速趋势图
通过上述2001-2011年期间呼和浩特经济增长特征分析,针对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不确定因素,按照不同环境和政策力度设计可能的情景,存在两种经济运行情况:一种情况是2013年gdp增长15%以上的高速增长,其实现概率在70%左右;另一种情况是13%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其实现概率在30%左右。
1.高速增长:2013年gdp增长15%左右
世界经济向好的预期发展,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经济触底回升态势明显,社会投资和消费信心及时提升,中石油、石药、tcl、创维等大企业达产,工业恢复增长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以上的增速;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工业投资回升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8%左右;居民消费预期信心较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在17%以上,2013年gdp增长15%左右。
2.中高速增长:2013年gdp增长13%左右
世界经济形势持续疲弱,国内经济增速回升较慢,呼和浩特工业较2012年温和回升,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平稳。在此背景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3%左右的增速;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5%左右;居民消费预期没有明显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6%左右,2013年gdp增长13%左右。
(二)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将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增长率可能略高于2012年,其中欧元区经济有可能摆脱衰退,实现微弱增长。尽管如此,全球总需求依然不足,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放慢到潜在增长率以下,加上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加,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缓慢, 2013年的国际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外部环境好转期望不能太高,外需低迷态势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
2.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制定了“把稳增长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的调控目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目前公布的前三季度情况来看,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说明前一阶段采取的微调预调措施已经收到一定成效,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到筑底企稳转变。例如,近期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2%,中国制造业pmi在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下滑之后,终以连续两个月的反弹重新回到了扩张与收缩的50%临界点之上;工业生产触底企稳,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9.2%,比8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9月份消费增长14.2%,比8月提
高了1个百分点;1-9月投资累计增长20.5%,比1-8月回升0.3个百分点;9月份出口增长9.9%,比上月回升7.2个百分点。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认为,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略高于7.5%,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7.7%。随着今年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将会延续企稳回升的态势,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的增长,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在8%左右,持平或高于2012年的水平。虽然目前经济增长触底企稳初现,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国内外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下行的风险。
(三)2013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结合现阶段呼和浩特发展特点,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既有较多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艰巨。
(一)有利因素
1.国内经济触底企稳,稳定了增长的预期和信心
呼和浩特外部需求扩大,能有力拉动呼和浩特电力、化工等产业的增长,同时也会刺激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增长以及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从2012年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看,触底企稳的态势还不稳固,国家“稳增长”的刺激政策不会退出,将更加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这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对光伏、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利好,同时也有利于重大项目申报审批工作的推进。
3.自治区保增长措施深入实施
我区已出台的扩大电价补贴范围、实施电力综合政策、建立部分工业产品储备制度、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鼓励重大建设项目采购区内生产的原材料和设备、加大财政资金在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政策措施将会继续深入实施,对促进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4.内部发展空间较大,增长动力较强
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服务区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加上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大,将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二是2013年随着中石油、tcl和创维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的效能有力拉动工业经济增长。三是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人口积聚能力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升级加快,内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能有力的支撑经济增长。
(二)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增长还存在下行风险,可能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的影响。二是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对产业发展制约力度加大,特别是水资源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三是原材料、人力、物流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造成企业利润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三)实现“双保”及2013年目标的支撑措施
1.大动作的带动作用
围绕着推进城镇化,首府今年以来,力推四大动作:其一是城南打造10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开辟新空间;其二是在城东全面启动白塔机场迁建工作,为城市新区发展释放100平方公里的新空间;其三是在城北实施150平方公里的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打造首府生态长廊;其四是在新机场周边,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空港产业区,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这四项重点工程及其配套的交通轨道工程的实施,将会产生非常大的投资,对实现保增长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2.大项目的推动作用
为补足工业短板,首府实施了重大项目带动工程。截至目前,今年重点推动的36个重大项目中,中国电信等三大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中石油500万吨炼油、银宏肝细胞生物、tcl、创维年产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大唐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型光伏材料及应用技术、香港浩源碳纤维合成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中石油500万吨炼油、tcl、创维各年产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大唐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香港浩源碳纤维合成项目已竣工投产。
3.大产业的促动作用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培育发展,首府已经形成食品加工、电力、生物、冶金化工、电子信息以及光伏、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几个大的优势特色产业。上述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在2011年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左右。“十二五”期间,这几大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提升首府工业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范文4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三、结语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范文5
关键词:宏观经济 国际航运 港口发展 分析研究
1.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1 全球经济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
2016年,全球经济形势仍然复杂。金融危机八年后,全球经济依旧疲软,全球经济的核心问题已由增长问题转变为发展问题,全球经济的未来,已不再决于宽松和刺激政策,而取决于通过生产效率的改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IMF年内三次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当前2016年预期增速仅为3.1%,不仅低于1980-2015年的历史均值3.5%,还低于2008-2015年的危机均值3.3%。全球经济的希望,在于全球宏^政策从短期危机应对向中长期经济治理的加速转变;未来,美、中、欧“三极”的结构性改革进程将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前景起决定性作用,IMF预计2017年增长3.4%。整体而言,短期不乐观,长期不悲观。
发达经济体:美国减缓,英国”退欧”,日本乏力。
――美国2016年增长的预测从7月的2.2%下调到当前的1.6%,原因是商业投资疲软和货物库存积累减速导致上半年增长表现不佳。随着能源价格下跌和美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退,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很可能加快到2.2%。
――欧元区经济预计2016年将增长1.7%,2017年为1.5%,而2015年则为2.0%。英国6月“退欧”公投之后的不确定性将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增长预计将从2015年的2.2%放缓到2017年1.1%。
――日本的增长仍将乏力,预计2016年的增长率为0.5%,2017年为0.6%。近期内,政府的支出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支持增长;中期内,人口萎缩将抑制日本经济增长。
新兴市场稳定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六年来将第一次加快,增速将升至4.2%,略高于7月4.1%的预测。新兴经济体2017年预计将增长4.6%。新兴市场中,不同国家地区显著不同,但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度传统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均好于预期,支撑新兴市场整体保持相对良好增长。
1.2全球贸易主义抬头,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长
2016年,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恐怖袭击频发、难民问题和英国脱欧等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贸易增速可能将连续五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WTO的最新贸易展望报告显示,将2016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从前次预测的2.8%下调至1.7%,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1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1.8-3.1%,仍低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
2.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以来,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增长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2016年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1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初步核算,2016年前三季度GDP为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产业结构调整稳步突进,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发展加快,前三季度一、二、三产同比分别增长3.5%、6.1%、7.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2.8%,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2 进出口降幅总体收窄,但出口压力增大。
2016年1-11月份,进出口总额23466.73亿元,同比下降6.9%,比去年全年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971.6亿元,同比降低7.5%,降幅比去年扩大4.6个百分点;进口14220.8亿元,同比降低6.2%,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7.9个百分点。出口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前三季度进口铁矿石7.63亿吨,增长9.1%;原油2.84亿吨,增长14%;煤1.8亿吨,增长15.2%;铜379万吨,增长11.8%。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外经贸形势分析”课题组调研,与去年秋季、2016年春季调查结果相比,进入四季度企业出口形势略有好转、出口价格和利润略有回升,但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仍只有不足两成左右的企业出口增长。受访企业持有的出口订单略有增加,预计2017年出口形势略有好转,但出口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仍是影响今年出口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3.国际航运市场形势分析
3.1集装箱运输市场处于历史低位,上行任存压力
2016年以来,全球商品贸易量增幅低于预期,保护主义抬头,集装箱运输市场低迷,运价陷入历史低位,上半年集装箱船公司全面亏损。进入三季度,集运市场通过多拆解、少交付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控制运力过剩局面,供需失衡局面稍获缓解,同时韩进破产时间也导致运价短期内上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2016年11月25日上涨到777.13点,比4月29日最低点632.36点上涨了22.8 %。
总体来看,集装箱运输市场仍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今后集装箱运输市场回暖有赖于全球贸易的复苏和集装箱供需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3.2干散货运输市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复苏仍需时间
2016年以来,铁矿石方面,国内汽车和房地产业火爆导致钢材需求有所回暖,钢材价格的持续拉涨使得钢企效益转好,盈利面扩大,补库需求上涨加之传统旺季因素,铁矿石进口增速需求不减;煤炭方面,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和产能限制,国内煤炭供需缺口及价差导致进口量大增。得益于我国进口钢材、煤炭量价齐升,干散货船尤其是海岬型船运价大涨,BDI呈F上扬趋势,11月18日创年内最高1257点,较2月10日最低290点上涨 333.4 %。
但11月中下旬以来,由于前期矿石进口持续增长,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高企,超过1.1亿吨,加之冬季为传统淡季,涨势面临考验,贸易商看淡市场,采购意愿不强,导致海岬型船加速下滑,从而影响BDI出现较大幅度下挫。积极因素是受煤炭、粮食进口持续良好影响,巴拿马船型运价稳定,对BDI指数起到一定止跌作用。
总体来看,干散货市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市场全面复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短期内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回调压力。
4.我国港口运营形势分析
4.1201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在世界港口中占有绝对优势(见表1)
4.2全国港口生产形势平稳,增速较同期有所改善
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有所回升。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8.3亿吨,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年同期(与2015年1-11月份增速对比,后同)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80.81亿吨,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内河港口完成37.49亿吨,同比增长3.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外贸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同比回升。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7.62亿吨,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3.73亿吨,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内河港口完成3.88亿吨,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较上年略降。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798万TEU,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6百分点。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9442万TEU,同比增长3.4%,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内河港口完成2356万TEU,同比增长6.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范文6
[论文摘要]对俄贸易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由于俄国国内经济等因素,我国出口,特别是皮衣出口急剧下降,从而影响了中俄贸易的发展,只要在管理、审查、质量、人员素质等方面加强规范,对俄皮衣市场一定有非常大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皮衣,开始大量涌入俄罗斯市场,我国与俄罗斯的皮货交易风风雨雨经历了的二十几年。在这期间,许多皮货商一夜暴富,各个皮革和皮衣加工厂效益十分可观。21世纪受俄罗斯内经济影响,我国对俄皮衣出口急剧下降,与此有关的公司和个人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俄皮衣出口经营,有少数人坚持住了,一部分人在观望、等待。大部分人对此市场已失去了信心。
随着中国的“俄罗斯年”和中国的“俄罗斯年”的发展,我国对俄皮衣出口又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就目前来讲,我国对俄皮衣出口在贸易方式、销售形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不规范之处。要想在这一领域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不断扩大出口量,规范对俄皮衣出口势在必行。
一、俄罗斯消费市场的特点及对皮衣的需求
1.市场还很不成熟,机遇与风险并存。市场包括“供”和“需”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是二者的统一体。从目前情况看,俄罗斯国内许多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十分混乱。商品的货源、质量、价格还不十分规范。各种层次由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渠道进入的商品充斥着俄罗斯市场。
2.俄罗斯市场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巨大容量的市场。俄对皮衣的需求量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由于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决定其对皮衣的需求量很大。
(2)俄罗斯人的消费习惯也是大量需求国外皮衣的重要原因。
(3)俄罗斯人对皮衣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俄对皮衣的需求量很大。
二、对俄皮衣出口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俄皮衣出口经历了风风雨雨,它是在俄法制不健全,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他从产生之初就已暴露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规范对俄皮衣出口已成必然。
1.出口皮衣质量低下且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在对俄皮衣出口业务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个体商人,他们一般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大目标。他们常以一些低质产品去赢得最大利润。甚至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极大损坏了中国商品的形象。提高产品质量、重塑中国产品的形象,已成为中国对俄皮衣出口的关键。
2.跨国直销产生于独联体特殊的经济环境和贸易条件之下,是俄法制不健全的产物。一方面,从俄国内经济形势分析,普京上台后俄政府加强了各类法律的制定。加强了税收管理。很多中国的集装箱摊位因逃税、漏税而遭到税警的检查、罚没、甚至查封。俄海关去年也曾经多次扣住通过“包机包税”形式往莫斯科运输皮衣的飞机。而在销售淡季又想方设法采取不正当手段来压倒对手,从而造成了价格体系和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皮衣出口亟待规范发展
“跨国直销”这种贸易形式在很多方面已不适应俄当前形势,两国政府应根据实际、针对“跨国直销”“包机包税”现存的弊端、就这些问题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来规范中国对俄皮衣出口市场。1.就中方来讲:(1)加强对俄皮衣出口的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报关、商检运输体系,逐步改变“包机包税”制度所带来的市场无序和混乱。
(2)应严格审查进行对俄皮衣出口的企业和个人,对那些规模较小、无进出口经营权、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个人和企业应严格限制,规范其发展,逐步优化贸易主体。
(3)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恢复中国商品信誉和中国企业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来自韩国、土耳其等国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冲击。
(4)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实务的学习和修养,以适应变化了的俄市场的需要。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各种策略和手段开拓俄市场。
(5)对皮衣出口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强对俄法律、法规的研究,掌握在俄贸易的有关法律要求及俄海关、商检等环节的法律规定,使对皮衣出口逐步走向正规化、法制化。
2.就俄方来讲:(1)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本国经济,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为开展正规贸易创造条件。
(2)不断完善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使中俄贸易发展有法可依。
(3)各部门协调一致,加强税收管理,改变税收制度、标准混乱的问题。
(4)整顿海关、商检、运输等部门,加大打击走私、偷逃税的力度。建立起规范的通关体制。
(5)加强市场管理,制定有效的市场规范,努力改善市场经营的自然和经济环境,使大市场营销有序化。
严禁跨国直销、关闭大市场将会给俄居民和政府带来不便和损失,且进行正规贸易的时机还未成熟,许多俄企业目前还不具备开展正规贸易的资信保障。俄银行结汇、保险等方面都还不十分健全,对俄皮衣出口将会迎来一个从“跨国直销”到正规贸易的过渡时期。面对这一新时期,中国企业和个人应“适应形势,顺应发展”找准自己的位置,注重研究市场,运用科学的营销理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一定会使我国对俄皮衣出口不断向前发展,在俄罗斯市场上保持我们的优势,永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施用海主编:《开拓世纪之交的东欧中亚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李静杰:俄罗斯当前形势分析.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8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