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定课程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1
能力本位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能力是对实际工作领域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有效的理解和有效的行动,它的核心是使知识、行动和学习形成的有机的统一体。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总是与人的一定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依附于活动过程。因此,对有培养能力指向的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和实施,成为能否达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专业领域及社会生活中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模式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不断纠正自己的方向;为了让学生拥有灵敏的判断力,从而持续自我发展并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真设计我们的课程,在课程中赋予学生这些能力,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积累这些能力。
一、能力划分
既然希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了获得某些技术能力,还能发展其它各项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宽广知识面、有理想、有感知并能自省的人,那么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能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对于我们设计课程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对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所需要具体的能力必须有细致的划分。在教学中,结合笔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调研内容,将能力划分为以下几种:
(1)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中英文书籍、期刊、网络、实践等)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学习、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到新情况中去。
(2)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能对问题、现象及情况做出准确、客观的批判和分析。
(3)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并形成合适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4)交流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书面、演说、讨论)与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5)团队合作能力,作为团队成员能有效、创新地工作。
(6)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7)创造力,有横向思考的能力。
(8)领导力。
(9)国际化、多文化的适应。
(10)社会意识和责任行为的能力。
(11)行为反思意识环保意识应对能力。
二、教学计划的制定
课程教学计划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让自己描述已经学到多少有用知识以及培养了哪些能力的平台。因此,为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有所帮助,让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满足行业的要求,好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以上对能力的划分,为了给出更详细、更确定的数据库相关工程能力培养方案,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按计划、按步骤达到既定的能力培养目标,需要有详尽的课程的教学文档。因此,在“数据库系统”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大纲、实施计划之外,笔者还设计了学生能力表、教学活动表。
1.学生能力表的设计
学生能力表中描述了课程各项学生能力目标具体的培养方案及考评方式等,更明确了通过数据库系统课程需要学生到达的能力和大致的培养方案。
学生能力培养方案中分别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讲授、辅导和课外的活动安排中达到对不同能力的培养目标,并给出相应的考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能力达到情况。
2.教学活动表的设计
教学活动表中则对教学活动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具体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及其细节,利用这些教学活动按步骤的实现在学生能力表中计划达到的能力目标。在教学活动表的安排中,以每周为一个单位进行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详细计划了一周中,教师的课堂讲授、助教的课外辅导、学生在课堂、机房、辅导及课外的具体活动安排,其教学活动的形式包括讲授、课外辅导、小组讨论、小组辩论、上机实验、案例分析、书面报告、课后练习、考试等。针对“数据库系统”课程。
三、结论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或岗位所需各项能力为核心,以达到相关职业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为了确保在课程中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这些目标,实现预定的能力培养,本文中为课程设计了学生能力表和教学活动表,从而制定了更加详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数据库系统”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证明,有了这些规范性文档,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具体的教学方法,能力培养目标及方案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课程教学更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2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水平教学计划 案例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都要去尝试、探索,其中,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涉及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的学校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直列式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实际上它已经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子目标。要落实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改变教学计划制定的观念与格式,导入新课程的“目标统领”观念,合理地体现五大学习领域目标、各水平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
一、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
要合理安排、制订好水平教学计划,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要求在五大学习领域内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学习领域在各自的领域目标下又有相应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下又提出了学习内容或活动建议,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在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得到科学的体现。
其次要认识到多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的某个目标时,可能也同时实现了某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达到运动技能的某个目标时,同时又实现了某个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目标群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制订计划时予以全面考虑。
最后要考虑好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好教学内容。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助于教师实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中非常宽泛,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达到水平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们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要充分考虑本校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特长、学生爱好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全年学习内容。
水平教学计划是以达到学习目标为前提的,这给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创造性地组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应该把握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出好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教学计划应该是把整体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集合,也叫子目标群,子目标群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目标的性质确定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一组以运动参与为主的子目标群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都可以通过运动参与的某种形式来实现;一些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子目标群,集中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目标群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另外,在目标群形成之后,还应考虑子目标群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并考虑子目标群在领域目标群中的位置。
二、优秀案例推荐
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格式,并经过近50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改革而形成的,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直列式的格式比较直观,内容项目、时间阶段表达清晰。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平、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反映出“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先进观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从最近看到的几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来看,基本上有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照型、教学内容罗列型等几种,对新课标的要求已开始有所考虑,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计划做得很详细,但不能很清晰地反映出目标群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的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没有摆脱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思维;还有的把子目标群割裂开来,计划冗长而繁琐。
这里推荐一个优秀体育与健康水平计划案例,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水平教学计划。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03-05年水平(三)教学计划
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领域目标群和子目标群之间的关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个教材内容涉及几个领域目标的实际,很好地反映它们有主有次、既分又合的关系。整个计划脉络清晰,从领域目标到子目标群再到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期学年总学时,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方便计划、书写,又便于实际工作中查看对照。在时间上是以季节为主进行划分,根据季节长短安排不同的时段,一学期分成二块,一学年分四块,比较科学合理,避免了其他格式按新课程要求编写的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书写繁琐、冗长、罗列、割裂、又不便查看的不足,是我所看到的较为合理、简洁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学期教学计划。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每个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江苏地区的季节气候有自己的特点,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季节气候差异很大、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要考虑好如何运用好适合本地区季节气候学生的教材、教学内容去顺利实现水平目标,并要选择好适宜的目标群。在设计和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长短、气候因素,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好校本课程。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问题,反映了编写者将季节时段和内容有机安排的思想萌芽。
同时编写者将领域目标组合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种,便于格式的简洁化,实际上,这两种组合不应该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应根据内容、客观条件适当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也可以重新按需要整合成与上述不同的二种或三种领域目标集合群。这里有个问题可以探讨,五个领域目标一共可以产生20钟目标群组合,比较合理、常用的目标群组合有7―10种,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领域目标群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有利于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实现就是好的,不必拘泥。
由于水平三(小学高年级)的水平目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编写者根据领域目标要求将水平目标群进行组合,再安排各组合对应季节的学习内容。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教学内容的书写过于简单,看上去比较单调机械,实际上,完全可以再略微详细一点,表现出编写者在内容安排上的周密考虑和创新意识,运用好我们教师所拥有的自主空间和余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体现出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各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适当调整所推荐实例计划中的子目标群的组合,适当细化教学内容,体现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推荐的水平教学计划实例对小学、初中、高中,即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并是一种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常规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格式。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主编.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化学分析技术 酸碱滴定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46-02
一、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背景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项目学习,通过利用最优化的资源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进行探索创新与实际技能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模式应有别于以往的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更加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化学分析技术是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化学分析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重任。长期以来该课程都沿用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也参差不齐,在理论课上,教师觉得学生难教,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且难学,结果有不少学生从最初的雄心勃勃到畏难再到放弃学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在这门课程主要内容之一——酸碱滴定单元的教学中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工作任务的确定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因此,确定工作任务是项目化教学法的核心。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可选用“工业醋酸含量的测定”项目作为酸碱滴定单元教学的工作任务。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作为工作任务,原因如下:
一是该项目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密切。醋酸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人们日常生活食用的醋,其主要成分也是醋酸。选取这个项目,让学生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比较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二是该项目体现了项目化教学理念,项目包含性好。项目所涉及的理论基本包含了酸碱滴定教学单元中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这个项目包含有两个工作任务,即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制备和工业醋酸含量的测定,体现了项目化教学“任务与任务”环环相扣的理念。
三是该项目预期效果好。完成这个项目中的两个工作任务都用到酚酞指示剂。酚酞指示剂是一种常见的指示剂,学生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均有接触,容易引起学生对项目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酚酞指示剂变色敏锐,滴定终点容易控制,为完成好这个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项目任务完成好了,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分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是该项目成本低。该项目的测定过程所用到的均是常用仪器药品,仪器药品价格低廉,既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又能降低教学成本。
五是该项目绿色环保。该项目所用到的药品及测定过程的产物,对人体及环境均不会造成直接的伤害。
三、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如上所述,“工业醋酸含量的测定”这个项目,包含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制备和工业醋酸含量的测定两个工作任务。为了方便叙述,更为了顺应实际的工作流程,把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制备称之为“工作任务一”,把工业醋酸含量的测定称之为“工作任务二”。这两个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体见表1。
四、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先简单扼要地向学生讲解本单元的知识点,讲述滴定分析法测定工业醋酸含量基本原理(包括反应式、结果计算公式、滴定分析准确“量”的概念、标准溶液、化学试剂分类等)。然后把项目分成两个工作任务,即工作任务一——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制备,工作任务二——工业醋酸含量的测定,并要求学生必须在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任务二。确定工作任务后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顺序,依次独立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
(一)任务一
首先,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其次,对配制好的溶液进行标定,包括对标定原理、滴定反应的要求,确定反应终点(酸碱指示剂),选择指示剂(常见滴定类型化学计量点pH值的计算及弱酸弱碱能被滴定的条件等子项目的完成);学会解读现行国标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并完成溶液标定操作。最后,对标定结果进行初步计算。包括:在计算中发现标定结果数字保留问题(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按正确的运算规则计算标定结果;评价标定结果(定量分析的误差);避免仪器误差(滴定分析仪器的校准);学生按分析工作规范处理标定数据,交任务一的分析检验报告。
(一)任务二
在顺利完成任务一后,实施工作任务二:
首先,指导教师告知样品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样品已知的条件下用工作任务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定方案。其次,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测定方案进行点评;学生按指导教师认可的测定方案测定样品(称量、滴定、读数等操作)。最后,学生完成并提交测定报告,项目完成。
综上所述,从笔者多年的实践来看,实施项目化教学既提升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反映学到的东西多了,动手能力强了,对化学分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完成这两个任务的项目化教学之后,细细品味,在酸碱滴定这个单元,如仅仅依靠实施这个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分析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完成这个项目后,在课时允许的基础上,仍然有必要多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这些项目的实施方案并实施,这样学生既能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设计实验方案及操作技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芳.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5)
[2]向丹凤.浅谈高职项目化教学[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6)
[3]胡金玲.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4
从动态性管理教学思路出发,通过网络化多用户多角色参与管理,以解决高校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信息化管理为目的,本文采用了一种既适应学年制又适应学分制要求的灵活的课程组与班级关联的方法,在B/S架构的基础上对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实现,发现其能直接产生教学执行计划,使教学计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关键词]
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组;结构化;动态
据调查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在8.5%左右。“自扩招以来,中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了2004年的447万人,在校生人数从413万人增加到1334万人”,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从1991年的3%上升到2003年的13%,从世界排名第131位,上升到第114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每年都在不断地设置新专业,这给我们在教学计划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为了实现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掌握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有必要研究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
1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网络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改变了管理工作的方式,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摆脱了繁重的工作。就教学计划而言,实际上就是计划学生应该修哪些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并没有从教学计划申报审批等一系列流程来考虑,教务处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管理部门,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序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作为教学计划的管理单位应该拥有一套适合教学计划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有力推进教学计划的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思路
本文提出的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是指从“柔性”的角度出发,所谓教学计划的“柔性”,是指培养对象、培养过程、培养内容,教学节拍的随时调整性[1]。特别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时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在不同时期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不同时期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调整是关系到整个教学进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好坏。以下给出动态教学计划管理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教学计划结构化管理模式的概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调整,每作一次调整,教学计划就要修改一次,这会极大地浪费人力和物力。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着复杂、数据量大、出错率高等特点,我们把教学计划管理分为素质教育平台管理、专业教育平台管理和实践教育平台管理。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修的哪些课程,在以上三个教育平台上以课程组的形式进行管理。课程组具体又分为:公共必修课课程组管理,公共选修课课程组管理,学科共同课课程组管理;专业教育平台管理下分为:专业基础课课程组管理、专业课课程组管理、专业选修课课程组管理;实践教育平台下分为:实践教学课(含入学教育、毕业论文等)课程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要务实,可操作,使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等各方面真正受益,将每个想法落实到实处。我们从学科教学出发制定结构化的符合本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有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高校各专业的学科性质,以班为单位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需制定的教学计划平台信息,具体到教学计划有哪些教育平台,教育平台由哪些课程组组成。(2)优化课程组。挑选可以组成教育平台的课程组,按照课程组中课程的内容、课程重要度、课程难度、相关课程组等条目对课程组进行优化。(4)合理编排优化课程组在整个教育平台中出现的顺序。整理这些课程组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单支结构将这些课程组串联起来,组成教育平台必须的课程组。(5)合理组建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平台。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正实践能力、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通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根据其特点组建教学计划必须的教育平台,最后生成教学执行计划,即执行计划课程组。教学计划管理平台构建如图3所示。由以上步骤构建的教学计划管理平台更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更突出课程组和班级相关联的特性,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专业班级紧密结合,这样制定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按计划、有标准、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能根据学期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每月、每周乃至每课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结构化课程组和班级相关联管理模式的出现,特别是在我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能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4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计原则
(1)平台整体性和开放性原则。在本系统平台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务处和各学院及系之间的关系,注重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既考虑安全性,同时也考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把握好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2)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在该平台设计时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既考虑到信息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了信息的保护和隔离。系统在各个层次对访问都进行了控制,设置了严格的权限;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信息作为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数据,充分利用日志、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3)平台的使用简洁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等原则。客户机可支持图形化界面,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平台的设计也充分考虑扩展性原则。(4)平台的使用动态性原则。在教学计划管理过程中,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结合当时社会人才需求来调整新入校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能即时跟踪当前社会人才需要的动态性及近几年人才需求变化前瞻性来动态调整教学计划。以符合当前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规律,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5系统功能设计
5.1登录模块校级教务管理人员和院级教务管理人员:系统运行时,只有登录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成功登录本系统,同时该系统对数据操作进行了数据参数化,避免了许多网络攻击,登录系统后,系统会自动判断当前用户类型,决定具有的用户权限和相关的操作权限。
5.2查询模块校级教务管理员:可实现组合条件查询,可按年级、专业、班级查看教学计划和执行计划情况。其中包括教育平台信息、课程组基本信息,课程组内课程信息、课程组执行指定的专业、班级信息等。院级教务管理员:可查看本院各年级、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及执行计划情况,即计划课程组和执行计划课程组信息。
5.3审核模块院级教务管理员对执行计划课程组内的课程修改后,校级教务管理员需对执行计划课程组进行审核,其中包括执行计划课程组的课程审核、执行课程组的合理性、课程组学分要求等。
5.4统筹管理模块校级教务管理员在安排新学年教学计划前,按招生计划导入新生班级信息,并通知督促各学院教务管理员及时参考往年计划制定新生教学计划。各学院完成后校级教务管理员关闭教学计划制定系统,选择非工作时间启动执行计划生成教学任务。生成执行计划后,进入执行计划维护阶段,不得再修改教学计划。
5.5教育平台管理模块可对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平台信息进行管理,对其可实现添加、修改、删除功能。
5.6计划课程组及执行计划课程组管理模块可实现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执行计划中的计划课程组、执行计划课程组管理,可编辑课程组的类型、课程组名称、课程组代码、课程组学分要求、门数要求等信息。班级的执行计划变更通过向该班级应修课程组列表增减已经通过审核的课程组来完成。
5.7执行计划及教学任务生成管理模块可生成执行计划和教学任务,同时还可根据教学任务生成选课数据,最终实现学生网上自主选课。
6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本系统可直接产生教学执行计划课程组并可查看与之相关联的专业班级情况,可对教学执行计划课程中的课程和相关联专业进行编辑,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计划管理的工作效率。
7结论
研究设计的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将学校及各学院独立的教学计划管理变为统一的管理模式。采用了结构化的课程组与班级相关联模式来进行动态管理,并利用其流程约束规范了教学计划的制定、申报、变更、审核、反馈、统计、分析等工作环节,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定申报管理、审核管理、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同时,该系统针对现代大学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特点开发,功能模块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及开放性,同时对于不同层次高校的特殊要求具有非常方便的可扩展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竣辉,罗家国.学分制下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8):81-83.
[2]邵青山,韩永红.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系统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3-55.
[3]贺展,刘菲.基于C/S和B/S模式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86-88.
[4]武晓春,王晓明.基于C/S和B/S模式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5(3):50-52.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5
一、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航空无线电设备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多采取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体,是知识的讲解者与传授者,大多采用“概念讲解知识规律应用案例示范学生实践作业”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讲解所占的时间较多,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较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多是被动的。到了实际任职岗位,学生往往对着一堆仪器、设备茫然不知所措,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任职岗位的能力。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任职岗位教育则要求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需要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和按规范操作能力的培养。知识可以在传授过程中获得,能力却只能是学生自己通过不断摸索、实践训练而获得。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做出改革。
本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航空无线电设备的保障能力,即:熟悉航空无线电设备检测的理论和规定,能够根据检测任务设计检测计划,熟练运用检测仪器、设备完成相关任务,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实施后续维护、维修或保障。因而可将本门课程的能力要求细分为:具备检测理论知识的能力,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制定检测计划的能力,实施航空无线电设备检测的能力,维护航空无线电设备的能力。
明确课程的具体能力目标之后,可按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改革。
(一)“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的概念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起源于北美的能力本位运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改革的方向。其概念是:“能力本位教育是建立在对某一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鉴别和操作的基础上……一般是以特定的行为化目标来陈述所鉴别出来的操作技能。随后,就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排列这些目标,以此作为教学顺序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行为目标……”[1]
CBE理论的核心观念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对“能力”的理解因人而异。在此仅将“能力”理解为学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即满足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2]。一切以岗位需要为目的,课程配置、教学设施及其配置等完全服从于“能力”培养的需要。
通常实施CBE教学模式的核心步骤如下:先进行就业市场调查,然后分析岗位职责,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职责能力和专项能力,由此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制订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进而设定教学方式、认定教学模式,最终实施教学,并进行能力评估[2]。由此可知,CBE教学模式需要全盘统筹、仔细调研,制定详周到的整体计划,对每一步计划都要严格落实。目前,CBE教育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3]。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航空无线电设备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引入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参照CBE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步骤开展施训。
1.学生就业市场调查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向各航空地勤无线电保障专业岗位,从事一级或二级航空无线电地勤维护。
2.岗位职责
从事本专业一级维护的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无线电设备的机上安装位置、交联关系、各设备间连线的走向及位置,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通电检查、安装和拆卸,能够制定本专业的维护计划和组织实施维护工作;从事本专业二级维护的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无线电设备的组成及连接关系、机件的性能指标,能够完成本专业设备的检测及故障判定,能够制定本专业设备的检测维护计划和组织实施检测维护及故障判定,具备一定的故障修复能力。
(1)综合职责能力
根据岗位职责,需具备的综合职责能力有:制定一级、二级维护计划的能力,按照计划组织实施一级、二级检测维护的能力。
(2)专项能力
根据岗位职责,需具备的专项能力有:机上设备的外部检查能力、机上设备的拆卸与安装能力、机上设备的通电检查能力、机上设备的故障判定能力、一定的机上设备故障修复能力、无线电设备的性能指标解读能力、无线电设备检测相关仪器的使用能力、对无线电设备实施检测的能力、对检测数据的处理和判定能力、无线电设备故障定位能力、一定的无线电设备故障修复能力。
3.课程标准及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的制定主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师在课程的施训过程中,主要扮演导师的职责,学生在明确了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今后的岗位职责后,根据个人的情况,结合本课程的课程标准,针对性地制定个人的课程计划。
4.教学方式与教学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制定的课程计划,按照时间节点对学生的能力目标予以检查。在学生完成课程计划期间,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汇报予以指导。
本课程各项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如下。
(1)综合职责能力
在本课程后期,每名学生选择一个机型,到图书馆查阅对应机型的维护手册,明确本机型的工作计划和流程,结合实验室的实装设备,制定单个检测、维护项目的工作计划,以3名或3名以上学生为小组,每名学生依次按照自己拟定的工作计划,组织本小组的学生按照计划实施相关的检测与维护,完成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每名组员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教师则跟踪整个过程,最后对每名小组成员的计划制定和实施情况予以点评。
(2)专项能力
1)机上设备的外部检查能力
为每名学生颁发一部实装机型的维护手册,要求每名学生通读维护手册后,列出本机型的外部检查顺序和检查要求,制定出个人熟练掌握本项能力的时间和训练计划,教师则对学生列出的外部检查顺序和检查要求予以审查,并按照每名学生的时间节点对本项能力进行检查。
2)机上设备的拆卸与安装能力
教师根据实装机型上的设备,选择有典型特征的设备提供给学生,每名学生通过查阅飞机维护手册,掌握机上设备的拆卸与安装流程、方法及特殊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师演示拆卸与安装方法后,每个学生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全程予以指导,并按照学生制定的实习计划重点对学生的该项能力进行检查。
3)机上设备的通电检查能力
由于该项能力需要在实装飞机上实施,存在损坏装备的可能。因此,本项能力培训的初期,教师必须明确指出培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牢记在心。学生根据飞机的维护手册,制定本项能力的个人计划,教师应当在学生熟练通过模拟训练后,方可允许学生按照个人计划上机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全程跟踪,并予以悉心指导。
4)机上设备的故障判定能力
学生可自行查阅飞机维护手册上的典型故障,教师对此予以抽查。本课程的实施是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故障,要求学生分组,通过以组为单位的竞争模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制定故障定位方案和组织实施故障定位等流程,培养学生的该项能力以及综合职责能力。
5)一定的机上故障修复能力
实际工作中该项能力的获取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该项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也因人而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较高,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要求能掌握以后努力的方向。
6)无线电设备的性能指标解读能力
该项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部分主要是教师讲解,对该项知识的考查也主要以理论考核的形式完成。
7)无线电设备检测相关仪器的使用能力
学生通过课程标准和飞机维护手册,自行查阅本岗位所需的通用仪器和专用仪器,并根据自己对相关仪器掌握的熟练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并上报教师,教师对其予以审查。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展开学习并按时间节点申请检查。
8)对无线电设备实施检测的能力
该项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结合本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自学飞行手册和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检测内容、方法、步骤、程序和注意事项,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教师随后针对性地讲授检测的注意事项和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完成检测任务,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随时予以解答,并按时间节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进行检查。
9)对检测数据的处理和判定能力
检测过程中测得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也可能存在误读和误测量。如何防止误测量、测量错误和减少测量误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推荐给学生相关书籍,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完成本模块内容的学习。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完成后,向教师提出考核申请,教师则利用实际实装检测的数据对学生进行考核。
10)无线电设备故障定位能力
该项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检测完成后的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判读的基础上,准确判定航空无线电设备的故障件,在熟知其工作原理、电路组成和电路图的基础上,利用检测仪器、设备,将故障定位到单元级。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制定计划之前,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分发学习任务,学生领取任务后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后向教师申请考核。
11)一定的无线电设备故障修复能力
该项能力要求学生在正确进行无线电设备故障定位的基础上,找到故障部位并予以维修。本项能力可进一步拆分为无线电设备维修基本能力、故障定位能力和无线电设备单元级维修能力。
在实际教学施训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带有单元级故障的航空无线电设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期的能力培养成果,根据自己的无线电设备维修基本能力和单元级维修能力,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指导并按时间节点进行考查。
5.教学评价
考核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否达到,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增强岗位任职的信心。评价应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事实依据。
要想对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就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多方面的评价信息。传统教学评价模式采取考试的单一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难免失之偏颇。本课程的评价力图通过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形成最终评价结论,主要评价项目实践有:无线电专业维修基础、检测数据处理,无线电设备性能指标解读,无线电设备的机上外部检查,无线电设备的机上安装、拆卸,无线电设备的机上通电检查,一定的机上故障修复能力,检测仪器的使用能力,无线电设备检测能力,无线电设备的故障定位能力,一定的无线电设备故障修复能力,拟定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能力。评价依据主要有以下方面。
(1)能力评r为主
评价采取教考分离的原则,对能力和理论的考试,采用题库随机抽题的形式进行,具体的操作过程则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力争使评价客观公正。
(2)多种评价方式为辅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追踪,其评价较为全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成员之间对彼此的能力有着较深的理解,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学生对自我的了解最为深刻,但具有主观性,自我评价对形成最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小结
能力本位的思想回归了教学的本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教改以来,本课程的学生连续三年100%通过了国家组织的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这进一步证明了本项改革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制定课程计划范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机电类专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是一项应用型专业课程。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专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不断变革。面对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日益增长,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
1.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进行定位,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1.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技术课程,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让更多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发展潜力,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将更多新型的技术和先进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发展更多的技术,提高国家的发展建设步伐。
1.2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培养的对象要求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熟悉相关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管理知识、营销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另外,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熟练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以及运行。
2.制定有效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2.1制定计划的原则要求
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保障培养对象的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院校单位应该组织人员对课程专业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将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和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院校单位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与其他的院校进行教学交流;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标准;开展相关的探讨会议,组织相关专家、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单位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调研工作,从而使专业培养计划得到科学指导。
2.2教学计划
结合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满足制定计划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合理科学的安排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对于系内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进行安排,丰富学生的理论体系。
3.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3.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院校可以在每学期的结束阶段开展学期总结会议,对本学期的专业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另外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议,认真倾听学生的建议和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学期的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本专业的性质属性,学生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以下是相关能力的课程安排:
(1)学生需要具备围绕PLC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要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维修以及运行等技能的熟悉度和了解度。因此在PLC技术的课程安排上,可以制定以电路原理、电机原理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组态软件与触摸屏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计划。
(2)单片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也属于一门重要技术,学生需要能够掌握单片机的系统结构,学会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等,因此在单片机的技术学习上可以建立以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系统以及数字逻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本专业的一些必学技术,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从而进行工业控制。在这门技术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有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仿真与CAD以及程序设计等。
(4)供用电技术应用能力与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对供用电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对供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修,主要课程包括了供电技术和相关的实习等。
通过对以上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让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具目的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具有针对性,理论、实践与工程训练的三者结合,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要求,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合理变革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内容学习中,涉及了大量抽象和结构复杂的电气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图象,通过图象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另外,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应用情况,从而加深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现场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本专业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3班级导师制的落实
班级导师制的落实,能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制定专业的就业规划,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