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1
关键词:专业建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科学、合理而实用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本专业职业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保证。而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要按照“WWH”模式进行,即Why―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What―这门课讲什么(课程教学内容);How―怎样设计课程(课程教学方法)。
本文将围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电脑效果图”的建设实践,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
1环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1环艺专业的培养目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建筑装饰设计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室内设计策划与表现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具有室内设计策划与表现技能”是核心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根据市场调研,在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后,归纳出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职业能力课程,“电脑效果图”是其中之一。
1.2环艺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高职课程设置的最新理念,该专业课程设置采用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案,如表1所示(表中只列出了“电脑效果图”课程的部分学习情境)。
表中的“学习领域”,是从实际职业岗位调研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归纳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学习情境是某一学习领域(课程)中相对独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是在企业(装潢设计公司等)收集的相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中归纳、筛选和提炼而成的。
课程体系的逐步实施促进了“两个转变”,即学生基础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变,单一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变。
1.3制定“电脑效果图”课程标准
制定课程标准就是解读“WWH”模式,课程标准包括:
(1) 课程性质―根据课程体系确定,包括课程职业能力的定位、与前后课程的衔接。
(2)课程设计思路―包括课程组织方式、教学环节设计。
(3)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本课程的目的不是学习3ds Max软件,而是学习借助软件来表达设计思想与方案的效果图技能。
(4) 教学内容―包括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单元的案例、知识点、主要技能、学时安排。
(5) 实施建议―包括教材选用和自编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参考建议。
2电脑效果图课程建设实践
2.1教学设计与组织
“电脑效果图”按环艺专业项目教学的改革方案组织教学。相关课程组成三个课程项目组,“电脑效果图”课程是课程项目组中的一门主要课程,三个课程项目组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四个学期。相关课程与主要专业课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分3个学期完成,不同课程按需要前后错开或同步进行,如表2所示。
这样交叉同步安排教学能使效果图技能与专业设计结合紧密,不脱节。软件应用更具有专业性、目的性,专业设计的表现技能更强,效果更好。课程学习周期的拉长也使学生的训练更充分,保证综合职业能力逐渐而坚实地形成。毕业设计时,学生的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每一个学习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型工作过程,随着多个学习情境学习进程的展开,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加,技能逐渐深入,最后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
2.2课程教学内容
3ds Max是专业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也是目前制作建筑与室内设计电脑效果图广泛采用的三维设计软件。它的功能强大,命令繁多,使用3ds Max作为电脑效果图课程的工具软件,只需要选择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部分功能作为教学内容,而不宜全面系统地介绍软件。
比如学习情境一是“效果图制作的准备”,知识点包括效果图概念、3ds Max的操作界面和常用基本操作、简单的建模、材质的初步应用、渲染出图的方法等,教师通过讲解简单房间一角效果图的制作案例来讲解这些知识点,使学生在课程初期就能完成简单的效果图,通过这张看似幼稚的效果图来熟悉常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制作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学习情境二是对象建模,教师用小型的家具、陈设等工作任务讲解基础建模的各种方法及用各类修改器创建完善复杂模型的技巧。其他的学习情境各有侧重点,如材质表现、场景设计等,都通过客厅、大堂、卧室等实际的效果图工作案例进行,后期的学习情境为综合实际案例。
2.3教学方法
传统的设计软件教学方法是按照软件的功能,系统讲解界面、工具、命令、参数、选项等。例如3ds Max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是从软件用户界面开始到二维绘图、三维基本体、扩展几何体、材质编辑器、灯光、场景建立、摄像机、渲染等,学生至少要到课程中后期才能完成一幅效果图。以工作任务、典型案例引导教学,将相关知识融入工作任务中,看起来不系统、不全面、不完整,但对于熟练操作,迅速掌握技能却相当有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电脑效果图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法。用小型案例讲解常用工具命令;用中型案例串起相关命令功能;用综合案例熟练操作,最后形成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职业技能。
典型的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师引入案例(效果图的最终成品),分析制作思路,示范操作,学生课上重复练习熟悉操作,教师进一步提供新的实例,简单提示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的同时加强答疑和辅导。课后练习案例扩展和加深,可以逐渐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2.4教学资源建设
2.4.1建材建设
课程改革需要高水平的教材配合。目前出版的有关3ds Max的书籍非常多,表面上看似乎不需要再编写了,但市场出版的书籍适宜高职教育的不多。一类是只讲软件本身,全面介绍命令工具参数选项,篇幅过大,只能作为参考手册查阅。另一类书籍是根据企业优秀案例编写的,案例水平高,尽管步骤详细篇幅很大,学生照书可以做出书中的一、两个优秀案例,效果也不错,但离开书就不会做了,以上两类书籍可以作为提高的参考资料,却不适合做教材。
高职电脑效果图课程的教材面对的是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初学者,教材要满足“教”和“学”两方面的使用要求,要符合教学规律。教材要按照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组织编写,兼顾软件基础与专业应用、兼顾普及与提高。电脑效果图课开设以来,笔者先后在高教出版社出版了《3ds Max4.0实例教程》(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电脑效果图与动画制作教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两本教材。
以上2本教材虽然也被很多高职院校选用,有较高的发行量,但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步伐仍有差距。目前由笔者正在编写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电脑效果图》一书,专门针对室内与建筑环境类专业,根据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按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设计理念,将更加符合专业建设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2.4.2网络资源建设
本课程建成了网络课程,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开发了练习题库、测试题库,制作了实用的教学课件,整理收集了网络资源,包括行业优秀效果图库、材质贴图库、3D模型库、光域网灯光等教学辅助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如图2所示。
这样的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为青年教师上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一点体会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2
吉首大学地处革命老区,多年来,发扬拥军优属、热爱军队、热爱国防的优良传统,重视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体系,积极扶持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大大提升了国防教育质量。
一、以学科建设为支撑,推动课程建设发展
高校国防与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相关性很强,二者相互支撑,互为作用,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教学实践推力。因此,吉首大学非常重视军事学科对军事教育课程的促进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学科建设。
(一)重视军事学术研究
高校国防教育的基础是课程建设,发展前景是学科建设,而科研水平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保障。科研是支持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科建设的支撑。吉首大学军事教研室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下大力进行军事学术研究。专兼职教师科研氛围逐渐形成,2011年专职教师申报的《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师队伍研究》等课题全部获得了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3人申报获得立项,全面展示了专职教师的科研实力。近5年来,老师们加强教学科研,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9部。军事科研成果丰硕,有力的支撑了学科发展,同时也为课程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国防与军事教育工作和军事学科建设的关键。军事教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历史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对教师综合素养要求高。吉首大学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军事教研室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互相评”“专家评”和“以老带新”等措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同时,教研室每年选派一些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教师业务培训,更新专兼职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专兼职老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
学校军事研究室自2005年成立以来,按规定和需要配备了4名专职军事教员,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学校高度重视军事课队伍建设,确定了“保证质量,优化结构,注重素质”的建设思路。目前,吉首大学军事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专家、教育部普通高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省教育厅军事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他的带领下,吉首大学已经培养一批具有热爱专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的国防和军事教育师资队伍,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学校根据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需要,还特聘了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军区和吉首军分区专家学者及机关干部7人为兼职军事教员。
(三)加强学科基地建设
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基地建设效果影响着学科发展是否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由于吉首大学国防和军事课程建设成绩显著,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2013年7月,湖南省高校军事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在学校挂牌成立,同时基地还获得了军事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学校以基地的建设为契机,不断丰富和提高国防和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内容和训练水平,加强硕士点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内涵,取得了一批既有基础理论,又具备实践指导的科研成果,全面推进学科发展。基地运转一年多来,工作进展顺利,各项科研工作有序推进。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下,首届军事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已于2014年9月顺利入学。吉首大学军事教育训练学硕士点是我国非军事院校首家培养军事教育训练专门人才的大学,它将对我国非军事院校国防和军事教育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对我校军事学科而言更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发展影响。
二、确立课程建设中心地位,实施全面深化改革
课程建设是将学科专业取得的学术成就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抓好国防与军事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以课程建设为中心。
(一)与时俱进,更新内容
每门学科课程往往具有封闭性,尤其是国防教育课程,内容更容易陈旧。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国际战略格局的逐渐变化,以及由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军事理论教学的地位与价值逐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所认可。从国防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看,已从过去强调国家需求与社会需要,到现在同时也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体现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发生着变化。故我们注重对原有课程及时整合,重新选择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同时,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也注重内容国际化,课程内容和设置重视全球性构思,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通过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与优化,将这一门在地方高校属于边缘课程的国防军事课建成了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课程。
(二)整体规划,保证课时
把国防与军事理论课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有助于提升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助于全校统一军事理论教学的课时、内容和标准,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吉首大学根据国防和军事教育课程建设要求,将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军事理论教学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2006年以来,学校始终按规定将军事理论课列入整体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必修课和学分管理保证了军事理论课24个课时2个学分,从而确保了军事理论教学课的质量和效果。现在军事理论教学在学校已走上常态化教学和规范化管理,为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和国防意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分别于2006年12月、2011年12月先后两次顺利通过湖南省高等学校军事教学评价,并获得“军事教学优秀学校”荣誉称号。
军事技能训练是军事教学的重要环节,吉首大学由于地处偏远,驻军较少,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成为湖南省军训“以老训新”试点高校以来,一直进行实践摸索,历经了15年的“以老训新”历程,锻炼了广大学生的军事技能水平和组织能力,现在“以老训新”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军训模式,湖南省许多高校也以此开始了“以老训新”工作,成为全省军事技能训练的开拓者。
(三)建设精品,形成特色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以现代的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秀的教材为核心、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吉首大学为加快军事课教学发展,学校将军事理论课作为学校校精品课程立项并加快建设。在国防与军事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注意发挥地缘优势(革命老区),逐步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以军事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为了满足军事理论教学需要,学校自2004年开始研制了一套军事理论教学课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经过几轮修改和完善,目前这套课件成为学校深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课件之一,军事课程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3
Abstract Curriculum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curriculum design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rge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engineering economics curriculum design work, gives some help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basic link building measures, we hop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design work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engineering economic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effect
0 引言
工程?济学是工程管理类(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是由工程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适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是工程经济学实践教学的一个主要形式,通常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一周的时间来进行该项工作。课程设计的主题多采用“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其任务是让学生对某个具体的工程项目(通常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案例)进行经济评价,学生要收集、整理、估算项目的基础数据,编制相关财务评价报表,计算相关经济评价指标,再根据工程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分别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生存能力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据此给出经济评价的结论和建议,并形成完整的经济评价报告。
1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析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在课程基本理论的教学环节中不难发现,工程管理类(尤其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学生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计算轻分析”的心态,对一些知识的掌握比较模糊,他们知道净现金流量和利润的概念,却总搞不清二者的关系;他们知道折旧是固定资产转移到成本中去的价值,却想不通为什么折旧可以用于归还欠款;他们会计算净现值、投资收益率指标,却不会用这些指标来分析方案的经济效果。而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很难在工程经济学有限的课时讲授中交代清楚。
课程设计以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为主要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对工程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全面综合运用,当面对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反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使原本模糊的知识变清晰,使原本片段的知识融会贯通,将知识掌握得更为深入和扎实,为学生日后从事实践工作、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或相关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建设领域相关决策分析的基本技能。工程经济学是强调实践应用性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产生源于对工程师所肩负的经济责任的认识和需求,是为工程师提供的一套系统的用以分析工程项目经济性的方法。
目前,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过程中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并得以广泛应用,无论是在项目前期的投资决策阶段,还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工程项目活动的代价及目标实现程度,并在此基础寻求实现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可以有效节约资源,使工程项目建设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相关的注册工程师考试中,也体现出对工程师,尤其是从事项目管理类工作的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要求。
因此,通过课程设计,着眼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经济分析方法的重要应用领域――建设项目前期决策阶段的经济评价工作,让学生完成一个源于实际的工程项目案例的经济评价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在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工程咨询等领域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 影响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在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
(1)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抄袭复制现象较多。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同学的理论基础较差,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较为吃力。另一方面,课程设计通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成员完共用一个工程项目案例,尽管教师为了保证每个成员能独立完成工作,会在在参数的设置上进行一些调整,使每个同学的计算数据都有所差别,但是这种区别性对整体计算的影响较小,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借鉴的情况还是较多出现。这就使得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不能通过课程设计获得应有的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受益面缩小。
(2)计算过程耗时较多,准确性低。项目财务评价的过程首先是基础数据的估算和财务评价报表填制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十几张表格的庞大数据系统,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庞杂,有些情况在理论课教学时只是较简单的说明,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因此,对数据的整理和计算耗时较多,而且极易出错。这种情况使学生在工作中容易本末倒置,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纠结于一个一个的具体数字的计算,而忽视了对于项目整体的把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容易消耗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对课程设计结果的评价较为困难。课程设计成果的质量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一是数据、指标计算的准确性,二是项目经济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其中,对计算准确性的评价较为困难,因为在十几张财务评价表格中,其中一个数据的错误,就可能使所有表格的数据都发生错误,所以仅仅通过最终结论来判断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合理的,这就需要老师寻根溯源,找到学生最初发生错误的那个知识点,并以学生知识点的错误率作为最终评判的依据。由于一名教师可能要指导几十份的课程设计,就使得这种评价工作量巨大,很难保质保量地实现。
3 提升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基础环节建设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要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指导和管理工作,以下几项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基础工作的完善将会有效提高课程设计工作的教学效果。
3.1 要进一步完善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案例库的建设
课程设计案例库中收集整理了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案例或经济评价案例,并在原案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能够适应课程设计工作的需要。
首先,应该充实案例库中案例的数量,减少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经济评价的情况,有利于控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抄袭借鉴现象。其次,注意项目类型的选择,将生产性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作为案例库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类项目经济评价相关的知识点是各类相关考试中的重点,另一方面,这两类项目也是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较多面对的建设项目类型,所以以这两类建设项目为对象进行经济评价工作可以使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然后,要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合理的改编,要将收集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经济评价报告)的形式改变成可提供给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书的形式,一是要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案例的基本概况;二是要抽离出必要的基础数据,作为学生计算的基础;三是要设计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尽可能广地涵盖所学知识点;四是还要对案例中的一些数据进行调整和更改,比如将过长的建设期缩短,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工作量。
3.2 要提高学生的Excel应用能力
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简明的表格编制功能和丰富的财务函数,可以轻松完成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数据的统计整理、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工作。而且,完成的表格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该功能在不确定性分析环节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只需要通过变动某个不确定性因素就可以实现整套表格和计算指标的数据更新,极大程度上减少了计算工作量,有利于降低计算失误率。
因此,应该在进行课程设计工作前就让学生掌握Excel软件在工程经济评价中的基本应用方法。对于没有条件单独设置实验课程的,教师可以将Excel的应用方法灵活穿插到授课过程中,比如对于时间价值的计算、评价指标的计算这类比较简单清楚的函数运算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编制财务评价报表这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将案例讲授结合演示操作进行,有条件的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搬到机房学习,让学生有机会边听边看边操作,在不额外占用课时的情况下,提升软件应用能力,确保课程设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3 建立工程经济电算化分析平台
工程经济电算化分析平台是利用Excel软件编制的能够进行工程项目财务评价自动化运算的一整套财务评价运算系统。只要在该系统的参数页面输入评价项目投资、收入、成本、税率、借款及还款方式等所有相关参数,就可以输出一整套的财务评价报表并计算出各类评价指标值。
利用该平台的自动化运算功能,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案例有限的情况下,对案例的基础参数进行较大范围的组合调整,在一个案例基础上衍生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的多个可供评价案例,有利于确保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该平台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成果的检验,提高课程设计成果检验的准确性,并有助于降低教师在该环节的工作量。
此外,电算化分析平台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项目财务评价的技能,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或在从事工程项目前期决策方向的毕业设计时,该平台也可以帮助其完成相关计算或检验工作。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4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设计;组织;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71-02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学生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了解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增强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
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第四周至十六周共14周,成绩总计分。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空气制冷”、“供热锅炉”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从冷热源到末端的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步骤
(1)布置设计任务。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商讨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及内容要求,针对以往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化设计任务,制定详细的综合课程设计指南及任务书,并且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设计对象为某高校办公楼供暖空调系统设计。
(2)授课讲座答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在课设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分阶段集中不定期安排几次专题讲座,如典型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工程案例剖析等。通过专题讲座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能熟练使用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等资料。
(3)导师监督考核。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锻炼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分组导师制度,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
(4)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在第11周以及第17周,分别进行供暖和空调设计答辩,答辩方式为集中答辩,所有教师分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提问,独立给分,最后全体教师汇总给出综合答辩成绩。
(二)课程设计讲座与内容
为了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并且增加对内容的了解,由课程设计负责老师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动员及任务布置,选择两名研究生作为助教,由于他们对本专业内容熟知,并且熟悉课程设计流程以及内容,易于引导学生更快的从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设计中,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地沟通机制。具体的授课讲座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采暖空调系统设计引论。综述本科生在前三年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针对暖通空调设计基本常识,让学生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同时介绍在设计中基本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设计失误。
(2)采暖负荷计算及常规设备选型。首先回顾学过的《供热工程》等相关课程,提出设计必须遵循行业规范,让学生逐步从学习转向设计,讲座教师介绍采暖设计步骤,为学生们详细讲解采暖中走廊、卫生间、楼梯间等供暖常见问题,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3)锅炉房设计。结合《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以及锅炉房设计规范,从锅炉容量、循环泵流量、扬程确定、软化水系统、补水系统、定压系统以及送引风系统等各个方面介绍锅炉房设计的步骤。
(4)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结合《空气调节》课程,以及前面关于供暖设计的相关讲座,学生独立完成空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体会到设计与理论知识的不同,设计中应当结合建筑中各领域的要求,融合到一起,完成设计要求。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分为导师考核和集体答辩两个方面,各个设计阶段的考核,由各位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分工负责。集体答辩分为两个部分:供暖设计以及空调设计。组织全学科部教师分组答辩,每次答辩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学生汇报8分钟,教师提问7分钟。最终的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学分为分。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有:
(1)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初期,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对于工程会犯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管道的设计中,没有考虑阀门的分类和使用。经过锻炼,学生能够很好的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考虑实际工程的需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更好的结合。
(2)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书本上的,而实际的项目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规范,与同学探讨等方式,不仅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与行业规范的了解,更加加强了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得益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教师的直接指导,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交流,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对整个暖通设计的流程及基本的设计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从平时的答疑、课程设计讲座的提问及答辩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的课程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设计手册及节能规范的熟知度不够。工程设计手册及国家、地方行业规范、标准作为暖通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理应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理论教学难以涵盖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需要从这些参考资料中寻求答案。由此看出,面对诸多暖通行业的参考资料,在理论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读与学习很有必要。
(2)系统方案的确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依据。供暖、空调系统形式的确定是整个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在系统形式确定这一环节只懂得选用而不懂得比较。从最终课程设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方案确定这一环节,不同方案的思考与评比这一内容还有待完善。
(3)水力计算部分有所不足。风系统及水系统合理的水力计算不仅关系到冷热源部分所输出的冷热量能否按需分配到末端用户,更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有效、节能。水力计算的理论学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一个简单的小系统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不同的系统形式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步骤繁杂,虽然很多同学的水力计算部分能够完成,但其中的步骤并不明晰。如何寻求理论设计与软件辅助设计的平衡变得极为重要。
(4)分类设计理念不强。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形式、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尤其对于综合性建筑,很多房间的使用时间不一,所以,对不同的房间、空间,应有不同的分类,同时应划分不同的系统。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情况来看,系统划分单一。另外,对各类型房间的供暖、空调的形式不明确,对特殊类型空间如走廊、楼梯间、卫生间、地下车库、门厅的设计知识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无论在参考书籍还是在理论教学中,往往重视供暖、空调的共性而忽视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的个性。所以,此方面理论的学习与指导还有待加强。
(5)对系统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供暖系统,都是与冷热源机房相连。所以,冷热源侧与用户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设计应该有整体的理念。但很多同学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锅炉房需要有补水定压装置,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空调系统需要补水定压,只知道用户侧需要水力计算而不会机房侧的管路平衡与确定。多数时候,理论教学教授的是共性的知识,但往往,这种共性没有推广到个性中去,这同样是理论教学有待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对于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于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根据课程设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尤其对于工程知识,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一些重要的工程常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解。
(2)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认识,指导老师应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与恰当的指导。
(3)课程设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由于课程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多次进行修正和完善,这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进行设计的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老师能够总结经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超,蔺洁,李俊梅,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南(第二版)[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2]谢静超,刁彦华,毕月虹,赵耀华.探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5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234-04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上世纪90年代,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所所长Felix Rauner和他的工作团队提出来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的内涵是以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理念及思路
为适应高职院校培养能独立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具有良好的公关协调能力与商务谈判技巧,能在各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营销策划、营销业务开拓、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等工作,善推销、会服务的高技能型市场营销人才目标,市场营销课程开发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岗位需求为依据,职业生涯为背景,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时,首先进行人才需求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市场营销人才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然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最后把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根据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二、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通过访谈、研讨等形式对历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就业情况统计明确营销领域的主要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营销专业人员的初级主要岗位是产品销售员、市场公关员、市场调查员、客户服务人员、网络营销员、营销策划员,中级岗位是营销经理、客户服务经理,高级岗位是营销总监。营销专业的职业能力可分为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专业能力主要是市场调研能力、营销沟通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营销管理能力。
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确定了市场营销专业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社会调研,根据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的要求,从市场营销企业岗位需求和实际用人需求为出发点,开发典型的工作任务,如下页表2所示。市场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与预测、商务谈判与合同签订、产品销售、客户维护与开发、公关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广告方案制定与实施、网络营销方案制定与实施、渠道管理策略制定与实施、促销管理方案制定与实施、营销活动管理方案制定和实施。
四、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
行动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基础,本文在对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将工作进行归纳,形成4个行动领域: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沟通、营销策划和营销管理。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行动领域转化成13个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
五、学习领域的描述
学习领域是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三部分组成的学习单元,现以《市场营销》为例进行描述,如下页表4所示。
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与汽车行业及电力设备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改革,通过分析市场营销专业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及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系列课程,形成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如表5所示。
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这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应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及工作场景紧密结合,依据专业特点设计每一个环节,才能开发出高水平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武听.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11,(2).
[2]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
[3]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4).
[4]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5]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6]万平.关于高职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4).
[7]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6
我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先生说:“人生活在民俗里,就好像鱼生活在水里,两者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合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成为随处可见、可用的活教材,让民俗文化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农民工子弟教育、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地处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国家级开发区的群英小学是一所纯农民工子弟学校,近千名学生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18个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俗百花园”。学校立足学生、立足生活和立足地域,开发与实施民俗风情“1+1”校本课程,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民俗文化素养,促进流动儿童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对异乡(绍兴)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融入感,通过开发出生地和就读地民俗文化“1+1”校本课程,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三化一体,整合民俗“1+1”课程资源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民俗化
我们根据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与整合,让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衔接,使这些课程更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满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需求为原则,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满足师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构建了运动与游戏、美术与工艺、语言与故事、音乐与戏曲、饮食与特产、节俗与礼仪等六门民俗风情“1+1”课程。
运动与游戏这一课程,就是根据国家体育课程中的游戏教学要求,我们整合了绍兴以及学生家乡的游戏,以低段年级为教学对象,从玩法、技能、技巧进行分类组合,形成了民俗游戏的1+1,让学生在朗朗笑声与浓浓乡情中,传承各地民俗游戏文化,促进儿童体质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美术与工艺课,我们选取国家美术课程中有关民俗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开发,如天津的泥塑、庆阳的香包、淮坊的风筝、绍兴的花雕、花边以及白族的扎染等,了解民间工艺文化的历史、起源、意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审美素养。语言与故事课,我们立足民俗,辐射语言,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作为参考的文本,对接绍兴与家乡,方言、俗语、谚语、谜语、对联、歇后语、绕口令等进行延伸、拓展,使之生活化、情趣化。童谣的音韵、神话的神秘、故事的有趣……这些民间文学正与儿童的好奇、天真、游戏心理契合,成为童年贴心的牵挂和营养,展示出民俗文化的异彩纷呈和自然亲切。节俗与礼仪课,穿越时空界限,从家乡来到绍兴,听听节日传说,学学日常礼节,品品民风乡情,体会礼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做一个“知节俗、懂礼仪”的小绅士、小淑女,让礼仪之邦的美名传播四方、传承千秋。
(二)校本课程生本化、民俗化
走进群英小学,你就会感受到“民俗文化,群英荟萃”的氛围,学校积极开发学生喜欢、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民俗化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小百灵社团(民族音乐)、小孔雀社团(民族舞蹈)、民间工艺社团(小画家、剪纸)、民间故事社团以及民俗风情小导游、民俗游戏等社团,让那些有梦想、有特长的孩子自己申报社团,并在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中,由专任老师辅导,定时定点开展活动。
在群英小学,人人都是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开发一种学校课程或参与一个学生社团的辅导工作。为保证校本课程质量,学校在调动本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聘请了笛子、葫芦丝、跆拳道、国际象棋、书法等专业教师。
我们为学生打造的这些民俗化课程资源,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以其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自己适合什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三)学生活动课程化、民俗化
在群英小学,每一次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把活动与课程整合起来实施,使得学生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民俗特色主题系列活动,大力营造“民俗百花园”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开展“民俗游戏游园会”“民族歌舞大奖赛”“民间故事大家讲”“民俗好声音”“民俗风情节”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充分挖掘、展示各地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展现了群英学子勤劳勇敢、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促进民俗风情“1+1”特色课程的推进。
群英小学“三化一体”的民俗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富有个性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拓展了自由飞翔的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化一体”的民俗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共守民俗文化之根,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四步到位,推进民俗“1+1”课程教学
(一)课程资源的筛选
我们精选学生籍贯所在地的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整合教材已有的和学生已知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国家、地方课程配套(“我是绍兴人”课程和越城区的《越文化教育读本》),和幼儿园、初中乃至今后走上社会相衔接,凸显实用价值。
音乐与戏曲这一课程,我们撷取国家课程中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的教学内容,彰显绍兴与家乡的民俗特色,进行拓展选材。细腻婉柔的小调、高亢嘹亮的山歌、激情奔放的狮舞、委婉优雅的越剧、滑稽幽默的鹦哥戏、神奇美妙的乐器……使学生一起听民歌旋律,唱地方戏曲,演民族歌舞,奏民间器乐,走进鲁迅笔下的绍兴社戏……有你有我,享受音乐,享受快乐!饮食与特产这一课程,我们有机地整合了科学课中饮食教学、越城区的魅力文化读本的内容。“南米北面”、“东甜、西辣、北咸、南鲜、中酸”,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口味、不同特产,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家乡,带着自己“舌尖上的民俗”来到第二故乡,当舌尖遇到民俗,当“家乡的食俗”遇到“绍兴的饮食习惯”,这“1+1”的作用就这样妙不可言地开始发生。
(二)课程内容的编排
每册读本围绕一个主题,分设12个专题,每一课基本结合一学年时令顺序(9月―6月),每个专题以“绍兴+各地”进行对接,体现“1+1”的妙用,便于实践操作。
例如节俗与礼仪课的内容就是按时令顺序编排:中秋思亲、重阳敬老、春节拜年、清明祭祀、端午除五毒;美术与工艺课内容顺序:中秋放河灯、春节贴窗花、元宵挂灯笼、端午做香囊。
(三)课堂形式的呈现
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导向,力求儿童化,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平时常见的的场景为插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儿歌等为载体。
下面以清明祭祀这一课的内容呈现为例来说明。学俗:知道清明节的来历;知俗:了解清明祭祀的各种习俗,诵读清明诗歌,参加清明诗会;入乡随俗:了解绍兴以及其他各地的祭祀习俗;移风易俗:我们提倡“鲜花献逝者,网上祭英魂”“诗歌寄哀思,青团忆故人”。
(四)课堂教学的推进
按“知识窗―实践园―拓展谷―展示台”主线徐徐展开,以“读一读、讲一讲、做一做、找一找、比一比、秀一秀、评一评”的板块层层推进,使读本编排体现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兴致,体现童趣,便于教学。
知识窗以介绍本课教学内容为主旨,以故事或小知识的形式呈现;实践园以绍兴的内容为主;拓展谷以拓展、延伸的形式介绍学生家乡相关内容;展示台整合绍兴及家乡各地的内容,以活动、表演、制作等方式进行展示。
三、三个结合,提升“民俗1+1”课程实效
(一)乡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乡土性即当地自然人文的特殊性,而系统性即知识的完整性。民俗风情是反映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自然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使人们能强烈感受到写的是当地,而不是其他地方,但民俗风情应符合教学的规律,应具有系统性。民俗风情“1+1”课程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到六年级中分别开展运动与游戏、美术与工艺、方言与故事、音乐与戏曲、饮食与特产、节庆与礼仪教学,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反映了两地的民俗风情。
(二)专题性与拓展性相结合
专题性是各章节按典型的风情来编写,每一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而拓展性是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并激发学习者完成一些开放的、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民俗风情“1+1”课程用“出生地民俗风情+就读地民俗风情”,即“1+1”的方式把两地风情进行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两地文化的融合。
(三)可读性与游戏性相结合
持续注意是儿童重要的思维品质之一。为了吸引学生持久的求知欲,民俗风情“1+1”课程在可读性与游戏性上下足了功夫。学习内容的呈现,以故事导读、图片点缀、活动体验的方式徐徐展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学习活动的深入,按知识窗、实践园、拓展谷、展示台的顺序环环相扣。这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交往的社会性,摆脱了机械、封闭、沉闷的“独白”式的教学现状,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心智发展。